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课件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PPT 第二章
(二)从认识到实践
笫二次飞跃是理论联系实际、改造 世界的过程,也是实践检验理论的过 程,它比笫一次飞跃更重要。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发展 (三)认识运动的无限反复性 1、人类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①受主观条件的限制 ②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2、人类的认识过程具有无限性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客观性、相对性和绝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观上的唯物论) 1、真理的内涵 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 范畴,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正确认识。
绝对 原子 物 理学 原子 原子 原 子核 相对 绝对 核物理学 原子核 中子 质 子 相对 绝对 基本粒子 物理学 中子 质子 基本 粒 子 相对
真理由相对向绝对转化的过程中,每个 真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因 此,真理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接近无限发展着 的客观世界的过程。 真理由相对向绝对转化的发展过程,是 人类认识发展的深层动力机制。人类认识 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矛盾,决定了真理 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性认识由相对走 向绝对的过程,也就是人类认识活动无限 向前延伸的过程。
知觉 苹果=红+甜+硬+…… 表象 再现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觉:硬!红!甜!
理性认识的形式:
概念:
水果
(共性) (个性)
判断:
水果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推理:
(共性)
(个性)
我怎么看不见万有引力
感性认识 通过感官得到 表面的、外部的 直接性、生动性 感觉、知觉、表象 低级阶段
理性认识 通过思维抽象得到 内部的、本质的 间接性、单纯性
概念、判断、推理 高级阶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 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每一次循环都有新内容、新发展。
牛顿:光是 “粒子”。
惠更斯: 光是波。
爱因斯坦:光既 有粒子性,又有 波动性。
光的本性之争
第一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认识是为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因此,改 造世界必须首先认识世界。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 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 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最后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
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 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第一,注重调查研究,透过现象看 本质。
第二,避免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 经验主义———“ 经验论” ▪ 教条主义———“ 唯理论”
▪ 唯理论---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 性的重要性。
结绳记事
③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 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近水知鱼性, 近山识鸟音。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首先、由真理的本性所决定 其次、由实践的特点所决定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 文章。当日,新华社转发了这篇文章。12日,
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 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 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PPT课件
• 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 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
23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3.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 真理是其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对立统一
•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相互 包含。
– 相对之中有绝对,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 理的颗粒。
– 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只具有相对的 意义。
.
19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㈠真理的客观性
2.真理的客观性并不否定其形式的主观性
真理形式的主观性 ——真理必须凭借一定的主观形式
才能正确地反映它所反映的客观 内容。
.
20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㈠真理的客观性
3.真理的一元性 ——对于特定认识对象的正确认 识只有一个,不会因人而异。
.
21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⑵实践的特点决定其能够承担检验的任务
实践既有客观实在性,又有主观能动 性,只有它才能将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加 以对照比较,从而断定它们是否相符一致, 是否是真理。
.
33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为什么真理的检验标准只能是实践
⑵实践的特点决定其能够承担检验的任务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
展。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也;不临深溪,不知地
之厚也。
.
7
一、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2 .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
⑴实践决定认识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改革的经验 从哪里来?只能 从实践中来。
.
23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3.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 真理是其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对立统一
•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相互 包含。
– 相对之中有绝对,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 理的颗粒。
– 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只具有相对的 意义。
.
19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㈠真理的客观性
2.真理的客观性并不否定其形式的主观性
真理形式的主观性 ——真理必须凭借一定的主观形式
才能正确地反映它所反映的客观 内容。
.
20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㈠真理的客观性
3.真理的一元性 ——对于特定认识对象的正确认 识只有一个,不会因人而异。
.
21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⑵实践的特点决定其能够承担检验的任务
实践既有客观实在性,又有主观能动 性,只有它才能将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加 以对照比较,从而断定它们是否相符一致, 是否是真理。
.
33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为什么真理的检验标准只能是实践
⑵实践的特点决定其能够承担检验的任务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
展。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也;不临深溪,不知地
之厚也。
.
7
一、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2 .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
⑴实践决定认识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改革的经验 从哪里来?只能 从实践中来。
马克思第二章 ppt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即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 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任何实践都 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 限。
价值是指客体的属性对主体需要具有主体性
(2)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3)价值具有多维性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1)价值评价以主客体价值关系
“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 史的统一”
循环往复 以至无穷
返回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一)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
❖第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 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内容;
❖第二是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 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 人物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 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 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需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 中介。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再认识 实践 认识 再实践
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 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第二,从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 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 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 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 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 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理。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须包含着同客观对象 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都不能被推翻。
价值是指客体的属性对主体需要具有主体性
(2)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3)价值具有多维性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1)价值评价以主客体价值关系
“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 史的统一”
循环往复 以至无穷
返回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一)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
❖第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 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内容;
❖第二是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 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 人物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 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 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需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 中介。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再认识 实践 认识 再实践
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 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第二,从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 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 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 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 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 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理。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须包含着同客观对象 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都不能被推翻。
马原理第二章PPT课件
.
1
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实践观
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
2
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识观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
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进入主体活动领 域的对象。
.
3
主体与客体之间是辩证的关系
.
13
真理和价值是辩证统一关系
真理体现的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价值体 现的是满足主体的需要。
真理指导实践满足主体需要,在真理指导 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真理的价值表现在指导实践、再认识、教 育和激励功能上。
真理和价值并不总是一致的。
.
14
实现目的,接受检验,获得发展。
.
5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感性认识是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是直接、形 象的,理性认识是间 接、抽象的;感性认 识只能认识片面、现 象,理性认识才能认 识全体、本质。
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 识,感性认识有待于 发展到理性认识。
二者互相渗透。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觃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实践观认识观和真理观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识观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实践观、认识观和真理观)
主体对客体有能 动的改造作用。
客体对主体有制 约作用。
主体和客体之间首 先是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之间还 有认识关系
主体和客体之间也 存在着价值关系和 审美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再认识 再实践
实践
认识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 指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 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 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这个运动, 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 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 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 一级的程度。
52
2、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 不是一次完成的
78
二 、 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 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 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 问题
79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本性 实践的特点
80
主观 认识
实践
客观 效果
相符
真理
不符
谬误
81
82
(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3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什么?
认识是什么?如何理解认识的 本质?这是认识论中的核心问题, 也是一切认识论理论都要探讨和 回答的问题
14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 识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 反映论
唯心主义 先验论
15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唯物主义反映论
34
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汽车
35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回答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36
推理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 的思维形式
所有学生都要参加考试, 王强是一名学生, 所以王强一定要参加考试。
实践
认识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 指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 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 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这个运动, 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 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 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 一级的程度。
52
2、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 不是一次完成的
78
二 、 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 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 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 问题
79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本性 实践的特点
80
主观 认识
实践
客观 效果
相符
真理
不符
谬误
81
82
(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3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什么?
认识是什么?如何理解认识的 本质?这是认识论中的核心问题, 也是一切认识论理论都要探讨和 回答的问题
14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 识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 反映论
唯心主义 先验论
15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唯物主义反映论
34
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汽车
35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回答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36
推理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 的思维形式
所有学生都要参加考试, 王强是一名学生, 所以王强一定要参加考试。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课件
之中,才能对刺激(S)作出反映(R) 图式:指动作的结构,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同化:个体把客体纳入主体的图式之中。 顺应:主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引起图式的变
化,调整或创立新的图式。
14
一、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1)主体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 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主体具有 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等特征。
“虽然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但却不能认为一切 知识都是经验发生出来的,因为很有可能,甚至我们的经验性 的知识也是由我们通过印象所得的和我们自己的知识能力本身 提供出来的东西这俩者结合成的。”
“我们的知识是从心的两个来源发生的,第一是接受表象的 能力,第二是通过这些表象而知道对象的能力.
12
3.知识来源-批判论
物的反映、摹仿、表现。 • 代表人物 :洛克
洛克指出:“人的心灵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 记号,没有任何观念。心灵是怎样得到那些观念的 呢?……我用一句话来答复这个问题:是从经验的得 来的。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 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
7
1.知识来源-经验论
• 理论困难:
(1)单凭经验所得的知识如何具有普遍必然性?即: 个别、有限如何上升到一般、无限? (2)导致怀疑论和不可知论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1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客观世界中哪些能成为人 们的认识对象,取决于实践的需要和认识水平。一切 真知都归根结底来源于实践。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 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 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 ,亲口尝一尝。
化,调整或创立新的图式。
14
一、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1)主体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 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主体具有 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等特征。
“虽然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但却不能认为一切 知识都是经验发生出来的,因为很有可能,甚至我们的经验性 的知识也是由我们通过印象所得的和我们自己的知识能力本身 提供出来的东西这俩者结合成的。”
“我们的知识是从心的两个来源发生的,第一是接受表象的 能力,第二是通过这些表象而知道对象的能力.
12
3.知识来源-批判论
物的反映、摹仿、表现。 • 代表人物 :洛克
洛克指出:“人的心灵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 记号,没有任何观念。心灵是怎样得到那些观念的 呢?……我用一句话来答复这个问题:是从经验的得 来的。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 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
7
1.知识来源-经验论
• 理论困难:
(1)单凭经验所得的知识如何具有普遍必然性?即: 个别、有限如何上升到一般、无限? (2)导致怀疑论和不可知论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1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客观世界中哪些能成为人 们的认识对象,取决于实践的需要和认识水平。一切 真知都归根结底来源于实践。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 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 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 ,亲口尝一尝。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PPT课件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1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
2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的基本观点 , 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
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 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 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 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能力。
可知论:承认认识对象是可以被我们所认识的理论。 它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认识能够 达到同它所反映的对象相符合。它认为在世界上不 存在永远不能被认识的东西。可知论基本倾向是唯 物主义。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主张世界是可知的。
.
39
唯物主义可知论
我国古代唯物论者荀况就明
确指出,没有什么 “生而
一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主张 感觉、思想派生物质,从主观到客观。 这是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
30
2、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德谟克里特的“影像说”:
古希腊最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认 为,事物都在空间中投出各自由原子所构成的影 像,这些流射出来的影像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才 产生了感觉。他认为:从事物流射出来的影像与 流射影像的事物是一致的、相似的,这样人的感 觉与事物本身也是一致的。
.
43
康德
康德的“不可知论”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要形成认识必
须具备二个条件:自在之物刺激我们
的感官引起感觉;用先验的认识形式
来整理这些材料。时空和十二范畴就
是这样的认识形式。他认为用时空和
十二范畴整理后的现象界就远离了自
在之物本身。因此,我们的认识只能
停留于现象界,自在之物本身是不可
.
1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
2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的基本观点 , 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
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 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 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 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能力。
可知论:承认认识对象是可以被我们所认识的理论。 它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认识能够 达到同它所反映的对象相符合。它认为在世界上不 存在永远不能被认识的东西。可知论基本倾向是唯 物主义。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主张世界是可知的。
.
39
唯物主义可知论
我国古代唯物论者荀况就明
确指出,没有什么 “生而
一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主张 感觉、思想派生物质,从主观到客观。 这是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
30
2、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德谟克里特的“影像说”:
古希腊最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认 为,事物都在空间中投出各自由原子所构成的影 像,这些流射出来的影像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才 产生了感觉。他认为:从事物流射出来的影像与 流射影像的事物是一致的、相似的,这样人的感 觉与事物本身也是一致的。
.
43
康德
康德的“不可知论”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要形成认识必
须具备二个条件:自在之物刺激我们
的感官引起感觉;用先验的认识形式
来整理这些材料。时空和十二范畴就
是这样的认识形式。他认为用时空和
十二范畴整理后的现象界就远离了自
在之物本身。因此,我们的认识只能
停留于现象界,自在之物本身是不可
马克思主义基本地原理概论课程ppt第二章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 的发展。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 具有反作用,两者在实践中统一起来。
03
实践与认识
实践的本质和特点
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客观世界 的桥梁,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 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与实证主义哲学的区别
实证主义哲学强调经验实证和客观性,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认为实践是检验 真理的唯一标准。
02
物质与意识
物质的概念
01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 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 反映的客观实在。
02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 实在性。
03
物质具有质量、体积、 温度、运动等基本属性。
04
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 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 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 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ppt第二章
•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 物质与意识 • 实践与认识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历史唯物主义
01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哲学,它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 反作用于物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发展 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感谢观看
规律和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分析和解决社会问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鼓励 题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使我们能够 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来检 更加深刻地认识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验和发展理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 的发展。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 具有反作用,两者在实践中统一起来。
03
实践与认识
实践的本质和特点
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客观世界 的桥梁,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 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与实证主义哲学的区别
实证主义哲学强调经验实证和客观性,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认为实践是检验 真理的唯一标准。
02
物质与意识
物质的概念
01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 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 反映的客观实在。
02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 实在性。
03
物质具有质量、体积、 温度、运动等基本属性。
04
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 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 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 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ppt第二章
•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 物质与意识 • 实践与认识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历史唯物主义
01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哲学,它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 反作用于物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发展 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感谢观看
规律和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分析和解决社会问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鼓励 题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使我们能够 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来检 更加深刻地认识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验和发展理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PPT
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
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 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及其原因(主客观 条件的限制、物质世界及其发展的无限性)
思考与探讨
• 世界是否可知? • 世界上是否存在人类无法认识或无法彻底认 识的领域? • 人对客体的认识程度、反映程度是否存在某 种无法突破的限度?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 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 物主义认识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感觉、思想 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二)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对 认识的不同回答
• 二者的共识:都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外界 对象。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33
辨
析
• 认识从实践中产生,实践先于认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认识是什么? •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思
考
• 主体的认识能否消除主观认识与客观 实际之间的差异,达到 “客观性”?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 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 识、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感性认识 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 次能动的飞跃。 • 感性认识:对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 各个方面的认识,没有深入到事物本质的认 识。 • 理性认识: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 规律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1、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 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 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 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 绝对真理。
•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 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 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 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 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 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2、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 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 特定的实践目标。
•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上述真理尺度和价值 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因此,任何成 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 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3、“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 人的需要的关系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 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4、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 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 证统一的。
• 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是 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就是思维 的至上性,亦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
• 每一个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 质的显露程度,社会历史(生产状况、科学技术 状况、阶级斗争状况)的实践水平,主观的条件 (个人的经历、受教育的程度、立场、观点和思 想方法)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 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亦即有限的和相对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1、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 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 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 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 绝对真理。
•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 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 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 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 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 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2、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 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 特定的实践目标。
•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上述真理尺度和价值 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因此,任何成 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 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3、“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 人的需要的关系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 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4、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 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 证统一的。
• 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是 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就是思维 的至上性,亦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
• 每一个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 质的显露程度,社会历史(生产状况、科学技术 状况、阶级斗争状况)的实践水平,主观的条件 (个人的经历、受教育的程度、立场、观点和思 想方法)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 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亦即有限的和相对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PPT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 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 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毛泽东
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律
门捷列夫在发现元素周期律后,还预言了一些当时尚未发现的元素的存 在和它们的性质。他的预言与尔后实践的结果取得了惊人的一致。1875年法国 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在分析比里牛斯山的闪锌矿时发现一种新元素,他命名为镓, 并把测得的关于它的主要性质公布了。不久他收到了门捷列夫的来信,门捷列 夫在信中指出关于镓的比重不应该是4.7,而是5.9一6.0。当时布瓦傅德朗很 疑惑,他是唯一手里掌握金属镓的人,门捷列夫是怎样知道它的比重的呢?经 过重新测定,镓的比重确实为5.9“这给果使他大为惊奇。他认真地阅读了门捷 列夫的周期律论文后,感慨他说:‚我没有可说的了,事实证明门捷列夫这一 理论的巨大意义。‛嫁的发现是化学史上第一个事先预言的新元素的发现,它 证明了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的科学性。1880年瑞典的尼尔森发现了钪,1885年 德国的文克勒发现了锗。这两种新元素与门捷列夫预言的类硼、类硅也完全吻 合。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再次经受了实践的检验。 事实证明门捷列夫发现的化学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的一条客观规律。它揭 示了物质世界的一个秘密,即这些似乎互不相关的元素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它变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体系。从此新元素的寻找,新物质、新材料的探索有 了一条可遵循的规律。元素周期律作为描述元素及其性质的基本理论有力地促 进了现代化学和物理学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
(二)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 认识是什么?认识是主体在 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 本质的科学回答。深刻把握认识 的本质,必须弄清各种哲学派别 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2)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律
门捷列夫在发现元素周期律后,还预言了一些当时尚未发现的元素的存 在和它们的性质。他的预言与尔后实践的结果取得了惊人的一致。1875年法国 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在分析比里牛斯山的闪锌矿时发现一种新元素,他命名为镓, 并把测得的关于它的主要性质公布了。不久他收到了门捷列夫的来信,门捷列 夫在信中指出关于镓的比重不应该是4.7,而是5.9一6.0。当时布瓦傅德朗很 疑惑,他是唯一手里掌握金属镓的人,门捷列夫是怎样知道它的比重的呢?经 过重新测定,镓的比重确实为5.9“这给果使他大为惊奇。他认真地阅读了门捷 列夫的周期律论文后,感慨他说:‚我没有可说的了,事实证明门捷列夫这一 理论的巨大意义。‛嫁的发现是化学史上第一个事先预言的新元素的发现,它 证明了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的科学性。1880年瑞典的尼尔森发现了钪,1885年 德国的文克勒发现了锗。这两种新元素与门捷列夫预言的类硼、类硅也完全吻 合。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再次经受了实践的检验。 事实证明门捷列夫发现的化学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的一条客观规律。它揭 示了物质世界的一个秘密,即这些似乎互不相关的元素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它变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体系。从此新元素的寻找,新物质、新材料的探索有 了一条可遵循的规律。元素周期律作为描述元素及其性质的基本理论有力地促 进了现代化学和物理学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
(二)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 认识是什么?认识是主体在 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 本质的科学回答。深刻把握认识 的本质,必须弄清各种哲学派别 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2)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课件PPT演示课件
为君王定国安邦出谋划策,为个人一展抱负各显其能,
也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佳话千古风流。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8概论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价值观念对主体认识过程的影响主体对客体的选择
主体在认识之前必须对客体进行选择,以什么作为
认识和研究的对象。第一是出于对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专长的考虑,扬己所长才能早日成功。第二是对社会发 展的趋势的预测,没有人会选择已经被社会淘汰的领域 作为认识和研究对象的。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1概论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意志——认识过程的悟性核心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都具有非凡的坚强意志, 才能克服各种困难为人类的解放事业作出重大的理论贡献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2概论
一、实践是认识的和毅力,就无法攀上科学的高峰
多媒体教学课件
1
目 录 DIRECTORY
◆绪 论 ◆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价值观念影响主体对客体进行选择的时候,有人 考虑社会需要多一些,有人考虑个人因素多一些。但 无论如何,只考虑社会需要完全不考虑个人因素是不 存在的。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概论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过程的影响
理性因素是可以逻辑化和精确化的因素,包括阐述概念、 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能力;非理性因素是认识主体的意志、情感、 直觉、想象、本能等的精神和心理的因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第二章
的本质有了认识。爱因斯坦就这件事发表过
一条很中肯的意见。
爱因斯坦: “刻卜勒的惊人成就,是证实了下面这条 真理的一个特别美妙的例子,这条真理是:知 识不能单从经验中得出,而只能从理智的发明 同观察到的事实两者的比较中 得出。”
(二)从认识到实践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 1.理性认识向实践
物质世界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能否 认识以及如何认识和把握这些规律,这就是 哲学上的认识论问题。
•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 识论,同时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了 认识的本质,分析了认识活动的最高成果真 理,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追求真理 和创造价值提供了伟大的认识工具。
•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 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 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 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
此前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关于“坚持 发展是硬道理”的表述比较简单:“坚持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 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
•
在此次全会公报中,近年来在中央重要 文件中几乎从未缺席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并没有被写入。中央党校学者辛鸣注意到,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 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这样的经济发 展指标在此次全会公报中也不见了,只是继 承了五年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表 述。
• 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关系与意义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及实践标准 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二)实践与认识的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第二章
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
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
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真理与谬误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2、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 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 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 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 不完全的。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 有限的。 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 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
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 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 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 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 发展 1、什么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 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 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 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 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 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 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 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 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 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 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 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3、主体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 过程中的作用
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
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真理与谬误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2、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 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 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 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 不完全的。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 有限的。 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 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
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 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 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 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 发展 1、什么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 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 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 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 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 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 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 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 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 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 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 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3、主体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 过程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t
1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即关于认识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学说。
基本要求: 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掌握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真理的客观性与主 观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坚持理论和实践创新; 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29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个主题: 真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两个要点: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 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真理的辨证性—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辨 证统一;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实践检验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辨证 统一。
30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唯物 论、辩证法
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特点: 摹写性和创造性。
22
3、关于认识的本质
把握认识的本质,必须研究认识活动和过程的构 成要素
基本要素: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实践和意识。 认识的本质:
是认识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于认识客体的选择 性反映和创造性重构的意识活动和过程。 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是以实践为基础 的反映论,是辨证的能动的反映论,是具有创造 性的反映论。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一是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 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即任何真理既是 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两者的统一,这是 真理的两重性。 二是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 又是辨证转化的,即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 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37
个基本条件: 深入调查 理性思考
在认识的辨证运动过程中,既要注重理性因素 的作用,也不可忽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即关于认识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学说。
基本要求: 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掌握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真理的客观性与主 观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坚持理论和实践创新; 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29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个主题: 真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两个要点: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 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真理的辨证性—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辨 证统一;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实践检验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辨证 统一。
30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唯物 论、辩证法
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特点: 摹写性和创造性。
22
3、关于认识的本质
把握认识的本质,必须研究认识活动和过程的构 成要素
基本要素: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实践和意识。 认识的本质:
是认识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于认识客体的选择 性反映和创造性重构的意识活动和过程。 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是以实践为基础 的反映论,是辨证的能动的反映论,是具有创造 性的反映论。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一是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 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即任何真理既是 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两者的统一,这是 真理的两重性。 二是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 又是辨证转化的,即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 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37
个基本条件: 深入调查 理性思考
在认识的辨证运动过程中,既要注重理性因素 的作用,也不可忽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真理的思想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有不依赖于主体及其意识 的客观内容。
3. 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客体的特征: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 其中对象性是客体最本质的属性。
客体的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3. 中介:
是指主体和客体在相互作用 过程中所利用的一切条件,包 括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 以及运用、操纵这些工具 的程序和方法
4. 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
实践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改造与被改造的 关系。
第一, 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 第二,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第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讨论:
1.对于一幅两可图,为什么甲和 乙的解释不同?
2.古希腊哲人说:如果没有理性, 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3.凡是眼睛所见到的,都是真实 的。
3.认识过程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第一,要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 要的基本的观点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
辩证关系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2.理性认识到实践能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第一,理性认识要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第二,理性认识要为人民群众所掌握。 第三,理性认识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物质条件,需 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三)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的特点和作用
1、非理性因素
包括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需求等非认识能力的心理要素和幻 想、想象、直觉、顿悟、灵感等非逻辑的性的思维方式。
其一,受到客观事物发展过程和程度的限制; 其二,受到生产发展水平和科技条件的限制; 其三,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性格特征等
主体因素,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 围也影响和限制着人们正确全面地认识 事物.
2. 认识过程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 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内容,都比较地 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辨证唯物主 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深刻把握认识的本质,必须 弄清各种哲学派别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一)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 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 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2、非理性因素活动和作用方式的特点是:
非逻辑性、不以语言为媒介。
2 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情感
兴趣
作
特殊情感和经历
用
主体的内在尺度
思维定势
真、善、美
驱动作用 诱导作用 激发作用 参照作用
调节作用 升华作用
(四)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性
因为人的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
认识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认识和被认识的 关系。
价值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 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 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当然 ,理论有正确和错误 之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 的理论起消极阻碍作用。
精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 章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 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 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 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 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能力。
教学要点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 体的能动反映
—— 毛泽东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所体现的实质 就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 的历史的统一.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能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
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
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 通过感官得到
理性认识 通过思维抽象得到
直接性、生动性
间接性、单纯性
表面的、外部的
内部的、本质的
感觉、知觉、表象
概念、判断、推理
低级阶段
高级阶段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 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
人.
主体的特征: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等。其中社会性是最 本质的。
主体的形式:个体主体、群体主体、社会主体等。其中社 会主体是主体的最高形式。
2. 客体: 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 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将丰富的感 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 彼、由表及里的改造。
反对割裂两者的错误倾向: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必要性表现:由认识目的、认识功能和实践的本质所决定的。
重要性表现: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成是消极、 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形象,类似于照镜子。又称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 论。 有两个严重的缺陷:缺乏实践的观点。
缺乏辩证法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唯物主义反映论。
把科学的实践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把辩证法贯穿于认识论 是能动的反映论:达到了摹写与创造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