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冒伪劣产品盛行的原因
假冒伪劣产品
假冒伪劣产品近年来,假冒伪劣产品问题日益严重,给消费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困扰。
无论是在电子产品、食品饮料、服装还是日常用品等领域,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屡屡让人们陷入被骗的境地。
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引起了广泛关注,也迫切需要采取措施来应对。
本文将从假冒伪劣产品的成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成因分析1. 利润动机: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往往能够获得巨大利润。
以电子产品为例,一台正品手机的生产成本可能是几百甚至几千元,而售价却可以高达数千甚至上万元。
利润巨大的诱惑让有些不法商贩铤而走险。
2. 缺乏有效监管:监管部门的力量和资源有限,无法全面覆盖市场的每一个角落,这为制假售假提供了空间。
此外,有些地方政府对于假冒伪劣产品问题重视不够,对制假售假行为不予以严厉打击,从而导致问题的进一步加剧。
3. 消费者不够警惕:一些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容易上当受骗。
一方面是因为假冒伪劣产品在外观、包装等方面与正品相似度较高,难以分辨,另一方面是因为部分消费者对于价格过低的产品持有侥幸心理,贪图小便宜。
二、影响分析1. 损害消费者权益: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后,消费者不仅得不到所期望的质量和效果,还可能给自己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
例如,食品中添加了有害物质、电子产品存在安全隐患等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2. 破坏市场秩序:假冒伪劣产品的流通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打击了正当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正规企业在研发、制造和销售中付出巨大成本,而假冒伪劣产品以低廉的价格抢占市场,导致正规企业难以持续经营,市场竞争环境被扭曲。
三、应对措施1. 加强监管力度:政府应拨出更多资源用于假冒伪劣产品的查处和打击,加大对制假售假行为的处罚力度。
此外,建立健全监管体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形成协同作战,全面提升监管水平。
2. 完善法律法规:监管法律法规需要与时俱进,对于制假售假行为进行细化和明确,提高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中国假冒伪劣商品越打越多的十大原因
中国假冒伪劣商品越打越多的十大原因中国假冒伪劣商品越打越多的十大原因一是利益的驱使。
在当今的社会,人们讲究的就是一利字,只要有利可图,神仙都会变成魔鬼,在这些人的眼中,利益高于一切。
有人说过,当制造假冒伪劣商品能够产生30%的利润,他们就会违反法律;如果能够产生100%的利润,他们就有可能冒着生命的危险;如果能够产生300的利润,他们就会疯狂。
丁丁曾经和一制酒的人有过一次聊天,他们说,造一瓶假茅台酒,成本只有50元左右,而销售出去,至少在100元以上,一般超过200元,甚至可以达到500元,如此大的暴力,又怎能不让他们疯狂,而销售商往往最喜欢销售这类假冒商品,因为他们的利润更高。
他还告诉丁丁,现在的大型自由市场里,销售的东西绝大部分都是假冒伪劣商品。
所以,利益的驱使是假冒伪劣商品越打击越多的根本原因。
二是违法的成本低。
现在制假售假越来越多,主要的原因是违法成本低,他们的生产工具简单,材料便宜,一旦抓住,一般没收,或罚几个钱了事,比起他们的超额利润,根本算不了什么,值不了几个钱,转过身,他们又租一个地方,继续制假。
三是消费者贪便宜的心理。
现在,许多人去深圳、香港等地购物,一般找的都是自由市场,为什么?因为这里的东西便宜,明知道是假货,但他们心安理得,因为表面看起来,与真货没有什么两样,而且有些假冒伪劣商品的逼真程度相当高,被消费者称之为A货,而价格比真品要便宜很多倍。
尤其是一些爱面子又不想花高价购买名牌的消费者,更喜欢购买所谓的A货,这样,更加加大了造假者的信心和决心。
另外,对于那些买东西打通关节的人来说,也就是送情,往往选择假冒伪劣商品,这其实是社会所逼,他们又没有钱,但又必须用钱去打通各道关卡,所以,只能购买各种假货。
四是官商勾结。
那些制假者,背后往往有保护伞,从倒下的制假者可以看出,倒下一个制假者,往往要倒下一大批官员,原因是什么?那就是官商勾结。
因为制假者每年要拿出部分利润去孝敬这些保护伞,这些保护伞当然就不会去打击这些制假者。
浅谈假冒伪劣产品横行原因及其应对策略
浅谈假冒伪劣产品横行原因及其应对策略摘要:我国当前正处于转轨时期,法制不健全,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道德观念的滑坡等,导致了当前我国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成灾(震惊中外的三鹿毒奶粉事件就是典型),其存在给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本文拟从一个新的角度——经济学的视野出发,根据我国假冒伪劣商品的现状,分析了假冒伪劣商品的危害,并对假冒伪劣商品存在猖獗的原因进行了剖析,进而提出了一些治理假冒伪劣商品的粗浅建议。
关键词:假冒伪劣、危害、原因、对策一、引言三鹿毒奶粉事件,使得我们不禁有想起了20世纪80年代的假鞋、假烟、假表,以及去年的“黑心棉被”、“瘦肉精猪肉”等,假冒伪劣商品如同顽强的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有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这两年来有1/4的家庭受到过假冒伪劣商品的侵害,涉及5000万城市消费者,98.5%的消费者受到经济损失。
这种大范围、大规模的制假售假活动,有损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浪费了宝贵的社会资源,破坏了诚实守信的市场氛围,而且最终将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长期的负面效应。
为什么我国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活动没有随着国家一轮轮的“打假”活动迅速得到遏制,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拟从信息经济学中有关信息不对称理论出发,对假冒伪劣商品在我国当前市场上泛滥成灾的成因,以及如何防止和消除这种现象的发生做一点探讨。
二、从经济学视野看假冒伪劣商品的危害假冒伪劣商品的存在败坏了我国的商品信誉和国家声誉,并且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活动往往会滋生大量的腐败现象,严重的损害了政府的形象。
可见,假冒伪劣商品实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真可谓假冒伪劣“猛于虎”,也因此有人把做假经济比作是“砒霜经济”(意指自取灭亡的经济)。
下面我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其危害作一粗浅的阐释。
(一)“假冒伪劣”的存在降低了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市场经济的实质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并通过价格、竞争等杠杆,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简析假冒伪劣现象的成因与危害
简析假冒伪劣现象的成因与危害摘要:假冒伪劣现象是许多国家市场经济早期发展阶段出现过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市场经济发育不够成熟阶段的一个怪胎。
我国当前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由于法制不健全,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等诸多原因,导致假冒伪劣现象日益猖獗,给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本文拟针对我国假冒伪劣现象的现状,分析其存在原因及危害性,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假冒伪劣、原因、危害、治理措施假冒伪劣商品肆虐横行,泛滥成灾,消费者的消费安全得不到保障。
这不仅使消费者人身、财产权利倍受侵害,使消费者失去对社会、法律的信任的同时,还严重干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制约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毒化了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环境,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
[1]一、假冒伪劣产品的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规定,“假冒伪劣”包括四种情形:一是掺杂、掺假;二是以假充真;三是以次充好;四是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假冒产品是指使用不真实的厂名、厂址、商标、产品名称、产品标识等从而使客户、消费者误以为该产品就是正版的产品。
伪劣产品是指质量低劣或者失去使用性能的产品。
二、假冒伪劣产品的现状的商标标识假冒侵仅商品约为1329亿元,实际上假冒商品的销售量已大大高于走私数额,已成为阻碍社会稳定和进步的不安定因素。
[2]震惊国内外的三鹿奶粉时间至今余波未平,受害儿童人数之多,后果之严重给我们每一个人敲响了警钟。
温家宝说,三鹿奶粉让我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我们普查了受到奶粉影响的儿童达到3000万,国家花了20亿,教训很深刻,如果再出现假冒伪劣产品,我们一定严惩不贷。
毒奶粉、黑心棉被、瘦肉精猪肉、苏丹红鸭蛋、地沟油、品类繁多的假药、不达标的建筑材料等等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假冒伪劣产品已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
假冒伪劣商品如同顽强的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有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这两年来有1/4的家庭受到过假冒伪劣商品的侵害,涉及5000万城市消费者,98.5%的消费者受到经济损失。
假冒伪劣产品的危害、成因及防治对策
假冒伪劣产品盛行的危害、成因及整治对策假冒伪劣产品在国际上被视为是“仅次于贩毒的世界第二大公害”,而中国目前已成了全球最大的假冒伪劣的产地,所以假冒伪劣被认为是当前中国最大的社会问题,其危害巨大。
因而,认真分析假冒伪劣的成因并提出整治的对策,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假冒产品是指使用不真实的厂名、厂址、商标、产品名称、产品标识等从而使客户、消费者误以为该产品就是被假冒的产品。
伪劣产品是指质量低劣或者失去使用性能的产品。
假冒伪劣从形式上看,主要是假冒名牌产品,假冒大厂产品,以劣充优,以假充真.假冒伪劣从类别上看,主要是家电、烟、酒、服装、鞋帽、保健品、药品、食品、化妆品等居多,囊括了消费者的衣食住行用,并且这些大多是涉及人身安全健康的产品,其潜在的问题令人堪忧。
一、假冒伪劣产品的危害(一)增大社会交易成本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会使消费者产生逆向心理,比如把所有的人都当作骗子,把所有的产品都视作假冒伪劣.因为对消费缺乏安全感,大多经营者认为在商务活动中需要提防,在地方政府、企业、消费者应密切配地方政府、企业、消费者应密切配购买原材料和生产设备时都要经过调查再买或直接去生产厂家购买,而选择直接去市场购买的比重则降低,这种逆向选择增大了社会的交易成本.(二)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的形象生产和资本全球化的发展决定了任何国家发展经济都必须利用外资。
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更是把引进外资作为加速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措施。
但在中国市场上出现的假冒国外名牌产品价值数额巨大,包括名牌时装、洋酒及家用电器等,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的形象,严重影响到我国与世界各国正常的经贸往来.这一违法行为也吓跑了一部分想来中国投资的投资者,因为他们认为假冒伪劣已成为在中国投资最大的风险。
(三)使国内名牌企业蒙受重大损失知名企业产品的市场被挤占,企业长期创立的品牌等无形资产被侵害。
部分地方甚至出现打假主体错位的现象,企业为打假甚至连生存都成问题.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的名牌产品杏花村汾酒,受山西朔州假酒案连累,销售量曾一度下降了一半多,多年盈利的企业竟因此而出现亏损。
零售业中假冒伪劣产品泛滥问题的治理策略
零售业中假冒伪劣产品泛滥问题的治理策略引言:近年来,零售业中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问题愈发严重。
这些假冒伪劣产品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和品牌声誉,还对整个市场秩序造成了严重冲击。
为解决这一问题,各方面必须共同努力,采取综合治理策略。
本文将探讨零售业中假冒伪劣产品泛滥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可能有效的治理策略。
一、原因分析1. 缺乏有效监管机制目前,零售业监管机制相对薄弱。
缺乏足够的人员、技术和法律规定制约了对市场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
加之市场主体数量庞大,监管难度增大。
2. 利益驱动之下假冒伪劣产品泛滥背后存在着巨大利益链条。
厂家、分销商、代理商等环节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往往会采取降低成本、粗制滥造等手段生产和流通非法产品。
同时,一些消费者对于低价商品过于追求,导致市场需求供不应求。
3. 消费者信任危机频繁的假冒伪劣产品事件导致了消费者信任危机,使得他们常常无法分辨真伪产品,在购买中遭受了巨大损失。
这种情况下,很多消费者的抱怨和维权意愿也比较弱。
二、治理策略1. 建立完善监管机制首先,政府部门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来管理零售业市场行为。
加强人员培训和技术装备投入,提高监管效能。
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大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
2. 引入第三方认证机构零售业可以引入独立第三方认证机构进行产品质量检验和品牌溯源。
这些认证机构可以对工厂生产工艺进行全面监督,并对每个环节进行严格核查。
该措施可有效防止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市场。
3. 加强执法力度加强执法力度对于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具有重要作用。
政府应投入更多人力和物力资源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活动,形成有效的震慑。
4. 提高消费者知识素养提高消费者的知识素养,增强他们对真伪辨别的能力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
政府可以通过举办宣传教育活动、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事件曝光度等方式来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假冒伪劣商品并加以避免。
5. 增强品牌价值和声誉企业自身应积极维护和提升品牌价值和声誉。
对我国假冒伪劣商品现状的分析及看法
对我国假冒伪劣商品现状的分析及看法目前,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假冒伪劣商品问题,给国内市场和消费者权益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假冒伪劣商品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制度不完善、监管力度不够、生产经营者利益缺失以及消费者监督不到位等。
首先,制度不完善是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刑法法律体系虽然已经建立起来,但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许多漏洞和不足。
知识产权侵权处罚力度不够,对于侵权行为的刑事追究力度也不够严厉,给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留下了可乘之机。
同时,相关法律规定的执行力度也不足,监管部门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不够大,导致了假冒伪劣商品能够长期存在并大量流向市场。
其次,监管力度不够也是造成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重要原因。
在我国,假冒伪劣商品的制造和销售涉及多个环节,包括原材料的采购、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
但各个环节的监管机构存在分散和不协调的情况,监管力度不够集中和强大。
同时,执法部门的执法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手段来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犯罪行为。
再次,生产经营者利益缺失是导致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和商家的唯利是图心态导致了一些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而违反道德和法律规定。
他们往往通过使用劣质原材料、降低产品质量、打击竞争对手等手段来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这助长了假冒伪劣商品的市场需求。
最后,消费者监督不到位也是导致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重要原因。
在现代社会,消费者应该具备一定的消费素质和消费意识,但当前我国的消费者群体中仍然存在一部分消费者对于假冒伪劣商品的认识不足,缺乏识别和判断的能力。
此外,不少消费者对于价格过低的商品持有一种侥幸心理,认为低价商品是质量好的表现,从而被一些假冒伪劣商品所欺骗。
消费者的监督意识和监督力度不够,也给了假冒伪劣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可乘之机。
针对我国假冒伪劣商品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首先,加强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不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刑事追究力度,加大对假冒伪劣商品制造销售者的处罚力度。
我国假冒伪劣商品存在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第十届“经济—链接科技无限可能”大学生学术论文交流会我国假冒伪劣商品存在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名:***班级: 2 0 09 级经济学1 班学号:************我国假冒伪劣商品存在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学生:贺海波指导教师:付音摘要:假冒伪劣商品的存在是一个世界性现象。
我国假冒伪劣商品主要表现为:出现的规模大,危害严重,涉及的范围广,肆意蔓延,生存的机制复杂,治理难度大等特点。
我国假冒伪劣商品的存在与企业、消费者和政府的经济行为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治理假冒伪劣商品的有效治理措施在于:形成合力、切断假冒伪劣商品的利益链条;实行企业诚信规制,建立社会诚信体系;提高消费者的打假意识和识别能力,降低消费者打假成本;增强政府的服务职能,加大政府的监管力度等。
关键词:假冒伪劣商品原因治理措施。
一、我国假冒伪劣商品的现状及危害1、我国假冒伪劣商品的现状假冒伪劣商品不仅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还带来了诸多的经济、刑事犯罪,严重拖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后腿。
从近几年公安部打假情况中就可以看出。
(1)自2010年年底到2011年3月,中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在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专项行动中,共捣毁制假售假窝点3071个,已立案查处侵权案件39652件,罚没金额近1.6亿元,移送司法机关266件。
(2)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5月底,全国在专项行动中共查处利用网络销售假冒伪劣商品重点案件628起,涉案金额近8亿元,关闭违法网站及网店829个,抓捕犯罪嫌疑人436人。
(3)2011年11月,打击涉及民生的假冒伪劣商品的“亮剑”行动开展近一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案件28607起,捣毁制假售假窝点22107个,涉案总价值达180.2亿元,如按正品价格计算,涉案总价值超过5000亿元。
……从以上不难看出,假冒伪劣商品不仅危害民生安全,也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假冒伪劣商品的成因危害及对策
假冒伪劣商品的成因危害及对策首先,缺乏监管是导致假冒伪劣商品存在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一些地方或国家,监管部门的力量薄弱,监督管理不到位,容易为制假造成便利。
同时,由于消费者对假冒伪劣商品的知识缺乏,监管机构也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打击这种行为。
其次,盈利诱惑也是产生假冒伪劣商品的重要原因。
制造假冒伪劣商品的人通常可以以低廉的价格制造出与原版相似的产品,从而以次充好,以此获取巨额利润。
这种违法行为是以牺牲消费者利益为代价的,因为假冒伪劣商品存在品质问题,其使用价值远低于原版商品,消费者往往在使用过程中会遭受经济损失。
再次,技术简单也是促成假冒伪劣商品产生的原因之一、随着科技的进步,制作假冒伪劣商品的技术门槛逐渐降低。
很多假冒伪劣商品的制造过程简单、成本低,因此制造者可以轻易地制作出冒充正品的商品。
这使得假冒伪劣商品的市场供应增加,对消费者的选择造成了困扰。
最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也是导致假冒伪劣商品存在的重要因素。
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对于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力度仍然不够,法律制度滞后使得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者得以逍遥法外。
即使有一些法规,由于执行不力或缺乏足够的惩罚力度,也无法有效遏制假冒伪劣商品的制造和流通。
假冒伪劣商品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其一,假冒伪劣商品扰乱了市场秩序,破坏了公平竞争环境。
原本应该合法流通的商品市场被假冒伪劣商品所侵蚀,让那些制造假劣商品的人无中生有地赚取了利润,进而影响到了正规企业的发展。
其二,假冒伪劣商品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这些商品质量差、安全隐患大,很容易导致健康问题或经济损失,给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损失。
其三,假冒伪劣商品也严重损害了原品牌商的声誉,打击了创新和研发的积极性。
针对假冒伪劣商品的存在及其危害,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加以解决。
首先,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完善监管机构,加强对生产销售环节的监管,通过加大抓捕力度、提高对制造者的处罚力度等手段来减少假冒伪劣商品的流通。
假冒伪劣产生成因调研报告
假冒伪劣产生成因调研报告假冒伪劣产品是指商家制造、销售假冒伪劣的商品,以获得非法利益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也侵犯了正规企业的知识产权和声誉。
为了深入了解假冒伪劣产品的产生原因,我进行了调研,并整理了以下报告。
一、制度不健全导致的产生1.法律法规不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惩罚力度较小,没有形成足够的震慑作用,使得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成本较低,从而刺激了更多人从事这一行业。
2.市场监管不力:监管部门对市场进行监管的力度不够,很难及时发现和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导致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得以逍遥法外。
二、经济利益驱使下产生1.利润诱惑: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利润空间较大,成本较低,相比正规企业的合法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带来的利润更高,吸引了一些企业和商家涉足这个领域。
2.市场需求缺口:一些产品的供不应求,市场需求量大,但是正规企业无法满足需求,于是一些商家看到商机,通过制造假冒伪劣产品来填补市场需求,获取巨额利润。
三、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导致的产生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企业和个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薄弱,很多公司没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容易被他人仿冒、盗用。
2.高成本的维权难度大:企业遭遇假冒伪劣产品侵权时,维权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而且胜诉并不能完全弥补经济损失,使得企业对维权持有观望态度。
四、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产生1.消费者信息获取不足: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对市场信息了解不充分,缺乏有效的途径判断产品的真伪,容易被假冒伪劣产品所欺骗。
2.产品质量信息不透明:一些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故意隐瞒产品的真实情况和质量问题,使消费者难以判断产品的质量。
针对以上调研结果,为了防止和减少假冒伪劣产品的产生,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高对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威慑作用。
2.加大市场监管的力度,加强市场执法检查,及时发现并打击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
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成因及对策分析一、假冒伪劣产品的成因1.利益驱使:假冒伪劣产品往往源于经济利益的驱动。
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高额利润,这种利益诱惑成为了许多制假售假者冒险“走上条子”的动力。
2.缺乏监管:监管力度不够也是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原因。
政府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监管力度不足,监管措施和法律制度不完善,对于制假售假者来说,这为他们提供了可乘之机。
3.技术水平和资质问题: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往往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而相关部门的审批程序和资质认定并不严格,导致没有过硬的技术能力也能轻松获得生产和销售的许可。
4.市场需求与品牌诣:不完善的市场需求和消费心理也是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原因。
一方面,消费者对于价格的过于追求,容易被低价产品吸引;另一方面,因为市场上有假冒伪劣产品的存在,品牌效应和正规产品的价值被削弱。
5.宣传和推广手段:制假售假者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宣传和推广,扩大假冒伪劣产品的影响范围。
他们通过编造虚假的产品质量和价格信息来误导消费者,从而获得更多的购买者。
二、对策分析1.增强监管力度: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加强相关部门的协作,建立起完善的监管体系。
同时,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惩罚制假售假者,为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提供强有力的震慑。
2.完善法律制度:建立健全假冒伪劣产品惩罚制度,提高违法成本。
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此外,还可以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增强维权意识。
3.强化技术审批和资质认定: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产品生产和销售企业的技术审查和资质认定,严格把关。
提高准入门槛,加强对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的监督,确保正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安全。
4.增强消费者教育意识: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宣传,提高消费者的辨识能力。
向消费者普及相关产品质量和知识产权的知识,让消费者了解假冒伪劣产品的危害,提高他们的购物和消费品质。
5.增强品牌价值:企业应加强对品牌的建设和保护。
假冒伪劣商品
假冒伪劣商品近年来,假冒伪劣商品问题在社会中日益突出,给消费者的利益保护和市场秩序带来了重大挑战。
本文将探讨假冒伪劣商品的成因、危害以及应对措施。
一、假冒伪劣商品的成因1.利润诱惑: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可以带来高额利润,吸引了一些不法分子加入其中。
2.监管不力:一些地区监管力度不够,监管部门的执法力度不足,给假冒伪劣商品提供了市场空间。
3.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部分企业在技术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漏洞,使他们的产品更容易被仿冒。
4.消费者观念转变:一些消费者在追求低价和便利的同时,对假冒伪劣商品的危害认识不足。
二、假冒伪劣商品的危害1.威胁消费者权益:假冒伪劣商品的质量难以保证,使用后可能对消费者的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2.破坏市场秩序:假冒伪劣商品的存在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危害了正规企业的利益,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损害品牌声誉:假冒伪劣商品通过冒用其他品牌的形象,不仅影响了这些企业的声誉,也让消费者对整个行业产生怀疑。
4.拉低产品质量:为了降低成本,制造商可能会采用劣质材料和不合格工艺,这导致产品质量整体下降。
三、针对假冒伪劣商品的应对措施1.加强监管力度: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加强执法检查,提高处罚力度。
2.完善法律法规:制定更为严格的法律法规,增加对假冒伪劣商品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3.加强监管协作:各级政府部门、法律机构、行业协会等应加强合作,形成联防联治的合力。
4.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执法力度,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效果。
5.加强消费者教育: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消费者对假冒伪劣商品的识别能力和警惕性。
总结:在假冒伪劣商品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各界应当共同努力,加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协作,保护知识产权,提高消费者教育,共同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为消费者提供可靠、优质的商品和服务。
只有通过这些努力,才能更好地应对假冒伪劣商品问题,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国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成因及其防范措施
浅谈我国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成因及其防范措施假冒伪劣商品不仅坑害了广大消费者,损害了国家利益,而且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严重地危害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拟对假冒伪劣产品在我国当前市场上的现状、特点和成因,以及如何防止和消除这种现象的发生做一点探讨。
假冒伪劣产品成因对策一、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现状和特点(一)现状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假冒伪劣商品,其品种繁多,食品、服装、鞋帽、皮革、化妆品、药品、声像制品、计算机等应有尽有。
越是热销的商品,假货越易混杂其间,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假冒伪劣产品的形式也五花八门,伪造、冒用他人厂名、厂址或者商品产地,伪造生产日期、安全使用期、有效期、失效日期或者保质期的,伪造商品的主要成分和含量,冒充注册商标或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等等。
(二)特点1、量大、面广、品种繁多,呈蔓延和发展趋势仿冒名牌产品,盗版文化产品,以及质量低劣、以次充好的产品,比比皆是。
有毒的饮食商品,在市场上大行其道。
假烟、假酒、假药、假油、假醋,毒米、毒肉、毒菜、毒茶、毒盐等等,应有尽有。
在湖南省邵东县廉桥镇的一家仓库,发现假药101种;在该省工商局二季度的一项酱油质量监督抽检中,发现九成以上的酱油不合格,五成存在严重问题;在该省岳阳市,发生毒蘑菇导致全家中毒事件。
2、生产、运输、销售逐渐形成网络,产、供、销一条龙在全国若干地区,形成了制假的区域,重点区域,比如说有些地方是以制假产品,为主要行业,有些地方,以印制假包装材料为主要行业,有些物流行业,为他们的这个假冒伪劣的转移输送提供了便利,甚至有的展会,为假冒伪劣分子互相之间传递制假信息。
二、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成因(一)消费观念不成熟,提供了机会和市场一方面,部分消费者贪图便宜,且消费知识贫乏,购买商品时不看清楚商标标识,不顾产品质量,只要便宜就买,一听减价就疯抢,发现质量问题后又无法投诉索赔,只好哑巴吃黄连。
伪冒产品的现状分析报告
伪冒产品的现状分析报告近年来,伪冒产品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给正规企业生产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伪冒产品现状的分析,探讨其产生原因、对经济发展和消费者权益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力求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一、伪冒产品现状分析伪冒产品广泛存在于各个领域,包括服装、电子产品、奢侈品等。
其主要表现为以低廉价格仿制正版产品,或者假冒知名品牌,虚假标识使消费者难以辨别真伪。
首先,伪冒产品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利润丰厚是伪冒产品存在的主要驱动力。
生产和销售伪冒产品相比正版产品成本低廉,而市场需求量大,因此很多不法分子选择伪冒产品来获取高额利润。
其次,技术的发展也是伪冒产品充斥市场的原因之一。
现代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得伪冒产品的质量和外观能够趋近于正版产品,给了消费者混淆真伪的机会。
此外,监管不力和执法不严也为伪冒产品的泛滥提供了条件。
其次,伪冒产品对经济发展和消费者权益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伪冒产品侵犯了正规企业的知识产权,损害了他们的创新动力和市场竞争力。
由于伪冒产品的价格低廉,正规企业往往难以与之竞争,影响了其正常运营和发展。
另一方面,伪冒产品给消费者带来了安全隐患和损失。
伪冒产品的质量无法保证,很多时候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使得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此外,消费者购买伪冒产品后可能因为无法享受售后服务而遭受损失,给其权益带来了削弱。
二、应对伪冒产品的措施针对伪冒产品问题,应采取综合施策,从法律、行政、市场等多个角度进行治理。
首先,加大法律和执法力度。
政府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伪冒产品的生产、销售和网络传播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增强制止作用。
同时,加强相关执法机关的监管力度,提升执法效能,确保法律的有效执行。
其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加强知识产权的认定和保护,提高正版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和行业的合作,共同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为什么人们制造假货?
为什么人们制造假货?一、经济利益驱使1. 过低的成本利润诱惑:制造假货往往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利润率。
有些不法商贩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不惜以次充好。
2. 市场需求的导向:在某些情况下,市场对某种产品的巨大需求无法被正规渠道完全满足。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一些人就产生了制造假货的动机。
二、法律监管不力1. 执法疏漏:制造假货行为得以滋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执法机构监管力度不够到位。
一些地区的执法部门可能存在行政软弱、缺乏有效打击制假行为的措施。
2. 惩罚力度不足:与制造假货相比,当前的法律处罚力度仍然相对较弱。
一些制假者可能抱着侥幸心理,即使被抓到,也能够通过支付一定的罚金或获得轻判而逃脱法律制裁。
三、市场监管体系有待完善1. 供应链监管漏洞:在大规模供应链中,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管理机制,使得制造假货的环节得以存活。
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到销售环节,都存在监管漏洞,形成了制造假货的温床。
2. 检验检疫不严格:一些产品需要经过检验检疫流程才能上市销售,但质检机构的监管不严格,存在一定的腐败和失职行为,导致了制造假货的市场滋生。
四、消费者需求心理的影响1. 追求低价:部分消费者强烈追求低价商品,而制造假货常常以低价出售,迎合了这部分消费者的需求心理。
2. 相信特价与促销:一些消费者容易被特价和促销等手段所吸引,容易被制造假货的虚假包装和标签所欺骗。
五、文化价值观缺失1.功利主义盛行:社会上功利主义的思想氛围浓厚,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缺乏对道德、伦理的重视。
制造假货者在这种价值观下,往往会觉得只要经济利益达到,其他一切都可以忽略。
2. 人性的弱点:人的本性中存在一定的贪婪和不择手段的倾向,一些人在制造假货时,就是被这种贪婪心态所驱使。
总结:人们制造假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经济利益驱使到法律监管不力,再到市场监管体系和消费者需求心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要解决假货问题,需要增加监管力度,加强法律处罚力度,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并引导消费者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文化价值观。
对当前社会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现象的思考
目录摘要 (1)一、当前社会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现状 (2)(一)假冒伪劣产品的来源 (2)(二)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危害 (3)二、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根本原因 (4)(一)消费者自身原因导致假冒伪劣产品泛滥 (4)(二)市场无序竞争导致假冒伪劣产品泛滥 (5)(三)监管打击力度不够导致假冒伪劣产品泛滥 (5)三、如何解决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问题 (6)(一)建立市场有序竞争保障体系 (6)(二)完善相关法规、加强打击力度 (7)(三)加强对消费者的引导、教育 (7)四、总结 (8)参考文献 (9)摘要当前社会,假冒伪劣产品对老百姓生活的危害越来越大,小到香烟、饮料,大到电脑、汽车,假冒伪劣产品好象无处不在。
根据有关组织的调查,世界上有近3分之2的假冒伪劣产品来自中国,这也对我国的国际形象和民族品牌建立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目前我国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现状,并通过产生这一现状的原因寻找出一些缓解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办法,从而逐渐消除这种现象。
关键词:假冒伪劣社会现象市场监管对当前社会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现象的思考一、当前社会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现状(一)假冒伪劣产品的来源要弄清楚假冒伪劣产品的来源,首先要对假冒伪劣产品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本文认为,所谓假冒伪劣产品包含二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假冒产品;二是伪劣产品。
假冒产品是指使用不真实的产品信息误使消费者以为该产品就是正版的产品,即以次充好的产品。
伪劣产品是指质量极差或者无效的产品和使用后会对消费者带来伤害的产品。
1、假冒产品的主要来源(1)企业通过使用与名牌产品相似的标志或产品名称制造假冒产品。
这部分企业往往没有自己的产品品牌,但为了谋求利益,便使用与名牌产品相似的标志或名称,以达到混淆消费这的目的。
例如前几年吵的非常厉害的“六神”和“云神”花露水,“雕牌”和“周住牌”透明皂,以及“铃木”和“本铃”牌摩托车等等。
这些产品都是通过混淆消费者视线的方式,骗消费者购买他们的伪名牌产品,以达到谋求暴利的目的。
假冒伪劣产品盛行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会越大法律知 识、商品信息方面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 称。大多数厂商有自己的法律顾问或法 律政策研究部.对相关法律的理解和把 力相对指标实际上都是用百分数表示
入——产出的不对称弱化了他们打击假
冒伪劣的努力。总之,从成本——收益分 析看,厂商打假的预期成本大于预期收 益,出现被假冒厂商疏于打假的现象。
96.∞
999l
1508舶
10693l 220696
8㈣21
7lll 26
4m
3.50
J
按地区的主导产业来划分经济类型 的方法是根据不同产业对该地区的经济 增长贡献大小来确定的。主导产业即是增 长极,增长极的不同意味着不同地区的发 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在工业化以 前.产业会以农业为主导,而在工业化初 期则多会以轻工业为主导,而实现工业化 或进人工业后社会以后,其主导产业则会 转向服务业、重工业、rr业或是其它高新 技术产业。因此,按照主导产业划分的经 济类型更能体现经济发展的历程和阶段. 较按自然资源拥有情况和经济增长能力 综合指数划分的经济类型更为合理。 如果一定用自然资源为划分经济增
(3)地方保护主义为制假售劣分子撑 起了保护伞。某此地方官员为了发展地 方经济,对假冒伪劣现象视而不见。为r 增加地方税收.政府对当地的假冒伪劣 产品生产经营者网开一面,甚至为他们 大开“绿灯”,公然保护假冒伪劣行为。 二、假冒伪劣产品的防治对策 1.加大对造假售劣者的处罚力度. 提高其违规成本。 从信誉机制角度讲,法律对生产假 冒伪劣产品的企业的处罚应该大到事前 遏制企业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动机,而 不是事后补偿消费者损失。目前,我国法 律对制但售劣分子的违规行为处罚太 轻,致使其违规行为的预期收益远远大 于预期成本。我国现行的《产品质量法》 规定,对造假者的惩罚根据假冒伪劣产 品销售额及其所得利润多少进行罚款量 刑,这项条款对从不设立正规帐册生产 销售一条龙的狡猾违规者而言大大降低 了其威慑力。因此,厂商的违规行为一旦 被查处,处罚的力度应足以遏制其再次 违规的动机,提高违规成本,如吊销营业 执照、罚款、没收其造假的设备、追究当 事人的法律责任等。 2.加大对执法不力者、执法犯法者 的打击力度,消除地方保护主义。 由于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都不同程 度地与执法腐败、地方保护主义有关,所 以要严惩工商部门的执法腐败。如果执 法者疏于执法,致使造假售劣分子易于 逃脱法律的制裁,那么即使法律的威慑 力很大也很难保证厂商不生产经营假冒 伪劣产品。因此,抑制假冒伪劣产品的最 好方法是加重对执法不力者、执法犯法 者的处罚。同时,为提高工商部门的工作 积极性,可采取相应的奖励机制,如每查 处一起案件,可得到一定的收入等。客观 地讲,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与改革措施 不完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密切相关。 因此,为了彻底消除地方保护主义,要采 取措施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经济 关系,如增加对经济落后地区、老工业基 地产业结构调整的财政援助等,切实减 轻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 3.中央政府主导,地方政府、被假冒 企业、消费者形成舍力,共同打击假冒伪
假冒伪劣产品成因调研报告
假冒伪劣产品成因调研报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假冒伪劣的商品也随之出现,并破坏着正常的经济秩序。
近年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等各级执法部门坚持执法为民理念,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不断加大打假力度,切实净化了市场环境和消费环境。
然而,由于未能从根本上采取措施,假冒伪劣商品呈现了屡禁不绝的态势,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隐患。
怎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和铲除假冒伪劣,笔者试作了一些初步探讨。
一、成因为什么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会屡禁不绝?除了利益驱动是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外,还包括其他多方面原因。
1、地方保护主义。
地方保护的支持和纵容,为假冒伪劣商品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空间。
一些地方甚至把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对制假售假者,或者视而不见,或者轻描淡写地批评一通,有的甚至规定,只要不在本地销售假货,就为制假者大开绿灯。
即使是全国性的打假行动,有些地方也是光打雷不下雨,等风头一过,他们又故伎重演。
即使有时下一点小雨,也是内外有别-——对外的处罚较重,对本地的处罚偏轻,助长了制假售假者的气焰。
因此,要想彻底治假,不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不拆掉地方保护的篱笆,不打掉一顶顶地方保护伞,显然是不可能的。
2、打击力度不够。
查处手段和打击力度不够,是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今众多的法律法规中,没有授予执法部门实施扣押、查封等行政强制手段的权力。
执法人员有时明知是假冒伪劣商品,但因当时无鉴定依据,只能先登记保存,还得交由当事人保管,给制假售假者提供了转移销赃的时间,使许多案子到后来不是走了样,就是不了了之。
而在依法处罚时,由于行政罚款额度较低,交给司法机关处理的条件又不够,往往对违法者不会伤筋动骨。
由于处罚力度不足,即使罚款加没收,最后算总账,制假售假者仍有很大的利润空间。
多年来,人们一直呼吁把制假售假者罚得倾家荡产,但是法律法规中并没有这样的规定。
治假,不用“重典”是绝对不行的。
3、设备滞后。
对我国假冒伪劣商品现状的分析及看法
对我国假冒伪劣商品现状的分析及看法_________摘要:假冒伪劣商品在我国市场上的盛行,给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其制假售假者的肆意妄为,不法、非法厂商过度的追求利润、消费者贪图小便宜,积极去购买,以及政府治理的力度不够,成为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根除不掉的原因。
要治理这一现象需要政府的支持,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配合,找出产生的原因,制定相应措施集中治理这一现象。
关键词:假冒伪劣危害产生原因措施一、引言当前,我国市场中假冒伪劣商品的盛行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
凡是以假产品冒充真产品,质量差的产品冒充质量好的产品,档次低的产品冒充档次高的产品,以及盗用他人的品牌,或者名义进行生产或者销售的商品均属于假冒伪劣商品。
在我国,虽然已经制订了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来预防和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并且充分运用法律法规去规范市场销售,经营主体的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但假冒伪劣商品在我国仍然较为猖獗,除了因为我国仍处在市场经济初期阶段以外,还因为存在一些其他问题,不仅政府方面的问题,也有社会方面的问题。
二、假冒伪劣商品的概念“假冒伪劣商品”是指那些含有一种或多种可以导致普通大众误认的不真实因素的商品。
假冒伪劣商品可以分为假冒商品和伪劣商品两种类型。
假冒伪劣商品是假冒伪劣的物质产品,不包括精神产品,具有不真实性因素和社会危害性的特征。
1、假冒商品:是指商品在制造时,逼真地模仿其他同类产品的外部特征或未经授权,对已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产品进行复制和销售,借以冒充别人的产品。
在当前市场上主要表现冒用、伪造他人商标、标志;冒用他人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厂名厂址;冒用优质产品质量认证标志和生产许可证标识的产品。
2、伪劣商品:是指生产、经销的商品,违反了我国现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其质量、性能指标达不到我国已颁布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所规定的要求,甚至是无标生产的产品。
三、假冒伪劣商品盛行的原因1、中国经济市场现状。
中国假货猖獗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假货猖獗的原因是什么 国内的假货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件时有发⽣⽽且不曾断绝过,导致中国假货猖獗如此猖獗的⾏为值得我们去反思。
下⾯店铺给⼤家分析中国假货猖獗的原因,希望能给⼤家参考。
中国假货猖獗的原因 经济⽅⾯的原因 在分析原因之前,我们先回顾⼀下新国中经济发展的历史情况。
在改⾰开放前(1949-1978),中国实⾏计划经济政策。
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产由国家统⼀计划调控,没有市场,也没有商品流通。
我们知道,假货的⽬的就是以不法的⼿段攫取⾼额利润,⽽在当时中国的⼤环境中,没有商品交换,也就谈不上利润,⽽以假货这种⽤⾮法的⼿段取得利润的情况更不存在。
所以,在改⾰开放前中国是没有假货存在的。
1978年,邓⼩平上台了之后,实⾏了改⾰开放的政策,中国进⼊了商品社会。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商品经济必然存在假货现在,中国也不能避免。
2, 假货在中国经济的特殊的表现是,在改⾰开放过程中,由于经济从⼀个极端封闭到突然全⾯开放的过程,冲击太⼤⽽很容易产⽣混乱,在这个必经的商品化过程中,假货的本质决定就很容易在当中找到了滋⽣的⼟壤。
3, 改⾰中,邓⼩平提出的⼝号是“不管⽩猫⿊猫,能捉到⽼⿏的就是好猫。
”在某种程度上,这个⼝号也纵容了假货经济的发展。
在这种经济⾄上的环境中,假货事实上在发展地⽅经济⽅⾯也可以起很⼤的作⽤,上⾯义乌就是⼀个很好的例⼦,所以它能得到很快的发展。
但中国领⼟辽阔,社会层⾯复杂,对假货的控制⼀放松开就像脱缰之马,再也很难再控制了。
所以,假货是中国开放政策的副产物,经济的规律决定了它必然的存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使这种经济现象更容易得到滋⽣和发展。
下⾯我们继续分析其他⽅⾯的原因。
政治⽅⾯的原因 假货得以猖獗的原因同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息息相关,这是⼤环境。
但从具体来看,地⽅官员的对假货的理解思想很不统⼀,存在误区,从⽽使假货得不到应有的打击,造成了今天这种局⾯。
在改⾰开放当中,地⽅官员在假货问题上存在下⾯问题: 1, 对假货认识不⾜,没有意识到造假售假是⼀种犯罪⾏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徐州销毁假冒伪劣商品居民哄抢
2015年03月10日,江苏省徐州市,集中销毁假冒伪劣商品附近居民来哄抢。
本次销毁的假冒伪劣商品涉及食品、保健品、洗化用品、电线电缆、计算机配件等共计35.7吨,案值28.5万元。
(摘自新闻报道)
近些年来,国家通过各种手段来抵制假冒伪劣产品。
但不少企业在利益的诱惑面前根本不为法律条款所动,各种假冒伪劣事件层出不穷。
所谓假冒伪劣即是以次充好,不符合国家或产品本身的要求,欺骗消费者谋求利益。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事件无法杜绝。
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中国人传统的消费观念以及维权意识的薄弱。
从以上居民哄抢伪劣产品的现象可以看出,在中国,一般消费者对于假冒伪劣产品的抵制不够强烈。
“山寨”一词曾经风靡网络。
为什么中国市场有那么多的山寨货?其实答案很明显,有需求才会生产。
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向奢侈品消费靠拢,iphone也在向着“街机”发展。
但大多数人消费还是主要看价格。
所以当一件山寨品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并且价格比正品便宜好几倍,肯定是首选啊,谁还管它正不正。
所以市面上很多商家会打着正品促销的幌子卖着假货,也不会有人去举报。
再有就是大多数消费并不能够辨别商品的真伪。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的认识,觉得市面上的专卖店或是大商场里面的产品一定就是货真价实的,即便价格贵些,但是有保障的。
当然也有许多商家打出假一赔十的承诺吸引顾客。
但事实上,又有多少顾客在里面买了东西之后还拿回去仔细辨别真伪,然后如果发现是假冒伪劣产品,又有多少人会去维护自己的权利,大多数人对于没有特别大的事故发生都不会去追究这些。
正大多数是中国人这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助长了一些企业店家生产出售假冒伪劣的恶行。
二、国家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力度不够
虽然说国家相关部门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打假,但真正遇到假冒伪劣产品事件时多数采取的是销毁处以罚金,情节严重者可能会对相关人员进行判罪。
对这样的企业采取毁灭性打击的很少。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企业宁愿冒着风险去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因为带给他们的利益值得他们冒险。
三“腐败之风”助长“假冒伪劣”
很多企业私下贿赂相关监督部门人员,使有问题的产品能够顺利流入市场。
不然,那些假冒伪劣产品怎么可能通过国家设定的层层关卡。
消费者、企业、商家、国家机构,其实都是造成假冒伪劣产品盛行的“元凶”,消费者如果能抵制伪劣产品坚持买正品并且积极维护自己的权益,那么假冒伪劣产品就卖不出去,企业就不会生产。
同样,如果相关质检机构能够一丝不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那么假冒伪劣品就不能流入市场,企业同样不会生产。
当然对于消费者而言,想要改变他们长期形成的消费观念是很难。
所以,我觉得抵制假冒伪劣产品最有效并且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反腐”(也是目前一直在做的)让各监督部门真正的各司其职,杜绝假冒伪劣品流入市场;严厉打击相关违法企业,加强惩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