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5.2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1 (新版)粤教沪版

合集下载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2探究物质的密度优秀教学案例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2探究物质的密度优秀教学案例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本教学案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材质的球体密度。这种导入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问题导向教学,培养探究能力
本案例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设计了一系列具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在探究中逐步掌握密度知识,提高物理学科素养。
3.通过实例计算,让学生学会使用密度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4.讲解实验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如排水法、比重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并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物质进行实验,测量其密度。
2.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数据记录和结果分析。
3.小组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总结实验操作技巧。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教学情景。例如,我可以通过展示不同材质的球体(如篮球、乒乓球等),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它们的密度差异,引发他们对物质密度的好奇心。同时,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球体的重量和体积都不同?它们的密度是否一样?”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物质密度的欲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思维方法,总结物质密度的规律,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共同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规律的欲望,树立科学探究精神。

八年级物理上册 5.2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 粤教沪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5.2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 粤教沪版

5.2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经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领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2.理解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3.会进行密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重点: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教具准备实验器材(天平,砝码,长方体蜡块、木块、铁块、铝块)、文本、图片或音视频资料;自制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播放有关大型飞机的图片,提出问题:1.如果你是设计师,在设计制造飞机时,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材料?你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2.有同学说,“铁块比木块重”这句话对吗?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物质即使体积相同,质量也不一样,并由此引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课题。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学生实验:调节好天平,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

看看它们的质量是否相同?实验结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同。

提出问题:如果同种物质,体积不相等,质量还相等吗?将两个木块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盘中,这两个木块哪个质量大?同一种物质,体积大的质量大,体积小的质量小。

这仅仅是质量跟体积的粗略关系,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准确的数量关系呢?(渗透由粗略到精确,定量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设计实验:要研究质量跟体积的数量关系,首先要把质量、体积的数值测出来。

质量用天平测量;体积可以先用刻度尺测量出长、宽、高,然后根据长方体体积=长×宽×高进行计算。

为了便于记录和分析测得的数据,我们需要设计一个表格。

2 进行实验:用质量不同、形状规则的长方体的石蜡块和干松木块为研究对象,把它们数据处理:我们以体积V 为横坐标,以质量m 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起来,会得到如图所示的图象。

实验结论:同一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即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探究点二 密度教师引导:物质相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相同,物质不同,其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就是说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与物质的种类有关,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不同性质,在物理学里用密度来表示物质的这种性质。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上 5.2 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案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上 5.2  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案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通过实验的设计、操作,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步骤。

2.比值定义法的使用。

3.密度概念及单位。

过程与方法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去鉴别不同的物质,并分享成功的喜悦。

再通过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进一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从而建立密度的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从简单的认知到思维的拓展,引发思考,再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的品格和相互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实验的设计及操作。

2.密度的定义及单位。

教学难点: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分析和密度概念的建立。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日常生活一些常见的物质的鉴别引入话题。

【板书】§5.2 探究物质的密度二.新授【过渡】生活中利用颜色、气味、味道等鉴别不同种物质,这些都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属性,物理学中如何鉴别不同的物质呢?【师生互动】鉴别给定的“金币”。

【引语】“金块”质量太小,所以不是真的金币。

讲的更具体应该是等体积的金块的质量比老师手里的“金币”质量大的多。

那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板书】一.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1、提出问题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2、猜想与假设【点名回答】点名回答,教师做出评价【过渡】那质量和体积是不是他所说的这样呢?我们得用实验去验证。

3、设计实验与指定计划【提问】这个实验需要哪些器材呢?【分析】天平,刻度尺,量筒,木块,铝块。

【实验步骤】A、检查实验器材B、调节天平平衡C、用天平测出物块木块的质量D、用刻度尺和量筒测出物块的体积E、计算出每个物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F、分析比值得出结论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思考】得到物体的质量与体积后我们怎么才能找到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呢?【学生活动】据算每组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结论】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2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2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2《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二节《探究物质的密度》。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及其应用,并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密度。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能设计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并进行数据分析。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难点: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包括不同物质样品、天平、量筒等)。

学具:笔记本、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水、铁、棉花等)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体积的水和铁,铁会更重?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密度。

2. 概念讲解:讲解密度的定义: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讲解密度公式:ρ =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

实验步骤如下:a. 每组选择一种物质,用天平测量其质量。

b. 将量筒中倒入适量清水,读出示数V1。

c. 将物质样品放入量筒中,使其完全浸没在水中,读出新的示数V2。

d. 计算物质的密度:ρ = (m/V2 m/V1)。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密度计算的例题,如:“已知一块铁的质量为200g,体积为50cm³,求铁的密度。

”5. 随堂练习:安排学生完成一道关于密度计算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密度公式的应用:讲解如何利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已知某容器中液体的质量为1kg,密度为1g/cm³,求该容器的体积。

”7. 板书设计:板书密度公式及其应用,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8. 作业设计:布置一道关于密度计算的作业题,如:“已知某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求该物质的密度。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5.2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5.2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密度概念、公式、单位、测量方法等。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教师解答学生疑问,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4.强调密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物理学科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完成课后习题5.2中的第1、3、5、7题,巩固密度概念、公式及单位换算知识。
3.介绍密度与温度、压力等物理量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密度变化的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个未知密度的物体,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测量该物体的密度。
2.学生讨论实验步骤、所需仪器和测量方法,制定实验方案。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学生完成实验,记录实验数据,计算物体的密度。
要求:仔细审题,规范书写,注意运算过程的准确性。
2.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以下现象:
(1)为什么冰块能浮在水面上?
(2)为什么油轮比同样体积的货轮载重量大?
要求:用简洁的语言说明原因,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3.设计一项实验,验证密度与温度的关系。要求如下:
(1)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和材料。
(5)拓展延伸:介绍密度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实验操作、数据分析、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表现,给予及时反馈。
(2)终结性评价:通过测试、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密度知识的掌握程度。
(3)综合素质评价: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小组合作、学习态度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4.教学策略:
(1)针对不同学生,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2探究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2探究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将包括以下内容:
1.完成实验报告,详细记录实验过程、数据和结论。
2.解答一些与密度相关的计算题和应用题。
3.阅读相关的科普文章,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作业的目的是巩固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拓展他们的科学视野。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注重清晰性和逻辑性。布局上,我会将板书分为三个部分:标题区、内容区和总结区。标题区位于黑板顶部,清晰地标明课程标题和子标题;内容区是板书的核心部分,我会按照教学流程依次呈现知识点,如密度的定义、公式、测量方法等;总结区位于黑板底部,用于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结论。
板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密度的定义、公式、实验步骤、关键数据和结论。风格上,我倾向于使用简洁的线条和图表,以及不同颜色的粉笔来区分不同的内容和重点。
3.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4.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数据记录和分析,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5.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动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主要教学方法:
4.总结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发现,以及如何应用密度知识。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他们反思在学习和实验过程中的表现。我会提出问题,如“你认为自己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在实验操作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通过这样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和总结。同时,我会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指出他们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及如何更好地掌握密度知识。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2 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2 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2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密度的概念以及其计算方法;2.能够通过实验测量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并计算出其密度;3.能够根据物质的密度判断物质的浮沉。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容量瓶、天平、不同材质的物体;2.教学课件:包括实验步骤和相关知识点。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老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入本节课的内容,组织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

导入(10分钟)老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密度吗?密度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

理论讲解(20分钟)1.密度的概念: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引出密度的定义:“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叫做密度”;2.密度的计算方法:通过具体实例讲解如何计算密度,及密度的单位。

引导学生完成相关计算练习,确保学生理解;3.密度与浮沉:通过实例演示各种物体放入水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总结密度与浮沉之间的关系。

实验探究(30分钟)1.实验前准备:根据实验步骤,老师向学生简要介绍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2.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一个实验器材,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3.实验操作:学生按照实验步骤,用容量瓶和天平分别测量物体的体积和质量,并通过计算得出各物体的密度;4.记录数据:每组学生将实验数据记录在实验报告中,并整理出不同物体的密度数据;5.实验讨论:学生就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不同物体的密度差异,并与理论知识进行对比。

知识总结(10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回顾总结,确保学生对密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实验结果及与浮沉的关系有较好的理解。

练习巩固(15分钟)老师设计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密度的理解并检验教学效果。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物质的密度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与浮沉的关联。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通过操作和观察,巩固了所学理论知识,并培养了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的能力。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2 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案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2 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案设计

5.2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2)会进行密度单位的换算。

二、过程与方法(3)通过实验、测量、计算、分析和比较,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4)经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领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通过实验探究,养成讨论、交流和互相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经历建立密度概念的实验探究过程,领会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理解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难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及正确理解密度公式。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教学器材】托盘天平、直尺、木块、铁块【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引导学生进行物体质量比较时,注意控制【实验引入】1、辨别以下物体分别是什么物质?说说其特征。

2、用手感受它们的轻重,体会它们所含物质的不同,质量也不一样。

【引出】物体即使体积相同,因所含物质不同,质量也不一样。

【讨论】“铁块的质量比木块大”是否正确?颜色、味道、气味、弹性、磁性、导热性、密度……比较物体的质量,要确定两个因素:物质。

控制变量法。

乙乙乙A.ρ甲>ρ乙>ρ丙,且ρ丙>ρ水B.ρ甲>ρ乙>ρ丙,且ρ丙<ρ水C.Ρ丙>ρ乙>ρ甲,且ρ丙=ρ水D.ρ乙>ρ甲>ρ丙,且ρ丙>ρ水分析:有图可知所以:ρ乙=ρ水又因:ρ甲>ρ乙>ρ丙可得:ρ甲>ρ乙>ρ丙,且ρ乙=ρ水。

选项中只有B相匹配。

图像信息题的解题方法。

注意各坐标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通过《5.2探究物质的密度》的教学,需要做以下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学生有没有形成独立自主探究学习?有没有发散学生学习思维?知识内容有没有得到突破?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如何?学习密度知识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如何组织学生帮助其他同学一同学习?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掌握密度知识,解决问题。

八年级物理上册 5.2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 (新版)粤教沪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5.2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 (新版)粤教沪版

5.2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②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②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2)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一、提问复习复习体积、质量的单位换算及天平的使用方法。

设计意图:本节课要利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所以复习这部分的内容为新课的展开做好铺垫。

二、进行新课(一)实验探究1、提出问题“铁块的质量比木块大”有何看法?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

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小组实验,做好学生实验中的“分享者”,纠正学生操作的不足之处,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5、分析与论证6、得出结论经过讨论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增强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思维。

7、评估学生通过讨论发挥其主体作用。

(二)、学习密度的定义:1、引入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这种比值不变性正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即不同的物质的密度是不同的。

2、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及一些物质的密度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公式:ρ= m / v1g/cm3 = 1×10 kg/m3了解一些不同物质的密度。

4、小结、布置作业小结本节课的内容,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感受。

作业:课后 1、2、3题。

教学反思经过讨论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上 5.2 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案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上 5.2  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案

探究物质的密度一、课标要求1.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二、教学设计思想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因此本教学设计是采用实验探究法,通过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引入密度这个新的物理量。

在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去自主制订实验探究的实验方案,亲身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从而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同时还更好地掌握实验探究这一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贯彻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2)会进行密度单位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测量、计算、分析与比较,发现同种物质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2)经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领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养成讨论、交流和互相合作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经历建立密度概念的实验探究过程,领会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理解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2.教学难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及正确理解密度公式。

五、教学器材1.教师演示用:蓝色氢气球、黄色空气球各一个。

2.学生实验用:天平(含砝码),木块、铁块各至少两个(不同体积),量筒(装有水),刻度尺,细线。

六、教学流程图七、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演示:教师出示2个等大的气球(蓝色的是氢气球,黄色的是空气球),然后同时松开手,蓝色球向天花板飞去,黄色球掉向地板。

这是怎么回事?让学生讨论提出意见并保留,等学生学习了新课后看谁的说法正确。

教师:物体即使体积相同,因所含物质不同,质量也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今天探究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

2.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1)问题与猜想利用教材上赛车的例子说明物体的质量与物质的种类有关,然后让学生讨论:“铁块的质量比木块大,这句话对吗?”(通过学生讨论争辩,使学生认识到物体的质量不仅与物质的种类有关,还与物体的体积有关。

八年级物理上册 5.2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新版)粤教沪版-(新版)粤教沪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

八年级物理上册 5.2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新版)粤教沪版-(新版)粤教沪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
不同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 不同的。
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可能跟 物质种类有关,它反映了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为表示这种性质上的差别,物理学中引入密度的概念。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不足之处。
思考讨论:通过这次探究,你认为“铁块的质量比木块的大”这句话怎么说才科学?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密度的概念
物理学上把某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表示。
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阅读教材插图,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猜想1:铁块的质量比木块的质量大。
猜想2:一小铁块的质量会比一大块木头的质量还大吗?
猜想3:比较两个物体质量的大小,不能只看什么材料,还要考虑它们体积大小。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测量物体的质量,如何用刻度尺测量长方体金属块及木块的体积。
铜、铁、冰密度相同吗?酒精和煤油密度相同吗?
冰和水密度相同吗?
引导学生总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大小与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无关,与物质的种类(及状态)有关。
出示巩固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
多媒体展示巩固提升练习。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教材中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探究物质的密度
课题
探究物质的密度
单元
第五章
学科
物理
年级
八年级
学习
目标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知道密度单位、公式,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5.2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5.2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1.密度概念:讲解密度的定义,即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强调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2.密度公式: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质量、体积知识,推导出密度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3.密度单位:介绍密度的国际单位制(kg/m³),并说明常用单位及换算关系。
4.物质密度特点:通过举例,讲解不同物质的密度差异,引导学生了解密度在鉴别物质种类方面的作用。
5.预习提示:
a.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浮力与密度的关系。
b.准备相关实验器材,为下一节课的实验做好准备。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与同学讨论,或向老师请教,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3.拓展延伸:
a.案例分析:选取一个与密度相关的实际案例(如船舶设计、液体浓度检测等),分析密度在其中的作用,并撰写分析报告。
b.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次关于密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探究活动,活动形式不限,如调查、实验等。
4.思考题:
a.请思考:密度能否完全确定一个物质的种类?为什么?
b.如果给你一个未知物质的样品,你会如何利用密度知识来鉴别它?
针对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5.2探究物质的密度这一章节,学情分析如下: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质量、体积的基本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质量、体积测量,为学习密度打下了基础。但在理解抽象的密度概念、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以及实验操作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困难。
在此背景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强化密度概念的理解,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解释,帮助学生建立起密度是物质特性的观念。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质量、体积知识,自主推导出密度公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物理:沪粤版八年级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1

物理:沪粤版八年级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1

物理:沪粤版八年级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简介本教学设计适用于沪粤版八年级物理学习,旨在通过实验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密度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通过这个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理解密度的含义、掌握测量物体质量和体积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这个教学设计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与分析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1.学习并理解物质的密度概念。

2.掌握测量物体质量和体积的方法。

3.学会使用密度公式计算物质的密度。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与分析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时间: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固体和液体的性质,以及物质的浮力和沉降。

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物质密度的探究兴趣。

示例问题:1.为什么有的物体会浮在水上而有的会沉下去?2.如何解释不同物体之间的沉浮关系?3.如何定量表征物质的沉浮性质?时间:10分钟1.讲解实验目的和要求。

2.分组让每个小组准备实验需要的材料:水槽、测量平衡、测量器、不同物体等。

3.分配实验小组,并让学生组内分工合作。

步骤三:实验操作时间:30分钟学生按照实验要求进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1.将给定物体的质量测量出来,并记录。

2.将水槽准备好,注入足够的水。

3.将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其是否浮在水上。

4.若物体沉于水底,确定物体沉在水中的深度。

5.结合所测得的质量和沉水深度,计算物体的密度。

6.重复上述步骤,记录实验数据。

步骤四:结果分析时间:15分钟1.汇总实验数据,让学生填写实验数据表格,并计算每个物体的密度值。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数据,找出规律和共性。

3.分组讨论,让学生解释为什么有的物体能够浮在水上,有的物体则下沉。

4.导引学生得出物质的密度大小与浮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

时间:10分钟1.引导学生总结物质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指导学生理解密度与浮力、重力之间的关系。

3.通过示例问题的方式巩固学生的理解程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5.2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粤教沪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5.2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粤教沪版

5.2 研究物质的密度【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①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②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质问题。

过程与方法:①经过实验研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②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实质特点)来定义密度观点的科学思想方法。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密度反应的是物质自己所拥有的特征。

经过研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教课要点和难点】教课要点:(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2)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质问题。

教课难点:(1)经过实验研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实质特点)来定义密度观点的科学思维方法。

【教课过程】第一教时一、发问复习复习体积、质量的单位换算及天平的使用方法。

设计企图:本节课要利用天平来丈量物体的质量,因此复习这部分的内容为新课的睁开做好铺垫。

二、进行新课(一)实验研究1、提出问题“铁块的质量比木块大”有何见解?2、猜想与假定3、拟订计划与设计实验指导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

A、准备选用哪些物质作研究对象?选用多好仍是少好?B、实验中选用哪些丈量工具?C、实验步骤有哪些?要采集哪些凭证?4、进行实验与采集数据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小组实验,做勤学生实验中的“分享者”,纠正学生操作的不足之处,及时解决学生碰到的问题。

5、剖析与论证:同种物质构成的不一样物体,其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相等的;不一样的物质构成的物体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等的6、得出结论经过议论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加强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思想。

7、评估学生经过议论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本节小结:四、部署作业:阅读本节后边知识第二教时一、回首上节内容:学生表达教师增补二、学习密度的定义:1、引入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有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这类比值不变性正是物质自己所拥有的特征。

不一样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一样的,即不一样的物质的密度是不一样的。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2探究物质的密度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2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案: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2探究物质的密度一、教学内容:1. 密度的概念: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2. 密度公式:ρ=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3. 密度的影响因素: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密度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4. 密度的测量: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密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计算方法。

2. 能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物体密度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密度的影响因素、密度的测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包括天平、砝码、体积筒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冰块漂浮在水面、潜水艇上浮和下沉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密度有什么关系。

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及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密度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3.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如何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密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密度测量过程。

4.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一些有关密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完成,检验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 例题讲解:教师讲解一些典型的密度计算题,引导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

6.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为什么冰块漂浮在水面、潜水艇如何实现上浮和下沉等。

7.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一些有关密度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密度的概念2. 密度公式:ρ= m/V3. 密度的影响因素:同种物质密度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4. 密度的测量方法七、作业设计:1. 计算题:已知一个物体的质量为200g,体积为100cm³,求该物体的密度。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2探究物质的密度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2探究物质的密度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5.2探究物质的密度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验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引入密度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密度的存在。

这个步骤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让他们对密度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在实验中,我会选择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水、盐和糖,让学生观察它们在容器中的不同表现,从而引出密度的概念。

2. 讲解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在这个环节中,我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密度的定义,并介绍密度的计算方法。

我会尽量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密度,比如比较相同体积的水和冰的质量,让学生理解密度是质量和体积的比值。

同时,我会给出密度的计算公式,并解释每个符号的含义。

3. 小组讨论和实际物品的密度实验:在这个环节中,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通过实际物品的密度实验来加深对密度的理解。

我会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些物品,如苹果、书本和球等,然后用实验器材测量它们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出密度。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密度的概念,并能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物品中。

4. 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活动重难点部分,我会重点讲解如何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我会给学生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判断一个物体的密度是大于水、小于水还是等于水,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密度知识进行解答。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在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环节,我会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鼓励他们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我会让学生思考一下,本节课他们学到了什么,对密度的理解有什么提高,并鼓励他们尝试用密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我还会给学生布置一些拓展延伸的作业,如查找一些关于密度应用的实际例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2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2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

教案: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5.2 探究物质的密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二节,主要涉及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2. 密度公式:ρ =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3. 密度公式的变形:m = ρV,V = m/ρ。

4. 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密度计、密度测量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变形。

2. 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物体密度、判断物体是否均匀等。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密度公式的变形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包括天平、砝码、量筒、水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测量盐水的密度,引导学生思考密度的概念和意义。

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密度的定义、密度公式及其变形,并通过示例进行解释。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4.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道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密度公式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教师巡回指导。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包括课本上的练习题和拓展题目。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密度公式:ρ = m/V,m = ρV,V = m/ρ密度公式的应用:测量物体密度、判断物体是否均匀等。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课本上的练习题:第67页的5、6、7题。

2. 拓展题目: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未知液体的密度。

答案:1. 课本练习题答案。

2. 拓展题目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物质的密度
1. 经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领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2. 理解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3. 会进行密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重点: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天平、量筒、烧杯、水、铁块、木块等
一、新课引入:
播放有关大型飞机的图片,提出问题:
1.如果你是设计师,在设计制造飞机时,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材料?你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2.有同学说,“铁块比木块重”这句话对吗?
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物质即使体积相同,质量也不一样,并由此引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猜想与假设
学生就“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提出自己的猜想。

可能猜想:物体的体积越大,质量也越大。

质量与体积是不是成正比。

……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围绕要探究的的课题,可设置下列问题进行思考。

(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选择哪些测量工具?
(2)选取哪些物质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的物质种类是多一些好,还是少一些好?在选取研究对象上还有什么具体要求?
(3)实验步骤有哪些?记录数据的表格怎样设计?
对于以上问题,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体同学交流,明确实验的思路和做法,以保证下面实验的顺利进行。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学生分组实验,把同种物质的物块增加至3块,部分小组测量水和酒精等液体。

4.分析与论证
实验结束后,把各组测得的数据汇总起来,通过实物投影展示给所有同学,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可出示下面的讨论题:
根据你的实验数据分析:
(1)比较不同的铁块,它们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关系?不同的铁块有什么相同点?
(2)比较不同的木块,它们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关系?不同的木块有什么相同点?
(3)铁和木材这两种不同物质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通过讨论交流,最后明确:
物质不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物质相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相同。

引导学生认识到:
质量跟体积的比值跟物质的种类有关,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5.得出结论
物理学中为了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引入了密度。

(1)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上密度的定义,
思考比较:“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与“某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这两种说法的含义,明确二者表述的物理含义是一致的。

6.评估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评估。

反思不足和疏漏,提出改进措施。

(二)密度公式与密度单位
讨论:①由密度的概念怎样计算密度,能否用公式表示?
②怎样由密度的公式得出密度的单位?
(1)密度公式:V
m =ρ (2)密度单位:
根据密度公式,密度等于质量除以体积,则密度的单位由质量单位除以体积单位组成,这是组成复合单位的方法。

最常用的密度单位有kg/m 3和g/cm 3。

示范密度单位换算:
333633
g/cm 10cm 10g 1011kg/m -=⨯=, 3336--33kg/m 10m 10kg 1011g/cm =⨯=
1. 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2. 密度单位的换算
3. 实验过程反思
1.一定量的水结成冰,它的质量________,它的体积________,它的密度_________。

(填“变大、变小、不变)
2.体积是0.5dm3的蜡块,质量是0.45kg,这种蜡块的密度是_____ kg/m3,如果将蜡块切去3 /4后,剩余蜡块的密度是______g/cm3.
3.为了研究物质的密度,某同学用两种不同的物质做实验,测得四组数据,填在了下列表中:
A.同种物质构成的两个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B.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C.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是不同的
D.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是不同的
选择上述结论填入以下几个空格中:
⑴比较1、2(或3、4)两组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⑵比较1、3两组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⑶比较2、4两组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4.人们常说“黄金比铁重”,这句话若用科学语言表述,应当是( )
A.黄金的质量比铁的质量大 B.黄金的体积比铁的体积大
C.黄金的体积比铁的体积小 D.黄金的密度比铁的密度大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一块砖切成体积相等的两块后,砖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B.铁的密度比铝的密度大,表示铁的质量大于铝的质量
C.铜的密度是8.9×103kg/m3,表示lm3铜的质量为8. 9×103kg
D.密度不同的两个物体,其质量一定不同
6.如图所示是A 、B 、C 三种物质的质量m 与体积V 的关系图线。

由图
可知,A 、B 、C 三种物质的密度ρA 、ρB 、ρC 之间的大小关系是( )
A .C
B A ρρρ<<
B .C
B A ρρρ><
C .C
B A ρρρ>>
D .C
B A ρρρ<>
7.为研究物质的某种属性,同学们找来大小不同的蜡块和大小不同的干松木块做实验,得到如下实验数据:
(1)请你在图提供的方格纸上,用图像形象地把两种物质的质量随体积变化的情况表示出来;
(2)通过对以上图像的分析,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要求写出两条)根据结论,可引入什么物理量?
本文档仅供文库使用。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 文件格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