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北京西城高三诊断性测试语文试卷答案逐题解析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语文5月诊断性考试试题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语文5月模拟考试试题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京张高铁是中国铁路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凝聚着中国先进的科学和管理技术,创造了多项世界记录。
京张高铁开通后,智能型复兴号动车组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功能,成为我国高铁自主创新的又一重大标志性成果。
京张高铁在全球铁路建设中首次全线采用BIM技术,实现从勘察、设计、施工到运维的全周期数字化管理,开启了世界智能铁路的先河。
在此过程中,我国装备制造、新材料、人工智能、5G通信等行业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升,进一步巩固了我国高铁的领跑优势。
作为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重要配套工程,京张高铁智能动车组按照“标准配置+奥运配置”的思路,形成了“龙凤呈祥”“瑞雪迎春”两种外观涂装方案。
“龙凤呈祥”是京张高铁的标准配置,“瑞雪迎春”则在奥运期间使用。
同时,京张高铁还将在动车组上提供全面的奥运服务,包括多语播报、滑雪板存放、高速互联网覆盖、奥运赛事直播等。
此外,京张高铁太子城站能直达奥运比赛核心区,方便游客观赛。
京张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络京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通运营,不仅满足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交通服务需求,也让更多城市实现了顺畅贯通。
京张高铁衔接大张高铁、张呼高铁等多条高速铁路干线,接驳即将开通的京沈高铁,让北京与河北、内蒙、山西等地域多了一条交通大动脉,也将为沿线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
中国铁路的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国力提升的显著标志。
我们建成了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路网规模、列车时速、运营效率走在世界前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以京张高铁开通运营为标志,中国铁路这张“国家名片”将越来越亮丽。
(取材于晁星等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京张高铁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时速350公里的突破。
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实验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实验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绿色食品生产是当今世界一项新兴产业。
这项被称为“从土地到餐桌”实行全程质量控制的产业,近年已在国内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质量标准体系。
全国经认证的绿色食品产品总数超过了1000种。
当前,我国进入了农产品供应相对过剩的阶段,市场价格下挫,农民增收缓慢。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观念正在发生变化,从填饱肚子过度到重视营养和健康,那些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备受青睐。
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很重视进口食品的安全性,药残等检测指标限制非常严格,检验手段已从单纯检测产品到验收生产基地。
那种单纯追求数量型增长、不顾产品质量的老路子已走不通。
目前,经严格认证的绿色食品在农产品中的比重还很低,这一产业的发展潜力相当巨大。
有关人士指出,在指导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中,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深刻认识到这一变化,扶持农民搞好绿色食品产业的开发,使之成为一项有益社会、造福于民的大产业。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材料二:农业部和北京市政府日前联合举行了创建“无农药残毒放心菜”活动,5个生产基地和7个销售专柜被确定为首批试点单位。
为了保证试点单位蔬菜的质量,有关方面从生产和销售两个方面进行了严格把关。
在生产基地方面,从5月下旬开始,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和北京市农药检定所联合对基地生产的蔬菜进行全面的农药残毒检测,并对生产中的蔬菜病虫害防治、农药的管理和使用等情况进行了检查。
销售时,除了生产经营单位自检后再上市销售外,北京市农药检定所对专柜的蔬菜进行了数次抽查。
检查结果表明:选定的生产基地和销售专柜的农药残毒合格率均在95%左右,高于市场平均合格率20多个百分点,有的生产基地产品合格率达到100%。
蔬菜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副食品之一。
为提高蔬菜的食用安全性,农业部开始在全国建立农产品安全检测防护体系,并将北京市列入试点城市。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西城区高三模拟测试语文2017.5 本试卷共9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在目前的科技条件下,吃一口在太空中孕育出来的食物早就是一件离普通人很近的事了。
我们在餐桌上最常吃到的黄瓜、大豆、玉米等多种作物,很多就有可能是太空来物。
人们可能也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何最近吃到的甜瓜更甜更脆了,吃到的黄瓜更大更嫩了?这背后的技术就是已经深入到大众生活中却不为人所熟知的“航天育种”。
实际上,一粒种子从上天到入地再到结出果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甲。
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搭载上天,要经过多重筛选,搭载种子在纯度、净度、发芽率上必须符合国家作物种子质量标准,种子的相对含水量应控制在13-14%。
每份搭载种子数量,小粒作物一般应在3000粒以上,大粒作物一般应在1000粒以上。
搭载资源非常有限,每次都是两三公斤的量,每次一百种左右。
第二阶段是乙。
利用卫星和飞船等太空飞行器将植物种子带上太空,再利用其特有的太空环境条件,如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弱磁场等因素使植物产生各种基因变异。
一般来说,种子搭乘卫星上太空转一圈,便能诱导其“变”出更优良的品质,比如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实、更美的花朵。
第三阶段为丙。
种子随着搭载的航天器返回地球后,随即要进行地面选育工作,包括地面种植、观察、突变体筛选、遗传稳定性鉴定等工作。
因为种子的变化是分子层面的,想分清哪些是我们需要的,必须要将这些种子全部种下去,繁殖三四代后,才有可能获得性状稳定的优良突变系。
这个过程很漫长,每次太空遨游过的种子都要经过连续几年的筛选鉴定,其中的优系再经过考验和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才能称其为真正的“太空种子”。
对于“航天育种”这一新事物,人们还存在很多知识上的困惑。
比如,航天育种是不是转基因?有很多人疑惑于这个问题。
2020年5月北京市西城区普通高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高考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北京市西城区普通高中2020届高三毕业班下学期高考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2020年5月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历史建筑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变迁的物质载体,包含着城镇、村庄的文化发展脉络,封存着本地居民的集体记忆和特殊情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
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历史建筑保护已经成为全球性课题。
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庞贝古城,因维苏威火山喷发而被掩埋于地下,两千多年后才重见天日。
在持续两百多年的发掘中,意大利对遗址采取了“原真性”保护策略,即在原地保留古城出土时的残损形貌和原初场景,不移动废墟中的任何残件,店铺、钱庄以及神庙都保持着灾难发生时的倒塌状态。
这就不仅再现了当时的规划建设、文化艺术以及日常生活画面,还能透过建筑破损直观地展现出古罗马时期建筑的材料、构造及建造工艺。
经此保护的古城遗址,既是一件历史的“活化石”,也是一部关于建筑的“活的教科书”。
从17世纪起,北京琉璃厂便集中了许多出售书籍、笔墨纸砚、古玩字画的店铺,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综合整治,琉璃厂保持了清代建筑风貌,文化商业街的功能得以延续,居民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但是对这种“仿古一条街”的做法,至今仍然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原真性”的清代历史建筑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是做工地道的清式“新建筑”,那么这里只能算作历史风貌区,而不能算作历史文化街区。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琉璃厂历史地段原来的砖木结构建筑年久失修,若局限于静态的“原真性”,完全保留屋舍凋敝的真实,对城市发展和街区居民也未必有什么意义。
而且,经过翻新改造的琉璃厂,既保持了传统建筑风格,又延续了历史建筑街区的传统功能和文化活力,是否也可以理解为保持了历史地段的“原真性”。
2020届北京市西 城 区 高 三语文 诊 断 性 测 试答案
西城区高三诊断性测试语文参考答案 2020.5一、(18分)1.(3分)C 2.(3分)A 3.(3分)B 4.(3分)D5.(6分)答案要点:①如何既能实现原真性保护,又能解决历史建筑年久失修及传统功能延续的问题。
②如何避免让静态的历史建筑成为文化孤岛。
③如何既能保护历史建筑,又能满足当地居民提升生活品质需要。
④如何避免由于认识不足、决策失误给历史建筑带来毁灭性破坏。
⑤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历史建筑保护与本地现代化建设之间的矛盾。
评分说明:每个要点2分;答出其中三个要点,得6分。
意思对即可。
二、(25分)6.(3分)C 7.(3分)C 8.(3分)D 9.(3分)B10.(6分)参考答案:第一问(2分):写作要关注“性灵(淡)”。
评分参考:“性灵(淡)”,也可以用“真率简易,无复雕饰”表述。
意思对即可。
第二问(4分):答案示例:①以苏东坡酷嗜陶渊明例强调写作中“淡”的可贵;②以生活中“淡”“不可造”(天然)类比写作中“淡”的自然(真诚);③以自然现象“漪生”“岚出”无以设色类比写作中“淡”的美妙之至;④以“不可造”的难得与“无不可造”的可期对比突出写作中“淡”的效用之大;⑤以刻意模仿而至于出现“寒瘦”的可惜从另一面强调写作中“淡”的深入人心。
评分参考:每个要点2分;答出其中两个要点,得4分。
有其他合理分析,酌情给分。
11.(7分)参考答案:第一问:(3分)有德,笃行,怀仁,博学,尊礼。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1分;答出三个要点,得3分。
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第二问:(4分)在第一问答题内容中选择一点明确认识,结合材料作分析。
可以不拘于此处所提供的句子,但另选句子时应对所选句子作呈现。
评分说明:要求有明确认识,能联系《论语》,有简要分析。
三、(20分)12.(3分)C 13.(3分)B14.(6分)答案示例:①“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对统治者不利用有利地形积极抗金的愤怒。
②“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
2020北京西城高三二模语文试卷答案逐题解析
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考试逐题解析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古代先民站在陆地与河流交接的河岸,身后是适宜农牧的沃野,面前是碧波荡漾的河流。
他们接受了大自然开枝散叶与源远流长的双重恩泽,选择沿河而居,因为这样既可以固守家园,也可以通过水路远走四方。
人类文明的诞生和发展,无不与河流相关。
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哺育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尼罗河哺育了埃及文明,印度河、恒河哺育了印度文明,黄河、长江哺育了中华文明。
人类依水建屋,近水耕种,不同地区的水文各具特点,孕育出的文化也千姿百态。
《汉书》中说:“河出昆仑,经中国,注勃海……时至而去,则填淤肥美,民耕田之;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
”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布,素有“水乡泽国”之称。
沿河而居的人们,精耕细作、撒网捕鱼、采摘养殖、航运通商,江南水乡也由此而发展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人文荟萃之地。
河流一旦干涸,与河流相伴的文明也可能会随之消失。
考古研究表明,曾经的连年干旱摧毁了玛雅人赖以为生的农业,导致玛雅文明最终走向分崩离析。
《汉书》中的有关记载显示,毗邻罗布泊的楼兰古国,“民随畜牧,逐水草”。
后来因为注入罗布泊的塔里木河、孔雀河改道,楼兰日益缺水,发祥于罗布泊的楼兰文明最终被风沙湮没。
于是,兴水利、除水害成为人类文明继续发展的重要推力。
据考古发现,岷江流域是中国古蜀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但由于水患频繁,古蜀先民经常被迫在岷江沿线迁移。
至秦代,蜀郡太守李冰组织民众利用自然地势,在江心顺流筑堰,将岷江水流分为两股,一股引入灌区,一股流入原始河道。
工程浩大的都江堰,不仅奠定了两千年的防洪基础,而且使灌溉面积逐步扩大到约七十万公顷,成都平原自此成为良田万顷的“天府之国”。
岷江丰沛的水流量与顺应自然的水利工程完美结合,造福了当地民众,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取材于高心怡等作者的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人类选择沿河而居,因为这样有利于安排生产生活。
2020年西城高三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西城区高三诊断性测试语文2020.5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历史建筑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变迁的物质载体,包含着城镇、村庄的文化发展脉络,封存着本地居民的集体记忆和特殊情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
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历史建筑保护已经成为全球性课题。
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庞贝古城,因维苏威火山喷发而被掩埋于地下,两千多年后才重见天日。
在持续两百多年的发掘中,意大利对遗址采取了“原真性”保护策略,即在原地保留古城出土时的残损形貌和原初场景,不移动废墟中的任何残件,店铺、钱庄以及神庙都保持着灾难发生时的倒塌状态。
这就不仅再现了当时的规划建设、文化艺术以及日常生活画面,还能透过建筑破损直观地展现出古罗马时期建筑的材料、构造及建造工艺。
经此保护的古城遗址,既是一件历史的“活化石”,也是一部关于建筑的“活的教科书”。
从17世纪起,北京琉璃厂便集中了许多出售书籍、笔墨纸砚、古玩字画的店铺,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综合整治,琉璃厂保持了清代建筑风貌,文化商业街的功能得以延续,居民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但是对这种“仿古一条街”的做法,至今仍然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原真性”的清代历史建筑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是做工地道的清式“新建筑”,那么这里只能算作历史风貌区,而不能算作历史文化街区。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琉璃厂历史地段原来的砖木结构建筑年久失修,若局限于静态的“原真性”,完全保留屋舍凋敝的真实,对城市发展和街区居民也未必有什么意义。
而且,经过翻新改造的琉璃厂,既保持了传统建筑风格,又延续了历史建筑街区的传统功能和文化活力,是否也可以理解为保持了历史地段的“原真性”。
(取材于陈思等作者的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历史建筑能够反映本地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脉络。
2020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西城区高三统一测试语文 2020.4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世界上最早的英雄史诗当中。
有研究表明,书中提到的一部分灾难,从所描述的特征或影响来看,应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由有害细菌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而导致的疫病。
根据研究,大约从公元前500年开始,因病原微生物而起的疫病,就开始影响到欧洲文明的发展进程。
而1347-1353年间在欧洲流行的黑死病,更是欧洲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疫病,它的爆发竟然使欧洲人口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
当时,民众的恐慌情绪急剧增长,以至于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抚平与此相关的痛苦记忆。
由于大量人口死亡、劳动力分布严重不均,社会结构开始出现变化,农奴从此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劳动者。
应该说,黑死病、麻风病等疫病从多方面影响了欧洲社会和中世纪的西方文明。
如果说欧亚之间的疫病传播最初还受到距离限制的话,那么当历史进入到欧洲向外扩张的殖民主义时期,病原微生物才真正开始了全球传播的旅程。
1519年,西班牙人试图征服位于美洲的阿兹特克帝国。
阿兹特克人最初抵挡住了西班牙人的攻势,但战争形势随着感染过天花病毒的西班牙人的到来而发生改变。
不久,肆虐的天花就杀死了阿兹特克帝国的大量人口,这也成为阿兹特克文明灭亡的重要原因。
当然,在与肆虐的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人类的医学事业也在不断进步。
16世纪解剖学的发展,17世纪生理学的进步,18世纪病理解剖学的创立,加上19世纪细胞学、细菌学等学科的建树,以及20世纪初临床医学的巨大飞跃,共同成就了现代医学。
而现代医学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政府职能改善等因素,共同推动了卫生防疫工作在全球的普遍开展。
可以说,人类正在以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捍卫着自身的安全与幸福。
(取材于张大庆等的文章)1.根据材料一,不属于...疫病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的一项是(3分)A.引发民众恐慌情绪B.改变社会结构形式C.动摇阿兹特克文明D.开展全球卫生防疫2.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在世界最早的英雄史诗中也能找到一些疫病的讯息。
2020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统一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西城区高三统一测试语文一、本大题共 5 小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世界上最早的英雄史诗当中。
有研究表明,书中提到的一部分灾难,从所描述的特征或影响来看,应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由有害细菌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而导致的疫病。
根据研究,大约从公元前500年开始,因病原微生物而起的疫病,就开始影响到欧洲文明的发展进程。
而1347-1353年间在欧洲流行的黑死病,更是欧洲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疫病,它的爆发竟然使欧洲人口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
当时,民众的恐慌情绪急剧增长,以至于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抚平与此相关的痛苦记忆。
由于大量人口死亡、劳动力分布严重不均,社会结构开始出现变化,农奴从此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劳动者。
应该说,黑死病、麻风病等疫病从多方面影响了欧洲社会和中世纪的西方文明。
如果说欧亚之间的疫病传播最初还受到距离限制的话,那么当历史进入到欧洲向外扩张的殖民主义时期,病原微生物才真正开始了全球传播的旅程。
1519年,西班牙人试图征服位于美洲的阿兹特克帝国。
阿兹特克人最初抵挡住了西班牙人的攻势,但战争形势随着感染过天花病毒的西班牙人的到来而发生改变。
不久,肆虐的天花就杀死了阿兹特克帝国的大量人口,这也成为阿兹特克文明灭亡的重要原因。
当然,在与肆虐的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人类的医学事业也在不断进步。
16世纪解剖学的发展,17世纪生理学的进步,18世纪病理解剖学的创立,加上19世纪细胞学、细菌学等学科的建树,以及20世纪初临床医学的巨大飞跃,共同成就了现代医学。
而现代医学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政府职能改善等因素,共同推动了卫生防疫工作在全球的普遍开展。
可以说,人类正在以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捍卫着自身的安全与幸福。
(取材于张大庆等的文章)材料二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疾疫”,“疾”指的是比较普通的一般性疾病,“疫”指的是比较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这种分法与现代医学的主张也比较吻合。
2020北京西城高三二模语文试卷答案逐题解析
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考试逐题解析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古代先民站在陆地与河流交接的河岸,身后是适宜农牧的沃野,面前是碧波荡漾的河流。
他们接受了大自然开枝散叶与源远流长的双重恩泽,选择沿河而居,因为这样既可以固守家园,也可以通过水路远走四方。
人类文明的诞生和发展,无不与河流相关。
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哺育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尼罗河哺育了埃及文明,印度河、恒河哺育了印度文明,黄河、长江哺育了中华文明。
人类依水建屋,近水耕种,不同地区的水文各具特点,孕育出的文化也千姿百态。
《汉书》中说:“河出昆仑,经中国,注勃海……时至而去,则填淤肥美,民耕田之;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
”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布,素有“水乡泽国”之称。
沿河而居的人们,精耕细作、撒网捕鱼、采摘养殖、航运通商,江南水乡也由此而发展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人文荟萃之地。
河流一旦干涸,与河流相伴的文明也可能会随之消失。
考古研究表明,曾经的连年干旱摧毁了玛雅人赖以为生的农业,导致玛雅文明最终走向分崩离析。
《汉书》中的有关记载显示,毗邻罗布泊的楼兰古国,“民随畜牧,逐水草”。
后来因为注入罗布泊的塔里木河、孔雀河改道,楼兰日益缺水,发祥于罗布泊的楼兰文明最终被风沙湮没。
于是,兴水利、除水害成为人类文明继续发展的重要推力。
据考古发现,岷江流域是中国古蜀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但由于水患频繁,古蜀先民经常被迫在岷江沿线迁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2.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用的一项是(3 分)移。
至秦代,蜀郡太守李冰组织民众利用自然地势,在江心顺流筑堰,将岷江水流分为两股,一股引入灌区,一股流入原始河道。
工程浩大的都江堰,不仅奠定了两千年的防洪基础,而且使灌溉面积逐步扩大到约七十万公顷,成都平原自此成为良田万顷的“天府之国”。
岷江丰沛的水流量与顺应自然的水利工程完美结合,造福了当地民众,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语文5月诊断性考试试题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语文5月诊断性考试试题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历史建筑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变迁的物质载体,包含着城镇、村庄的文化发展脉络,封存着本地居民的集体记忆和特殊情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
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历史建筑保护已经成为全球性课题。
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庞贝古城,因维苏威火山喷发而被掩埋于地下,两千多年后才重见天日。
在持续两百多年的发掘中,意大利对遗址采取了“原真性”保护策略,即在原地保留古城出土时的残损形貌和原初场景,不移动废墟中的任何残件,店铺、钱庄以及神庙都保持着灾难发生时的倒塌状态。
这就不仅再现了当时的规划建设、文化艺术以及日常生活画面,还能透过建筑破损直观地展现出古罗马时期建筑的材料、构造及建造工艺。
经此保护的古城遗址,既是一件历史的“活化石”,也是一部关于建筑的“活的教科书”。
从17世纪起,北京琉璃厂便集中了许多出售书籍、笔墨纸砚、古玩字画的店铺,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综合整治,琉璃厂保持了清代建筑风貌,文化商业街的功能得以延续,居民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但是对这种“仿古一条街”的做法,至今仍然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原真性”的清代历史建筑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是做工地道的清式“新建筑”,那么这里只能算作历史风貌区,而不能算作历史文化街区。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琉璃厂历史地段原来的砖木结构建筑年久失修,若局限于静态的“原真性”,完全保留屋舍凋敝的真实,对城市发展和街区居民也未必有什么意义。
而且,经过翻新改造的琉璃厂,既保持了传统建筑风格,又延续了历史建筑街区的传统功能和文化活力,是否也可以理解为保持了历史地段的“原真性”。
(取材于陈思等作者的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历史建筑能够反映本地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脉络。
2020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看是否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对人类而言,河流能够提供的便利不一而足。诸如饮用、灌溉、捕鱼、养殖、清洁、运输、防御等。人们将河流上游的木材连成木排、竹排,借助河流运到中下游;在河流上筑坝发电,在河床上采沙挖泥。可是正因这些便利,河流两岸的森林最先被砍伐;许多陆生动、植物的原始栖息地因筑坝而被淹没,一些洄游鱼类的繁衍之路被截断;大规模采沙挖泥则破坏了河床和河道,对鱼类产卵及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构成了严重威胁。
A.拦截岷江水流B.奠定防洪基础
C.扩大灌溉面积D.造福当地民众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河流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流的流动有利于各种水生生物得到一些必要的营养。
B.河流的季节性洪水可以进一步荡涤河岸上的多余物质。
C.河流既能给人类带来审美愉悦又具有实际的利用价值。
D.河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体现在生产生活中的诸多方面。
D.是以政平而不干干:追求。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景公出游于公阜政不饰而宽于小人
B.昔者上帝以人之殁为善以泄其过
C.梁丘据御六马而来子犹驰而造焉
D.非据孰敢之先王之济五味也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历史建筑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变迁的物质载体,包含着城镇、村庄的文化发展脉络,封存着本地居民的集体记忆和特殊情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
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历史建筑保护已经成为全球性课题。
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庞贝古城,因维苏威火山喷发而被掩埋于地下,两千多年后才重见天日。
在持续两百多年的发掘中,意大利对遗址采取了“原真性”保护策略,即在原地保留古城出土时的残损形貌和原初场景,不移动废墟中的任何残件,店铺、钱庄以及神庙都保持着灾难发生时的倒塌状态。
这就不仅再现了当时的规划建设、文化艺术以及日常生活画面,还能透过建筑破损直观地展现出古罗马时期建筑的材料、构造及建造工艺。
经此保护的古城遗址,既是一件历史的“活化石”,也是一部关于建筑的“活的教科书”。
从17世纪起,北京琉璃厂便集中了许多出售书籍、笔墨纸砚、古玩字画的店铺,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综合整治,琉璃厂保持了清代建筑风貌,文化商业街的功能得以延续,居民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但是对这种“仿古一条街”的做法,至今仍然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原真性”的清代历史建筑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是做工地道的清式“新建筑”,那么这里只能算作历史风貌区,而不能算作历史文化街区。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琉璃厂历史地段原来的砖木结构建筑年久失修,若局限于静态的“原真性”,完全保留屋舍凋敝的真实,对城市发展和街区居民也未必有什么意义。
而且,经过翻新改造的琉璃厂,既保持了传统建筑风格,又延续了历史建筑街区的传统功能和文化活力,是否也可以理解为保持了历史地段的“原真性”。
(取材于陈思等作者的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历史建筑能够反映本地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脉络。
B.对历史建筑废墟的原真性保护意味着不能翻修重建。
C.原真性保护指的是要保持历史建筑原初的倒塌状态。
D.人们对保护历史建筑凋敝的“原真性”尚存有争议。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文章信息的能力。
根据文章内容可知“原真性”这一概念在第二段介绍“庞贝古城”和第三段介绍“北京琉璃厂”这两段中均有叙述,综合来看可知“原真性”保护并非是要保持历史建筑原始的倒塌状态,而是需要延续历史建筑街区的传统功能和文化活力,因此选C项。
2.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对历史建筑进行“原真性”保护的一项是(3分)A.发掘历史建筑遗址建展馆B.保持历史建筑的原初形貌C.保护历史建筑残件不改动D.延续历史建筑的传统功能【答案】A【解析】本题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来判断即可,A项的建展馆在文中并未体现,但是B项和C 项能从文章第二段介绍“庞贝古城”这一段中得到印证,D项能从文章第三段得到印证,故而本题选A项。
材料二1964年,在意大利威尼斯通过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第一次提出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
如今,“整体性保护”已成为世界各国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的普遍共识。
英国什罗普郡塞文河畔的铁桥峡谷是18世纪工业革命的发源地,铁桥峡谷不仅拥有代表英国18世纪科技与建筑水平的地标性建筑物——世界第一座全部用铸铁预制件建造的铁桥,峡谷中心地带的铁桥镇还原汁原味地保存着当初的矿区、矿井、高炉、厂房、车间、仓库等工业设施,步行道、电车轨道、铁路、运河等交通运输网络,以及工人住宅等生活设施。
不仅如此,铁桥峡谷塞文河两岸的森林依然茂密如初。
从工业设施到实体建筑,再到生态景观,今天的铁桥峡谷实景与18世纪的历史照片几乎完全吻合。
由于完整保存了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业链条,以及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建筑风貌,铁桥峡谷198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历史名城扬州已有2500年的建城史。
扬州老城区水城一体、城池形态清晰完整;城内唐宋遗址、明清遗址并存,有30多处古代私家园林,592条古街古巷纵横交错,临街沿巷的老房旧屋鳞次栉比。
扬州提出“不大拆大建、不破坏街巷体系、不破坏建筑风貌、不破坏历史文脉、不破坏居民生活”的发展原则,老城至今有保存完好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民居建筑群484处,近8万居民生活其中;40多户园宅一体,住户们在自家院落筑池叠石、修亭建廊,老城区延续了“青砖黛瓦清水墙,深巷小院有人家”的传统生活场景和居住氛围。
不仅如此,截至2014年,扬州还利用历史建筑建立了109座特色博物馆。
如果把扬州老城看作一个整体博物馆,那么109座特色博物馆就是专题馆,这就把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与原生环境统一起来,变“孤岛式”的静态保护为整体性、开放性的动态保护,原生地居民成为历史建筑的继承者和保护者,“保”下来的历史建筑便“活”了起来。
(取材于潘梦琳等作者的文章)3.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历史建筑“整体性保护”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整体性保护已成为保护历史建筑的普遍共识。
B.整体性保护是指完整保护地标性的历史建筑。
C.原汁原味地保存历史建筑以及相关历史风貌。
D.将静态的历史建筑与动态的居民生活作整合。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原文第二段主要叙述,英国什罗普郡塞文河畔的铁桥峡谷这一历史文化遗产,“铁桥峡谷不仅拥有代表英国18世纪科技与建筑水平的地标性建筑物……峡谷中心地带的铁桥镇还原汁原味地保存着当初的矿区、矿井、高炉、厂房、车间、仓库等工业设施,步行道、电车轨道、铁路、运河等交通运输网络,以及工人住宅等生活设施”,从本句可知,整体性保护不仅包含地标性的历史建筑。
因此选B项。
材料三在现代化步伐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地方的现代化建设似乎形成一对矛盾。
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城市建设中曾经大规模拆毁老旧街区。
当时即有学者呼吁:原真性的历史环境也是现代化进程的组成部分,必须要得到保护。
广大市民也积极参与,与学者一道推动日本各地立法保护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
如何兼顾历史建筑、历史街区保护与本地现代化建设?法国巴黎玛黑区采用了文化复兴策略,即通过历史建筑的再利用,改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竞争力。
玛黑区有许多十七、十八世纪的巴黎贵族府邸,也有十九世纪的工业建筑遗存。
1980年前后几年,玛黑区建立的6个图书馆、13个博物馆、10个剧院、6个音乐厅等文化设施,几乎都是对历史建筑的重新利用。
玛黑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分散于各处,为了方便游人穿行观赏,玛黑区开放部分历史建筑的内部通道,扩增步行通道数量,将一个个非连续的、碎片化的历史文化“孤岛”联缀起来。
为了提高知名度,玛黑区每年举办“玛黑嘉年华”,在各类历史建筑中举办音乐会、美术展、歌剧、历史展等,所有活动均对公众免费开放。
这种将历史建筑与当代艺术紧密结合的文化创意,不仅吸引了世界众多主流文化团体参与,还普及了文化知识,提升了当地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培养了人们保护历史建筑及其历史风貌的责任感。
当然,解决历史建筑、历史街区保护与现代化建设这对矛盾并不轻松。
比如:许多历史街区的基础设施现代化滞后于新建街区;各地管理决策者对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方面的认识也参差不齐;文化投资者则更加着眼于经济收益……可以说,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原真性、整体性保护仍然面临着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
(取材于张兵等作者的文章)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一项是(3分)A.许多国家都存在着历史建筑保护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矛盾。
B.专家学者和普通民众都有推动历史建筑保护的责任和义务。
C.开发历史建筑的文化资源或可缓解保护与建设之间的矛盾。
D.解决保护与建设之间的矛盾关键在于改变投资者的着眼点。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信息的提取以及进一步得理解和推断。
根据材料三最后一段可知,目前解决保护与建设之间的矛盾关键包含了多种方面的内容,而并非“改变投资者着眼点”这一项,因此D项是错误。
5.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在历史建筑保护中存在哪些难题,请简要概括。
(6分)【答案】①如何既能实现原真性保护,又能解决历史建筑年久失修及传统功能延续的问题。
②如何避免让静态的历史建筑成为文化孤岛。
③如何既能保护历史建筑,又能满足当地居民提升生活品质需要。
④如何避免由于认识不足、决策失误给历史建筑带来毁灭性破坏。
⑤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历史建筑保护与本地现代化建设之间的矛盾。
【评分说明】每个要点2分;答出其中三个要点,得6分。
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全文的概括归纳主要内容的能力。
通过材料一的阅读,由“庞贝古城”和“北京琉璃厂”这两处不同的历史建筑的保护方式,可知历史建筑保护需要“既能实现原真性保护,又能解决历史建筑年久失修及传统功能延续的问题”,即为要点①;阅读材料二,根据扬州城中的109座特色博物馆建设成专题馆,将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与原生环境统一起来,变“孤岛式”的静态保护为整体性、开放性的动态保护,可知历史建筑保护需注重“避免让静态的历史建筑成为文化孤岛”,即为要点②;同时阅读材料二第三段可知历史建筑保护应注重“既能保护历史建筑,又能满足当地居民提升生活品质需要”,即为要点③;材料三着重介绍人们如何解决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地方的现代化建设矛盾问题,由此可以归纳出要点④和⑤。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共18分)苏子瞻酷嗜陶令①诗,贵.其淡而适也。
凡物酿之得甘,炙之得苦,唯淡也不可造;不可造,是文之真性灵也。
浓者不复薄,甘者不复辛,唯淡也无不可造;无不可造,是文之真变态也。
风值水而.漪生,日薄.山而岚出,虽有顾吴②,不能设色也,淡之至也,元亮以.之。
欲以人力取淡,刻露之极,遂成寒瘦。
故望岫焉而却,其才非不至也,非淡之.本色也。
里呙氏,世有文誉,而遂溪公③尤多著述。
前后为令,不及数十日,辄自罢去。
家甚贫,出处志节,大约似陶令,而诗文之淡亦似之。
非似陶令也,公自似也。
公之出处,超然甘味,似公之性;公之性,真率简易,无复雕饰,似公之.文。
故曰公自似者也。
今之学陶者,率如响拓④,其勾画是也,而.韵致非,故不类。
公以身为.陶,故信.心而言,皆东篱也。
余非谓公之才遂超人,而公实淡之本色,故一往所诣,古人或有至有不至耳。
余束发已知向慕⑤公,近者吴川公梓.其家集,始获尽三世之藏。
吴川者,公仲子,高才邃学,为令以.伉直著声,阅数月亦去,遵先辙也。
怀公集三十年,出入必俱,今春始成帙。
吴川自出机轴,气隽语快,博于取材而藻于属辞。
比之遂溪,盖由淡而造于色态者,所谓秋水芙蓉也。
昔陶氏五男,不好纸笔,而遂溪之后,云蔚霞起。
余邑不能文而耻言文,最为恶习。
独呙氏能世擅其业。
噫!彼安知乌衣诸郎⑥,为.史所艳称若此也!(取材于《袁宏道文集》卷三十五)【注】①陶令:陶渊明,字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