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中药的知识

中药的知识

中药的知识中药是指以中草药为主要原料的药物,它源于中国古代草药学的积累和传统医学理论。

中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于预防、治疗和康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特点。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药的基本知识:1.中药分类:中药可以按照其来源、性质和用途等进行分类。

一般分为草药、动物药、矿物药和其他药物,如菌类和海洋药物等。

2.中草药的功效:中草药具有多种功效和作用,可以调节阴阳平衡、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益气养血、理气安神等。

每种草药都有其特定的药理作用和用途。

3.中药的制备方法:中药的制备方法包括饮片加工、煎煮、浸泡、提取、干燥和研磨等。

不同种类的中草药有不同的制作工艺和方法。

4.中药的处方和用法:中药常常以复方的形式使用,即根据病症和体质特点,由医师根据中医草药理论配制而成。

用法包括煎服、冲服、泡服、熏洗、外敷等。

5.中药炮制理论:中药的炮制是指通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和炮制加工,改变药材的性能、清除有害成分和增加药效。

常见的炮制方法包括炙、制、焙、炒、煨等。

6.中药的安全与合理用药:中药是一种药物,使用时需要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包括准确诊断、合理选择药材和剂量、注意禁忌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同时,购买药材时要注意其质量和来源。

7.中药材的来源和采集:中药材通常从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中提取。

这些药材可以通过野生采摘或人工种植的方式获取。

采集时需要注意药材的品质和采集的季节。

8.中药的药材鉴别:药材鉴定是确保药材的真实性和质量的重要环节。

通过观察外形、气味、味道、质地、色泽、断面等特征,以及常规化学分析和指纹图谱等方法,判断药材的真伪和品质。

9.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现代研究趋势将中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以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这包括药理学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分子生物学研究等,以更深入地了解中药的作用机制。

10.中药的国际认可:中药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世界卫生组织将中药列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鼓励各国开展中药的研究、保护和合理应用。

中药的基本知识

中药的基本知识

中药的基本知识
中药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医学体系,它使用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等来源的药材来调整和维护人体的健康。

以下是一些中药的基本知识:
1.药材分类:药药材通常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

植物药包括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动物药以动物的器官、骨骼、皮毛等为原料。

矿物药则使用天然矿石或矿物质。

2.中药方剂:中医药通常以方剂的形式使用,这是不同药材的组合,经过精确的比例和炮制方法混合制成。

方剂可以根据病症的不同进行调配。

3.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指将药材进行处理,以增强药效或减轻毒性。

炮制包括晒干、蒸馏、煮炼、研磨等步骤,不同的药材需要不同的处理方法。

4.中药性味归经:中药通常根据其性味和归经来分类。

性味包括寒、凉、平、温、热,而归经是指药物对于人体的作用部位。

这些属性有助于中医师选择合适的中药治疗特定病症。

5.中药应用:中药在中医中用于治疗疾病、调理健康和增强免疫力。

它们可以以各种形式使用,包括汤剂、药丸、药粉、外用药膏等。

6.中药与现代医学:中药与现代医学有许多交叉点。

许多现代药物的原型来自中药,中药也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作用。

现代研究也在不断探索中药的潜力和安全性。

7.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有着丰富的文化传承,包括针灸、推拿、气功、食疗等,这些传统医疗技术在中医中起到重要作用。

中药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药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药基础必学知识点
1. 中药的起源和历史:了解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了解中药在中医传统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中药分类:学习中药的分类方法和依据,包括按来源分类、按性味分类等。

3. 中药药材:学习常见的中药药材的名称、来源、性味、功效、用法用量等,了解中药药材的采集和贮存方法。

4. 中药配伍:学习中药配伍的原则和方法,了解中药配伍的相互作用和药理效应。

5. 中药炮制:学习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和工艺,了解中药炮制对药物性质的影响。

6. 中药治疗原则:了解中药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辨病辨证、辨病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等。

7. 中药制剂:了解中药制剂的常见种类和制备方法,包括水煎剂、浸膏剂、丸剂、散剂、膏剂等。

8. 中药药效评价:学习中药药效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了解中药药效评价的原理和应用。

9. 中药安全性评价:了解中药的毒性和安全性评价方法,学习中药的毒性分类和毒性评价指标。

10. 中药文献和中药鉴定:了解中药文献的基本分类和常见的中药鉴定方法,学习中药的鉴别和质量评价方法。

以上是中药基础必学的一些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并提高对中药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中药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基础知识一、中药学的定义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草药的来源、种植、采集、加工、贮藏、分析、炮制以及药理学、临床应用等方面知识的学科。

二、中药的来源中草药以植物为主,也包括一些动物或矿物的组分。

中草药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植物:大部分草药来自于各种植物,如砂仁、黄芩、薏苡仁等。

2. 动物:一些草药由动物组分提取,如熊胆、鹿茸、蝮蛇胆等。

3. 矿物:一些草药来源于矿物,如雄黄、硫磺等。

三、中药的药效分类根据中草药的功效不同,中草药可以被分为不同的药效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 温阳类:具有温热效果,适用于体寒、阳气不足的情况,如附子、肉桂等。

2. 寒凉类:具有清凉效果,适用于体热、发热、炎症等情况,如麻黄、连翘等。

3. 补益类:具有滋补效果,可用于调理身体、增加体力,如人参、黄精等。

4. 祛湿类:具有祛湿效果,适用于湿气重、体质虚弱的情况,如薏苡仁、荷叶等。

5. 止血类:具有止血效果,适用于出血、血瘀等情况,如土木香、蚕豆花等。

6. 安神类:具有安抚神经、镇定情绪的效果,适用于失眠、焦虑等情况,如丹参、郁金等。

四、中药的药用部位中草药的药用部位不仅仅是指整个植物,还包括其根、茎、叶、花、果实等各个部分。

中药的药用部位对于药效的发挥有重要影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根:如人参的根部,具有滋补强壮的作用。

2. 茎:如天麻的茎部,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3. 叶:如绿茶的叶部,具有清热去火的作用。

4. 花:如蒲公英的花部,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5. 果实:如枸杞的果实,具有补肾明目的作用。

6. 种子:如葛根的种子,具有祛湿解毒的作用。

五、中药的配伍禁忌中药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一些药物的配伍禁忌,以避免药物相互影响,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常见的中药配伍禁忌有以下几种: 1. 金银花与大蒜:二者不宜合用,因为同时使用会降低金银花的抗菌作用。

2. 当归与阿司匹林:当归能抑制阿司匹林的抗凝血作用,影响药物疗效。

100个中药冷知识

100个中药冷知识

100个中药冷知识1. 中药“四气”指的是寒、热、温、凉四种性质。

2. 中药中的药性可以分为平、寒、凉、热、温五种。

3. “千金”是指人参的别名,寓意非常贵重。

4. 中药中的“脉”不仅可以用来判断病情,还可以用来指导药物的应用。

5. 中药中常用的“脉”有舌脉、脉搏、望诊脉等。

6. 中药中的“通络”指的是通过激活经络系统来调整人体气血运行的药物。

7. 中药中的“化痰”指的是通过药物的作用将体内痰液转化为体液排出。

8. 中药中的“清热”指的是通过药物的作用将体内的病邪清除。

9. 中药中的“祛风”指的是通过药物的作用将体内的风邪驱散。

10. 中药中的“养阴”指的是通过药物的作用滋养体内的阴液。

11. 中药中的“聚气”指的是通过药物的作用聚集体内的气血。

12. 中药中的“活血”指的是通过药物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

13. 中药中的“舒筋”指的是通过药物的作用舒缓肌肉和筋骨。

14. 黄芩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泻火等作用。

15. 人参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补气养血、益精补肾等作用。

16. 枸杞子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养肝明目、补肾壮阳等作用。

17. 阿胶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补血调经、滋补肝肾等作用。

18. 人参和鹿茸是中药中最有名的两味“补药”,被誉为“大补双宝”。

19. 维生素C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其实它也是一种中药,中药名字叫“柚子皮”。

20. 金银花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解表散热等作用。

21. 当归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等作用。

22. 川芎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舒筋活血、调经止痛等作用。

23. 苦寒的中药多用于清热解毒,如黄连、大黄等。

24. 辛温的中药多用于发散风寒,如荆芥、薄荷等。

25. 中药中常用的红花具有活血化瘀、散瘀止痛等作用。

26. 中药中的延胡索具有舒筋活血、消肿止痛等作用。

27. 中药中的白芷具有祛风除湿、止痛解毒等作用。

28. 中药中的补骨脂具有活血止痛、解毒消肿等作用。

中药知识宣传

中药知识宣传

中药知识宣传
一、中药简介
中药,又称中草药,是中华传统医学的瑰宝,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应用,为中国人民的健康和疾病防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中药并非只有中国独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传统草药体系,这是人类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药的种类与用途
中药的种类繁多,用途广泛。

常见的中药包括人参、黄芪、枸杞、当归、熟地黄、金银花、黄连等。

它们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感冒、咳嗽、胃痛、失眠、高血压等。

同时,中药还可以用于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

三、中药的功效与使用方法
中药的功效主要取决于其成分和药性。

一般来说,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湿排脓等功效。

使用中药的方法包括煎汤、熬膏、丸剂、散剂等。

在使用中药时,应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剂量。

四、中药的注意事项与禁忌
使用中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不要盲目使用中药,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其次,不要过量使用中药,以免产生不良反应;最后,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在使用中药时应特别谨慎。

此外,有些中药之间存在配伍禁忌,应避免同时使用。

五、中药的未来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中药的研究和应用也在不断深入。

现代医学已经证明,许多中药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等作用,并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医学的治疗中。

同时,随着中药国际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关注和使用中药。

未来,中药将在人类健康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 药 基 本 知 识

中 药 基 本 知 识

中药基本知识1、中药是由植物、动物、矿物三部分组成的。

2、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

3、四气:寒、热、温、凉。

4、五味:辛、甘、酸、苦、咸。

辛味即辣味:能散,能行,具有发汗、行气作用,实用于表症和气滞血瘀之症。

甘味即甜味:能补、能缓、能和、具有补益气血、缓解拘急疼痛、调和药性等作用,适用各种虚症和某些拘急疼痛之症,并可作调剂之用酸味或兼涩味:能收、能涩、具有止汗、止泻、止咳、及固精缩尿等作用,适用于体虚多汗、脾虚久泻,肺虚久咳,肾虚滑精遗精、尿多尿频等症。

苦味:能泻、能燥、具有泻热、燥湿等作用,适用于实热便秘或湿热疮疖、湿泻等症。

咸味:能软、能下、具有软坚、散结、润肠通便等作用,适用于结肿、痞块、大便坚硬等症。

此外,还有淡味药,能渗,能利、具有渗湿、利尿的作用,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之症。

一般常以淡附于甘,故乃只称五味。

5、升降沉浮:是指药物作用于机体有四种不同的趋向。

升、浮的药,多主上升而向外,有升阳、发表、散寒等作用。

沉、降的药:多主下行而向内,有潜阳、降逆、收敛、清热、渗湿、泻下等作用。

根据药物的五味而言,辛甘味的药属温热药,多主升浮。

苦咸味的药属寒凉药,多主沉降。

酸味的药则主收敛。

6、药物的归经: 是指某种药物对机体某一脏腑所产生的特殊作用。

由于一种药物的作用常不止一种,因此归经也不限于一经。

常常一种药可兼归数经。

7、人体十二经:心、心包、肺、肝、脾、胃、肾、胆、大肠、小肠、三交、膀胱。

8、中药加工手段: 一般可分为炮制、制剂两项。

9、炮制的目的:主要在于增强療效、降低毒性或副作用、也有转变药性以便应用的作用。

10、炮制的方法: 共十二种,洗、泡、润、漂、水飞、炒、灸、煅、蒸、煮、禅、焠。

11、制剂方法:共十二种、汤剂、丸剂(蜜丸、水丸、水蜜丸、浓缩丸)、合剂、散剂、颗粒剂、膏剂(内服膏、外敷膏)、酒剂、酊剂、注射剂、糖浆剂、片剂、硬质胶囊剂。

12、中药的用法:包括配伍、禁忌、剂量、服法四个方目面。

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科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中草药的性味归经、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作为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药学的知识点众多,而这里将对一些必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供学习参考。

一、中药的基础知识1.中药的定义:指的是用于预防、诊治疾病的中草药、植物药。

2.中药的性味:中药的性味有寒、凉、平、温、热五种,寒凉属阴性、平温热属阳性。

3.中药的归经:中药按照其归属经络的不同进行归经分类。

4.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人体产生药理作用,如经络系统、内分泌系统等。

二、中药材的分类与选配1.中草药分类:根据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能等进行分类,如寒热药、解表药等。

2.中草药的选配原则:中草药的选配需要根据药性相反、功能互补的原则进行搭配,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3.药物配伍禁忌:在中药的选配中,需要避免一些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以防止产生不良反应。

三、中药的药效与应用1.中药的功效:中药可以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2.中药的应用范围:中药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感冒、咳嗽、胃痛等。

3.中药的剂型:中药可以通过不同的剂型进行应用,如汤剂、丸剂、颗粒剂等。

四、中药质量控制1.中药的质量标准:中药的质量标准包括外观、性状、理化指标、活性成分等方面的指标。

2.中药的炮制:中药的炮制过程对其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包括晒干、蒸制、炒制等步骤。

3.中药炮制的质量控制:中药的炮制需要根据标准进行控制,确保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五、中药的药用价值1.中药的药物活性:中药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生物碱、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等,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2.中药的临床应用:中药在临床上具有很广泛的应用,可以作为单药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进行配伍使用。

3.中药的研发与创新:中药的研发和创新有助于提高其疗效和药用价值,如提取纯化有效成分、研发新的剂型等。

综上所述,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科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掌握其中的必记知识点对于进一步理解中药的性质、应用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基础知识

中药基础知识

中药基础知识中药即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

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

那么你对中药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中药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中药的释义中药主要由植物药(根、茎、叶、果)、动物药(内脏、皮、骨、器官等)和矿物药组成。

因植物药占中药的大多数,所以中药也称中草药。

平和的药物。

三国魏嵇康《养生论》:“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

” 晋张华《博物志》卷七:“中药养性,谓合欢蠲忿,萱草忘忧。

” 宋徐铉《题庙》诗:“常嗟多病嫌中药,拟问真经乞小还。

”药膳可分为食疗中药和食疗药膳两大类1、食疗中药。

食疗中药是指具有防治疾病或保健康复作用的饮食物,又称为“食用中药”、“食疗本草”或“食物中药”等。

这类食疗中药包括谷物、水果、蔬菜、调料、禽兽、水产等类。

2、食疗药膳。

药膳是由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食物和调料配制而成的膳食,总体说来,药膳既可单独由食用中药加工制成,又可以中药材和食品为原料,按照一定的组方,加工、烹调而成。

中药的疗效很多中草药的疗效不但经受住了长期医疗实践的检验,而且也已被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

有些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和分子结构等也已经全部或部分地研究清楚。

例如麻黄平喘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常山治疟的有效成分常山碱、延胡索止痛的主要成分四氢掌叶防己碱(延胡索乙素)、黄连和黄柏止痢的主要成分小蘖碱(黄连素)、黄芩抗菌的主要成分黄芩素、大黄泻下的有效成分番泻甙等等。

为了保证药物的疗效,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于药物的栽培、采收、加工、炮制、贮藏保管等方面,也都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

大量事实证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实践所积累起来的医药遗产是极为丰富、极为宝贵的。

我们应当珍视这个祖国医药学的伟大宝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反观国外药物知识的发展,以埃及和印度为最早。

公元前1500年左右埃及的“papytus”(纸草本)及其后印度的“Ajur veda”(寿命吠陀经)中均已有药物的记载。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对人体的药理学性质和临床应用的学科,以下是一些中药学的重
点知识总结:
1. 中草药分类:中草药可以按其生物学特征、药物化学成分、功能用途等多种方式进
行分类。

2. 中药鉴定:通过对中草药的外观、组织结构、性状、气味等进行观察和比对,可以
鉴定中草药的真伪和质量。

3. 药理学:中药的药理学研究主要包括中药对机体的作用机理、药效学和副作用等。

4. 药物代谢和排泄:中药的代谢和排泄是指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
过程,了解中药的代谢和排泄对于合理使用中药和预防药物不良反应很重要。

5. 中药质量标准:中药的质量标准包括外观检查、理化性质、化学成分、微生物限度、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等指标,通过合理选择和使用药材,可以保证中药的质量。

6. 中药临床应用:中药的临床应用包括中药的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和禁忌症等,掌握中药的临床应用对于中医临床工作很重要。

7. 中药配伍禁忌:中药的配伍禁忌是指某些中草药在一起使用时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或
减弱药效的情况,了解中药的配伍禁忌可以避免中药的不良反应。

8.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指将中草药通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加工成适合治疗的药物,了
解不同的炮制方法对于中药的药效和药性有重要影响。

9. 中药贮藏:正确的中药贮藏可以保持中药的活性成分和质量,避免药物的变质和损失。

10. 中药制剂:中药制剂是将中药制成粉末、丸剂、胶囊、散剂、汤剂、注射剂等形式的药物,了解不同的制剂对药效的影响对于合理使用中药很重要。

以上是中药学的一些重点知识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药材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药材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药材基础必学知识点1. 中药材的分类和命名:中药材按照来源可以分为动物药、植物药和矿物药;按照性能可以分为药用部位、化学成分、功效等方面的分类。

2. 中药材的采集和加工:中药材的采集时机、采集方法和采集部位很重要,通常要在药用部位丰满而质量最佳时采集。

采集后需要进行晒干、炒制、熏制等加工方法来保持其药性和防止霉变。

3. 中药材的质量评价:中药材的质量评价可以从外观、气味、质地、色泽、含水量、化学成分等方面进行评估,一般要符合药典的规定。

4. 中药材的药理活性和药效:中药材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药理活性和药效可以通过不同途径研究,例如调节免疫功能、抗氧化、促进新陈代谢等。

5. 中药材的药用禁忌和副作用:不同的中药材有不同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同时还可能产生一些副作用。

了解中药材的禁忌和副作用是使用中药的重要考虑因素。

6. 中药材的药物相互作用:中药材中的化学成分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等。

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注意避免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

7. 中药材的药用配伍:中药材的药用配伍是根据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相互关系进行的,合理的配伍可以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8. 中药材的现代研究趋势: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中药材的研究也逐渐深入。

现代研究趋势包括药物活性成分的分离和鉴定、药效机制的研究、药物制剂的开发等。

9. 中药材在临床应用中的实践:中药材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中药煎剂、中药颗粒、中药注射剂等。

对中药材在临床中的应用实践进行研究和总结,可以进一步提高中药的疗效。

10. 中药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中药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是中药发展的重要议题,包括合理利用药材资源、保护药材生态环境等方面。

中药基础知识

中药基础知识
6.相恶:指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 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与莱菔子同用,莱菔子能削弱人 参的补气作用。
7.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如甘草反甘遂、乌头反贝母等。
(二)用药禁忌
中医用药禁忌主要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敷药禁忌 等方面。 1.配伍禁忌:是指药物配伍使用会产生或增强药物的毒性反 应,或降低药物的疗效。七情中的相反、相恶是复方配伍禁 忌中应遵循的原则,此外还有“十八反”和“十八畏”。 (1)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乌头反贝母、半 夏、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2)十八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巴豆畏牵牛,丁 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牛。
二、中药的用法
中药的用法包括药物配伍、用药禁忌、剂量等。 (一)配伍 配伍是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的性能,有目的地将两种或两种 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配伍是组成方剂的基础,也是中医用 药治病的主要形式。 1.单行:指用单味药治疗疾病。如独参汤治疗气虚欲脱证, 马齿笕治疗痢疾,独行散治疗产后血晕。 2.相使:指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 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使用。常以一种药物为主,另外一 种或几种为辅,以提高主要的疗效。如黄芪与茯苓相配,茯 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2)甘:能补、能缓、能和,具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 药性、和中、解毒的作用。常用于正气虚弱、脾胃不和等证 及调和药性。如人参、党参、甘草、饴糖、熟地、绿豆等。
(3)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常用于体虚多 汗、久泻、遗精、带下、遗尿等病证。如山茱萸、五味子、 五倍子、乌梅、牡蛎等。
(4)苦:能泄、能燥、能坚,具有清热泻火、降逆止呕、 通泻大便、燥湿祛湿、泻火存阴等作用。常用于实热证、热 结便秘、寒湿证等。如杏仁、栀子、大黄、黄连、苍术、厚 朴等。

中药学知识点

中药学知识点

中药学知识点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及其制剂的科学,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以下是中药学的一些知识点。

1. 药用植物:中药学关注的主要对象是药用植物。

药用植物是指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部分。

药用植物通过其内含的活性成分起药物作用。

2. 药性分类:中药学中,药物根据其功效、性能和用途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例如,药物可以根据其味道分为五味(辛、酸、甘、苦、咸);根据其性质可以分为寒、凉、平、温、热五性;根据其用途可以分为清热解毒药、滋补药、化湿药等。

3. 中药制剂:中药制剂是将药用植物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处理和配制后得到的成品。

中药制剂可以是药片、丸剂、汤剂、调剂、外用药膏等。

制剂的制备过程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4. 药用价值:中药学通过研究和实践,对药用植物的药理作用、化学成分以及适应症进行评估。

这些评估结果可以提供给临床医生和药剂师,用于合理地选择和使用中药。

同时,药用植物还可以通过提取纯化活性成分,用于新药研发。

5. 中药毒理学:中药学也关注中药的毒性和安全性问题。

中药有时会出现不良反应和中毒现象,毒理学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中药的安全使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此外,毒理学研究还可以为中药的质量评估提供一些指标和方法。

6.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指对药材进行热处理和加工,以改变其性质、增加药效或改善药味。

炮制过程可以包括炒、煮、烘、蒸、晒等方法。

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对药材的活性成分进行改变,进一步提高药物的疗效。

7. 中药鉴定:中药学通过对药材的鉴定,确定其品种、质量和真伪。

鉴定方法包括外观鉴定(如色泽、气味、质地等)、显微鉴定(如细胞结构、组织构造等)和化学鉴定(如含量分析、指纹图谱等)。

中药的鉴定能够保证中药的质量和疗效。

中药学是一门关于中药的科学,它研究中药的药用植物、药性分类、中药制剂、药用价值、中药毒理学、中药炮制和中药鉴定等方面的知识。

深入了解中药学的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药,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草药知识大全

中草药知识大全

中草药知识大全
1.中草药的种类:中草药种类繁多,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等。

常见的中草药有甘草、人参、黄芪、当归、枸杞子、黄连、金银花等。

2.中草药的分类:根据功效和用途,中草药可分为解表药、清热
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等。

3.中草药的用法:中草药的使用方法因种类和功效而异。

一般来
说,中草药可以煎汤内服,也可以外用敷贴。

煎汤内服时,应将药物浸泡在水中,煮沸后改用小火煎煮一段时间,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在汤中。

外用敷贴时,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和功效选择合适的方法。

4.中草药的注意事项:使用中草药时应注意安全和有效性。

一些
药物可能含有毒性成分,使用不当可能导致中毒或其他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中草药前应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

5.中草药的功效:每种中草药都有其特定的功效和作用。

例如,
甘草具有清热解毒、止咳化痰的功效;人参具有补气养血、安神益智的功效;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的功效。

中药学知识

中药学知识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性质、功效、用途、生产、加工、制剂和质量等方面的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一些中药学知识:
1. 中药的分类:中药大致可以分为草药、木草、动物药、矿物药等四类。

其中,草药是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类型。

2. 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性味归经是指根据中药的性质和功效把它们归入到不同的五行、十二经脉中。

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中药的选择和配伍。

3. 中药炮制的方法:中药炮制是指将采集回来的中草药进行烘干、晒干、煮汤、蒸馏等处理过程,以便于储存和使用。

不同的中药有着不同的炮制方法,如柿霜需要经过冬晒法、雪藏法等多种方法炮制。

4. 中药的功效和作用:中药具有多种功效和作用,如清热解毒、益气养血、润肺止咳等。

中药的功效和作用是根据中药的性质和化学成分来决定的。

5. 中药的制剂和配伍:中药可以制成多种形式的制剂,如颗粒、丸剂、水丸等,便于人们的服用。

而中药的调理和配伍也非常重
要,不同的中药之间相互配合可以提高药效或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总之,中药学是一门复杂而有价值的学科,它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使用中药,同时也可以推动中药的发展和应用。

中药基本知识

中药基本知识

中药基本知识一、概念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

草药:民间口耳相传、使用之药物。

草药是中药数量发展的主要来源。

中药学: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及其它有关知识的一门学科。

本草:古代介绍中药的著作,一般皆称为「本草」。

〝本〞的意义,有多种说法,大多数人认同的说法,药中以草本类最最众,以其为主也。

二、药物产地、采集与炮制根及根茎类,常在秋末或春初采集。

全草、茎枝和叶类,在植株充分成长、枝叶茂盛或开花时期收采。

花类在含苞待放或初放时采集。

果实种子类,通常在果实成熟时摘采。

树皮、根皮类在春夏之交,植物生长茂盛,内皮浆液丰富时剥取。

炮制是药材在使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前的加工处理过程。

其目的是:减低药物的毒性及副作用,提高药效,改变药性,扩大治疗范围,便于制剂和贮藏。

常用的炮制方法有:炒、炙、炮、锻、煨、蒸、煮、水飞。

理(理论)法(法则)方(方剂)药(药物)。

三、中药的性能1、四气(也称四性:寒、热、温、凉)寒凉药多具有清热作用,适用于热性病证;温热药多具有散寒作用,适用于寒性病证。

2、五味(即辛、甘、酸、苦、咸,另有淡味与涩味)。

辛味药有发散、行气的作用。

甘味药有滋补、缓急、润燥的作用。

苦味药有燥湿、泄降的作用。

酸味和涩味药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咸味药有软坚的作用。

3、生降沉浮─生浮的药上行而向外,沉降的药主下行而向内。

4、归经─归是指药物作用部位的归属,经是人体的脏腑经络。

说明药物功效的适应范围。

有直接归经、间接归经、相关归经、病机归经、定向归经五种归经方法。

气味的定性,升降浮沉的定向,以及归经的定位,构成中药"三位一体"的药性基础。

四、中药的应用1、配伍:两种以上药物配合应用。

药物七情:单行、相须(类似药相伍以提高疗效)、相使(一药为主,其它药物配合提高主药疗效)、相畏(被相杀药减低毒性)、相杀、相恶(降低疗效)、相反(增强毒副作用)。

2、配伍禁忌:"本草言明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蔾芦。

中药药学科普知识

中药药学科普知识

中药药学科普知识
中药药学科普知识涵盖了许多方面,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1. 中药药性:每种中药都有其独特的药性,包括寒、热、温、凉等性质,以及酸、苦、甘、辛、咸等味道。

这些药性和味道决定了中药的作用和功效。

2. 中药配伍:中药常常需要配伍使用,即将几种中药组合在一起,以增强其治疗效果。

配伍的规则包括“十八反”和“十九畏”,这些规则说明了哪些中药不能一起使用。

3. 中药煎煮:中药的煎煮方法对其疗效有很大影响。

一般来说,中药需要先用水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再进行煎煮。

煎煮的时间、火候和次数都有讲究,以保证药效的充分发挥。

4. 中药服用:中药的服用方法也很重要。

一般来说,中药需要饭后服用,以避免对胃产生刺激。

此外,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服用时间和频率,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服用。

5. 中药禁忌:服用中药时需要注意一些禁忌,例如孕妇不宜服用某些中药,同时也要避免食用某些食物,以免影响中药的药效。

6. 中药材的产地和采集:中药材的产地和采集对中药的药效有很大影响。

一般来说,道地药材是指特定产地的优质药材,其药效较好。

因此,选择道地药材是保证中药疗效的重要一环。

总的来说,中药药学科普知识包括中药的药性、配伍、煎煮、服用、禁忌和药材的产地和采集等方面。

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更好地使用中药,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中药相关专业知识

中药相关专业知识

中药相关专业知识
1.中药基础理论:中药基础理论包括中药方剂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效学等方面的知识。

2.中药资源学:中药资源学研究种植、采集、加工、储藏等方
面的知识,是中药学的基础。

3.中药分析化学:中药分析化学是研究中药中各种化学成分的
分离、鉴定和定量的一门学科。

4.中药生物学:中药生物学研究与中药资源相关的生物学特征,如植物形态、生物活性、药效等。

5.中药制剂学:中药制剂学研究中药制剂的配方、生产工艺、
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6.中药临床应用:中药临床应用研究中药治疗疾病的适应症、
用药规律、疗效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7.中药溶出动力学:中药溶出动力学是研究中药成分在制剂中
的释放规律,以及影响释放的因素的一门学科。

8.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质量控制是研究中药质量的评价、检验、控制和改进的一门学科,也是中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9.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机理及其
药效、毒性、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知识。

10.中药安全性评价:中药安全性评价是针对中药制剂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包括药理学、毒性学、致癌性、致突变性、致畸性等方面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唐慎微编写的《 宋代:唐慎微编写的《经史证类备急本 简称《证类本草》是我国现存最早 草》简称《证类本草》是我国现存最早 的完整本草, 的完整本草,为研究古代药物最重要的 典籍之一。 典籍之一。
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 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是我 十六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 国十六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 清朝:赵学敏编著的《本草纲目拾遗》, 清朝:赵学敏编著的《本草纲目拾遗》 此书是为了拾遗补正李时珍的《 此书是为了拾遗补正李时珍的《本草纲 而作,大大丰富了药学内容。 目》而作,大大丰富了药学内容。
中药起源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 中药起源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奴 隶社会、封建社会等漫长的岁月。 隶社会、封建社会等漫长的岁月。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为与当时 年鸦片战争之后, 年鸦片战争之后 传入我国的西洋医药即西医西药相区 别,人们便将祖国传统的医药之一称 为中医中药。 为中医中药。
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 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 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 等方面的特点。其来源以植物药材居多, 等方面的特点。其来源以植物药材居多, 使用也最普遍, 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 本草” 及至近代, 为“本草”。及至近代,随着西方医药 学在我国的传播,本草遂逐渐改称为 学在我国的传播, 中药” “中药”。
四气的应用
凉次于寒,凉极为寒;温次于热, 凉次于寒,凉极为寒;温次于热,温 为热之渐 热为温之极。 之渐, 为热之渐,热为温之极。 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 药性寒热温凉, 发生的反应概栝出来,是与所治疾病的 发生的反应概栝出来, 寒热性质相对应的。 寒热性质相对应的。
中药的治疗原则: 热者寒之, 中药的治疗原则:“热者寒之,寒者热 之” 治疗热证的中药其性寒凉,如黄连、 治疗热证的中药其性寒凉,如黄连、黄 芩、黄柏等;而治疗寒证的中药其性温 黄柏等; 如附子、干姜等。 热,如附子、干姜等。
南北朝( ):陶弘景以《神农本草经》 南北朝(梁):陶弘景以《神农本草经》 陶弘景以 和《名医别录》为基础编成《本草经集 名医别录》为基础编成《 自然属性分类, 全书首创以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 注》。全书首创以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 为后书依药物性质分类的导源。 为后书依药物性质分类的导源。
唐朝:隋唐时期我国医药学有较大发展。 唐朝:隋唐时期我国医药学有较大发展。 苏敬、 等人编写的《新修本草》 苏敬、李勣 等人编写的《新修本草》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收载药 物共844 844种 书中图文并茂的方法, 图文并茂的方法 物共844种。书中图文并茂的方法,开 创了世界药学的先例, 创了世界药学的先例,对后世药学的发 展也有深远的影响是世界最早的药典。 是世界最早的药典 展也有深远的影响是世界最早的药典。
一、四气
四气又称四性,是指中药寒 四气又称四性,是指中药寒、热、 四种药性。 温、凉四种药性。它是通过调节机体寒 热变化来纠正人体阴阳盛衰的, 热变化来纠正人体阴阳盛衰的,为说明 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药性理论。 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药性理论。
寒凉性药物多有清热泻火, 寒凉性药物多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 作用,如黄芩等; 作用,如黄芩等; 温热药多有温里散寒,助阳通脉等作用, 温热药多有温里散寒,助阳通脉等作用, 如附子等。 如附子等。 平性药:寒热之性不大明显, 平性药:寒热之性不大明显,作用比较 平和的药物。 平和的药物。
(二)中成药的命名 二 中成药的命名 功效命名:通宣理肺丸、 功效命名:通宣理肺丸、壮腰健肾丸 病症命名:胃痛散、 病症命名:胃痛散、风湿酒 君药与功效相结合:牛黄解毒片、 君药与功效相结合:牛黄解毒片、香砂养胃 丸、芒果止咳片 主药与病症相结合: 主药与病症相结合:桑菊感冒片 原料药物:天麻片、 原料药物:天麻片、首乌片 处方来源、产地、创制人姓名:金匮肾气丸、 处方来源、产地、创制人姓名:金匮肾气丸、 云南白药、 云南白药、黄氏响声丸 用法命名:西瓜霜喷剂、 用法命名:西瓜霜喷剂、复方草珊瑚含片
(3)与加工炮制有关而命名: )与加工炮制有关而命名: 制川乌、法半夏、 制川乌、法半夏、酒黄柏等 (4)与民间传说有关而命名: )与民间传说有关而命名: 如首乌藤又叫夜交藤。 如首乌藤又叫夜交藤。
以上命名法则绝大多数与实际相 符,但也不能一概套用,如有的药名虽 但也不能一概套用, 然有部位,但与实际不符,如夏枯草、 然有部位,但与实际不符,如夏枯草、 猫爪草,前者入药部位为其果序, 猫爪草,前者入药部位为其果序,后者 入药部位为其根,而非用其草。 入药部位为其根,而非用其草。
宋代: 宋代:在京城开封开设由国家经营的国 太医局的设立 是北宋的一大创举, 的设立, 家太医局的设立,是北宋的一大创举, 也是我国乃至世界药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也是我国乃至世界药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太医局的产生促进了药材检验、 太医局的产生促进了药材检验、成药生 产的发展,带动了炮制、 产的发展,带动了炮制、制剂技术的提 并制定了制剂规范, 高,并制定了制剂规范,《太平惠民和 局方》即是这方面的重要文献。 局方》即是这方面的重要文献。Βιβλιοθήκη 朱砂含HgS
丁香
3.按入药部位命名 按入药部位命名 苏子、苏叶、苏梗; 苏子、苏叶、苏梗; 莲子、莲花、莲叶、莲蒂、莲房、莲梗。 莲子、莲花、莲叶、莲蒂、莲房、莲梗。 4.按产地命名 按产地命名 地道药材” “地道药材” 杭菊、川连、广陈皮、田七、云苓、 杭菊、川连、广陈皮、田七、云苓、川 高丽参、西红花、西洋参。 芎、高丽参、西红花、西洋参。
第三节
中药的性能和应用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指与中药治疗作用有 关的性质和功能。 关的性质和功能。是所有的药物共同 具有的一些普遍特性。 具有的一些普遍特性。中药的性能理 又称为药性理论。 论,又称为药性理论。药性理论是中 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 五味、 四气、 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 补泻归经、升降浮沉、毒性。 补泻归经、升降浮沉、毒性。
第一章 中药基本知识
第一节
中药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药的定义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 以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的药物。 以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的药物。
二、中药的起源 在原始时代, 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由于采食和 狩猎, 狩猎,得以接触并逐渐了解这些植物和动 物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物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从古籍中记述的“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从古籍中记述的“神农尝百草之滋味-… 一日而遇七十毒” 一日而遇七十毒”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药 物知识萌芽的实践 过程。 过程。
二、五味
指中药辛 指中药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 五种滋味。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 药物和食物的滋味不止五种, 药物和食物的滋味不止五种,辛甘酸苦咸 是五种最基本的滋味。 是五种最基本的滋味。此外还有淡味和涩 由于长期以来将涩味附于酸, 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味附于酸,淡附于 甘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甘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五味不 仅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 仅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 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2.按药材功效分类 按药材功效分类 根据药材的不同功效分为解表药 解表药、 根据药材的不同功效分为解表药、泻下 清热药、祛风湿药、安神药、 药、清热药、祛风湿药、安神药、温里 平肝熄风药、止血药、消导药、 药、平肝熄风药、止血药、消导药、止 咳化痰药、活血祛瘀药、 咳化痰药、活血祛瘀药、驱虫药 外用药等 外用药等。 这些大类的药还可根据功能差异细分。 这些大类的药还可根据功能差异细分。 优点:突出中药性能功效, 优点:突出中药性能功效,便于临床医 疗的辩证用药。 疗的辩证用药。
南北朝刘宋时代, 南北朝刘宋时代,雷敩总结前人对 中药炮制的经验,写成《雷公炮炙论》 中药炮制的经验,写成《雷公炮炙论》, 叙述药物通过适宜的炮制, 叙述药物通过适宜的炮制,可以提高药 减轻毒性或烈性,收录方300 300种药物 效,减轻毒性或烈性,收录方300种药物 的炮制方法。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 的炮制方法。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 也标志着本草学新分支学科的产生。 著,也标志着本草学新分支学科的产生。
5.其他命名方法 其他命名方法 (1)与理化性质、质地相关的命名: )与理化性质、质地相关的命名: 出自绿色铜锈的粉末成为铜绿; 出自绿色铜锈的粉末成为铜绿; 质地轻浮、沉重不同取名有浮小麦、 质地轻浮、沉重不同取名有浮小麦、沉 香。 (2)与生长习性相关而命名: )与生长习性相关而命名: 桑寄生、夏枯草、冬虫夏草、迎春花、 桑寄生、夏枯草、冬虫夏草、迎春花、 半夏。 半夏。
(一)中药材的命名 1.按功效命名 按功效命名 益母草:化解妇女产后血瘀, 益母草:化解妇女产后血瘀,利于母体 康复 甘草:味甘,调和百药习称“国佬” 甘草:味甘,调和百药习称“国佬” 续断:疗骨折, 续断:疗骨折,续筋骨 锁阳:壮阳固精, 锁阳:壮阳固精,治疗阳痿遗精
2.按性状命名 按性状命名 (1)颜色: 大黄、黄连、鸡血藤、丹 )颜色: 大黄、黄连、鸡血藤、 红花、青皮等。 参、红花、青皮等。 (2)味道:苦参、五味子、酸枣仁、 )味道:苦参、五味子、酸枣仁、 淡豆豉等。 淡豆豉等。 (3)气味:木香、小茴香、鱼腥草、鸡 气味: 气味 木香、小茴香、鱼腥草、 屎藤、臭梧桐等。 屎藤、臭梧桐等。 形状、颜色: (4)形状、颜色:朱砂 形状、味道: (5)形状、味道:丁香
(二)中成药的分类 1.按剂型分类 按剂型分类 片等。 丸、散、膏、丹、片等。每类又可细分 若干小类。 若干小类。 优点:对经营、保管比较方便。 优点:对经营、保管比较方便。适用于 仓库。 仓库。
2.按疗效分类 按疗效分类 清热药、止咳化痰药、解表药、安神药、 清热药、止咳化痰药、解表药、安神药、 调理气血药、开窍解痉药、驱虫药、 调理气血药、开窍解痉药、驱虫药、驱 寒药等。 寒药等。 此分类方法适用于药店和医院。 此分类方法适用于药店和医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