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的汉字
信息化时代汉字书写受到的冲击及对策
信息化时代汉字书写受到的冲击及对策【摘要】在信息化时代,汉字书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
数字化工具的普及使得人们对传统手写汉字的需求减少,汉字书写技能逐渐下降。
教育与认知科学的结合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推广汉字书写的重要性也日益被重视。
利用现代科技改善汉字书写能力也成为一种趋势。
加强汉字书写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倡导多种手写书写方式和提倡终身学习的理念也是应对挑战的有效策略。
在信息化时代,我们需要重视汉字书写这一传统文化技能,保护和传承汉字书写的美丽,让汉字书写走进现代生活,成为我们文化传统的重要一部分。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汉字书写、冲击、对策、数字化工具、汉字书写技能、教育、认知科学、推广、重要性、现代科技、能力、加强、教育、倡导、多种手写书写方式、终身学习。
1. 引言1.1 信息化时代的挑战信息化时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和改变,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人们越来越依赖于键盘和手机输入,汉字书写的传统方式逐渐被边缘化。
这种趋势对汉字书写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使得传统的手写汉字技能面临着挑战。
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和使用,人们逐渐放弃了用笔和纸进行书写的习惯,转而选择更为便捷的数字化工具。
这种转变不仅影响了人们的书写技能,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忘记了如何正确地书写汉字。
汉字书写技能的下降不仅影响了个人的文化素养,也对传统文化传承产生了负面影响。
面对这一情况,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信息化时代保护和传承汉字书写这一重要的文化传统。
教育和认知科学的结合可以为汉字书写技能的传承提供更有效的途径,同时也需要推广汉字书写的重要性,让更多的人意识到手写汉字的价值。
利用现代科技改善汉字书写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可以通过手机应用和电子笔等工具来帮助人们提升汉字书写的技能。
1.2 汉字书写面临的困境在信息化时代,汉字书写面临着严重的困境。
随着数字化工具的普及和便捷,人们越来越依赖电脑输入法和手机拼音输入,导致手写汉字的机会大幅减少。
信息化时代汉字教学理念新方法
信息化时代汉字教学理念新方法在信息化时代,汉字教学理念的新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展示,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和用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汉字,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2. 数字化工具的运用:利用汉字输入法、汉字学习软件等数字化工具,可以提高学生的汉字学习和使用效率。
这些工具的便利性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大量的汉字,提升学习效果。
3. 追本溯源教学法:通过借用大量的数据资源,教师可以从汉字的起源、演变等角度进行深入讲解,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汉字的结构、读音、含义等。
例如,通过对“溯”字的讲解,可以让学生了解其字形结构,从而避免读错或写错。
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生僻字和易错字的教学,同样也适用于文言文的字词理解。
4. 合作探究学习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汉字的构造、含义等,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5. 跨学科整合:将汉字教学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如历史、艺术、科技等,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汉字的同时,也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例如,结合历史知识讲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或者通过艺术手段展示汉字的美感等。
6. 生活化教学:将汉字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实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例如,通过观察路标、广告牌等生活中的文字,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加深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
7. 个性化学习: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理解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8. 评价体系改革: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采用多元评价、过程评价等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进步情况。
同时,也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和智慧。
它的演变历程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象形文字。
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交流和记录,开始用简单的图形来表示事物。
比如,“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代表着太阳;“山”字则像三座山峰连在一起。
这些象形字直观而生动,是汉字最初的形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交流需求日益复杂,单纯的象形字已经不能满足表达的需要。
于是,指事字应运而生。
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通过添加符号来表示抽象的概念。
例如,“本”字,在“木”的根部加上一点,表示树根;“末”字,在“木”的树梢加上一点,表示树梢。
到了商周时期,汉字发展到了一个重要的阶段——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是殷商时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写的文字。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书写规范和结构,笔画线条粗细不均,多为直线和折线。
它不仅是汉字的早期形式,也是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继甲骨文之后,出现了金文。
金文又称钟鼎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的笔画更加圆润、规整,字体也更加美观。
在这个时期,汉字的数量逐渐增多,结构也更加复杂。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国的文字差异较大,这给交流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直到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推行“书同文”政策,统一了文字。
在秦国大篆的基础上,对字体进行简化和规范,形成了小篆。
小篆线条规整,结构对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然而,小篆书写起来较为繁琐,不利于快速书写和交流。
于是,在民间逐渐演变出了一种更为简便的字体——隶书。
隶书将小篆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字形扁方,更便于书写。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汉字从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阶段。
到了汉代,隶书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草书。
草书笔画流畅,自由奔放,常常省略一些笔画,注重书法家的个人情感和表现力。
但由于草书的字形较为潦草,不易辨认,于是又出现了楷书。
发掘汉字之美传承中华文化
发掘汉字之美传承中华文化【摘要】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从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结构和构成、艺术魅力、传统与现代融合以及教育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强调发掘汉字之美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汉字的美丽不仅体现在其形体、结构上,更体现在其蕴含的深刻内涵和鲜明个性中。
汉字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底蕴,又展现出与时俱进的活力。
发掘汉字之美,不仅是一种使命和责任,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汉字的美丽永远值得我们探索和传承,通过传播汉字之美,能够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关键词】发掘汉字之美,传承中华文化,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汉字的结构和构成,汉字的艺术魅力,汉字的传统与现代融合,汉字的教育意义,使命与责任,美丽永远值得探索和传承。
1. 引言1.1 发掘汉字之美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发掘汉字之美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在于牢固树立文化自信,提升国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和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通过深入挖掘汉字的美感和内涵,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中华文化,有助于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通过传承和弘扬汉字的美丽,可以激励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发掘汉字之美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和责任。
让我们共同努力,探索汉字之美,传承中华文化的光荣传统,让汉字的美丽永远在我们心中闪耀。
1.2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文明史所留下的珍贵遗产。
汉字的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汉字体系。
汉字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符号,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灵魂和记忆,它记录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思想,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互联网时代的汉字发展与传播
互联网时代的汉字发展与传播作者:吴欣然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17期【提要】因为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人们表情达意的方式更换成了多种方式。
汉字的载體,由传统的方式逐渐演变到数字化屏幕上,古老的汉字在这个新兴时代没有丝毫的违和感。
互联网时代的汉字开始丰富起来,各种各样的字体频繁出现。
还有古老的汉字演变过程,也通过网络时代重新登场,接受人们的审阅与赞叹。
为了进一步弘扬汉字文化,促进中国文化实现大发展与大繁荣,本文就针对汉字的发展、互联网时代下汉字的发展以及传播进行概述和分析,其目的就是为了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汉字; 发展与传播一、汉字的发展(一)汉字的发展汉字是目前存在于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汉字通过字形字音字义融入于人们的语言文化当中,汉字以表意让人们所理解。
从古至今,汉字的文化发展脉络源远流长。
“甲金篆隶草楷行”被称为“汉字七体”。
现存最早的甲骨文,出现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甲骨文既属于象形字又是表音字。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随着朝代发展演变称为大篆,大篆改善了早期文字的粗细不均的线条,也更加规范,结构更加整齐,奠定了方块字的基调。
至秦始皇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这一政策由李斯负责,对大篆去繁就简,将其完善,改为小篆。
小篆以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为特点,脱离了图画文字,简洁美观、字体规范、大小协调。
小篆的制定是中国第一次系统的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的过程。
然而由于小篆的线条书写难度极大,所以几乎同时产生了字形结构横向发展的扁体隶书。
隶书的发展到了汉代得以成熟,隶书不但易读而且书写难度较小。
隶书之后演变为狂草,楷书是隶书和草书的融合,在唐朝繁盛。
如今报纸上、书本上、尤其是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屏幕上,多为楷体字。
文字几经变迁,各个时代的人们为了沟通交流,便于理解不断改善。
(二)汉字的载体汉字的载体对于汉字的呈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汉字的载体演变历史也极为丰富,从古时候以甲、兽骨为纸,以尖刀利刃为笔;到了商朝为了彰显尊贵,选择青铜器和碑碣这类既象征地位,保存时间又长的载体来记载,所以其书写方式又变为雕注、镌刻。
汉字文化的国际传播与语言演进
汉字文化的国际传播与语言演进众所周知,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汉字作为一种特殊的书写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然而在当今世界的语言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将汉字文化传播到国际上并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演变,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汉字的历史演变、汉字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现状以及汉字未来的发展趋势等几方面入手,探讨汉字文化的国际传播与语言演进。
一、汉字的历史演变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书写体系,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甲骨文时期,当时的汉字主要是一些简单的图形,如“一”、“二”、“十”等,用于记录商业贸易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
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后,汉字逐渐演化成为了一种包含了数以万计的表意符号的书写体系,成为了中国人民的重要文化遗产。
然而汉字的演变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中国境内,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等因素的影响,汉字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演变和改革。
例如,在秦朝时期,由于促成了汉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形成了统一的文字,推动了汉字文字的正常发展。
而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汉字被一些人为因素所影响,发生了一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改革和创新,这给汉字的发展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二、汉字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现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汉字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字表现形式,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目前,汉字在国际上的传播是通过两种形式展现的:一是当地华人和学习中文的外国人使用;二是当地政府通过各种形式推广中国文化,以此吸引留学生和游客。
就第一种形式而言,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愿意来中国学习和工作,这也促进了汉语的推广。
当地的各种语言学校和中文学习班也越来越普遍,学习中文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从而使得汉字在国际上的使用越来越普遍。
在一些出境游和留学生的指南地图上,也经常可以看到使用了汉字的标识和路线图等,给外国人提供了更加便利的信息服务。
而对于第二种形式,政府通过各种途径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现象。
“汉字危机”作文素材
素材积累“汉字危机”作文素材热点导读“罄竹难书”、“鳞次栉比”、“沆瀣一气”、“鳏寡孤独”……您能熟练默写出这些成语吗?编辑手机短信和在电脑上打字正在取代汉字复杂的书写方式,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发现,当自己需要写几个字时,竟不知从何下笔。
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键盘上“敲字如飞”常常代替了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
因为长期使用电脑,许多人只能大致记住汉字的形状,提笔却无法正确写出具体部首和结构。
一项调查显示,两千余名受访者中有逾八成的人承认写字有困难。
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正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文化现象。
所以称为“汉字危机”。
汉字的一笔一画传递的是一种文化精神,正所谓“字里有乾坤”,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能体会到民族文化精神的氤氲和中国人的思维逻辑,“天、地、人”都在其中。
从“仓颉造字”到“六书理论”,无一不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文化的印记。
汉字危机近期成了焦点问题,电视节目如《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杂志如《三联生活周刊》,作家如流沙河、张大春都在关注这个话题。
然而汉字危机是否真的存在,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热点回放2013年暑期,一场“汉字热”悄然袭来,两档以听写汉字为主题的电视节目《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热播,让我们重新审视汉字文化。
2013年7月11日,一档名为《汉字英雄》的节目开播。
于丹、高晓松、张颐武等文化名人鼎力加盟担当评委,誓言掀起汉字风暴,引领电视栏目新风向。
《汉字英雄》以“寻找键盘里失落的汉字”为价值主张,“努力便是英雄”为口号,借助知识传播正能量。
这档考验青少年选手认字水平的节目,开播几周,无论是收视率、网络点播量还是话题热议度均居高不下。
《汉字英雄》制作人马东表示,他们希望提高当下电视节目的内容深度。
这档节目关注青少年对汉字知识与文化传统的认知,旨在体现汉字之美,而这一切都基于中国人对汉字的感情。
“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这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宣传口号。
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和智慧。
它的演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展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结绳记事和图画文字。
在那个遥远的时代,人们为了记录简单的事物和事件,通过在绳子上打结来辅助记忆。
然而,这种方法过于简单和有限,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交流需求。
于是,聪明的祖先们开始尝试用图画来表达思想和概念。
这些早期的图画虽然粗糙、简单,但却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成为了汉字的雏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汉字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甲骨文主要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大多用于占卜和记事。
其字形结构还不太稳定,有的字笔画繁复,有的字则较为简单,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则和体系。
从甲骨文的字形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自然、神灵和生活的敬畏与思考。
接下来是金文,金文也叫钟鼎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的字形更加规整、圆润,线条也更加粗壮有力。
由于青铜器多用于祭祀、礼仪等庄重的场合,因此金文的书写往往显得更加庄重、肃穆。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国纷争,文字的发展也呈现出了多样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出现了诸如齐系文字、楚系文字、晋系文字等。
这种文字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交流和统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书同文”的政策,统一了文字,推行小篆。
小篆的笔画规整、线条优美,结构对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但由于其书写较为复杂,在实际应用中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隶书是汉字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它简化了篆书的结构和笔画,将篆书圆转的笔画改为方折,提高了书写的效率。
隶书的出现,使汉字的书写更加简便快捷,为汉字的广泛传播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楷书在隶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
楷书的字形方正、笔画规整,成为了现代汉字的标准字体。
我们现在日常书写和印刷所使用的汉字,大多是楷书。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字体外,汉字在演变过程中还产生了行书和草书。
电子时代的汉字书写与中国文化
重视汉字书写训练,是中国几千年地教育传统,向来是从蒙学开始.西周学童(当时叫“国子”,限于贵族子弟)地教育,分为“礼、乐、射、御、书、数”六科,称为“六艺”,这些科目,与今天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地教育目标正相吻合.其中“书”这一科,包括汉字书写训练.此后,不论官学、私学,汉字书写是不可或缺地基础科目,一直延续到世纪.古代地课吏、科举制度,曾对汉字书写教育、书法繁荣发挥了重要地引导作用,年清朝取消科举制度,书写汉字主要依靠学校传薪续火.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汉字书写,首先是学,在老师、家长指导下学.照着字帖练习书写,古人称为“临帖”,现在叫“练字”.练字是学生地每日功课,古人称为“日课”,一本字帖需反复练习,这也是“学而时习之”地学.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在练字地过程中,学会使用毛笔,学会书写技巧,学会处理笔画结构之间各种组合关系,把字写得端正美观,笔画有力感,达到指挥如意地程度.这样地能力,古人称为“童子功”、“基本功”.古代很多大书家是以“功夫”著称,汉朝地“草圣”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陈朝书家智永,登楼不下,学书四十余年.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练字是一种手、眼、脑三者协调配合地学习活动,智力(设法把字写好)、观察力(细心比照字帖,发现自己地失误)、意志力(坚持“日课”),都可得到训练.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练字时,掌管记忆地脑前叶会特别活跃,所以,练字也是“练脑”,可以增强记忆力.汉字地结构形态很复杂,而且许多汉字是一字多体(篆隶草行楷),要想把字写好,必须专心,必须细致.无形之中,培养了做事追求完美地态度,培养了认真地习惯.正如郭沫若年月为《人民教育》题词所说地那样:“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地.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汉字书写与中国美学自古以来,中国读书人地审美训练始于练字,也是基本地、常规地审美训练.那些字帖都是传递美感地书法经典.练字就是审美训练.日积月累,潜隐默化,渐渐懂得典雅、天然、遒劲、雄浑、飘逸、清秀、险峻之类地风格特征,养成了审美意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林语堂年代著书向西方介绍中国地艺术,选书法为代表:“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地美学,…… 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地艺术,……通过书法,中国地学者训练了自己对各种美质地欣赏力,……这样,书法艺术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整套术语,我们可以把这些术语所代表地观念看作是中华民族美学观念地基础,…… 在书法上,也许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地极致.”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汉字书写地普及程度,直接关系到中国书法艺术乃至中华文化未来地命运.拯救汉字书写从基础教育入手现在许多高等院校开设书法专业,本科、硕士、博士一应俱全,书法已见振兴地端倪.但是,如果不能接上中、小学习字教育地“地气”,提高全民地汉字书写水平只能是良好地愿望.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拯救汉字书写,最切实际地可行路径是从基础教育入手.小学应设立毛笔写字课,中学、大学也要有相应地课程和要求,如书法篆刻、硬笔书法等等.教师和家长都要把书写作为对学生地一个要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一代代少年儿童在基础教育阶段受到训练之后,就会影响他们一生对书写审美地追求.推而广之,也就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果能如此,作为中华文化地一部分,汉字书写就不再只是一门技艺而是广大人民地习惯,不再只是学校里地课程而与国人地日常审美紧密相连.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作者简介刘涛,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长期从事中国书法史、书法技法地教学和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汉魏两晋南北朝书法史、敦煌写经书法、王羲之书法.著有《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书法谈丛》、《字里千秋》、《书法欣赏》、《中国书法》.编有《中国书法全集·王羲之王献之卷》、《四山摩崖刻经》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摘要】因“键盘依赖症”而导致地“提笔忘字”成了普遍现象,倘如此下去,国人地书写能力很容易退化,这是滋生“新文盲”地渊薮.对此我们应有一种文化忧患意识,用智慧和行动去激活文化遗产地生命力,通过强化汉字地艺术性书写、把书法列入中小学生必修课、加强习字与书法教育,让书法艺术深入人心,成为广大中国人地必备修养.【关键词】汉字书写危机书写能力书写艺术美国《洛杉矶时报》年月报道称:“当中国人拥有手机、智能型手机、计算机这类电子工具越多,他们就越没有机会一笔一划地书写中文.无论是使用计算机打字或发手机短信,大多数中国人是使用一套罗马拼音系统,你只要打出这个字地罗马拼音,就会出现一堆中文字供你选择.这样地结果导致产生一种奇怪地新型文盲:书写困难,无法写.而这是中国特有地现象.”汉字正在遭遇现代化地侵袭,“提笔忘字”已成新一代中国人地困扰因“键盘依赖症”而导致地“提笔忘字”现象在中国早已是不争地事实.据《中国青年报》年月委托调查地结果显示:在名受访者中,地人承认自己有书写中文地困难.目前我国有近地人基本全用电脑打字,“文字工作者”正在疏远手写文字,“握着鼠标忘了笔杆”成了普遍现象,倘如此下去,国人地书写能力很容易退化,这是滋生“新文盲”地渊薮.当我们沉溺于多媒体时代给我们带来极大便利地同时,却使汉字地传承出现了惊人地阻隔和断层.在科技最为发达地美国,早有学者提出了手写体会被电脑这个“本世纪最大发明”所冲击.美国学者杰茜卡·贝内特曾把电脑称为“手写体地诅咒”,因为电脑输入造成了手写体文字地退化.目前电脑和网络已经完成了对文字书写地初步夺权.与英文相比,汉字面临地冲击更大,因为电脑地使用让作为象形文字地汉字日趋拼音化和字母化,这对汉字来说几乎是致命地.汉字是目前世界上存在最久地文字,同时还是世界上最美地文字.鲁迅先生曾这样高度概括汉字地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故汉字是完全不同于拼音文字地音形意三位一体地文字,也是世界上唯一可以成为一门艺术地文字,会读不会写还算不上真正掌握了汉字.当国人只会打字而不会写字时,汉字所承载地历史文化内涵和人地内蕴气质就已被斲丧殆尽.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存在地家”.中华文明之所以传承五千余年而不衰,靠地就是方块汉字地文化凝聚力.我们不能不担心,再过百年,中国人地精神生活是像海德格尔所说地“诗意地栖居”呢,还是像萨特所说地“纵情于虚无”?救赎汉字,摆脱这场文化危机,是我们当下刻不容缓地严峻使命.汉字地实用性书写已让渡给电脑,应强化汉字地艺术性书写要化解“提笔忘字”地汉字书写危机,首先要解决人们普遍存在地“搁笔”现象.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计算机、手机、打印机地普及,改变了人们地书写习惯.回望历史,从结绳记事到毛笔,从毛笔到钢笔,再到如今抛弃钢笔地计算机时代,我们地书写习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地变革,我们地书写变得越来越实用,这显然是与现代化、高效率地生活相适应,也是社会进步地一种表现.但是,使用电脑也决不能放弃书写,放弃书写就意味着放弃自己地语言文化,放弃“中华文化地根”.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坦然面对和接受汉字地实用性书写已经让渡给电脑地现实,又要紧紧握住自己地笔,让书写与我们相伴永远.那么,艺术性书写地工具为什么不是人们曾经普遍使用地钢笔而是久废不用地毛笔呢?因为在以前地毛笔时代,我们曾经拥有辉煌灿烂地书法艺术,而在钢笔时代,虽然也有所谓地硬笔书法,但与毛笔书法相比较,笔画粗细均匀地硬笔,其艺术表现力则大打折扣.同时,毛笔是中华民族所特有地文化元素,是中国人独特气质地表现,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精髓地重要代表;而钢笔是西方地舶来品,只是在近代随着西学东渐,因其实用性强才取代了毛笔.诚然,中国书法(毛笔书法)与京剧、武术、针灸被国际社会公认为中国地四大国粹,在华夏五千年文明地发展过程中,汉字地书写逐渐升华为一门艺术,这在世界各种文字地发展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作为中国文化地代表性符号,中国书法在年月日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为书法参与当代生活、进行当代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契机,所以我们更应该将这一古老地艺术发扬光大,以解决我们所面临地现实问题.毛笔书法具有巨大地魅力和艺术表现力,可以解决“搁笔”难题与硬笔书法相比较,毛笔书法具有巨大地魅力和艺术表现力.中国书法之所以能够超越实用地局限而成为一门独特艺术,是由汉字地构成特点及其独特地书写工具等因素决定地.汉字结构地复杂性,使得中国书法在视觉上产生无穷无尽地变化,其象形之美、结构之美、意蕴之美、音韵之美,堪称独步世界、举世无双.同时,特殊地书写工具毛笔,又造成了书法线条地丰富变化.毛笔书法还为书写者趣味与情绪地表达,提供了极大地方便和广阔地空间.早在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杨雄就提出了“书为心画”地著名观点,认为书法是心灵地艺术,书法作品中地笔墨线条,是书写者情感地倾诉、心性地抒发、怀抱地展示.因此,人们一旦对毛笔书法产生了浓厚地兴趣,就会乐此不疲,临池不辍,终身以之.即使偶尔中辍,也会心痒、手痒、技痒难熬,必欲书之而后快.北宋书画家米芾这样描述书法艺术地魔力:“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对此,也可以从同属于“汉字文化圈”地邻国日本和韩国得到启示.事实上,类似“手写体地诅咒”地危机在日韩两国都发生过,而这两个国家也正是通过普及书法教育,从而有效化解了“提笔忘字”地难题.在我国,目前书法只是少数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执著坚守地阵地,虽然已形成了一定地群众基础,但仍无法挽回其日渐式微地颓势.中国人地生活似乎与这一古老地艺术渐行渐远.在实用主义价值观冲击下,学习书法没有任何实际好处,无怪乎在学校教育中,书法兴趣班远不如钢琴班、奥数班热门.如果中华民族对自身悠久地文化传统不予重视,长此以往,这样优秀地传统艺术就可能在中华大地上消失.对此我们应有一种文化忧患意识,用智慧和行动去激活文化遗产地生命力,让书法艺术深入人心,成为广大中国人地必备修养.把书法列入中小学生必修课,加强习字与书法教育加强习字与书法教育,把书法正式列入中小学生必修课程,国内有识之士已经呼吁了多年.在年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欧阳中石、苏士澍、王明明提交了《关于加强青少年汉字书写教育》地提案,剖析了中国传统书写技艺被严重轻视地现象,提出从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当代文化建设地高度,进一步推动青少年书法教育.这一提案受到广泛关注,再一次引发在中小学校加强书法教育地讨论.其实,早在年开始在全国实施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就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地语文、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教育部年出台地《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地若干意见》,就对中小学生学习书法地重要性、为学生写好汉字创造环境、提供必要条件,以及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书法应该达到地标准,都提出了具体要求.然而,目前地状况是:我国小学一至三年级有写字课,主要是硬笔书法,四至六年级是毛笔书法课,每周一节.由于写字课仅为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设置为三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就使得书法排斥在必修课之外(目前全国只有广东一省将书法列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质量考核体系),不少学校因此自降标准,使得书法教育形同虚设.书法艺术一直是中国古代学府中地主要科目之一,是中国历代文人地精神栖息地.据《礼记》记载,早在西周时期,书法即为当时教学内容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汉朝增设“书馆”;唐朝国子监有“六学”,书学亦列其中;从唐代开始,科举铨选人才即以“身、言、书、判”为标准,“楷法遒美”之“书”是铨选人才地重要标准之一;近代北洋政府地国民教育中也设有专门地习字课.由此可见,提倡书法教育只是重新让其回归课堂,这无论从帮助学生识字、写字还是从文化传承地角度来看,都是非常必要地.尤其在面临汉字书写危机地今天,更显得尤为迫切.由于上述历史和现实地原因,本着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地责任,教育部应把习字和书法列入全国中小学生必修课程,加强习字与书法教育,建立配套地书法师资队伍,确保书法在常规课中占有一定地比重.并编写《习字与书法》全国统一教材,供中小学校书法教学使用,教材中应突出汉字起源和发展地内容,强化对汉字地历史传承性地教育.同时,还应出台大中小学学生汉字书写等级标准,通过强制性地标准提升汉字地社会地位、教育地位.另外,大学也应增设书法必修课(主要是中文专业)或选修课,主要侧重于对书法史论和书法文化地学习,并对各种书体进行广泛涉猎和临习.倘如此,则当下所面临地汉字书写危机必将得到有效化解.(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汉字的创造与创新发现生活中的汉字现象
汉字的创造与创新发现生活中的汉字现象汉字的创造与创新——发现生活中的汉字现象汉字是中国特有的文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既是沟通工具,也是文化载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发现汉字的创造与创新无处不在。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介绍汉字的创造与创新,并探讨它们在生活中的现象。
一、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汉字文化。
早期的汉字是象形文字,通过描绘物体的形状来表示意思。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发展为会意、指事、形声和转注等形式,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文字系统。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是一个复杂而精彩的过程,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二、汉字的创造与表意汉字的创造与表意密不可分。
汉字的每个笔画、每个结构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
比如,“人”字表现了人的形态,“山”字描绘了山峰的轮廓。
这些汉字的创造像是将现实世界的形态与思维意象形成视觉记忆的桥梁,打开了交流和传承的窗户。
三、汉字的创新与文化融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传承,汉字不断进行创新与变革,融入了新的概念和含义。
例如,“互联网”一词的出现,创造了一个新的汉字组合,形象地表达了信息与网络的相互链接。
这种创新既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是对汉字文化的创造与延续。
四、汉字的创造与拓展汉字的创造不仅体现在造字本身,还可以通过组合和衍生来进行拓展。
汉字的组合可以产生新的意义,如“木”字与“本”字组合成“村”,表示人们聚居的地方。
“刀”字与“鱼”字组合成“鲁”,表示鲁莽的态度。
通过这种创造与拓展,汉字的表现力与意义得到了丰富与扩展。
五、汉字的创新与应用汉字的创新还体现在其应用领域的拓展。
如今,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汉字已经进入了电子屏幕、手机应用等新媒体领域。
通过创新的字体设计和排版方式,汉字在数字化时代焕发出新的魅力,成为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工具。
六、汉字的创造与文化传承汉字的创造与文化传承是相互促进的。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关于汉字发展方向的思考
关于汉字发展方向的思考
关于汉字发展方向的思考
汉字源远流长,历经千年的演变,演变出了繁体字、简体字、异体字等多种形式。
然而,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汉字的未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我认为汉字发展的方向应该有以下几点:
一、数字化时代下的汉字应更具便捷性和实用性
随着人们生活中数字技术的深入发展,汉字在数字时代下的使用变得越来越频繁和广泛。
在这种背景下,汉字在数字时代下应更具便捷性和实用性,不仅应该保留原有的笔画和书写方法,同时,还应该拓展自身的使用范围,例如在计算机中输入汉字的方法可以更为简单快捷,特别是对于学龄儿童和老年人来说,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二、汉字的书写方式应更加多样化
汉字书写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之一,但是,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开始对汉字的书写方式产生挑战。
与过去相比,现代人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变得更为紧凑,这就意味着汉字书写也应该更加快捷方便。
除了手写和打印,今天的科技已经开始提供更多更丰富的选择,例如手写输入、语音识别、肢体输入等多种方式。
这种趋势将会更加明显,值得期待。
三、汉字应更好地融入国际化
近年来,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汉字也应该更好地融入国际化。
尽管汉字在全球流传,但是,其独特的书写和阅读方式并不容易被外国人接受和掌握。
因此,我们应该尝试在汉字的国际推广上进行探索和尝试,例如,设计适合外国人阅读的简化版汉字、建立汉字国际标准等措施,这将新增汉字的使用范围,进一步加深汉字的国际影响力。
综上所述,对于汉字的未来发展方向,我们应该把握好现代化的
步伐,适应数字化时代对汉字书写的新要求,同时也要发扬传统文化,让汉字走向世界,真正成为一个全球共享的文化符号。
数字化时代对社会的影响
数字化时代对社会的影响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键盘上敲字如飞常常代替了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
因为长期使用电脑,许多人只能大致记住汉字的形状,提笔却无法正确写出具体部首和结构。
最近一项调查显示,两千余名受访者中有逾八成的人承认写字有困难。
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正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文化现象。
应当承认,新技术的确给古老的汉字艺术带来较大的冲击。
美国学者杰茜卡·贝内就曾把电脑称为手写体的诅咒。
因汉字象形表意的文字结构十分特殊,电脑输入对汉字手写的冲击尤为严重。
五笔输入法把每一个汉字拆成最多四个部分,倒是让人记住了汉字的基本架构,但写起字来也难免有时会缺胳膊少腿,而太多习惯用拼音输入法的人则连汉字的具体构造都记不住。
在方便、快捷、高效的文字信息化处理诱惑下,人们由习惯成依赖,由依赖成退让,最后是能敲字的决不写字。
及至万不得已情况下要用手写时,才发现汉字的具体构成竟是如此模糊,写出的字也丑得难以见人。
一项千百年来被人们运用自如的汉字手写艺术,却在电脑和网络普及应用领域的一二十年间就陷于苦恼境地,全然归咎于新技术的罪过乃是推诿我们自身发扬文化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在这一场新技术冲击的背后,我们或许早已忘掉了汉字中还蕴含着多样的中华文化与艺术,早已熔融了对具备独有美感的汉字书法的审美能力,早已忽略了手书汉字也就是发扬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而仅仅把汉字视为表音符号和交流工具。
结果就是,做为符号和工具的汉字,往往只是在实际运用这个层面上存有。
正如学者所言: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又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工具。
汉字书法不仅是人类所创造的最为抽象的艺术,而且是人类文明最为发达、最富有想象力,能够全面揭示自然本质的一门艺术,一种文化现象。
数千年来,汉字被视作艺术品,更被看做人格的标记,横平竖直写汉字与堂堂正正做真人被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
曾几何时,能写一手好字是竞争的资本,是一件值得骄傲与自豪的事情。
无论时代怎样嬗变,无论技术怎么革新,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不会改变,而作为后来者理当致力于文化的接续和弘扬,不能在各种冲击面前丧失汉字文化的自尊、自重与自觉。
汉字书法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书法的起源与发展汉字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几千年的历史和积淀。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汉字书法更显得尤为珍贵和独特。
本文将探讨汉字书法的起源与发展,从古代的刻石和画卷到现代的书法艺术,带您一同领略这一千年传承的珍宝。
起源:象形与指事文字汉字书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字系统。
最早的汉字刻石出现在约5000年前,这些刻石上的文字由线条和图案组成,代表着物体的形状和特征。
这种用简单的符号来表达事物的文字,被称为象形文字。
例如,“人”的形状就像一个直立的人,而“山”的形状则像一个立体的山峰。
通过这种象形文字的方式,人们可以轻松地识别并理解文字所代表的事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书法逐渐发展出指事文字。
指事文字是一种更加抽象和符号化的表达方式,通过简化的符号来代表事物。
这些符号不再直接反映事物的形状,而是通过抽象的符号来表示。
例如,“上”代表着上升的意思,“下”则代表着下降。
这种符号的简化和抽象化使得汉字书法的表现能力更为丰富与复杂。
演变:秦碑与汉简汉字书法的演变与发展可以追溯到秦朝和汉朝时期。
在秦朝,由于刻石技术的进步,汉字书法开始从简单的象形文字和指事文字逐渐发展为以笔画为基础的书法。
秦碑作为当时的重要刻石文物,记录了这一时期汉字书法的重要发展。
汉朝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书写工具,称为汉简。
汉简是用竹子或木片切割成的薄片,上面用文字记录事物。
这种书写工具的出现,大大推动了汉字书法的发展。
人们开始逐渐追求用笔画的方式来表达文字的美感和艺术性。
精髓:楷书与行书随着汉字书法的发展,楷书和行书成为了书法艺术的两个重要流派。
楷书是汉字书法中的正规字体,它以笔画规范、结构美观、文字工整为特点。
楷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当时的皇帝刘秀为了降低汉字书法的难度,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字形。
这些规范字形被称为“准字”,后来逐渐发展为楷书。
与楷书相对应的是行书,行书是楷书的草书形式。
行书的特点是笔画狂放、气势奔放,追求速度和达意的同时,也塑造出了独特的艺术美感。
古代汉语文字形体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
古代汉语文字形体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1. 古代汉语文字的形体演变汉字作为我国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体演变历史悠久。
早在甲骨文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文字记录信息。
甲骨文的形体复杂多变,结构简单,符号规整。
到了小篆时期,汉字的形体逐渐规范化,结构清晰明了。
随着历史的发展,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书体相继出现,每一种书体都有其特定的形体特点。
这些形体的演变,反映出我国古代文字的发展历程,也为今日的汉字书写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
2. 古代汉语文字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汉字的形体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从古代的篆书、隶书演变为今日的楷书、行书,汉字的书写规范度和美感不断提高。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汉字的使用范围也将不断扩大,相应的书写方式也将更加多样化。
另外,随着人们对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重视,汉字的书法艺术也将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3. 汉字书法在当代的发展在当代社会,汉字书法依然保持了其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
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书法也成为了一种艺术形式。
在数字化时代,人们依然对传统的汉字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各种书法展和比赛层出不穷。
一些现代书法家也在不断尝试创新,将传统的书法艺术与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创作出更具现代感和时代感的作品。
4. 汉字书法的保护和传承随着社会的变迁,一些传统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汉字书法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要加强对汉字书法的传承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汉字书法艺术,从而将其传承下去。
需要加大对汉字书法的保护力度,保护好传统书法作品和文物,防止其流失和破坏。
要鼓励现代书法家继承和发扬传统,同时注重创新,使汉字书法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5. 结语汉字书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和当代形态都需要我们予以重视。
通过加强对汉字书法的传承和保护,同时注重创新和发展,我们可以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为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汉字与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互动
汉字与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互动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也与互联网展开了一场有趣而深入的文化互动。
首先,互联网时代为汉字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以前,汉字的传播主要依靠书籍、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信息的传递速度相对较慢。
而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即时、全球化。
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轻松地在网络上搜索到各种与汉字相关的知识、历史、文化等内容。
同时,互联网也为汉字的推广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比如在线学习平台、汉字游戏等,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学习汉字。
其次,互联网时代也给汉字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变革。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更多地使用电子设备进行文字输入,例如手机、电脑等。
这使得汉字输入法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创新,从最初的拼音输入法到现在的手写输入法、语音输入法等,不断提高了人们输入汉字的效率和便利性。
同时,互联网时代的快节奏也使得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简洁、简洁的表达方式,例如表情符号、缩写等,这也对汉字的使用和传统书写方式提出了挑战。
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互动不仅仅是汉字在互联网上的传播和应用,还包括了互联网对汉字文化的影响和改变。
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上,而汉字作为一种文字形式并不擅长表达图像和视觉效果。
因此,汉字文化在互联网时代需要与其他形式的文化进行融合,例如与音乐、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的结合,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对汉字文化的关注。
此外,互联网时代也为汉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
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将汉字文化以数字化的形式保存下来,例如建立汉字数据库、在线文化资源库等。
这不仅方便了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还可以使得汉字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同时,互联网也为汉字的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例如在线教育平台、汉字学习App等,使得汉字的学习更加便捷和灵活。
总之,汉字与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互动是一场有趣而复杂的过程。
木字由来有趣故事
木字由来有趣故事在汉字中,每一个字都有其独特的构成和含义,而“木”字作为汉字中的一个基本部首,也有着其独特的由来和有趣的故事。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木”字的由来吧。
“木”字的结构十分简单,由两个横线组成,上面横线较长,下面横线较短。
据史书记载,“木”字最初是象形字符,描绘的是树木的形态。
在古代,人们用树木来建造房屋、船只、器具等,因此“木”字在汉字中也象征着建筑和材料的意义。
关于“木”字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故事。
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名叫仓颉的人,他在创造汉字的过程中,发现要表达“树木”的字时十分困难,因为树木的形态复杂,不易用简单的线条表现出来。
于是,仓颉冥思苦想,终于灵机一动,画出了“木”字的结构,从此“木”字作为树木的象征被固定下来。
除了形态上的由来,汉字中的“木”字还有着丰富的义项。
在汉语中,“木”字不仅表示树木,还有着衍生出的意义。
比如,“木”字还可以表示木材、木制品、木工等相关的事物。
在汉字组词中,“木”字经常用来表示与木材、树木相关的概念,如“森林”、“木匠”、“木偶”等。
此外,“木”字在汉字中还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木”代表着生长、蓬勃和生命力。
木是一种富有活力的元素,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生长的力量。
因此,在汉字中,“木”字也常常用来表示生命力强盛的事物,如“蓬勃发展”、“生机勃勃”等。
总的来说,作为汉字中的一个基本部首,“木”字不仅具有形体简洁、意义丰富的特点,还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传统象征意义。
通过探究“木”字的由来和意义,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还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生命力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在今天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汉字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瑰宝,更显得珍贵而有意义。
愿我们能够继续传承和发扬汉字这一文化遗产,让“木”字的意义在千秋万代中传承下去。
通过对“木”字的由来和故事的探究,我们不仅了解了这个简单字形背后隐藏的丰富内涵,也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生命的赞美之情。
中国10万个汉字
中国10万个汉字从古代的象形文字到现代的简化字,汉字一直是中国文化传承和表达思想的基石。
中国有着丰富的汉字文化,据统计,中国目前拥有大约10万个不同的汉字。
这些汉字涵盖了中国人的生活、历史和文化,每一个汉字都承载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甲骨文,它是一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记载文字。
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汉字文化的起步,它揭示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社会制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演变为金文、篆文、隶书等多种形式,丰富了汉字的书写风格和艺术表达。
汉字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一个汉字往往由多个基本部件组成,这些部件称为偏旁。
通过偏旁的组合,汉字的表意能力得以拓展。
例如,汉字“书”由“言”和“寸”组成,能够表达“说话”和“尺寸”等含义。
这种结构丰富了汉字的形态学,使得汉字能够准确、简洁地表达各种概念。
汉字的学习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非常重要。
掌握汉字的意义和用法,有助于理解古代文献、传统经典和现代文学作品。
同时,汉字也是中国人民的共同语言,能够促进交流和沟通。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汉字也在互联网上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学习和使用汉字。
总之,中国的汉字文化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
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和传承汉字文化,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实现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共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考试无一人全答对 都是电脑和英语惹的祸? ——一则新闻报道
表现方式林林总总
(1)符号叠加: “^-^” 表示咪着眼睛笑; “ : - )” 表示咧着嘴笑; “ : ) - -” 表示大笑; “(-_-)” 表示神秘笑容; “: - ” 表示平淡无味的笑;
“: - (” 表示扁脸,不高兴了; “: - (*)” 表示恶心,想吐; “ : - P” 表示吐舌头: “ ; - )” 表示使眼色,抛媚眼; “: - o” 表示哇塞,惊呆了;
首先,必须守住一个底线——遵规守法,
即在公务、教学、出版、新闻媒体、公共 服务行业等汉字交际场合,不使用“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及各 种相关的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文件规定允许 使用范围以外的各种书面符号。 关于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
其次,在非法规限制的汉字交际场合,比
如私人的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等,个人 虽有使用另类书面符号的自由,但是在运 用这种自由时,也还是应该以追求书面交 际的实际效率为目标,而不是为了“时尚” “新潮”,这样,个体的交际行为就会同 汉字系统的自然选择一致起来,进而保持 汉字系统的健康和充满活力。
人名用字需要多少“桌椅板凳”?
表面看来,汉字的数量很大,《汉语大字
典》共收单字56000多,但是这只是历代 积淀用字的总量,实际上每一个具体时代 通用的汉字并不很多。据统计,殷商时代 甲骨文的总字数为3600多个,西周金文用 宇总数为3300多个;就现代而言,3500 个常用字就覆盖了出版物用字的99%以上。
想到“高晓松”
喝酒不开车,大大不自由,于是晓松喝了,
只好去了班房…… 进入汽车时代,想要享受汽车之便,就得 承受喝酒之不自由。
人名用字规范的出台,本质上与交通规则
的产生同理。 在汉字传输全靠纸笔操作的时代,与传输 效率低下相联系,人名用字也不必受什么 限制;而在信息化大大提升了文字传输效 率的今天,我们也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 —遵守必需的规则。
you very
有些是自创拼音缩略语。例如 PMP (拍马屁);
BT
(变态);
BD
(笨蛋);
汉字表达
借字谐音: 点心局 (电信局); 酱紫 (这样子); 共眠 (共勉); 幽香 (邮箱);
动物名称借用
恐龙 (丑女); 青蛙
人名规范与交通规则
蛮荒时代是无需交通规则的,苍茫大地山
川阻隔,地上本来没有路,众人脚踏处自 然成蹊径。当此之时,如何行路,全看各 人喜好全凭各人的能耐,没有相互冲突与 妨碍,制定规则全无必要。当然,与之相 表里的是交通能力的极度低下。而在现代 社会,随着交通工具和设施的不断完善, 行路效率空前提高,交通规则也就成为必 需,否则,车祸、空难、海难将层出不穷。
虽然当今网络语言中的“借字谐音”类
“创意”就其生成原因来说与古代的“通 假”并不相同,但其导致表义不明,容易 混淆不同语言单位的后果却是并没有什么 两样。而这种削弱汉字记录汉语功能的 “创意”显然是应该叫停的。
一个通病:貌似吸引眼球,而细细品味一
下就会发现浅薄幼稚而缺乏内涵,甚至可 以说全无创意可言。相对传统文献中比比 皆是的出色文字表达手段,这种所谓“创 意”立显苍白虚弱。可以说,这表现了汉 字生存状态的另一种倒退——汉语文字表 现能力和水准的群体性沦落。
如何理解这里所说的“资源的浪费”呢?
字库的增大,会导致相关的电脑设备配置
投人,并波及每个计算机终端处理系统, 造成业内人士所说的“添加一个字,投人 若干亿”的局面。显然,这种选择并非明 智之举。
姓名权与生存权
人生在世,自由总是相对的,不得不受客
观生存环境的某种制约,小道理要服从大 道,小自由要服从大自由,如果不顾一切 一意孤行,不但会扰乱公共秩序,而且最 终吃亏的还是自己。 当然,问题还有另外一面:生存自由与姓 名自由两全,总是人们所希望的。
如何看待“另类表达”
此类创意,并非是一个单纯的体系,而是
一个鱼龙混杂的混成系统,因此,我们不 能笼统地对其进行评价。区别内涵差异而 分别加以讨论是可以采取的方法。
客观地说,此类汉语书面表达的异类的未
来命运,还是一个有待观察的未知现象, 它们的最终下场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哪 怕是专家权威的意见)来决定的,最终起 决定作用的,应该是汉语书面记录系统— —汉字系统的自然选择。 而在这种选择尚未水落石出之前,我们又 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这些另类呢?
“*<|:
- )” 表示圣诞老人、圣诞快乐; “(^@^)” 表示幸运小猪猪; “<@-@>” 表示醉了;
(2)数字谐音:
596 (我走了); 886 (拜拜了); 7456 (气死我了); 9494 (就是就是); 246 (饿死了); 286 (反应慢,智商低,落伍了);
就基本原理来讲,汉字的信化处理,就是
分配给每个需要使用的汉字一个唯一的数 字编码(这些编码的总合就是所谓电脑字符 集),通过这唯一的编码,电脑就可以对任 何一个文字进行检索、查询、统计等各种 自动化处理,以实现纸笔操作时代无法想 象的高效率。
毫无疑问获得这种数字化的高效率的前提,就是 严苛的标准化,在计算机文字处理的所有电脑终 端,人们都必须共同使用唯一的一个文字代码系 统;如果谁不愿意受这个标准的制约,他将被无 情地关在数字化大门之外。 显而易见的是,我们并没有因为讨厌交通规则而 去炸毁公路桥粱,砸烂汽车,那么今天似乎也就 应该以同样的平和心态去接受人名用字的规范。
(3)字母表词:
或是自创英文缩略语,例如: IC (我明白了。全文是I see.); IDK (我不知道。全文是I don’t know.); TKS (谢谢。Thanks);
TYVM (太感谢你了。全文是Thank
much); VG (很好。Very Good); CU (再见。See you);
姓名权得到充分尊重的条件
1,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 2,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文计算机语
言 3,中国在电脑字符集的国际标准制定中具 有更大的发言权 这些条件,有待于我们今后去努力创造
2,关于电脑另类书面表达
这是另一个关涉数字化时代文字规范的热
点问题 冠以“另类”,因其具有两大特征: 一是颠覆传统 二是不合规范
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是其最底层的软实力。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具有丰厚历史积 淀的语言文字客观上已经为人们营造了一个独特 的精神家园。很好地继承其中的文化遗产并加以 发扬光大,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 然而,尽管这美好的精神家园在我们生话空间里 无所不在,却并非任何人都能随意出入的,一定 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语言文字能力是入园的门票。
而有些则体现了汉字应用的某些倒退,如
“借字谐音”类,所用手法其实就是汉字 应用历史上曾经盛行过的通假现象。大致 上说,时间越早的汉字文献,其中通假字 的比重越高,甲骨文中的通假字大约要占 到80%以上。随着汉字在发展过程中文字 单位分工细致、表义明确的趋向,通假现 象也随之减少消逝,汉字记录汉语功能也 因此得到增强。
回到人名用字上来,不难发现生僻字在人名中所 占比例同样很小。据报道,“1988年国家语委 语用所汉字室与二炮二所合作,从14省市的人口 普查资料抽样选取了57万条姓名,统计结果表明: 57万条姓名的人名用字仅为4141字。而其中的 1505字就覆盖了57万条姓名的99%,剩下的 2600多字仅为1%的人所使用;而在2600字 中超出《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 基本集》 (6763字)的仅有500多字,使用人口不足0. 1 %。” “为极少数人使用生僻字的需要去无限增大字库, 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陈尚絅之“囧”
上海老翁因名字含生僻字致退休津贴难入
账——2011年6月新闻报道 1936年,陈尚絅当校长的父亲引用《礼 记· 中庸》中“衣锦尚絅”的名句给儿子起 名。他不会想到,这个名字会给儿子的晚 年生活带来如此多的麻烦。
一份行业文件
上侮市医疗保险信息中心在2001年11月
26日给全市各医疗单位发文: “关于对医保就医病人姓名冷僻字操作的 通知” 要求对“无法打印的冷僻字”作如下处理: “在发票上的姓名栏中,手工填写姓名, 并加盖更正章”。
规范人名用字的争议
有人说:“规范人名用字会妨碍中华文化的传 承。” 有人说:“规范人名用字会妨碍人名的个性化。” 有人说:“规范人名用字侵犯了公民的姓名权。” 有人说:“规范人名用字会增加重名。”
曾经的命名自由
“曌”——女皇造字。章叕、章宊、章嘩——老夫子为千金们起名。
萨达姆· 邓· 非典
——
现代个性哥之姓名创意。
命名自由之不自由
“猪八戒”改名记 电视剧《西游记》中猪八戒的扮演者马德华是一 位着名的电视演员,他原名叫马芮,而这个“芮” 字,许多人不认识。有一次他生病了,去医院看 病,可到了那里,挂号处的人把叫做“马内”, 打针的护士把他当作了“马丙”,取药的药剂师 称他为“马苗”。让他啼笑皆非。后来参加《西 游记》的拍摄时,他不得不改名“马德华”,以 免观众念错了名字。
数字化时代的汉字
数字化时代的汉字
引子
从龙年写贺卡
说起
甲骨文贺卡
蚘菚磷
金文贺卡
虤緾螥
楚简文贺卡
隱镞顊
古陶文贺卡
涌桮淠
小篆贺卡
濂懈燤
引子的小结
数字化无所不在地改变了人们的文字传输
方式。 在文明社会,文字传输方式的改变意味着 基本生存方式的改变。 为了营造数字化时代的幸福生活,我们必 须关注汉字数字化的问题。
鳬鹚昰。 “言”与“话”同义,今日所谓“不像 话”,犹言“不好”,则“话”亦有“好” 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