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观察
昆虫外部形态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昆虫的基本外部形态结构,掌握昆虫的分类特征,为后续学习昆虫的生态、生理和进化等方面奠定基础。
二、实验材料1. 昆虫标本:蝗虫、蝴蝶、蜜蜂、蚂蚁等2. 显微镜3. 放大镜4. 昆虫解剖针5. 记录本及笔三、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整体形态(1)观察昆虫的体型、颜色、触角、足、翅等外部特征。
(2)记录观察结果。
2. 解剖昆虫(1)用昆虫解剖针解剖蝗虫、蝴蝶、蜜蜂、蚂蚁等昆虫。
(2)观察昆虫的头部、胸部、腹部等部位的结构。
(3)记录观察结果。
3. 显微镜观察(1)用显微镜观察昆虫的触角、足、翅等部位的细微结构。
(2)记录观察结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昆虫整体形态观察(1)蝗虫:体型扁平,绿色或棕色,触角短,足细长,翅透明。
(2)蝴蝶:体型较大,色彩斑斓,触角细长,足细弱,翅宽大。
(3)蜜蜂:体型较小,黄褐色,触角短,足细长,翅透明。
(4)蚂蚁:体型较小,黑色或棕色,触角长,足粗壮,翅退化。
2. 昆虫解剖观察(1)头部:蝗虫、蝴蝶、蜜蜂、蚂蚁等昆虫的头部都包括触角、口器、单眼和复眼等器官。
(2)胸部:蝗虫、蝴蝶、蜜蜂、蚂蚁等昆虫的胸部都包括翅和足,其中翅分为前翅和后翅,足分为前足、中足和后足。
(3)腹部:蝗虫、蝴蝶、蜜蜂、蚂蚁等昆虫的腹部都包括消化器官、生殖器官和排泄器官等。
3. 显微镜观察(1)触角:蝗虫、蝴蝶、蜜蜂、蚂蚁等昆虫的触角都由许多环节组成,具有触觉和嗅觉功能。
(2)足:蝗虫、蝴蝶、蜜蜂、蚂蚁等昆虫的足都由多个环节组成,具有行走、跳跃等功能。
(3)翅:蝴蝶、蜜蜂等昆虫的翅具有翅脉和翅膜,具有飞行功能。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昆虫的基本外部形态结构,包括头部、胸部、腹部等部位的特征。
昆虫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习性、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是昆虫分类和进化研究的重要依据。
六、实验心得本次实验让我对昆虫的外部形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昆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原因。
简述鉴定昆虫种类的方法
简述鉴定昆虫种类的方法昆虫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和多样的生物群体之一,其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鉴定昆虫种类是昆虫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鉴定昆虫种类的方法。
一、外部形态特征鉴定法外部形态特征鉴定法是最常用的鉴定昆虫种类的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昆虫的身体形态、大小、颜色、触角、翅膀、足部等特征,可以初步确定其科、属和种类。
例如,观察昆虫的翅膀形状和颜色可以判断其是否属于鳞翅目或膜翅目;观察昆虫的触角形态可以判断其是否属于鞘翅目或鳞翅目等。
二、解剖学鉴定法解剖学鉴定法是通过解剖昆虫的内部结构来鉴定其种类。
这种方法需要借助显微镜等工具,对昆虫的口器、触角、翅膀、足部、生殖器等进行观察和比较。
通过观察这些器官的形态特征、数量和排列方式,可以进行较为准确的鉴定。
例如,昆虫的触角分为丝状触角、齿状触角、羽状触角等,通过观察触角的形状和结构可以确定昆虫的科和属。
三、生物学鉴定法生物学鉴定法是根据昆虫的生活习性、行为特征和生活史等进行鉴定。
每个昆虫种类都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习性,通过观察昆虫的生活环境、食性、繁殖方式、越冬方式等特征,可以初步确定其种类。
例如,某些昆虫只在特定的季节或特定的植物上出现,通过观察其出现的时间和寄主植物可以初步确定其种类。
四、分子生物学鉴定法分子生物学鉴定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昆虫鉴定方法。
通过提取昆虫体内的DNA,并进行PCR扩增和基因测序,可以获得昆虫的遗传信息。
通过比对已知昆虫种类的DNA序列数据库,可以确定昆虫的种类。
这种方法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尤其适用于那些外部形态特征相似的昆虫种类鉴定。
鉴定昆虫种类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结合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
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可以互相补充和验证,提高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鉴定昆虫种类的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为昆虫学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更为可靠和便捷的手段。
昆虫外部形态观察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通过本次实习,我们旨在了解昆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掌握昆虫的触角、眼、口器、胸足和翅的基本构造及其类型,为今后昆虫学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二、实习时间及地点实习时间:2021年X月X日至X月X日实习地点:XX大学昆虫实验室三、实习内容1. 昆虫标本观察实习期间,我们观察了蝗虫、蜜蜂、蝉、蝼蛄、家蝇、蝶类、蛾类、螳螂、椿象、龙虱、草蛉、金龟甲、步行虫、蚜虫、蓟马等浸渍标本或针插标本,并对照昆虫外部形态挂图,详细记录了各类昆虫的形态特征。
2. 昆虫显微镜观察使用体视显微镜和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触角、眼、口器、胸足和翅等部位,进一步了解昆虫的微观结构。
3. 昆虫解剖观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对蝗虫进行解剖观察,了解昆虫内部器官的分布和功能。
四、实习过程及心得1. 实习过程实习期间,我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观察:(1)观察昆虫整体形态,包括体躯的外骨胳、分节、头、胸、腹三个体段的划分,触角、眼、口器、胸足和翅等。
(2)观察昆虫的复眼、单眼、听器、尾须、雌雄外生殖器等结构。
(3)使用显微镜观察昆虫的触角、眼、口器、胸足和翅等部位的微观结构。
(4)解剖蝗虫,观察内部器官的分布和功能。
2. 实习心得(1)通过本次实习,我对昆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昆虫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2)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昆虫的微观结构,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操作技能。
(3)在解剖蝗虫的过程中,我了解了昆虫内部器官的分布和功能,对昆虫的生命活动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4)实习过程中,我与同学们互相帮助、交流,增进了友谊,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五、实习总结本次昆虫外部形态观察实习,使我受益匪浅。
通过观察昆虫的形态结构,我对昆虫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基础。
以下是本次实习的总结:1. 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习,将课堂上所学的昆虫学理论知识与实际观察相结合,加深了对昆虫形态结构的理解。
2. 提高实验技能:实习过程中,学会了使用显微镜观察昆虫的微观结构,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操作技能。
昆虫形态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昆虫形态测定的基本方法;2. 熟悉昆虫主要器官的形态特征;3. 提高对昆虫分类的认识。
二、实验材料1. 昆虫标本:蝶、蚊、蜻蜓、蚂蚁等;2. 仪器设备:显微镜、解剖镜、镊子、尺、剪刀、记录本等。
三、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外部形态(1)观察昆虫的整体形态:记录昆虫的体型、颜色、触角、翅膀、足等主要特征;(2)观察昆虫的头部:记录头部的形状、大小、触角类型、复眼、口器等;(3)观察昆虫的胸部:记录胸部的形状、大小、翅的形状、足的形状等;(4)观察昆虫的腹部:记录腹部的形状、大小、生殖器官、呼吸器官等。
2. 解剖昆虫(1)选择一只昆虫标本,用剪刀剪开腹部,观察生殖器官、呼吸器官等内部结构;(2)用解剖镜观察昆虫的内部器官,记录器官的形状、大小、位置等;(3)观察昆虫的骨骼系统,记录骨骼的形状、大小、位置等。
3. 形态测定(1)使用尺子测量昆虫各个器官的长度、宽度等尺寸;(2)观察昆虫器官的比例,记录器官之间的相对大小;(3)使用显微镜观察昆虫的细胞结构,记录细胞的大小、形状、排列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外部形态观察结果通过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昆虫具有不同的体型、颜色、触角、翅膀、足等特征。
例如,蝶类昆虫的翅膀色彩斑斓,触角细长;蚊类昆虫的翅膀退化,足细长;蜻蜓类昆虫的翅膀透明,足细长;蚂蚁类昆虫的触角短粗,足细长。
2. 解剖观察结果通过解剖昆虫,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昆虫具有不同的内部器官结构。
例如,蝶类昆虫的生殖器官为雌雄异体,呼吸器官为气管;蚊类昆虫的生殖器官为雌雄异体,呼吸器官为气管;蜻蜓类昆虫的生殖器官为雌雄异体,呼吸器官为气管;蚂蚁类昆虫的生殖器官为雌雄同体,呼吸器官为气管。
3. 形态测定结果通过形态测定,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昆虫器官的尺寸和比例存在差异。
例如,蝶类昆虫的翅膀面积较大,足较长;蚊类昆虫的翅膀退化,足较短;蜻蜓类昆虫的翅膀透明,足较长;蚂蚁类昆虫的触角短粗,足较短。
简述鉴定昆虫种类的方法(一)
简述鉴定昆虫种类的方法(一)简述鉴定昆虫种类介绍在昆虫学中,鉴定昆虫种类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通过准确鉴定昆虫的种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的生态特征、行为习性以及潜在的威胁。
本文将详细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来鉴定昆虫的种类。
方法一:外部形态外部形态是鉴定昆虫种类的最基本方法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昆虫的外部特征来确定其种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外部形态特征:•头部:观察昆虫的触角、口器的形状和长度;•躯干:注意昆虫的体长、体宽、颜色和纹路等特征;•翅膀:注意昆虫的翅膀形状、质地、斑纹和色彩等特征;•腿部:观察昆虫的腿的数量、结构、长度和形状等特征。
通过对这些外部形态特征的观察和比较,我们可以初步确定昆虫的种类。
方法二:解剖学解剖学是鉴定昆虫种类的另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对昆虫的解剖学结构进行观察,我们可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来确定其种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解剖学方法:•显微镜下观察:使用显微镜来观察昆虫的组织结构,例如口器、触角、翅膀和生殖器官等;•鉴别特殊器官:观察昆虫的特殊器官,如雄性昆虫的生殖器官或雌性昆虫的卵巢结构等。
通过解剖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昆虫的内部结构,并进一步确认其种类。
方法三: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昆虫种类鉴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通过分析昆虫的DNA或RNA序列,我们可以准确地确定其种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分子生物学方法:•PCR技术: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扩增并分离出昆虫的DNA 或RNA序列;•DNA条形码:通过分析昆虫的指定区域的DNA序列,与已知种类的DNA库进行比对;•系统发育分析:利用不同种类昆虫DNA序列的差异性,绘制系统发育树以确定其分类关系。
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具有高度准确性和灵敏性,但需要实验室设备和专业知识的支持。
方法四:参考文献对于一些特殊的昆虫种类鉴定,我们可以通过参考相关的昆虫分类学文献来获取详细的鉴定方法和分类信息。
这些文献通常包括描述性的文字、图表和标本示意图等。
观察昆虫步骤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
2. 掌握观察昆虫的方法和步骤。
3. 提高对昆虫的兴趣和认知。
二、实验材料1. 昆虫标本:蝴蝶、蜻蜓、蚂蚁、蜘蛛等。
2. 显微镜、放大镜、昆虫网、镊子、记录本、铅笔等。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收集昆虫标本:在野外或家中寻找昆虫,将它们带回实验室。
(2)准备工作:准备好实验材料,包括显微镜、放大镜、昆虫网、镊子、记录本和铅笔。
2. 观察昆虫(1)昆虫外部形态观察①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
②观察昆虫的足:足分节,每节有不同的名称,如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等。
③观察昆虫的翅:翅有前翅和后翅,有的昆虫翅退化,如蚂蚁。
(2)昆虫内部结构观察①观察昆虫的消化系统:昆虫的消化系统由口器、咽、食道、胃、中肠、后肠等组成。
②观察昆虫的呼吸系统:昆虫的呼吸系统由气管和气门组成,气管与身体内部相连,气门与外界相通。
③观察昆虫的生殖系统:昆虫的生殖系统包括雄性和雌性生殖器官。
3. 记录观察结果(1)记录昆虫的名称、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等特征。
(2)将观察结果绘制成昆虫图。
4. 实验总结(1)总结昆虫的基本特征,如身体结构、足、翅、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
(2)分析观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昆虫的翅退化、足的节名称等。
(3)提出改进实验的建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昆虫,我们了解了昆虫的基本特征,包括身体结构、足、翅、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
2. 实验分析(1)昆虫的身体结构: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
(2)昆虫的足:昆虫的足分节,每节有不同的名称,如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等。
(3)昆虫的翅:昆虫的翅有前翅和后翅,有的昆虫翅退化,如蚂蚁。
(4)昆虫的消化系统:昆虫的消化系统由口器、咽、食道、胃、中肠、后肠等组成。
(5)昆虫的呼吸系统:昆虫的呼吸系统由气管和气门组成,气管与身体内部相连,气门与外界相通。
一、昆虫外部形态观察
3.猎蝽科体小至中型,头后部细缩如颈状;触角4节,有单眼,喙3节,坚硬弯曲,;前足能捕捉,前翅膜片有2翅室。全为肉食性,如黄足猎蝽、黑红猎蝽。
4.盲蝽科体小至中型。触角4节,无单眼,喙4节,第1节与头部等长或略长。前翅具楔片,膜片仅有1~2个翅,纵脉消失。大多植食性。常见的有绿盲蝽等。
5.花蝽科体微小或小型,有单眼,喙3~4节;前翅膜区有1~2条不甚明显的翅脉;常栖于地面、花丛、叶片或树皮下,多捕食蓟马、粉虱、蚧类、蚜虫及螨类。
缨翅缨翅的质地也为膜质,翅脉退化,翅狭长,在翅的周缘缀有很长的缨毛。如蓟马的前、后翅,该类昆虫在分类上称为缨翅目。
平衡棒平衡棒为双翅目昆虫和雄蚧的后翅退化而成,形似小棍棒状,无飞翔作用,但在飞翔时有保持体躯平衡的作用。捻翅目雄虫的前翅也呈小棍棒状,但无平衡体躯的作用,称为拟平衡棒。
园林植物昆虫主要目、科概述
在园林植物上常见的有盲蝽科的中绿盲蝽、黑盲蝽;网蝽科的网蝽、杜鹃冠网蝽等。盲蝽科成、若虫喜群集危害嫩叶、叶芽、花蕾。叶片被害后,出现黑斑和孔洞,严重时叶片扭曲皱缩。花蕾被害处渗流出黑褐色汁液,影响开花和观赏。网蝽科成虫和若虫在叶背刺吸汁液,被害处有许多斑斑点点的褐色粪便和产卵时留下的蝇粪状黑点,整个受害叶片背面呈锈黄色,正面形成苍白色斑点。受害严重时,叶片上斑点成片,全叶失绿呈苍白色,提早脱落。
一、昆虫外部形态观察
头部结构图
头式
触角构造
膜翅膜翅的质地为膜质,薄而透明,翅脉明显可见。如蜂类、蜻蜓等的前后翅;甲虫、蝗虫、蝽等的后翅。
复翅复翅的质地较坚韧似皮革,翅脉大多可见,但一般不司飞行,平时覆盖在体背和后翅上,有保护作用。蝗虫等直翅目昆虫的前翅属此类型。
观察昆虫结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基本结构特征。
2. 掌握昆虫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的关系。
3. 学习昆虫解剖技巧,观察昆虫内部器官。
二、实验时间2023年10月15日三、实验地点生物实验室四、实验材料1. 实验昆虫:家蝇、蜜蜂、蝗虫等2. 实验工具:解剖刀、解剖剪、解剖针、放大镜、解剖盘、酒精、甲醛等3. 实验试剂:苏木精、伊红等染色剂五、实验方法1. 昆虫外部形态观察:通过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包括头部、胸部、腹部、触角、复眼、翅膀、足等部位的结构特征。
2. 昆虫解剖:使用解剖刀、解剖剪等工具,沿昆虫的背中线进行解剖,观察昆虫内部器官的结构。
3. 染色观察:将昆虫的内部器官进行染色,使用放大镜观察染色后的结构特征。
六、实验步骤1. 昆虫外部形态观察:- 观察家蝇的头部,包括触角、复眼、口器等部位的结构特征。
- 观察蜜蜂的翅膀、足等部位的结构特征。
- 观察蝗虫的触角、足等部位的结构特征。
2. 昆虫解剖:- 将昆虫放在解剖盘上,用解剖刀沿背中线切开。
- 观察昆虫的消化系统,包括口器、食道、胃、肠等部位。
- 观察昆虫的呼吸系统,包括气管、气门等部位。
- 观察昆虫的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节、神经等部位。
- 观察昆虫的生殖系统,包括卵巢、睾丸、生殖管等部位。
3. 染色观察:- 将昆虫的内部器官取出,放入装有染色剂的容器中。
- 使用放大镜观察染色后的结构特征,如细胞、组织、器官等。
七、实验结果1. 家蝇:- 头部:触角呈棒状,复眼大而突出,口器为吸食式。
- 胸部:有3对足,翅发达,能飞行。
- 腹部:消化系统发达,有较长的肠道。
- 内部器官: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结构完整。
2. 蜜蜂:- 头部:触角呈锤状,复眼小而突出,口器为嚼吸式。
- 胸部:有3对足,翅发达,能飞行。
- 腹部:消化系统发达,有较长的肠道。
- 内部器官: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结构完整。
3. 蝗虫:- 头部:触角呈棒状,复眼大而突出,口器为咀嚼式。
昆虫的各种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昆虫作为地球上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的一类生物,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深入了解昆虫的形态、生理、生态和分类等特征,本实验报告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昆虫进行实验研究。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结构;2. 掌握昆虫分类的方法与原则;3. 加深对昆虫与植物病虫害关系的认识;4. 掌握野外采集昆虫的方法;5.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三、实验内容1. 昆虫形态特征观察实验(1)实验目的:观察昆虫的形态特征,了解其外部结构。
(2)实验材料:昆虫标本、显微镜、解剖镜等。
(3)实验步骤:①观察昆虫的整体结构,如头部、胸部、腹部等;②观察昆虫的足、触角、翅等器官;③使用显微镜观察昆虫的内部结构,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
2. 昆虫分类实验(1)实验目的:学习昆虫分类的方法与原则,掌握昆虫分类的基本技能。
(2)实验材料:昆虫标本、分类鉴定手册、显微镜等。
(3)实验步骤:①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将昆虫标本进行初步分类;②查阅分类鉴定手册,对昆虫进行详细鉴定;③对比不同昆虫的分类特征,加深对昆虫分类的理解。
3. 昆虫与植物病虫害关系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昆虫与植物病虫害的关系,掌握病虫害防治方法。
(2)实验材料:植物、昆虫标本、农药等。
(3)实验步骤:①观察昆虫对植物的危害程度;②分析昆虫与植物病虫害的关系;③学习病虫害防治方法,如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
4. 野外采集昆虫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野外采集昆虫的方法,了解昆虫的生存环境。
(2)实验材料:捕虫网、毒瓶、采集管、手套等。
(3)实验步骤:①选择合适的采集地点,如树林、草地、农田等;②使用捕虫网、毒瓶等工具采集昆虫;③将采集到的昆虫进行整理、保存。
5. 昆虫生理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昆虫的生理特征,掌握昆虫生理实验方法。
(2)实验材料:昆虫、生理仪器、实验试剂等。
(3)实验步骤:①观察昆虫的运动、摄食、繁殖等生理现象;②使用生理仪器测定昆虫的生命体征,如心率、呼吸频率等;③分析昆虫的生理特征与生活习性之间的关系。
简述鉴定昆虫种类的方法
简述鉴定昆虫种类的方法鉴定昆虫种类是昆虫分类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可以通过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征来确定昆虫的种类。
以下是常用的鉴定昆虫种类的方法:一、外部形态观察法:1.身体结构:观察昆虫的体长、体宽、体高等身体比例,以及头部、胸部和腹部等部位的形态特征,如触角的形状、复眼的数量和分布、咀嚼口器或吸管口器的类型等。
2.翅膀形态:观察昆虫的翅膀形态,如翅膀的颜色、纹路和结构特征,同时还要注意是否有翅膀、翅膀的数量以及翅膀之间的形态差异等。
3.颜色和斑纹:观察昆虫的颜色和斑纹的分布模式,这些特征常常与昆虫的物种有关。
4.外壳特征:观察昆虫的外壳,外壳的纹理、坚硬程度和颜色都与物种有关。
5.附属器官:观察昆虫的附属器官,如触角、翅脉、足部、生殖器官等的特征,它们的形态特征对于鉴定昆虫的种类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态学观察法:1.寄主观察:观察昆虫的寄主植物或宿主动物,有些昆虫种类对特定的寄主植物或宿主动物有选择性,因此通过观察寄主植物或宿主动物可以指导昆虫的种类鉴定。
2.生境观察:观察昆虫的生活环境,包括生活地点、栖息地、季节性等因素,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锁定昆虫的种类。
三、生物学特征观察法:1.昆虫生活史:通过观察昆虫的卵、幼虫、蛹和成虫等不同生长阶段的特征,推断昆虫的分类群体或种类。
2.食性:根据昆虫的食物选择性,如咀嚼式食草昆虫和吸血食性昆虫等,可以初步鉴定昆虫的种类。
3.声音和行为:一些昆虫种类具有特殊的声音和行为习性,通过观察和聆听可以辅助鉴定昆虫。
4.生殖器官:通过观察昆虫的生殖器官,如雄性昆虫的生殖器官形状和数量,可以辨别物种。
四、分子生物学方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基因测序技术和DNA条形码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比较昆虫DNA序列的差异和相似性来确定昆虫的种类。
需要指出的是,鉴定昆虫种类的方法并不是孤立的,通常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鉴定。
此外,由于昆虫物种的多样性和分类上的相似之处,鉴定昆虫种类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错误性,因此鉴定昆虫种类最好由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昆虫分类学专家来完成。
如何识别常见的昆虫方法
如何识别常见的昆虫方法识别常见的昆虫是昆虫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对于许多人来说,也是一项有趣的爱好。
以下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昆虫识别方法。
1.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是最常用的昆虫识别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昆虫的颜色、大小、触角、触须、翅膀等特征,可以初步确定昆虫的分类。
有些昆虫具有特殊的形态特征,如螳螂的前肢、蜻蜓的翅膀等,通过这些独特的特征也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识别。
2.使用显微镜观察昆虫的细节结构:有些昆虫的特征十分相似,难以通过肉眼观察进行准确识别。
此时,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昆虫的细节结构,如复眼、触角、翅膀的纹理等,来区分不同的昆虫。
3.通过昆虫的生活习性进行识别:不同的昆虫有着不同的繁殖方式、食性和栖息地等生活习性。
观察昆虫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表现,如其捕食方式、筑巢行为等,可以帮助识别昆虫的科属。
4.借助昆虫分类手册:昆虫分类手册是昆虫学领域的重要工具,其中收录了大量的昆虫种类和详细的描述。
在识别昆虫过程中,可以借助分类手册对照昆虫的特征进行鉴定。
5.使用昆虫识别应用程序: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许多昆虫识别类的应用程序也相继推出。
用户可以通过拍照或输入相关信息,应用程序会通过图像识别或数据库查询等技术手段来识别昆虫的品种。
6.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如果自身在昆虫识别方面缺乏相关知识,或者遇到了难以判别的昆虫种类,可以寻求专业昆虫学家或昆虫爱好者的帮助。
他们通常具有丰富的昆虫识别经验,能够准确鉴定昆虫的种类。
除了以上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昆虫的形态特征会随着其生命周期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因此在识别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昆虫的生命周期。
此外,昆虫的识别和分类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结合多种方法进行识别。
综上所述,识别常见的昆虫需要观察其外部形态、细节结构和生活习性等特征。
可以借助显微镜、昆虫分类手册、昆虫识别应用程序等工具进行鉴定,同时也可寻求专业人士的协助。
昆虫识别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识别能力。
昆虫设计观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形态、生理、生态等方面的知识。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3.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对昆虫研究的兴趣。
二、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昆虫标本、活昆虫、观察显微镜、培养皿、镊子、解剖针、放大镜等。
2. 实验工具:记录本、笔、相机、实验报告模板等。
三、实验内容1.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观察(1)观察昆虫的头部、胸部、腹部等部位的形态结构,记录观察结果。
(2)观察昆虫的触角、复眼、口器等器官的形态与功能。
(3)观察昆虫的翅膀、足等运动器官的形态与功能。
2. 昆虫内部器官观察(1)观察昆虫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等器官的形态与功能。
(2)观察昆虫的生殖系统,了解昆虫的繁殖方式。
3. 昆虫行为观察(1)观察昆虫的觅食、交配、产卵等行为。
(2)观察昆虫的防御、攻击等行为。
4. 昆虫生态观察(1)观察昆虫的生存环境,了解其生活习性。
(2)观察昆虫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如捕食、共生等。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了解实验目的、材料与工具,熟悉实验操作方法。
2. 观察昆虫外部形态特征:通过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观察昆虫的形态结构,记录观察结果。
3. 观察昆虫内部器官:通过解剖昆虫,观察其内部器官的形态与功能,记录观察结果。
4. 观察昆虫行为:在自然环境中观察昆虫的行为,记录观察结果。
5. 观察昆虫生态:在昆虫的生存环境中观察其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记录观察结果。
6. 数据整理与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通过观察,发现昆虫的头部、胸部、腹部等部位具有明显的形态结构差异,如触角、复眼、口器等器官的形态与功能各异。
2. 昆虫内部器官:通过解剖观察,发现昆虫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等器官的形态与功能与人体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3. 昆虫行为:通过观察,发现昆虫的觅食、交配、产卵等行为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如雄虫追逐雌虫、雌虫选择产卵地点等。
观察昆虫专题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及其生活习性,了解昆虫的基本分类和生物学特征,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实验原理昆虫是节肢动物门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具有明显的身体分节和头、胸、腹三个主要部分。
昆虫的内部结构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等。
昆虫的生活习性包括食性、繁殖、栖息地等。
三、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蝗虫、蚂蚁、蜜蜂、蝴蝶等昆虫标本或活体。
2. 实验工具:解剖刀、放大镜、镊子、解剖盘、显微镜、记录本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外部形态(1)观察昆虫的整体结构,包括头、胸、腹三个部分,注意各部分的形状、大小和比例。
(2)观察昆虫的触角、复眼、口器等器官,了解其功能。
(3)观察昆虫的足、翅等运动器官,了解其运动方式。
2. 解剖昆虫内部结构(1)用解剖刀将昆虫解剖,观察其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等。
(2)使用放大镜观察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3. 观察昆虫生活习性(1)观察昆虫的食性,记录其食物种类。
(2)观察昆虫的繁殖方式,记录其繁殖过程。
(3)观察昆虫的栖息地,了解其生活习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外部形态观察结果(1)蝗虫:头部较小,触角较长,复眼较大,口器为咀嚼式,足为跳跃式,有翅。
(2)蚂蚁:头部较大,触角较短,复眼较小,口器为咀嚼式,足为爬行式,无翅。
(3)蜜蜂:头部较小,触角较长,复眼较大,口器为嚼吸式,足为爬行式,有翅。
(4)蝴蝶:头部较大,触角较长,复眼较大,口器为吸管式,足为爬行式,有翅。
2. 内部结构观察结果(1)蝗虫:消化系统为直管式,呼吸系统为气管式,循环系统为开放式,排泄系统为马氏管,生殖系统为雌雄异体。
(2)蚂蚁:消化系统为直管式,呼吸系统为气管式,循环系统为开放式,排泄系统为马氏管,生殖系统为雌雄异体。
(3)蜜蜂:消化系统为直管式,呼吸系统为气管式,循环系统为开放式,排泄系统为马氏管,生殖系统为雌雄异体。
观察鳞翅目昆虫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鳞翅目昆虫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和分类,培养观察和记录生物现象的能力,提高生物学素养。
二、实验材料1. 鳞翅目昆虫标本:蝶、蛾、蛹等2. 放大镜、显微镜3. 记录本、笔4. 相机(可选)三、实验步骤1. 标本观察(1)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触角、翅膀、身体、足等部位,记录其形态特征。
(2)观察昆虫的内部结构:在显微镜下观察昆虫的翅膀、触角等部位,了解其内部结构。
2. 生活习性观察(1)观察昆虫的取食行为:观察昆虫在花蜜、果实等食物上的取食行为,记录其取食方式。
(2)观察昆虫的繁殖行为:观察昆虫的交配、产卵等繁殖行为,记录其繁殖方式。
3. 分类观察(1)观察昆虫的翅脉: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翅脉,了解其分类。
(2)观察昆虫的触角: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触角,了解其分类。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鳞翅目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1)触角:鳞翅目昆虫的触角多为丝状、羽毛状或棒状,具有嗅觉和触觉功能。
(2)翅膀:鳞翅目昆虫的翅膀覆盖着鳞片,具有保护、飞行和调节体温等功能。
(3)身体:鳞翅目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触角、复眼和口器,胸部有翅和足,腹部有生殖器官和消化系统。
2. 鳞翅目昆虫的生活习性(1)取食行为:鳞翅目昆虫的成虫多以花蜜、果实、树液等作为食物,幼虫则以植物叶片、果实等作为食物。
(2)繁殖行为:鳞翅目昆虫的成虫交配后,雌虫产卵于植物上,卵孵化成幼虫,幼虫取食植物,经过多次蜕皮后化为蛹,蛹期后羽化为成虫。
3. 鳞翅目昆虫的分类(1)根据翅脉特征,鳞翅目昆虫可分为蝶类和蛾类。
(2)根据触角特征,鳞翅目昆虫可分为长触角类、短触角类和丝状触角类。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鳞翅目昆虫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和分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内部结构、取食行为、繁殖行为以及如何进行分类。
本次实验提高了我们的生物学素养,培养了观察和记录生物现象的能力。
校内昆虫观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通过观察昆虫,了解昆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学习昆虫的分类方法和原则。
3. 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内容1.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观察2. 昆虫分类实验3. 昆虫生活习性观察三、实验方法1. 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如体型、颜色、翅膀、触角等。
2. 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
3. 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如食性、繁殖方式、栖息地等。
四、实验步骤1. 采集昆虫标本,注意保持标本的完整性。
2. 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并记录下来。
3. 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并记录分类结果。
4. 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并记录下来。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观察结果:- 昆虫体型大小不一,有微小昆虫,也有体型较大的昆虫。
- 昆虫颜色多样,有红色、绿色、黄色、黑色等。
- 昆虫翅膀有膜质和鳞片两种,部分昆虫无翅膀。
- 昆虫触角形状各异,有丝状、锤状、棒状等。
2. 昆虫分类结果:- 鞘翅目:甲虫类,如蚂蚁、甲虫等。
- 鳞翅目:蝴蝶、蛾类,如蝴蝶、蛾、蚊等。
- 双翅目:蚊、蝇类,如蚊、蝇、蜻蜓等。
- 膜翅目:蜜蜂、蚂蚁类,如蜜蜂、蚂蚁等。
3. 昆虫生活习性观察结果:- 食性:昆虫食性多样,有植食性、肉食性、杂食性等。
- 繁殖方式:昆虫繁殖方式多样,有卵生、幼虫生、蛹生等。
- 栖息地:昆虫栖息地广泛,有陆地、水域、空中等。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昆虫观察实验,我们了解了昆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掌握了昆虫的分类方法和原则。
同时,培养了我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七、实验心得1. 观察昆虫时,要注意细节,如昆虫的体型、颜色、翅膀、触角等。
2. 分类昆虫时,要熟悉昆虫的分类特征,以便准确分类。
3. 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全面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
第2篇一、实验背景昆虫是自然界中数量众多、种类繁多的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提高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我们开展了校内昆虫观察实验。
昆虫标本鉴定记录
昆虫标本鉴定记录一、引言昆虫标本鉴定是昆虫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昆虫标本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了解昆虫的形态特征、分类归属以及生态习性等信息。
本文将介绍一次昆虫标本鉴定的过程和结果。
二、标本信息本次鉴定的昆虫标本为一只体长约2厘米的甲虫,外观呈黑色,触角发达,翅鞘坚硬。
标本保存完好,无明显损伤。
三、外部形态特征通过对标本的观察,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外部形态特征:1. 头部:头部较小,具有一对复眼和一对触角,触角由多个节组成,末端呈锥形。
2. 胸部:胸部分为前胸、中胸和后胸三个部分,前胸背板呈半圆形,中胸和后胸背板呈长方形。
3. 腹部:腹部由多个节组成,末端有一对尾角。
4. 翅鞘:翅鞘坚硬,完全覆盖了翅膀,呈黑色。
四、分类归属根据标本的形态特征和分类学原理,我们可以初步确定该昆虫标本属于鞘翅目甲虫科。
进一步的分类需要通过显微镜下观察标本的微观结构,如口器、触角等。
五、生态习性根据该昆虫标本的外部形态特征,我们可以初步推测其生态习性:1. 食性:由于标本具有坚硬的翅鞘和触角发达,推测其可能以植物的根、茎、叶等为食。
2. 活动时间:根据标本的外观特征,推测其为夜行性昆虫,主要在夜间活动。
3. 栖息地:根据标本的外部形态特征,推测其可能栖息在潮湿的环境中,如树木下方或土壤中。
六、结论通过对该昆虫标本的观察和分析,初步确定其为鞘翅目甲虫科的一种。
进一步的分类和鉴定需要通过显微镜下观察标本的微观结构。
根据标本的外部形态特征,我们推测其可能以植物为食,为夜行性昆虫,栖息在潮湿的环境中。
七、参考文献1. Smith, J. (2000). A Guide to Insect Classification. Publisher.2. Johnson, R. (2005). Insects and Their Habitats. Publisher.八、致谢感谢本次昆虫标本鉴定的参与人员,以及提供标本的捐赠者,为本次鉴定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实验报告观察昆虫标本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标本的制作方法及保存技术;2. 观察昆虫的形态特征,掌握昆虫分类的基本知识;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对昆虫学研究的兴趣。
二、实验材料1. 昆虫标本:鳞翅目、鞘翅目、蜻蜓目、直翅目等;2. 实验仪器:显微镜、解剖镜、放大镜、镊子、培养皿、酒精、清水等;3. 实验试剂:碘液、甲醛、酒精等。
三、实验方法1. 观察昆虫标本的外部形态:通过放大镜观察昆虫的体型、颜色、触角、翅膀、足等部位,了解昆虫的基本形态特征。
2. 观察昆虫标本的内部结构:使用解剖镜和显微镜观察昆虫的内部器官,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
3. 制作昆虫标本:将昆虫标本放入培养皿中,加入适量的酒精进行固定,然后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制作:(1)浸泡:将昆虫标本放入70%的酒精中浸泡24小时,使昆虫标本逐渐变硬。
(2)压制:将昆虫标本取出,放入昆虫压制夹中,用弹簧夹固定,置于干燥通风处,待昆虫标本完全干燥。
(3)染色:将干燥的昆虫标本放入装有碘液的培养皿中,浸泡一段时间,使昆虫标本的颜色更加鲜艳。
(4)封存:将染色后的昆虫标本取出,放入昆虫标本盒中,用标签注明昆虫名称、采集地点、采集时间等信息。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1)鳞翅目:体表被鳞片覆盖,触角丝状,翅膀宽大,有鲜艳的颜色。
(2)鞘翅目:体表有坚硬的鞘翅,触角短,翅膀较小。
(3)蜻蜓目:体型修长,触角细长,翅膀透明,足细长。
(4)直翅目:体表有坚硬的外骨骼,触角短,翅膀较小。
2. 昆虫内部结构:(1)消化系统:昆虫的消化系统由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等组成,食物消化吸收后,排泄物通过肛门排出。
(2)呼吸系统:昆虫的呼吸系统由气管和气门组成,氧气通过气门进入气管,分布到全身各部位。
(3)生殖系统:昆虫的生殖系统分为雌性和雄性,通过交配产生后代。
五、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昆虫标本的观察,了解了昆虫的基本形态特征、内部结构以及昆虫分类的基本知识。
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
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昆虫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多样的动物群体之一,其外部形态特征的独特性使其在生物界中独树一帜。
本文将详细探讨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并通过描绘昆虫的头部、胸部和腹部结构来展现其独特之处。
一、头部结构昆虫的头部位于身体的前端,通常包括触角、复眼、口器等重要器官。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昆虫头部的基本特征。
1. 触角昆虫的触角通常位于头部的两侧,用于感知环境和觅食。
触角的形状和长度因物种的不同而异,有些触角呈丝状,有些则呈羽毛状。
2. 复眼昆虫的复眼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通常由许多个小眼(称为“方眼”)组成。
复眼能够提供广视野,对于昆虫的生存与繁殖起着重要作用。
3. 口器昆虫的口器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昆虫具有不同类型的口器。
比如,蜜蜂的吸管式口器,蚊子的针状口器以及甲虫的咀嚼式口器等。
这些特殊的口器形态适应了各种昆虫在不同环境中的取食方式。
二、胸部结构昆虫的胸部是连接头部和腹部的部分,主要控制昆虫的运动和呼吸。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昆虫胸部的主要特征。
1. 胸节昆虫的胸部通常由三个胸节组成,分别是前胸、中胸和后胸。
每个胸节上都有一对足,用于昆虫的行走和捕食。
此外,昆虫的翅膀也附着在胸部上。
2. 翅膀翅膀是昆虫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不同种类的昆虫的翅膀形态各异。
有些昆虫具有前翅和后翅,能够飞翔;而其他一些昆虫则没有翅膀,在地面上爬行。
三、腹部结构昆虫的腹部是其消化、呼吸和生殖等重要器官的所在之地。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昆虫腹部的主要特征。
1. 腹节昆虫的腹部通常由若干个腹节组成,腹节与腹节之间可以自由弯曲,这样昆虫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
2. 产卵器雌性昆虫的腹部通常具有产卵器,用于将卵产到合适的地方以继续后代。
不同种类的昆虫的产卵器形状和位置各异。
3. 呼吸器官昆虫的腹部通常具有呼吸器官,用于进行气体交换。
昆虫的呼吸器官可以是气孔状的结构,也可以是与环境相连的管道。
总结: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是其生存和繁殖的基础,不同的昆虫种类具有各自独特的头部、胸部和腹部结构。
科学观察昆虫世界
科学观察昆虫世界昆虫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多样的生物群体之一,它们以其独特的生理结构、行为习性和生态功能而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通过科学观察昆虫世界,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它们的生态角色、适应性特征以及与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关系。
以下将从昆虫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繁殖行为和社会性等方面进行科学观察。
一、外部形态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包括头部、胸部和腹部三个部分。
头部通常包含有一对复眼、一对触角和一对口器。
复眼为昆虫提供了广阔视野,触角可以感知环境信号,而各种不同形状的口器则适应于各自的食性。
例如,以花蜜为食的蝴蝶具有长而卷曲的口器,可方便它们舔取花蜜。
二、内部结构观察昆虫的内部结构也十分复杂。
它们具有开放的循环系统,通过气管和气门可以实现气体交换。
另外,昆虫的消化系统主要由口器、食道、瘤胃和直肠组成,可以完成食物的摄取、吸收、消化和排泄。
与此同时,昆虫还具备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等重要功能。
三、繁殖行为观察昆虫的繁殖行为也十分有趣。
例如,蚂蚁的生殖系统以及蜜蜂的群体繁殖机制都是科学家们持续研究的对象。
蚂蚁的繁殖系统包括有雌蚁和雄蚁,它们在特定时刻会进行交配并产卵。
而蜜蜂则具有职能不同的工蜂、雄蜂和蜂后,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繁殖和社会建设。
四、社会性观察部分昆虫具备较为复杂的社会行为。
例如,蚂蚁和蜜蜂等昆虫以冗长的、组织有序的劳动分工而闻名。
在蚁巢中,存在有专门负责进食、保卫和繁殖的蚁群成员。
而蜜蜂则通过工蜂之间的协作完成了对花粉、花蜜的采集和蜂巢的建设,展现出复杂而有序的社会结构。
综上所述,科学观察昆虫世界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昆虫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繁殖行为和社会性等方面的特征。
这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昆虫的认识,也为生态学、农业学和医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深入观察昆虫世界,我们可以揭示自然界的奥秘,为人类的生活和科学研究提供更多启示和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内容与方法 (一)昆虫纲特征的观察 结合课堂讲授观察所给昆虫,进一步掌握昆虫纲的特征。 (二)昆虫头部形态特征及附器观察 1、头部分区和昆虫口式的观察 (1)以蝗虫为例,找出额区、唇基、头顶、颊区和后头; (2)观察蝗虫、步甲、蝉的口式; 3、昆虫口器的观察 (1)咀嚼式口器:以蝗虫为例,观察其构造及各部分功能; (2)刺吸式口器:以蝉为例,观察其构造、特点以及与咀嚼 式口器的区别; (3)观察蝴蝶、家蝇、蜜蜂的口器并指出其类型。 4、单复眼的观察 以蝗虫、天牛、蜜蜂为对象,观察其复眼大小、形状、着生 位置以及单眼的有无及数目。
口 器 类 型
咀嚼式<直翅目、脉翅目、甲虫> 刺吸式<蝉> 锉吸式<蓟马> 舐吸式<蝇类> 虹吸式<蝶蛾> 嚼吸式<蜂类>
主要口器组成及各部功能 :
1、咀嚼式口器:取食固体食物,其组成包括上颚、下颚、上唇、 下唇、舌 。
上颚:切断和磨碎食物; 下颚:协同咀嚼,把握食物;
上唇:辨别食物的味道;
舌 :味觉和吞咽的作用;
羽毛状:鞭节各亚节向两
侧突出细枝状,形状如羽毛。 如:大蚕蛾、家蚕蛾 等蛾 类。
环毛状:除触角的基部两节 外,鞭节各亚节环生一圈细 毛,愈靠近基部的细毛愈长, 渐渐向端部逐减。 如:蚊 类 。
球杆状:或称棍棒
状,鞭节基部若干亚 节细长如丝,端部数 节渐膨大如球,全形 象一棒球杆。如:蝶 类 。
念珠状:触角各节 大小相似,近于球 形,整个触角形似 串珠。如:白蚁
5、触角基本构造及类型的观察 (1)用放大镜观察蜜蜂触角,了解其基本构造; (2)观察所给昆虫的触角并指出其类型。 (三)昆虫胸腹部形态观察 1、观察胸部的结构及附属器官的有无及数目。 2、观察腹部的形态及构造。 (四)观察昆虫足的基本构造和类型,了解其功能。 1、足的基本构造:以蝗虫为例观察。 2、观察所给昆虫指出其足的类型。 (五)观察昆虫翅的构造和类型 1、观察蝴蝶的前后翅:了解三缘、三角、四区。 2、观察翅脉:以蝴蝶、小地老虎为观察对象,了解纵脉和横 脉。 3、观察所给昆虫,指出其翅为何种类型。
下唇:盛把食物的作用;
2、刺吸式口器:(半翅目、同翅目和蚊类)
上颚与下颚特化成口针,上唇很短,呈三角形小片;下唇特化成 保护口针的喙管,食窦成为强有力的抽吸机。
3、口器类型与化学防治之间的关系:
咀嚼式口器昆虫常形成缺刻、穿孔、隧道及其他机械损伤,防治 时用触杀剂和胃毒剂;刺吸式口器昆虫通常外表没有显著的残缺 与破损,其表现状态往往是各种斑点、变色、萎蔫、皱缩、卷曲、 虫瘿等,在防治时常选用内吸剂。
鳃叶状:鞭节端
部数节<3-7>延 展成薄片状迭合 :鞭节各亚节向 一侧突出成三角形,整 个触角形似锯条。如: 叩头虫雄虫 。
肘状:柄节特别长,梗节
短小,鞭节由若干大小相 似的亚节组成,基部柄节 与鞭节之间呈膝状或肘状 弯曲。 如:胡蜂、象甲
刚毛状: :触角
短小,基部1-2节 稍粗,鞭节纤细, 类似刚毛。如:蝉、 蜻蜓
实验一、昆虫的外部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观察并掌握昆虫纲特征。 2、通过观察了解昆虫头部分区情况。 3、通过观察了解昆虫的口式、触角、口器的构造和类型。 4、通过观察了解昆虫单复眼的形态及着生位置。 5、通过观察了解昆虫胸腹部形态特征。 6、通过观察掌握昆虫胸足的构造及类型。 7、通过观察掌握昆虫翅的构造及类型。 二、试验材料 蝗虫、蝼蛄、金龟子、蜜蜂、龙虱、蝴蝶、螳螂、步甲、 蝽象、蜻蜓、苍蝇、蝉、天牛、大蚕蛾、家蝇、白蚁、 叩头虫、瓢虫等
具芒状:触角短,一般三 节,端部一节膨大,其上 有一刚毛状构造,称为触 角芒,芒上有时有许多细 毛。如:蝇类
鞭状:触角各节 大致相同并呈圆 筒状,向端部逐 渐变细,如天牛。
丝状:触角各节大小相似,鞭 节各亚节大致相同,向端部逐渐 变细。如:蝗虫、椿象等。
四、完成实验报告
1、绘制蝗虫咀嚼式口器和蝉刺吸式口器图 2、绘出东亚飞蝗成虫形态图并标注各部分名称。 3、观察所给昆虫,指出其足、触角和翅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