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输穴的作用

合集下载

五输穴同气相求法

五输穴同气相求法
3
而兼有体重节痛或呕吐腹泻(皆属土病)症状有效;陷谷为土经木穴,用之于木土不和(肝脾不和)之病;大都为脾(土)经火穴能治四肢(脾主四肢)不温(火应火.能促进体温);阴陵泉为土经水穴.补土制水作用极强.所以能利尿治水湿肿满;灵道为心经金穴能治失音(心主神.金应声);少海为火(心)经水穴.善治肾虚而神志变化之病;神门为心经土穴.治各类神经病变而见胃肠机能衰弱者更相宜;后溪穴为太阳经俞木穴.木主筋.因此对于太阳经所行有关(筋)之病变皆能治之,效果。束骨为水之木.木主筋.治本经所行筋强之病亦有卓效,亦常用治颈项强硬.闪腰等病.透过经络及补水润木作用.治头顶痛尤具卓效;涌泉亦为水(肾)之木穴.透过补水润木也能治头顶痛(厥阴头痛),又木主风.井穴镇定作用极强.所以涌泉亦为治痫症.风症要穴。昆仑为水(膀胱)经火穴.素为治疗腿足红肿(红肿属火.本穴亦属火)之要穴,治肾火上炎之牙痛亦有效.因系水之火穴.尤其常用于治疗命门火虚(即水中火虚)之五更泄;然谷亦为水(肾)经火穴.然谷对胃症状如呕吐.泻泄等均有效,也能治五更泄;大陵为火(心包)之土穴.能治脾胃经虚热之病及心火而有脾胃症状之病.因此常用治口臭;阳陵泉为木(胆)之土穴.又为筋会穴.因土主肉.主四肢,因此木穴筋肉皆主.治疗四肢筋肉不利之运动系统障碍及病变颇为有效,为治疗半身不遂之主要穴道;又因系木

(一)感冒发烧:取三叉三加大白配大椎点刺。(二)咳嗽:取水金.水通特效配鱼际牵引。(三)支气管哮喘:取尺泽金(肺)经水穴,复溜水(肾)经金穴极具疗效。(四)胃痛(腹胀或疼痛):1先针门金,再针肠门。2脐上针门金,脐下针灵骨很好。(五)甲亢:1取四关。2三阴交配内关。(六)打嗝:针间使或水金.水通配总枢点刺。(七) 口臭:针大陵穴。(八)肝炎:取肝门.明黄皆甚效配肠门更佳。(九)肾炎:取中白.下白倒马配水愈点刺出黄水特效。(十)水肿(小便不利):取天皇与四花上配起治疗效果最好。(十一)呕吐:总枢穴点刺特效。(十二)痔疮:委中穴至承山穴一带刺血特效,如内痔在阴陵泉周围放血;漏谷.地机一带也能放血。(十三)便秘:取支沟与照海最有效。(十四)四肢不温:取大都穴,灸之显效。(十五)命门火虚:然谷为水经火穴,治肾经热病极效。(十六)失眠:间谷配风市非常好,另耳尖刺血最特效。

针灸大全:口诀、取穴,配穴,五输穴

针灸大全:口诀、取穴,配穴,五输穴

针灸大全:口诀、取穴,配穴,五输穴一、针灸口诀头面颈项部病症面口针合谷,眩晕配太冲;风池清头目,颞痛太阳攻。

鼻塞迎香穴,印堂眉额中;目疾睛明取,承泣球后同。

牙关面颊症,下关与翳风;口眼歪斜疾,颊车地仓从。

阳白羽四白,面痛治亦同;牙痛咽喉痛,合谷透劳宫。

落枕成斜颈,外关或悬钟;急性项背强,均可取人中。

耳聋取耳穴,耳门透听宫;中渚外关配,哑门与翳风。

廉泉主喉舌,治哑先治聋;新穴供选用,听会及聋中。

胸腹部病症心胸内关取,肚腹三里求;胃痛刺中脘,天枢治脐周。

下腹三阴交,关元气海由;中极阴陵伍,能导尿潴留。

泌尿生殖症,上穴一般优;胁痛刺夹脊,阳陵与支沟。

腹痛背俞穴,夹脊相应投;若遇阑尾炎,阑尾穴针留。

腰背四肢部病症急性腰脊痛,下可取殷门;夹脊按部取,腰穴适当深。

下腰大肠俞,上腰肾俞存;胸背须谨慎,胁肋不可深。

上肢取曲池,肩髃合谷分;下肢阳陵泉,环跳绝骨扪。

痛取局部穴,阿是亦可针。

注:阿是穴哪里疼痛哪里是其他病症昏迷人中主,足心取涌泉;有热刺出血,十宣十指端。

曲池降血压,退热亦可兼;疟疾取大椎,至阳间使连。

三里调肠胃,内关利胸间;宁心止呕吐,并可治失眠。

神门三阴交,安神疗效传;哑门治癔病,人中内关捻。

癫痫长强穴,百会大椎延;风池及太冲,头昏眩晕旋。

喘发定喘穴,胸闷配膻中;天突能止咳,痰多加丰隆。

肝炎肝胆俞,至阳及太冲;阳陵足三里,大椎作用洪。

天枢足三里,止泻有奇功;脱肛承山穴,长强百会中。

三里三里在膝下,三寸两筋间。

能除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积聚,肿满膝胫酸,劳伤形瘦损,气蛊病诸般。

人过三旬后,针灸眼能宽。

取穴当举足,得法不为难。

内庭内庭足两间,胃脉是阳明。

针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遍身风瘾疹。

伸欠及牙疼,疟病不思食,针著便惺惺。

曲池曲池曲肘里,曲著陷中求。

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挽弓开未得,筋缓怎梳头,喉闭促欲绝,发热竟无休,遍身风瘾疹,针灸必能瘳。

合谷合谷名虎口,两指歧骨间。

头疼并面肿,疟疾病诸般,热病汗不出,目视暗漫漫,齿龋鼻鼽衄,喉禁不能言。

五输穴应用【珍藏】

五输穴应用【珍藏】

五输穴应用【珍藏】第一节五输穴之意义五输(输同腧)穴是十二经分布于肘膝以下五个特点输穴,简称五输穴,就是井、荥、输、经、合五个穴,因五输穴各其有特定五行属性,所以又有人将之称为五行穴,它是古人用做气血运行盛衰的比喻,因此每个穴位也就是其不同的作用。

关于五输穴的意义,《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五输,五五二十五输;六腑六输,六六三十六输;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

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灵枢本输篇还有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

这是说五脏(同臓)即肝、心、脾、肺、肾,每经各有五个输穴(井、荥、输、经、合)合计二十五输穴(此外还应包括心包手厥阴经亦有五输,实际六腑应有三十输穴)。

六府(同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每经各有六个输穴(即井、荥、输、原、经、合),合计三十六穴(六脏没有原穴,以输代原,但因原穴与输穴在五行中为同一属性,所以虽有人另立章说明,但仍有人将之列入五行穴述说)。

至于“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它的意思是说:经气所出,如地所出,水的源头,故称井,形容脉气浅小,其穴位位于四肢爪甲之侧;经气流过之处,如刚出的泉水微流(溜即流也),故称荥,脉气稍大,其穴位于指(趾)、掌(跖);经气所灌注之处(输有输注之意),如水流由浅入深,故称输,脉气较盛,其穴多位于腕踝关节附近;经气所行部位(经有流行经过之意),像水在通畅的河道中流过,故称经,脉气流注,其穴多位于腕踝附近及经部;经气最后汇集,如百川的汇合入海(合有汇合注入之意,故称合,脉气深大,其穴位于周膝关节附近。

但不超过肘膝关节而言,其穴位“手不过肘,足不过膝”,取穴方便安全,而且实用有效。

第二节五输穴属性与原理五输穴的五行属性,阴经与阳经的配合次序是不同的,其和临床应用的关系最大,必须熟记,难经六十六难说:“阴井木,阳井金,阴荧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

五输穴

五输穴
五腧穴: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以及原穴、络穴、郄穴 收藏人:晓月清歌 2012-07-16 | 阅:78 转:0 | 分享 | 来源 五腧穴: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以及原穴、络穴、郄穴 它们都是人体12条正经上的精兵强将,是一穴胜十穴的特效穴位。 井穴是主管我们身体上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 井是水源头的意思。《黄帝内经·灵枢》说:“病在藏者,取之井。”《难经·六十八难》言:“井主心下满。”所以,如果您身上出现发热、胸中烦闷等症状,那就要在井穴上贴同气相求的药物,使其性气通过井穴进入经脉,最终调治好这些疾病。 荥穴是主管人体发热问题的穴位 “荥”是泉水已成小流的意思。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荥主身热”,就是说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症。所以,将药物贴在荥穴之上,其性气就能在它的引导下汩汩流入脏腑中,到达由火引起的各种疾病所在之处。像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的这样的问题,当然首先要找荥穴不可。 经穴(水穴)是主管喘、咳、寒、热之证的穴位 “经”是人体12条正经的主道,就像大江大河一样。经穴一般在腕踝关节以上。能治人体各个脏腑的病。 所以,我在处理像咳嗽、便秘、腹泻等问题的时候都会把药物敷在上面,让药性通过经穴这个大枢纽进入有毛病的脏腑,有寒祛寒,有热祛热。病根一解除,喘、咳、寒、热之证自然就好。 1)尺泽:哮喘(肺)+高血压(心脏)|上实=》强肾|下虚 合穴主治六腑疾病 “合穴”在经络上是“入海口”的意思,《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合治内府。”内腑就是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当它们出了问题,通常都要通过合穴来治疗。比如说胃气不足了,一般就是在足三里穴上贴甘草来培补。甘草的艮土之性通过合穴进入同属艮土的胃,同气相求,就能让胃得到补益。 原穴是正经元气出入的总开关 12条正经上各有一个原穴,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是人体元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元气指人的先天之

五输穴歌诀-五输穴(最详细精华的五腧穴介绍)

五输穴歌诀-五输穴(最详细精华的五腧穴介绍)

五输穴歌诀|五输穴(最详细精华的五腧穴介绍)五输穴即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其分布次序是依据标本根结的理论,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的。

古代医家把经气在经脉中运行的状况,比作自然界的水流,以说明经气的出入和经过部位的深浅及其不同作用。

如经气所出,象水的源头,称为“井”;经气所溜,象刚出的泉水微流,称为“荥”;经气所注,象水流由浅入深,称为“输”;经气所行,象水在通畅的河中流过,称为“经”;最终经气充盛,由此深化,进而汇合于脏腑,恰象百川汇合入海,称为“合”。

《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概括了五输穴的主治范围。

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因多位于赤白肉际处,故井穴具有交通阴阳气血的作用,多用于急救,有开窍醒神,消炎镇痛之效;荥穴均可退热;输穴多用于止痛,兼治身体沉重由水湿所致者;经穴主治外感病,咳嗽,哮喘;合穴治六腑病,如呕吐、泄泻、头晕、头胀,可将上逆之气向下引。

井穴还用于诊断:井穴是各经的“根”穴,日本针灸家用燃着的线香熏烤井穴,分析井穴对热的敏感程度,以确定各经的虚实,此法叫知热感度测定法。

古人依据脏腑的不同作用,把其分属五行,即肝、胆属木,心、小肠属火,脾、胃属土,肺、大肠属金,肾、膀胱属水。

又将五输穴也分属五行。

《难经·六十四难》指出:“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水,阴合水,阳合土。

”据此,又依据五行的相生规律及疾病的不同表现,制定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方法,即补母泻子法。

详细应用又有本经补母泻子法,子午流注纳子法和异经补母泻子法。

有伴侣问:你总是说这个穴属火,那个穴属水,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属水属火的毕竟是怎么规定的?“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医的五行学说。

有不少人反对该学说,或言之为封建糟粕,故弄玄虚;或说其牵强附会,不符科学。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五输穴的临床应用五腧穴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是远部选穴的主要穴位.五输穴是十二经穴中井、荥、输、经、合5类腧穴的简称,这些腧穴均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的部位,其分布特点是以四肢末端依次按井、荥、输、经、合的次序向肘膝部位排列,十二经脉中每经有5个位属于五输穴,故人体共有五输穴60个.五输穴不仅有经脉归属,而且具有自身的五行属性.按照“阴井木”、“阳井金”的规律进行配。

附:十二经脉五输穴穴名及其五行属性表,根据古代文献和临床实际,五腧穴的应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按五输穴的主病特点选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指出了荥穴和输穴主要治疗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证,这是与下合穴主要治疗内腑病证特点相对而言。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其后《难经·六十八难》又做了补充:“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综合近代临床的饿应用情况,井穴多用于急救,如点刺十二井穴可抢救昏迷;荥穴主要用于质量热证,如胃火牙痛选胃经的荥穴内体庭可清泻胃火。

2.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五输穴的五行属性与脏腑的五行属性相合,五行之间存在“生我”、“我生"的母子关系。

因而,《难经·六十九难》提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选取适当的五输穴治疗疾病的方法.这一取穴法亦称为子母补泻取穴法.它包括本经子母补泻和他经子母补泻两种取穴法。

例如,肺在五行中属金,肺经的实证可取输穴中属水的合穴(尺泽)以泻之。

因“金”生“水”,“水”为“金”之子。

取尺泽合“实则泻其子"之义.若肺的虚证,刚按“虚者补其母”的方法取穴,“土"生“金”,“土”为“金”之母,故选取肺经五输穴中属土的腧穴(大渊)以补之,这即是本经子母补泻取穴。

浅谈“五输穴”理论对护理的指导意义

浅谈“五输穴”理论对护理的指导意义

表 1 五 输 穴 与 十二 经 及 五 行 的 关 系 表
六 阴 经
金一 肺
井 木
少 商
荥 火
鱼 际
输 土
太 渊
经 金
经 渠
合 水
尺 泽
六 阳 经
金一 大 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井 金
商 阳
荥 水
二 间
输 木
三 问

合谷
经 火
阳溪
合 土
曲池
水一 肾 木一 肝
1 . 1 五输 穴 的概 念 五 输 穴 是 指 十 二 经 脉 肘 、 膝 关 节 以 下 的 井、 荥、 输、 经、 合 5个 特 定 穴 位 , 具有特殊治疗作用 , 并 有 特定 称 号 。古 人 把 经 气 运 行 过 程 用 自然 界 的 水 流 变 化 来 形 容 , 水流 由 小到大 , 由 浅 入深 , 五输穴贝 l } 从 四肢末 端向肘 、 膝方 向按井 、 荥、 输、 经、 合 的 顺 序 依 次 排 列 。“ 井” 穴多位 于手足之 端 , 喻 作 水 的 源头 , 是经 气所 出 的 部位 , 即“ 所 出为 井 ” 。“ 荥” 穴 多 位 于 掌 指 或
1 五 输穴 的 介 绍
跖趾关节之前 , 喻作水流 尚徽 , 萦迂 未成大 流 , 是 经 气 流 行 的部
位, 即“ 所流为荥” 。“ 输” 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 , 喻作 水 流 由小 而 大 , 由浅 注深 , 是经气渐 盛 , 由此注彼 的部位 , 即“ 所 注
为输” 。“ 经” 穴 多 位 于 腕 踝 关 节 以上 , 喻 作水 流 变 大 , 畅通无阻 , 是 经 气 正 盛 运 行 经 过 的部 位 , 即“ 所 行为经 ” 。“ 合” 穴 位 于 肘 膝 关节附近 , 喻 作 江 河水 流 汇 入 湖 海 , 经气 由此深 入 , 进 而 会 合 于

特定穴的最全汇总表格及简介

特定穴的最全汇总表格及简介

特定穴的临床应用【学习纲要】一、五输穴的临床应用五输穴指“井、荥、输、经、合”五类腧穴。

它们有以下特点: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以治脏腑病为主,都归属于十二经,从肢端开始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向心性排列,都与五行相配属。

在治疗上常用的方法一是按《难经》所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来用;另一是按《难经》所说的“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来用,如肝(木)实证可在心(火)经上选属火的少府穴,肝虚证可在肾(水)经上选属水的阴谷穴。

1.五输主病《难经·六十八难》根据《黄帝内经》的经旨,又结合经脉的生理、病理特点,进一步总结出“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的主病范围。

2.子母补泻子母补泻法是根据疾病的虚实性质,结合脏腑、经脉和五输穴的五行属性,虚则补其母穴,实则泻其子穴。

临床应用分本经取穴和异经取穴两种方式。

(1)本经取穴法病在某经,就在本经按“虚则补其母穴,实则泻其子穴”选取子母穴。

(2)异经取穴法异经取穴法系按十二经脉之间的五行生克关系,根据“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治疗原则,分别在病变经脉的母经或子经选取母经或子经的本穴施术。

现将五输穴子母补泻的具体应用列表如下:在运用五输穴进行子母补泻时,若遇到井穴补泻,可以采用“泻井当泻荥,补井当补合”的变通之法。

3.因时而用《难经·七十四难》曰:“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

”是结合四季应用五输穴的方法。

春夏之季,阳气在上,人体之气也行于浅表,故应浅刺井荥;秋冬之季,阳气在下,人体之气也深伏于里,故宜深刺经合。

另外,“子午流注”针法,也是以五输穴为取穴依据的时间针刺法。

二、原穴和络穴的临床应用原穴是本经气血流止之处,又是本脏气血流止之处,还是三焦的原气进入该经脉的部位。

由于原穴是脏腑原气汇聚之处,所以原穴的变化最能反应脏腑气机的变化。

近代研究也最多。

杨维杰五输穴应用经验

杨维杰五输穴应用经验

杨维杰五输穴应用经验五输穴为针灸临床既广泛又特效之穴道,此固为针灸医师所熟悉并乐用,但有关之系统性专门著作及全面之经验论述,却不多见。

在此特就我个人综合时间关、空间关、象数关、同气相求等观念与理论,并融入古法经验,在临床应用验证后之心得及体会,对五输穴之应用经验作一提要说明,希望能有助于针灸医师之临床及中医之发扬。

一、肺经1. 尺泽(合水穴)(LU.5)本穴是肺经合水穴,为常用要穴。

此穴「合主逆气而泄」, 理气作用甚好, 因此对肺经之气逆病如气喘、咳嗽等疗效颇佳。

本穴为金之水穴, 能肺肾双治, 肺:金:主肃降,肾:水:主受纳,治疗咳喘当然有效。

临床治疗胸口苦闷,呼吸困难,气喘、发热等症与并发的肺、支气管、心脏等病效验显著。

治哮喘针感麻到手掌,疗效尤佳。

亦为治疗扁桃腺炎常用之卓效要穴。

本穴自古即为刺血要穴及常用穴。

点刺出血治疗胸闷、胸痛、心脏病变及肩痹痛 ( 五十肩 ) ,气喘皆极有疗效。

善于治上焦之病,如实证性的眼病鼻病等,以及其他由血压亢进而发生的各种病变等均常取用。

余治一例口腔癌在此处及太阳穴放血数次而愈。

临床经验以尺泽治疗胸闷、呼吸困难、气喘,病例甚多效果极佳,治疗心脏病变,肩周痛及不举亦有极大功效。

当狭心症发作之时,在尺泽泻血,去除肺中之瘀血,可以使其缓和舒适。

心痛以三棱针刺尺泽出血甚效,这是因为尺泽泻血能泻除上焦瘀血及郁热。

本穴刺血治急性胃炎之吐泻,腹痛亦甚效。

古人常配委中治霍乱:急性吐泻:。

刺血还能治狂躁型精神病、降血压。

在此刺血还可治阳霍乱,肝霍乱,心脏麻痹。

古代文献,诸如《甲乙经》、《肘后歌》、《玉龙歌》都记载本穴能治手臂拘挛筋急,肘臂疼痛,手臂不能上举等。

针本穴尤其是泻法甚为有效,盖本穴为金之水穴为子穴,泻金当泻本穴,使其不能克木,木不受克,则筋紧可松而挛急可舒, 治运动系统病甚效。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

」也说肺为肝之主。

尺泽穴在大筋旁,根据《灵枢〃官针篇》及《素问〃刺齐论》,所言,刺入筋中,或贴筋而刺,治疗筋病甚效,对于肢体之拘挛,牵扯,弛缓,强直等均有疗效。

五腧穴应用

五腧穴应用

五腧穴应用第一节五输穴之意义五输(输同腧)穴是十二经分布于肘膝以下五个特点输穴,简称五输穴,就是井、荥、输、经、合五个穴,因五输穴各其有特定五行属性,所以又有人将之称为五行穴,它是古人用做气血运行盛衰的比喻,因此每个穴位也就是其不同的作用。

关于五输穴的意义,《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五输,五五二十五输;六腑六输,六六三十六输;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

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灵枢本输篇还有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

这是说五脏(同臓)即肝、心、脾、肺、肾,每经各有五个输穴(井、荥、输、经、合)合计二十五输穴(此外还应包括心包手厥阴经亦有五输,实际六腑应有三十输穴)。

六府(同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每经各有六个输穴(即井、荥、输、原、经、合),合计三十六穴(六脏没有原穴,以输代原,但因原穴与输穴在五行中为同一属性,所以虽有人另立章说明,但仍有人将之列入五行穴述说)。

至于“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它的意思是说:经气所出,如地下所出,水的源头,故称井,形容脉气浅小,其穴位位于四肢爪甲之侧;经气流过之处,如刚出的泉水微流(溜即流也),故称荥,脉气稍大,其穴位于指(趾)、掌(跖);经气所灌注之处(输有输注之意),如水流由浅入深,故称输,脉气较盛,其穴多位于腕踝关节附近;经气所行部位(经有流行经过之意),像水在通畅的河道中流过,故称经,脉气流注,其穴多位于腕踝附近;经气最后汇集,如百川的汇合入海(合有汇合注入之意),故称合,脉气深大,其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

但不超过肘膝关节。

总而言之,其穴位“手不过肘,足不过膝”,取穴方便安全,而且实用有效。

第二节五输穴属性与原理五输穴的五行属性,阴经与阳经的配合次序是不同的,其和临床应用的关系最大,必须熟记,难经六十六难说:“阴井木,阳井金,阴荧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

五输穴讲义(上篇)

五输穴讲义(上篇)

五输穴讲义(上篇)五输穴即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载:“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人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

其分布次序是根据标本根结的理论,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的。

古代医家把经气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比作自然界的水流,以说明经气的出入和经过部位的深浅及其不同作用。

井: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浅。

杨玄操〈难经〉注:'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处名之曰井,井者主出之义也。

'用以形容四肢各经的末端穴。

荥:指小水成流。

《说文解字》:'荥,绝小水也。

'杨上善《明堂》注:'水溢为荥,谓十二经脉从指出已,流溢此处,故名为荥。

'用以形容位于井穴之后的第二穴。

输:指水流渐大可输送、灌注。

《说文解字》:'输,委输也。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注:'输,送致聚也。

《难经·八十一难》曰:五藏输者,三焦行气之所留止。

故肺气与三焦之气送致聚于此处,故名为输也。

'用以形容位于荥穴之后的第三穴。

经:指水流行经较直、较长。

《尔雅·释水》:'直波曰经。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注:'经,常也。

水大流注,不绝为常。

血气流注此,徐行不绝,为之常也。

'用以形容位于输穴之后的第四穴。

合:指水流汇合入深。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注:'如水出井以至海为合,脉出指井,至此合于本藏之气,故名为合。

'用以形容位于经穴之后肘膝关节附近的第五穴。

六府下合穴:六腑中,胃、膀胱、胆属足三阳经,各有合穴;大肠、小肠、三焦属手三阳经,因脏器位于腹部,应于下肢,故除在手阳经各有合穴外,在有关的足阳经上也各有一合穴之说。

《难经·六十八难》载:“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概括了五输穴的主治范围。

五输穴现代研究概况

五输穴现代研究概况

五输穴现代研究概况作者:陈思宇,金末淑,徐杉,何丽丽,黄建军【关键词】五输穴;《灵枢》;《难经》;综述五输穴理论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出针对不同病症选用五输穴:“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对于五输穴的作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荥腧治外经,合治内府。

”《难经·六十八难》指出:“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难经·六十四难》明确了五输的属性,记述了五输穴与五行的配属关系,为针灸的“补母泻子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难经·七十四难》又根据不同季节选取五输穴:“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

”《针灸甲乙经》尚有根据五输穴分属木、火、土、金、水五行,对小便的颜色异常采用五输穴治疗的记载:“溺青赤黄白黑,青取井,赤取荥,黄取输,白取经,黑取合。

”五输穴为临床最常用的特定穴之一,明代李梴在《医学入门》中提到“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即指全身穴位均统于五输穴及原穴,可见五输穴之重要。

笔者检索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5-2007年12年间有关五输穴的文献,现对其进行整理归纳如下。

1 井穴理论研究井穴为五输穴之第一穴,《内经》中对井穴论述较为详细,但均散见于各篇之中,未成一体。

周氏等[1]对其进行了整理,明确了井穴的意义及除手少阴心经外的十一条经脉井穴的名称及位置,以及井穴的运用原则及其主治病症。

鞠氏等[2]认为,井穴的急救作用不仅在于针刺,还可取效于艾灸。

临床研究郑氏等[3]应用点刺健侧肢体少泽、关冲、商阳、至阴、窍阴、厉兑等井穴,治疗脑梗死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常收到即刻疗效,总有效率为90%。

五腧穴应用

五腧穴应用

五腧穴应用第一节五输穴之意义五输(输同腧)穴是十二经分布于肘膝以下五个特点输穴,简称五输穴,就是井、荥、输、经、合五个穴,因五输穴各其有特定五行属性,所以又有人将之称为五行穴,它是古人用做气血运行盛衰的比喻,因此每个穴位也就是其不同的作用。

关于五输穴的意义,《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五输,五五二十五输;六腑六输,六六三十六输;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

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灵枢本输篇还有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

这是说五脏(同臓)即肝、心、脾、肺、肾,每经各有五个输穴(井、荥、输、经、合)合计二十五输穴(此外还应包括心包手厥阴经亦有五输,实际六腑应有三十输穴)。

六府(同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每经各有六个输穴(即井、荥、输、原、经、合),合计三十六穴(六脏没有原穴,以输代原,但因原穴与输穴在五行中为同一属性,所以虽有人另立章说明,但仍有人将之列入五行穴述说)。

至于“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它的意思是说:经气所出,如地下所出,水的源头,故称井,形容脉气浅小,其穴位位于四肢爪甲之侧;经气流过之处,如刚出的泉水微流(溜即流也),故称荥,脉气稍大,其穴位于指(趾)、掌(跖);经气所灌注之处(输有输注之意),如水流由浅入深,故称输,脉气较盛,其穴多位于腕踝关节附近;经气所行部位(经有流行经过之意),像水在通畅的河道中流过,故称经,脉气流注,其穴多位于腕踝附近;经气最后汇集,如百川的汇合入海(合有汇合注入之意),故称合,脉气深大,其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

但不超过肘膝关节。

总而言之,其穴位“手不过肘,足不过膝”,取穴方便安全,而且实用有效。

第二节五输穴属性与原理五输穴的五行属性,阴经与阳经的配合次序是不同的,其和临床应用的关系最大,必须熟记,难经六十六难说:“阴井木,阳井金,阴荧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五输穴得临床应用五输穴得临床应用五腧穴在临床上得应用非常广泛,就是远部选穴得主要穴位、五输穴就是十二经穴中井、荥、输、经、合5类腧穴得简称,这些腧穴均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得部位,其分布特点就是以四肢末端依次按井、荥、输、经、合得次序向肘膝部位排列,十二经脉中每经有5个位属于五输穴,故人体共有五输穴60个。

五输穴不仅有经脉归属,而且具有自身得五行属性、按照“阴井木”、“阳井金”得规律进行配、附:十二经脉五输穴穴名及其五行属性表,根据古代文献与临床实际,五腧穴得应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按五输穴得主病特点选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指出了荥穴与输穴主要治疗经脉循行所过部位得病证,这就是与下合穴主要治疗内腑病证特点相对而言。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其后《难经·六十八难》又做了补充:“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综合近代临床得饿应用情况,井穴多用于急救,如点刺十二井穴可抢救昏迷;荥穴主要用于质量热证,如胃火牙痛选胃经得荥穴内体庭可清泻胃火。

2.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五输穴得五行属性与脏腑得五行属性相合,五行之间存在“生我”、“我生”得母子关系。

因而,《难经·六十九难》提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得选取适当得五输穴治疗疾病得方法。

这一取穴法亦称为子母补泻取穴法。

它包括本经子母补泻与她经子母补泻两种取穴法、例如,肺在五行中属金,肺经得实证可取输穴中属水得合穴(尺泽)以泻之。

因“金"生“水”,“水"为“金”之子。

取尺泽合“实则泻其子"之义。

若肺得虚证,刚按“虚者补其母"得方法取穴,“土”生“金”,“土”为“金”之母,故选取肺经五输穴中属土得腧穴(大渊)以补之,这即就是本经子母补泻取穴、除本经子母补泻取穴外,还有她经子母补泻取穴、如肺经实证,可取肾经得阴谷穴,肺属“金”,肾属“水”,取肾经就是取其子经,再取其子经上属“水"得子穴阴谷;若肺经得虚证,可取脾经得太白穴。

五输穴讲义(上篇)

五输穴讲义(上篇)

五输⽳讲义(上篇)五输⽳即⼗⼆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简称“五输”。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原》载:“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为经,所⼈为合,⼆⼗七⽓所⾏,皆在五腧也”。

其分布次序是根据标本根结的理论,从四肢末端向肘膝⽅向排列的。

古代医家把经⽓在经脉中运⾏的情况,⽐作⾃然界的⽔流,以说明经⽓的出⼊和经过部位的深浅及其不同作⽤。

井:指地下泉⽔初出,微⼩⽽浅。

杨⽞操〈难经〉注:'⼭⾕之中,泉⽔初出之处名之⽈井,井者主出之义也。

'⽤以形容四肢各经的末端⽳。

荥:指⼩⽔成流。

《说⽂解字》:'荥,绝⼩⽔也。

'杨上善《明堂》注:'⽔溢为荥,谓⼗⼆经脉从指出已,流溢此处,故名为荥。

'⽤以形容位于井⽳之后的第⼆⽳。

输:指⽔流渐⼤可输送、灌注。

《说⽂解字》:'输,委输也。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注:'输,送致聚也。

《难经·⼋⼗⼀难》⽈:五藏输者,三焦⾏⽓之所留⽌。

故肺⽓与三焦之⽓送致聚于此处,故名为输也。

'⽤以形容位于荥⽳之后的第三⽳。

经:指⽔流⾏经较直、较长。

《尔雅·释⽔》:'直波⽈经。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注:'经,常也。

⽔⼤流注,不绝为常。

⾎⽓流注此,徐⾏不绝,为之常也。

'⽤以形容位于输⽳之后的第四⽳。

合:指⽔流汇合⼊深。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注:'如⽔出井以⾄海为合,脉出指井,⾄此合于本藏之⽓,故名为合。

'⽤以形容位于经⽳之后肘膝关节附近的第五⽳。

六府下合⽳:六腑中,胃、膀胱、胆属⾜三阳经,各有合⽳;⼤肠、⼩肠、三焦属⼿三阳经,因脏器位于腹部,应于下肢,故除在⼿阳经各有合⽳外,在有关的⾜阳经上也各有⼀合⽳之说。

《难经·六⼗⼋难》载:“井主⼼下满,荥主⾝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泄。

”概括了五输⽳的主治范围。

腧穴学总论之特定穴

腧穴学总论之特定穴
《内经》中有相关的论述。三焦的气化功能就是 膀胱的气化功能的具体体现,即膀胱功能的正常 实施,必须依靠三焦和温暖和气化。二者功能上 合二为一。 《素问· 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 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 矣。水道出焉。” 《灵枢本输》:“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 藏。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 是孤之府也。是六府之所与合者。”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分 布于背腰部。共十二俞。 治脏腑病变及与脏腑相关的组织器 官病变,多用于脏病。 命名:以脏腑名加“俞”字而成。
《灵枢· 背俞》首载。
5)募穴
脏腑经气汇集于胸腹部的腧穴。分布于
胸腹部。共十二募穴。
治疗脏腑病变。多用于腑病。
十二募穴
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 膀胱中极肾京门,肝募期门胆日月, 胃募中脘脾章门,焦募石门包膻中。
并可根据两脉相合的腧穴配合应用: 公孙通冲脉 }合于心、胸、胃 内关通阴维脉 后溪通督脉 }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 申脉通阳跷脉 临泣通带脉 }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 外关通阳维脉 列缺通任脉 }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照海通阴跷脉
10)交会穴 两经及两经以上的经脉相交 或会合的腧穴。始见于《甲 乙经》。分布于头面、躯干 部 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
六阳经五输穴及其五行配属表
六阴经 井 荥 输 经 合 (金) (水) (木) (火) (土)
大肠(金) 商阳 三焦(相火) 关冲 小肠(火) 少泽 胃(土) 厉兑 胆(木)
膀胱(水)
二间 液门 前谷 内庭 侠溪
通谷
三间 中渚 后溪 陷谷 足临 泣 束骨
阳溪 支沟 阳谷 解溪 阳辅
昆仑

五输穴应用

五输穴应用

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 阴经之荥属火,阳经之荥属水,病变于色 多为火热或水寒所致 • 荥穴对各种病变于色的初发病期,及原发 性神经痛有一定疗效
• 治疗肺热病(急性支气管发炎或肺炎)咳喘右颊 先赤之初发病期,刺手太阴经之荥穴鱼际和手阳 明经之荥穴二间,有退热镇咳平喘之效 • 鱼际穴对于肺热及肺热之气喘皆有立刻定喘之效。 • 晕针时脸色惨白,可针心经荥穴少府强心解之 • 此外《灵枢· 五邪篇》指出:“邪在肝即病肋中痛, 取之行间(肝经之荥穴),以肝经行肋下”。临 床上治疗肋间神经痛刺行间,有镇痛疗效 • 三焦荥穴液门配肺荥鱼际善治喉病(见百证赋)
井穴之补泻变通表
纳支法
• 字母补泻法如能配合时间之流注,则效果更佳, 其用法一般称之为纳子法,又称为纳支法。 • 纳支补泻法是以十二经脉纳支时刻与经气流注盛 衰的关系为基础的补泻法。 • 十二经之流注为:子时到胆,丑时到肝,寅时到 肺,卯时到大肠,辰时到胃,巳时到脾,午时到 心,未时到小肠,申时到膀胱,酉时到肾,戌时 到心包,亥时到三焦。一般泻其流注之旺时,补 取流注刚过之衰时。
母子经母穴穴补泻法
• 虚则补母经所属经之同一五行穴,实则泻 子经所属五行之同一五行穴 • 例如:肝虚则补母经(肾水)之同一五行 (水)穴,实则泻子经(心火)之同一五行 (火)穴
经别 手太阴肺经 手少阴心经 手厥阴心包 经
手阳明大肠 经
手太阳小肠 经
虚 /实 虚 实 虚 实 虚 实 虚 实 虚 实
• 束骨治腰痛,头痛太阳经走向之坐骨神经痛 • 临泣善治偏头痛,腰侧痛等少阳经之疼痛 • 上牙痛取内庭,下牙痛取二间、三间(玉龙赋、 天星秘诀、席弘赋) • 耳鸣耳聋取液门、中渚、束骨等
合治内府
• 合穴之本,水与肾相应为先天之本,针合 穴有调先后天之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输穴的作用《难经·六十八难》曰:“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泻。

”一、井穴治疗与肝之病机有关的疾病1、井主心下满“井主心下满”,阴井属木,内应于肝,肝主疏泻。

肝气郁结,横犯脾胃,可见心下满闷;阳井属金,内应于肺,金可制木,肺可调气,故阳井有抑木调气之功。

故肝气郁结于心下满闷、胁肋胀满、急躁易怒、头胀头痛等可取井穴治之。

文献记载如,涌泉:《素问·缪刺论》治无故善怒,气上贲门。

少冲:《备急千金药方》治太息烦满,少气悲惊。

商阳:《铜人》治胸中气满。

2、治疗风证井穴在阴属木,内应于肝,肝主风;在阳经属金,内应于肺,肺主皮毛。

故内风、外风之疾如惊风抽搐、癫痫等均可取井穴治疗。

文献记载如:大敦:《甲已经》治小儿痫瘈。

少商:《针灸滋生经》治咽喉肿塞,谷粒不下;《杂病穴法歌》治小儿惊风;关冲:《针灸大成》治喉痹舌卷。

3.治疗出血证肝藏血,若功能失职可见出血证。

文献记载如:厉兑:《甲已经》主鼻衄。

大敦:《针灸大成》主妇人血崩不止。

4.治疗急性热病高烧、中暑、肝风内动之惊厥、神志病(昏迷、癫狂),有泻热开窍、镇惊宁神的作用。

但也有用于治疗虚证的情况,如隐白治疗脾虚崩漏(灸法),涌泉治疗肾阴不足的咽干喉燥、声音嘶哑。

癫痫:双商阳、关冲、少泽、少冲井穴点刺放血,能调整阴阳,激发经气,醒脑开窍,以平息抽搐,可达立竿见影的效果。

中风急性期: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脑血流有良性调整作用,可明显改善缺血组织的急性缺氧状态,降低脑水肿,保护脑细胞,阻止脑内不可逆损伤的发展。

脑梗塞后头痛:取健侧肢体井穴少泽,关冲,商阳,至阴,足窍阴,厉兑,点刺放血。

二.荥穴治疗与心之病机有关的疾病1.荥主身热“荥主身热”,阴荥属火,内应于心,心属火,火为热之甚,故凡心或热病均可取荥穴治之。

阳荥属水,水可以制火,故阳荥亦可用于火热之病。

“身热”一方面是指心火亢盛,另一方面也包括其他脏腑、经脉的多种热症(包括阴虚火旺之证)在内。

诸如:热伤神明引起的心悸、心烦、狂躁不安;热伤肺卫导致的发热、咽喉肿痛;肝火上炎引起的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热伤津液导致的口干舌燥、干咳无痰、尿少、便秘;心火下移小肠导致小便黄赤、尿道涩痛或尿血;热伤血络引起的吐血、鼻出血、大便下血以及心、肺、肠道热毒壅盛引起的肌肤痈肿疮疖等,则取用诸经荥穴清热泻火。

如鱼际清肺热,少府清心火,内庭泄胃火,侠溪泻胆火等等。

文献记载如:劳宫:《甲已经》主热病发热。

二间:《甲已经》主身热,喉痹如梗。

内庭:《甲已经》主厥热,热病汗不出。

少府:《千金方》治掌中热。

2.治疗神志病心主神明,由于热伤神明而引起的心烦、心悸、失眠及神昏谵语、狂躁不宁可取荥穴。

文献记载如:劳宫:《甲已经》主喜笑不休。

液门:《大成》主惊悸妄言。

大都:《大成》主烦心闷乱。

3.治疗血脉证心主血脉,由于热伤血络之吐血衄血以及热壅气滞、血脉郁阻之诸疮红肿热痛可取荥穴治疗。

文献记载如:劳宫:《甲已经》主溺赤,大便血,衄血不止。

二间:《甲已经》主鼻衄赤多血。

内庭:《大成》主鼻衄不止。

行间:《大成》主经血过多不止。

三.输穴治疗与脾之病机有关的疾病1.输主体重节痛“体重节痛”主要是四肢肌肉和大小关节疾病。

阴经输穴属土,内应于脾,脾主四肢,主运化,故脾失健运则水湿内停而见体重等症;阳经输穴属木,肝属木,若肝气郁滞则气血痹阻,不通则痛,故输穴可用于止痛。

文献记载如:后溪:《甲已经》主肩脑肘臂痛,头不可顾。

三间:《甲已经》主目急痛,齿龋痛。

太白:《甲已经》主身重骨酸。

神门:《外台秘要》治手肩臂寒痛。

2.治疗脾胃病输穴属土,内应于脾,脾胃之疾故可取输穴治之。

文献记载如:陷谷:《大成》主面目浮肿,肠鸣腹泻。

太白:《大成》主腹胀食不化,呕吐,泄泻脓血,霍乱,腹中切痛,肠鸣。

3.治疗出血证脾主统血,如脾之统血功能失职则可出现各种出血症,故可取其输穴。

文献记载如:太冲:《甲已经》主女子漏血。

太渊:《大成》主咳血、呕血。

太白:《大成》主泻泄脓血。

四.经穴治疗与肺之病机有关的疾病1.经主喘咳寒热阴经经穴属金,内应于肺,肺主皮毛,司呼吸,肺卫受邪则可见寒热、咳嗽,可取经穴治之。

喘咳寒热系邪袭肺卫、肺失宣降所导致的外感及其呼吸系统病变,如恶寒发热、咳嗽气喘、鼻塞不通、咽干咽痒、声音嘶哑等。

文献记载如:支沟:《甲已经》主咳,面赤热。

商丘:《甲已经》主寒热善呕。

经渠:《大成》主咳逆上气,伤寒,热病汗不出。

2.治疗与水有关的病症肺主宣发,如肺气失宣,水不得布散,三焦不得通,则会产生水肿等症,故可取之经穴治之。

文献记载如:解溪:《甲已经》主风水面跗肿。

复溜:《甲已经》主风逆四肢肿。

阳谷:《医宗金鉴》主头面项肿。

3.治疗神志病阳经经穴属火,内应于心,心主神明,故神志病可取经穴治疗。

文献记载如:阳溪:《甲已经》主狂言笑见鬼。

昆仑:《甲已经》主癫疾。

商丘:《甲已经》主癫疾狂……善笑不休发于外。

间使:《千金方》主狂邪发无常。

五.合穴治疗与肾之病机有关的疾病合主逆气而泻:阴经合穴属水,内应于肾,若肾气虚则下元不固,精血下泄;阳经合穴属土,内应于脾,脾与胃相表里,若胃气不降则上逆,脾气不健则下泄。

“逆气而泄”指气机上逆,病变部位主要在六腑和肾及前后二阴,以消化系统、肾病为主。

如遗尿、泄泻(包括五更泄)、遗精、阳痿、早泄、男子不育、女子不孕、胃气上逆之呕吐,肾不纳气之气喘等,均可取合穴以调理肠胃,调补肾气。

文献记载如:尺泽:《甲已经》主咳逆伤气、咳嗽,唾浊。

足三里:《甲已经》主善呕、肠鸣腹痛泄。

阴陵泉:《针灸大成》主水胀腹坚,喘逆不得卧,遗精。

五输穴子母补泻五输穴子母补泻临床应用分本经补泻、异经补泻和“泻南补北”三种方法。

1.本经补泻:病在某经,就在本经选取子母穴。

2.异经补泻:按十二经脉配合五行的关系,根据“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治疗原则,分别在病变经脉的母经或子经选穴施术。

3.泻南补北法:“泻南补北”是以“损有余而益不足”为治疗原则,是对“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补充。

八脉交会穴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入腹会于,与相通;通过起于胸中,与相通;通过上肩循臑会..天髎..肩井,与相通;临泣通过过季胁,与相通;通过与相通;通过交肩会于,与相通;通过循阴股入腹达胸,与相通;通过循喉咙,与相通。

其相通的意义,应当理解作是通过各穴本身所属经脉而通向。

后来将这种相通关系说成“交会”,所以称作“八脉交会穴”。

八穴始载于《针经指南》,《标幽赋》说的“阳跷,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任、,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即指此八穴的治疗作用而言。

在运用八脉交会穴的实践中,的确发现每对均可发生现象,产生上下相通的作用,尤其在某些经络敏感患者身上更突出。

如针刺,运用手法后,患者针感可下窜到脚,再让其指出具体部位,则准确地指在下的位置上。

公孙通冲脉、内关通阴维脉:合于心、胃、胸临泣通、外关通: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后溪通、通:合于、颈项、耳、肩列缺通、照海通:合于肺系、、胸膈从上面可以看:第一组公孙配内关可以治疗和部位的病症,第四组列缺配可以治疗腹腔和部位的病症。

这4个穴位均为交会于中阴经上的穴位,算得上是“阴穴”,主治部位为五脏六腑的病症,为内为阴,所以,可以将第一组穴位和第四组穴位联合应用治疗疾患,如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的疾病,均可同时取此四穴,谓之“四阴同施”,可起到协同和相加的作用。

第三组后溪配可以治疗头面及四肢腰背部位的病症,第二组临泣配外关可以治疗头面及关节部位的病症。

这4个穴位为交会于中阳经上的穴位,算得上是阳穴,主治部位为头面五官及四肢、关节的病症。

同样,第三组穴位也可以与第二组穴位联合应用治疗、五官、运动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的疾病,谓之“四阳同治”。

临床运用时,对于“四阴同施,四阳同治”的原则可灵活选穴。

如左上配左下,右上配右下,左上配右下,右上配左下,或左右上下共同施针。

我国古代的医典对八脉交会穴的记录是经验的总结,是一种归纳法。

而“四阴同施”、“四阳同治”则是利用演绎法对组合加以扩大。

本篇仅就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种针刺取穴的探索思路,这种是否优于传统的配对取穴法,还有待于做大样本临床对照观察才能印证。

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通过八穴相会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

如公孙通,故公孙既能治的病,又能治冲脉的病。

在临床上常采取上下相应的。

如下肢公孙配治疗胃、心、胸部病证。

上肢列缺配下肢治咽喉、胸膈、肺等疾病。

另外,上述八穴可结合天干、地支、九宫、八卦等应用,称为和,是一种按时取穴治疗疾病的方法。

八脉交会穴的,其实也是本标的临床应用。

根据经脉气血的交会相通关系,用以治疗全身疾病;取穴操作方便,疗效显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