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基础知识培训资料
中药材培训教材
培训内容:中药基础知识培训地点:公司培训室中药基础知识第一章总论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
由于其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及至近代,随着西方医药学在我国的传播,本草学遂逐渐改称为“中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先秦时期据医史学家研究,猿人和最早的人类用以充饥的食物,大多是植物类,因此最先发现的也是植物药。
在渔猎生产和生活开始以后,人类才有可能接触较多的动物及其肉类、甲壳、骨骼、血液、脂肪及内脏等,并逐渐掌握了某些动物类药物的医疗作用。
直至原始社会的后期,随着采矿和治炼的兴起,又相继发现了矿物药。
在这一时期,人们从野果与谷物自然发酵的启示中,还逐步掌握了酒的酿造技术。
至殷商时期,酿酒业已十分兴盛。
酒不仅是一种饮料,更重要的是具有温通血脉、行药势和作为溶媒等多方面的作用,故古人将酒誉为“百药之长”。
二、秦汉时期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
该书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经历了较长时期的补充和完善过程。
其“序例”部分,言简意赅地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剂型选择等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
各论载药365种,按药物有毒与无毒、养身延年与祛邪治病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即后世所称的“三品分类法”。
所记各药功用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如黄连治痢、人参补虚、半夏止呕、阿胶止血、乌头止痛、茵陈退黄……。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南朝刘宋时期雷著《炮炙论》,叙述药物通过适宜的炮制,可以提高药效,减轻毒性或烈性。
收录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
也标志着本草学新分支学科的产生。
中药基础知识培训
中药基础知识培训中药是我国特有的宝贵资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药价值的重新认识和需求的增加,中药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中药,掌握中药基础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带您进入中药的世界,进行基础知识培训。
一、中药的定义中药,是指以天然药材为原料,采用中医药理论和制剂技术加工而成的药品。
中药可以分类为草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草药是指以植物的不同部位(如根、茎、叶、花、果实等)作为药用材料的中药;动物药是指以动物的组织、器官或分泌物等作为药用材料的中药;矿物药则是指以矿物质为主要组成成分的中药。
二、中药的功效和应用中药具有多种功效,常被用于预防、治疗和调理疾病。
中药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应用于内、外、养生等多个领域。
在内用中,中药可以通过口服、饮片或口服液等方式进入人体,起到调理机体功能、改善疾病症状的作用。
在外用中,中药则可通过煎汤、外敷等形式用于创伤、皮肤疾病等的治疗。
此外,中药还可以应用于养生保健,如中药材的泡脚、中药配方的补益养生等。
三、中药的质量标准中药的质量是保障其药效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为了确保中药质量,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质量标准和规范。
质量标准主要包括外观特征、理化指标、含量测定、微生物检验等方面的要求。
此外,还有中药鉴定和质量控制方法的相关规定,以确保中药的质量稳定、一致和符合要求。
四、中药的药物相互作用中药在应用过程中,可能会导致药物相互作用,这是使用中药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不同药物在体内发生的相互干扰、影响或协同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导致药效增强、药效减弱,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因此,在使用中药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合理搭配用药,并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避免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
五、中药的安全性及副作用中药的安全性是大家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虽然中药在正确使用情况下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仍有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常见的副作用有肠胃不适、皮肤过敏、头晕等。
中药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药基础必学知识点
1. 中药的起源和历史:了解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了解中药在中医传统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中药分类:学习中药的分类方法和依据,包括按来源分类、按性味分类等。
3. 中药药材:学习常见的中药药材的名称、来源、性味、功效、用法用量等,了解中药药材的采集和贮存方法。
4. 中药配伍:学习中药配伍的原则和方法,了解中药配伍的相互作用和药理效应。
5. 中药炮制:学习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和工艺,了解中药炮制对药物性质的影响。
6. 中药治疗原则:了解中药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辨病辨证、辨病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等。
7. 中药制剂:了解中药制剂的常见种类和制备方法,包括水煎剂、浸膏剂、丸剂、散剂、膏剂等。
8. 中药药效评价:学习中药药效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了解中药药效评价的原理和应用。
9. 中药安全性评价:了解中药的毒性和安全性评价方法,学习中药的毒性分类和毒性评价指标。
10. 中药文献和中药鉴定:了解中药文献的基本分类和常见的中药鉴定方法,学习中药的鉴别和质量评价方法。
以上是中药基础必学的一些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并提高对中药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中药专业知识培训讲义
中药专业知识培训讲义一、中药概念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用于防治疾病的物质,它包括自然界的动物药、植物药和矿物药等。
二、中药的命名中药种类繁多,名称复杂,这同时代的变迁与地区的差异有关。
总的看来,中药的命名多是根据产地、性能、生长特性、形态气味、入药部分及发现者的名字等。
三、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性”即药性,“能”即效能,每种中药都有一定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
四气:是指在长期医疗实践中观察总结出来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其中,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另:对寒症、热症作用不明显(寒热偏性不明显)的药物,称为平性药。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药物的味不同,作用就不同。
其中,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
(另:实际上除上述五种外尚有淡、涩二味,习惯上淡附于甘,酸涩功似,并不另立,仍称五味。
)辛:有发散、行气血、滋补润养的作用。
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
(另:淡:有渗湿、利水作用。
)酸:有收敛、固涩(止泻、止血)作用。
另:涩:收敛、固涩作用与酸相似,但不能生津。
)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作用咸:有软坚散结、泻下、潜降之作用。
归经:是指药物的选择性作用,也是中药的用药规律。
临床用药时,首先要审清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然后再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升降浮沉:是药物在治疗作用中的趋向。
升浮药物,主向上向外,沉降的药物,主向下向内。
毒性:毒性有广义的毒性和狭义的毒性之分。
认为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是由于药物有偏性,这种偏性就是药物的“毒性”,以药物的偏性纠正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此即广义的毒性;专指某些药物对人体的毒害性,此即狭义的毒性。
四、中药的配伍与禁忌1、配伍:是指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把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应用。
配伍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相须:即性能相类似的药物相伍为用,可起协同作用,增强疗效。
中药知识培训
03
中药材的鉴别与选购
中药材的鉴别方法
经验鉴别
通过观察药材的形状、颜色、质地等特征,结合 气味、味道等感官体验进行鉴别。
显微鉴别
利用显微镜观察药材的组织构造、细胞特征、结 晶体等微观特征进行鉴别。
理化鉴别
采用化学反应、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等方法对药 材进行鉴别。
中药材的选购技巧
了解产地
不同产地的中药材质量差异较大, 选购时需关注产地区别。
2023
《中药知识培训》
目录
• 中药基本知识 • 中药常见疾病治疗 • 中药材的鉴别与选购 • 中药方剂学习 • 中医药膳与养生 • 中药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01
中药基本知识
中药的种类与分类
1 2
植物药
包括根、茎、叶、花、果和种子等。如甘草、 黄芪、人参、三七等。
动物药
包括动物全体、动物部分和动物产物等。如鹿 茸、阿胶、熊胆等。
02
中药常见疾病治疗
感冒的中草药治疗
草药种类
紫苏、荆芥、薄荷、连翘等。
治疗方法
将草药煎汤或熬成药膏,可加入适量的姜和红糖,口感更好。
中药缓解高血压
草药种类
杜仲、桑寄生、枸杞子等。
治疗方法
将草药煎汤服用,或熬成药膏,可辅助降低血压。
中药治疗糖尿病
草药种类
知母、黄连、地黄等。
治疗方法
将草药煎汤服用,或熬成药膏,可辅助控制血糖。
孕妇
孕妇使用中药时应谨慎,避免使用有毒或峻猛的药物,以及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的药 物。同时,孕妇在使用中药时应根据个人体质和孕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
儿童
儿童使用中药时应根据年龄和体重进行剂量调整,避免剂量过大或过小。同时,应选择适 合儿童的药物剂型,如糖浆剂、颗粒剂等便于掌握剂量的药物。
中医药培训相关知识培训资料
4
推拿按摩基础知识
- 推拿按摩的基本原理 - 推拿按摩的手法(拍法、捏法、揉法等) - 推拿按摩的注意事项
6
5
中医诊断基础知识
- 四诊合参(望、闻、问、切) - 病因、病机、病位分析 - 诊断思路与步骤8源自6中药方剂基础知识
- 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 常用中药方剂介绍(如六味地黄丸、逍遥散等) - 方剂的剂型与用法
- 中医药相关法律法规介绍 - 中医药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 - 医疗事故与纠纷的防范与处理
4
10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
- 针灸、推拿等手法的实践操作 - 中药煎煮与制剂的实操训练 - 典型病例分析与讨论
12
8
7
中医药临床应用与辩证治疗
- 常见病证的中医辩证治疗(如感冒、咳嗽、泄泻等) - 中医药在慢性病、亚健康状态及疑难杂症中的应用 - 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12
8
中医药养生保健与康复治疗
- 中医药养生保健的理念与方法 - 中医药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 针灸、推拿、拔罐等疗法的康复作用
6
9
中医药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
中医药培训相关知识培训资料
序号
培训主题
培训内容概述
学时
1
中医药基础理论
- 阴阳五行学说 - 脏腑经络理论 - 气血津液理论 - 病因病机分析
10
2
中药基础知识
- 中药的种类与分类(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 中药的采集与保存 - 中药的炮制与制剂(汤剂、丸剂、散剂等)
10
3
经络与穴位基础知识
- 经络系统的概述 - 常用穴位及其功效 - 针灸疗法及其应用
中药临床药师技能培训中的基础知识
理化鉴别技术与方法
掌握中草药的理化鉴别方法, 如薄层色谱法、紫外光谱法等
熟悉中草药中主要成分的理化 性质,如溶解度、熔点等
了解中草药理化鉴别在质量控 制和真伪鉴别中的应用
真伪品鉴别实例分析
通过实例分析,掌握真伪品鉴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熟悉常见伪品的特征和鉴别要点
了解中草药市场存在的质量问题和监管措施
防鼠、防虫、防火措施
药师应了解并掌握如何采取有效的防鼠、防虫措施,如使用捕鼠器、灭虫剂等,同时还应 熟悉防火设施如灭火器、消防栓等的使用方法。
养护措施和方法指导
清洁与卫生
药师应定期清洁储存环境,保持 药品的卫生。同时,还应了解并 掌握如何对不同类型的中药进行
清洁处理,如除尘、去污等。
翻晒与通风
对于易受潮、霉变的中药,药师应 掌握如何适时进行翻晒和通风处理 ,以保持药品的干燥和新鲜。
有效。
03
案例三
儿童患者因病情需要使用抗生素,但家长对药物使用存在疑虑。药师通
过详细解释药物作用、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消除家长顾虑
,确保患儿得到及时治疗。
煎煮方法与设备操作规范
04
传统煎煮方法介绍
01
砂锅煎煮
使用砂锅进行中药煎煮,需注意火候、时间、加水量等 因素。
02
瓦罐煎煮
瓦罐材质透气性好,适用于长时间煎煮,药物成分易于 溶出。
中药分类
根据药物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不同标准,中药可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 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化瘀 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熄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涌吐药、攻毒
杀虫止痒药、拔毒化腐生肌药等。
中药药理学及作用机制
中药基础知识培训
四)、验收
医院对所购的中药饮片,应当按照国家药品标准和省、自治区、直 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标准和规范进行验收,验收不合格的不得入 库。
对购入的中药饮片质量有疑义需要鉴定的,应当委托国家认定的药 检部门进行鉴定。
有条件的医院,可以设置中药饮片检验室、标本室,并能掌握《中 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中药饮片常规检验方法。
中药饮片调剂人员在调配处方时,应当按照《处方管理办法》 和中药饮片调剂规程的有关规定进行审方和调剂。对存在"十八反 "、"十九畏"、妊娠禁忌、超过常用剂量等可能引起用药安全问题 的处方,应当由处方医生确认("双签字")或重新开具处方后方可 调配。
中药饮片调配后,必须经复核后方可发出。二级以上医院应当 由主管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负责调剂复核工作,复核率应当达 到100%。
二、法律法规
《中药饮片管理规范》
为加强医院中药饮片管理,保障人体用药安全、 有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卫生部于2007年3月12日 发布《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
一)、明确了对各级各类医院中药饮片的人员 配备要求、采购验收、保管、调剂、煎煮等管理进 行了规定。
二)人员要求
二级以上医院的中药饮片管理由单位的药事管理委员会监督 指导,药学部门主管,中药房主任或相关部门负责人具体负责。 一级医院应当设专人负责。
山药每100kg,用麦麸10kg。
注:含硫量不得超标。
9.焦山楂:蔷薇科植物山里红 或山楂的干燥成熟果实。
炮制方法:取拣净的山楂,置 锅内用武火炒至外面焦褐色, 内部黄褐色为度,喷淋清水, 取出,晒干。
10.连翘:木犀科植物连翘的干 燥果实。
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 质及果柄,抢水洗净,晒干。 筛去脱落的心及灰屑。
中医药基本知识培训课件精选全文
8/6/2024
中医药基本知识
23
中医药基本知识
脏象学说
主管生长发育 主管生殖 主管水液代谢 主管纳气 濡养温煦脏腑
《侣山堂类辩》:五脏之气,皆相贯通
五行理论: 生理关系:五行相生、相克 病理联系:相乘相侮、子母相及
发展:通过生理功能阐述五脏间联系,用病理上相互 影响反证其生理上关系
8/6/2024
构成人体的核心 完成人体主要功能 相互间密切联系
推动血液运行 (主血) 主管精神活动 (藏神 / 主神明)
主管消化吸收 (主运化) 统摄血液 (主统血)
疏通全身气机 --调节情志活动 --促进消化吸收 --促进血液循环 --促进水液代谢 --通调月经
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
主呼吸 辅心行血 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
《灵枢·平人绝谷》: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8/6/2024
中医药基本知识
8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津液
津液—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也称”水液”.遍布于 周身,存在于经脉内外
人体某些分泌液,如涕、泪、唾等,及排泄液,如汗、 尿等,由津液所化生,也称津液
运化滋
输生润
功
废血和
能
物液营
养
8/6/2024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脏象学说 经络学说 药性理论
8/6/2024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中医药基本知识
1
基本概念
中医药基本知识
经脏阴津血气精 络腑阳液
8/6/2024
中医药基本知识
2
基本概念
精
中医药基本知识
广义:包括水谷之精(饮食物化生成)、五脏六 腑之精(水谷之精输布到组织器官)和肾精(禀 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藏于肾中)
中药培训内容
中药培训内容一、中药基本知识1、配伍“就是有选择性的将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
常见七种配伍关系: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单行:就是用一味药治疗疾病,如:独参汤单用一味人参大补元气,治疗虚脱之症等。
相须:就是两种功用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互相增强疗效。
如黄柏与知母同用可增强滋阴降火作用。
大黄和芒硝同用可促进通泻大便作用等。
相使:就是两种功用有某些共性的药物同用,可相互协调提高疗效。
如补气的黄芪与利水的茯苓合用,可加强益气健脾利水功用等。
相畏:就是一种药物能抑制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烈性。
如生姜能抑制半夏毒性,所以半夏畏生姜。
相杀:就是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
如绿豆能杀巴豆毒,防风能杀砒霜毒相恶:就是两种药物配合应用后一种药物可以减弱或牵制另一种药物疗效。
如:黄岑能减低生姜的温性,所以生姜恶黄岑相反:就是两种药物合用后,可以发生不良反应或剧毒作用。
如甘草反甘遂、芫花等。
相反药原则上不能同用,相恶相反均属于配伍禁忌。
2、禁忌: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和服药禁忌。
“十八反”歌诀: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歌解:甘草反海藻、京大戟、甘遂、芫花乌头(包括:川乌、草乌、附子)反半夏、瓜蒌(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天花粉)、贝母(川贝、浙贝)、白蔹、白及。
藜芦反诸参(包括人参、丹参、南沙参、苦参、玄参),细辛、芍药(白芍、赤芍)。
“十九畏“歌诀: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歌解:硫黄畏芒硝(包括玄明粉);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子(包括黑、白两种);丁香畏郁金芒硝(包括玄明粉)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各种人参)畏五灵脂;官桂(包括肉桂、桂枝)畏石脂(赤白两种)。
中药基础知识培训
06 中药煎服方法
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30分钟。 煎药一般宜先武火后文火,即未沸前用大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煎药时间视不同类 型的药物有所不同,一般说,解表药及其它芳香性药物沸后煎15 ~ 20分钟左右即可;一般性药物沸后煎20 ~ 30分钟; 滋补性药物则煎煮时间稍长,沸后再文火维持45 ~60分钟。 儿童每剂头汁50~70 ml,二汁40~60ml;成人每剂头汁160~170 ml,二、三汁140~150ml。 一般药物可以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解临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有的还需作特殊处理。
凡禁用的药物,绝对不能使用;
慎用:包括通经去瘀、行气破滞,以及辛热等药 物,如桃仁、红花、大黄等。慎用药可根据孕妇 患病的情况,斟情使用,但没有特殊必要时,应
尽量避免,以防发生事故。
05 中药用药禁忌
饮食禁忌
在古代文献上有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 葱、蒜、萝卜,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 甲忌苋菜:以及蜜反生葱等记载。这说明服 用某些药时不可同吃某些食物。
中 中药是在西方医学传入我国以后,人们对我国传统医药学的称呼。中药是以中医理论
国 风
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植物,动物等及其加工品,不论产于中国、外国均称中药。
05 中药用药禁忌
配伍禁忌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 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 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 一般药物,无论饭前或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物与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药效的发挥。
服药多少
一般疾病服药,多采用每日一剂,每剂分二服或三服。
中草药基础知识培训资料
中草药基础知识培训资料
什么是中草药
中草药是指使用植物的部分或者全部制成的药物,它包含着丰富的营养成分和药理活性成分,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它广泛应用于中医诊疗领域中,历史悠久。
中草药的分类
中草药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
一般来说,可以按照药用部位、药性、功能主治、归经等方面进行分类。
中草药的基本功效
不同的中草药具有各自独特的功效。
例如菊花可以清热解毒、降压降脂,罗汉果可以润喉止咳、去火解毒、清热解毒,熟地可以补益肝肾、调养气血等。
中草药的应用注意事项
中草药应用需要注意许多事项,例如药材的质量、使用的方法、通用方剂等。
在使用中草药时,必须对中草药的剂量、用法用量、
配伍禁忌等方面严格遵守,并且应严格按照医生或者专业人员的指
示进行使用。
中草药的副作用和毒性
中草药的使用需要注意副作用和毒性问题。
一些中草药在使用时,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或者毒性,特别是部分草药对儿童和
孕妇会产生一定不良影响。
中草药的储存和保管
正确储存和保管中草药非常重要,可以延长其保存期限,保证
其药效不受影响。
一般来说,中草药应放置在阴凉、干燥、通风的
地方,并避免阳光直射。
中药基础知识培训课件(共60张PPT)
培训专用
三、 炮制方法
可分为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及其它制法等五大 类型。
纯净处理——去掉灰屑、杂质及非
药用部分。
修治 粉碎处理——粉碎药物及符合制剂
及其它炮制法之需。
切制处理——利于炮制、贮藏、
调剂及有效成份煎出。
培训专用
洗——除去杂质。
淋——使其清洁或软化。
培训专用
三、剂 量
【概念】 剂量,又称用量,主要是指一味药的干燥饮片在汤
剂中的成人一日量。 【计量的换算】
1两=30克
1钱=3克
培训专用
【确定依据】
1. 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 2. 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 3. 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 4. 季节变化与剂量的关系
培训专用
四、用 法
【汤剂煎煮方法】 1. 普通煎煮方法
十大广药:广藿香、化橘红、阳春砂、巴戟天、 高良
姜、金钱白花蛇、广地龙、佛手、沉香、 广陈皮。
培训专用
四大怀药:怀地黄、怀菊花、怀牛膝、怀山药。 浙八味:白术、菊花、芍药、玄参、玄胡、浙贝、 温郁金、麦冬。
培训专用
二、中药的加工
目的:促使干燥,保障质量,便于包装运输
加工方法:
挑拣、清洗
切片 去壳
培训专用
第三节
中药的采制
培训专用
采集
药材的采收,应该在有效成分含量最多的时候进 行。通常以入药部分的成熟程度作为依据,每种植 物药材都有一定的采收时节。
培训专用
1. 根、根茎:通常在秋末至春初时采收。
2.树皮、根皮:通常在春、夏季节植物生长旺盛,植物体 内浆液充足时采收。
培训专用
3.叶、全草:通常在植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花将开 放或盛开而果实尚未成熟时采收。
中药基础知识学习资料(ppt 134页)_12884
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
(二)采集 1.植物药 (1) 全草:在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 (2) 叶类:在花蕾将放或盛开时采收。 (3) 花及花粉:在含苞未放时采摘花蕾。 (4) 果实及种子:在成熟时采摘。 (5) 根及根茎:在初春或秋末采收。 (6) 树皮及根皮:在春夏之间采剥。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
1.晒干法 主要适用于肉质类药材。 2.阴干法 主要适用于芳香性花类、叶类及草类 药材。 3.烘干法 主要适用于阴雨天急需干燥或一些特 殊要求的药材。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
4.石灰干燥法 主要适用于易变质的药材。
5.远红外线干燥及微波干燥技术的优点 干燥速度快,脱水率高,加热均匀且能杀 灭微生物。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中药性能
(五)中药毒性 1.毒性分级
(1) 大毒——中毒症状严重,常引起主要 脏器严重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归为“大 毒”。如草乌、川乌、马钱子等。
(2) 有毒——当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 出现严重中毒症状,并引起重要脏器损害,归 为“有毒”。如附子、商陆、牵牛子等。
(3) 小毒——中毒症状轻微,一般不损害 组织器官,不造成死亡者,归为“小毒”。如 吴茱萸、细辛、苦杏仁等。
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
(一)产地
产地与中药质量密切相关。 这是由于各地的土壤、水质、气候、日照、 雨量、肥料等自然条件不同所致,特别是土壤 成份的差异对中药质量的影响尤为突出,故逐 渐形成了使用“道地药材”的用药原则。 道地药材——是指产地历史悠久、品种优 良、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一些药物,如 吉林的人参,辽宁的细辛,云南的三七 。
中药知识培训课件
中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其中,最具 代表性的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经典著作。
中药的种类和分类
中药的种类
中药根据其来源、性质和用途,大致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 药和矿物药三大类。其中,植物药是最为常见且数量最多的 中药类型。
中药的分类
建立药物的质量控制标准,包括外观 、杂质、重金属含量、微生物限度等 方面的检测和评估。
04
稳定性考察
对药物进行加速和长期稳定性考察, 检测药物在不同环境下的质量变化情 况。
中医药理论的传承与发展趋势
经典中医药理论的传承
现代中医药理论的发展
传承经典中医药理论,如《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等,保持中医药理论的完 整性和连续性。
面临的挑战
尽管中药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中药质量标准不一、缺乏科学依据等。此外 ,中药的国际推广和使用也受到专利制度、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制约。
05
中药的安全与合理应用
中药的毒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总结词
中药并非无毒,过量或不当使用可导致毒副作用
详细描述
中药在正常剂量下使用时相对安全,但过量或不当使用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如肝肾损伤、 胃肠道不适、过敏反应等。因此,使用中药时应遵循医嘱,注意个体差异和药物相互作用。
中药的分类方法有多种,其中比较常见的是按照药性进行分 类,如寒性、热性、温性、凉性等。此外,还可以按照中药 的功效、来源等进行分类。
中药的药性及用药原则
中药的药性
中药的药性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寒、热、温、凉等性质,以及升、降、浮、沉等 作用趋势。这些药性对于中药的治疗效果和使用方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药知识培训课件
出口市场不断扩大
我国的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逐渐提升,出口量和出口额均呈 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中药产业的发展趋势
产业链不断完善
中药产业正在向上下游延伸,形成了一个包括中药材种植、采摘、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完 整产业链。
中药的毒性与不良反应
毒性分类
根据中药的毒性成分和作用机制,可分为大毒、有毒和小毒三类。如生半夏、生 南星、生附子等属于大毒药物,而川乌、草乌、马钱子等属于有毒药物,一般剂 量下不会导致死亡。
不良反应
部分中药在适量使用时不会引起不良反应,但过量使用或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时 可能会导致中毒或过敏反应,如乌头碱中毒、红花过敏等。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 要严格掌握剂量和使用方法,注意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及时处理。
中药的主治范围
呼吸系统
中药如麻黄、杏仁等主要用于止咳化痰、平喘解痉,治疗感冒、 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
中药如黄连、大黄等具有抗炎、抗菌、调节胃肠功能等作用,治 疗胃炎、肠炎、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
中药如柴胡、郁金等具有镇静、镇痛、抗抑郁等作用,治疗神经性 头痛、失眠、抑郁症等神经系统疾病。
国际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随着中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 大,我国正在培养一支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中 药人才队伍。
THANK YOU.
中药的药性理论
四气五味
中药的药性包括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和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不同药性和味 道对人体的作用也不同。
升降沉浮
中药的升降沉浮是指药物对人体的作用方向和作用方式,升浮的药物具有升阳、发表、散 寒等作用,沉降的药物具有清热、泻火、利尿等作用。
中药知识培训课件
中药知识培训课件xx年xx月xx日•中药基础知识•常用中药材介绍•中药的药理作用和功效目录•中药材的鉴别方法•中药的配方原则和禁忌•中药的临床应用01中药基础知识中药的种类与分类生长在野外的植物,可用于制成中药,如黄连、甘草等。
草药矿物药动物药复方药由天然矿物或金属制成,如石膏、珍珠等。
由动物制成,如鹿茸、虫草等。
由多种草药和其他成分制成,如六味地黄丸等。
煎煮过程将草药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约30分钟。
煎药前准备先将草药用水清洗,切碎或捣碎,加入适量的水浸泡约30分钟。
煎煮次数煎煮3次,将药液混合后饮用。
中药的煎煮方法将中药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
贮存方法中药的保质期一般为2-3年,但有些草药和蜂蜜等物质的保质期更短。
保质期中药的贮存和保质期02常用中药材介绍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安神增智。
功效3~9g,宜文火另煎,将参汁与其它汤药混服。
用法与用量实证、热证忌服,服人参后,不宜饮茶和吃萝卜。
注意事项用法与用量10~30g,水煎服,宜文火煎煮。
注意事项疮疡实证热证不宜服用,表实邪盛者不宜服用。
功效益气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
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
功效5~15g,水煎服,宜文火煎煮。
用法与用量湿盛中满、大便泄泻者忌服。
注意事项用法与用量6~12g,可煎汤、泡茶、浸酒等。
功效补肾益精、养肝明目、益气健脾。
注意事项脾虚泄泻者忌服,泡水喝时,最好将枸杞子泡好后喝完,不要浪费。
枸杞用法与用量研末吞服,也可泡酒喝,常用剂量为每日3~5g。
注意事项服用鹿茸宜从小量开始,缓缓增加,不可骤用大量,以免阳升风动,头晕目赤,助火动血,而致鼻衄。
功效补肾壮阳、益精生血、强筋健骨。
鹿茸03中药的药理作用和功效1清热解毒类中药23这类中药主要针对热毒病症,如发热、疮疡、痈疽、疔疮等,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清热解毒部分清热解毒类中药对多种病原菌有抑制生长和杀灭作用,如板蓝根、金银花等,具有抗菌抗炎双重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基础知识培训
一、中药基础知识中药——凡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以利于临床应用的药物称中药。
1、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
(一)产地产地与中药质量密切相关。
这是由于各地的土壤、水质、气候、日照、雨量、肥料等自然条件不同所致,特别是土壤成份的差异对中药质量的影响尤为突出,故逐渐形成了使用“道地药材”的用药原则。
(二)采集
一. 植物药
(1) 全草:在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
(2) 叶类:在花蕾将放或盛开时采收。
(3) 花及花粉:在含苞未放时采摘花蕾。
(4) 果实及种子:在成熟时采摘。
(5) 根及根茎:在初春或秋末采收。
(6) 树皮及根皮:在春夏之间采剥。
2. 动物药
(1) 夏秋季捕捉:石决明、牡蛎、蛤壳、瓦楞子等。
(2) 秋季采集:桑螵蛸、露蜂房。
(3) 夏末秋初:蝎子、土鳖虫、蟋蟀、斑蝥等。
3. 矿物药
全年皆可采挖。
(三)干燥干燥方法:晒干、阴干、烘干、石灰干燥、远红外线干燥及微波干燥等。
1. 晒干法主要适用于肉质类药材。
2. 阴干法主要适用于芳香性花类、类及草类药材。
3. 烘干法主要适用于阴雨天急需干燥或一些特殊要求的药材。
四)贮存
a. 贮存不当,就会发生虫蛀、霉烂、变色、走油等现象,导致药材变质。
b. 通常采用的贮存方法有:干燥、低温、避光、密闭保存及化学药物薰杀。
2、中药的炮制
1. 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
2. 增强药效
3. 改变药物性能
4. 利于贮存
5. 便于服用
(二)炮制方法
1. 修治法:主要包括纯净、粉碎和切制三道工序。
2. 水制法:用水或其它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称为水制法。
3. 火制法:用火对药物进行加热处理的一种方法。
4. 水火共制法:本法既要用水,又要用火。
5. 其他制法:主要有制霜、发酵、发芽、药拌等。
三、中药性能
(一)四气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凡能治疗温热性疾病的药物,多属凉性或寒性。
凡能治疗寒凉性疾病的药物,多属热性或温性。
寒、热之性不甚明显,谓之平性药。
(二)五味
1. 辛味:“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
(细辛、当归)
2. 甘味:“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调和、缓急作用。
(甘草、大枣)
3. 酸味:“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作用。
(五味子、乌梅)
4. 苦味:“能泄、能燥”,即具有通泄、燥湿等作用。
(大黄)
5. 咸味:“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等作用。
另有淡味药,即无明显味道。
“淡”则“能渗、能利”,即能渗湿利便。
(龙骨)
三、中药性能
(三)升降浮沉
升,即上升提举;
降,即下达降逆;
浮,即向外发散;
沉,即向内收敛。
(四)归经
归经——药物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种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
引经药——一些不但能自入某经,而且还能引导它药进入某经的药物,称引经药。
(五)中药毒性
1. 毒性分级
(1)大毒——中毒症状严重,常引起主要脏器严重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归为“大毒”。
如草乌、川乌、马钱子等。
(2)有毒——当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出现严重中毒症状,并引起重要脏器损害,归为“有毒”。
如附子、商陆、牵牛子等。
(3)小毒——中毒症状轻微,一般不损害组织器官,不造成死亡者,归为“小毒”。
如吴茱萸、细辛、苦杏仁等。
3. 预防措施
(1)应掌握有毒中药的品种及其使用的特殊要求。
(2)根据病人体质强弱和病情,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和服药时间。
(3)严密观察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和毒副反应,早诊断、早处理。
四、中药的用法
(一)配伍
配伍——根据不同病情和临床辨证,有选择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组合在一起应用叫配伍。
1. 配伍七情
(1) 单行——用一味药治疗疾病谓单行。
(2) 相须——两种性能、功效相同或近似的药物合用,以增强疗效的一种配伍方法叫相
须。
(3) 相使——两种药合用,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可以提高主药功效的配
伍方法谓相使。
(4)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 使其毒副作用减轻或消失的
配伍方法称相畏。
(5) 相杀——一种药物能够清除另一种药物毒副作用的配伍叫
相杀。
(6) 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使其作用减弱,甚至消失的一种配伍谓
相恶。
(7) 相反——两种药物配伍应用后,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即谓之相反。
2. 七情配伍关系
(1) 相须、相使可以起到协同作用,提高药效;
(2) 相畏、相杀可以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
(3) 相恶是一种药物抵消或削弱了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4) 相反是药物配伍后,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1) 中药配伍禁忌
1 ) 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2)十九畏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2)中西药的配伍禁忌1)形成难溶性物质:如四环素族与石膏、海螵蛸、石决明、龙骨等配伍。
2)影响药物的分布与排泄:如磺胺类药物与乌梅、蒲公英、五味子、山楂等配伍。
3)抑制酶活性:如六神丸、牛黄解毒丸与胃蛋白酶、多酶片、乳酶生等配伍。
2. 妊娠用药禁忌禁用药:毒性强、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斑蝥、麝香、虻虫、水蛭、三棱、莪术、芫花、大戟、甘遂、商陆、水银、轻粉、雄黄等。
慎用药:活血药、攻下药、行气药、大辛大热药,如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王不留行、大黄、枳实、厚朴、附子、干姜、肉桂、天南星、川乌、草乌等。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等特点,因而一种药物只适用于某种或某几种特定的证候,而对其他证候无效,甚或出现反作用。
此时,对其他证候而言,即为禁忌证。
如:
热结便秘——大黄适用。
阴虚便秘——大黄禁忌。
阳虚便秘——大黄禁忌。
4. 饮食禁忌
(1) 病证食忌温热病:忌食辛辣油腻煎炸之品。
寒凉证:忌食生冷寒凉之品。
(2) 服药食忌常山忌葱;鳖甲忌苋菜;地黄、何首乌忌葱、蒜。
(三)中药用量确定中药的剂量,应根据以下几方面因素来考虑。
1、药物性质:毒性大、作用峻烈者用量宜小。
2、药物配伍:复方中,君药比辅药重;单方剂量比复方重。
3、年龄、病情、体质:小儿、妇女产后及体质虚弱者用量宜小。
4、季节与地域:解表药夏季用量宜小,冬季用量宜大;在严寒冬天的北方用量重;南方用量宜轻。
(四)中药煎服法
1、煎药法
(1) 煎药用具:以砂锅、瓦罐为最好,搪瓷罐次之,忌用铜、铁锅。
(2) 煎药用水:自来水、井水均可。
(3) 煎煮火候:补益药宜用文火慢煎;解表药宜用武火急煎。
(4) 煎煮方法:先加水浸泡30〜60分钟,每剂煎煮2〜3次,分
2 〜3次服。
2、特殊要求:
1) 先煎:介壳、矿石类药,如龟板、鳖甲、代赭石、石决明、牡蛎等应打碎先煎半小时以上;附子、川乌、草乌
等药宜先煎1 小时以上。
2) 后下:薄荷、荆芥、木香、砂仁、沉香、豆蔻等久煮有效成分易于挥发;大黄、钩藤等久煎有效成分破坏,故此两类药物均宜后下。
3) 包煎:对于蛤粉、滑石、旋复花、车前子、灶心土等宜先用纱布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
4) 另煎:人参、羚羊角、鹿角等贵重药,往往单煎2〜3 小时,以便能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