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学及检验总论
寄生虫学检验总论

寄生生活对寄生虫形态、生理 的影响
形态结构的改变 生理功能的改变
形态结构的改变
形成适应寄生部位的体形——跳蚤
某些器官退化或消失——运动器官、消化器官 某些器官发达——生殖器官
新器官的产生——吸盘和吸槽
生理功能的改变
肠道寄生虫可分泌抗胃蛋白酶和抗胰蛋白酶
生殖能力的增强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寄生虫对宿主的影响 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
转续宿主paratenic host
含有滞育状态幼虫的非正常宿主 称为转续宿主 如卫氏并殖吸虫囊蚴进入非正常宿主野猪 体内后,长期保持童虫状态,不能发育 为成虫,若人(正常宿主)生吃野猪肉, 感染后虫体可发育为成虫,野猪为转续 宿主。
感染阶段 infective stage
寄生虫生活史中能够感染人 体的发育阶段。
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
此外:
肠道原虫和蠕虫感染也在威胁人 类健康,其重要种类,有全球性 的阿米巴病、蓝氏贾第鞭毛虫病、 蛔虫病、鞭虫病、钩虫病、蛲虫 病等。
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
Peters(1989)估计全世界蛔虫、 鞭虫、钩虫、蛲虫感染人数分别 为12.83亿、8.7亿、7.16亿和 3.60亿。
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
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
仅在非洲每年至少有100万14岁 以下的儿童死于伴有营养不良和 其它健康问题的疟疾。
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
再如: 血吸虫病流行于76个国家和地区,大 约有2亿血吸虫病人,5亿--6亿人 受感染的威胁。 丝虫病有2.5亿人受感染,其中班氏 丝虫病是全球性的,居住在受威胁 地区的居民约有9亿余,在东南亚、 非洲、美洲和太平洋岛国的大部分 热带国家尤为严重。
寄生虫对宿主的影响
夺取营养 机械性损伤 化学毒性损害 变应原作用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与总结

曼氏叠宫绦虫) 线虫(蛔虫、钩虫、蛲虫、鞭虫、旋毛虫、
⑸诊断期(病原诊断):寄生虫离开人体的阶段 ⑹寄生虫病流行:生活史在某地连续循环 ⑺寄生虫防制:切断寄生虫生活史的某些环节
一、寄生虫及其与宿主关系
(六)寄生虫的生殖
1 有性生殖: 如:蛔虫、钩虫、丝虫、猪带绦虫
2 无性生殖(细胞分裂): 如:二分裂:阿米巴 多分裂:疟原虫 出芽生殖:弓形虫 蚴体增殖(多胚生殖):吸虫、绦虫幼虫
17
一、寄生虫及其与宿主关系
3 世代交替: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S
吸虫 成虫(有性) 幼虫(无性)
疟原虫 人 弓形虫 猫
蚊
人、猪、鼠(转换宿主)
18
一、寄生虫及其与宿主关系
4 寄生虫生殖特点
发达的生殖器官: 吸虫、线虫、绦虫(带虫) 强大的繁殖能力
产卵量大(蛔:20万/天 ) 毛蚴 胞蚴 雷蚴
丝虫)
昆虫纲:蚊、蝇、白蛉、蚤、虱、蜚蠊、臭虫; 蛛形纲:蜱(软蜱、硬蜱)、恙螨、疥螨、
蠕形螨、尘螨
一、寄生虫及其与宿主关系
((二二))寄.生寄虫生的虫类的别类(别P6)
1 专性寄生虫 2 兼性寄生虫 3 体内寄生虫和体外寄生虫(寄生部位) 4 机会致病寄生虫(宿主免疫力)
5
1 专性寄生虫(obligatory parasite)P6
蛔虫在肠道中扭结成团引起肠梗阻
21
1、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2012寄生虫检验原虫总论EHGL

E.h
E.c
包囊碘液染色
人芽囊原虫
二、生活史
包括在肠腔内和在肠壁组织内的发育
三、致病 (一)致病机制
1、虫株毒力致病型和共栖型
“触杀”机制 粘附、杀伤、溶噬
2、细菌的协同作用及宿主的功能状态 3、三种致病因素
A:凝集素(260KDA,半乳糖/乙酰氨基半乳糖凝集素) B:穿孔素 C:半胱氨酸蛋白酶
(一)增殖作用 1.破坏细胞 2.播散作用
(二)机会致病 机会致病原虫
(一) 溶组织内阿米巴 (E.h)
Entamoeba histolytica Schaudinn,1903
一、形态 (一)滋养体
1.大滋养体(视频1、2)
特点: 形态多变 运动活跃 伪足明显 内、外质分界清楚 核居中 内质中可见RBC
RBC 核
E.h大滋养体
扫描电镜下的E.h滋养体
2、小滋养体
特点: 形态相对固定 运动不活跃 伪足可见 内、外质分界清楚 内质中无RBC
结肠内阿米巴(E.c)
特点: 形态相对固定 运动不活跃 伪足不明显 内、外质分界不清楚 核偏位 内质中无RBC
(二)包囊
E.h
E.c
拟染色体 核 E.h包囊
因素:
传染源:粪便中持续带包囊者
感染方式:经口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六、防治原则 1.查治病人和带虫者以控制传染源 2.管理粪便,保护水源为切断阿米
巴病传 播途径的主要环节 3.注意卫生,养成良好个人习惯
思考题
1、Eh的生活史有何特点?感染阶段、致病 阶段分别是什么?
2、Eh致病引起肠病变有何特点?排出的粪 便有何特点?
原发灶
虫体 增殖入侵 回盲部乙状结肠 侵入 粘膜层
寄生虫检验

(二)近代时期(18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瑞典博物学家林奈(Linnaéus,1707-1778)于1753年 创立双名命名法(二名法),在其“Systema Naturae” 中首次阐述了许多蠕虫,奠定了寄生虫主要类群的动 物特征和分类的基本知识。
北方国家向南方国家推进殖民化运动的兴起,大大推 动了寄生虫病的研究,其结果是大多数的蠕虫、原虫 以及节肢动物被发现和命名,它们的形态、生活史及 与宿主的关系被逐步阐明。奠定了寄生虫学作为一门 学科产生的基础。
代医生根据发热的症状将疟疾分为隔两天发作 (tertian)、隔三天发作(quartan)和夏秋( estivo-autumnal)发作的不同类型,并将虐脾 (ague cake)与疟疾联系在一起。
而希腊和埃及医生许多世纪以后才认识到这些 (Beaver,1984)。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 Hippocrates)也将(疟疾)发热分成3 种类型 ;盖伦也曾详细记载疟疾。
虫 学
线虫:蛔虫、钩虫、丝虫等
医学节肢动物 昆虫(蚊子、苍蝇)、蜱、螨等
二、寄生虫病的危害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倡议的热带 病特别规划(Special Programme for Research & Training in Tropical Diseases (TDR) sponsored by UNICEF / UNDP / World Bank / WHO)在全球范围内重点 防治的10大热带病中:
1.显微镜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原虫的发现
虽然显微镜在17世纪后叶就已发明,并籍以发现了一 些原虫,但其在寄生虫领域的广泛使用则是在100多年 以后。
考古发现,公元前3350-公元480年的粪化石中均鉴定 出钩虫卵(Ferreira,1987)。
寄生虫检验常考点

寄生虫学检验常见考点汇总一、总论1、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可能会逐渐形成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的现象,称为共生,表现为3种形式:①互利共生:共同受益;②共栖:一方受益,另一方不受益也不受害;③寄生:自然界中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为前者提供营养来源和(或)生活场所并受害,这种现象称为寄生现象。
寄生关系中受害的一方称为宿主,受益的一方称为寄生物,其中的多细胞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动物称为寄生虫。
2、宿主的种类:分为终(末)宿主、中间宿主、保虫宿主和转续宿主。
①终末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②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③储存宿主或保虫宿主:保虫宿主是一个流行病学概念,指某些寄生虫既可以寄生于人,也可以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在一定条件下可将其体内的寄生虫传播给人,这些脊椎动物就称为保虫宿主或储存宿主。
④转续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幼虫阶段侵入非适宜宿主后不能发育至成虫,但能存活并长期维持幼虫状态,当幼虫有机会进入适宜宿主体内时才能继续发育成为成虫,这些非适宜宿主就称为转续宿主。
3、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包括夺取营养、机械性损伤和化学毒性损伤和变应原作用4个方面。
4、寄生虫防治基本原则: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5、解放初期我国寄生虫危害严重,流行广泛的五大寄生虫病包括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和钩虫病。
6、寄生虫病流行的三个特点: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
二、医学蠕虫某些寄生于动物的蠕虫幼虫,偶然也可侵入人体,不能发育为成虫,但幼虫可在人体内长期移行,造成损害,称为幼虫移行症。
(一)线虫主要有似蚓蛔线虫(蛔虫)、毛首鞭形线虫(鞭虫)、蠕形住肠线虫(蛲虫)、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钩虫)、班氏吴策线虫与马来布鲁线虫、旋毛形线虫(旋毛虫)。
线虫多为土源性蠕虫(不需中间宿主),少数为生物源性蠕虫(需中间宿主)。
1、蛔虫(1)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是人体常见肠道线虫中最大者。
《寄生虫学检验》课件——总论

-----溪蟹、蝲蛄
(第二中间宿主)
-----野猪(不能发育为成虫) (转续宿主)
寄生虫的发育阶段
虫卵
幼虫
成虫
三个发育阶段
感染 人体
排离 人体
体内 移行
排离 人体
定位 寄生
五个中心环节
感染阶段或感染期: 寄生虫生活史过程 中,某一阶段对人 体具有感染性,该 特定阶段称为感染 阶段或感染期。
感染方式: 感染期虫体侵 入人体的途径
在消化道的寄生虫较普遍。
三、异位寄生 寄生虫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的组织或
器官内寄生,引起异位损害,增加了临床 诊断的复杂性。
四、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在脊椎动物与人之间自然传播的寄生
虫病。
五、幼虫移行症
人或某些脊椎动物可作为某些蠕虫的 非正常宿主(转续宿主),当其侵入体内 后,不能发育为成虫,长期以幼虫状态存 在,在皮肤、组织、器官间窜扰,造成局 部或全身的病变。
常见传播途径
(1)经口感染 如蛔虫——经口吃入或喝入含感染性蛔虫卵 的蔬菜、水、饮料而感染。最常见的感染方 式。 (2)经皮肤感染 如血吸虫——人接触疫水尾蚴从皮肤侵入。
常见传播途径
(3)经媒介昆虫感染,如疟原虫——蚊 叮咬感染 (4)接触感染,如阴道毛滴虫 (5)经胎盘感染,如钩虫、弓形虫
流行特点
5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一、流行因素
1、自然因素,包括地理、环境、气候、温 度、湿度、雨量等。 2、生物因素,如血吸虫病。 3、社会因素,如肝吸虫病。
二、流行的基本环节
1、传染源 感染了寄生虫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
带虫者和保虫宿主。 2、传播途径
寄生虫从传染源传播到易感宿主的过程。
3、易感人群 对寄生虫缺乏免疫力的人群。一般而言, 人对人体寄生虫普遍易感。
寄生虫学及检验试题与答案解析-总论

总论一、A11、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除地方性和季节性外,还具有A、社会性B、自然疫源性C、广泛性D、多样性E、反复性2、寄生虫的生活史是指A、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B、寄生虫发育和繁殖的方式C、寄生虫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全过程D、寄生虫寄生生活的整个过程E、寄生虫在中间宿主和终宿主的寄生活动3、寄生虫病的流行环节是A、传染源,中间宿主,传播媒介B、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C、自然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D、温度,湿度,地质E、寄生虫的种类,数量,致病性4、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是A、针对流行环节,综合防治B、消灭保虫宿主C、治疗患者D、患者和带虫者要隔离E、治疗带虫者5、所谓自然疫源地是指传染病(含寄生虫病)A、在人和动物之间传播的地区B、在动物之间传播的地区C、在脊椎动物之间传播的未开发地区D、在人之间严重传播的地区E、在首次发现传播给人的地方6、有些寄生虫完成一代发育有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两种生殖方式,这种现象叫A、幼体增殖B、世代交替C、无性或有性生殖D、孢子生殖E、配子生殖7、人是蛔虫的A、终宿主B、转续宿主C、中间宿主D、保虫宿主E、中间宿主和终宿主8、机会致病寄生虫是A、免疫功能正常时易感染的寄生虫B、免疫功能低下时致病的寄生虫C、偶然寄生虫D、体外寄生虫E、暂时性寄生虫9、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定义是A、脊椎动物传给人的寄生虫病B、人传给脊椎动物的寄生虫病C、脊椎动物与人之间自然地传播着的寄生虫病D、脊椎动物之间自然地传播着的寄生虫病E、人与人之间自然地传播着的寄生虫病10、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是A、治疗病人B、治疗带虫者C、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D、消灭保虫宿主E、病人和带虫者要隔离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①地方性;②季节性;③自然疫源性。
【该题针对“总论”知识点进行考核】2、【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的生活史是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
寄生虫学检验.doc

第6部分寄生虫学检验第1单元总论必考,应作为重点复习。
出现频率4次。
其中,寄生现象、寄生虫和宿主的类别、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等相关的概念应熟练掌握。
寄生虫病的流行和防治原则应熟悉。
常考细节:1.两种生物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称共栖。
2.寄生虫的类别分为5类:专性寄生虫、兼性寄生虫、体内寄生虫、体外寄生虫和机会致病寄生虫。
3.在我国危害严重、流行广泛、开展重点防治的五大寄生虫病的是丝虫病、疟疾、黑热病、血吸虫病、钩虫病。
第2单元寄生蠕虫一、医学蠕虫的线虫纲历年必考,应作重点复习。
出现频率12次。
其中,蛔虫、鞭虫、蛲虫和我国的两种丝虫的形态是考试重点,应熟练掌握。
蛔虫的实验室诊断和致病,两种钩虫的形态、致病及其实验室诊断以及鞭虫、蛲虫、丝虫的实验室诊断应熟悉。
常考细节:1.蛔虫受精卵呈椭圆形,中等大小,卵壳较厚,外被凹凸不平(波浪状)、棕黄色的蛋白质膜,卵内含1个大而圆的卵细胞。
2.蛔虫可引起胆道蛔虫病、肠梗阻、胰腺炎或阑尾炎等并发症。
3.钩虫虫卵呈椭圆形,中等大小,卵壳较薄,无色透明,内含2-4个卵细胞。
4.钩虫丝状蚴经皮肤侵入人体内感染。
5.钩虫病的病原学诊断常用饱和盐水浮聚法。
6.蛲虫病的病原学诊断用肛门棉签拭子法或透明胶纸拭肛法查虫卵,或在肛门周围发现虫体后进行鉴定。
7.猪是旋毛虫的主要保虫宿主,是其病流行传播的重要传染源。
二、吸虫纲常考,应重点复习。
出现频率5次。
其中,华支睾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布氏姜片吸虫和日本血吸虫的形态是考试重点,应熟练掌握。
华支睾吸虫和卫氏并殖吸虫病原学诊断、生活史和致病以及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和实验室诊断应熟悉。
常考细节:1.卫氏并殖吸虫简称肺吸虫。
2.生食含囊蚴的淡水蟹或蝲蛄可感染肺吸虫。
3.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于终宿主的门脉-肠系膜经脉系统。
4.血吸虫的免疫学诊断主要是检测血清抗体,有环卵沉淀试验、ELISA、免疫印迹技术等方法。
5.环卵沉淀试验是日本血吸虫病常用的免疫学诊断方法。
寄生虫学检验总论

2.寄生虫的危害性
丝虫
丝虫引起的象皮肿 请点击箭头以返回
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 现感染人口1200万人 锥虫病(非洲和美洲锥虫病 trypanosomiasis) 单单美洲锥虫感染者1800万。 麻风病 (leprosy) 结核病 (tuberculosis) 登革热 (date-fever)
蛛形纲 (Class Arachnida) 人疥螨 Sarcopes scabiei 蠕形螨 follicle mite 请点击箭头或本处返回
现代热带病 (WHO 2000)
疟疾 (malaria) 感染人数4亿~4.9亿;每年死亡人数220~250万。
血吸虫病 (schistosomiasis) 流行于76个国家,5亿~6亿人口受威胁, 2 亿人感染,每年死亡人口50~100万。
4.幼虫移行症(larva migrans) 有些寄生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人或动物)后,不能发育为成虫,这些幼虫在体内长期移行造成局部或全身性的病变。 犬弓首线虫是犬肠道内常见的寄生虫。 犬吞食了该虫的感染性虫卵,幼虫在小肠内孵出,经过血循环后,回到小肠内发育为成虫。但是,如人误食了犬弓首线虫的感染性虫卵,幼虫在肠道内孵出,进入血循环,由于人不是它的适宜宿主,幼虫不能回到小肠发育为成虫,而在体内移行,侵犯各部组织,造成严重损害。
Oriental sore (cutaneous leishmaniasis in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请点击箭头以返回
锥虫 请点击箭头以返回
肠道寄生虫感染十分严重: 估计全球13亿人感染蛔虫 13亿人感染钩虫 9亿人感染鞭虫 全球人口的1%感染阿米巴 2亿人感染蓝氏贾第鞭毛虫 我国可感染人体的寄生虫有229种,1988~1999年调查我国寄生虫的感染率为62.63%, 感染人数达7.08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论
基本概念
1.寄生虫学及检验概念、范畴和任务
(1)概念:寄生虫学及检验技术是研究人体寄生虫及危害人类健康的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生活史、致病、实验诊断、流行规律和防治原则及其检验技术的一门科学。
(2)范畴:人体的寄生虫主要属于无脊椎动物的线形动物门、棘头动物门、扁形动物门、原生动物门及节肢动物门。
在寄生虫学中,又将以上各门中的寄生虫分别归纳为医学蠕虫、医学原虫和医学节肢动物。
检验技术包括病原检查和免疫检查两大部分,但常以病原检查为主。
(3)任务:本课程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其任务是:①能够运用寄生虫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揭示人与寄生虫之间的相互关系;②应用医学检验技术和调查方法等,准确地对人体寄生虫进行检测和鉴定;③协助临床医生作出正确的诊断,以达到防治和消灭寄生虫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2.寄生现象、寄生虫和宿主的概念、类别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寄生现象、寄生虫和宿主的概念:生物在长期演化过程中,逐渐地形成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的现象,称为共生,有3种类型:
1)共栖:系指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双方在营养上互相依赖,彼此受益,长期共生。
3)寄生: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
后者向前者长期或暂时地提供营养来源和(或)居住场所并受害,称为宿主;前者受益方称为寄生物。
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的生活史是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
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直接型:完成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
如肠道寄生的蛔虫。
间接型:完成生活史需要中间宿主。
如丝虫、血吸虫。
在流行病学上,常将直接型生活史的蠕虫称为土源性蠕虫;将间接型生活史的蠕虫称为生物源性蠕虫。
世代交替:有些寄生虫生活史中仅有无性生殖,如阴道毛滴虫,阿米巴原虫,利什曼原虫等。
有些寄生虫仅有有性生殖,如蛔虫,钩虫、丝虫等。
有些寄生虫兼有以上两种生殖方式才能完成一代的发育,即无性生殖世代和有性生殖世代交替进行,称为世代交替。
(2)寄生虫和宿主的类别:按照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分为:
1)依寄生部位,分为体内寄生虫和体外寄生虫;
2)依寄生性质,分为专性寄生虫和兼性寄生虫;
3)依寄生时间久暂,分为长期性寄生虫和暂时性寄生虫。
机会致病寄生虫:如弓形虫,隐孢子虫,卡氏肺孢子菌等,在宿主体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但当宿主免疫功能受累时,可出现异常增殖且致病力增强。
宿主类别:
终宿主:是指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例如人为蛔虫的终宿主。
中间宿主:是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若有两个以上中间宿主,可按寄生先后分为第一、第二中间宿主等。
例如淡水螺为华支睾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淡水鱼为第二中间宿主。
保虫宿主:某些蠕虫成虫或原虫的某一发育阶段既可寄生于人体,也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传染给人。
在流行病学上称这些动物为保虫宿主。
转续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不能发育为成虫,当此幼虫期有机会再进入正常宿主体内后,才可继续发育为成虫,这种非正常的宿主,称为转续宿主。
(3)寄生虫与宿主间的相互关系
1)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包括:
夺取营养:如蛔虫引起营养不良,钩虫引起贫血,阔节裂头绦虫引起维生素B12的缺乏,导致宿主产
生巨细胞性贫血。
机械性损害:如蛔虫性肠梗阻,布氏姜片虫引起肠梗阻。
棘球蚴压迫肝脏,蛔虫蚴虫在肺内移行时穿破肺泡壁毛细血管,可引起出血。
毒性及免疫损害:溶组织内阿米巴侵入肠黏膜和肝脏时,分泌溶组酶,溶解组织,引起肠壁损伤和溃疡及肝脓肿。
血吸虫虫卵毛蚴分泌物可引起周围组织发生免疫病理变化,形成血吸虫肉芽肿。
变应原作用:棘球蚴囊壁破裂,棘球液引起宿主超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2)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
消除性免疫:宿主能消除体内寄生虫,并对再感染产生完全的抵抗力。
非消除性免疫:这是寄生虫感染中常见的一种免疫状态。
大多数寄生虫感染可引起宿主对再感染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是,对宿主体内原有的寄生虫不能完全被清除,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临床表现为不完全免疫。
一旦用药物清除体内的残余寄生虫后,宿主已获得的免疫力便逐渐消失。
宿主不能控制体内寄生虫的生长繁殖,病情加重,如不及时治疗,可以造成死亡。
3.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原则
寄生虫病的流行
流行基本环节:
传染源:是指有人体寄生虫寄生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带虫者和保虫宿主。
传播途径:是指寄生虫从传染源传播到易感宿主的过程(经口感染、经皮肤感染、经媒介昆虫感染、经接触感染、经胎盘感染、自体感染等)。
易感人群:是指对寄生虫感染缺乏免疫力的人群。
流行特点
地方性:寄生虫病的流行与分布常有明显的地方性。
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气候条件;人群生活的生活习惯有关;生产方式。
季节性:寄生虫病的流行往往有明显的季节性。
生活史中需要节肢动物作为宿主或传播媒介的寄生虫,此类寄生虫病的流行季节与节肢动物的季节消长相一致,如疟疾流行与中华按蚊。
其次是人群的生产活动或生活活动形成的感染季节性,如急性血吸虫病与生产活动。
自然疫源性:在人体寄生虫病中,有的寄生虫病可以在脊椎动物和人之间自然传播,称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原始森林或荒漠地区,这些寄生虫可以一直在脊椎动物之间传播,人偶然进入该地区时,则可从脊椎动物传播给人。
这类不需要人的参与而存在于自然界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具有明显的自然疫源性,这种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
流行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雨量、光照等气候因素,以及地理环境和生物种群等。
生物因素:生活史的发育为间接型的寄生虫,其中间宿主或节肢动物的存在是这些寄生虫病流行的必需条件,如血吸虫病流行与钉螺的分布;丝虫病与蚊媒的地理分布与活动季节。
社会因素
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①控制传染源;②截断传播途径;③保护易感人群。
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是
A.终宿主
B.保虫宿主
C.转续宿主
D.中间宿主
E.储蓄宿主
【正确答案】D
生活史各阶段均营寄生生活的寄生虫属于
A.兼性寄生虫
B.专性寄生虫
C.偶然寄生虫
D.体外寄生虫
E.体内寄生虫【正确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