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中考文言文之比较阅读题及答案
部编版2020中考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精美排队附答案分析)

2019年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汇编·学生版1.(2019•海南)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答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答(与)谢中书书》(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小石潭记》(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晓雾将歇.(hé)B.沉鳞竞跃.(yào)C.参差.披拂(cī)D.佁.然不动(tái)(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五色交辉..②四时..俱备③青树翠蔓..④俶尔.远逝(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4)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请说说作者笔下的水有何共同特点。
2.(2019•安徽)【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立身成败,在于所染①.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唯善是与②,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
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③而近之。
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
(节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注】①染:熏陶,沾染。
②与:赞许。
③狎:亲昵,亲近。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①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所以:②未尝不叹息痛恨..痛恨:③愿.陛下亲之信之愿:④不私.于物私:⑤今则不然.然:(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专题34 送东阳马生序(解析版)

专题34送东阳马生序(2023·安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念自七岁时先妣①殁,遂来依姊氏。
屋后小园数丈余,嘉.树荫之。
树阴有屋二橡,姊携拯居焉。
拯十岁后,就塾师学,朝出而暮归。
比夜,则姊恒执女红②,篝一灯,使拯读其旁。
夏苦热,辍夜课。
天黎明,辄呼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
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
日出,乃遣入塾。
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
或夜读倦,稍.逐于嬉游,姊必涕泣曰:“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呜呼,拯不材年三十矣,念姊氏教不可忘。
(节选自王拯《媭③砧课诵图序》)[注]①先妣:已去世的母亲。
②女红:女子纺织、缝纫之事。
③媭:古代楚国人对姐姐的称呼。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流辈甚称.其贤称:(2)嘉.树荫之嘉:(3)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持:(4)稍.逐于嬉游稍: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
4.【甲】【乙】文段中,作者都回忆了自己幼时读书的情形,但用意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称道美好拿着略微2.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
3.(1)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2)所以我小时候每天早晨进入书塾,(对)读过的书就比其他小孩子更熟悉。
4.甲文作者是为了强调自己读书时的艰难与勤奋,以此勉励马生勤苦学习。
2019-2020学年度部编语文九年级上下册文言文比较阅读测试卷

2019-2020学年度部编语文九年级上下册文言文比较阅读测试卷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部编语文九年级上下册文言文比较阅读测试卷(满分:110分时间:100分钟)一、《岳阳楼记》比较阅读(14分)【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威后)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选自《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4分)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②微.斯人()③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④有粮者亦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
(4分)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乙】文中赵威后认为怎样才能使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甲】文中的哪句话与赵威后的这种思想相照应?请写下来。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醉翁亭记》比较阅读(10分)(一)环滁皆山也。
2019-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2019-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一、曹刿论战(一)(2014丹东市)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9—21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
秦计曰:“齐、楚救赵,亲①,则将退兵;不亲,则遂攻之。
”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
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②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
且赵之于齐,隐蔽③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注释】①亲:指关系友好,亲近。
②却:退。
③隐蔽:指屏障。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分)⑴肉食者鄙.⑵神弗福.也⑶而.齐不听⑷苏秦谓.齐王曰20.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写在答题卡上。
(4分)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⑵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
21.阅读【甲】【乙】两文,概括曹刿和苏秦在人物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处?(2分)(一)文言文(共10分)19.⑴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⑵赐福,保佑。
⑶但是,可是。
⑷对……说,告诉。
(每词1分,共4分)20.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分)⑵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国、楚国(共同出兵)救赵国。
(2分)21. 深谋远虑(或聪明智慧)(2分)(如答说话讲究艺术只得1分)二、马说(2014孝感市)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9—12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
部编人教版2019—2020学年度(下)七年级古文对比阅读大全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2019—2020学年度(下)七年级古文对比阅读大全及答案㈠【甲】《孙权劝学》(20分)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啊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欧阳修苦读①》欧阳公②四岁而孤③,家贫无资④。
太夫人⑤以荻⑥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⑦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⑧士人家⑨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必,而已能诵其书。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①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
②欧阳公:指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③孤:幼年失去父亲。
与今义不同。
④资:财物,钱财。
⑤太夫人:祖母。
⑥荻: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⑦诵:诵读,阅读。
⑧闾(lǘ)里:街坊,乡里,民间。
古时候二十五户人家称作一闾。
⑨士人家:读书人家。
⒈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⑴当涂:⑵见事:⑶以荻画地⑷教以书字:⒉断句(划三处)(3分)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⒊翻译下列句子(6分)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⑵欧阳公四岁而孤。
⒋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什么?(3分)⒌结合两文,谈谈你对学习的理解。
(4分)㈡【甲】《木兰诗》(14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乙】《岳飞治军》绍兴六帅,皆果毅忠勇,视古名将。
文言文对比阅读-备战2020中考语文(山东)三年真题分类汇编 含解析

专题13 文言文对比阅读(解析版)【2019·山东济南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节选自《晏子春秋》)(乙)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①言。
语不及之,即危行。
国有道,即顺命。
无道,即衡②命。
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太史公曰: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③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注)①危:正直。
②衡:违背。
③忻(xīn):喜悦,高兴。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王曰:何坐.坐:_________(2)吏二缚一人诣.王诣:_________(3)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事:_________(4)既相.齐相:_________【答案】(1)犯罪(2)往,到(3)辅佐(4)当……宰相【解析】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注意第(1)题“坐”古今异义,解释为:犯罪;第(4)题名词作动词,解释为:当……宰相。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过王而.行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今民生长于.齐不盗每假借于.藏书之家C.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策之不以.其道D.余虽为.之执鞭为.人谋而不忠乎【答案】 D【解析】 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2019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比较阅读试题及训练(含答案)

文言文比较阅读讲解及训练一.考点文言文的比较阅读是通过阅读提供的两篇文言文考查考生的文言文综合阅读能力和比较辨析能力。
一课内一课外的比较阅读,其中尤以一课内一课外的比较阅读较为常见。
考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3)比较阅读材料内容、写法、结构及表达方式的异同;(4)领悟两个阅读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和情感的异同;(5)就比较阅读材料的内容谈自己的不同体验或自己从文中所受到的不同启示二.知识讲解选文一般以“文段”形式出现,纯说明或写景的文段入选的可能性不大,多以指向道德情感,突出人文性,尤其是爱国诚信、敬老爱幼、团结友善的为主。
多为两个,偶有三个。
有三种组合情形:一是课内与课内型;二是课内与课外型;三是课外与课外型,这也是最常见的。
一般情况下,选取的文段之间一是必定存在着“联系点”,课外文段往往是课内文段的补充或延伸,在作者、文体、主题、题材、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顺序等要素中有一个或多个相同(相近)之处;二是存在着“可比点”,或同中存异,或异中有同;三是难易程度相当,均为浅易文言文。
三、比较阅读的基本题型大致有以下几种:(1)理解常见实词含义的异同,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2)用课内掌握的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解决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中相应的问题;(3)将阅读材料中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比较阅读材料内容、写法(艺术特色)、结构及表达方式的异同;(5)领悟两个阅读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和情感的异同;(6)就比较阅读材料的内容谈自己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或自己从文中所受到的不同启示。
四、做题要点。
(一)、基本方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
对文体相同内容不同、作者相同作品不同、选材相近主题不同等类型的选文,侧重于“同”中求“异”;选材不同主题相同(或相近)的选文,侧重于“异”中求“同”;而选材不同表达形式也不同的选文则侧重于“异”中辨“异”。
2019-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 对比阅读《送东阳马生序》

2019-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对比阅读《送东阳马生序》提示:该资料需值得保存,可供中考复习时用姓名:班级: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5—19题(17分)[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
太夫人③以荻④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就闾里⑤士人家⑥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⑧,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
②[孤]幼年丧父。
③[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
④[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⑤[闾里]乡里。
⑥[士人家]读书人家。
⑦[惟读书是务]即“惟务读书”。
务,致力,从事。
⑧[文字]文章。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②无从致.书以观③弗之怠.④家贫无资.16.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
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假”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字。
(只需填序号)(2分)假①借。
②宽容。
③如果,假如。
④非正式的。
17.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余幼/时即嗜学B.手指/不可屈伸C.欧阳/公四岁而孤D.多诵古人/篇章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简要回答下面问题:(5分)(1)平时我们说话、写文章常引用名人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中考文言文之比较阅读题及答案一.【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乙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1) 选贤与.(“与”通“举”,选拔)能(2)货恶.(憎恶)其弃于地也(3) 故.(所以)外户而不闭(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新课标第一网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2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
3.[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点拨:对比阅读找共同点。
“大同社会”与“世外桃源”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是不存在的,都是一种理想的社会。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13分)《论语》十则(节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A.温故而知新.新:新的理解和体会B.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C.及鲁肃过.寻阳过:到D.但当涉猎..涉猎:全面广泛地阅读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C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③结友而.别②安陵君其.许寡人④攻大泽乡,收而.攻蕲A. 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B. 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①②相同,③④不同3.请你至少写出出自以上选文的三个成语。
(2分)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待)12.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恨,不也是君子吗?(2)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拿军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
4.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孙权认为,学习“但当涉猎”。
关于学习,你又有怎样的体验?请简要述说你的观点及理由。
示例:我的体验是,既要广泛涉猎,也要学思结合。
对一般文章要广泛涉猎,才能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对文化经典要边读边思,认真品味,才能领会其中精要。
这样,才能做到学有所获。
三. 【甲文】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X k B 1 . c o m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乙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出师表》)1.用“/”标示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仅标一处)(1分)今齐地方千里今齐地/方千里2.下列加点字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2分)A.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B.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C.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D.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3.翻译下列句子。
(4分)(1)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答: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答:皇宫中和朝廷中都是一个整体,提升、处分、表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有所不同。
4.【质疑探究】邹忌和诸葛亮都苦口婆心地劝谏他们的君主,他们希望达到的共同目的是什么?然而他们劝谏的艺术各有不同,你认为他们的不同表现在哪里?。
(3分)答:第一问:都希望他们的君主能广开言路,接受意见。
第二问:邹忌:用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现身说法,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诸葛亮: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由主而次,循循善诱,谆谆告诫,不失人臣身份。
5.【迁移拓展】劝谏是一门艺术,魏徵以“载舟覆舟”劝谏唐太宗,实现了“贞观之治”;曹刿用“取信于民”劝谏鲁庄公,打赢了“长勺之战”。
因为要迎接中考班主任取消了本班的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为了让班主任恢复你们的这些课程,你准备和他(她)这样说:(2分)答:略。
评分要点:注意称谓、说话的语气、分寸,符合情景内容即可。
四.【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为贺。
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
”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君瑾守此三者,足以治楚亦!”1.两则选文表达的共同主旨是什么?(3分)答案:统治者应该有勇气广开言路,善于纳谏。
2.简略说说甲文中进谏人越来越少的原因是什么。
(3分)答案:由于齐威王敢于纳谏,广开言路,使得齐国大治,民众对齐威王治国的满意度越来越高,意见越来越少。
3.乙文“君瑾守此三者,足以治楚亦!”句中“此三者”的具体内容是什么?(4分)答案: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5分)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答案:自己身份高了却对人骄横无礼的人人民就会离开他,地位高了却擅自用权的人君王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了却不知足的人祸患就隐伏在那里。
五.【甲文】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巨,臣之妾畏巨,臣之客欲有求于巨,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巨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诽谤于朝市,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期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日(选自《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乙文】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①有少孺子②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⑤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①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
②小孺子:年轻人。
③三旦:三天。
④委身曲附:变着身子紧贴着树枝。
⑤务:一心,一定。
1、请从两篇短文中各找出(归纳)一个成语。
( 2 分)门庭若市或从谏如流螳螂捕蝉,黄雀在后2、与“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中加点字“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 2 分)A、皆以置从美于徐公B、奉命于危难之间C、管夷吾举干士D、其不已也,告之于帝3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2分)(1)群臣吏民能面刺..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满一年(“一年”也可)..寡人之过者当面指责(2)期年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 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错,并且传入我的耳朵的人,受到下等的奖赏.(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译:这三者都一心想得到他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及后面的祸患。
16.请比较两篇短文的相同点。
(1)从进谏方式看,邹忌与少孺子:都采用设喻(类比、讽谏)的方式,委婉含蓄地指出君王的过失。
(2)从进谏结果看,威王与吴王:都能接受进谏,并付诸行动。
六.【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