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理志地貌篇6.2.9黔西高原中山区

合集下载

贵州地貌与旅游

贵州地貌与旅游

浅谈贵州地质地貌与徒步旅游作者:杨琴内容提要:贵州简称贵或黔,地处祖国西南腹地,属云贵高原的一部分,或称之为云贵高原,也被人们称为贵州高原。

从云贵高原向东南往湖南,广西的丘陵平原及向北往四川丘陵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面积为17.6万平方千米,是名副其实的山国。

在贵州地域主要为喀斯特和非喀斯特两大地貌类型,成因上主要表现为流水作用为主导剥蚀,侵蚀地貌系列和以岩溶作用为主导的溶蚀地貌系列。

因为贵州大部分地区在地质历史上曾长期处于海侵的古海洋环境,在这个背景下沉积了分布广而深厚的碳酸盐类岩石,可溶性碳酸盐岩石在丰富的水热条件下,喀斯特作用强烈,造就了形态各异,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的环境。

喀斯特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环境,对人类文化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为水文、地貌和土壤植被情况等。

喀斯特地貌在贵州的集中分布,总体特征为山高坡陡,地形破碎,有资料表明其坡度常大于45度。

因特殊的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喀斯特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色,成为贵州的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

近年来由于旅游业的大力开发,游客量大增,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因此生态旅游的概念也逐步在人们的耳朵传递,其发展速度很快。

在贵州,由于交通等条件还不充分,许多景点需要徒步进行观看和游览,因此我认为贵州的生态旅游也就是徒步旅游,这与贵州的地质地貌是密切相连的。

正文:俗话说: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寸平,人无三分银。

这就是人们对贵州的印象以及评价。

这也难怪他们这样说了,贵州简称黔或贵,地处祖国西南腹地,属于云贵高原的一部分,或称贵州高原。

从云贵高原向东南往湖南,广西的丘陵平原及向北往四川丘陵地过渡的斜坡地带,是名副其实的山国,总面积为17.6万平方千米,有百分之九十二点五的面积为山地、丘陵,其中有百分之七十三的面积为喀斯特地貌。

但是现在的贵州则正是由于贵州具有这样的特点,反而成为了贵州独特的旅游资源。

“天下之山,翠于云贵;连亘万里,际天无际”(王阳明<重修月潭寺公馆记>)。

贵州省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贵州省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省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省简称“黔”或“贵”,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毗省、南邻广西自治区、西连省、北接省和市,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民族众多、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

全省东西长约595公里,南北相距约509公里,总面积为176167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

地貌省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境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

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

境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

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蜓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境最高点。

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高程147.8米,为境最低点。

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

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境岩溶分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异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气候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5℃左右;从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多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一般是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

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境各地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

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另外,气候不稳定,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干旱、秋风、凝冻、冰雹等频度大,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

土地资源全省国土总面积17615247公顷。

贵州省

贵州省

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17日)
遵义
位于贵州省北部,是川黔铁路 线上的重镇,现为黔北地区的中 心城市和主要工业基地。1935年1 月,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著名的遵 义会议在此召开。
景区内以黄果树大瀑布(高77.8米,宽101.0米)为 中心,分布着雄、奇、险、秀风格各异的大小18个 瀑布,形成一个庞大的瀑布“家族”,被大世界吉 尼斯总部评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列入世界吉尼 斯记录。也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从上、下、前、后、 右六个方位观赏的瀑布,也是世界上 左、 黄果树瀑布 有水帘洞自然贯通且能从洞内外听、 观、摸的瀑布。明代伟大的旅行家 徐霞客考察大瀑布赞叹道:“捣珠 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 甚雄伟;所谓‘珠帘钩不卷,匹练 挂遥峰’,俱不足以拟其壮也,高 峻数倍者有之,而从无此阔而大 者”。
壮美高原 ——贵州省
一、历 史 文 化




贵州是中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 贵州建省只有500多年, “贵州”名称始于宋朝(公元960—1127年), 简称“黔”。 贵州这片土地上特有的自然形态和文化形成, 显示了在复杂历史时期形成的文化,以其“十 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族”的多元民族文化,形成 了它的多样化格局和灿若云锦般的辉煌。

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 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 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 盆地四种基本类型,其中92.5% 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有“地无 三尺平”之说,是世界喀斯特地 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三、气候

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 气候。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 气候特点在垂直方向差异较大,立体气候 明显,“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五、交通
湘黔、贵昆、川黔、黔桂等铁路和 诸多公路,沟通了该省与外界的联系。

贵州水文地质

贵州水文地质

贵州水文地质一、区域水文地质贵州省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始于1958年,由贵州省地质局区调队在开展1:20万区城地质调查的同时进行,编有各调查图幅的“水文地质专报”;50年代末至60年代前限期,贵州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成都地质学院、长春地质学院实习生队,进行了1:20万贵阳幅、安顺幅、息烽幅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分别着有各图幅区域水文地质测量报告;这一时期的调查,在工作方法和内容方面都较简单和租略;1973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对“加强全国水文地质普查工作”作了重要指示;之后,中央军委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水文地质部队,国家地质总局统一部署了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贵州省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字732部队、贵州省地质局第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共同承担;1975年开始在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按国际分幅分工开展工作;至1980年,732部队先后完成湄潭、遵义、桐梓、息烽、威宁、瓮安、镇远、沿河、江口、毕节、威宁、威信、正安等12个图幅;734部队完成黎平幅;省地质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完成贵阳、独山、罗甸、都匀、榕江、剑河、水城、盘县8个图幅;省地质局缩二水文地质工程大队完成安顺、安龙、兴仁3个图幅;贵州与邻省接壤的边角地区有3图幅,分别由相邻省地质局的水文地质大队或参加该省普查工作的解放军部队完成;这是首次全面、系统地完成全省17.6万平方公里面积的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各图幅的普查报告,均经主管部门审查验收,精度符合要求; 至1983年已全部正式出版,供有关部门使用;通过普查,基本查明了解贵州的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对含水岩组及其富水性进行了划分,时地下水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和水化学特征有了较系统的认识;对地下水资源也进行了概算,同时还指出了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前景和方向;归纳记述如下:一地下水的补给来源贵州的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还与地表水互相转化,互为补给;贵州全省有10公里以上长的河流984条,河网密度按大于10公里长的河流计算,每平方公里河长为17.1公里,河流年径流总量平均值达1035亿立方米,平均年径流深588毫米;省外过境客水量291.7亿立方米,各河流向东、南、北三面呈放射状迂回曲折流出省境;地下水的补给方式可分为“集中注入”和“分散渗透”两种;二地下水径流与排泻贵州地下水径流主要是管流和隙流两种形式;前者主要发育于碳酸盐岩地层中;后者多见于碎屑岩、岩浆者和变质岩分市区;岩溶地区的地下水径流与地表水径流关系密切,相互转化频繁;管流和隙流两种不同的径流形式,虽然性质各异,但亦常共存于同一个径流场中,互相转换;地下水总的排泄方向;地下水排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地下水出口集中排泄;二是以泉出形式分散排泄;地下河排泄,受地表水系控制最明显,在众多的地表河流的两岸均可见到地下河排入河谷中;三地下水类型1、根据含水层的性质和地下水赋存和径流特点分类有:岩溶水,裂隙水和孔隙水三大类,其中以岩溶水为主;1岩溶水岩溶水分布广,水量大,是贵州最主要的地下水类型;岩溶水又分为纯碳酸盐岩溶洞管道水和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岩溶裂隙水;溶洞管道水,主要赋存于寒武系中上统、奥陶系下统、石炭系、二叠系下统、三叠系中下统及碳酸盐岩段含水层中,其贮水空间以岩溶管道、溶洞为;此类含水层分布区,特别是石灰岩含水层,岩溶作用极强烈,地下河发育,岩溶大泉、溶洞、落水洞、岩溶洼地、岩溶潭等屡见不鲜;由岩溶管道、洞穴等组成的“集中导水结构”含水丰富,流量大于50升/秒以上的岩溶大泉和地下河全省约有2000多处,合计流量780598.5升/秒,其中地下河流量最大者达6600升/秒;地下河枯季径流模数4—7升/秒平方公里,钻孔井水量为1000-2000吨/日,大者可达5000吨/日左右,此类地下水,水量大,伹分棺极不均匀;岩溶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寒武系敖溪组、花桥组、石炭系岩关组、二叠系吴家坪组、三柱系罗楼组、紫云组等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组合的含水岩组中;此类含水岩组, 其贮水空间是以裂隙为主组成的“分散导水结构”;地下水径流方式为隙流;泉水流量1-10升/秒,钻孔井水量一般500一1000吨/日;个别水量大者可达2000-3000吨/日,此类地下水水量中等,但其分布比溶洞管道水均匀;2裂隙水根据裂隙含水层的性质又分为:碎眉岩裂隙水、变质岩裂隙水和岩浆岩裂隙水;碎屑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各时代地层的碎屑岩中,其贮水空间主要为构造制裂隙和风化裂隙;此类含水岩层出露泉水虽多,但流量不大,一般均小于5升/秒,钻孔井单孔水量几十吨至几百吨/日不等,枯季地下水径流模数1一3升/秒平方公里;变质岩裂隙水,赋存在变余砂岩、千枚岩和板岩等变质岩系中,贮水空间以风化裂隙为主;其富水性取决于风化带厚度和风化裂隙发育程度、植被复盖面积等因素;出露泉水流量一般小于l升/秒,枯季地下水径流模数2—4升/秒平方公里,但清水江上游,年降水量达200—1800毫米,植被覆盖面积很大的地带,枯季地下水径流模数达6一7升/秒平方公里;岩浆岩裂隙水,赋存在峨嵋山玄武岩、花岗岩和花岗质混合岩类中,其贮水空间为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此类含水层出露泉水流量小于1升/秒,枯季地下水径流模数l一2升/秒平方公里,据玄武岩钻孔中抽水试验,水量小于100吨/日;3孔隙水孔隙水零星分相于第四纪和第三纪未胶结的松散岩层的孔隙中;此类含水层厚度甚薄,面积不大,含水性能差,水量小;但某些大型河谷阶地和盆地中局部地段的冲积、洪积层厚度可达数十米,钻孔抽水试验水量为200-300吨/日;2、根据地下水的水力性质可分为;潜水和承压水或承压自流水两类;1潜水潜水具有无压自由水面,一般埋藏较浅,分布广,是省内最常见的地下水类型;2承压水承压水,当含水层被人工钻孔揭穿后,由于静水压力传递,水面上升到顶板之上乃至喷出地面,发生自流现象;承压水受地质构造严格控制,主要分布于向斜、背斜或单斜构造中;向斜承压水,主要分布于向斜轴部地带,省内许多向斜构造都有承压水;例如:龙里向斜CKl7号钻孔中,岩溶承压水水头高出地面13.66米,自流量810吨/日;遵义向斜ZKl25号钻孔中砂岩裂隙承压水,水头高于地面20米,自流量500吨/日左右;背斜承压水,常常富集于背斜倾伏端;例如:仁怀坛厂中枢背斜中2井,岩溶承压水,水头高于地面75米,自流量1097吨/日;福泉丁家寨背斜ZK22号钻孔中,岩溶承压水,水头高于地面7.80米,自流量1431.12吨/日;单斜承压水,由褶皱或断层引起的单斜岩层分布区亦可能有承压水;例如:贵阳市三桥至马王庙一带有9个勘探钻孔揭穿承压水含水层以后出现自流现象,水头高出1.5—21.1米, 自流量最大者404号钻孔达1771.20吨/日;四地下水的水质贵州的地下水,在天然状态下,多为无味、无臭、无色透明、低矿化度矿化度小于300 P.P.M、微硬硬度8.4-16.8德国度的眶碳酸钙水,水质良好,仅局部地区因含水层中含有膏盐或硫化矿床而出现硬度高达德国度的硫酸钙型极硬水;据1000多件较有代表性的水样化学分析资料统计,全省有10几种地下水化学类型;其中:以重碳酸钙型为主,占总数的42.5%,重碳酸钙镁型占37%,重碳酸-硫酸钙型占53%,其它类型占15%左右;大量资料表明: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与含水层的岩石组分有密切关系,石灰岩地区主要为重碳酸钙型水,白云岩地区多为重碳酸钙镁型水,变质岩和玄武岩地区以重碳酸钠、重碳酸钠一镁型水为主,碎眉岩地区岩性复杂,地下水出现多种化学类型;近30年来,城市工业迅速发展,人口增加,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对地下水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在一些重要城镇的地下水中,“三氮”NO3、N02和NH4、汞、砷、氰化物、酚类等有毒、有害成分及细菌,时有检出乃至超标,尤以“三氮”和细菌污染最普遍,局部地段浅层地下水受污染的程度,已达到不可忽视的地步;五地下河系地下河又称暗河;由数条地下河组成、具有独立的补给、径流及排泄系统并形成完整的流域者,称地下河系;地下河是碳酸盐岩分市区一种独具特色的岩溶形态,它属于岩溶水之一;地下河发育,分布广泛,是贵州一大特色;全省有1130条地下何,每年平常期总流量达2亿立方米,其中800多条排入长江流域各水系,300多条排人珠江流域各水系;贵州地下河发育的主要特点是:碳酸盐岩钙镁比值大,发育强度大;地下河发育受地质构造控制,舒缓褶皱区地下河多形成树枝状、网状地下河系,紧密褶皱区多发育单支状地下河;地下河系的平面形态有:网格状、树枝状、入字状,、根须状、帚状和羽状粹;纵剖面形态有:大比降水力坡度大于10‰型、小比降水力坡度小于10‰型和阶梯型;地下河发育长度一般较短,绝大部分小于10公里;据不完全统计,全省1000多条地下河,总计长度约6000余公里,其中:长度大于50公里者占总条数0.3%左右,30-50公里者约占0.7%,10-30公里者约占10%, 5-10公里者约占36%,小于5公里者占61%左右;地下河埋藏较浅,绝大部分分布在地面下几十米以内;因此在地下河通过的地区沿途地面上有成线状排列的洼地、落水洞、漏洞、竖井、或地下河天窗等标志;地下河的地质层位依次为:以石灰岩为主的岩组,地下河最发育;以白云岩为主的岩组,地下河发育程度次之;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组,地下河长度短,流量小;不同地貌区,地下河发育也不一样:1、黔南中低山盆谷区,地下河最发育,以地下河系规模大、数量多、支流密集、结构复杂为特点;目前所知省内规模最大的地下河系一罗甸沫阳大小井地下河系为例:大井地下河系,源于贵阳高坡乡,发肖于克渡向斜和雅水向斜西翼的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石庆岩、白云岩中;整个地下河系以摆郎河为丰于,由20多条地下河汇集而成, 呈树枝状展布于摆郎河两岸,形成暗流和明流结合式的地下河系;主流长85公里,平均比降8.7‰,最终于沫阳大井流出;出口处为高7米,宽10米的洞口,枯季流量1800升/秒,平常期流12000升/秒;小井地下河系,源于惠水翁名乡,发育于雅水背斜的石炭系、二叠系及三叠系的石灰岩和白云岩中,由9条地下河呈树枝状展布汇流而成,该地下河系除个别河段出现明流以外,绝大部分力暗流,主流长40公里,平均比降17‰,最终于沫阳小井流出;出中处为一溶洞,洞长1453米,除10—15米处不便通行外,其余洞体高30-50米,宽15-25米,洞壁平整,洞顶多呈自然塌落拱形,洞底为垮塌块石铺盖;地下河沿洞底流出,枯季流量约5000升/秒,平常期流量8000升/秒左右;大小井地下河系,关系密切,有水力联系,并有许多共同点,但又自成体系;两地下河系出口相距约400米,流域面积共2000平方公里左右,它是坝王河的源头,最终注入蒙江,属珠江水系;2、黔西南中低丘原区,地下河发育程度和规模仅次于黔南,规模最大者为龙摆尾地下河系;源于晴隆箐口乡,发育于二叠系石灰岩中,由七条地下河呈树枝状展布,汇入碧痕营龙摆尾流出;流域面积326平方公里,主流长39公里,平均比降15‰,据多年长期观测出口流量为19400—17220升/秒;3、黔西高原中山区,地下河一般较短小,其长度超过20公里者甚少,多呈单支状,很少形成地下河系;规模较大的水城滥坝地下河系,源于水城特区舍嗄一带,发育在大海坝背斜二叠系厚层石灰岩中, 由三条分支呈树枝状展布,其中下游河段埋藏较深,约在地表100米以下,基本上属于暗流型,主流长度36公里,平均比降28‰,流域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各支汇合后,于古牛河道流出,其枯季流量达1320升/秒;4、黔中丘原盆谷区,地下河较发育,但一般径流短,流量小,多为小规模的地下河系;其规模最大的苑口地下河,源于贵阳烂山一带,发育于石炭系厚层石灰岩中,由北、东两支呈“入”字形展布,于安家坑交汇后,径流几公里至惠水县苑口寨流出,全长29公里,流域面积139平方公里;出口处为一溶洞,洞高20米,宽30米,水从洞底乱石堆中涌出,据长期观测,出口流量达990一11300升/秒;注入涟江,属珠江水系;5、黔北山原中山区,多为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相间成条带状分布,地下河发育受到一定的限制;该区地下河长旋超过10公里的不多,一般流域面积小,流量不大,形成地下河系者甚少;6、黔东低山丘陵区,黔东南主要为非碳酸盐岩层,碳酸盐岩分布零星;在黔东北中上寒武统白云岩出露区,虽然发育各种岩溶型态,但地下河少而分散,径流短,长度超过5公里的不多见,流量不大;六地下河天然资源总量地下河天然资源总量,是指全省各类地下河天然资源的总和;贵州省地下河天然资源总量,从60年代以来,贵州师范大学地理系、省水利科研所、省地矿局等单位,先后进行过多次测算,其结果不尽一致;近几年的最新成果是:1、1984年省水利水电科研所,采用河川基流分割法计算全省地下河资源总量多年平均值为亿立方米/年,占河川径流的24.8%,其中岩溶水214.9亿立方米/年, 占地下河天然资源总量的83.1%,非岩溶水44亿立方米/年,占总量的16.9%.按流域分布,长江流域184亿立方米/年,占总量的71.1%,珠江流域亿立方米/年,占总量的%;2、1983年省地矿局,根据全省l:20万水文地质普查的新成果,采用地下水径流模数法计算枯季地下河天然资源总量为229.08亿立方米/年,其中岩溶水167.72亿立方米/年,占总量的73.2%,非岩滞水61.34亿立方米/年,占总量的26.78%,按流域分布,长江流域157.5亿立方米/年,占总量的69%,珠江流域亿立方米/年,占总量的31%;贵州省地下河天然资源总量占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总量的%,居全国第12 位;其中岩溶水占全国岩溶水总量的8.24%,居全国第6位;二、专门水文地质专门性水文地质工作,50年代前除朱学范、乐森寻分别于1942年和1946年对息烽开展一些初步调查,写有简报外,未见其它报导;50年代初,主要进行矿区水文地质工作,1958年以后,省地质、城建、煤炭、冶金部门,为解决主要城镇的生活和工业供水问题,先后开展供水水文地质普查和勘探;70年代中期以来,除省地质局第一、第二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字732部队等对主要城镇和映水农业区,进行水文地质勘查和打机井开发地下水以外,地矿局其它地质队伍,煤炭厅111队、水源队、冶金系统成都勘察公司、山东泰安打井队等10几个单位亦在主要城镇打机井开发地下水;“六五”期间,省科委组织省地矿局、省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贵州工学院、南京大学等,对贵阳、遵义、安顺、水城、独山、普定岩溶水资源进行评价和开发利用研究,并列为“六五”攻关项目;省地矿局环境地质大队,在贵阳、遵义、安顺和水城建立了地下水监测站,对地下水动态及污染情况进行长期监测;省地矿局第一、第二水文地质队、地质科研所、贵州工学院等几个单位对热矿泉水进行调查研究,省地矿局第一水文地质队对贵州地下河分布规律进行专题研究,并编制全省水文地质区划;省地矿局地质研究所对南部岩溶发育规律进行专题研究,等等;通过上述专门性水文地质工作,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水文地质成果,为贵州国民经济建设、科研和教学提供了基础资料,获得找矿水奖、科技成果奖共16项;并大大拓宽了水文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和社会影响,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技术力量,对发展水文地质科学作出了贡献;一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查及地下水开发利用贵州供水水文地质勘查, 始于1958年,由建工部勘察院西南分院,首次在贵阳市开展此项工作;此后,地质、煤炭、冶金等系统的专业队伍先后在贵阳、遵义安顺、水城、凯里、都匀、瓮安、福泉等主要城市和工矿区进行供水勘察和钻井开发地下水;随着城市需水量日益增长,从60年代开始钻第一眼机井开发地下水,到70年代中期以后,专业和非专业打井队不断增加,至今全省已钻有机井几百眼,合计每日开采量达几十万吨;此外,还开发利用许多泉水和暗河等地下水天然资源,每日开采量亦几十万吨见下表;贵州省主要城市地下水开采量统计表主要城市地下水的勘查和开发概况是1、贵阳市50年代以来;先有建工部西南综合勘察分院水源四队,在贵阳辖区263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供水水文地质勘查,开展1:5万的水文地质测量,施工勘探钻孔12个,其中4个孔作了抽水试验;与之同时,贵州省地质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在市辖区976平方公里范围内开展1:5万水文地质测量.; 1958-1960年该队在市区及南郊舒家寨一牛郎关一带,西郊三桥、阳关、野鸭塘一带,开展1:2.5万水文地质测量,施工勘探钻孔共100个,但大部分钻孔未作抽水试验,勘探工作质量低,勘探成果的利用价值较差;1968-1977年重点在市区168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初勘,开展1:万水文地质测量,施工勘探钻孔61个,抽水试验64层,基本上查明了市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探明地下水年平均天然资源C级20.80万吨/日,可开采资源B级16.50万吨/日,于1982年提交了贵阳市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初勘报告;贵阳市地下水类型有岩溶水,裂隙水和孔隙水三大类,岩溶水分布最广,水量丰富,是主要的地下水类型;贵阳市区,根据其水文地质特点,大体可分为西区和东区两个水文地质单元;西区,水以分水岭为界,南至阿哈寨阻水横断层,东西两侧分别以侏罗系砂页岩、二叠系页岩隔水层为界;东区以贵阳向斜岩溶盐地为主体;贵阳市利用地下水天然露头泉、暗何等有悠久历史;近20多年来,由于经济建设迅速发展,人口剧增,城市供水日趋紧张,原有水源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除了开发利用泉水、暗河等天然露头以外,还不断钻井开发深部地下水;从1966年开始打第一眼机井至70年代中期,全市机井尚不足10眼,总开采量仅3000—4000吨/口;1976年以后,有经济能力的单位,纷纷打自备机井开发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全市已有机井130余眼,总开采水量约6万吨/日;1990年建成汪家大井供水点,日开釆量8一10万吨,天然露头和机井开采水量合计约25万吨/日;2,遵义市自1958年开始,先后有建工部勘察院,贵州地质局102地质大队和第一、第二水文地质大队、冶金部成都勘探公司、建工部北京水源六队和西南水源三队、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字732部队等单位为城市生活用水及工矿用水,进行过不同程度的供水水文地质勘查工作,作过1:5万的水文地质测量,合计施工勘探钻孔63个;1980年至1982年,贵州省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大队,又系统地进行水文地质勘查在179平方公里范围内开展l:l万水文地质测绘,施工勘探钻孔61个,总进尺1.37万米,抽水试验73层,基本上查明了勘探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探明地下水年平均天然资源11.62万吨/日,可开釆资源8级8.02万吨/日,提交了遵义市供水水文地质初勘报告;大量资料说明:遵义市地下水有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和松散岩孔隙水三大类型,其中岩溶水分布最广,水量较丰富,是区内最有供水价值的地下水类型;50年代前,遵义市无统一供水系统,市局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露头泉水作供水水源;50年代始建立以抽取地下河水为主的沙坝,白杨洞自来水厂,随着城市的发展,对水的需求量日益增多,70年代以来许多有经济能力的单位,为缓解供水紧张的局面,先后施工了自备机井,开发利用深层地下水;目前市内已有机井70眼,实际正常使用57眼,开采水量约3万吨/日;还利用地下水天然露头17处,开采水量约2.50万吨/日;机井和天然露头开采量合计约5.50万吨/日;3、安颀市1958年开始,先后有建工部西南勘察分院、冶金部成都勘察公司、六盘水特区煤田勘察公司水源队等单位进行过不同程度的供水水文地质勘查和凿井开发地下水;其中大部分是为解决个别工厂的供水而在小范围内进行勘查和凿井的;1981—1987年,贵州省地矿局第一水文地质大队,为安顾市城市供水,进行供水水文地质普查、勘探、开展l:万水文地质测绘共150平方公里,施工钻孔52个,总进尺9708米,抽水试验31个孔59层,水动态观测45个点,基本查明安顾市的水文地质条件,探明地下水天然资源万吨/日,可开采资源7.9万吨/日,于1988年提交安顺市供水水文地质初勘报告;a溶洞裂隙水;该类地下水分安顺市地下水主要为三叠系下统安顺组白云岩T1布广、含水层厚度大、水量丰富;其次为三叠系下统大冶组石灰岩Td溶洞裂隙水;安顺市1区无大的地表河流可作为城市供水水源,虹山水库因受污染已不能利用;目前城市供水全部系利用地下水;据不完全统计,市区已有22个单位共开采地下水天然露头18处,每日开采量为7900—16375吨;有27个单位共施工机井50眼,正常使用37眼,每日开釆量达32131—33183吨,全市合计每日开采地下水4—5万吨;4、水城特区从 1965年起,先后有省地矿局等5个单位在水城盆地进行地下水普查、勘探和打井;该区以石炭系的岩溶管道水为主;据1984年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提交的水城盆地岩溶水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的研究报告,盆地地下水可开采资源为15.99万吨/日;截止198 8年已建机井20余眼,开采量约7.71万吨/日,此外,抽取泉水地下河水量约8.44万吨/日,总计实际开采量达16.15万吨/日,目前地下水是该区城市及工矿企业用水的主要水源;5、凯里市自1984年以来,省地矿局第一水文地质大队在该市开展供水水文地质普查、勘探,先后作过1:5万和1:2.5万的水文地质测量,施工勘探钻孔31个,总进尺共6077米,抽水试验35层,基本查明该区水文地质条件;其主要含水层为寒武系炉山组、高台组和平井组白云岩,含岩溶裂隙水,局部有承压水,其中8个钻孔井发生自流现象,水头高出地面0.米;目前全市水源基本上是地下水,巳建机井约30眼,但正常使用者不足20眼,实际开采量1.7万吨/日,此外抽取地下水露头主要大龙井约2.10万吨/日,总计实际开采量约3.80万吨/日;6、都匀市。

【资料】贵州土壤汇编

【资料】贵州土壤汇编

土 壤
2300)和黔东南1800以上山体 和山脊:梵净山茴香坪、雷公 山雷公坪,黔西北2700以上的

山体和山脊:韭菜坪。

气候寒冷,可适当放牧。
7、紫色土 主要分布于黔北赤水、习水、
仁怀一带。
自 然 土 壤

贵州 土地 资源
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
贵州土地资源的特点: “八山一水一分田”
5、西南部山原丘陵地区。包括普安以南,望漠以西, 南盘江以北地区。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地貌以丘 陵盆地和峰丛横谷为主,有部分中低山河谷和峰丛山地, 岩溶湖分布较多。适宜农、林、牧业发展,南部河谷区 适宜发展亚热带作物和经济作物。
6、西北部山原山地区。包括盘县、晴隆以北,黔西、 织金以西地区。地势西高东低,是全省最高地,大部分 地区山高坡陡,地势起伏大,是典型的山原山地地貌。 这里林牧业发展潜力较大,但水土流失严重。
贵 州 省 地 质 图
贵州地势图
贵州地势图
大娄山
乌蒙 山
西部赫章、威宁、水城、盘县 一带
西部 高原
中部 丘原
安顺至贵阳一带
黔东北
东部
低山 丘陵
黔东南
龙里 台地 大草 原
地貌 区域 差异
1、东部山地丘陵区。包括梵净山、雷公山以东,地势 东高西低。沟岩发育、水网密集,地表分割破碎,山地 和丘陵地貌显著。适宜发展农业,但部分地区水土流失 严重。 2、北部中山峡谷区。包括大娄山以北,地势南高北低。 以中山峡谷地貌为主,丘陵、盆地、岩溶洼地有零星分 布。适宜发展林业,但河水和地下水较难利用。

适宜杉树、油菜、茶树等酸性

植物生长,垦耕后适种玉米、

油菜、小麦、烤烟等作物。

贵州自然文化地理

贵州自然文化地理

贵州自然文化地理地理环境:贵州简称“黔”或“贵”,位于中国大西南东部,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

东靠湖南,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

全省国土面积176167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4﹪。

省会贵阳市据重庆长江口岸300多千米,据广西北海直距500千米。

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的省份,是西部大开发的沃土。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通称贵州高原,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

贵州地貌的特征之一是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山地丘陵河盆地。

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嶂,延绵纵横,山高谷深。

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海拔1444米;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海拔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海拔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

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和出淑处,海拔147米,为境内最低点。

特征之二是境内岩溶地貌分布广泛。

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61.9﹪,且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异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气候特点:贵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年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

年平均气温15℃左右,最冷月(1月)平均温度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七月)平均温度22-25℃,为典型的夏凉地区。

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

年降水量1100毫米-1300毫米,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在夏;全年日照时数约1300小时,无霜期为270天左右,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

受大气环流等因素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贵州地质情况

贵州地质情况

贵州地质环境概况贵州省简称贵或黔,地处祖国西南腹地,属云贵高原的一部分,或称贵州高原,从云贵高原向东南往湖南、广西的丘陵平原及向北往四川丘陵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

东经:103。

36,—109。

35,北纬:24。

37,—29。

13,。

面积17.6万km2。

一、贵州地势基本轮廓由纬向三级阶梯与经向两面斜坡构成,处于我国青藏高原第一梯级到东部第三梯级丘陵平原过渡的第二梯级云贵高原的斜坡地带。

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纬向形成三个阶梯,同时又处于我国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区,中部高,东、南、北低。

经向形成两面斜坡,因而又成为高耸于四川盆地与湖南、广西丘陵间的高原山地。

贵州地势可分三个梯级(台面),海拔高程分别是,第一梯级(台面)在2900-2200m,由西部威宁、赫章、水城一带的高原组成;第二梯级(台面)海拔降到1500-1000m由贵州中部山原(黔北、黔南)丘原(黔中)组成;第三梯级(台面)海拔继续降到800-500m、由江口-镇远以东的低山丘陵组成。

西部第一梯级(台面)地势最高,为云南高原的延续部分,是贵州最典型的高原地貌,高原面大部保存较好,高原的边缘切割强烈,形成高中山。

中部第二梯级是典型的山原和丘原分布区,其范围在遵义市以南、惠水以北、黔西以东、镇远以西的广大地区,南、北两大斜坡区则是山区分布区。

东部第三梯级(台面)指松桃、铜仁、锦屏等地,是典型的低山丘陵与湖南丘陵区连成一片。

贵州地势起伏较大。

最高点威宁韭菜坪海拔2900m,最低点都柳江出省处海拔137m,高差距2763m。

但全省地势起伏状况各地有所不同,一般是大梯级和高原的中心部位、地形起伏小,河流切割浅,相对高度小,如处于第一梯级(台面)面的安顺、平坝、贵阳、遵义、湄潭、瓮安、麻江等地,以及处于第三梯级(台面)面的铜仁、玉屏、锦屏等到地,相对高度多在200m以下;但在梯级面的转变地带,高原边缘以及各大河流中、下游地区则地形起伏大,河流切割深,相对高差大,如地处高原北部的习水、桐梓、道真、沿河和高原南部的边缘的安龙、册亨、望谟、罗甸、荔波等地相对高差常达500-700m以上。

贵州区域地质地史概述

贵州区域地质地史概述

贵州区域地质地史概述贵州区域地质地史概述贵州地处祖国西南腹地,属于云贵高原的一部份。

位于西部特提斯构造域和东部濒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接地带,在长达10多亿年的地质演化过程中,铸就了现今的地质面貌。

贵州区域地质的主要特征是:(1)沉积地层发育齐全,自中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海相地层层序连续。

中晚元古代以海相碎屑沉积为主,古生代至晚三叠中期则以海相碳酸盐沉积占优势,晚三叠世晚期以后全为陆相碎屑沉积。

地层中富含古生物化石,并赋存有丰富的煤、磷、铝、锰等沉积矿产。

(2)沉积岩发育,不仅分布广泛,岩类繁多,且形成环境变异多姿、相带发育齐全,其中碳酸盐岩最为发育,约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61.9%,尤以生物碳酸盐岩占绝对优势。

(3)火成岩出露面积不大,分布零星,但岩类较多,属性较全,从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的岩石中皆可见及,尤以基性岩发育最佳。

岩浆活动时间漫长,在中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十余亿年间的地史时间内均有活动,以中元古代和二叠纪两期最为强烈。

成因类型复杂,既有幔源岩浆喷溢的基性熔岩和侵位基性岩,超基性岩,又有陆壳改造型花岗岩,其形成的原始构造背景以伸展为主。

(4)变质岩以层状浅变质岩系为主,属绿片岩相,具面型分布,相带宽阔,单相变质的特点,原岩以硅质碎屑岩为主。

(5)在长达10多亿年的地质历史的时期中,构造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和燕山-喜马拉雅等5个阶段,构造运动既有激烈的褶皱运动,又有缓和的升降运动。

雪峰运动奠定了扬子陆块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褶皱隆起与西北的扬子陆块融为一体,事后又经受了后期的裂陷作用和俯冲造山作用。

多次造山运动形成了复杂的构造形迹,其中以规模宏大的侏罗山式褶皱分布最广,发育最好。

(6)矿产资源较丰富,矿种较多,但以沉积矿产和低温热液矿产为主。

地层地层是具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并能以明显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岩石体相区分的岩石体。

贵州地层发育较全,自中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分布,且富含化石,层序大多连续。

贵州区域地质地史概述

贵州区域地质地史概述

贵州区域地质地史概述贵州地处祖国西南腹地,属于云贵高原的一部份。

位于西部特提斯构造域和东部濒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接地带,在长达10多亿年的地质演化过程中,铸就了现今的地质面貌。

贵州区域地质的主要特征是:(1)沉积地层发育齐全,自中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海相地层层序连续。

中晚元古代以海相碎屑沉积为主,古生代至晚三叠中期则以海相碳酸盐沉积占优势,晚三叠世晚期以后全为陆相碎屑沉积。

地层中富含古生物化石,并赋存有丰富的煤、磷、铝、锰等沉积矿产。

(2)沉积岩发育,不仅分布广泛,岩类繁多,且形成环境变异多姿、相带发育齐全,其中碳酸盐岩最为发育,约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61.9%,尤以生物碳酸盐岩占绝对优势。

(3)火成岩出露面积不大,分布零星,但岩类较多,属性较全,从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的岩石中皆可见及,尤以基性岩发育最佳。

岩浆活动时间漫长,在中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十余亿年间的地史时间内均有活动,以中元古代和二叠纪两期最为强烈。

成因类型复杂,既有幔源岩浆喷溢的基性熔岩和侵位基性岩,超基性岩,又有陆壳改造型花岗岩,其形成的原始构造背景以伸展为主。

(4)变质岩以层状浅变质岩系为主,属绿片岩相,具面型分布,相带宽阔,单相变质的特点,原岩以硅质碎屑岩为主。

(5)在长达10多亿年的地质历史的时期中,构造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和燕山-喜马拉雅等5个阶段,构造运动既有激烈的褶皱运动,又有缓和的升降运动。

雪峰运动奠定了扬子陆块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褶皱隆起与西北的扬子陆块融为一体,事后又经受了后期的裂陷作用和俯冲造山作用。

多次造山运动形成了复杂的构造形迹,其中以规模宏大的侏罗山式褶皱分布最广,发育最好。

(6)矿产资源较丰富,矿种较多,但以沉积矿产和低温热液矿产为主。

地层地层是具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并能以明显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岩石体相区分的岩石体。

贵州地层发育较全,自中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分布,且富含化石,层序大多连续。

贵州地理题目

贵州地理题目

贵州地理题目一、简述贵州地貌的地域差异。

(19-20页)地貌是地球表面各种形态和形态组合的总称。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

贵州地势可分为三级阶梯: 西部大方、织金、普安等地以西,是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东部沿河、思南、江口、三穗、锦屏、榕江及荔波、罗甸,是第三级阶梯,平均海拔800米以下;中间广大地区为第二级阶梯。

贵州最高地区是西部威宁,平均海拔2166米;最低地区是东部玉屏,平均海拔541米;最高处是赫章韭菜坪,海拔2901米;最低处是黎平水河口出省处,海拔148米。

地貌区域差异:1、东部山地丘陵区。

包括梵净山、雷公山以东,地势东高西低。

沟岩发育、水网密集,地表分割破碎,山地和丘陵地貌显著。

适宜发展农业,但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2、北部中山峡谷区。

包括大娄山以北,地势南高北低。

以中山峡谷地貌为主,丘陵、盆地、岩溶洼地有零星分布。

适宜发展林业,但河水和地下水较难利用。

3、中部山原丘陵盆地区。

包括黔西、织金以东,黄平以西,绥阳以南,镇宁、惠水以北地区。

地势西高东低又从中部向南、北倾斜。

以山原丘陵洼地和山原丘陵盆地为主。

是贵州粮食和经济作物主产区。

4、南部山地河谷区。

包括苗岭中段以南地区。

地势北高南低。

地貌以中、低山河谷为主。

适宜发展亚热带作物和林木。

5、西南部山原丘陵地区。

包括普安以南,望漠以西,南盘江以北地区。

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

地貌以丘陵盆地和峰丛横谷为主,有部分中低山河谷和峰丛山地,岩溶湖分布较多。

适宜农、林、牧业发展,南部河谷区适宜发展亚热带作物和经济作物。

6、西北部山原山地区。

包括盘县、晴隆以北,黔西、织金以西地区。

地势西高东低,是全省最高地,大部分地区山高坡陡,地势起伏大,是典型的山原山地地貌。

这里林牧业发展潜力较大,但水土流失严重。

二、贵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现状与特点是什么?(127-130页)一、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贵州地质概况

贵州地质概况

贵州地质概况贵州位于华南板块,跨上扬子陆块、江南造山带和右江造山带3个次级大地构造单元。

由于漫长地质历史岁月壳幔作用和板块运动,发生了多种地质事件,铸就了贵州复杂纷繁的地质图像,并以“沉积岩王国”、“古生物宝库”著称于世。

具有地层发育齐全、碳酸盐岩广布、沉积类型多样、古生物化石丰富、岩浆活动微弱、变质作用单一、薄皮构造典型、地壳相对稳定等特点。

(1)地层本省出露地层为中元古界蓟县系至新生界第四系,厚约30000m。

地层的生物地理区系多样,寒武系至中三叠统以古地中海区生物群为主,次为澳大利亚太平洋区生物群;上二叠统则为华夏植物群;三叠系(海相)属特提斯-扬子动物群。

地层的组份较为复杂,中元古界为海相火山-沉积岩系,中部发育有枕状玄武岩。

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和南华系以陆源硅质碎屑岩为主兼有火山碎屑岩及少量火山岩;震旦系则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及陆源细屑岩。

下古生界寒武系和奥陶系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次为硅质陆源碎屑岩;志留系下统主要为硅质陆源碎屑岩兼夹生物碳酸盐岩。

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和下中二叠统均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夹硅质陆源碎屑岩;上二叠统贵州西部为峨眉山玄武岩及陆源碎屑含煤岩系,东部和南部则为海相碳酸盐岩。

中生界扬子区三叠系下统至上统下部为海相碳酸盐岩,右江区以陆源碎屑浊积岩为主;上统中上部则为陆相硅质碎屑岩;侏罗系至白垩系下统为紫红色碎屑岩;上白垩统则以紫红色粗屑沉积为主。

新生界古近系为紫红色砂砾岩;新近系则为含砾泥岩及粘土岩;第四系为多种成因类型的砂、泥、砾及钙华等堆积物。

(2)岩浆岩贵州的岩浆岩分布较零星且面积不大,但岩类复杂、期次较多。

中元古代在梵净山区以海相枕状玄武岩为主,并有同源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岩床,以及末期花岗岩。

新元古代早期九万大山区海相玄武岩、同源的镁铁质岩岩墙,以及过铝花岗岩。

早古生代中晚期在黔东有偏碱性超镁铁质岩。

晚二叠世贵州西部为大陆溢流拉斑玄武岩及同源辉绿岩床。

中生代中晚期在黔西南为偏碱性超铁镁质岩。

贵州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贵州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贵州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贵州地处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地理环境多样、资源丰富的省份。

高一地理必修一是贵州高中地理教材的第一单元,主要涵盖了贵州的地理位置、地貌、气候等基本知识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介绍:1. 地理位置贵州位于中国西南部,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

东邻湖南、广西,南接广西、云南,西连云南、四川,北界重庆、湖南。

境内含川、黔、滇三种地貌类型,自然环境多样。

2. 地貌特征贵州地貌以喀斯特地貌为主要特征,包括丘陵、峰丛、峡谷、溶洞等。

喀斯特地貌是由于地下溶蚀作用形成的,具有独特的山水景观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3. 气候特点贵州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夏多雨,秋冬干旱。

贵州地处高原山区,海拔差异大,气候变化较为复杂。

不同地区气候差异较大,东南部气候多雨湿润,而西北部气候偏向干旱。

4. 重要水系贵州拥有众多重要水系,包括长江、珠江、乌江、沅江、湘江等,这些水系的形成和发展对贵州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贵州的水力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水电能源的潜力。

5. 人文荟萃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境内有苗族、侗族、瑶族、土家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文化习俗和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在贵州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景观。

6. 资源丰富贵州是一个资源丰富的省份,拥有煤炭、铅锌、铜、金、银、铝土矿等多种矿产资源。

同时,贵州还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黄果树瀑布、草海、麻粑等景点。

总结:贵州高一地理必修一的知识点主要涵盖了贵州的地理位置、地貌、气候、水系、人文和资源等方面。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能够深入了解贵州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并加深对该地区的认识。

贵州地理的多样性和资源的丰富性为该省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的地理学习和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贵州

贵州

贵州地貌
•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境内 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 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全省地貌 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 种基本类型,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 一水一分田”之说,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 支撑的省份
气候类型
• 气候 • 贵州的 贵州兴义万峰林 • 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变 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2002年,省会贵阳 市年平均气温为14.8℃,比上年提高0.3℃。从全 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 气温多在3℃~ 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 气温一般是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降水 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
植物
• 贵州省森林覆盖率达30.8%,人均森林面积0.14 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达2 .1亿立方米;有70种 珍稀植物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银杉、 珙桐、秃杉、桫椤等4种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占 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50%;二级保护植物27种, 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18.9%;三级保护植物39 种,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19.2%。全省有野生 植物资源38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资源有3700余 种,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80%,是全国四大中药 材产区之一。
五大旅游景点
• 最浪漫:梵净山 • 梵净山位于贵州铜仁市,为国家级自 然保护区,景区原生态自然景观给人净化 和舒适之感。同时作为中国佛教五大名山 之一,浓厚的佛教文化为苍苍茫茫的梵净 山披上一层肃穆而神奇的色彩,游客身临 其境有种超凡之感,仿佛身心得到了净化。
• 最温暖:西江千户苗寨 在贵州旅游,踏入苗疆腹地千户苗寨的一瞬 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坐落有序、依山而 立而富有民族特色的木质吊脚楼。远远看去,整 个村寨就像一个巨大的金角牛头,尤其是在晚上 的时候,当夜幕还未降临,走向观景台,伴着春 雨一样寒颤的小风,倚靠在观景台的“美人靠” 上,眺望远处苗寨的灯光如繁星点点,世外桃源 的感觉油然而生。那幅夜景更是让人流连忘返, 千盏明灯把整个村寨装饰得更加美丽,构成了一 幅亮丽的景色,真有“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梦幻。

贵州省

贵州省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气候 水文
2022版贵州省标准地图(5张)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 29°13′之间,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总 面积176167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 最东部为黔东南州天柱县地湖乡,最西部为毕节市威宁县玉龙乡, 最南部为黔西南州兴义市洛万乡,最北部为遵义市道真县阳溪镇。
贵州喀斯特地貌(11张)贵州省矿产资源丰富,是矿产资源大省。发现矿产110多种,其中有76种探明了储量, 有多种保有储量排在全国前列,排在第一位的有汞、重晶石、化肥用砂岩、冶金用砂岩、饰面用辉绿岩、砖瓦用 砂岩等,排在第二位的有磷、铝土矿、稀土等;排在第三位的有镁、锰、镓等;此外,煤、锑、金、硫铁矿等在 国内占有重要地位。煤炭储量大,煤种齐全、煤质优良,素有“江南煤海”之称,2002年末保有储量为492.27亿 吨;铝土矿保有储量为4.24亿吨;磷矿储量26.95亿吨,占全国总量的40%以上;重晶石储量为全国的三分之一; 金矿储量居全国第十二位,是中国新崛起的黄金生产基地。
2021年,贵州省财政总收入3416.53亿元,比上年增长10.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69.51亿元,比上年增长 10.2%。其中,税收收入1177.14亿元,增长8.4%。
2021年,贵州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590.15亿元,比上年下降2.6%。其中,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116.95 亿元,增长60.7%;城乡社区支出258.72亿元,增长23.4%;教育支出1128.38亿元,增长5.1%;社会保障和就业 支出692.67亿元,增长2.1%;卫生健康支出540.10亿元,下降4.5%。

贵州省

贵州省

人口和民族


2005年末全省人口为3868万人。 贵州有56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居全 国第三位。 世居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 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瑶族、白族、壮 族、畲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 满族等17个。
交通
湘黔、贵昆、川黔、黔桂等铁路和 诸多公路,沟通了该省与外界的联系。Fra bibliotek旅游资源

贵州以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相结合为主要特点。 自然风光集山石、水景、洞穴、林木于一体, 景观奇特,有世界罕见的生物化石群和原始神 秘的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以古朴独特的少数 民族风情和悠远凝重的历史文化为主要特色, 以遵义会址和红军四渡赤水遗迹为代表的举世 闻名的长征文化,让人驻足凭吊、追思缅怀; 多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浓郁神秘的民族 风情,以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 使贵州成为迷人的“天然公园”和“避暑胜 地”。
陈云手稿记载的遵义会议作出的四条决定:
(1)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 (2)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 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 (3)常委中再进行分工; (4)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 朱、周为军事指挥者,而恩来同志是 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 心的负责者。
资源优势



成因
带来的 影响
1、交通不便。 2、人口、城镇分布在山间平原和盆地。 3、水土流失,泥石流等灾害严重。
行政区划

全省现辖贵阳、六 盘水、遵义、安顺 4 个地级市和黔东 南、黔西南、黔南 3个自治州以及毕 节、铜仁2个地区, 共有56个县、11个 自治县、9个县级 市、10个市辖区、 2个特区和692个镇、 507个乡。

贵州省区域地质

贵州省区域地质
这些基底结构,因其形成时期较早,曾经遭到后期构造的改造和破坏,以 致不易辨认。但经过仔细的分析,仍可以判断和区分。从镇远到凯里北东向一 线往东南方直至湘黔和黔桂边界,有一系列北东向的背斜和向斜。
例如:挂丁背斜、三穗向斜、白枝山背斜、贡溪向斜、小江背斜、锦屏向 斜、稳江背斜、同古向斜、黎平所背斜、罗寨向斜、靖县向斜、肇兴向斜等, 总体构成一个大的复式背斜,中心大体在天柱—南加一带,如下图255.
③前复理石组合
是大陆边缘冒地槽发展初 期非补偿性隔绝深水环境中形 成的岩石组合。
④深水碳酸盐沉积组合
是冒地槽后期深水环境快 速堆积形成的以碳酸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代表 的沉积组合。(图254)
二)褶皱断裂与构造运动
一、基底褶皱和构造运动
华南褶皱带经过早古生代末期的造山作用,形成基底褶皱,使陆壳增厚, 并与扬子准地台镶拼在一起,成为稳定地台。
二级构造单元,以地台盖层性质在较长时期内发生的大面积分化 作为划分二级构造单元的依据;
三级构造单元,以地台盖层性质在较短时期发生的一定地区的分 化作为划分三级构造单元的依据;
四级构造单元,根据构造形变总貌的区别,在三级构造单元中进 一步划分变形区,作为四级构造单元。
三)、贵州构造单元(如下图)
三、扬子(前震旦纪)准地台
②磨拉石-前复理石过渡组合
是底部浅水磨拉石组合到其上的深水前复理石组合之间的一个海相过 渡性组合。
③前复理石组合
是在非补偿深海槽中发育的深水海相岩石组合。
④复理石组合
是陆缘海槽中巨厚的浊流沉积岩套。
⑤变成花岗岩组合
丹洲时期之末,与雪峰运动相伴随,本省东南隅的黔桂边缘地区出现了 酸性岩浆的活动,产生了以摩天岭花岗岩体为代表的陆壳改造型花岗岩和 花岗质混合岩组合的挤压性花岗岩套。

ppt贵州地理概况下载

ppt贵州地理概况下载

思考:贵州在西部大开发工程 之一——“西电东送”中的作用有哪 些?
将贵州的水电和火电资源发送 至广东沿海地区。
1、布依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
布依族石板房
布依族服饰
旅游资源
贵州以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相结合为主要特点。自然风光
集山石、水景、洞穴、林木于一体,景观奇特,有世界罕 见的生物化石群和原始神秘的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以古 朴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和悠远凝重的历史文化为主要特色 ,以遵义会址和红军四渡赤水遗迹为代表的举世闻名的长 征文化,让人驻足凭吊、追思缅怀;多民族悠久灿烂的历 史文化,浓郁神秘的民族风情,以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的宜人气候,使贵州成为迷人的“天然公园”和“避暑胜 地”。
贵州人把黔北的好风光形象地归结为 “三洗”:遵义洗脑、茅台洗胃、赤水洗 肺——即在遵义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在茅 台品味国酒的醇厚,在赤水享受空气的清新。
来遵义,一定记得“洗”尽而归哦!
娄山关位于遵义与桐梓两县交界处,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 关口,古称天险,从古时起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1935年2月25日 至26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与黔军大战娄山关,揭开遵义 大捷的序幕,赢得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巨大胜利。
进入娄山关,毛主席的《忆秦娥·娄山关》手书巨大镌刻石 碑悦然眼前,矫若游龙,惊似飞鸿,气势非凡。
“红色热土”展 出部分,分光辉历程、 红军长征在遵义、浙 江大学在遵义三个单 元,用众多珍贵的历 史图片记载了遵义— —中国最著名的革命 圣地之一,在那段中 国最危难阶段的真实 情况。从1935年1月,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 达遵义,中共中央在 此召开了具有伟大历 史意义的“遵义会 议”,挽救了中国革 命,成为中国革命一 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 海拔在1100米左右。

九年级理综知识点黔西南

九年级理综知识点黔西南

九年级理综知识点黔西南
黔西南是一个山区地区,地处我国的西南部,这里的自然环境独特多样,有着丰富的物种资源。

在九年级理综课程中,对于黔西南地区的地理、生物和化学等方面的知识点,我们将进行一些学习和了解。

1. 地理知识点:
黔西南地处贵州省的西南部,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这里的地形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地势复杂多样,地势高差大,丘陵和山地为主,有利于水资源的累积和蓄积;二是地貌景观独特,有很多石林、峡谷和瀑布等自然景观,这无疑也增加了该地区的旅游资源价值。

2. 生物知识点:
黔西南地区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这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其中一些具有很高的生态保护和研究价值。

例如,这里有很多野生动物保护区,像猛犸象、孔雀和金丝猴等珍稀物种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3. 化学知识点:
黔西南地区的化学气候条件适宜,这意味着在这里可以种植出
一些有机农产品,并且可以采取一些生态友好的农业技术和方法。

这对于我们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更多
的农业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

总之,黔西南地区不仅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同时
也是一个拥有丰富生物资源和适宜化学农业发展的地方。

通过对
于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黔西南地区的
特点和价值,同时也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启发。

希望我们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为保护这片美丽的土地做出应有的贡献。

贵州历史地理发展

贵州历史地理发展

1、贵州地貌的特征和类型。

贵州地貌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是一个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的山区。

贵州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呈三级阶梯分布。

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第二级阶梯海拔800~1500米;第三级阶梯平均海拔800米以下。

贵州地势起伏较大。

从面上来看:最高地区是西部的威宁,平均海拔2166米;最低地区是东部的玉屏,平均海拔541米;两地相差1625米。

再从点上来看:最高点在赫章县的韭菜坪,海拔2901米;最低点在黎平县水口河出省处,海拔只有148米。

最高点与最低点海拔相差达到2753米。

贵州的地貌特征表现为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

喀斯特地貌出露面积为10.9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61.9%。

贵州的地貌类型主要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为主。

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山间小盆地仅占7.5%。

境内山脉众多,层峦叠嶂,绵延纵横,是一个典型的山区。

北部有大娄山,主峰娄山关,海拔1444米,地势险要。

东北部有武陵山,主峰为梵净山,海拔2572米,生态系统发育良好。

西部有乌蒙山,最高峰是贵州屋脊韭菜坪,海拔2901米。

石林与草场交相辉映。

中部有苗岭,主要山脉雷公山,海拔2178米,森林茂密,溪水透明,拥有多种国家濒危、珍稀植物。

2、贵州气候条件的优势。

贵州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条件。

从气温来看,贵州属于亚热带范围,年平均气温在15oC左右,不冷不热,十分宜人。

南部、东部和北部河谷地带是高温区,年平均气温20oC;西北部地势较高地带为低温区,年平均气温12oC;海拔2400米以上地区,年平均气温在8oC以下,这也反映了贵州山地气候的特点。

贵州的气温变化幅度较小。

最热月七月的平均气温在22-26oC之间,最冷月一月的平均气温在3-6oC之间,年变化幅度不过20o左右。

贵州也曾经出现过极端气温,最高气温曾经出现在铜仁,为42.5oC;最低气温曾经出现在威宁,是-15.3o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