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天敌文言文翻译
苏轼列传文言文翻译
苏轼列传文言文翻译苏轼列传文言文翻译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
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苏轼列传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宋史【原】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译】苏轼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
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能答应我这样做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原】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祐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译】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
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
” 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
当时文章晦涩怪异的弊习很重,主考官欧阳修想加以改正,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想定他为进士第一名,但怀疑是自己的门客曾巩写的.,便放在了第二名;又以《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殿试中乙科。
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
”听到的人开始哗然不服,时间久了就信服此语。
【原】丁母忧。
五年,调福昌主簿。
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
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
轼始具草,文义粲然。
苏轼《教战守策》原文及翻译
苏轼《教战守策》原文及翻译苏轼《教战守策》原文及翻译在我们的学习时代,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轼《教战守策》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
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
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
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
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
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
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
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销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
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盖尝试论之:天下之势,譬如一身。
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
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病。
此其故何也?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
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
今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风则袭裘,雨则御盖。
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
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
是以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
夫民亦然。
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
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
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
此不亦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欤?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文言文翻译天敌
盖世之敌,莫若天敌。
天敌者,天然之敌也。
夫天地造化,万物生生不息,各得其所。
然而,天敌者,乃万物相克之极致,其力无孔不入,其势无坚不摧,其性无恶不作。
夫天敌之始,盖源于自然。
天地间,阴阳相生,五行相克,万物相生相克,此乃自然之理。
故而,天敌者,生于万物相克之理,成于自然之化。
夫天敌,非独动植之间有之,人与兽,人与虫,人与鬼,皆可成为天敌。
然则,何为天敌?天敌者,其力足以毁灭一切,其性足以吞噬万物,其势足以震慑群生。
盖世之敌,莫若天敌。
何以见之?试观自然界,万物相克,弱肉强食,此乃天敌之表现。
如狼与羊,狼为羊之天敌,羊弱而狼强,羊被狼吞噬,此乃天敌之力。
又如蛇与鼠,蛇为鼠之天敌,鼠弱而蛇强,鼠被蛇吞噬,此乃天敌之性。
至于人,亦有其天敌。
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在于其智慧与道德。
然而,若人无道德,则其天敌亦随之而生。
如战争,如疾病,如饥饿,皆可成为人之天敌。
战乱之际,弱者被强者吞噬,疾病肆虐,弱者被疾病吞噬,饥饿蔓延,弱者被饥饿吞噬。
此乃人之所以为天敌。
天敌之所以为天敌,以其力也。
夫天敌之力,无坚不摧,无孔不入。
故而,天敌之所以为天敌,在于其力之强大。
然而,力虽强大,亦非无敌。
天敌之力,亦有其局限性。
如水能克火,火能克金,金能克木,木能克土,土能克水,此乃五行相克之理。
故而,天敌之力,虽强大,亦有可克之理。
夫天敌之所以为天敌,以其性也。
夫天敌之性,无恶不作,无善不损。
故而,天敌之所以为天敌,在于其性之恶劣。
然而,性虽恶劣,亦非无善。
天敌之性,亦有其可善之处。
如蛇与鼠,蛇虽为鼠之天敌,然蛇亦有益于人类,蛇能捕鼠,能驱虫,能治病。
此乃天敌之性,亦有其善处。
盖世之敌,莫若天敌。
然而,天敌非独为敌,亦可为友。
如水火,水能克火,火能克金,金能克木,木能克土,土能克水,此乃五行相生相克之理。
故而,天敌亦可为友,相辅相成,共成天地之大化。
夫天敌者,乃天地造化之极致,万物相克之极致。
然而,天敌非独为敌,亦可为友。
故而,吾人当以天敌为鉴,明其力,知其性,从而避其害,用其益,使天敌成为吾人之助力,而非祸害。
天敌翻译文言文
夫天敌者,生物之间相克相生之谓也。
盖天地之间,万物生生不息,各自为生,相辅相成,亦相克相害。
是以,天敌之说,自古有之。
古之圣贤,观乎自然,察乎万物,遂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之谚。
此谚意谓螳螂捕食蝉虫,而黄雀又捕食螳螂,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安宁之日。
此即天敌之理也。
《礼记》有云:“夫物之相生,必有其害;相害,必有其利。
”盖言生物之间,相互依存,亦相互制约。
是以,天敌之存在,非独为害,亦为生物繁衍之所依。
昔者,孔子游于山林之间,见鹰隼击于长空,乃叹曰:“吾闻之,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物各得其所,此乃天之道也。
”孔子之意,鹰隼之所以能翱翔天际,乃因其捕食昆虫,昆虫之存在,亦为鹰隼之食。
是故,鹰隼与昆虫,虽为天敌,然鹰隼之能生,昆虫亦不能无也。
又闻《庄子》云:“天地之大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
”夫鹰隼与昆虫,虽为天敌,然天地之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
是以,鹰隼捕食昆虫,昆虫亦自得其所,二者相生相克,各得其宜。
夫天敌之理,亦可见于草木之间。
如松柏之树,其叶坚硬,不畏霜雪,而松鼠之辈,乃以其为食。
松鼠虽食松柏之叶,然松柏之树,亦因其而得以繁衍。
此亦天敌之理也。
然天敌之间,亦有和谐共生之例。
如蛇与蛙,蛇食蛙,蛙食蚊虫,蚊虫为害农事。
蛇与蛙,虽为天敌,然蛇之食蛙,蛙之食蚊虫,实则各得其所,共同维护生态平衡。
夫天敌之翻译,非独为生物之间相克相生之理,亦为天地之道,自然之理。
吾人观天敌之理,可知万物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亦相克相害。
是以,天敌之翻译,乃天地自然之道也。
夫天地之大,生物之繁,天敌之理,不可胜言。
然而,天敌之间,虽有相害,然亦相生。
是以,吾人当尊重自然之道,顺应天敌之理,以保万物生生不息,生态平衡。
《天敌译文言》曰:天地之间,万物繁衍,相克相生,各得其所。
鹰隼捕蝉,黄雀在后,此天敌之理也。
孔子游于山林,见鹰隼击于长空,叹曰:“万物各得其所,此乃天之道也。
”庄子云:“天地之大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
大话苏轼文言文翻译注释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其文、诗、词、书、画皆擅,尤以诗、词、文著称。
本文试以《大话苏轼》为蓝本,对其文言文进行翻译及注释。
原文:苏子瞻者,宋人也。
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性刚直,不阿权贵。
喜饮酒,好词赋,善书法。
其诗豪放,词婉约,文典雅。
尝游历天下,访名山大川,结交豪杰,品茗赋诗,极尽人间之乐。
翻译:苏轼,字子瞻,是宋朝人。
才高八斗,学识渊博。
性格刚直,不迎合权贵。
喜欢饮酒,爱好词赋,擅长书法。
他的诗作豪放,词作婉约,文章典雅。
曾经游历天下,拜访名山大川,结交豪杰,品茶赋诗,尽情享受人间的乐趣。
注释:1. 苏子瞻:苏轼的字,子瞻是他的别称。
2. 才高八斗:形容人才能出众,才学高深。
3. 学富五车:形容人学识渊博,学问很多。
4. 不阿权贵:不迎合有权势的人。
5. 喜饮酒:喜欢喝酒。
6. 词赋:指诗词,古代称诗为词,赋为散文。
7. 善书法:擅长书法。
8. 豪放:形容诗风豪迈奔放。
9. 婉约:形容词风委婉含蓄。
10. 天下:泛指全国。
11. 名山大川:指风景秀丽的山川。
12. 结交豪杰:结交有才干的人。
13. 品茗赋诗:品茶吟诗,形容悠闲自得的生活。
14. 极尽人间之乐:尽情享受人间的乐趣。
原文:东坡居士游于西湖,见山水之美,心向往之。
遂筑庐于湖上,号“东坡”。
自是之后,东坡居士饮酒赋诗,不问世俗,惟以山水为乐。
翻译:东坡居士在西湖游玩,见到山水的美丽,心中向往。
于是就在湖上建造了一座房屋,号称“东坡”。
从那以后,东坡居士饮酒赋诗,不问世事,只以山水为乐。
注释:1. 东坡居士:苏轼的号,东坡是他的居住地。
2.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3. 山水之美:山水的美丽。
4. 遂:于是。
5. 筑庐:建造房屋。
6. 号“东坡”:称其为“东坡”。
7. 不问世俗:不关心世间事务。
8. 惟以山水为乐:只以山水为乐。
原文:东坡居士尝作《赤壁赋》,其文豪放,词婉约,意蕴深远。
《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原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
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
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
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
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
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
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
”光不以为然。
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
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
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苏轼传文言文翻译
苏轼传文言文翻译苏轼传文言文翻译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传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苏轼传文言文原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
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
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
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
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
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
以余力复完六井。
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
杭人名为苏公堤。
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
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苏轼传文言文翻译苏轼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
天敌文言文翻译答案
原文:
古之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无赫赫之名。
其所为者,皆天敌也。
天敌者,非敌也,谓我所向无敌,敌亦无可敌者。
敌虽强,吾固无害也。
译文:
古时候擅长打仗的人,并没有显赫的功绩,也没有显赫的名声。
他们所做的事情,都是针对天敌的。
所谓天敌,并不是真正的敌人,而是指我所面对的没有敌手,敌人也无法找到对抗的方法。
即使敌人强大,我也不会感到有威胁。
《天敌》文言文翻译分析:
1. “古之善战者”:这里的“古”指的是古代,而“善战者”则是指擅长打仗的人。
2. “无赫赫之功,无赫赫之名”:这里的“赫赫”是形容词,表示显赫、著名。
整句话的意思是指擅长打仗的人并没有显赫的功绩和名声。
3. “其所为者,皆天敌也”:这里的“所为者”指的是他们所做的事情,“天敌”则是指针对天敌的。
4. “天敌者,非敌也”:这里的“天敌”并不是真正的敌人,而是指没有敌手的
意思。
5. “谓我所向无敌,敌亦无可敌者”:这里的“谓”表示解释,整句话的意思是
指我所面对的没有敌手,敌人也无法找到对抗的方法。
6. “敌虽强,吾固无害也”:这里的“固”表示确实、无疑。
整句话的意思是指
即使敌人强大,我也不会感到有威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古代擅长打仗的人,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面对的敌人并非真正的敌人,而是没有敌手。
这种思维方式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与对手硬碰硬。
章惇书绝壁 阅读答案附翻译
章惇书绝壁阅读答案附翻译
章惇尝与苏轼同游南,抵仙游潭,潭下临绝壁万仞,岸甚狭。
子厚推轼下潭书壁,轼不敢。
子厚履险而下,以漆墨濡笔大书石壁上曰:苏轼章某来。
厚曰:何也?轼曰:能自拼命者能杀人也。
子厚大笑。
【注释】①章惇:宋朝人,字子厚。
【文言知识】
说临。
临的本义是从高处朝向低处,如居高临下。
它又指面对。
上文临绝壁万仞,意为面对万丈悬崖。
《》上说,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意为面对钱财不要轻易地获取,面对危难不要随意逃避。
它又指到,如双喜临门、临渴掘井。
它还指正当、将要,如临到、临走。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抵②仞③拊④异日
2、:①子厚推轼下潭书壁②以漆墨濡笔大书石壁上
3、理解:子厚履险而下中的履,它在句子中的词性属词,解释为
参考答案
1.①到②古代八尺为一仞③拍④往后2。
①章子厚要求苏轼下仙游潭在石壁上写大字(留念)②用毛笔蘸墨在石壁上写了几个大字。
3。
动;踩。
翻译
章惇曾经和苏轼一同游南山,到了仙游潭,潭的边上面临着万丈悬崖,两岸非常的狭窄。
章惇要求苏轼下仙游潭在石壁上写大字留念,苏轼不敢,章惇踩着险石下去,用毛笔蘸着墨在石壁上写了几个大字,说苏轼、章某来此苏轼拍章惇的背说:章惇日后做了官,必定能杀人。
章惇说:为什么?苏轼说:能够自己拼命的人以后做了官了,必定能杀人。
章惇大笑。
《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
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
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
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
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
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
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
”光不以为然。
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
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
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翻译: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译文(十二)
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译文(十二)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十二)宋史【原】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洵晚读《易》,作《易传》未究,命轼述其志。
轼成《易传》,复作《论语说》;后居海南,作《书传》;又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十卷、《外制》三卷、《和陶诗》四卷。
一时文人如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陈师道,举世未之识,轼待之如朋俦,未尝以师资自予也。
【译】苏轼和弟弟苏辙,学他们的父亲苏洵写文章,从来得之于天资。
曾经自称:“写文章如同行云流水,本来就没有一定的格式,仅是常要在该说的地方就说,该停的地方就停。
”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话,都可以写成文章。
他的文体博大丰富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少见。
苏洵晚年读《周易》,写作《易传》未完成,叫苏轼完成他的遗愿。
苏轼写成了《易传》,又写了《论语说》;后来住在海南,写了《尚书传》;又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from 本文来自九象,全国最大的免费 end#》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十卷、《外制》三卷、《和陶诗》四卷。
当时文人如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陈师道,还不被世人所知,苏轼都如朋友一样对待他们,从来不曾以老师的地位自居。
【原】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译】自从应考直到出入侍从皇帝,必定以忠于君主作为根本,忠心的规劝卓识的议论,正直而有大节,群臣没有超出他的。
但被小人所忌恨排挤,不让他安心处于朝廷之中。
【原】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
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
遂崇赠太师,谥文忠。
轼三子:迈、迨、过,俱善为文。
迈,驾部员外郎。
天敌文言文翻译讲解
原文:天敌者,生物相生相克之理也。
夫物之生,必有其天敌。
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兽奔山野,草木茂盛,皆有其相生相克之道。
故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译文:天敌,是指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规律。
凡生物的生存,必然有其天敌。
比如鹰在高空猎食,鱼在浅滩游弋,兽在山林奔跑,草木茂盛生长,都有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道理。
因此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讲解:一、天敌(tiān dí)“天敌”一词,由“天”和“敌”两个词组成。
其中,“天”指自然界,宇宙万物;“敌”指对手,敌人。
合起来,“天敌”即指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二、生物相生相克之理(shēng xiāng xiāng kè zhī lǐ)“生物相生相克”是指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规律。
相生,指生物之间相互促进、相互生长;相克,指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制约。
这里的“理”指的是规律、道理。
三、夫物之生,必有其天敌(fū wù zhī shēng,bì yǒu qí tiān dí)“夫物之生”意为“凡生物的生存”,“必有其天敌”表示每种生物的生存都必然有其天敌。
这句话强调了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
四、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兽奔山野,草木茂盛(rú yīng jī cháng kōng,yú xiáng qiǎn dǐ,shòu bēn shān yě,cǎo mù mào shèng)这句话列举了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例子。
鹰在高空猎食,鱼在浅滩游弋,兽在山林奔跑,草木茂盛生长,都体现了生物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
五、故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gù yuē:“tiān zhī dào,sǔn yǒu yú ér bǔ bù zú。
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十三),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十三)
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十三),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十三)【原】论曰:苏轼自为童子时,士有传石介《庆历圣德诗》至蜀中者,轼历举诗中所言韩、富、杜、范诸贤以问其师。
师怪而语之,则曰:“正欲识是诸人耳。
”盖已有颉颃当世贤哲之意。
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师,一日而声名赫然,动于四方。
既而登上第,擢词科,入掌书命,出典方州。
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
故意之所向,言足以达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为。
至于祸患之来,节义足以固其有守,皆志与气所为也。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
二君皆有以知轼,而轼卒不得大用。
一欧阳修先识之,其名遂与之齐,岂非轼之所长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呜呼!轼不得相,又岂非幸欤?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
”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译】论说:苏轼在儿童时代,士人中有流传石介的《庆历圣德诗》到蜀地的,苏轼历举诗中所说韩琦、富弼、杜衍、范仲淹等贤人去问他的老师。
老师觉得奇怪而对他解释,他就说:“正想认识这几个人。
”这是因为他已有和当代贤人相并列的意思。
二十岁左右,苏轼父子兄弟到了京城,一天而声名显赫,震动四方。
不久登上进士高等,通过殿试,入朝掌管书函诏令,出任州县官员。
他的才能器识弘大,议论卓识杰出,文章雄浑俊爽,政事精明能干,四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为主,而以过人的气势为辅。
所以他所想到的,言语足以表达他的智谋,行为足以使他有所作为。
至于灾祸到来时,他的节义足以坚守他的品德,这都是志和气的作用。
仁宗刚读到苏轼、苏辙的制策,退朝后高兴地说:“朕今天给子孙寻到两个宰相了。
”神宗尤其喜爱他的文章,在宫中阅读,御膳送来竟忘了吃,称他为天下奇才。
两个皇帝都能够了解苏轼,而苏轼终究不能被重用。
欧阳修先赏识他,他的名气就和欧阳修相等,岂不是苏轼的天才是不可被掩盖的,这是天下最公平的事,做不做宰相那是命。
苏轼天敌文言文翻译
苏轼天敌文言文翻译第一篇:苏轼天敌文言文翻译天敌,天然的仇敌。
自然界中某种动物生性捕食或危害另一种动物,前者就是后者的天敌。
小编为你整理了苏轼天敌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一、原文苏辙曰:“鱼不畏网罟,而畏鹈鹕,畏其天也。
”一村叟见蜈蚣逐一蛇,行甚急,蜈蚣渐近,蛇不复动,张口以待。
蜈蚣竟直入其腹,逾时而出,蛇已毙矣。
村叟弃蛇于深山中,越旬往视之,小蜈蚣无数食其腐肉。
盖蜈蚣产卵于蛇腹中也。
又尝见一蜘蛛,逐蜈蚣甚急,蜈蚣逃入篱抢竹中。
蜘蛛不复入,但以足跨竹上,摇腹数四而去。
伺蜈蚣久不出,剖竹视之,蜈蚣已节节烂断矣。
盖蜘蛛摇腹之时,乃洒溺以杀之也。
物之畏其天有如此奇者也。
二、译文苏辙说:“鱼不怕捕鱼的网,而怕鹈鹕,它害怕它的天敌。
”村里的一个老人看见一个蜈蚣正在追一条蛇,爬得很快。
蜈蚣渐渐靠近蛇,蛇停下来不动了,张开嘴巴等待着,蜈蚣径直钻进它的腹中。
过了一段时间,蜈蚣出来,蛇已经死了。
老人将蛇扔到深山里,过了一些日子跑去查看,看到有无数的小蜈蚣在吃已经腐烂的蛇肉,原来蜈蚣是在蛇腹里产卵了。
又曾经看到过一只蜘蛛,追蜈蚣追得很急,蜈蚣逃进乱竹丛中、蜘蛛不再进去,只是跨在竹子上停留片刻,摇了摇小腹便走了。
看到蜈蚣很久没有出来,把竹子剥开一看,蜈蚣已经一节节的腐烂断裂了。
大概蜘蛛在摇腹部的时候,已经撒了尿将蜈蚣杀死了。
动物害怕它们的天敌竟有如此奇妙的事。
三、词解1、苏辙:北宋著名文学家2、畏:害怕,畏惧3、网罟:捕鱼的网4、鹈鹕:一种关于捕鱼的鸟5、天:天敌6、叟:老头7、逐:追赶8、行:爬行9、渐:逐渐,渐渐10、复:再11、竟:结果12、直:径直13、逾:超过,过14、旬:十日为一旬15、盖:原来16、抢竹:乱竹丛17、但:仅仅18、伺:等候19、溺:尿20、奇:奇异,奇妙21、毙:死第二篇:苏轼少时文言文翻译导语:苏轼,宋朝著名诗人。
宋史苏轼传记载着苏轼的一生。
现在由小编为大家整理有关宋史苏轼传的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原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2022通州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教师解析版
通州区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2022年11月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近日,河南省以及广西桂平市西山景区陆续捕获鳄雀鳝的事情,引发公众对于外来物种入侵的高度关注。
鳄雀鳝原产北美洲南部地区,是史首鱼类,在地球上存在超过1亿年,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雀鳝科,是大雀鳝属下的成员。
雀鳝是一种古老鱼类,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和中美洲,包括7个物种,其中一个就是鳄雀鳝。
鳄雀鳝是一种食肉鱼,它有一个长吻,形成它的上下领,其上下颌较长,延伸向前,上面有很多细小但尖锐的齿,看上去比较类似于鳄鱼的嘴巴,因此,被称为鳄雀鳝。
鳄雀鳝身体很长,长度可以达到3米多,重量可以长到137公斤,它的背鳍以及臀鳍、尾鳍等都很靠后,当它抓住猎物或把猎物杀死,会先从头吞下去。
鳄雀鳝主要生活在淡水区城,常出没于水湾流速较低的地方。
它可以用鱼鱼鳔直接呼吸空气,吞入水表面的空气,耐受力很强,而不像其他的鱼出了水面就容易死。
鳄雀鳝会主动攻击它认为可以作它的饵料和食物的生物,只要是水里的活物,几乎通吃,对生态具有极强的破坏性。
鳄雀鳝皮糙肉厚,它的鳞片被称作硬鳞,就像盾牌一样,紧密结合在一起,非常硬。
一般鱼的鳞片,比如在吃鱼的时候是可以被刮下来的。
而据新闻报道:“人们抓鱼(鳄雀鳝)时,用鱼叉去叉,鱼叉都断了。
”鳄雀鳝属于大型凶猛食肉型鱼类,虽然性情凶猛,但在原产地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一环。
这种鱼产卵的时候,鱼卵会被其他鱼吃掉,所以不会泛滥。
在我国生态环境中它没有天敌,一旦入侵成功,就将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其中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湖水里鱼群总数下降。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李晨虹教授认为,江湖上鳄雀鳝之前的最大淡水鱼,可能是我们最近已宣告灭绝的长江白鲟。
当然,世界上还有其他鲟鱼、巨骨舌鱼、湄公河巨鲇等要比鳄雀鳝大。
论体型的话,东北鲤鱼也比鳄雀鳝大。
不管怎样,生猛食肉的鳄雀鳝,算得上淡水鱼类中的巨物,堪称“新鱼王”。
天敌文言文翻译
吾尝游于山林之间,见百兽相食,各怀天敌,此乃自然之理也。
夫天敌者,物之相克,势之相制,存亡之所系,强弱之所分也。
今试以文言述之,以见天敌之妙。
昔者,有虎居深山,威震群兽。
虎虽猛,亦有天敌。
一日,有猿猴攀树而戏,见虎欲食其子,猿猴惧,遂攀高树,以避其害。
虎怒,跃而上,欲捉猿猴。
猿猴机敏,翻然腾空,跳跃而去。
虎随其后,猿猴疾走,直至山涧。
猿猴知虎不能渡涧,遂跃入水中,潜游而去。
虎无奈,只得罢休。
然虎之天敌,非猿猴也。
有熊,亦居深山,其力大无穷,能攀树摘果,捕鱼戏水。
熊与虎,势均力敌,然熊性慵懒,不喜争斗。
一日,熊见虎捕食,遂潜行于旁,俟虎饱食,乃取其剩肉而食之。
虎不防,遂为熊所食。
熊之天敌,非虎也,乃蛇也。
蛇有毒,能以毒液制胜。
熊虽力大,亦不能敌蛇。
蛇见熊,便吐舌舔须,熊不觉,蛇已咬其脚,熊痛极,遂倒地而亡。
又有狼,居旷野,群居而食。
狼性狡猾,善捕食。
然狼之天敌,非他兽也,乃鹰也。
鹰翱翔于天,锐眼识狼,以利爪捕之。
狼虽善走,难逃鹰之爪牙。
鹰见狼,俯冲而下,狼未及逃,已被鹰擒住。
狼之天敌,非鹰也,乃蛇也。
蛇能以毒液制狼,狼虽勇猛,亦不能敌。
夫天敌之所以为天敌,以其相克相制,强弱分明。
如猿猴之机敏,熊之慵懒,狼之狡猾,皆有其天敌。
而天敌之所以能制胜,以其各有其特技,如蛇之毒液,鹰之利爪,猿猴之敏捷,熊之慵懒。
是以,天敌之间,相互制约,相生相克,乃自然之妙。
故曰:天敌者,物之相克,势之相制,存亡之所系,强弱之所分也。
是以,智者观天敌,可知强弱之机,存亡之道。
吾辈当以此为鉴,明白强弱相生,存亡相依之理,方能在世间立于不败之地。
翻译:我曾经游历在山林之间,看到各种野兽相互捕食,各自都有天敌,这是自然的规律。
所谓天敌,就是相互克制,相互制约,关系到生存和灭亡,关系到强弱对比的动物。
现在用文言文来叙述,以展现天敌的奇妙。
从前,有一只老虎住在深山里,它的威严震慑着所有的野兽。
老虎虽然凶猛,但也有它的天敌。
有一天,一只猴子在树上嬉戏,看到老虎想吃它的孩子,猴子害怕了,就爬到树上,以躲避灾难。
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六)
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六)宋史【原】轼尝锁宿禁中,召入对便殿,宣仁后问曰:“卿前年为何官?”曰:“臣为常州团练副使。
”。
曰:“今为何官?”曰:“臣今待罪翰林学士。
”曰:“何以遽至此?”曰:“遭遇太皇太后、皇帝陛下。
”曰:“非也。
”曰:“岂大臣论荐乎?”曰:“亦非也。
”轼惊曰:“臣虽无状,不敢自他途以进。
”曰:“此先帝意也。
先帝每诵卿文章,必叹曰:‘奇才,奇才!’但未及进用卿耳。
”轼不觉哭失声,宣仁后与哲宗亦泣,左右皆感涕。
已而命坐赐茶,彻御前金莲烛送归院。
【译】苏轼曾经在宫中锁门执宿,被召进便殿面见太后和皇帝,宣仁后问道:“你前年做什么官?”苏轼说:“臣是常州团练副使。
”又问:“现在做什么官?”回答说:“臣现在任翰林学士。
”又问:“凭什么能骤然升到这个官位?”回答说:“碰到了太皇太后、皇帝陛下。
”太后说:“不是。
”苏轼说:“难道是大臣论奏保荐吗?”说:“也不是。
”苏轼惊讶地说:“臣虽然没有品行,不敢从其他途径上进。
”太后说:“这是先帝的意思。
先帝每次诵读你的文章,一定叹赏说‘奇才,奇才’,只不过没来得及进用你罢了。
”苏轼不觉哭出声来,宣仁后和哲宗也哭了,左右的人都感动流泪。
一会儿又命苏轼坐下并赐茶,撤去皇帝面前的金莲烛举烛送苏轼回翰林院。
【原】三年,权知礼部贡举。
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
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
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译】元佑三年,权知礼部贡举。
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
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
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
【原】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未行,谏官言前相蔡确知安州,作诗借郝处俊事以讥太皇太后。
大臣议迁之岭南。
轼密疏:“朝廷若薄确之罪,则于皇帝孝治为不足;若深罪确,则于太皇太后仁政为小累。
白居易苏轼文言文翻译
昔者,白居易与苏轼,皆我国文学史上之巨擘,其文辞飞扬,才情横溢,至今仍为世人所称颂。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
二人虽生于不同时代,相隔千年,然其文学成就与人格魅力,至今仍令人敬佩。
今试将二人之文言文翻译如下,以飨读者。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翻译:原野之上,草木丛生,一年一枯荣。
野火虽能烧尽,春风吹拂,又可再生。
远处的花香侵入了古老的道路,晴朗的翠绿与荒废的城池相连。
又送走了王孙,别离之情,满目苍翠。
苏轼《赤壁赋》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翻译: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徐吹来,水面波澜不兴。
举杯邀客,吟诵关于明月的诗句,歌唱婉约的篇章。
白居易《问刘十九》原文: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翻译:新酿的绿蚁酒,小火炉上炖煮。
天色已晚,即将下雪,能否再饮一杯?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下衣服准备睡觉,月光透过窗户,我高兴地起床出门。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乐,于是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还没睡,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白居易与苏轼,皆以诗酒会友,以文会友,其作品流传千古,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今人读其文,不仅能领略其文学之美,更能感悟到他们那高尚的人格和旷达的胸怀。
翻译此二位大文豪之文言文,实为一种精神之旅,一种心灵的交流。
愿读者在品味翻译之美的同时,也能领略到白居易、苏轼的文学魅力。
苏轼传文言文原文翻译
苏轼传文言文原文翻译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苏轼传文言文原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轼传文言文原文翻译原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
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
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
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
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
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
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
”光不以为然。
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
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
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宋史-苏轼传》原文、译文
【原】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译】苏轼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
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能答应我这样做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原】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祐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译】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
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
”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
当时文章晦涩怪异的弊习很重,主考官欧阳修想加以改正,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想定他为进士第一名,但怀疑是自己的门客曾巩写的,便放在了第二名;又以《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殿试中乙科。
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
”听到的人开始哗然不服,时间久了就信服此语。
【原】丁母忧。
五年,调福昌主簿。
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
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
轼始具草,文义粲然。
复对制策,入三等。
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译】服母丧。
嘉祐五年,调任福昌主簿。
欧阳修因他才能识见都好,举荐他进秘阁。
考试作策论六篇,过去人们应试不起草,所以文章多数写得不好。
苏轼开始起草,文理就很清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词解
1、 苏辙:北宋著名文学家
2、 畏:害怕,畏惧
3、 网罟:捕鱼的网
4、 鹈鹕:一种关于捕鱼的鸟
5、 天:天敌
6、 叟:老头
7、 逐:追赶
8、 行:爬行
9、 渐:逐渐,渐渐
10、 复:再
11、 竟:结果
二、译文
苏辙说:“鱼不怕捕鱼的网,而怕鹈鹕,它害怕它的天敌。”村里的一个老人看见一个蜈蚣正在追一条蛇,爬得很快。蜈蚣渐渐靠近蛇,蛇停下来不动了,张开嘴巴等待着,蜈蚣径直钻进它的腹中。过了一段时间,蜈蚣出来,蛇已经死了。老人将蛇扔到深山里,过了一些日子跑去查看,看到有无数的小蜈蚣在吃已经腐烂的蛇肉,原来蜈蚣是在蛇腹里产卵了。又曾经看到过一只蜘蛛,追蜈蚣追得很急,蜈蚣逃进乱竹丛中、蜘蛛不再进去,只是跨在竹子上停留片刻,摇了摇小腹便走了。看到蜈蚣很久没有出来,把竹子剥开一看,蜈蚣已经一节节的腐烂断裂了。大概蜘蛛在摇腹部的时候,已经撒了尿将蜈蚣杀死了。动物害怕它们的天敌竟有如此奇妙的事。
天敌,天然的仇敌。自然界中某种动物生性捕食或危害另一种动物,前者就是后者的天敌。小编为你整理了苏轼天敌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参畏网罟,而畏鹈鹕,畏其天也。”一村叟见蜈蚣逐一蛇,行甚急,蜈蚣渐近,蛇不复动,张口以待。蜈蚣竟直入其腹,逾时而出,蛇已毙矣。村叟弃蛇于深山中,越旬往视之,小蜈蚣无数食其腐肉。盖蜈蚣产卵于蛇腹中也。又尝见一蜘蛛,逐蜈蚣甚急,蜈蚣逃入篱抢竹中。蜘蛛不复入,但以足跨竹上,摇腹数四而去。伺蜈蚣久不出,剖竹视之,蜈蚣已节节烂断矣。盖蜘蛛摇腹之时,乃洒溺以杀之也。物之畏其天有如此奇者也。
12、 直:径直
13、 逾:超过,过
14、 旬:十日为一旬
15、 盖:原来
16、 抢竹:乱竹丛
17、 但:仅仅
18、 伺:等候
19、 溺:尿
20、 奇:奇异,奇妙
21、 毙: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