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基本知识
中医基础知识及认识
中医基础知识及认识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医的基础知识和认识,希望能够增加大家对中医的了解。
第一节:中医的起源和发展中医起源于古代华夏文明,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夏朝时期。
中医的基本理念是“阴阳五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它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早的阶段是经验积累阶段,医生主要依靠观察和实践来治疗疾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经络学、脏腑学、病因病机学等。
第二节: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其中,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
阴阳是指事物的两个对立面,如天地、日月、寒热等。
中医认为,人体也由阴阳组成,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相互制约、相互生克。
中医通过观察人体的五脏六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治疗的方法。
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特殊的通道,通过经络可以使气血得以流通,从而维持人体的健康。
中医通过调理经络来治疗疾病。
第三节: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有独特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疾病的发生。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流来了解病情和病史。
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发生。
中医的诊断方法与西医的诊断方法有所不同,它更加注重全面的观察和综合分析。
中医强调“望闻问切”相结合,通过多个方面的信息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第四节: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
其中,药物治疗是中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中药是由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制成的药物,具有独特的疗效。
针灸是中医的另一种重要治疗方法,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来调整阴阳平衡。
中医药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课件
中医药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课件第一部分:中医药的基本概念1. 什么是中医药-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包括中医和中药两大领域。
-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注重平衡和调节身体的功能,强调“阴阳调和”,“气血平衡”等概念。
- 中药是以植物、动物、矿物为原料,经过制备或加工而成的药物,具有中医理论指导的药物。
2. 中医药的发展历史- 中国5000年的文明历史中,中医药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中医药是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3. 中医药的特点- 以整体观念为基础,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外相连,相辅相成。
- 强调预防为主,注重调整和改善人体的自愈能力。
- 采用个性化治疗方法,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第二部分:中医药与健康养生1. 中医药的养生理念- 中医药强调“治未病”,主张通过调整饮食、起居、运动等方式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 中医药养生强调顺应自然、顺应时令,提倡“四时养生”和“五运六气”。
2. 饮食调养- 中医药强调“药食同源”,推崇“药补不如食补”的理念。
- 根据中医药的饮食疗法,介绍一些常见食材的功效和适用人群。
3. 中医药的养生保健方法- 穴位按摩- 中草药泡脚- 气功养生第三部分:中医药与常见疾病防治1. 中医药在常见疾病的防治- 感冒、发热等症状的中医药防治- 肠胃不适、消化不良的中医药调理- 失眠、焦虑等精神疾病的中医药治疗2. 常见疾病的预防保健- 介绍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
第四部分:中医药文化传承与现代发展1. 中医药文化传承- 中医药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2. 中医药现代发展- 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医药的现代应用及国际发展趋势结语:中医药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传承和发展中,我们应当珍惜中医药文化传统,推动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发展,让中医药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发挥更大的价值。
最新中医药基本知识(精品课件)
中医药基本知识一、中医药基本知识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2。
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3.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4.五行与五脏的关系: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5.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6.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7.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8.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
9.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
10.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11。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
12。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
13.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14。
气、血、津液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摂津、津能载气,津血同源.15.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16。
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17。
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
18.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
19。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20.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挟湿.21。
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湿性重浊,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22.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中医药常识入门》课件
03
中药材与方剂
中药材分类与特点
中药材的分类: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中药材的特点:天然、安全、有效 中药材的采集与加工方法 中药材的储存与保管方法
中药方剂组成与功效
中药方剂的组成:介绍中药方剂的基本组成,包括主药、辅药、佐药 等,以及各药物在方剂中的作用。
中药方剂的功效:详细阐述中药方剂的功效,包括治疗作用、调理 作用、预防作用等,以及不同方剂之间的功效差异。
中医药的 适应症和 禁忌症
中医药的 常用药物 和治疗方 法
中医药的 养生保健 作用
中医药误区澄清与辨析
误区一:中医药只适用于慢性病 误区二:中医药治疗副作用小,可以随意使用 误区三:中医药治疗见效慢,不如西医效果好 误区四:中医药治疗只适用于特定人群
中医药健康生活指导
什么是中医药? 中医药常识答疑解惑 中医药在健康生活中的作的应用与价 值
中医药未来发展趋势与展 望
中医药未来发展趋势
现代化发展:结 合现代科技手段, 推动中医药的现 代化研究与应用
国际化发展:加 强国际交流与合 作,推动中医药 的国际化发展
产业化发展:培 育中医药产业集 群,推动中医药 的产业化发展
标准化发展:制 定和完善中医药 标准体系,推动 中医药的标准化 发展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达 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目 的
推拿治疗:通过手法作用于 人体特定部位,达到舒筋活 络、缓解疼痛的目的
拔罐治疗:通过拔罐器具 吸附在皮肤表面,产生负 压刺激,达到舒筋活血、 祛风散寒的目的
艾灸治疗:通过燃烧艾条产 生热量刺激穴位,达到温经 通络、散寒止痛的目的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桂枝汤:用于 治疗感冒、发 热、头痛等病 症,主要成分 有桂枝、芍药、
中医知识内容
中医知识内容
中医知识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对生命的认识、对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的认识、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以及诊治手段和养生方法等。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中医知识:
1. 中医对生命的认识:中医学认为人的生命来源于自然,是自然的一种现象,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过程。
2. 中医对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认识:中医学有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即人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息息相应的。
3. 中医对健康的认识:中医学有天人相应、形神合一、脏腑相关、阴阳平衡的健康观念,提倡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恬淡虚无、规避虚邪贼风的生活方式。
4.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产生的原因和病理变化有深入的认识,并理解病、证、症的关系。
它还提供了分析疾病的基本方法及特点。
5. 中医的诊治手段:中医学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来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
它还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
6. 中医的养生方法:中医学还提供了关于体质的认识和辨识体质的方法,以及不同体质(平和、阳虚、阴虚、气虚、痰湿、湿热、血瘀、气郁、特禀等)
的特征及其相应的日常养生方法。
此外,还介绍了有关起居、房事、气功等养生方法。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具体的信息,建议阅读中医书籍或咨询专业中医医师。
中医医学常识知识大全
中医医学常识知识大全
中医医学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一种医学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医学常识和知识。
以下是一些中
医医学的常识知识。
1. 中医基本理论: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这些理
论以人体的整体观念为基础,注重平衡和协调。
2.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进行
望诊;通过听患者的语音、咳嗽声等进行闻诊;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进行问诊;通过
触摸患者的脉搏进行切诊。
3. 中草药:中医常用草药治疗疾病。
中草药一般采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并根据
药性使用不同的部位和药材组合。
4. 针灸:针灸是通过刺激身体经络来调节和治疗疾病。
针灸分为经络穴位刺激和艾灸两种方式,通过调节人体生理机能来达到治疗目的。
5. 推拿按摩:中医推拿按摩可以通过按摩、推拿、推拿等手法刺激身体的经络和穴位,调节气
血运行,疏通经络,改善身体功能。
6. 中医养生:中医注重养生保健,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
养生包括合理膳食、
适度运动、调整情绪等方面。
以上是中医医学常识的一些知识点,中医医学系统庞大而复杂,还有很多具体的细分领域和治
疗方法。
中医药知识培训讲义PPT课件
注意事项:遵循 医生建议,注意 药物配伍禁忌, 避免过度服用, 孕妇及哺乳期妇 女应在医生指导 下使用
特殊药材:对于 一些特殊药材, 如阿胶、鹿茸等, 需单独煎煮后烊 化服用
中药煎煮及服用不当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及应对方法
煎煮不当可能引发中毒反 应
服用不当可能引发不良反 应
煎煮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服用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中医药治疗失眠 的案例分享
中医药治疗失眠 的疗效评估
中医药在胃痛治疗中的应用
胃痛定义:中医认为胃痛是因外邪内 侵、饮食所伤、情志不畅、脾胃虚弱 引起,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 种病症
中医药在胃痛治疗中的优势:整体 观念、辨证论治、副作用小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医药治疗胃痛的方法:针灸、中 药汤剂、推拿按摩等
讲中
添 加
义医 文
WPS
PPT
药档 副
课 件
知 识 培
标 题
汇 报 人 :
训
CONTENTS
目 录
中医药基础知识
中药煎煮及服用方 法
中医药在常见疾病 治疗中的应用
常见中药材及方剂 介绍
中医药养生知识
识中 医 药 基 础 知
中医药理论体系概述
阴阳五行:是中医哲学的核心思想,认为宇宙万物均由阴阳五行构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防风:性微温,味辛、甘,归膀胱、肝经, 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的功效。
白芷:性温,味辛、甘,归肺、胃经, 有祛风解表、止痛、消肿的功效。
细辛:性温,味辛,归心、肺、肾经,有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的功效。
常见清热药及方剂:黄连、黄芩、黄柏等
黄连:具有泻火解毒、 清热燥湿的功效,常 用于治疗心烦失眠、 目赤牙痛等症状。
中医基础知识培训
中医基础知识培训目录一、中医基础理论 (2)1.1 阴阳五行学说 (3)1.2 经络学说 (3)1.3 气血津液学说 (5)二、中医诊断学 (6)三、中药知识 (7)3.1 中药性能 (8)3.2 中药配伍 (9)3.3 中药应用 (11)四、针灸推拿 (12)4.1 经络腧穴 (13)4.2 针灸方法 (14)4.3 推拿按摩 (16)五、中医养生与保健 (17)5.1 养生原则 (18)5.2 常用养生方法 (19)5.3 常见疾病的中医调理 (21)六、中医急诊与急救 (22)6.1 急症处理 (23)6.2 治疗方法 (25)6.3 护理与康复 (26)七、中医病历与处方 (28)7.1 病历书写规范 (28)7.2 处方规则 (29)7.3 中药处方示例 (30)八、中医现代化与智能化 (31)8.1 中医信息化建设 (32)8.2 人工智能在中医中的应用 (34)8.3 中医现代化展望 (35)一、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是中医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万物都由阴阳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基本力量组成。
阴阳主要体现在气血、脏腑、经络等各个方面。
阴阳平衡是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而阴阳失衡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五行学说是中医学说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宇宙万物都可以归纳为五种基本元素:金、木、水、火、土。
这五种元素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五行与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等密切相关,可以通过五行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血是营养身体的物质基础,津液则是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物质。
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和分布都受到阴阳法则的制约,在中医治疗中,常常需要调整气、血、津液的平衡。
脏腑学说是中医学说的核心之一,它认为人体由多个脏腑组成,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结构。
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相连,相互影响。
中医治疗疾病时,常常需要从调整脏腑功能入手。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说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人体内有一条贯穿全身的经络系统,负责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传导气血。
中医药基本养生知识
中医药基本养生知识
1. 饮食调养:中医重视饮食调养,认为饮食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建议选择新鲜、自然、健康的食材,避免过度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保持饮食的均衡和多样性,适当限制盐、糖、油的摄入。
2. 睡眠调节:中医认为良好的睡眠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建议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尽量避免熬夜,并提倡午休的习惯。
3. 情绪调节:中医强调情绪与身体健康的密切关系。
建议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放松自己,避免过度的压力和焦虑。
4. 起居调摄:中医认为合理的起居对于身体健康很重要。
建议保持适度的锻炼,避免长时间的久坐或久站,适当调节室内温度,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5. 运动锻炼:中医认为适度的运动对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和调节心理状态有益。
建议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体育锻炼方式,如散步、跑步、太极拳、气功等。
6. 中药调理:中医药认为很多常见的不适和小病可以通过调理中药来缓解。
建议在中医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中药草药,避免滥用和误用。
以上仅为中医药基本养生知识的一部分,养生是一个综合性的
概念,还需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和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调理和养生方法选择。
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讲解
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讲解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为大家讲解中医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帮助读者初步了解中医学的核心内容。
一、中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起源于中国古代,与其他医学系统相比,它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平衡和调节的重要性。
中医学的核心理念是“阴阳五行”,它代表了万物的生成和变化规律。
通过调节阴阳和五行,中医能够维护人体的健康状态。
二、中医的理论基础1. 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表征了事物相对而言的两种属性。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了事物的动态平衡。
2. 五行学说: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它们代表了自然界万物的不同属性和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能够解释人体生理和疾病发生的规律,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
3. 经络学说: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人体内部的能量通道。
中医认为,经络是联系组织器官的桥梁,通过调节经络的畅通,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 辨证论治:中医治疗疾病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特定病情和体质,调节阴阳和五行的平衡,从而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三、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有许多独特的诊断方法,其中最常见的包括四诊法和望闻问切法。
1. 四诊法: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工具,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中医医生能够了解患者的疾病状况和体质特点。
2. 望闻问切法:望闻问切法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关键步骤。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听取患者的病情描述、询问患者的病史和利用切诊技巧(包括脉诊和舌诊),判断病因和病性,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中医的治疗原则中医治疗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根据不同的辨证论治,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
1. 辨证施治: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病性,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知识100个必背知识
中医基础知识100个必背知识1.整体观念: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相互关联,共同维持生理功能平衡。
2.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学最基本的哲学概念,用于解释自然界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对立统一关系。
如脏腑有阴阳属性之分(心属阳,肾属阴),以及疾病的发生与阴阳失衡有关。
3.五行理论: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代表宇宙万物生长化收藏的基本规律,并与人体五脏系统相对应,描述脏腑间相生相克的关系。
4.藏象理论:五脏(心、肝、脾、肺、肾)及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如“心主血脉”、“脾主运化”。
5.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构成和营养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中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功能,血则濡养全身,津液滋润内外。
6.经络系统: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
7.四诊合参:中医诊断疾病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收集病情信息,全面了解病人的健康状况。
8.辨证论治: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原则,根据病人的证候表现来判断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并据此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9.治未病思想:预防为主的医疗保健理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层面。
10.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中药汤剂、丸散膏丹等各种药物疗法,以及针灸、推拿、拔罐、导引等非药物疗法在中医治疗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11.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辨证论治的总纲,用于归纳和概括疾病的性质、部位、邪正关系等。
12.脏腑辨证:依据五脏六腑功能失常所表现的症状特点进行辨证,如心火上炎、脾虚湿困等。
13.六淫七情致病: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是外感病邪的主要来源,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内伤病因的重要因素。
14.精、气、神:中医认为精、气、神为生命活动的三大支柱,三者相辅相成,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15.升降出入理论:描述人体气机运行的基本规律,包括脏腑之气的升降与天地之气的交合。
中医药科普讲义医学课件
中药材的采集和制作过程十分讲究,如晒干、晾干、烘干等,同时还要注意防止霉变和虫蛀。
制作方法
中药采收制作
性能特点
中药的性能特点包括辛、甘、酸、苦、咸等,如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涩,甘味能补能和等。
功效应用
中药的功效应用主要根据其性能特点而定,如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等发散风寒作用,养血安神药酸枣仁、龙眼肉等具有养血安神作用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
05
中医预防与保健
总结词
中医情志养生强调通过调控情绪来保持健康、预防疾病。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情志即人的情感、情绪状态,如喜、怒、忧、思、悲、惊、恐等。这些情绪的波动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情志养生就是通过自我调节和合理的方法,以保持情绪的稳定、平和,从而促进身心健康。
情志养生
VS
中医饮食与运动养生强调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来调节身体功能、增强体质。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饮食与运动是调节身体功能、增强体质的重要手段。饮食方面,应根据个人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食物,如温热食物有助于温阳散寒,寒凉食物有助于清热解毒,滋润食物有助于养阴润燥等。运动方面,以轻缓、动静结合的运动为主,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
中医药科普讲义医学课件
xx年xx月xx日
CATALOGUE
目录
中医药基础知识中药基础知识中医诊断基础知识中医治疗基础知识中医预防与保健中医药在健康中国战略中的作用
01
中医药基础知识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起源于先秦,经过历代医家的努力,不断发展完善。
中医药发展史
古代中医药发展
自清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医药学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贡献。
中医药基本知识培训课件精选全文
8/6/2024
中医药基本知识
23
中医药基本知识
脏象学说
主管生长发育 主管生殖 主管水液代谢 主管纳气 濡养温煦脏腑
《侣山堂类辩》:五脏之气,皆相贯通
五行理论: 生理关系:五行相生、相克 病理联系:相乘相侮、子母相及
发展:通过生理功能阐述五脏间联系,用病理上相互 影响反证其生理上关系
8/6/2024
构成人体的核心 完成人体主要功能 相互间密切联系
推动血液运行 (主血) 主管精神活动 (藏神 / 主神明)
主管消化吸收 (主运化) 统摄血液 (主统血)
疏通全身气机 --调节情志活动 --促进消化吸收 --促进血液循环 --促进水液代谢 --通调月经
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
主呼吸 辅心行血 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
《灵枢·平人绝谷》: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8/6/2024
中医药基本知识
8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津液
津液—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也称”水液”.遍布于 周身,存在于经脉内外
人体某些分泌液,如涕、泪、唾等,及排泄液,如汗、 尿等,由津液所化生,也称津液
运化滋
输生润
功
废血和
能
物液营
养
8/6/2024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脏象学说 经络学说 药性理论
8/6/2024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中医药基本知识
1
基本概念
中医药基本知识
经脏阴津血气精 络腑阳液
8/6/2024
中医药基本知识
2
基本概念
精
中医药基本知识
广义:包括水谷之精(饮食物化生成)、五脏六 腑之精(水谷之精输布到组织器官)和肾精(禀 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藏于肾中)
中医药基础知识课件
中医药基础知识中医药有数千年历史,就是人们长期同疾病作斗争得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得医药知识。
经历了漫长历史得考验,逐渐形成了独特得理论体系,就是目前世界现存得唯一得传统医学。
第一节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一、中医学得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恒动观念。
(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就是一个有机整体,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这种内处环境得统一性,机体自身得整体性,称整体观念。
(二)辩证论治辩证就是将望、闻、问、切所收集得疾病得有关症状与体征及相关病情资料,加以综合归纳,整理分析,判断为某种性质得证侯。
证侯就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得病理概括。
论治就是根据辩证得结果,选择与确定相应得治疗原则与方法。
辩证就是决定治疗得前提与依据,论治就是治疗疾病得手段与方法。
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对疾病作出具体深入得分析,论治就是采取针对性得治疗措施。
二、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概念:阴阳就是自然界相互关联得事物与现象,对立双方属性得概括。
阴阳得属性。
最初划分阴阳得准则就是向日与背日。
凡活动得、上升得、温热得、明亮得、兴奋得、亢进得、功能得--------属阳。
静止得、下降得、寒冷得、晦暗得、抑制得、衰减得、物质得--------属阴。
阴阳得基本内容:包括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
在医学中得应用。
①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上部,体表,背部,六腑,气——阳下部,体内,腹部,五脏,血——阴②说明生理功能阴阳得平衡协调,维持着正常得生命活动,具体表现在物质与功能得消长平衡。
物质就是功能得基础,功能就是物质得表现。
生理活动消耗了物质与能量,又有助于物质得摄入与能量贮存。
这种阴阳彼此不断得消长过程维持着动态平衡。
③说明病理变化疾病得发生就就是阴阳失去动态平衡产生偏盛偏衰得结果。
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④诊断上得应用临床疾病虽然错综复杂,但可以概括成阴证,阳证两大类。
阳证——表证,实证,热证,(急性得,进行性得,亢进得)阴证——里证,虚证,寒证,(慢性得,退行性得,衰退得)⑤治疗上得应用1)损有余,补不足,恢复阴阳得相对平衡就是治疗疾病得基本原则。
基本上每个中医都要知道的100个中医药小知识
基本上每个中医都要知道的100个中医药小知识以下内容,是执业中药师考试的内容,同时也是每个中医都要知道中医药小知识!1.上走息道以行呼吸,贯注心脉以行气血的是(宗气)2.“隆”与五元中的(风)元相同3.处方药名二母,调配应付(知母、贝母)4.(《黄帝内经》)不属于主要的本草典籍5.与药名有关的术语中(明天麻)属于品质类6.白果的别名是(银杏)7.低温养护法的温度为(2-10℃)8.(麻黄)属于含生物碱类对肾功能有影响的中药9.眼窝下陷多是(津液亏损)10.目眦赤烂多属(湿热)11.脉来一息七至以上的是(疾脉)12.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的是(迟脉)13.一息五至以上的是(数脉)14.功能和胃健脾,导滞消积,润肠通便,理气、降脂的是(六味安消散)15.潼白蒺藜调配应付(刺蒺藜、沙苑子)16.治疗肾盂肾炎,防止胃肠道反应,保留杀菌作用宜用(甘草加呋喃唑酮)17.治疗结核病,减轻肝脏损害的是(逍遥散加西药抗结核药)18.三因包括(隆,赤巴,培根)19.气血生化之源是(脾)20.五行中具有升腾特性的是(火)21.风邪的性质是(开泄)22.阳脉之海是(督脉)23.患者喉痒干咳,连声作呛,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干,伴鼻塞、头痛、身热微恶寒,舌红少津,苔薄白,脉浮数。
证属(燥邪伤肺)24.(通因通用)不是正治法25.(脉浮数)不属于少阳证的症状26.消谷善饥是指(多食易饥)27.健康女性血红蛋白参考值是(110-150g/L)28.艾杂(器官)学说包括三大支配器官是指(脑、心、肝)29.王某,女,18岁。
近日气候骤冷,调摄不慎,出现恶风畏寒,头痛时作,痛连项背,遇风尤剧,苔薄白,脉浮。
证属(风寒头痛)30.饮片的水分正常范围是(7%-13%)31.执业药师需要特别提醒患者的特殊情况是(患者购买的药品近期发现有严重不良反应)32.处方对药品产地提出要求的处方药名是(怀山药)33.功效不同,不可同放于一个斗中的是(当归和独活)34.与剂量无关的不良反应是(过敏反应)35.地高辛与(银杏叶)联用应降低剂量36.肾功能不全慎用(雷公藤)37.主藏精的是(肾)38.主藏血的是(肝)39.主行血的是(心)40.主统血的是(脾)41.风邪具有的是(数变)42.寒邪具有的是(收引)43.火邪具有的是(上炎)44.湿邪具有的是(重浊)45.失神的表现是(大肉已脱)46.假神的表现是(本已意识不清,突然精神转“佳”)47.含马兜铃酸对肾有影响的是(天仙藤)48.含砷类对肾有影响的是(雄黄)49.含汞类对肾有影响的是(朱砂)50.真武汤与氢氯噻嗪合用,能(协同增效)51.香连化滞丸与呋喃唑酮合用,能(协同增效)52.解救蟾酥中毒,可以注射的药物是(阿托品)53.解救雄黄中毒,可以注射的药物是(二巯丙醇)54.解救马钱子中毒,可以注射的药物是(苯巴比妥钠)55.解救乌头类药物中毒,可以注射的药物是(阿托品)56.“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了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57.按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的气血流入(手阳明大肠经)58.湿邪的特点是(重浊黏滞)59.神智昏迷,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是(失神)的表现60.肝胆湿热证的临床表现是(右胁胀痛)61.对阴寒亢盛为主的实寒证,应采取的治疗原则是(寒者热之)62.劳淋可以选的方是(无比山药丸)63.患者暴饮暴食之后胃痛暴作,苔白,脉紧,证属(食滞胃痛)64.血糖低于正常值,其临床意义可能是(甲状腺功能减退)65.不属于蒙药的传统剂型是(线剂)66.口服四神丸应用的药引是(米汤)67.处方书写龟甲应付(烫制品)68.处方书写益智仁应付(盐炙品)69.极易生虫的药材(大黄)70.容易泛油的是(丁香)71.肾功能不全慎用的是(雷公藤)72.含马钱子的中成药是(舒筋丸)73.肝功能不全者应慎用的中药是(川棟子)74.气滞多见(胀痛)75.瘀血多见(刺痛)76.虚证的常见症状是(隐痛)77.湿邪所致的症状是(重痛)78.需包煎的药是(车前子)79.需后下的药是(降香)80.适宜阴凉干燥的是(薄荷)81.适宜通风干燥的是(泽泻)82.易变色的饮片是(白芷)83.易失气味的饮片是(肉桂)84.宜于蛤蚧对抗贮存的是(花椒,荜澄茄)85.宜于土鳖虫对抗贮存的是(大蒜)86.宜于牡丹皮对抗贮存的是(泽泻)87.内含雄黄的中成药(牛黄解毒丸)88.内含乌头类的中成药(大活络丸)89.麻仁丸与红霉素联用,能(影响药物吸收)90.冰磺胺类药物联用,能(增加药物排泄)91.归脾汤可以治疗(心脾两虚引起不寐)92.龙胆泻肝汤可以治疗(肝郁化火引起不寐)93.朱砂安神丸可以治疗(心火炽盛引起不寐)94.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属于(风湿头痛)95.头痛而胀,甚则头胀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属于(肝阳头痛)96.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连及项背,常有拘急收紧感,脉浮紧属于(风寒头痛)97.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属于(瘀血头痛)98.三因学说指的是(隆、赤巴、培根)99.火元的属性是(轻、锐、热、腻)100.具有调节汗孔开合作用的气是(卫气)。
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归纳
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归纳【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归纳】一、中医学基础概念1. 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医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2.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和自然环境相互关联,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受到自然界的影响。
3. 中医学的辩证施治中医学强调辩证施治,根据患者的整体情况和病情表现,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二、中医学基本理论1. 阴阳五行理论中医学的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阐述了世界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 五脏六腑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3. 经络与气血经络与气血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调理气血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中医诊断方法1. 望闻问切中医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通过观察、听诊、询问和脉诊等手段了解患者的病情。
2. 舌诊舌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舌苔的颜色、厚薄、湿燥等变化可以反映患者的病情。
3. 脉诊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脉象来判断其体质和病情。
四、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方法,通过选用具有药理作用的药物来调理患者的气血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学的特色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施针或灸灼来调整患者的气血,从而治疗疾病。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学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按摩特定部位和穴位来调整气血,促进疾病康复。
五、中医药文化与传统医学1. 中医药文化的特点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
2. 传统医学的价值传统医学在治疗慢性病、康复保健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
3. 中医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医药在现代社会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空间。
总结回顾: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和中医药文化等方面。
中医健康教育知识
中医健康教育知识中医健康教育知识一、中医药基本知识(一)中医对生命的认识。
(二)中医对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认识。
介绍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即人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息息相应的观念。
(三)中医对健康的认识。
介绍中医学天人相应、形神合一、脏腑相关、阴阳平衡的健康观念;介绍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恬淡虚无、规避虚邪贼风的健康生活方式。
(四)中医对疾病的认识。
介绍中医学对疾病产生的原因和病理变化的认识;介绍病、证、症的关系及中医学分析疾病的基本方法及特点。
(五)中医的诊治手段。
介绍中医独特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诊断方法和辨证原理,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中医的内治和外治方法以及中医药在养生保健和疾病防治方面一些具有特色的方法,如针灸、推拿、拔罐、足浴、刮痧、膏方等,着重介绍其使用方法、合用范围、注意事项等。
介绍中医学对体质的认识和辨识体质的方法;介绍不同体质(平和、阳虚、阴虚、气虚、痰湿、湿热、血瘀、气郁、特禀等) 的特征及其相应的日常养生方法。
二、中医养生保健的理念和方法(一)中医养生保健的理念和基本原则。
介绍中医学的顺应自然、阴阳平衡理念和思想;介绍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
(二)中医养生保健常用方法。
介绍中医学常用的养生方法,如时令养生、情志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经穴养生等。
1.时令养生:介绍中医学按照春夏秋冬四时变化,采用的相应的养生方法。
2.情志养生:介绍中医学对精神情志活动的认识和情志与脏腑的关系以及产生疾病的道理;介绍常用调摄情绪的方法。
3.饮食养生:介绍中医学饮食养生的常用方法,树立正确的饮食养生理念,采取适宜合理的饮食方式,特别是适合自己的饮食方式。
4.运动养生:介绍中医学对运动养生的认识以及动静结合的养生观念;介绍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六字诀等常用的运动养生方法,分别介绍其特点、作用、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5.经穴养生:介绍中医学对经络的认识以及经络在人体中的作用;介绍常用穴位的部位、养生保健功效、按压方式以及注意事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医药基本知识
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2、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3、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4、五行与五脏的关系: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5、五脏就是指:心、肝、脾、肺、肾。
6、六腑就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7、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8、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
9、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与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
10、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1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在窍为目。
12、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在液
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
13、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14、气、血、津液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气能生津,
气能行津,气能摂津、津能载气,津血同源。
15、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16、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7、六淫就是指:风、寒、暑、湿、燥、火。
18、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
19、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20、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挟湿。
21、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湿性重浊,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粘
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22、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23、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耗气伤津,火易生风动血,
火易致肿疡。
24、奇经八脉就是指: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25、中医“治未病”包括哪几个方面: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与瘥后防复。
答案参照《中医基础理论》,主编:印会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二、常用中药方剂药物组成及功用主治
1、四逆散: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气。
主治:阳郁厥逆证,肝脾不与证。
2、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久咳肺虚,气阴两虚证。
3、四物汤:生地黄、川芎、当归、芍药
功用:补血活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
4、补阳还五汤: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川芎、地龙、桃仁、红花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
5、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与解少阳。
主治:伤寒少阳证,妇人热入血室。
6、血府逐瘀汤:生地黄、桃仁、红花、当归、甘草、赤芍、桔梗、枳壳、柴胡、川芎、牛膝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
7、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
功用: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虚证。
8、银翘散: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穗、牛蒡子、豆豉、薄荷、生甘草、桔梗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9、五苓散: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蓄水证,水湿内停,痰饮。
10、止嗽散:桔梗、荆芥、紫苑、百部、白前、甘草、陈皮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证。
11、四君子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
12、保与丸: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萝卜子
功用:消食与胃。
主治:食积。
13、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
功用: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
14、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与中。
主治:湿痰咳嗽。
15、玉屏风散:生黄芪、白术、防风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
16、小蓟饮子:生地黄、小蓟、滑石、木通、蒲黄、藕节、淡竹叶、当归、山栀
子、炙甘草
功用: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主治:血淋、尿血。
17、理中丸:人参、干姜、甘草、白术
功用:温中散寒,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证。
18、酸枣仁汤:酸枣仁、茯苓、知母、川芎、甘草
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虚烦不眠证。
19、清胃散:生地黄、当归身、牡丹皮、黄连、升麻
功用: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
20、五味消毒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功用: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主治:疔疮初起,发热恶寒,疮形如栗,坚硬根深,状如铁钉,以及痈疡疖肿,红肿热痛。
答案参照《方剂学》,主编:段富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