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教育
感知集合的教案小班
感知集合的教案小班教案标题:探索感知集合的教案(小班)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集合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分类和比较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资源:1. 图片或实物:水果、动物、车辆等。
2. 纸板、彩色纸、彩笔等。
3. PPT或投影仪。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创设一个感知集合的情境,例如,放置一些水果在桌子上,并向学生展示。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水果的特征,如形状、颜色、大小等。
探索集合:1. 准备一些图片或实物,例如动物、车辆等,展示给学生。
2. 引导学生将这些图片或实物进行分类,可以根据颜色、形状、功能等特征进行分类。
3. 与学生一起讨论他们分类的依据,并引导他们思考其他可能的分类方式。
集体讨论:1.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的分类结果,并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思考过程。
2. 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分类方式的优缺点,并讨论哪种分类方式更合理或更有意义。
团队合作活动: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集合主题(例如:动物、水果、交通工具等)。
2. 每个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负责找到一些相关图片或实物。
3. 小组成员合作将这些图片或实物进行分类,并用彩色纸和彩笔制作分类标签。
4.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类结果,并解释他们的分类依据。
总结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活动的过程,并总结他们学到的关于集合的知识。
2.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团队合作中的体验和感受。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收集学生的分类标签和解释,评估他们对集合概念的理解程度。
3. 听取学生的总结和分享,评估他们对活动的反思和理解。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分类各种事物,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分类能力。
2. 引导学生设计自己的集合分类活动,并与同学分享。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针对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活动。
幼儿感知集合的教育教案.
幼儿感知集合的教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数学教材第四章第二节,主要内容包括集合的基本概念和性质,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幼儿感知集合的意义,培养幼儿对集合的初步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幼儿能够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集合中的元素。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幼儿观察、分析、比较和归纳的能力,提高幼儿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幼儿合作、分享和积极参与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集合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以及将集合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引导幼儿感知集合的意义,培养幼儿对集合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集合图卡片、磁性教具、挂图等。
2. 学具:幼儿用书、画笔、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展示一幅水果店挂图,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在水果店看到了什么?”2. 实践活动(10分钟)(1)教师发放集合图卡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找出卡片中的集合元素。
(2)幼儿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一个代表汇报。
3.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出示磁性教具,展示一个简单的集合问题:“小明的书包里有铅笔、橡皮、尺子,这些物品构成了一个集合。
”(2)教师引导幼儿分析问题,找出集合元素。
(3)教师讲解解题过程,强调集合的意义。
4.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发放幼儿用书,指导幼儿完成集合练习题。
(2)幼儿做题,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点评,讲解正确答案。
(2)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幼儿思考集合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集合的概念和性质2. 集合的元素和表示方法3. 集合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找出家里的一个集合,描述其中的元素。
(2)用自己的话解释集合的概念。
2. 答案:(1)示例:家里的玩具集合,包括玩具车、玩具熊、玩具飞机等。
(2)集合是由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组成的整体。
2024年大班教案感知集合
2024年大班教案感知集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教材《数学乐园》第四章“有趣的集合”,详细内容涉及认识集合的概念,通过直观的物品集合,让幼儿学会区分和描述集合中的元素,理解集合的包含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幼儿能够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通过观察、描述集合中的元素。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幼儿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掌握集合的包含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集合的包含关系,能够运用集合概念进行问题解决。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描述、分析集合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各种不同类型的物品集合(如水果、动物、交通工具等)。
学具:画笔、纸张、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准备一个包含多种水果的篮子,邀请幼儿观察、描述篮子里的水果。
引导幼儿用“这个集合里有……,这个集合里有……”的句式进行描述。
2.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PPT展示不同类型的物品集合,引导幼儿观察并找出集合的共性与特性。
讲解集合的包含关系,如“交通工具集合包含汽车、火车、飞机等”。
3. 随堂练习(10分钟)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挑选一个主题,如动物、水果等,让幼儿用画笔、剪刀等学具制作集合。
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作品,并描述集合中的元素。
4. 互动讨论(10分钟)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判断一个物品是否属于某个集合。
让幼儿举例说明集合的包含关系。
拓展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集合的概念?六、板书设计1. 板书集合的概念和包含关系。
2. 画出不同类型的集合,并用箭头表示包含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找出家中的物品,制作一个属于你自己的集合,并描述集合中的元素。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在理解集合概念和包含关系方面的掌握程度,针对问题进行改进。
第五章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教育
分类教学一般的方法与手段: 1、操作——幼儿分类学习的最主要、最有效 方法之一 教学中应给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去操不 同形式的分类,对于小年龄幼儿应尽可能提 供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并提倡幼儿自身参 与的体验和操作活动为先,教师的归纳和提 升为后的原则。操作的方法可通过集体活动, 也可以是个别的,非正式的,小组的,区角 活动等。
3、扩展幼儿有关分类的标准,尝试多种分类形 式 在教学中,结合幼儿按一种维度分类的不 同结果,帮助幼儿归纳到分类的不同标准,并 由此提示幼儿尝试一维特征的多种自由分类、 层级分类以及按二维(或以上)特征的分类, 逐步帮助幼儿在分类活动中发展其思维的抽象 性、发散性、灵活性。
(二)区别“1”和“许多”
幼儿的几种分类: 1、按物体的名称分类:把相同名称的物体放 在一起。 2、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即按物体的颜色、 形状分类。 3、按物体量的差异分类:即按物体大小、长 短、粗细、厚薄、宽窄、轻重等分类。 4、按物体的用途分类:即生活用品、学习用 品等分类。
5、按物体的材料分类:即塑料、木制品、布 制品等分类。 6、按物体的数量分类:即按一个、两个、三 个……分类。 7、按物体间的关系分类:如动物与食物的关 系等分类。 8、按事物的其他特征分类: 如人物的表情、 动作姿态等等。
3、游戏情景 游戏情景的创设能够更好的调动幼儿学习的 兴趣,体验所要学习的内容,获得相应的 经验和概念。
(三)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和少
• 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是用一 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集合中元素的数量。 它是小班学习区分“1”和“许多”之后的, 学习计数和人数以前的感知集合教育的内 容。
• • • •
意义 1、可以帮助幼儿准确地感知集合中的元素。 2、对幼儿对应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3、使幼儿感知到物体祖中物体的数量从而 获得数的感性经验。
2024年大班教案感知集合
2024年大班教案感知集合一、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与性质集合的定义集合的性质:无序性、互异性、确定性2.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表法描述法符号法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幼儿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性质,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表示集合。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幼儿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集合的性质和表示方法的掌握。
2. 教学重点:集合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集合卡片、磁性白板、笔、尺子等。
2. 学具:水彩笔、白纸、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5分钟)教师以故事形式引入:小猴子的水果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水果,有一天,小猴子为了方便管理,将水果进行分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集合。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集合的例子?2. 新课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集合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集合的特点。
讲解集合的概念、性质及表示方法。
3. 实践操作(15分钟)分组活动:每组幼儿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一个集合,如用列表法表示一周的水果、用描述法表示家庭成员等。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表扬。
4.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幼儿观察、分析并解答。
例如:小猴子的水果店里有苹果、香蕉、橙子三种水果,请用集合表示出来。
5.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给出练习题,幼儿独立完成。
例如:请用不同的表示方法,表示一下你们小组的成员。
教师邀请部分幼儿分享自己的作品,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有趣的集合2. 内容:集合的概念集合的性质集合的表示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表示你们家的玩具集合。
2. 答案示例:列表法:汽车、飞机、、娃娃、拼图描述法:我们家的玩具包括交通工具、变形金刚和智力玩具。
符号法:用符号表示,如△代表汽车,□代表飞机等。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及教育
学 习 目标
1.了解学前儿童集合概念发展的阶段 及其特点。 2.明确学前儿童感知集合概念教育的 内容。 3.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集合类教育活 动设计与组织的基本要求,根据教学 内容及儿童的特点设计并组织集合类 教学活动。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及教育
一、集合概述
1.集合及其元素
5 引导幼儿尝试多种分类形式
6 分类活动应该和其他数学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及教育
(三)配对操作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1. 集合元素间的对应关系
数量与数量的 对应 1
4
各种关系的 对应
形状与形状的 对应
2
3
物体与位置的 对应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及教育
2. 两个集合元素配对比较教学的一般方法
(1) 重叠法
(2) 并置法
(3) 连线比较
法
(4) 游戏活动
中比较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及教育
(四)感知“集合间的关系与运算”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集合间的包含或相等关系及两个集合间的交集、 差集、并集等概念比较抽象,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 集合概念及学习数的组成和加减运算,在教学中,这 部分内容主要是以帮助幼儿感知为主,而不是直接的 概念传授和讲解。因此,可以结合幼儿的分类、数概 念、形体的认识等活动,通过操作、游戏等手段加以 渗透。
1. 体验事物的共同属性 2.掌握求同和分类的技能 3. 初步形成集合概念 4. 对集合的元素进行比较和体验集合 与子集的关系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及教育
二、学前儿童感知集合教育的设计与组织 (一)求同操作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1) 求同活动 的设计
1. 按标记
大班感知集合数学教案
大班感知集合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详细内容包括:1. 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2. 集合的分类:按元素个数分为有限集、无限集;按元素属性分为同类集、异类集;3. 集合的标记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图形法;4. 集合间的关系:子集、交集、并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幼儿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分类和标记方法,了解集合间的关系;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分析、归纳、表达等能力;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交流、积极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集合的分类与标记方法,集合间的关系;2.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观察、分析、归纳、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集合卡片、磁性板、图钉、彩笔、挂图;2. 学具:幼儿用书、练习册、画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个装满各种水果的篮子,引导幼儿观察、讨论篮子里的水果;提问:“篮子里有什么水果?这些水果可以分成几类?怎样表示这些水果的集合?”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磁性板展示集合的例题,讲解集合的分类、标记方法及集合间的关系;结合幼儿用书,引导幼儿完成相关练习。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每组发一张集合卡片,要求幼儿观察、讨论,完成集合的分类、标记;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疑问。
提问:“你们还能想到哪些集合的例子?怎样表示它们?”六、板书设计1. 板书感知集合2. 内容:集合的概念、分类、标记方法;集合间的关系:子集、交集、并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观察家里或幼儿园里的物品,选择一个主题,用集合的方式表示出来;根据观察到的集合,画一幅集合图,并用文字描述。
2. 答案:示例:主题为“玩具集合”,幼儿画出玩具集合图,并用文字描述:“这是一个玩具集合,包括汽车、飞机、火车、船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掌握了集合的概念、分类、标记方法及集合间的关系。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概念的教育
五、总结及案例评析 在教学中,只要求比较感知两组多数 物体的数量,不具体多几少几。 以上几种方法都可以采取游戏的形式 进行,要重视儿童的动手操作并注意引导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练习。
谢谢大家
三、区别“1“和”许多“ (一)教育目标 感官感知、了解关系、生活运用、能力培养、 (二)教育指导意见 观察比较、分合操作、感官感知、环境中寻找
四、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一)教育目标 1、运用重叠对应和并放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或一样多; 2、教幼儿掌握简单的形容物体多少比较的词汇; 3、发展幼儿初步的分析比较能力。 (二)教育的指导与建议 在幼儿进行比较两组物体多少时,应注意从易到难 ,从简单的操作过渡到稍复杂的操作。 1、幼儿进行重叠对应比较; 2、幼儿进的集合概念”是指幼儿能在 经验的层面上对事物进行的一种概括与归 纳。
引导幼儿学习集合概念的要求: 1、体验事物的共同属性,学会求同和分类 的技能,初步形成集合概念并能对两个 集合概念进行比较; 2、体验集与子集的关系。
一、幼儿的分类教育 分类即按物体的颜色、大小、形状、用途、数量 等不同特征进行区分。它是一种智力活动,是培养幼 儿逻辑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教育目标 1、小班 2、中班 3、大班 (二)教育指导与建议 1、引导幼儿按物体的名称、物体的外 部特征、用途、数量等进行分类; 2、利用各种活动进行分类练习。
二、幼儿的排序教育 (一)教育目标 1、小班 2、中班 3、大班 (二)教育指导与建议 1、教小班幼儿按物体的大小、长短排序; 2、教中班幼儿按物体的高矮、粗细、厚薄排序。
幼儿感知集合的教育教案.
幼儿感知集合的教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数学教材《感知集合》章节,详细内容包括:认识集合的概念、理解集合的分类、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以及运用集合进行问题解决。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集合是由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组成的整体。
2. 培养幼儿对集合进行分类的能力,能够根据事物的属性和特征进行归类。
3. 让幼儿学会用简单的符号和图形表示集合,并能运用集合进行简单的数学问题解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集合的分类和表示方法。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和运用集合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集合(如水果、文具等)、图片集合、集合符号卡片。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装满各种水果的篮子,邀请幼儿观察并提问:“篮子里有什么?”引导幼儿回答:“篮子里有很多水果。
”从而引出集合的概念。
2. 教学集合的概念(5分钟)教师通过实物、图片和集合符号卡片,让幼儿感知集合是由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组成的整体。
3. 集合分类(5分钟)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集合例题,如“找出所有的圆形”、“找出所有的红色物品”等,引导幼儿用集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发放画纸和彩笔,让幼儿根据所学的集合分类方法,将一些不同类型的物品进行分类并画出来。
六、板书设计1. 集合的概念:集合是由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组成的整体。
2. 集合的分类:按照事物的属性和特征进行归类。
3. 集合的表示方法:用符号和图形表示集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找出家里的所有圆形物品,用符号表示出来。
2. 答案示例:圆球、硬币、瓶盖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幼儿较好地掌握了集合的概念和分类方法。
但在表示方法方面,部分幼儿还存在一定难度。
2. 拓展延伸:让幼儿观察生活中有哪些集合,尝试用所学方法进行分类和表示,提高幼儿对集合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2024年幼儿园大班数学《感知集合》教案
2024年幼儿园大班数学《感知集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感知集合》。
主要内容包括:认识集合,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通过实物操作,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能力,提高幼儿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能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基本性质,能够识别生活中的集合现象。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能力,提高幼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集合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难点: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集合卡片、磁性教具、实物(如水果、玩具等)。
学具:幼儿用书、画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组水果和玩具,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这些水果和玩具有什么共同点?”让幼儿自由发表观点,从而引出集合的概念。
2. 教学新课(10分钟)(1)教师通过磁性教具展示集合卡片,讲解集合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引导幼儿观察集合卡片,找出其中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3)让幼儿用实物进行操作,加深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3.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幼儿观察并解答,如:“下列哪个是集合?为什么?”答案:书包里的铅笔、橡皮、尺子是集合,因为它们是同一类物品。
4.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发放练习题,幼儿独立完成。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感知集合2. 内容:(1)集合的概念(2)集合的基本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找出生活中的集合现象,用画笔和文字描述它们。
2. 答案示例:冰箱里的水果(集合)包括苹果、香蕉、葡萄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操作、例题讲解等方式,让幼儿掌握了集合的概念和性质。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
幼儿园大班数学《感知集合》教案
幼儿园大班数学《感知集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材《感知集合》章节,详细内容包括集合的概念、集合的分类、集合的表示方法以及集合的简单运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日常生活中的集合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分类的方法,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3. 使学生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集合运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集合的概念、集合的分类及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学重点:集合的识别、分类及表示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图片等。
2. 学具:画笔、彩纸、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PPT展示一组图片,包括各种水果、动物、玩具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共同特点。
2. 教学活动(1)讲解集合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集合。
(2)举例说明集合的分类,如按颜色、形状、大小等分类。
(3)演示集合的表示方法,如用圆圈、方框等图形表示集合。
3. 例题讲解(1)给出一个例题,让学生识别集合。
(2)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方法,分析集合中的元素。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根据老师给出的主题(如水果、动物等),找出身边的集合现象。
(2)让学生用画笔、彩纸等学具,创作自己的集合作品。
六、板书设计1. 《感知集合》2. 内容:(1)集合的概念(2)集合的分类(3)集合的表示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找出家里的集合现象,并用画笔、彩纸等学具表示出来。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的集合现象,与家长分享学习成果。
同时,引导学生探索集合的简单运算,如并集、交集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选择与运用。
2. 集合概念的教学方法。
3. 集合分类的实践操作。
4. 集合表示方法的演示与练习。
5. 作业设计的生活化与创造性。
幼儿园大班数学《感知集合》教案
幼儿园大班数学《感知集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材《感知集合》章节。
该章节主要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辨别和描述不同集合的特点,以及掌握简单的集合运算。
具体内容包括:1. 引入集合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集合的存在。
2. 学习用符号表示集合,例如用“{ }”表示集合,用“”表示元素属于集合。
3. 辨别和描述不同集合的特点,例如数量、颜色、形状等。
4. 掌握集合的并集、交集和补集运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集合的存在。
2. 培养学生用符号表示集合的能力,能够准确地表示出给定元素的集合。
3. 培养学生辨别和描述不同集合特点的能力,能够根据给定条件判断元素属于哪个集合。
4. 培养学生掌握集合的并集、交集和补集运算,能够运用这些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集合的存在。
难点:培养学生用符号表示集合的能力,以及掌握集合的并集、交集和补集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集合卡片、实物道具、黑板、粉笔。
学具:每人一套集合卡片、实物道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套集合卡片,包括不同颜色、形状的卡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 讲解集合的概念:教师向学生解释集合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集合的存在。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将集合卡片按照颜色分成不同的组,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组就是由颜色相同的卡片组成的集合。
3. 学习用符号表示集合:教师向学生介绍用“{ }”表示集合,用“”表示元素属于集合。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将集合卡片按照形状分成不同的组,并用符号表示出每个组的集合。
4. 辨别和描述不同集合的特点: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辨别和描述不同集合的特点。
例如,教师可以问:“这些卡片是属于哪个集合的?请描述一下它们的共同特点。
”5. 掌握集合的并集、交集和补集运算:教师向学生介绍集合的并集、交集和补集运算,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这些运算。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指导 第四单元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和教育
四单元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和教育(1)分类核心经验——根据属性来定义(一)集合的定义集合:按照一定的属性特征组合在一起的总体。
元素: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
例如,梨、苹果、橘子归在一起,是水果的集合;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归在一起,是交通工具的集合。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通常有3种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和维恩图(也叫文氏图)。
例如,A={1,2,3,4,5}(列举法表示)B={x|x>1} (描述法表示)(三)集合的特点关于集合的概念,应明确以下三点:第一,一个集合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
第二,一个集合的元素必须是互异的。
第三,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十分重要,一方面因为集合在数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因为感知集合符合学前儿童数概念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是学前学数概念前的准备教育,是学前儿童正确学习和建立数概念及加减运算的感性基础。
(一)感知集合是学前儿童认识事物的起点对世间万物的认识都是从认识他们的属性特征开始的,而当我们认识了事物的属性特征之后,会自然而然地把这些物体归入不同的集合,如这些物体都是相同形状的,这些人都是同一个单位的。
(二)感知集合是学前儿童形成数学概念的基础1.感知集合及其元素是计数的前提2.感知集合及其包含关系有利于掌握数的组成与加减运算1.3岁前的泛化笼统知觉阶段学前儿童3岁前感知集合的时候,他们还没有明显的集合界限,即泛化、笼统的感知。
例如,在学前儿童玩积木时趁他不注意拿走几块,他是不会觉察到的。
这时他感知的只是一堆不确定的模糊不清的东西,即泛化的、笼统的。
2.感知有限集合阶段能感知集合的界限,对集合中元素的感知也逐渐精确,一般为3至5岁。
但注意力往往集中在界限上。
例如,让学前儿童在画有4朵花的画片上叠放塑料小花时,他们只用塑料小花盖住画片上第一朵和第四朵的花图,就认为完成了任务。
这说明他们把注意力只集中在集合的界限上,从而削弱了对所有组成元素的注意。
2024年大班感知集合教案
2024年大班感知集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数学教材第四章《感知集合》,详细内容包括: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以及通过集合游戏让孩子理解集合的元素特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幼儿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分析、归纳集合中元素特性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集合中元素特性的理解。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水果卡片、动物卡片、集合展示板。
学具:每组一套水果卡片、动物卡片,白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各种水果和动物卡片,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 教学新课(10分钟)(1)讲解集合的概念,引导幼儿理解什么是集合。
(2)通过展示水果卡片和动物卡片,让幼儿找出它们的共同点,理解集合的元素特性。
(3)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圈图、列表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1)出示一组水果卡片,让幼儿找出哪些是水果,哪些不是。
(2)通过圈图的方式表示出水果集合,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集合中的元素。
4. 随堂练习(5分钟)(1)发放水果卡片和动物卡片,让幼儿自行分组,找出每组中的共同点。
(2)用圈图或列表的方式表示出每组幼儿找到的集合。
教师邀请各组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评价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1. 集合的概念2. 集合的表示方法3. 水果集合和动物集合的例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和家长一起找出家中的物品,将它们分成不同的集合,并用圈图或列表的方式表示出来。
2.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表示出集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他们理解集合的概念。
2. 拓展延伸:让幼儿在家庭中寻找生活中的集合,提高他们对集合的认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中幼儿的观察和表达。
幼儿园大班数学《感知集合》教案
幼儿园大班数学《感知集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材《感知集合》一章。
该章节主要内容包括:1. 认识集合的概念,理解集合的意义;2. 学习用符号表示集合;3. 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如并集、交集、补集等;4.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集合的概念,学会用符号表示集合;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基本运算;难点:理解集合的意义,熟练运用集合的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卡片、图片、小玩具等;学具:作业本、笔、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套卡片,卡片上有各种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找出所有的兔子,并用彩色笔圈出来。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集合的概念。
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集合的概念,让学生明白集合是由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元素组成的整体。
同时,教师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如用大括号{}表示集合,集合中的元素用逗号隔开。
3. 例题讲解:教师展示例题,如集合A={1,2,3},集合B={2,3,4},让学生求出集合A和集合B的并集、交集和补集。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或列举元素的方法,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组集合,让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交集和补集的运算。
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5. 团队协作: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个生活中的实例,用集合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集合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找出教室里的所有红色铅笔,并用集合的表示方法表示出来。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基本运算。
七、作业设计1. 找出家里所有的蓝色玩具,并用集合的表示方法表示出来。
答案:{汽车,飞机,}2. 超市里有苹果、香蕉、橙子三种水果,小明买了2个苹果和3个橙子,请问小明买了多少个水果?答案:5个3. 班级里有男生和女生,男生集合用A表示,女生集合用B表示,请问男生和女生的并集、交集和补集分别是什么?答案:并集:A∪B;交集:A∩B;补集:A'∩B'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学生对集合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能用符号表示集合,并掌握了集合的基本运算。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教育
一、分类教育
(四)分类教育的步骤
1、让儿童明确分类对象。 2、向儿童说明分类的标准和要求。 3、教师示范,引导儿童操作如何归 类。 4、根据教师指令操作分类,进一步 感知理解分类。 5、提高分类的层次和维度,促进儿 童深入理解分类。
一、分类教育
(五)分类教育的方法
1、观察法 2、讲解演示法 3、操作法 4、游戏法 5、其它方法
如上例就可以表示为{大于5,小 于10的自然数} 3、韦恩图
韦恩图就是将集合的元素用一条封 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
二 集合的相关概念
(三)集合的关系
两个集合之间有包含与相等两种 关系。
1、包含关系: 如果集合A的元素都是另一个集合 B的元素,则称集合A包含于集合B, 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例如{小汽车 }是{汽车}的子集。子集概念体现 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儿童通过一一对应理解等价集合 (即两个集合的元素数相同)的认知 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儿还不能把一个集 合中的物体与另一个集合中物体配对 ,他们在比较集合元素多少时,根据 的是集合占据的空间或长度来判断集 合的的“大小”,而不是集合元素的 多少。
三、 感知两个集合的关系
第二阶段,儿童能够把一个集合中 的物体与另一个集合中物体配对。但 还未真正理解集合元素的数量是相等 的。
二 集合的相关概念
(一) 集合的元素和种类 (二) 集合的表示方法
1、列举法 列举法是将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
出来,写在大 括号里的一种方法, 如“大于5,小于10的自然数集合”可 以表示为:{6,7,8,9}。 2、描述法
描述法是把集合的元素的共同属 性用语言描述出来的,写在大括号的 一种方法。
二 集合的相关概念
2024年大班感知集合数学教案
2024年大班感知集合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幼儿园大班数学教育指导纲要》设计,涉及教材第3章“感知集合”部分。
详细内容包括集合的概念、集合的分类、集合的表示方法以及集合的简单运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日常生活中的集合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分类的方法,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通过集合运算,提高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集合的分类和集合运算。
重点: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图片、卡片、磁性板、磁性扣。
2. 学具:画笔、画纸、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幅水果店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集合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生活中的集合。
2. 教学内容讲解(10分钟)(1)集合的概念:教师通过磁性板展示一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集合是由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组成的。
(2)集合的分类:教师将图片进行分类,引导学生学习分类的方法。
(3)集合的表示方法:教师用磁性扣表示一个集合,让学生用画笔、画纸等学具表示其他集合。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展示一组例题,讲解集合运算(并集、交集、差集)的方法和技巧。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集合知识。
5. 小组讨论与展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感知集合”2. 板书内容:(1)集合的概念(2)集合的分类(3)集合的表示方法(4)集合运算(并集、交集、差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生活中的集合现象,并用自己的话进行简要描述。
2. 答案:(1)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2)小明和小红一共有8个苹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和教学效果的达成情况,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024年度-大班感知集合数学教案
第一课时引入集合概念,通过游戏和操作活动让幼儿初步感知集合;第二课时 深入讲解集合中元素的特性,引导幼儿进行分类和比较。
6
02 感知集合基础知识
7
集合定义及表示方法
集合定义
集合是由一个或多个确定的元素 所构成的整体。
集合表示方法
集合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如A、 B、C等。集合中的元素用小写字 母表示,如a、b、c等。若元素属 于集合,则用“∈”表示;若元 素不属于集合,则用“∉”表示。
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22
06 家长参与和拓展延伸
23
家长在感知集合教育中角色定位
引导者
01
家长应引导孩子关注集合的概念,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帮助
孩子理解。
参与者
02
家长可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与孩子一起进行感知集合的实践
活动。
鼓励者
03
家长应鼓励孩子积极探索,肯定他们的努力和成果,增强他们
的自信心。
24
家庭拓展活动建议提供
分类游戏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分类游戏,让孩子学会按照不同的属性对物 品进行分类。
排序活动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对物品进行排序,例如按照大小、颜色、形状等 属性进行排序。
比较练习
家长可以让孩子比较两组物品的数量、属性等,加深对集合概念的理 解。
25
亲子互动游戏推荐
“找相同”
家长和孩子各自拿一组物品,在规定时间内找出相同的物品放入 一个集合中。
通过游戏情境和角色 扮演,增强幼儿参与 感和互动性。
20
活动设计:找朋友、分类游戏等
找朋友游戏
幼儿随机抽取数字或形状卡片, 寻找与自己卡片相匹配的“朋友
”,锻炼观察和辨识能力。
2024年大班感知集合数学教案
2024年大班感知集合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数学活动指导手册》第四章“感知集合”,具体内容包括集合的概念、集合的分类和集合的比较。
通过本章学习,使幼儿能够理解集合的含义,学会对集合进行分类和比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学会用集合的方式描述生活中的事物。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分类的能力,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幼儿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集合的分类和比较。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集合图片、分类卡片、比较卡片、小物品等。
学具:幼儿用书、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观察教室内的各种物品,引导幼儿发现这些物品可以组成一个集合,从而引出集合的概念。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集合图片,讲解集合的概念,并通过举例让幼儿理解集合的组成。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物品,让幼儿将其分成不同的集合,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4. 知识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比较卡片,引导幼儿学习集合的比较,让幼儿通过观察、讨论,找出两个集合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5. 小组讨论(5分钟)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让幼儿用学具进行实践操作,互相交流集合的分类和比较方法。
六、板书设计1. 集合的概念2. 集合的分类3. 集合的比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观察家中的物品,将其分成不同的集合,并记录下来。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幼儿更好地理解集合的概念。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2. 拓展延伸:在下一节课中,可以引入更多的集合比较方法,如大小、数量等,进一步拓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幼儿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易懂性;4. 小组讨论的组织与引导;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深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要求:
1、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日常生活情景。 应当把分类渗透到幼儿的生活中,在幼
儿接触社会生活以及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潜 移默化,随时随机地加以运用。
2、提倡并鼓励幼儿交流分类的结果——体现 幼儿思维抽象和内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区别“1”和“许多”
意义: 区别“1”和“许多”是小班初期学数前准备
教育的内容,引导幼儿感知集合及其元素, 促进幼儿感知元素的分化过程,为学习逐 一计数和认识10以内的数奠定基础。
教学要求: 1、使幼儿能区别1个物体和许多物体。 2、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3、能在生活中运用“1”和“许多”词汇。
• ②3-4岁幼儿能感知到集合的界限,对集合 中元素的知觉也从泛化向精确过渡。这一 阶段的幼儿对集合中元素的认识不能超出 集合的界限,他们一般把注意力集中在集 合两端的元素上,同时所摆的元素逐步达 到准确的一一对应。另外,此阶段幼儿已 经开始具有简单的分类能力。幼儿能感知 集合的界限及元素,也就能辨认物体(元素) 并将它们归类(形成集合)。3岁以后,幼儿 能进行简单分类,即按物体外部特征分类 (形成集合),如按物体大小、形状分类等等。
• ③4—5岁幼儿已经能够准确地感知到 集合及其集合中的元素,并能够初步 理解集合和子集的包含关系。此时幼 儿已经提高了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分类 的能力,他们可以按物体的简单用途 和数量分类。另外,在直观条件下, 幼儿能够对集合(类)和子集(子类)作出 比较,能初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包含关 系。
• ④5-6岁幼儿对集合的理解进一步提高 和扩展。他们能够按照两种特征将集 合分成子集,比如可以把颜色和形状 不同的一组几何图片分别从形状和颜 色两个角度分类。另外,他们还能够 比较好地理解集合和子集的包含关系。
(三)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和少
• 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就是用一 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集合中元素的数量。 它是小班学习区分“1”和“许多”之后的, 学习计数和人数以前的感知集合教育的内 容。
• 意义 • 1、可以帮助幼儿准确地感知集合中的元素。 • 2、对幼儿对应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 3、使幼儿感知到物体祖中物体的数量从而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教育
• 一、什么是学前期的感知集合教育 • 指在不教给幼儿集合术语的前提下,让幼
儿感知集合及其元素,学会运用对应的方 法比较集合中元素的数量,并将有关集合、 子集及其关系的一些思想渗透到整个幼儿 数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中去。 • 二、学前期感知集合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分类
分类:把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归并在一起。
在动作水平上的分类之后,引导幼儿用 语言经过内化加以正确的表述对促进幼儿抽 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交流 能促进幼儿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以及幼儿之 间的互动,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3、扩展幼儿有关分类的标准,尝试多种分类形 式
在教学中,结合幼儿按一种维度分类的不 同结果,帮助幼儿归纳到分类的不同标准,并 由此提示幼儿尝试一维特征的多种自由分类、 层级分类以及按二维(或以上)特征的分类, 逐步帮助幼儿在分类活动中发展其思维的抽象 性、发散性、灵活性。
• 数前准备教育,集合的包含关系为数 的分解与组成以及加减运算打下基础
• 幼儿感知集合(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perception on set) 感知 集合是幼儿数概念发生、发展的基础, 幼儿感知集合的发展体现出以下特点:
• ①2-3岁左右幼儿产生丁对集合的笼统 感知,但这种感知是泛化的。此时儿 童还看不到集合的范围和界限,不能 一个接一个地感知集合中的元素,也 不能精确地意识到元素的数量。如果 让幼儿用重叠法感知一个集合中的元 素,他们往往会将物体摆出集合的范 围。
1、操作——幼儿分类学习的最主要、最有效 方法之一
教学中应给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去操不 同形式的分类,对于小年龄幼儿应尽可能提 供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并提倡幼儿自身参 与的体验和操作活动为先,教师的归纳和提 升为后的原则。操作的方法可通过集体活动, 也可以是个别的,非正式的,小组的,区角 活动等。
2、游戏
感知集合意义
• 一、儿童数概念的发生起始于集合的笼统 感知
• 二、感知集合是幼儿从集合的笼统感知到 形成最初数概念的中间环节和必要的感性 基础
• 三、渗透集合的思想,使幼儿理解集合的 包含关系,有利于幼儿从包含关系上来理 解数目,加深对数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 幼儿理解和掌握数的组成和加减运算
• 对集合的笼统感知是幼儿数概念发生 的起始,举例说明:2岁的幼儿模糊感 知糖的多少。
意义:
1、帮助幼儿感知集合,形成关于具体物体的 集合概念。
2、分类是计数的前提,是形成数概念的前提。
3、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物体的名称分类:把相同名称的物体放 在一起。
2、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即按物体的颜色、 形状分类。
3、按物体量的差异分类:即按物体大小、长 短、粗细、厚薄、宽窄、轻重等分类。
获得数的感性经验。
• 教学要求:
• 1、学会对应。
• 2、在学会对应的基础上,不用数进行两组 物体(每组物体不超过5个)的比较。
教学的一般方法 :
1、感官参与
为幼儿提供一定的材料和环境,调动幼儿的听觉、 触摸觉、运动觉等感知通道来体验和区分“1和许 多”。
2、寻找比较
教师可在事先设置好的环境中让幼儿寻找一个物体 和许多个物体;也可以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中寻找; 还可以教幼儿通过记忆寻找。
3、游戏情景
游戏情景的创设能够更好的调动幼儿学习的 兴趣,体验所要学习的内容,获得相应的 经验和概念。
4、按物体的用途分类:即生活用品、学习用 品等分类。
5、按物体的材料分类:即塑料、木制品、布 制品等分类。
6、按物体的数量分类:即按一个、两个、三 个……分类。
7、按物体间的关系分类:如动物与食物的关 系等分类。
8、按事物的其他特征分类: 如人物的表情、 动作姿态等等。
分类教学一般的方法与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