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真理的思想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有不依赖于主体及其意识 的客观内容。
3. 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将丰富的感 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 彼、由表及里的改造。
反对割裂两者的错误倾向: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必要性表现:由认识目的、认识功能和实践的本质所决定的。
重要性表现: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第一, 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 第二,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第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讨论:
1.对于一幅两可图,为什么甲和 乙的解释不同?
2.古希腊哲人说:如果没有理性, 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3.凡是眼睛所见到的,都是真实 的。
3.认识过程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第一,要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 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
人.
源自文库
主体的特征: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等。其中社会性是最 本质的。
主体的形式:个体主体、群体主体、社会主体等。其中社 会主体是主体的最高形式。
2. 客体: 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 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客体的特征: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 其中对象性是客体最本质的属性。
客体的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3. 中介:
是指主体和客体在相互作用 过程中所利用的一切条件,包 括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 以及运用、操纵这些工具 的程序和方法
4. 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
实践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改造与被改造的 关系。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辨证唯物主 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深刻把握认识的本质,必须 弄清各种哲学派别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一)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 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 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 要的基本的观点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
辩证关系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认识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认识和被认识的 关系。
价值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 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 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当然 ,理论有正确和错误 之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 的理论起消极阻碍作用。
2、非理性因素活动和作用方式的特点是:
非逻辑性、不以语言为媒介。
2 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情感
兴趣
作
特殊情感和经历
用
主体的内在尺度
思维定势
真、善、美
驱动作用 诱导作用 激发作用 参照作用
调节作用 升华作用
(四)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性
因为人的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
2.理性认识到实践能动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第一,理性认识要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第二,理性认识要为人民群众所掌握。 第三,理性认识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物质条件,需 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三)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的特点和作用
1、非理性因素
包括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需求等非认识能力的心理要素和幻 想、想象、直觉、顿悟、灵感等非逻辑的性的思维方式。
—— 毛泽东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所体现的实质 就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 的历史的统一.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能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
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
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 通过感官得到
理性认识 通过思维抽象得到
直接性、生动性
间接性、单纯性
表面的、外部的
内部的、本质的
感觉、知觉、表象
概念、判断、推理
低级阶段
高级阶段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精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 章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 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 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 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 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能力。
教学要点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 体的能动反映
其一,受到客观事物发展过程和程度的限制; 其二,受到生产发展水平和科技条件的限制; 其三,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性格特征等
主体因素,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 围也影响和限制着人们正确全面地认识 事物.
2. 认识过程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 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内容,都比较地 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成是消极、 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形象,类似于照镜子。又称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 论。 有两个严重的缺陷:缺乏实践的观点。
缺乏辩证法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唯物主义反映论。
把科学的实践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把辩证法贯穿于认识论 是能动的反映论:达到了摹写与创造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