_美国西部牛仔的真实面貌及其深远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5月 陇东学院学报May2010 第21卷 第3期 JournalofLongdongUniversityVol.21 No.3 美国西部牛仔的真实面貌及其深远影响

林素容

(莆田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福建莆田351100)

摘 要:人们对牛仔的认识主要源自于西部影片,可是西部影片并没有反映牛仔的真实面貌。西部牛仔是美国历史上特定时期一个特殊的劳工阶层,他们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由他们衍生而来的牛仔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文章还原了牛仔的真实面貌,重点剖析了牛仔对西部影片、英语语言、牛仔服饰及美国精神四个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牛仔;真实面貌;深远影响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30(2010)03-0083-04

收稿日期:2009-07-13

作者简介:林素容(1971—),女,福建莆田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和英语教学法研究。

一、引 言

我们对于西部牛仔(westcowboy)的认识,大都源自于美国的西部影片。在影片里,西部牛仔通常身穿紧身衣,头戴宽沿帽,骑着高头大马,驰骋在美国西部蓝天白云下的广阔草原上。他们高大健硕,寡言少语,重信守诺,正直勇敢,[1]他们的身上弥漫着浪漫传奇的英雄色彩,他们是法律和正义的真实维护者,是男子汉形象的最佳代表。事实上,这只是艺术家们对牛仔形象的粉饰和渲染,以焕发人们的想象、激情和票房收入。牛仔是19世纪60-90年代美国西部广袤土地上的一群热情无畏的开拓者,他们富有冒险和吃苦耐劳精神,被美国人称为“马背上的英雄”。虽然牛仔在美国历史上只存在了短短的30年(1866-1896),早已成为历史尘烟,但在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因为它对美国人的衣食住行、精神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由牛仔这一独特形象所衍生的“牛仔文化”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已经融入世界文化,散发出它与众不同、经久不衰的无穷魅力。本文将简要还原西部牛仔的真实面貌,重点剖析牛仔这一形象在衣着服饰、英语语言、西部影片、美国精神等方面产生的旷日持久的深远影响。

二、牛仔的真实面貌

MerriamWebster's1986年版的IntermediateDictionary是这样定义cowboy的:“onewhotendscattleorhorses,especiallyamountedcattleranchworker.”[2]

简单地说,牛仔就是一群专业的驱牛者,是一个牧人式的群体。

现实中的牛仔与影屏中神采飞扬的牛仔形象迥然不同。他们满脸尘垢,头戴汗迹斑斑的牛仔帽,颈间围着色彩鲜艳的印花大方巾,身穿宽松下垂的毛织衬衣和沾有血迹和污垢的长套皮裤,脚蹬齐膝的长筒皮靴。他们的打扮完全是为了适应马背上艰辛生活的需要。[3]他们是一群憨厚、勤劳、勇敢、寂寞、有时沮丧的青年人,并不像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体现各种理想品质的高大形象。

牛仔是美国历史上特定时期的一个特殊的劳工阶层,他们从事的主要工作之一是赶拢。牧场主通常在自家的牛群身上打上烙印,在草原上放牧。但是由于牧场很大,牛群很多,牛群还是经常与别人家的混杂,于是,牧场主便以赶拢的方式来区分牛群。赶拢时,牛仔们坐在颠簸不定的马背上长途策骑,他们翻越山谷,穿行荒野、把草原上方圆40英里内的所有牛群赶到聚集地,再凭烙印把牛群分开,还给自家的小牛打上烙印。赶拢期间,牛仔们每天在尘土飞扬、时有危险的环境中紧张工作12-15个小时,牛仔的工作极为繁重、艰苦,充满危险。

牛仔们从事的另一更艰巨、更惊险、更富有传奇色彩的工作是长途驱赶牛群。由于德克萨斯州和美国北部的牛价相差悬殊,牧场主们便让牛仔们把牛群赶到北部,再由火车运往中西部和

东部宰杀加工,从中赚取巨额利润。在驱赶牛群的过程中,牛仔们通常要在马背上经过2-3个月,甚至4个月的时间,走完几百甚至上千英里的牛道,途中尘土弥漫,生活沉闷单调,牛群很难照料。他们还经常遭遇饥渴的考验、暴风骤雨的袭击以及印第安人或蒙面强盗的打劫。[4]在漫长艰辛的旅程中,牛仔们必须能吃苦耐劳,同时还要机智、勇敢、冷静,能应付途中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故和危险。

西部影片对牛仔的刻画充满着浪漫传奇的色彩,但与牛仔的真实生活大相径庭,难怪美国历史学家比林顿曾经写道:“好莱坞影片以及电视屏幕上形态优雅的牛仔英雄,与在开阔牧场的全盛时期为照顾牛群而辛苦工作的牛仔们毫无相似之处。”[5]

到了19世纪90年代,牧牛业逐渐走向衰败,原因有三:一,养羊业的利润渐渐超过养牛业,遂使许多牧场主趋之若鹜;二,种植业不断由东向西拓展,不少牧场主弃牧改营农场;三,美国的西部铁路干线大规模兴建,火车运牛取代了牛仔赶运。[6]就这样,美国历史上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牛仔时代随之终结,成了昨日黄花。

三、牛仔的深远影响

牛仔的黄金时代是短暂的,它在美国历史上只持续了短短的30年,却催生了多姿多彩的牛仔文化。甚至在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仍能感觉到它在很多领域所散发出来的恒久魅力和深远影响,它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千百万人的心。

(一)西部影片

西部影片是牛仔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被认为是最能体现美国民族性格和精神的影片。它以荒凉壮观的美国西部景色为背景,以不羁的牛仔豪情为阐述的主题。影片中硬朗的牛仔形象充满神秘色彩,他们善恶分明,见义勇为,随时准备伸张正义,成为广大观众心目中的英雄和男子汉气概的最佳象征。

拍摄于1903年的影片《火车大劫案》(TheFirstGreatTrainRobbery)就是美国西部片的滥觞。在这部影片中扮演暴徒布朗柯·比利的安德森自然成了好莱坞第一部西部片男明星。1939年,约翰·福特执导的有声片《关山飞渡》(Stage-coach)因聚齐了所有西部的经典元素而被公认为西部片的里程碑之作,其造型风格、人物设定和叙事节奏都奠定了西部片的基本模式。影片描述了一辆驿车穿越美国西部新墨西哥州蛮荒之地的惊险旅程,呈现出鲜明的西部视觉图谱:独有的喀斯特地貌、陡峭的山谷、漫天黄沙的荒漠、纪念碑式的岩石、偏安一隅的小镇和酒馆、奔腾的马匹和大篷车。人物也是颇具类型化,约翰·韦恩主演的林果就是一个典型的西部牛仔形象,他英俊潇洒,桀骜不羁,头戴宽沿帽,手持左轮枪,为复仇而战斗。

1952年的《正午》(HighNoon)则开创了西部心理片的先河,全片五分之四的时间都是在铺垫,最后的出手却只在一瞬间。影片描写了一名小镇警长在无法寻得助手的情况下,只身对抗四个前来报仇的恶徒。影片插曲“DoNotForSakeMe”获奥斯卡配乐大奖,成为传唱一时的经典牛仔歌曲。

在六十年代美国西部片渐渐式微之际,1969年拍摄的《西部往事》(OnceUponaTimeintheWest)创造了“意大利式西部片”的奇迹。它像是一篇壮丽优美、舒缓大气的“西部诗词”,回顾着西部的一切特质:激动人心的铁路时代,一望无垠的大漠黄沙,一个流浪无名的吹口琴牛仔,一个被通缉的匪徒,一个奸险狠辣的阴谋家和一个纠缠于三者之间的美艳女郎。

1990年,凯文·科斯特纳首次执导的《与狼共舞》(DanceswithWolves)在西部片已衰落的时候出奇制胜,横扫当年奥斯卡,震惊世界影坛,使好莱坞西部片在沉寂20多年之后重振雄风。影片长达3个小时,耗资1800万美元,动用了3500头野牛、300匹马、130多名技术人员和400名临时演员。这部大型史诗性西部片一反以往西部片中将印第安人一律写成野蛮民族的作法,大胆颠覆了白人至上的西部电影传统,刷新了西部影片的面貌,再现了西部牛仔的难忘印象。

2000年,一部《太空牛仔》(SpaceCowboy)横空出世,由伊斯特伍德饰演的“太空达达尼昂”带领着他的三个“太空火枪手”们与未知的太空进行一番搏斗,拯救了地球,找回并捍卫了属于他们的荣耀和梦想。

2006年,华人导演李安执导的《断背山》(BrokebackMountain)对于早已自成类型的以牛仔为主题的美国西部片来说,更是具有全新的突破意义。李安一语道破:“美国西部是个阳刚的世界,只有男人和动物,所有西部电影从来没有往柔性的方面去走。”西部影片在新的世纪里得到全新的诠释。

西部影片风靡全球,影片中如歌如画的山川河流、宁静荒芜的原野沙漠、疯狂飞奔的野牛群和英俊潇洒、桀骜不羁、神采鲜活的牛仔形象,让观众如醉如痴,震撼不已。但是,必须承认,亿万观众从好莱坞西部片中获得的牛仔形象是极不准确的,他们是经过艺术手法加工和渲染的,是为了迎合观众喜欢猎奇和追求刺激的心里。[6]他们与现实中的牛仔相差悬殊,应该另当别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