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管理预算管理发展史

合集下载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发展历程及在新时期下的思考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发展历程及在新时期下的思考

企业管理2017年第2期152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发展历程及在新时期下的思考彭馨瑶摘 要:现代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自19世纪产生以来,历经百余年发展,预算管理理论已日趋成熟,而新时期随着新环境的变化,预算基础数据在“大数据”这一环境下已发生剧烈的变化,从而对全面预算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 发展历程 “大数据”DOI: 10.16722/j.issn.1674-537X.2017.02.054一、引言全面预算管理被引入企业,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将企业目标及战略具体化,为应对市场变化、合理配置资源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预算管理历经百余年发展,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性作用,但是在新时期又面临着新的挑战,特别是“大数据”环境为预算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发展及主要编制方法近代预算管理产生于19世纪的英国,主要用于提升当时政府的工作效率和节省其日常开支,发展到19世纪中期才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中。

历经百余年,从最初的成本预算发展到以利润为导向的全面预算,再发展到战略预算阶段,预算管理理论已日趋成熟。

我国从近30年才开始研究全面预算管理,前国家经贸委在2000年下发《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中指出,要求国内大中型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近十年间,全面预算管理才真正在我国企业中落地生根。

随着企业管理意识的不断提升,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的作用也日渐突出,如何科学合理的编制预算已成为全面预算管理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

根据不同的预算项目及预算管理要求,企业可以选择相应的方法来编制预算。

主要方法有:(一)弹性预算弹性预算是与变动成本法相关的一种预算编制方法,又称为滑动预算法。

此种编制方法需要研究成本习性,根据不同的业务量在预算期内确定与之相关的费用数额后进行编制。

因其具有较强的适应不同经营活动变化的能力,使企业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避免了频繁的预算调整,并将预算评估建立在相对客观的基础上,凭借此优势,弹性预算在19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成为当时预算发展的重心。

《2024年企业预算管理历史分析及未来展望》范文

《2024年企业预算管理历史分析及未来展望》范文

《企业预算管理历史分析及未来展望》篇一一、引言预算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稳定发展、资源配置以及风险控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竞争的日益激烈,预算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分析企业预算管理的发展历史,探讨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预算管理的发展趋势。

二、企业预算管理历史分析1. 早期阶段早期企业的预算管理多以成本控制和财务规划为主,主要通过制定预算计划、实施成本控制以及进行财务分析等手段,来达到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这一阶段的预算管理较为简单,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

2. 成熟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预算管理逐渐从单一的财务规划转向全面、系统的企业管理模式。

企业在预算制定过程中开始注重与企业战略、业务规划以及员工绩效等方面的结合,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

此外,预算管理的实施也逐渐涉及到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生产管理、销售管理等各个方面。

3. 信息化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预算管理逐渐进入信息化阶段。

企业开始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如大数据、云计算等,对企业的财务数据、业务数据等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为预算管理提供了更为准确、及时的数据支持。

同时,信息化预算管理系统也提高了预算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企业预算管理现状及问题当前,企业预算管理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企业对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预算管理流于形式,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其次,预算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数据不准确等问题,影响了预算管理的效果。

此外,预算管理的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导致预算执行与实际业务情况脱节。

四、企业预算管理未来展望1. 更加重视战略规划与业务发展相结合未来,企业预算管理将更加注重与战略规划、业务发展等方面的结合。

管理会计发展的历史演进

管理会计发展的历史演进

管理会计发展的历史演进管理会计是指对组织内部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分析、报告和解释,以支持管理决策的一种会计体系。

它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历了许多演进阶段,下面将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历史进行详细介绍。

1. 传统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上半叶)传统管理会计阶段是指管理会计最早的发展阶段,其目标是为了计算成本和执行财务报告。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为了满足外部报告需求,并且以成本汇总、利润计算和资产负债表为依据。

在这个阶段,管理会计主要关注与财务指标和财务目标相关的信息。

2. 预算管理阶段(1940年代-1960年代)预算管理阶段是指企业开始使用预算作为管理工具的阶段,同时将预算与实际成果进行比较,以评估绩效和指导决策。

预算管理的核心是通过预算制定和控制来实现企业目标。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以预算为中心,预算成为企业内部控制和绩效评估的重要工具。

3. 管理会计方法的发展阶段(1970年代-1980年代)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系列新的管理会计方法被引入,它们致力于提供更准确、有价值且及时的决策信息。

追求成本效益和利益最大化成为企业的核心目标。

在这个阶段,以活动基础成本核算(ABC)和绩效评价为核心的管理会计方法成为关注的焦点。

ABC通过确定和跟踪活动成本来识别产品、服务和客户的真实成本,以便更好地做出决策。

绩效评价则通过指标、目标和激励措施来评估企业绩效。

4. 管理会计在战略管理中的应用阶段(1990年代)在90年代,管理会计开始在战略管理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和竞争的加剧,企业意识到需要更加精确的信息来支持战略决策。

在这个阶段,管理会计开始与战略规划、战略评估和战略决策等战略管理环节结合。

战略管理会计强调企业绩效和企业战略目标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与战略决策相关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

5. 现代管理会计阶段(2000年代至今)现代管理会计阶段是指当前管理会计的最新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管理会计开始更加关注增值和风险管理,并建立了一种以价值链为基础的成本管理思想。

预算管理理论发展

预算管理理论发展

国外预算管理的产生与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工业生产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人员增多,分权化管理及其控制成为企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这时企业的管理者开始寻求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计划生产能力与销售。

预算便由此引入了企业的管理中,来计划、协调、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

1911年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促进了预算管理理论的发展。

1921年美国政府公布了《预算与会计法案》,该法案是对预算思想产生影响的起点。

他使得预算管理被人们所了解,强化了预算管理的必然地位。

随后,预算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

1922年美国著名学者麦金西出版了《预算控制》,该书系统地阐述了预算管理理论及方法,标志着企业预算管理理论开始形成。

1922年美国全国成本会计协会第三次会议上,围绕预算的编制和使用进行了研究,这次的研究成果将预算控制的内容更加深入,还掀起了全美会计师及工程师共同研究预算控制问题的高潮。

20世纪40年代,西方各种新的管理思想、学派不断涌现,对预算管理理论产生了积极地影响。

在预算管理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提倡及推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预算编制程序,并且使企业多层次,多岗位人员都参与到预算编制的过程中。

提高了预算执行者对预算的认识,使预算更接近实际。

20世纪60年代,管理学家引入系统理论至现代管理中,提出从全局及总体出发,来实现对经济活动的最优化规划和控制。

这一理念使得企业预算管理得到进一步完善。

20世纪70年代,零基预算在西方兴起。

1970年美国德克萨斯仪器公司的彼得·派尔成功地运用零基预算法编制了公司的费用预算。

美国前总统卡特是零基预算的积极推行者,他推动联邦政府全面实行零基预算,使得这种预算方法一度成型,并传到了加拿大等地。

进入8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发展迅速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越来越不适应先进制造环境下所生产的制造费用高、多样化的产品。

全面预算的历史背景

全面预算的历史背景

1.1.1预算管理产生的背景在商品经济出现之初,原始的企业组织形式是手工作坊和货栈、客店等业主制,企业老板自主决策、自主经营。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市场不断扩大,于是出现了近代企业组织形式—合伙制。

19世纪上半叶,随着欧美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个人独资和合伙兴办一个企业,在技术和资金上己经不可能。

于是股份公司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到20世纪50年代,现代公司制已成为工商企业的标准组织形式。

与此同时,公司规模急速膨胀,业务量不断扩大。

客观上需要对公司经营进行高效率的管理。

预算管理作为协调、控制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经济活动的管理方法受到人们的重视。

与现代公司制相伴诞生的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也即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

现代公司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需要不断扩大规模和拓展经营领域,企业管理过程日益复杂,资本所有者由于经营能力所限,不得不聘请专业人士进行经营管理。

这在主观上也使得公司采取高效率的管理方法成为可能.1.2文献回顾公元1215年,英皇签署的《大宪章》中规定:“英皇未获得议会同意不得征税”。

从此产生了预算的观念。

1921年,美国颁布《预算与会计法案》,进一步扩大了预算控制思想的影响。

它使得预算管理的职能为人们所了解。

一些企业均采用预算管理方法。

1922年美国著名学者麦金西的著作《预算控制》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实行科学的预算控制方面的问题。

1925年德国的李汉恩在其所著的《工业成本计算》中,论述了企业经营计划的内容。

1930年,他又出版了《企业经济计划—商业预算》一书。

这两种著作对德国企业预算管理的运用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影响。

关于预算的定义,观点较多I11。

在《管理会计教程》中,查尔斯·T·霍恩格里(Charles T. Horngen)认为预算是行动计划的数量表达。

克里斯柯吉里斯(ChrisArg州s)定义预算为一种由人来控制成本的会计技术。

哈罗德·比尔克曼( Harold Bierman)则把预算分为两类,一类为预测,告诉经理人员他在未来将可能处于何种地位,另一类为标准,告诉经理人员预定的效率水平是否已经维持或达成。

中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演进(1949 —2006 年)

中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演进(1949 —2006 年)

中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演进(1949 —2006 年)内容提要:本文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预算制度的演进过程:形成阶段(1949 —1951 年) 、长期稳定阶段(1952 —1992 年) 、初步改革阶段(1992 —1998 年) 和改革深化阶段(1998 年至今) 。

为克服传统政府预算制度的弊端,自20 世纪90 年代末,我国相继实施了多项预算改革措施。

但应当看到,我国的政府预算改革尚处于初始阶段,今后一段时期,还应进一步加强预算控制,增强预算的透明度,确保预算的合规性,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预算制度演进20 世纪90 年代末,随着公共财政框架构建目标的确立,政府预算改革成为近年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

客观考察与分析政府预算制度的历史沿革,探索政府预算制度的改革取向,对于公共财政框架的顺利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目前的政府预算研究文献中,有关政府预算制度演进的论述,主要是着重于对财政体制发展变化的描述,即主要是关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关系的发展变化。

然而,财政体制虽然是影响政府预算制度的重要因素,但二者的发展进程并不完全一致。

在财政体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由于政府预算制度受到既有路径依赖的影响,往往还能维持很长一段时间。

因此,财政体制的变迁并不能作为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演进的标志。

从政府预算制度自身的发展变化特点来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政府预算制度的形成阶段:1949 —1951 年建国初期,我国国民经济面临着严重困难,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财政赤字。

国家为了扭转这种困难局面,于1950 年采取了统一财政经济管理的重大决策,对财政管理实行了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办法。

1951 —1952 年又实行了初步分级管理的财政管理体制。

1951 年3 月,政务院颁发《关于一九五一年度财政收支系统划分的决定》,将财政收支由高度集中,统一于中央人民政府,改为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实行中央、大行政区、省(市) 三级财政,并实行初步的分级管理,各级政府都设立相应的财政管理部门。

工程预算发展历史

工程预算发展历史

工程预算发展历史一、起源与初步发展工程预算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的工程项目往往只是根据工程师的经验和判断进行决策和实施。

然而,随着工程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复杂性的增加,对资金的合理分配和控制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因此,工程预算的概念逐渐引入,并开始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二、工程预算的发展阶段1. 初级阶段在工程预算的初级阶段,预算的编制主要依赖于经验和直觉,缺乏科学的方法和依据。

工程师根据以往的类似项目的经验进行估算,但由于项目的特异性和复杂性,经验的适用性有限,造成预算的不准确和误差的积累。

2. 中级阶段随着科技和数据分析的发展,工程预算逐渐引入了一些定量的方法和工具。

例如,使用历史数据和统计分析来估计材料、人力和设备的成本,使用图纸和设计方案来计算工程量,从而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这一阶段的发展使得工程预算逐渐成为一门科学,为工程项目的决策和控制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依据。

3. 高级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工程预算进入了高级阶段。

计算机辅助预算软件的出现使得预算的编制和分析更加快捷和准确。

预算人员可以通过输入相关数据和参数,软件可以自动进行计算和分析,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预算的准确性。

此外,高级阶段还涌现出一些新的方法和模型,如成本模拟和风险分析等,进一步提升了工程预算的水平。

三、工程预算的发展对项目管理的影响工程预算的发展对项目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准确的预算可以帮助项目管理者合理分配资金,避免过度投入或资源不足的情况。

其次,预算可以作为项目控制和决策的依据,帮助管理者及时识别和解决问题,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此外,工程预算的发展还为项目管理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和工具,使项目管理更加规范和有效。

四、工程预算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程项目的日益复杂,工程预算的发展仍将面临一些挑战和机遇。

预计未来工程预算将更加重视数据驱动和智能化,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和预测能力。

预算管理(1)-预算管理发展史

预算管理(1)-预算管理发展史

“预算”管理发展史“预算”(bugget)一词起源于法文bougette,意思是用皮革制成的袋子或公文包。

在19世纪中期,英国财政大臣有一种习惯,即在提出下年度税收需求时,常在英国议员们面前打开公文包,展示他所需要的数字,因此,财政大臣的“公文包”就指下年度的岁入岁出预算数。

大约在1870年时,bugget一词正式出现在财政大臣公文包中的文件上,这就是预算制度最初的来源。

近代预算制度产生于英国,发展于美国,首先应用于政府机构,后来逐渐被应用到企业管理当中。

预算管理在国外企业中的应用及发展始于19世纪末,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产生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

一、预算管理的产生期最早将预算作为管理手段应用于企业的是美国,首先应用在广告费分配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工业生产得到了急速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使管理人员增加,产生了分权化管理,如何使管理分权而又不失控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同时,企业生产规模的盲目扩大也导致一些企业出现了生产过剩、产品销路不畅等现象。

这些问题和现象迫使企业管理者开始寻求对市场进行预测、计划其生产能力与销售、协调部门间经济活动的办法,于是一些企业管理者将预算引入企业管理,以此来计划、协调、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

1911年,泰罗创建了“科学管理”学说,促进了美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对科学管理原理的探讨研究也促使企业预算管理理论进一步发展,如标准成本、差异分析等方法都成为预算管理中常用的方法。

1921年美国政府公布了《预算与会计法案》,该法案通过后,实施效果良好。

它使预算管理的职能被人们所了解,一些私营企业均采用预算,以强化企业管理,预算管理被提升到了一种社会性的必然地位。

随后,预算管理成为一种重要的企业管理工具,其他国家如英国、日本、德国的一些企业开始仿效与采用,先后将预算制度应用于企业管理,同时一些学者也开始对预算管理理论进行研究。

1922年美国著名学者麦金西出版了《预算控制》一书,将预算管理理论及方法从控制的角度进行了详细介绍,该书的出版标志着企业预算管理理论开始形成。

浅谈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历史变迁PPT(共17页)

浅谈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历史变迁PPT(共17页)

专项(专案)支出
预算支出
例:假设乙省1957年预算收入29亿元,预算正常支出7亿元。在预算收入中, 地方固定收入4亿元,企业分成收入12亿元,调剂分成收入13亿元。经核定该省 1958年预算收入总任务31亿元,其中:地方固定收入6亿元,企业分成收入12 亿元,调剂分成收入13亿元,正常支出7.1亿元。试计算该省1958年预算收入留 用额和上解额。
预算支出 专项支出
调剂分成 收入
中央 地方
不再划给地方
例:假设甲省1957年预算收入40.5亿元,预算正常支出7亿元。在预算收入中, 地方固定收入6.5亿元,企业分成收入14亿元,调剂分成收入20亿元。经核定甲 省1958年预算收入总任务42.5亿元,其中地方固定收入7亿元,企业分成收入15 亿元,调剂分成收入20.5亿元,正常支出7.2亿元。试计算甲省1958年预算收入 留用额和上解额。
(1)调剂收入留用比例=7-(4+12×20%) /13=4.62%
调剂收入上解比例= {13-[ 7-(4+12×20%) ]}/13
=95.38%
(2)留用额= 6+ 12×20%+13 ×4.62% =9
上解额= 12×80%+ 13×95.38%=22
补助定额=地方正常支出-(地方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比例分成收入+调剂分成收入)
上解比例= [(6.5+14×20%)-7]/( 6.5+14×20%)=24.7% (2)留用额=(7+15×20%) ×75.3% =7.53
上解额= (7+15×20%) × 24.7%+15×80%+20.5
=34.97
如果地方固定收入和固定比例分成收入不能抵补地方经常支出,

预算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预算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预算管理的产生和发展预算管理是从国家预算开始萌芽发展的,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完善的。

人类从奴隶社会开始就出现了国家财政收支活动,国家财政及其他一切财政分配关系,都具有一定的制度加以保证。

这种具有法律形式和制度保证的国家分配关系,就是国家预算,其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国家财政收支计划。

预算管理自19世纪末开始应用于企业管理,至今已经有百年历史,大致经历了引入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

预算管理的引入期最早将预算作为管理手段应用于企业的是美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工业生产得到了急速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使管理人员增加,分权化管理由此产生,如何使管理分权而又不失控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同时,企业生产规模的盲目扩大也导致一些企业出现了生产过剩、产品销路不畅等现象。

这些问题和现象迫使企业管理者开始寻求对市场进行预测、计划其生产能力与销售、协调部门间经济活动的办法,于是一些企业管理者将预算引入企业管理,以此来计划、协调、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

1911年,泰勒创建了“科学管理”学说,促进了美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对科学管理原理的探讨研究也促使企业预算管理理论进一步发展,如标准成本、差异分析等方法都成为预算管理中常用的方法。

“科学管理”学说知识链接科学管理理论,是由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在他的主要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中提出的。

科学管理理论不仅仅是将科学化、标准化引入管理,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精神革命,对管理学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影响是深远的,科学管理的许多思想和做法至今仍被许多国家参照采用。

1921年美国政府公布了《预算与会计法案》。

该法案通过后,实施效果良好。

它使预算管理的职能被人们所了解,一些私营企业开始采用预算,以强化企业管理,预算管理被提升到了一种社会性的必然地位。

随后,预算管理成为一种重要的企业管理工具,其他国家如英国、日本、德国的一些企业开始仿效与采用,同时一些学者也开始对预算管理理论进行研究。

预算管理制度体制变化

预算管理制度体制变化

预算管理制度体制变化一、历史演变1. 传统预算管理制度传统的预算管理制度主要是指传统的预算编制、执行和考核制度。

这种制度一般是由上级向下级分配任务和资源,下级单位根据上级下达的指标编制预算,然后执行并报告执行情况。

这种制度具有强调控制性和权威性的特点,对下级单位的行为有一定的束缚效果,但也容易导致僵化和浪费。

2. 现代预算管理制度随着管理理念的更新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预算管理制度逐渐兴起。

现代预算管理制度强调以目标为导向,注重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采用灵活的编制和执行方式,注重沟通和协调。

现代预算管理制度更加关注组织的长期发展和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员工的参与和激励,强调团队合作和胜任力发展。

3. 新型预算管理制度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发展,新型预算管理制度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新型预算管理制度借鉴了现代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更加注重战略规划和市场导向,更加注重信息共享和智能化决策,更加灵活应变和创新变革。

新型预算管理制度引入了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推动了预算管理体制的深化和转型。

二、现状分析1. 全球化影响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主要趋势之一,也深刻影响着预算管理制度体制的变化。

随着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的兴起,预算管理制度需要适应全球化运营的需求,加强国际合作和竞争力,采取更加灵活和综合的管理方式。

国际化的财务报告和绩效评价标准也对预算管理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2. 科技革命影响科技革命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深刻影响着预算管理制度体制的变化。

信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使预算管理制度变得更加智能化和数字化,实现了预算编制、执行和评价的自动化和实时化,提高了效率和透明度,降低了成本和风险。

3. 管理理念影响管理理念是预算管理制度体制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传统的管理理念强调层级控制和权威管理,现代的管理理念强调目标导向和分权责任,新型的管理理念强调价值共创和开放创新。

预算管理制度体制的变化需要结合不同的管理理念,注重企业文化和员工素质的培养,推动管理制度体制向更加平稳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企业预算管理历史分析及未来展望

企业预算管理历史分析及未来展望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企业预算管理历史分析及将来展望一、引言预算管理在企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演进轨迹:1979--2014 年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演进轨迹:1979--2014 年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演进轨迹:1979--2014 年简介: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演进轨迹:1979--2014 年杨志勇内容提要:979 年以来,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经历了四个阶段:1979~1993 年,我国恢复了预算报告与批准制度,建立了以《国家预算内容提要:1979 年以来,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经历了四个阶段:1979~1993 年,我国恢复了预算报告与批准制度,建立了以《国家预算管理条例》为标志的新预算管理制度,着重加强预算平衡管理和预算外资金管理。

1994--1999 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预算管理制度初步形成,注重预算收入管理,与此同时初步形成了复式预算体系,完成了《预算法》的立法工作,并进一步加强了预算平衡与赤字控制和债务管理。

2000--2013年,我国预算管理制度逐步健全。

这一阶段以部门预算改革为中心,以支出预算管理为重点,统筹预算内外资金。

2013 年至今,预算管理制度正在按照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总体方向进行改革。

未来预算管理制度将在中期财政规划、预算体系、预算公开与监督等多方面同时展开,并将为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提供制度支撑。

关键词:预算管理;政府预算;财税改革改革开放以来,预算管理的重点实现了从赤字、收入到支出的转变。

随着部门预算改革和全口径预算管理改革的推进,预算外资金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我国已形成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在内的全口径预算体系。

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预算管理制度正在按照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精神进行改革。

为适应经济社会环境的变迁,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或大或小,从没有停止过。

一、预算管理制度的恢复:1979--1993 年1979 年,我国预算管理制度开始恢复重建。

经济建设与市场化改革的同步进行,使财政支出压力陡增,预算平衡不断受到挑战。

与此同时,作为“财政资金”的预算外资金规模的扩大,使得既有制度无法适应管理的需要。

全面预算管理的发展和基础理论

全面预算管理的发展和基础理论

★★★★★1 全面预算管理的开展和根底理论1.1全面预算管理的产生和开展近代预算制度产生于英国,开展于美国,首先应用于政府机构,后来逐渐被应用到企业管理中。

美国最早将预算管理作为管理手段应用到企业,泰罗创立了“科学管理〞学说,促进了美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也促使企业预算管理理论进一步开展,…………预算管理在我国随着经济体制的变更,走过了独特的开展历程。

…………1.2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开展企业集团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开展过程。

…………1.3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和作用1.3.1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1.3.2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1〕明确企业开展目标,实现长期战略规划和短期策略实施的结合…………〔2〕使企业加强各项管理的根底工作,控制日常经济活动…………〔3〕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2 我国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案例分析2.1 成功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案例分析2.1.1 上海宝钢集团公司的预算管理案例…………2.1.2 …………3 我国集团公司预算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4 加强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措施…………5 结论…………致谢…………参考文献〔1〕于增彪,袁光华.关于集团公司预算管理系统的框架研究.会计研究. 2004,8.22-24〔2〕王化成.全面预算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10-11〔3〕汤谷良.如何把握和运筹全面预算管理提升企业控制力.时代财会.2002 ,9 19-23〔4〕李敏.内部会计控制标准与监控技术.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7.382-383〔5〕王斌.企业预算管理及其模式.会计研究,1999 (11) : 20-24〔6〕王化成. 全面预算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5-6〔7〕潘爱香,高晨.全面预算管理.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10.〔8〕汤谷良.以全面预算管理为轴心整合企业集团管理.PPT〔9〕弘恢,超英.企业经营规划与年度预算.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1,346-348〕〔10〕高晨,以战略为导向的预算改良.商业会计.2004.9,13-14〔11〕汤谷良,汤博士点评中国财务案例.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11,290-292豆丁致力于构建全球领先的文档发布与销售平台,面向世界范围提供便捷、平安、专业、有效的文档营销效劳。

我国预算制度历史沿革概述

我国预算制度历史沿革概述

我国预算制度历史沿革概述【摘要】:^p :以史为鉴,才能推陈出新。

虽然我国当前立法中并未对“预算”一词做出法律释义,但在学者研究及实务操作中被广泛的使用着。

我国预算制度的历史发展沿革对我国当前国家及地方预算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具有历史借鉴意义。

【关键词】:^p :预算;制度;沿革预算在本质上就是对国家财政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的规范和管理。

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政府预算一词于清朝末年最早出现。

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提出“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的财政体制改革建议,但因为变法以失败而告终,事实上并没有编制真正意义上的国家预算制度。

光绪年问,为了推行新政,清政府制定颁布了《清理财政章程》,随后,拟定《预算册式及例言》,确定了预算年度,划定了收支门类。

由于当时清政府统治已经遥遥欲坠,各省成割据状态,所以各省凑合的数字,只是形式上的统一。

尽管如此,这次预算编制确实是我国的第一部现代政府预算。

1911年10月出台的《十九信条》规定,“本年度预算,未经国会议决者,不得照前年度预算开支”,同时规定,“皇室经费之制定及增减,概依照国会议决”。

这在中国历史上首次确立了现代财政预算的概念,标志着中国第一次有了制约皇室财权的制度规范。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建立国家预算决算制度,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范围。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分别把“审查批准预算和决算”规定为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正式确立了由我国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对预算、决算进行审查批准的制度。

然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对预算的监督仅限于每年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

而且,由于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涉及财政预算、决算和调整预算的规定都没有经国家权力机关审议批准,便由党内决定实施了。

当时以党的决议、文件代替法律,使宪法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综述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综述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综述一、前言预算管理制度是国家财政管理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资金使用效率、经济社会发展等重要问题。

我国经济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家财政体制不断完善,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预算管理制度也经历了从计划型向市场型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不断推进和完善。

本文将就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进行综述,从历史演变、现行体制、改革成效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以期为我国未来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二、历史演变1. 计划型预算管理制度新中国成立初期,沿袭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计划型预算管理制度。

这一阶段,财政预算成为政府计划的一部分,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实行“统一安排、集中管理、严格审查”的预算管理原则。

政府通过预算编制、批准、执行和监督等环节,控制经济发展方向和速度,推动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虽然这种模式为新中国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也存在着经济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

2. 市场型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放开了经济体制,纷纷实行市场化改革,逐步转变为市场型经济体制,预算管理制度也随之发生变革。

所谓市场型预算管理制度,就是以市场为导向,推动政府财政预算的转变,落实预算管理的市场化和法治化。

政府逐渐放开对经济的控制,转向更多依靠市场机制调节经济行为,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1)预算法的完善。

我国从1980年代开始陆续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公开条例》等相关法规,为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

(2)责任财政制度的确立。

在以前,政府部门盲目扩大规模,浪费资金,财政收支不平衡等问题突出。

随着责任财政制度的确立,政府部门在经济发展中负起了责任,明确了政府的权力和职责,推动了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

(3)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落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算”管理发展史“预算”(bugget)一词起源于法文bougette,意思是用皮革制成的袋子或公文包。

在19世纪中期,英国财政大臣有一种习惯,即在提出下年度税收需求时,常在英国议员们面前打开公文包,展示他所需要的数字,因此,财政大臣的“公文包”就指下年度的岁入岁出预算数。

大约在1870年时,bugget一词正式出现在财政大臣公文包中的文件上,这就是预算制度最初的来源。

近代预算制度产生于英国,发展于美国,首先应用于政府机构,后来逐渐被应用到企业管理当中。

预算管理在国外企业中的应用及发展始于19世纪末,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产生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

一、预算管理的产生期
最早将预算作为管理手段应用于企业的是美国,首先应用在广告费分配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工业生产得到了急速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使管理人员增加,产生了分权化管理,如何使管理分权而又不失控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同时,企业生产规模的盲目扩大也导致一些企业出现了生产过剩、产品销路不畅等现象。

这些问题和现象迫使企业管理者开始寻求对市场进行预测、计划其生产能力与销售、协调部门间经济活动的办法,于是一些企业管理者将预算引入企业管理,以此来计划、协调、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

1911年,泰罗创建了“科学管理”学说,促进了美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对科学管理原理的探讨研究也促使企业预算管理理论进一步发展,如标准成本、
差异分析等方法都成为预算管理中常用的方法。

1921年美国政府公布了《预算与会计法案》,该法案通过后,实施效果良好。

它使预算管理的职能被人们所了解,一些私营企业均采用预算,以强化企业管理,预算管理被提升到了一种社会性的必然地位。

随后,预算管理成为一种重要的企业管理工具,其他国家如英国、日本、德国的一些企业开始仿效与采用,先后将预算制度应用于企业管理,同时一些学者也开始对预算管理理论进行研究。

1922年美国著名学者麦金西出版了《预算控制》一书,将预算管理理论及方法从控制的角度进行了详细介绍,该书的出版标志着企业预算管理理论开始形成。

1924年该书被翻译成日文出版。

1925年德国的李汉恩在其所著的《工业成本计算》一书中论述了企业经营计划的内容,1930年他又出版了《企业经济计划----商业预算》一书。

这两部著作对德国企业预算管理的运用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预算管理的产生期,预算管理作为协调、控制企业内各职能部门经济活动的管理方法受到人们的重视,企业对预算制度的关心度也开始提高。

二、预算管理的发展期
在产生期,预算管理以其协调、控制职能在企业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后,采用预算制度的企业开始增多,一些经济管理学者及会计学者也开始对预算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自20世纪30----70年代,企业预算管理先后受到会计理论及其他管理思想发展的影响,在管理方法、管理理论上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大规模的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社会化大生产促使资本进一步集中,出现了跨国公司,同时由于国际、国内竞争的日益激烈,出现了生产经营日趋复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利润率下降等现象,这些变化使企业迫切要求实现管理现代化。

为了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西方会计学中吸收了自20世纪2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些专门用于提高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方法,建立起了许多量化的财务管理模式,以帮助管理当局进行预测、决策、组织和控制生产,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如盈亏平衡点分析、弹性预算法、变动成本计算法,用于决策的差额分析法、现金流量分析法等。

这些方法的产生也促进了预算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特别是盈亏平衡点分析理论的形成,使企业对成本、营业量、利润指标的分析被逐渐运用在各因素的变化对企业利润影响的事前预测上,管理者开始对影响企业利润各因素的变化及其对利润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出计划,并针对计划检查各项改进方案,通过检查达到调整的目的,使会计对经济活动的事后反映和分析逐渐转化为事前的预测和决策。

此时期企业管理者根据其计划编制的预算比产生期更加合理、科学,以此达到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协调、控制的目的。

20世纪40年代末期,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逐渐认识到强化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西方各种新的管理思想应运而生,各种新的管理学派及新的学科不断出现。

这些新的管理思想和学科对预算管理理论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组织行为学。

预算管理在其发
展过程中吸收了组织行为理论,一些实行预算管理的企业开始提倡和实行分权式的民主参与管理,也就是使预算的编制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反复循环,使企业所有层次的管理者和关键岗位的人员都参与预算的编制,形成了参与型的预算管理。

参与型预算管理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预算执行者直接参与了编制,从而使编制的预算更加接近实际,也提高了预算执行者对预算的认识,增强了其行动和决策与企业目标的和谐型,促进了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日本事业部制的预算管理是这种参与型预算管理模式的典型代表。

这种参与型的预算管理具有以下特征:(1)重视整体观念;(2)注重人性观念;(3)讲求人际关系;(4)重视长期规划;(5)运用动态管理。

需要注意的是,参与型预算管理的预算参与程度因国家和企业的不同而不同,日本式预算管理的参与程度比美国高一些,大企业的预算参与程度比小企业高一些,因为预算管理运行模式受不同国家和企业文化背景、传统习惯及个人行为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20世纪70年代,零基预算在西方国家兴起,它的产生使预算管理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了新的进展。

零基预算最早起源于美国。

1952年美国人维恩·刘易斯发表了一篇题为《预算编制理论新解》的文章,主张预算的编制应采取一种新型的方法,维恩·刘易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零基预算的概念,但他所提出新方法的内涵与后来的零基预算是完全一致的。

1970年,美国德克萨斯仪器公司德彼得·派尔首先成功地将零基预算法应用于公司费用预算的编制;1971年该公司所有部门的预算都采用了零基预算编制法,并取得了成功。

一些研究零基
预算的学者认为,在美国,私营部门先于政府部门使用了零基预算。

零基预算是指不考虑过去的预算项目和收支水平,以零为基点编制的预算。

零基预算的基本特征是不受以往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情况的影响,一切预算收支都建立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来编制预算。

零基预算的基本做法:一是要掌握准确的信息资料,对单位的人员编制、人员结构、工资水平,以及工作性质、设备配备所需资金规模等等都要了解清楚,在平时就要建立单位情况数据库,非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变动。

二是要确定各项开支定额,这是编制零基预算的基本要求。

三是要根据事业需要和客观实际情况,对各个预算项目逐个分析,按照效益原则,分清轻重缓急,确定预算支出项目和数额。

零基预算能克服政府或企业长期沿用的“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式中的不足,不受既成事实的影响,一切都从合理性和可能性出发。

实行零基预算是细化预算、提前编制预算的前提。

在政府“零基预算”也叫“夕阳预算”或“落日预算”,就是每年预算编排不以前一年预算为基础,而是首先对相关政府机构职能进行重新审核,看看哪些职能已经履行了,哪些职能还需要存在下去,已经履行完的职能相关预算就要砍掉,这样对政府职能就会产生一种约束,防止机构日益臃肿。

美国前前总统卡特是一个零基预算的积极推行者,他在担任佐治亚州州长时,曾在该州极力推广零基预算,他当选总统后的1979年,又指示联邦政府要全面实行零基预算,使零基预算在美国颇为盛行。

随后,零基预算编制法传到了紧邻美国的加拿大,加拿大的一些企业纷纷采用零基预算,以至于现在零基预算被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公
认为是管理间接费用的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参与型预算管理与零基预算的形成是预算管理在企业得到普及推广应用的结果,预算管理的发展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而得到迅速发展,由此也推动了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

三、预算管理的成熟期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企业预算管理趋于成熟,成为西方现代企业的一种重要管理方法。

伴随科技的进步,西方工业发达的国家步入了信息社会时代,通信的发达和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的发展,使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更加准确可靠,从而为预算管理的实施者提供了速度更快、质量更高的预测和决策信息资料,使其对企业未来的经营预测、预算目标的制定,特别是中长期预算目标的制定,有了更为可靠、科学的资料依据,增强了企业管理者在市场竞争中的预见和应变能力,降低了企业经营风险。

由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管理者在编制预算时把各种需要的数据输入计算机,可以很快地得出各种不同的预算方案,对其进行比较,使制定的预算更为贴近实际。

同时,实现了会计信息上的迅速、准确传递,大大降低了信息传递成本,对费用、成本预算的控制形成了更强有力的硬性约束,对预算差异的分析也更为快捷、准确、科学,对业绩的考评也更为合理。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的企业中又出现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把企业内部划分成几个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的子系统,使企业将生产制造、质量控制、售后服务等环节全部纳入资源预算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了一种面向企业供应链的预算管理。

总之,此时预算管理在西方
国家已经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主要管理手段,很多跨国公司在评价经营管理人员业绩时偏重于以预算为标准进行评价。

(杨安平整理提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