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_共10篇完整篇.doc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_共10篇完整篇.doc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_共10篇范文一:综合实践学科课程标准阜康市天龙小学综合实践学科课程标准这是一门非学科领域,是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它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起点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从自身经验中形成问题,从经验中去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一、整体性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

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二、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四、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

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取向所决定的。

每一个班级、每一所学校都有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前都有对活动的周密设计,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性的一面。

但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性却是生成性,这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

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强化过程性评价
注重对学生实践活动过 程的观察和记录,及时 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 学生实践能力的不断提 升。
提升教师指导能力
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 程教师的培训和指导,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 指导能力,为学生提供 更优质的实践体验。
THANKS
感谢观看
实践与反思
引导学生在模拟实践后进 行反思和总结,提炼经验 和教训,促进知识内化和 迁移。
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构建
01
02
03
04
合理分组
按照学生兴趣、特长等因素进 行合理分组,搭建多样化的探
究式学习平台。
明确任务与目标
为每个小组分配明确的探究任 务和目标,确保学习活动的针
对性和有效性。
合作与交流
、研修和学术交流活动。
设立教师专业发展专项资金, 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研修班和访学等活动。
加强校际合作与交流,促进不 同学校、不同地区教师之间的
经验分享和合作研究。
鼓励教师开展实践探索和研究 ,支持教师申报相关课题和项
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校内外资源整合共享机制建立
加强校内资源整合,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库,实 现课程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社会资源引入途径和方式选择

社会资源调研
了解当地社会资源情况,包括博 物馆、图书馆、科技馆、企业等
,为引入社会资源提供依据。
合作协议签订
与相关社会资源单位签订合作协 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确
保资源的稳定供应。
资源引入方式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资源 引入方式,如组织学生参观、邀 请专家讲座、开展校企合作等。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社 会热点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

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一)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小学阶段目标(3—6年级)
1,开阔眼界,初步获得社会经验与能力.
2,学会交往与合作,遵守社会规范与公德.
3,热心公益活动,关心他人与社会.
4,关爱自然,逐步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5,珍视生命,陶冶性情,热爱生活.
6,初步了解自我,发展兴趣,展示才能.。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3-6 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 3 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 3 课时。

为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人员理解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特制定本纲要。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背景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

当今社会发展迅猛,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

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一)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三)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3-6年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3-6年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为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人员理解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特制定本纲要。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背景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

当今社会发展迅猛,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

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一)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三)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设置,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是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它要求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鼓励社区人士、学生家长和其他人员共同参与,消除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家长、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或对立,打通它们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培养他们自主、自立、自信的精神.我们经过充分思考和讨论,确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为我校的校本课程.社区教育是我校的一大办学特色,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被市委宣传部命名为“社区教育试点学校”以来,已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十二年的实践与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得到了专家的热情指导,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有着广阔的研究天地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能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凸显学校特色.它的确立与实施是十分必要的.一、基本理念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形成教育网络,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课程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深切体验,从生活和所处的周围社会中获得书本以外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1.生活理念.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以活动形态开展,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教,在教和学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实际操作能力.2.体验理念.体验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目前已被教育界广泛认同.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使知、情、意、行同步发展,培养学生完善的品质、高尚的情操、坚定的意志.3.资源整合理念.开放搞活、盘活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家庭和社区中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人物资源――社区内的优秀人物离退休干部、自强不息的残疾人、各线的突出人才等;习俗资源――社区的风土、人情;特别资源――社区内有特别意义的人、事、景、物等.这些乡土知识和社区经验本质上是由当地人民创造和积累的.4.学科整合理念.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是让学生把课本中学到的各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进行整合,使知识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封闭走向开放,使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从学校走向社区,促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情感、品质得到综合的训练和提高.二、设计思路一学段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开展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实际需要,将六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二目标1.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特点以及各学科知识学习的内在规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明确了小学阶段的总目标,并对三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了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使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三实践内容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我自理、我服务”,“我换位、我上岗”,“我学习、我拓展”三个实践领域.“我自理、我服务”安排了:服务自我、服务同学、服务老人、服务社会……“我学习、我拓展”安排了:走进历史、走近榜样、走近洋人、走向创新……“我换位、我上岗”安排了: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换位,当交警、当农民、当保洁员、当小先生、当小记者、当公德宣传员……为了体现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标准仅规定了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实施因材施教.四实施建议标准针对活动、评价、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提出建议,供各位老师参考,以保证标准的顺利实施.为了解释与说明相应的课程目标或课程实施建议,标准还提供了一些案例,供参考.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通过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化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知识、经验和技能;·具有初步的自我服务、社会服务能力;·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具体阐述如下:知识与技能·在家庭、社区生活实践中巩固、运用、深化各学科所学的知识;·能将家庭、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与课堂中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在家庭、社会生活中学习实际操作、与人交往、商品交易等各种知识与技能;·经历调查、分析、实践、总结、反思的过程,学会思考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与方法·能综合运用从学校、家庭、社会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科学,热爱劳动;·懂得父母为生活奔波的辛苦与不易,师长工作的责任与艰辛,理解师长,尊重长辈;·认识到七十二行,行行不易,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果实;·体会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同情心和一颗永远快乐的善心;·体会金钱的取之有道和来之不易,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懂得服务的价值与真谛,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服务意识;·懂得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的重要意义,树立劳动意识;·懂得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增强法制意识、交通安全意识.以上三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其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同时,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二、分年段目标一低年级1-2年级1.引导学生勤于动手,知道自己的事要自己做,初步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2.引导学生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初步感受为自己、为他人服务的快乐. 3.引导学生参与换位、上岗社会实践活动,初步体验普通劳动者的苦与乐. 4.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紧急求助和自救方法,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5.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二中年级3-4年级1.热爱劳动,自己的事自己做,会照料自己的生活,并在家人的指导下做力所能及的家务.2.乐于为自己、家人、同学、社区服务,提高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进一步体验服务的乐趣.3.积极参与换位、上岗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劳动实践的艰辛与快乐,增强社会责任感.4.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学习自护自救的方法,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的能力.5.进一步了解家乡,学会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家乡.三高年级5-6年级1.热爱劳动,具有合理安排自己生活的能力,主动参与家庭建设,做家庭的小主人.2.积极主动参与社区服务,利用自己的所学、所长为他人带来快乐.3.积极参与换位、上岗实践活动,进一步体验劳动者艰辛与快乐,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4.学会综合运用自护自救方法,处理各种意外事故,提高自护自救的能力. 5.勇于探究,有创造愿望和乐趣,关注家乡的建设,愿为家乡出谋献策.第三部分课程实施建议1.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家庭、社区中的人力资源,采取措施吸引各方人员的积极参与.家长和社区人士在实践中可以是组织者、引导者、陪同者,也可是受教育、受服务的对象.2.要注意协调好各方的关系.学校师生、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都不尽相同,自然对教育问题的看法和处理方式也不同,容易各持一端.因此,要加强交流,使不同的看法和做法,逐步统一到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上来,实现三方教育人员在思想、情感、行动上的整合一致.3.要注意为学生创造亲身体验的真实场景.要寓教育于生活实践中,必要时还可以运用道具,布置特定场景等方法,促成与模拟角色相匹配的活动氛围,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真实感.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动脑、动手、动口,融多种感受于一体,集各种体验于一身,创设产生深刻情感与内心体验的沃土.4.要注意组织实施活动的灵活性、选择性.活动的具体课时,组织形式要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确定,要根据学校、家庭、社区的具体情况灵活安排,有的活动可安排一个课时,有的活动可安排几个课时,有的活动可分组分班进行,有的活动可全年级或全校集中进行,有的活动可在学校开展,有的活动可走入家庭、社区.5.评价与反馈是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能通过各种途径的表扬与奖励,使学生感受成功的体验,生活的快乐,从而激发活动的热情.在评价时应突出评价主体的多元,由学生、老师、家长、社区人士共同评价.同时,还要注意:重视形成性评价,轻总结性评价;重视小组评价与自我评价,轻教师评价;重视对解决问题方法的评价,轻解决问题结果的评价;重视对创造性的、合作性的、宽容的、勇敢的、坚持的等等个性品质进行积极评价;重视评价的多样性,否定评价的单一性.。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标准最新版2023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标准最新版2023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标准最新版2023简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标准最新版2023是根据教育部对小学课程的要求和发展需求制定的。

该标准旨在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本文档将对该标准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

标准内容1.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2. 课程内容:包括科学实验、社区服务、艺术表演、体育活动等。

3. 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探究和合作,提供多元化的研究方式。

4. 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包括日常观察、作品评价和能力评价等。

标准的意义1. 培养实践能力: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

2. 培养创新思维: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3. 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 促进全面发展: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多个领域展示自己的才能,促进全面的个人发展。

实施建议1. 课程设计: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兴趣,设计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实践活动。

2. 教师角色: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激发学生主动研究的积极性。

3. 资源支持: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和设备,支持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

4. 家校合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让家长能够全程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

结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标准最新版2023为小学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获得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学校和教师应积极贯彻这一标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机会。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得必修课程,自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为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与社会其她人员理解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特制定本纲要。

一、综合实践活动得产生背景综合实践活动得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得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得需求。

每一个学生得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得需要、兴趣与特长,都有自己得认知方式与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得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

当今社会发展迅猛,产生了一系列新得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得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得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

二、综合实践活动得性质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基于学生得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得综合运用得实践性课程.在新得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得功能与价值.与其她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一)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得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与解决问题、体验与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得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得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得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得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得丰富多彩得学习体验与个性化得创造性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三)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得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得自主性。

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得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得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得指导,不包揽学生得工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均匀3课时。

为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余人员理解和实行综合实践活动,特拟订本大纲。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背景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拥有独到性、详细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专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足发展创建了空间。

现在社会发展迅猛,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拥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加、研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供给了时机。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鉴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亲密联系学生自己生活和社会生活、表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系统中,综合实践活动拥有自己独到的功能和价值。

与其余课程对比,综合实践活动拥有以下特征:(一)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睁开形式,重申学生的亲自经历,要修业生踊跃参加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观察”、“实验”、“研究”、“设计”、“创作”、“想象”、“反省”、“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觉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敬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别需要,其课程目标拥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内容拥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重申富裕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取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建性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论与结果均拥有开放性。

(三)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尊敬学生的兴趣、喜好,着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表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需的指导,不承揽学生的工作。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是指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是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要求学校在教学中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合理安排各种实践活动,如手工制作、科学实验、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其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要求学校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学校应
该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创新实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培养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要求学校注重实践活动和学科知识的结合。

学校应该在实践活动中融入学科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提高学科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提高学科知识的学习效果。

总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对于小学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应该
根据课程标准,合理安排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效果。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2024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大纲

2024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大纲

2024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大纲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小学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室中的纯理论知识教授,而是将实践活动融入课程中,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大纲旨在为2024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指导,确保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关键技能,培养创新和合作精神。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与他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和环境保护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三、课程内容1. 科学实践活动- 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如种植植物、组装简单电路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操作技能。

- 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如观察天文现象、探索自然界规律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艺术实践活动- 学习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 参与戏剧表演和手工制作等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和动手能力。

3. 体育实践活动- 学习基础体育运动,如足球、篮球等,培养学生的运动协调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 进行户外探险和团队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勇气和团队合作能力。

4. 社区实践活动- 参与社区义工活动,如清洁环境、帮助老人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 参观工厂、博物馆等公共场所,了解社会文化,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四、实施方法1. 组织课内实践活动:将实践活动融入各学科教学中,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团队合作。

2. 安排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科学展览、艺术节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3. 创设实践环境:为学生提供科学实验室、艺术工作室和运动场地等实践场所,提供合适的工具和材料。

五、评估方式1. 观察记录: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进行评估。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明确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总体目标、内容要求和评价标准,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指导,促进小学综合实践教育的全面发展。

首先,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手工制作、实验探究、社会实践等,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同时,学生在实践中也能够学会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其次,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团队合作和交往能力。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需要与同学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和交往能力。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能够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合理分工合作等技能,为将来的社会交往打下基础。

另外,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实用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仅能够学会一些实用的技能,如烹饪、编织、种植等,还能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适应社会环境。

最后,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审美情感和文化素养。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感受美、创造美、欣赏美,培养审美情感和文化素养。

通过参与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如绘画、音乐、舞蹈等,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

综合实践课程标准的制定,将对小学综合实践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师可以根据标准要求,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可以根据标准要求,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同时,家长和社会也可以根据标准要求,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共同推动小学综合实践教育的发展。

总之,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促进小学综合实践教育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应共同努力,落实好综合实践课程标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4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为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人员理解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特制定本纲要。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背景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

当今社会发展迅猛,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

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一)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三)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年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年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年级)
———————————————————————————————— 作者:
———————————————————————————————— 日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3-6年级)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为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人员理解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特制定本纲要。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因此,国家着眼于宏观指导而研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地方和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中小学活动的基本类型、基本内容和具体活动方案。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线索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通过该学习领域,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人格臻于完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实践、体验和探究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该课程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价值观的塑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实践为主导,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知识和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探究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综合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科的交叉和融合,通过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社会和自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5、合作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团队合作和交流,通过小组合作和集体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

6、创新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创新性的学习活动和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标准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和综合素质,通过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和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选择、自主管理,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

完善教师培训机制
制定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的培训计划,确保 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采用多种培训形式,如集中培训、在线学习、工 作坊等,满足教师的不同学习需求。
加强对教师培训效果的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培 训计划和内容,确保培训质量。
THANKS
感谢观看

注重活动的合作性,提倡学生 在小组或团队中共同完成任务 ,培养其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情境模拟法
创设生动情境
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或事件 ,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 进行学习和实践,提高学 习的参与度和兴趣。
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特定角色,模 拟实际工作中的情境,培 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础知识。
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 在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
用。
注重过程与方法
01
02
03
04
重视活动的实践性,强调学生 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
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如观 察、实验、调查、访问等,进
行实践活动。
强调活动的探究性,引导学生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01
02
03
结合学科知识
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 程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 中巩固和拓展学科知识。
生活化实践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 于生活实践中,解决生活 中的实际问题。
跨学科整合
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和思 考,促进不同学科领域的 知识整合。
02
课程内容与要求
多样化主题选择
情境互动
鼓励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互 动交流,分享经验和观点 ,促进彼此之间的合作和 学习。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区内的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等;环境资源――社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景观等。

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它们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和体验。

二、课程内容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内容应该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展开,既要符合教育部门的要求,又要充分考虑地方的特色和学校的实际情况。

具体来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社区实践课程。

通过参观社区、了解社区历史、文化和特色产业等,让学生深入了解社区,增强社区意识和责任感。

2.家庭实践课程。

让学生了解家庭的生活和文化,研究家庭管理技能,增强家庭责任感和亲情意识。

3.劳动教育课程。

通过劳动实践,让学生研究劳动技能和劳动惯,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

4.社会实践课程。

通过参观企业、政府机关等,了解社会的运作和管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5.环保教育课程。

通过参与环保活动,了解环保知识和技能,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实施方法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方法应该灵活多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收获。

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社区参观。

学生到社区参观,了解社区的文化、历史和特色产业等,增强社区意识和责任感。

2.家庭访问。

学生到家庭访问,了解家庭的生活和文化,研究家庭管理技能,增强家庭责任感和亲情意识。

3.劳动实践。

学生到农村、工厂、企业等劳动实践,研究劳动技能和劳动惯,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

4.社会调研。

学生到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等调研,了解社会的运作和管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5.环保活动。

学生参与环保活动,了解环保知识和技能,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总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和实践模式,它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培养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和自主、自立、自信的精神。

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社区和家庭的资源,将它们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和体验。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课程标准一、课程说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课程标准课程编码[14060021] 承担单位[师范学院]制定[] 制定日期[2022年11月15日]审核[专业指导委员会] 审核日期[]批准[师范学院院长] 批准日期[](1)课程性质:本门课程是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必修课中的技能训练课程(2)课程任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是小学教育类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属于必修课中技能训练课程。

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列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

这两个文件的颁布,意味这小学教师队伍中急需培养从事该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开设,就是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新教师培养的现实需要,以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为依据,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同时通过三个篇章的理论以及大量案例的安排,从教学法的方面指导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实施课程。

(3)课程的衔接:前导课程有教育学、心理学二、学习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1、具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

2、具备应用多种方法和途径,获取并学习与课程相关的文献资料的能力。

3、初步具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基本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课程理论和实践两部分教学的融合,学生应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整体规划课程的能力,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课程作评价的能力,同时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些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构建更契合时发展和教育改革需要的教育理念。

2、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教育改革的尝试,为我国基础教育创新做出自己的贡献3、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关爱儿童生命成长的人文情怀。

三、课程设计按照“以课程模块为本位,案例和职业实践为主线,以课程项目为辅助”的总体设计要求,打破传统的以知识为核心的学科课程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学生未来的职业实践需求,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设置,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是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它要求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鼓励社区人士、学生家长和其他人员共同参与,消除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家长、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或对立,打通它们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培养他们自主、自立、自信的精神。

我们经过充分思考和讨论,确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为我校的校本课程。

社区教育是我校的一大办学特色,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被市委宣传部命名为“社区教育试点学校”以来,已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十二年的实践与课题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得到了专家的热情指导,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有着广阔的研究天地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能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凸显学校特色。

它的确立与实施是十分必要的。

一、基本理念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形成教育网络,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课程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深切体验,从生活和所处的周围社会中获得书本以外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

1.生活理念。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以活动形态开展,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教,在教和学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体验理念。

体验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目前已被教育界广泛认同。

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使知、情、意、行同步发展,培养学生完善的品质、高尚的情操、坚定的意志。

3.资源整合理念。

开放搞活、盘活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关键。

家庭和社区中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人物资源――社区内的优秀人物(离退休干部、自强不息的残疾人、各线的突出人才等;习俗资源――社区的风土、人情;特别资源――社区内有特别意义的人、事、景、物等。

这些乡土知识和社区经验本质上是由当地人民创造和积累的。

4.学科整合理念。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是让学生把课本中学到的各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进行整合,使知识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封闭走向开放,使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从学校走向社区,促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情感、品质得到综合的训练和提高。

二、设计思路(一关于学段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开展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实际需要,将六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

(二关于目标1.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特点以及各学科知识学习的内在规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明确了小学阶段的总目标,并对三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了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使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三关于实践内容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我自理、我服务”,“我换位、我上岗”,“我学习、我拓展”三个实践领域。

“我自理、我服务”安排了:服务自我、服务同学、服务老人、服务社会……“我学习、我拓展”安排了:走进历史、走近榜样、走近洋人、走向创新……“我换位、我上岗”安排了: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换位,当交警、当农民、当保洁员、当小先生、当小记者、当公德宣传员……为了体现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标准》仅规定了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实施因材施教。

(四关于实施建议《标准》针对活动、评价、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提出建议,供各位老师参考,以保证《标准》的顺利实施。

为了解释与说明相应的课程目标或课程实施建议,《标准》还提供了一些案例,供参考。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通过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化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知识、经验和技能;〃具有初步的自我服务、社会服务能力;〃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阐述如下:知识与技能〃在家庭、社区生活实践中巩固、运用、深化各学科所学的知识;〃能将家庭、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与课堂中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在家庭、社会生活中学习实际操作、与人交往、商品交易等各种知识与技能;〃经历调查、分析、实践、总结、反思的过程,学会思考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综合运用从学校、家庭、社会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科学,热爱劳动;〃懂得父母为生活奔波的辛苦与不易,师长工作的责任与艰辛,理解师长,尊重长辈;〃认识到七十二行,行行不易,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果实;〃体会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同情心和一颗永远快乐的善心;〃体会金钱的取之有道和来之不易,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懂得服务的价值与真谛,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服务意识;〃懂得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的重要意义,树立劳动意识;〃懂得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增强法制意识、交通安全意识。

以上三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

其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同时,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二、分年段目标(一低年级(1-2年级1.引导学生勤于动手,知道自己的事要自己做,初步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2.引导学生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初步感受为自己、为他人服务的快乐。

3.引导学生参与换位、上岗社会实践活动,初步体验普通劳动者的苦与乐。

4.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紧急求助和自救方法,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5.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中年级(3-4年级1.热爱劳动,自己的事自己做,会照料自己的生活,并在家人的指导下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2.乐于为自己、家人、同学、社区服务,提高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进一步体验服务的乐趣。

3.积极参与换位、上岗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劳动实践的艰辛与快乐,增强社会责任感。

4.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学习自护自救的方法,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的能力。

5.进一步了解家乡,学会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家乡。

(三高年级(5-6年级1.热爱劳动,具有合理安排自己生活的能力,主动参与家庭建设,做家庭的小主人。

2.积极主动参与社区服务,利用自己的所学、所长为他人带来快乐。

3.积极参与换位、上岗实践活动,进一步体验劳动者艰辛与快乐,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4.学会综合运用自护自救方法,处理各种意外事故,提高自护自救的能力。

5.勇于探究,有创造愿望和乐趣,关注家乡的建设,愿为家乡出谋献策。

三、课程内容第三部分课程实施建议1.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家庭、社区中的人力资源,采取措施吸引各方人员的积极参与。

家长和社区人士在实践中可以是组织者、引导者、陪同者,也可是受教育、受服务的对象。

2.要注意协调好各方的关系。

学校师生、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都不尽相同,自然对教育问题的看法和处理方式也不同,容易各持一端。

因此,要加强交流,使不同的看法和做法,逐步统一到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上来,实现三方教育人员在思想、情感、行动上的整合一致。

3.要注意为学生创造亲身体验的真实场景。

要寓教育于生活实践中,必要时还可以运用道具,布置特定场景等方法,促成与模拟角色相匹配的活动氛围,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真实感。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动脑、动手、动口,融多种感受于一体,集各种体验于一身,创设产生深刻情感与内心体验的沃土。

4.要注意组织实施活动的灵活性、选择性。

活动的具体课时,组织形式要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确定,要根据学校、家庭、社区的具体情况灵活安排,有的活动可安排一个课时,有的活动可安排几个课时,有的活动可分组分班进行,有的活动可全年级或全校集中进行,有的活动可在学校开展,有的活动可走入家庭、社区。

5.评价与反馈是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能通过各种途径的表扬与奖励,使学生感受成功的体验,生活的快乐,从而激发活动的热情。

在评价时应突出评价主体的多元,由学生、老师、家长、社区人士共同评价。

同时,还要注意:重视形成性评价,轻总结性评价;重视小组评价与自我评价,轻教师评价;重视对解决问题方法的评价,轻解决问题结果的评价;重视对创造性的、合作性的、宽容的、勇敢的、坚持的等等个性品质进行积极评价;重视评价的多样性,否定评价的单一性。

小学综合实践课标复习题一、填空题1、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的联系,推进学生对(、(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2、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必须课程,自(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课时。

3、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的需要,又适应了(的需要。

4、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

5、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的内在要求。

6、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的实践性课程。

7、(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8、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增强(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9、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的信息素质。

10、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相结合,通过该领域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11、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重组和提升。

12、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课时安排应是(课时制,做到(相结合。

13、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束,把(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整合起来,积极鼓励学校和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