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山西各县的光复情况一览

合集下载

抗日战争中的山西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中的山西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中的山西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山西地区形成了许多抗日根据地。

这些根据地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堡垒,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从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形成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对抗日斗争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形成背景抗日战争爆发后,山西地区迅速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前线。

山西地形复杂,山区众多,提供了很好的抵抗条件。

此外,山西地区的资源丰富,为根据地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同时,山西地区的广大农民和工人阶级积极响应抗日号召,自发组织起来,成为抗日斗争的中坚力量。

二、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发展过程山西抗日根据地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的发展,分别是初创期、发展壮大期和转型期。

在初创期,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刚刚开始,抗日武装只拥有有限的武器装备,面临着日本侵略军的强大压力。

但是,山西地区各个抗日组织团结起来,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斗争。

他们利用山岳地形优势,进行游击战争,有效地打击了日军,削弱了日军的战斗力。

随着战争的不断发展,山西抗日根据地逐渐壮大起来。

发展壮大期,山西抗日根据地面积扩大,百姓们的组织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根据地开始建立起农村革命政权,并进行土地改革、抗日教育等工作。

此时,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抗日情绪高涨,根据地的抗日斗争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

随着抗日斗争的推进,山西抗日根据地逐渐进入了转型期。

面对日本侵略军的疯狂进攻,根据地不得不进行转移。

但是,转移并没有削弱他们的斗志,相反,他们又在新的地区重新建立了抗日根据地。

经过多次转移和重新建设,山西抗日根据地在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山西抗日根据地对抗日斗争的影响山西抗日根据地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山西抗日根据地成为了抗日军民的堡垒,为抗日游击战争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次,在根据地内开展的土地改革、抗日教育等工作促进了农民的觉醒和团结。

最后,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为其他地区的抗日根据地提供了重要的示范和支持。

血染的土地

血染的土地

血染的土地——洛池渠洛池渠是清徐县西北山区的一个小山村,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年代,这个仅有二百来人的小村落,经过了血与火的洗礼,在清太徐抗战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一、清、太、徐三县抗日政府撤驻洛池渠1937年11月8日,日军入侵省城太原,同日,清、太、徐三县沦陷,阎锡山政权统治下的清源、太原、徐沟三县政府退守在洛池渠村,与当时的阎锡山退守吉县克难坡是一个道理。

洛池渠远离县城,四面环山,相对便于防守,故选择此村落脚。

时为国共合作时期,中共清太县抗日政府和清太徐国民政府合并成立清太徐抗日民主政府。

当时非中共直接领导,但有我党参与。

1938年1月到1938年6月,为中共清太县抗日政府和清太徐国民政府并存时期,1938年6月到1939年12月,为清太徐抗日民主政府存在时间,此阶段称“抗日民主政府”。

清源县政府驻武二发院内,县长史良相;太原县政府在龙王庙里;徐沟县政府在武九斤家。

财政科住武五狗家,监狱在武玉德院内;印钞室在武家祠堂。

乔效曾的黑头军骑兵住扎在老爷庙里。

三个县人员约200多人。

洛池渠一度成为清太徐地区国共合作抗日的中心。

1939年5月,洛池渠惨案发生,洛池渠抗日民主政府转移(杜里坪及其西边山地区),1939年12月,晋西事变,中共重新组建清太县抗日政府。

二、八路军烈士英灵与青山同在1944年于4月3日,第十八集团军一二九师十九团从晋东南向晋西北转移,途中通过百里封锁线的高白镇时,与敌发生激战。

团政委邵文斗、一营教导员廖叔茂、团宣传干事欧阳宣、团通讯参谋刘树春等英勇献身。

邵文斗为河南省光山县邵家湾村人,1929年参加本地童子团,1930年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入党,同年参加红军,经过土地革命和两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斗争,曾任宣传部宣传队长、宣传干事、指导员、教导员、组织科长、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等职,牺牲时年仅26岁。

邵文斗等烈士牺牲后,我地方组织清三区区长郭建、书记刘国强协同部队在洛池渠村边山坡安葬了烈士遗体,并为烈士立碑。

1945年中苏军队张北会师及其战略意义

1945年中苏军队张北会师及其战略意义

1945年中苏军队张北会师及其战略意义郎琦【摘要】摘要:1945年8月,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察哈尔和热河地区。

在长城沿线,晋察冀军区八路军所属部队与苏军纷纷会师,其中,“张北会师”是中国共产党军队与苏军的首次会师。

对张北会师的研究不仅关涉双方最早会师的时间与地点,更为重要的是张北会师的战略意义重大,它打通了延安与东北的通道,促进了党中央“向南防御、向北发展”决策的提出,为建立以张家口为中心的基本战略根据地提供了军事保障。

【期刊名称】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2)001【总页数】6【关键词】中苏军队;张北;首次会师;战略意义会师是独立行动的友军或盟军在战地的会合,其结果会对战局产生重要影响,如红军井冈山会师和会宁会师等。

会师有大小之分与先后之别,如红一、四方面军达维小会师之后便有懋功大会师。

此外,也有国际性的会师,如二战时期欧洲战场的易北河会师。

1945年8月,在远东战场,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积极向北发展,与苏联红军在张北首次会师,这次会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晋察冀军区八路军最早与苏军会师的地域与时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有东北抗联、八路军、新四军及华南各抗日纵队。

苏联出兵中国后,毛泽东与朱德致电斯大林:“中国解放区的一万万人民及其军队,将以全力配合红军及其他同盟国军队消灭万恶的日本侵略者。

”[1]并抽调八路军、新四军干部和军队挺进东北。

当时,苏军有“不能越过长城”的规定,进军范围仅限于东北及热河和察哈尔地区[2]4,这在参与中苏军队会师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回忆中多有提及①。

“不过长城”应源自雅尔塔协定,但文字中并未显现,“美苏通过雅尔塔协定实际上达成一种默契:外蒙和满洲是苏联的利益范围,而长城以南的其他中国地区在‘门户开放’政策的含义下,为美国的利益区”[3]。

既然“不过长城”是苏联方面的底线,那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只有在长城以外才可能达成与苏军的会师。

山西在抗日战争中的重大贡献

山西在抗日战争中的重大贡献

山西在抗日‎战争中的重‎大贡献“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山西人‎民,在山西这片‎古老而厚重‎的热土上,同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英‎勇顽强、坚韧不屈的‎斗争,创造性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据地,承载起全民‎族抗战的希‎望,支撑了中国‎敌后抗战的‎战略全局,铸就了光耀‎千秋的太行‎精神,为夺取抗战‎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谱写了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

一、山西是八路‎军总部和三‎大主力师的‎所在地,支撑着中国‎敌后抗战的‎战略全局山西地势形‎胜、关山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日本侵略中‎国之初,就把山西作‎为进攻华北‎进而占领中‎国的战略目‎标。

全面抗战爆‎发后,党中央和毛‎泽东明确指‎出,“在山西全省‎创立我们的‎根据地。

”1937年‎9月,八路军第1‎15师、120师、129师,分批东渡黄‎河奔赴山西‎抗日前线,山西成为八‎路军总部和‎三大主力师‎的所在地,成为中国共‎产党指挥华‎北乃至全国‎抗战的“神经中枢”,成为反击日‎本侵略者的‎前沿阵地。

据统计,我国在19‎55年到1‎965年全‎国授衔的将‎帅中,有10位元‎帅、9位大将、42位上将‎、103位中‎将、8 38位少‎将共100‎2位开国将‎军,曾在山西参‎加抗战活动‎。

山西是全国‎敌后抗战的‎战略支点。

从1937‎年底至1 9‎38年初,八路军紧紧‎依托五台山‎、吕梁山、太行山和太‎岳山,先后创建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和晋‎西南敌后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八路‎军坚持华北‎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的战略依‎托。

在山西抗日‎战场上,八路军与其‎他抗日武装‎密切配合、英勇作战,使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1938、1939年‎之交,遵照中央巩‎固华北的方‎针,八路军主力‎分兵挺进冀‎鲁豫平原和‎察绥广大地‎区,将抗日游击‎战争推展整‎个华北敌后‎区域,最终促成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第八章 抗战期间八路军部分战斗歼敌战果

第八章   抗战期间八路军部分战斗歼敌战果

中日史料对比抗战期间八路军部分战斗的战绩童屹立编著1、冯家沟战斗中方资料1937年10月15日,第115师独立团在山西省广灵县的冯家沟附近伏击日军第5师团运送2大队,毙伤日军100余人,缴获长短枪60余支,摩托车3辆,马300余匹,满载粮弹的大车120余辆。

我方伤亡13人。

[1]360日方资料昭和12年(1937年)10月25日,第4师团第2输送监视队代理队长林利男陆军辎重兵少尉向北支方面軍兵部监部报告:本队于昭和12年10月15日在察哈尔省广灵县南阁崖附近与有轻机枪和迫击炮的五六百敌人遭遇,激战2小时后援军赶到,击退敌人。

第4师团第2输送监视队当时现员计70名,在此战中战死23名(队长森下中尉以下20名,翻译3名),负伤6名。

[2]162、晋西北反围攻收复7县城战斗(日军称为河曲作战)中方资料1938年3月7至31日,八路军第120师和国民党军一部在山西省西北部的岢岚、宁武、神池、保德、五寨、偏关和河曲等7县境内与日军第26师团及第109师团一部交战。

歼日伪军1500余人,缴枪200余枝,炮1门、汽车14辆、马10余匹。

[1]367 日方资料河曲作战期间(1938年3月5日一4月1日),日军第26师团(参战部队为独立步兵第11、13联队及第26师团搜索队为基干的河曲支队)计战死105名,负伤240名。

[3]9(包括国民党军战绩)3、三井战斗中方资料1938年3月10日一11日,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主力2400余人于山西省岢岚县与日军第26师团独立步兵第11联队约800人交战,毙伤日军约300人,俘日军53人,缴获长短枪25枝,炮1门,马22匹,炮车7辆,我方伤亡345人。

(晋西北反围攻收复7县城战斗的一次战斗)[1]367日方资料1938年3月10至11日,日军一宫部队(第26师团独立步兵第11联队第1大队)在三井镇(五寨西南)附近与约1000名敌军交战,计战死16名,负伤66名。

[3]274、午城、井沟战斗中方资料1938年3月14至19日,八路军第115师直属部队和第343旅在山西省隰县、蒲县与日军第20师团、108师团各一部4000余人交战,毙伤日军1000余人,缴获长短枪200余支,轻重机枪10余挺,炮4门,骡马200余匹,击毁汽车69辆,我方伤亡500余人。

山西省泽州县大箕镇邓家庄抗日战争老四区的史料收集整理

山西省泽州县大箕镇邓家庄抗日战争老四区的史料收集整理

抗日战争时期晉东县四区南庄史料收集整理(1943 年—— 1945年)邓家庄村位于山西省泽州县大箕镇15公里,属于太行山山脉地标东经112,83度,北纬35,52度,山高海拔800米河床底谷398米,在晋城市东南35公里处。

邓家庄村原名南庄村1982年在编写晋城地名录时因重名故更名为邓家庄,该村辖南庄,南掌,两棚河,尹滩四个自然村,原有耕地453亩,56户,234人村委驻南庄村,2000年撤乡并镇时河西乡与大箕乡合并,现归泽州县大箕镇管辖。

邓家庄山川广阔,分布六泉三河十八山,四庙九沟三十六掌,四面环山酷是太行山上的大天坑;南北是尧河沟,四十八盘山古商道;东西有九曲十八弯河道,可攀蹬道长沟西上四方古道畅通,山高险峻是历代屯兵聚将的兵家之地;抗日战争时期晋东县第四区南庄区分委,区公所就建立在这里,2012年由山西省政府确定邓家庄为抗日革命老区;2005年被列为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区是天然的地质森林公园。

据山西省晋城市城郊两区组织史资料1926-1987记载;民国29年初(公元1940年)日本侵略军站领晋城以后,公元1943年11月中共太行地区第八地委领导在晋城东部创建了晋沁,晋北,晋东三县;晋东抗日县政府先后驻柳口,东沟等地辖四个区:一区柳口,二区郭背,三区寨则,四区南庄;1945年5月增加府城,高都六个区分委;第四区区分委在陈华书记精心策划下,于民国三十二年年十月初在南庄村厚地院成立,第四区区公所在南庄村夏院成立区长赵连海,同时委任财粮徐鳯昆担任。

1943年12月赵区长遭日伪杀害后晋庙铺镇艾河掌村村长18岁的张生元带领十五岁的妹妹张小密来到南庄村,住在厚地院接任四区区长进行抗日工作,他们引领村民积极抗日自救为部队送军粮做军鞋,给抗日将士站岗放哨维护安全,组织老区人民积极抗日自救宣传;张生元区长1944年1月19日在十盆河村搞抗日工作于日伪军相遇抗战牺牲时年19岁;为了老区抗日战争胜利两位区长都献出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为抗日求解放立下了丰功伟绩,老区人民时刻纪念着您们,您们永远活在老区人民的心中,南庄人民世代缅怀永远弘扬您们舍己救国的精神,教育后一代勿忘历史。

抗战时期韩国光复军在西安的主要活动

抗战时期韩国光复军在西安的主要活动

抗战时期韩国光复军在西安的主要活动作者:李晓宁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08期【摘要】在陕西省图书馆特藏文献部古籍、近代阅览室的书库里收藏着韩国光复军的一些重要资料,如《光复》、《韩国青年》、《韩国光复军小史》、《韩国痛史》等。

笔者以这些资料为基础,为我们整理出了抗战时期韩国光复军在西安的主要活动轨迹。

【关键词】抗战时期;光复军;西安;主要活动韩国光复军,是在长期以来韩国反日光复运动、统一运动和武装斗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韩国三千万人民争取独立解放的中坚。

经在华韩国临时政府(全称为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组织筹备,1940年9月17日,在重庆嘉陵宾馆举行韩国光复军总司令部成立典礼,任命李青天任为总司令,发表宣言及告国内外韩人书。

该军“为隶属于韩国临时政府之军队,在临时政府未获得各国正式承认以前,由中国最高统帅蒋委员长统辖暨指挥”。

总部下辖支队,支队下设区队(分队),分赴山西、河北、绥远、山东、安徽、江浙等地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与中国军队并肩抗日作战。

1942年5月,另一支韩国在华的重要抗日武装力量、1938年10月在武汉建立的朝鲜义勇队并入,改编为光复军第一支队,原义勇队队长金若山任光复军副总司令。

1945年5月,该总部改隶韩国临时政府,但战时在中国境内之作战行动,仍受中国最高统帅部指挥。

抗战胜利后,该总部在美国压力下与韩国临时政府一并解散。

抗日战争时期,西安成为韩国光复军的主要活动地区之一。

从1939年10月韩国临时政府“军事特派团”赴西安募兵,到1940年12月光复军总司令部迁驻西安(该总部1942年9月又迁回重庆),直至1946年夏韩国光复军第二支队全部撤离西安回国,韩国光复军在西安的活动历时六年半之久。

六年多来,韩国光复军从最初的百余人逐步发展壮大。

1939年10月,已迁到四川綦江(今属重庆)的韩国临时政府为了适应战时体制及进行独立战争,派遣军务部长曹成焕为首的“军事特派团”先期赴西安,在西安通济坊设立办事处,开展宣传动员,争取华北敌后的韩国同胞,招募韩侨青年入伍,以便为光复军的成立做好准备。

山西抗战故事

山西抗战故事

山西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许多英雄儿女在这里为了民族的解放和尊严,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抗战故事。

以下是一些山西抗战故事:
1. 平型关大捷:1937 年 9 月 25 日,八路军在平型关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由 115 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伏击战,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首战大捷。

2. 夜袭阳明堡:1937 年 10 月 19 日夜,八路军第 129 师第 769 团以一个营的兵力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毁伤敌机 20 架,歼日军 100 余人,创造了步兵打飞机的经典战例。

3. 百团大战:1940 年 8 月至 1941 年 1 月,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

由于参战兵力达 105 个团,故称“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这些故事只是山西抗战历史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其他的英雄事迹和感人故事值得我们去了解和铭记。

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气和坚韧,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教训和启示。

忻县的抗日武装斗争(连载)

忻县的抗日武装斗争(连载)
抗 日烽火 嬲
忻 县 的 抗 日武 装 斗 争 c 连 载
◇ 李 文林
重 翻老一辈革命 家关于忻县 ( 今 山西
省 忻 州 市 忻 府 区 )抗 日斗 争 的 回忆 录 , 回 忆上世 纪8 0 年 代 初 ,我 曾跟 县 党 史 办 的 同 志 们 访 问调 查 、搜 集 整 理 的 忻 县 抗 日斗 争 史 料 ,那 一 幕 幕 浴 血 奋 战 的 场 面 ,一 件 件
吝 史 1 2 O … l … S -  ̄ - 第 7 期
21
抗 日烽 火 隧
的一 次 极 为 重 大 的 贡 献 。义 勇 军 编 入 七 一
保德 、偏关 、神池 、五寨 、岢岚等 县 ,七 七 团奉命抗击入 侵之敌 ,昼夜兼 程西进 岢 岚 。七 一 七 团离 开 了忻 县 ,但 由它 创 建
全 县 以 贯 通 南 北 的 北 同蒲 铁 路 为 界 ,划 分
为东 、西 两 个 忻 县 ,俗 称 东 忻 县 ( 亦称路
原危 急 ,1 1 月3 日 ( 阴历 十 月 初 一 )。东忻县之党
政 军 归 属 晋 察 冀 边 区 领 导 ,西 忻 县 之 党 政 军 归 属 晋 绥 边 区领 导 。另 外 ,出 于 抗 日斗 争 的 需 要 , 与 西 忻 县 接 壤 的 的 崞 县 三 区
可 歌 可泣 的故 事 再 现 眼前 ,令 人 感 奋 不 已。抚昔 思今 ,愈益感 到继承这一革命传 统 ,牢 记 这 一 悲壮 历 史 之必 要 。
忻 县 地 理环 境 与 抗 战 期 间行 政 区 划变 更
环境 ,已经 为 开 展 武装 斗 争 带 来 许 多 困
难 ,加 之 最 初 几 年 ,还 有 晋 绥 军 残 部 新 二

山西的红色革命故事

山西的红色革命故事

山西的红色革命故事
1. 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八路军在山西大同市灵丘县平型关附近,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由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了成功伏击战,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首战大捷。

2. 百团大战:1940年8月至12月,八路军集中105个团、20余万兵力,发起百团大战。

山西境内,向日、伪发起攻击,破坏正太、同蒲、白晋等铁路交通线,一度攻占了日军坚固设防的天险娘子关,并发动榆社、辽县、灵丘等地区的攻城战斗。

百团大战打破了日军企图分割各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囚笼政策”,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决心。

3. 《黄河大合唱》:这是一部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红色作品。

它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这部作品曾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被认为是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以上是山西的红色革命故事中的一部分,这些故事展现了山西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和革命历史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踏寻红土地——山西新军决死四纵队十九团三营官兵殉难地寻访记

踏寻红土地——山西新军决死四纵队十九团三营官兵殉难地寻访记

2020年五一期间,离石区信义镇高家庄村迎来了两位来自忻州市保德县的远方客人。

两位来客是抗战时期带领官兵在吕梁山交城、文水、离石、方山、临县一带浴血奋战、抵御日军的山西新军决死四纵队十九团三营教导员高日升烈士的侄子高先生和侄媳尚女士。

高先生携妻专程踏寻80多年前二伯父高日升和他带领的190余名官兵战斗、生活和为国捐躯的红土地,既为告慰三营某加强连全体英烈,缅怀因丧子悲恸诀别溺亡的祖母,也是为了完成父亲生前交代的一桩遗愿——“找到你二伯的殉难地,让他魂归故里”。

来离石之前,高先生查找过相关山西牺盟会、山西新军的诸多史料。

1936年,在觊觎华北的日本侵略者日益咄咄逼人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委派薄一波、徐向前、程子华、南汉宸、谷景生、裴丽生等赶赴山西,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阎锡山经过反复磋商,成立了中共统一战线组织——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

一年后,牺盟会会员迅速发展到300万人,牺盟会大力发动群众,改组改造山西各级旧政权,并与一批中共派来的老红——山西新军决死四纵队十九团三营官兵殉难地寻访记◇ 白柱明踏 寻 红 土地军一道训练了大量军政干部,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进行了充分准备。

全面抗战开始后,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山西牺盟会主要负责人薄一波代表中共中央和牺盟会,向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提出组建“山西新军”的建议,以增强抗日力量。

1937 年8 月1 日,作为山西新军部队主要组成部分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简称“决死队”)正式成立。

与此同时,由山西产业工人、城市手工业者、农民、旧军人等组成的山西工人武装自卫旅、山西政治保卫旅等隶属于山西新军系统的抗日武装力量相继组建。

牺盟会派出大量骨干力量进入山西新军,八路军也委派一批老红军加入牺盟会,进而成为山西新军的各级指战员,山西新军实际上成为我党领导下的除八路军、新四军以外的又一支正规抗日武装力量。

新军成立后,在艰难困苦的抗日斗争中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在晋西南、晋西北、晋东南、晋中等地区,与八路军部队密切配合,与日军进行了殊死斗争。

抗战期间沦陷的县城及45年收复的县城

抗战期间沦陷的县城及45年收复的县城

抗战期间沦陷的县城及45年收复的县城一.全省沦陷的省份抗战期间,中国全省沦陷的省份总共有九个。

分别是:台湾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热河省、察哈尔省、河北省、山东省和江苏省。

1.台湾省台湾省在日本占领之前由于没有正式的行政划区,因此台湾省行政划区按照日本政府在1920年规定的行政划区计算,这一行政划区沿用到了1945年12月6日。

台湾省共辖5个州、3个厅,全省面积35961平方公里(包括澎湖列岛及周边岛屿)。

1895年4月17日,根据[马关条约],清政府割让台湾本岛及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台湾诸岛以及澎湖列岛共35961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被日本侵占。

2.辽宁省辽宁省全省共辖59个县。

全省面积288518平方公里。

辽宁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金县。

辽东半岛的金县(包括旅顺和大连)土地面积1412平方公里,1895年4月17日根据[马关条约],金县被日本侵占。

辽宁省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义县(1933年1月3日沦陷)。

截止到1933年1月3日,辽宁省全省沦陷。

3.吉林省吉林省全省共辖41个县。

全省面积329662平方公里。

吉林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永吉县(1931年9月20日沦陷)。

吉林省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扶远县(1934年2月13日沦陷)。

截止到1934年2月13日,吉林省全省沦陷。

4.黑龙江省黑龙江省全省共辖43个县。

全省面积572502平方公里。

黑龙江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龙江县(1931年11月19日沦陷)。

黑龙江省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呼伦贝尔地区的奇乾县(1932年12月6日沦陷)。

截止到1932年12月6日,黑龙江省全省沦陷。

5.热河省热河省全省共辖16个县和2个盟旗。

全省面积179982平方公里。

热河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绥东县(1933年1月3日沦陷)。

热河省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阜新县(1933年4月8日沦陷)。

截止到1933年4月8日,热河省全省沦陷。

6.察哈尔省察哈尔省全省共辖16个县和3个盟旗。

纪念太原光复70周年

纪念太原光复70周年

山医时评纪念太原光复70周年“花花真定府,锦绣太原城”这句民谚早已流传千年。

北国的重镇,文明的源泉,政治给予她繁华的市景,历史赋予她厚重的底蕴,九州之首,天下中国。

然而,1937年11月8日,这座美丽的城市进入八年的梦魇,直到1945年8月30日,阎锡山抵达太原,饱受摧残的太原正式宣布光复。

历史给她写下了足够悲壮的故事——太原会战,1937年秋天,中日双方共集结七十二万兵力在晋北血战,日本更是派出帝国元帅寺内寿一和陆军大将板垣征四郎同中方作战。

结局是非常惨烈的,中方6个集团军共计52个师,将近30万众,以死伤十万的沉重代价放弃太原,太原沦陷。

太原沦陷了,但是山西军民也让日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日军被牵制在四面环山,只有一谷的山西无法脱身,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和各地抗日人民武装在山西建立了广泛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使得日伪政权一日不得安宁。

1940年的百团大战不仅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并且极大地削弱了日军的有生力量。

在晋军民八年抗战期间,缺衣少食,装备落后,没有有效的援军和补给,百团大战期间,彭德怀在给地方干部开会时,不少人饿得坐都坐不稳,只能让大家躺着开会。

八年中,艰苦卓绝的斗争一刻也没停止,革命先烈前赴后继,直到夺回祖国壮丽的山河。

《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等抗战时期的革命歌曲,正是对当时山西,乃至华北军民坚决抗战的真实反映。

平型关战役、町店战役等等山西抗战史上的捷报并不少,但是更多的战役是付出惨痛代价的,动辄上万人阵亡。

日军垂涎山西物产富饶,尤其是森林和能源。

正如战前商贾云集的太原柳巷,战争结束后,连做小买卖的也不见了踪影。

如果说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伤疤,那么在山西的战场就是最痛之处。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省会太原光复70周年,作为山西的后人,我们更要牢记历史,珍爱和平,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不畏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山西这篇革命的热土上创造新的辉煌!山西医科大学校报记者侯翔畅著1。

太原会战简介 抗战中国共两军第一次携手抗日

太原会战简介 抗战中国共两军第一次携手抗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太原会战简介抗战中国共两军第一次携手抗日
导语:太原会战包括有:天镇战役、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太原保卫战。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10月至11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第2战区
太原会战包括有:天镇战役、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太原保卫战。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10月至11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第2战区部队同日军华北方面军在山西省北部、东部和中部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

南口张家口战役后,日本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独立混成第1旅团一部共1500余人于1937年9月13日占领山西大同,立即以一部向丰镇(今属内蒙古)进攻,主力向雁北地区进攻。

日军第5师团从河北宣化、新保安西下,连陷广灵、灵丘、浑源等晋东北城镇。

9月下旬,日军统帅部命板垣征四郎率第5师团及察哈尔派遣兵团主力共5万余人进攻山西内长城防线,企图向太原城发展进攻。

中国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指挥所部退守内长城的平型关、雁门关、神池一线。

以第6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为右地区总司令,指挥3个军防守平型关东西一线;以第7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为左地区总司令,指挥4个军防守雁门关东西一线;以第71、第72师为预备军,位于繁峙;令第18集团军(八路军)朱德总司令以第115、第120、第129师分别驰援平型关、雁门关、五台山配合作战。

战役背景
1937年夏末;在日本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指挥下的关东军察哈尔兵团(后称蒙疆兵团)在多伦设立指挥部,以四个旅团附有伪蒙军九个骑兵师由察哈尔(分内蒙古东南部)沿平绥路进犯蒙疆。

平汉路之日本侵略军第五师团在师团长板垣征四郎指挥下,由怀来经蔚县、涞源向保定
生活常识分享。

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事迹

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事迹

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事迹王二小王二小原名阎富华(1929.1——1942.10),中国少年抗日英雄。

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

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

1942年10月25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

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

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

王二小牺牲后,《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

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据这篇报道,立即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曲一直传唱至今,感染了无数青少年。

1989年1月,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牺牲46年后终被追认为烈士。

杨靖宇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2——1940.2),河南省确山县人,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抗日民族英雄。

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32年,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

日伪军将东北抗联特别是其主力第一路军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反复进行所谓“讨伐”。

在1939年秋冬季东南满反日伪军“讨伐”作战中,杨靖宇与魏拯民等指挥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自己率警卫旅转战于濛江一带。

最后,他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以无比坚强的毅力,英勇顽强地战斗着,直至弹尽粮绝,于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濛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时年35岁。

杨靖宇牺牲后,残忍的日本侵略军无法理解这位英雄的坚强行为,他何以能够在冰天雪地里长时间被围困、且完全断绝粮食的情况下,顽强坚持战斗。

山西抗日战争大事记

山西抗日战争大事记

山西抗日战争大事记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太原成成中学公开设立八路军驻晋办事处。

彭雪枫任办事处处长。

9月13日-11月8日,太原会战。

会战过程中,中国军民共毙伤日军两万余人。

尽管由于国民党军事当局在作战指导上有严重失误,致使战役全局陷入被动,以至太原失守,但它仍不失为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战绩最显著的会战之一。

9月25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于平型关伏击日军,击毙日军一千余人,击毁其全部辎重车辆,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9月,天镇、大同、涿州、保定等地相继失陷。

10月18日,八路军一二○师一部攻占雁门关。

10月19日,八路军一二九师七六九团第三营夜袭山西代县阳明堡日机场,炸毁日机25架。

10月23日,一一五师政委聂荣臻奉命率领一个独立团、一个骑兵营和近两个连的兵力,共2000人左右,以五台山为中心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创立了华北第一个坚持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

11月8日,日军侵占太原。

11月24日,日军首次“扫荡”晋察冀边区。

1938年1月10日,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在阜平开幕。

晋察冀边区政府成立,主席宋劭文。

1月13日,五台山青黄两庙僧众组织动员会,参加抗日救亡工作。

4月4日,三万日军对晋东南发动围攻,后被八路军粉碎。

6月6日,八路军在山西阳城町店歼灭日军近千人。

6月17日,诺尔曼•白求恩到达五台,随后担任晋察冀军区卫生顾问。

1939年10月25日,彭德怀在晋南作《克服目前政局主要危险坚持华北抗战》讲演。

10月25日-12月8日,日军集中两万余兵力对晋察冀边区进行冬季“扫荡”。

边区军民奋起反击,共作战108次,毙伤敌军四千余人。

11月7日,晋察边区聂荣臻部歼日军中将旅团长阿部规秀及其所部第二混成旅团于涞源黄土岭,取得反“扫荡”的胜利。

1940年3月,牺盟会全省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沁源县召开,会议决定:“山西新军要在八路军的领导下,进行整军,整编部队”,会后牺盟会宣告结束。

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

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

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在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是抗日战争中一场意义重大的大捷,它成功的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士气,然而唯一没有受到鼓舞可能就是作为地主的阎锡山了。

当时平型关是阎锡山的地盘,二十九军在察哈尔大败之后阎锡山为了防范日军进犯自己的地盘才组织了平型关之战,而八路军其实只是应邀进行援助的客军。

所谓平型关大捷严格来说和平型关的关系并不大,当时八路军伏击日军的战场有三个,地点应该在平型关附近的乔沟地区。

因为当时各军阀甚至中央军所用的地图都有很大的问题,八路军又是客军根本说不清楚自己的位置,因此才有了平型关大捷的称呼。

其实平型关大捷在原本的计划里并没有八路军太多的戏份,原版计划应该是八路军负责伏击日军的辎重部队而正面则由阎锡山的嫡系、驻守于平型关的郭宗汾部围堵日军。

原本晋军和八路军约定,郭宗汾部在前一天发动全面进攻,而八路军则后路包抄打掉日军运输队,然而八路军是完成了任务,郭宗汾所谓的全面进攻却成了一个“空炮”。

虽然事后郭宗汾一再表示自己已经发动了进攻,但是八路军和阎锡山都不是傻子,郭宗汾究竟有没有发动进攻明白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作为客军的八路军取得如此大捷,阎锡山却开心不起来,因为这场大捷本来应该是属于他和晋军的,然而郭宗汾是他的嫡系还手握重兵,大战当前也根本不可能把他怎么样。

更重要的是根据日军的战报记录显示,八路军虽然打了大胜仗,但是作为主力的晋军郭宗汾部却连日军的溃兵都没有挡住,仗打到这个份上也怪不得阎锡山大怒。

平型关大捷之后阎锡山的心思也活络了起来,他认为日军也就不过如此,既然八路军能打赢那么他更没有输的道理,只不过平型关一带的晋军不是杂牌就是废物实在不堪大用。

为了取得战果,阎锡山决定从主战场雁门关调兵到平型关追击日军,最初布防的时候因为雁门关正对日本关东军主力因此晋军的主要战力都放在了雁门关。

阎锡山下令调在察哈尔参战过的陈长捷部到平型关夹击日军,然而陈长捷的部队虽然算是晋军中最能打的几支部队之一,但毕竟也是两条腿的人,在缺乏机动力量的情况下行军速度根本快不起来。

山西在抗日战争中的重大贡献

山西在抗日战争中的重大贡献

山西在抗日战争中的重大贡献“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山西人民,在山西这片古老而厚重的热土上,同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英勇顽强、坚韧不屈的斗争,创造性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据地,承载起全民族抗战的希望,支撑了中国敌后抗战的战略全局,铸就了光耀千秋的太行精神,为夺取抗战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谱写了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

一、山西是八路军总部和三大主力师的所在地,支撑着中国敌后抗战的战略全局山西地势形胜、关山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日本侵略中国之初,就把山西作为进攻华北进而占领中国的战略目标。

全面抗战爆发后,党中央和毛泽东明确指出,“在山西全省创立我们的根据地。

”1937年9月,八路军第1 15师、120师、129师,分批东渡黄河奔赴山西抗日前线,山西成为八路军总部和三大主力师的所在地,成为中国共产党指挥华北乃至全国抗战的“神经中枢”,成为反击日本侵略者的前沿阵地。

据统计,我国在1955年到1965年全国授衔的将帅中,有10位元帅、9位大将、42位上将、103位中将、8 38位少将共1002位开国将军,曾在山西参加抗战活动。

山西是全国敌后抗战的战略支点。

从1937年底至1 938年初,八路军紧紧依托五台山、吕梁山、太行山和太岳山,先后创建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和晋西南敌后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八路军坚持华北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的战略依托。

在山西抗日战场上,八路军与其他抗日武装密切配合、英勇作战,使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1938、1939年之交,遵照中央巩固华北的方针,八路军主力分兵挺进冀鲁豫平原和察绥广大地区,将抗日游击战争推展整个华北敌后区域,最终促成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也使陕甘宁边区东部有了可靠的屏障,有力地保卫了党中央,并为华北、华中各抗日根据地与延安之间开辟了一条前后方联系的大通道。

可以说,山西不仅是华北抗战的战略支点,而且更是中国敌后抗战走向全面抗战的重要基石。

山西抗日十大英雄人物英雄事迹

山西抗日十大英雄人物英雄事迹

山西抗日十大英雄人物英雄事迹1. 刘永清:他是十大英雄之首,抗日战斗中冲锋在前,坚持到最后。

他成功地领导了大批军队攻破日军驻扎在山西各地的要塞,以及打破其统治。

2. 杨珍林:她是山西唯一时任省委书记的英雄,在抗日战斗中参与了各种抗日活动,影响深远。

她激励士气、振奋斗志,号召广大人民联合起来反抗日本入侵者。

3. 苗飞:山西抗日英雄、著名党羽。

他曾率领党军击破日军的栓束,奋勇破敌,在史书中写下了英雄的功绩。

4. 杜家新:他组织了贴井上头、沙家寨、牛心台等重要战役,并赢得了军事胜利,他也多次抵御日军的攻击,带领党羽发起反抗行动,直面日本入侵者,为山西正义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5. 曹国霞:她为山西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当时最有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的英雄之一。

她表现出极大的勇敢和精神,激励民众反抗日本侵略者。

6. 陈望锐:他是山西抗日的早期革命家,一生奉献抗日事业。

他不怕苦并且吃苦耐劳,是省委的重要指挥官,他曾组织抗日根据地攻击日军,把其打得不能动弹。

7. 李珍曲:她是军民联防抗日英雄,为了抵抗日本侵略者,他组织起了一支抗日分子,并多次组织发动火拼,大泼他们的血,夺取了重要的政治地位。

8. 刘凤礼:他是山西抗日的老一辈革命家,曾多次参加抗日战争,占领日军占据的重要要地,他鼓励大家奋起抗敌,保卫祖国的土地和荣誉。

9. 方天久:他被誉为“英雄方天久”,曾参加兴安"二块石头攻击"等抗日战役,曾多次抵挡日军攻击,使其无法前进,为山西抗日事业贡献良多。

10. 冯福宁:他作为一名抗日勇士,曾向日本入侵者仲抗,以英雄所向,为我们抗日英雄立下不朽功勋。

他组织反抗日军,成功取得胜利,维护了山西地区的自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日战争中山西各县的光复情况一览
阳高县:1945年8月24日八路军雁北军区副司令员罗文仿率筑四十八团一部及县大队包围县城。

25日,日军撤走,伪警察投降,县城解放。

(阳高县政协、县志编办)
天镇县:日本投降后,天镇由张如山、柴云山,韩振江为首的五百余伪军占领。

1945年9月7日冀察军区第十三军分区所属第七团,第二十团、独立团和天阳支队包围天镇城,韩振江被击毙,柴云山被炸伤。

张如山于8日晨逃走,天镇解放。

(天镇县政协王子英)
大同县:1945年9月1日,晋绥军北区司令楚溪春率骑兵第四师三千余人,接收了伪政权。

(大同市政协张全成)
怀仁县:1945年9月,日军全部撤离,第二战区接收了怀仁县政权。

(怀仁县政协周子君)
广灵县:1945年9月,日军撤走,广灵收复。

(广灵县政协) 浑源县:1945年9月7日,我县支队及民兵千余人包围县城。

10月11日,晋察冀军区四纵队四旅和雁北军区十二团围攻县城。

12日晨发起总攻,伪军司令汪子和、日酋大松被击毙,铃木受伤被俘,伪县长马良图落网,全城解放。

(王道和、王秀)
山阴县:1945年8月,伪政府向阎锡山部队投降,日军携械撤回大同。

(山阴县政协)
左云县:1945年8月18日,日军撤往大同。

伪县长朱文清和伪警察队长自称"反正",驻守待命。

8月24日,自称"晋北挺进军总司令"的乔日成部占领左云,8月29日,八路军第三十二团攻入城内。

(左云县政协文史组)
灵邱县:1945年3月31日,在晋察冀军区第六团和灵邱民兵的打击下,日军全部撤出灵邱县境。

(灵邱县政协五光恩、县志办公室李清贵整理)
右玉县:1945年8月16日,伪县长阎大本随日军撤往大同,由托和清游击队收复县城。

(右玉县志办曹满劳)
应县:1945年8月23日,日军参事官植村嘉太郎率部撤回大同。

县城为国民党地方武装乔日成占领。

(应县政协文史办公室)
平鲁县:1945年8月18日解放。

(平鲁县政协)
朔县:1945年8月下旬与阎军共守朔县。

张家口、大同、绥远的日军及侨眷两,三万人也从大同来到朔县,直到秋后北同蒲铁路修复通至太原时,日军才从朔县撤至太原。

(朔县政协副主席高士英)
繁峙县: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日军除一个班外,其余均分批撤走。

12月,第二战区长官部派祝秉钧接管了繁峙县政权。

(繁峙县政协、县志编办)
代县:1945年9月3日,阎锡山的军政人员进驻。

(代县政协郭钰整理)
宁武县:1945年8月,日军大部撤回崞县。

9月间,阎锡山派王维纪、王成来宁武受降。

(宁武县政协鲍希消)
崞县:1945年8月26日,阎锡山派员接收了伪政权,由王崇文任县长。

(原平县政协,注:崞县现改称原平市,市政府驻原平,原崞县城现称崞阳镇。

)
平定县:1945年8月日军投降,阎锡山派焦光三接任县长。

(张慾杰)
寿阳县:1945年9月上旬阎锡山派杨象升等人接管了县政权。

(靳尚功整理)
昔阳县:1945年8月21日,日军在我方武装力量的追击下,退到平定县城,昔阳得到解放。

(政协昔阳县委员会)
忻县:1945年9月1日,晋绥军补充一团入忻,全县收复。

(李文林)
榆次县:1945年日本投降后,太行二分区派人到榆次,抗日县政府成立了以王泽为主任的受降委员会,高曾率群众进城宣传胜利消息。

9月15日,阎军接管了榆次县城。

(榆次市政协文史办)
太谷县:1945年8月16日,阎锡山的第八行政区领导组随同北区总司令楚溪春部第三十七团进入太谷城,17日接管日伪县政府。

(太谷县政协丈史办杨文忠)
太原市:1945年8月12日,阎锡山令楚溪春率骑兵军向太原进发。

15日,先头部队抵小店镇,当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
降。

30日晚,阎锡山到达太原。

(太原市政协傅绪昌)
清源县:1945年9月13日,日伪县长李其瑞摇身一变,说他是阎锡山派来的,接受了日军的投降,并把日伪警备队改名为爱乡团。

(清徐县县志办公室)
祁县:1945年8月17日,晋绥军彭毓斌部接管了县政权。

(曹思荣整理)
交城县:1945年8月,日军百余入撤回太原,县城由晋绥军接管(交城县政协师以文、燕居谦)
平遥县: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平遥收复。

(李祖、石生泉)
盂县:1945年8月25日拂晓日军五百余人借大雾掩扩,出逃,被我军在玉盘山歼灭一部。

盂县城回归人民手中。

(盂县政协办公室)
徐沟县:1945年8月10日,阎军第四十师师长张宏,率部进入徐沟城。

8月20日,乔效曾率太汾区挺进支队二百多人,进入徐沟接管政权。

第一任县长是社德。

(清徐县志办,注:徐沟县今并于清源县,合称清徐县。

)
根据上述
共产党军队1945年8月15日前收复:灵邱县共产党军队1945年8月15日后收复:阳高县、天镇县、浑源县、右玉县、昔阳县、盂县、榆次县(后被国民党军占领)国民党军队1945年8月15日前收复:徐沟县(后被共军占领)国民党军队
1945年8月15日后收复:左云县(后被共军占领)、大同县、怀仁县、山阴县、应县、朔县、繁峙县、代县、宁武县、崞县、平定县、寿阳县、忻县、太谷县、太原市、清源县、祁县、交城县无具体记录:广灵县、平鲁县、平遥县、
从山西省的县志看出,1945年8月15日前,山西大部分县城还在日军手上。

日军投降后,共军和国民党部队才瓜分了地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