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案
七律·长征(苏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
七律·长征(苏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教案课题:七律·长征(毛泽东)教学目标:1、理解诗作的深刻含义,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乐观积极的斗争精神。
2、了解“七律”的特点,体会诗歌中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目标1、2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序幕长征是中共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七律·长征》真实而艺术地记录了这一历史。
让我们循着诗人的笔触去体会那一段历史,去体会融入那一段历史、与那段历史息息相关的的精神。
二、阅读主场(一)介绍知识七律:1、八句,每句七字。
2、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二、四、六、八句尾字押韵。
4、至少中间两联对仗。
(二)研读课文1、引导学生理解首联与其他三联的关系、关键词语的含义首联是总纲,其他三联是细目(纲举目张)。
“远征难”:行程之远,时日之长,代价之大,经历之苦;自然中的险山恶水、严寒酷暑,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张国焘的分裂。
“只等闲”:经历多而显得平常,寻常、平常又显现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
2、引导学生概括总纲下五个画面(细目)的意思,理解其中几个关键词语表达上作用。
概括画面:(1)腾跃五岭(2)疾跨乌蒙(3)巧渡金沙(4)飞夺泸定(5)喜踏岷山关键词语:“腾”“走”“拍”“暖”“横”“寒”“喜”“开颜”。
(三)指导朗读1、学生试读2、教师指出其不足,并作示范、指导。
第一联朗读稍慢,读出磅礴气势,注意体现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
二、三联用轻松的语调朗读,再现什么困难也难不倒红军战士的意境。
尾联注意体现出欣喜、喜悦,表达出红军战士获得胜利时难以抑制的心情。
(四)教唱《七律长征》三、阅读尾声(一)研究、讨论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二)研究、讨论“探究·练习”各题。
(三)课外延伸阅读:《中国历史》或其他资料中关于“长征”的记载。
(五)课外作业:1、从《课课练·长征》中任选两题。
【苏教】《七律·长征》说课教案
【苏教】《七律·长征》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七律·长征》这首诗歌的作者和背景。
2.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3.通过分析诗歌的形式和语言,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形式和语言,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
2.学生课前阅读的《七律·长征》的文本。
3.相关诗歌鉴赏工具和材料。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红军长征的图片和视频,引入《七律·长征》这首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展示与讲解(20分钟)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七律·长征》的作者苏教的照片和简介,向学生介绍他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并解释《七律·长征》是他在1959年写的反映红军长征的诗歌作品。
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讲解诗歌的主旨和核心思想,引导学生认识到诗歌是对红军长征精神的赞颂和表达,强调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3.分析与讨论(20分钟)组织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分析诗歌的形式和语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
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押韵和律诗的特点,并解释其中的比喻、排比和修辞手法等,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4.感受与表达(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表达。
让学生表达对红军长征和《七律·长征》这首诗歌的感受、理解和思考,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红军长征的艰辛与伟大,培养他们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合作完成一篇小组作文,标题为《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
要求学生在作文中结合《七律·长征》的内容,表达对红军长征的理解和认识,突出长征的艰辛和历史意义。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七律·长征》这首诗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不仅了解了诗歌的背景和作者,还能够分析诗歌的形式和语言,培养了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七律·长征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七律·长征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长征”这篇课文,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借助这篇课文,让学生深入了解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课文内容:《长征》。
2.学习要点:课文内容概述、历史背景、优美语言、诗意表达、故事情节、军民团结、革命精神等。
3.教学方式:小组合作、课堂讲解、讨论互动等。
三、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1.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长征》这篇课文。
2.引导学生思考:“长征”是什么?红军为什么要长征?长征的过程是怎样的?2. 课堂探究步骤一: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1.通过讲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引出中国革命的历程,营造出“长征”这个时期的背景氛围。
2.结合教材和图片,讲述长征背景:蒋介石的清剿、红军战略转移等。
3.让学生自己判断,为什么红军要长征?长征对中国革命有什么意义?步骤二:表达红军的革命精神1.学习课文《长征》,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和过程。
2.借助提供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红军的革命精神。
3.分组讨论,让学生自己表达红军的革命精神。
步骤三:品味优美的语言1.讲解《长征》中的诗意表达,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的优美语言。
2.教师为学生详细解读文中的部分语句,让学生理解文学艺术中的意蕴。
3.让学生自己欣赏文中的优美语言,并能够写出一段优美的句子。
步骤四:探讨军民团结的意义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军民团结的意义和重要性。
2.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些建议和意见。
3.让学生自己表达军民团结的意义和重要性,并自己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3. 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长征》,让学生自己写一篇“我的长征”作文。
2.提供参考答案供学生参考。
四、教学效果评价1.对于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有深刻的理解。
2.掌握和运用了一些优美的语言和句子。
3.对军民团结的意义和重要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苏教版七律长征教案
苏教版七律长征教案【篇一:新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3、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4、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方法:以朗读、讨论为主。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学习长征精神。
3、掌握一些关键字词的含义。
4、学习本文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夸张的手法。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朗读,听完后,自己大声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大意,不理解的地方注上标记以便讨论提问。
(学生读完后,提出问题,师生讨论解决,然后投影出示全文大意。
)2、学生再次大声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实际上,红军长征中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从中可见红军的什么精神?作者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展示长征艰难?3、学生讨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总结归纳: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红军长征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都被红军一一克服,可见红军不畏艰险、藐视一切困难的精神。
作为政治家兼诗人的毛泽东只精心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再现红军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这种以个别来表现一般的艺术手法,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四、细读全诗,局部揣摩。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1)首联中的“万水千山”在诗中具体指什么山?什么水?这一联在全诗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体现了红军战士什么精神?(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五岭的“逶迤”“腾细浪”和乌蒙的“磅礴”“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颈联中描绘的画面,了解两次战斗,用心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
《七律 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一、设计思路:《七律长征》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八一壮歌”中的第一篇课文,这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后,回顾这一艰辛历程而写下的一首气势磅礴的律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再现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具体表象,这样不仅增强他们对长征的感官认识,同时也使他们快乐、轻松地掌握长征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与背诵、谈体会等学习活动来巩固升华,从而完成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真正感悟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突出了“活动”、“探究”、“生成”的新课改理念,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两条绿线内的四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暖”、“寒”所蕴涵的特殊含义。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1、播放相关音像资料,引导学生入境,感悟诗情。
2、引导学生品析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搜集学习资料的意识,增加学生的有效阅读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能受到红军战士精神的感染,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发扬长征精神,变得坚强起来。
三、教学重点: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体会发扬长征精神。
四、教学难点:体会“暖”、“寒”所蕴涵的特殊含义。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自制多媒体课件《七律长征》。
(2)长征相关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1)课前阅读《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的《巧渡金沙江》。
(2)阅读长征故事,搜集相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简介长征。
1、课前呈现红军过雪山图片,同时播放歌曲《十送红军》。
2、上课伊始,师:这首歌好听吗?3、师:这首歌名叫《十送红军》,是当年红军开始长征时,革命根据地的老百姓送别红军时所唱的一首歌。
苏教版七律长征教案
苏教版七律长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红军长征途中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引导学生学习诗歌中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如“逶迤”“磅礴”“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
(2)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难点(1)感受诗歌语言的高度凝练和节奏韵律。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刻思想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修辞手法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和伟大壮举。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红军长征的相关视频或图片,展示红军长征的路线图,提问学生对红军长征的了解,从而引出课题《七律·长征》。
2、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毛泽东的生平及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2)强调这首诗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表达了他对红军战士的赞美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3、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
(3)学生齐读诗歌,思考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精读诗歌,理解诗意(1)逐句讲解诗歌的含义,重点解释关键词语。
例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远征难”指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万水千山”泛指路途遥远艰难。
“只等闲”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概。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逶迤”形容五岭山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磅礴”形容乌蒙山高大雄伟。
“腾细浪”“走泥丸”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五岭山脉比作细浪,把乌蒙山比作泥丸,突出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苏教版五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
3.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领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模仿课文句式、修辞创作自己的诗歌或短文。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长征相关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七律长征这首诗,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长征的艰辛。
4.教师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反馈,指导学生改进,提高学习效果。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七律长征诗歌的基本内容、历史背景和长征精神。
2.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关注古诗词的韵律、意境、修辞等方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鼓励学生将长征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4.设计相关的写作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式、修辞,创作自己的诗歌或短文,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学习红军战士坚定的信念和英勇顽强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坚强、自信。
3.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学会团结协作,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4.教师总结各组的讨论情况,对学生的理解进行点评,强调诗歌中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堂练习,500字
1.设计相关的填空、选择、简答等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2.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式、修辞,创作自己的诗歌或短文,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互评互鉴,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在作业布置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作业内容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突出重点,有针对性。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苏教版
目标:引起学生对《七律·长征》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七律·长征》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长征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七律·长征》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七律·长征》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学生对《七律·长征》的理解和感悟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认同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10.教学方法和策略
-讲授法、互动讨论法、写作实践法的运用
-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通过导入、讲解、分析和讨论,学生对这首诗的历史背景、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了对诗句的个性化解读,锻炼了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例题二:修辞手法解析
题目:请解析《七律·长征》中“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句的修辞手法。
答案:这句诗中的“乌蒙磅礴走泥丸”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比乌蒙山的壮丽与泥丸的渺小,突出了山的巍峨和长征的艰难。这种夸张的手法强化了诗句的表现力,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长征的艰苦卓绝和红军的英勇顽强。
3.例题三:诗句含义理解
目标:让学生了解《七律·长征》的基本概念、诗歌手法和背景。
过程:
讲解《七律·长征》的定义,包括其主要诗歌手法如平仄、韵律等。
详细介绍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时代背景,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七律·长征》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七律·长征》的特性和重要性。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七律·长征》教案(一)【助学目标】▲1.掌握诗中字音、词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理清诗歌思路,学习诗歌语言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等手法地运用。
▲3.理解诗句,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助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二三联的含义2.难点: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助学流程】1.情境设计:长征是中国历史的绝唱,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
毛主席以炽热的革命热情,坚定的革命斗志,高瞻远瞩的雄才大略,绝无先例的艺术构思,熔铸出这首千古绝唱。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这首诗。
2.介绍写作背景。
3.学生自助(1)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不懂的字词查字典。
(2)结合提供的注释,试着理解诗句。
(3)找出这首诗的中心句。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4.求助互助(1)“万水千山”和以下两联有什么关系?(2)《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 ?翻越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3)从哪些地方能看出“远征难”,又从哪些地方看出“只等闲”?从中可以感受到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4)你认为这首诗歌中哪些词使用准确、概括、生动、意味深远?请举例说明。
5.教师补助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6.课堂巩固:熟读课文。
7.课后续助背诵默写课文。
题:《七律长征》班级姓名【助学目标】▲1.掌握诗中字音、词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理清诗歌思路,学习诗歌语言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等手法地运用。
▲3.理解诗句,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查询资料,了解简要写作背景二、初读诗歌,读准字音逶迤( )( ) 磅礴( )( )云崖( ) 岷( )山三、读课文,请用“‖”正确划分诗句句读,读出节奏。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七律·长征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七律·长征教学目标:•了解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创作背景、情感并能读通全诗;•理解本诗所表达的主旨思想,引导学生认识革命先辈在长征中的艰辛与奋斗;•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尤其是七律的韵律和文字表达手法。
教学重点:•理解长征时期革命先辈的艰辛和奋斗精神;•掌握七律的基本韵律、诗歌语言的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长征胜利意义丰富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和韵律。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的视频介绍和生动的图片展示长征的历史背景,并引导学生思考这段历史有哪些影响;•让学生想一想,什么使得长征的胜利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2. 理解“七律·长征”•首先,教师对七律这种诗歌形式进行简单介绍并透过韵律、语言手法等来让学生理解作品;•分段进行解读,让学生了解毛泽东创作这首诗歌的背景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旨思想;•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探讨毛泽东的革命军队为什么要走长征,探究诗歌中表达的革命精神。
3. 欣赏展示•请学生自行欣赏诗歌,并留出时间给学生观赏相关的图片、文献资料等。
4. 学生探究•让小组自主探究长征胜利以来的具体意义,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汇报,引导学生将具体意义与诗歌所表达思想联系起来,分享所得一些新的理解;•提醒学生,在发言时要注意语言表达和想法的清晰性。
5. 总结•提问学生,长征胜利主要反映了什么?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有哪些意义和价值?要求学生进行总结,并可以与小组成员互相讨论自己的总结。
作业安排:•让学生认真阅读课外的书本,并撰写一篇关于《七律·长征》的读书报告,强化对长征胜利及社会历史的理解,加深对这段历史的感性认识。
教学反思:•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毛泽东的七律诗歌《长征》以及相关历史资料,加深学生对中国革命历史的认识,同时在欣赏诗歌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一个有效的方式是结合组织阅读会、组织简报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七律长征》教案 苏教版
《七律•长征》一、教学目标: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二、教学设想1、预习要求: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教法、学法: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课时安排:一课时4、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1、正音。
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 不怕 /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品味诗中画面1、创设问题情景: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创设问题情景:《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
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五)作业1、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2、课后探究:“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多样化的理解,你对此字有何见解?板书设计:七律长征远征难:只等闲:逶迤、磅礴细浪、泥丸(夸张)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水拍云崖、铁索寒和乐观主义精神千里雪更喜、尽开颜。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2篇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2篇Teaching plan of the seventh law long march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2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2、篇章2: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篇章1: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助学目标】▲1.掌握诗中字音、词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理清诗歌思路,学习诗歌语言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等手法地运用。
▲3.理解诗句,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助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二三联的含义2.难点: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助学流程】1.情境设计:长征是中国历史的绝唱,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
毛主席以炽热的革命热情,坚定的革命斗志,高瞻远瞩的雄才大略,绝无先例的艺术构思,熔铸出这首千古绝唱。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这首诗。
2.介绍写作背景。
3.学生自助(1)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不懂的字词查字典。
(2)结合提供的注释,试着理解诗句。
(3)找出这首诗的中心句。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4.求助互助(1)“万水千山”和以下两联有什么关系?(2)《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 ?翻越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3)从哪些地方能看出“远征难”,又从哪些地方看出“只等闲”?从中可以感受到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4)你认为这首诗歌中哪些词使用准确、概括、生动、意味深远?请举例说明。
苏教版小学语文《七律_长征》教学设计(有配套课件)
苏教版小学语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有配套课件)一、揭题同学们,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有关长征的诗——《七律长征》。
简介作者二、初读,了解时代背景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
2.诗中涉及到好多山水名称,你们能搞清楚吗? 山名:五岭乌蒙岷山水名:金沙江大渡河3.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简称七律,而长征才是这首诗的真正诗名,同学们观察一下,看看与我们平时学的古诗有什么不同?有八句每句七个字,分首、颈、颔、尾四联,偶句末押韵(闲丸寒颜)了解了七律的简单特征,你能把这首诗的节奏读好吗?把一首诗的节奏读准了,意思也就理解了一半。
请同学们再读读看,读完之后把你的感受告诉老师,但有个要求,要用书中的一个字来回答(自由说)难4. 请同学们走进诗文,你从哪些地方看出红军长征的难?生:万水千山一词看出。
出示长征图观察体会难两万五千里呀,孩子们,就算是平坦的大道,要行两万五千里谈何容易,更何况他们走的哪里是平坦大道,而是翻越一座座山,跋涉一条条水,表示路途的词语很多,可用哪些来表示?f万水千山,千山万水•… 看了长征的路线图,你除了感受到路途之远,还感受到什么5. 这每一天红军都是怎么度过的呀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还得征战南北,天上有几十架敌机侦查轰炸,地上有几十万敌军围追阻截,遇到了很多的艰难险阻。
表示艰难险阻很多的词有(千难万险千辛万苦••…)你体会到了什么?难6.除了地理条件以及前有强敌后有追兵同学们想一想还有哪些困难?出示图片金色的鱼钩、丰碑过草地 ......看到了这些你又体会到了什么难所以我们说万水千山远征难三、讲读。
理解诗意(一)首联1.体会红军不怕难2. 诗中毛主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
等闲3. 这里说万水千山只等闲,加了“只”表示什么?4、从诗中的哪几句能体现红军的这种精神一生读五岭•…乌蒙……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能体会出逶迤写出了五岭之长磅礴写出了乌蒙的山巅之高你能用语调语气来表达你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吗? (指名读男女读“逶迤”要读出曲折绵长之意,“磅礴”要读出高大雄伟之势可是在红军的眼里这逶迤的五岭就像…… 这磅礴的乌蒙就像……出示五岭乌蒙的图片五岭山脉纵横四省绵延千里乌蒙山海拔2300多米,气势磅礴体会夸张比喻的好处回复“红军不怕……万水千山……5、学习水上战役在写水上战役的两句中有一对反义词请大家找一找补充资料体会原来这个云崖暖指的是心里暖呀那么此时的红军会怎么说…… 把这千言万语化作一个巧妙地“暖”字可见诗人用词的精准!6、出示铁索桥静止的画面这就是位于大渡河上的铁索桥(视屏)说说这场战斗给你的感觉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这一暖一寒师红军战士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感情读师小结红军山也不怕水也不怕回复红军不怕•…万水千山……”7、英勇的红军战士历尽千辛万苦千难万险最后来到了岷山,事实上要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远远超过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出示乌蒙山的图片介绍但书上却用了一个“喜”字为什么相机评价指导四、精读升华感情感悟写法五、总结写话延伸。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七律·长征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七律·长征一、教学目标•了解《长征》这首革命歌曲的词曲作者以及创作背景;•理解《长征》宣扬的主题思想以及表达方式;•熟读《长征》这首歌曲,并能尝试模仿创作过程。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理解本课内容为《长征》这首革命歌曲。
学生自学《长征》这首歌曲,并用自己的理解归纳出歌曲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2. 课文欣赏学生听老师播放《长征》这首歌曲,集中注意力进行欣赏,了解这首歌曲的音乐特点和表现手法,并尝试分析歌曲所表达的含义。
3. 课文朗读学生分组朗读《长征》这首歌曲,每组选派代表进行朗读并进行组内评价,通过多次朗读提升朗读水平。
4. 课文模仿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模仿《长征》这首歌曲的创作方式,试图用体裁不同的文学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长征》这首革命歌曲的主题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朗读技能,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蕴含;•协助学生理解并模仿课文中的创作手法,促进学生的审美和创作能力。
1. 热身与导入(1)热身老师与学生进行音乐活动,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歌曲,与学生一起合唱和跟唱。
(2)导入老师介绍《长征》这首歌曲的词曲作者和创作背景,并和学生们一起思考歌曲所表达的主题和内涵。
2. 阅读与分析学生阅读《长征》这首歌曲,然后在小组内讨论,总结出歌曲的主题和表达方式,最后由每组派出一名代表分享小组的思考成果。
3. 欣赏与体验老师播放《长征》这首歌曲,学生们集中注意力欣赏,并从音乐元素和歌词内涵两方面进行分析和体验。
接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4. 朗诵与演讲学生分组朗读《长征》这首歌曲,并在课堂上展开互动和分享。
每组选择两名代表进行演讲,其他成员则进行打分和评价。
5. 创作与分享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模仿《长征》这首歌曲的创作方式,创造出自己的文学作品,并通过小组内部分享和展示进行交流和互动。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七律·长征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七律·长征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意义,认识红军战士的艰苦卓绝;同时,通过学习和朗诵《长征》这首七律,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伟大历程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深入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并引导学生理解七律的主旨,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文化精髓。
同时,鼓励学生朗诵和背诵,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和体会《长征》中表现的意象和比喻,掌握其中的词语和诗句,领会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演讲、朗诵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讲解、学生演讲、朗诵和互动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简要介绍长征的历史背景,并问一下学生是否知道长征,长征是什么?2.让学生观看视频教师播放长征的视频,鼓励学生仔细观看,并提醒他们注意视频中的场景、人物以及音乐效果等,以便理解长征的背景和情景。
3.学习《长征》这首七律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征》这首七律的背景和作者,并逐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
同时,教师同学生一起朗诵和背诵这首诗,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神韵和深远的意义。
4.学生演讲教师分配题目,让学生分组讲述长征中令他们印象深刻的场景或人物,并分享他们的思考和感悟。
这样的活动可以促进学生表达和交流能力,同时加深对长征历史和文学的认识。
5.小结与复习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长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建议。
同时,让学生回顾和复习今天学习的内容,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长征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学习和朗诵《长征》这首七律,学生增强了对中华民族伟大历程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培养了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演讲、朗诵等活动,不仅提高了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还促进了思考和交流能力的发展。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七律·长征2篇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七律·长征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七律·长征精选2篇(一)教案主题:七律·长征教案目标:1.通过学习《七律·长征》这首诗歌,使学生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事件;2.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创作自己的作品。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义与主题;2.感受和欣赏诗歌的美。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2.激发学生创作诗歌的兴趣。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向学生展示一张长征的图片,让学生回忆并讨论长征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和意义。
呈现诗歌:(10分钟)播放《七律·长征》的音频,让学生仔细听。
分析诗歌:(10分钟)通过讨论诗歌的字句、意境和主题,让学生深入理解《七律·长征》的意义。
练习欣赏:(10分钟)请学生试着朗读《七律·长征》,并向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创作诗歌:(15分钟)1.向学生介绍诗歌的基本写作技巧,例如押韵、运用修辞手法等;2.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对长征的理解和感受,鼓励他们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小结:(5分钟)总结课堂内容,回顾学生的学习收获和创作成果。
拓展活动:学生可选择将自己的诗歌制作成海报、手抄报等形式,展示给全班同学和老师,让更多人欣赏和分享。
评价方式: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2.评价学生的创作成果,并对其进行指导和鼓励。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七律·长征精选2篇(二)教案:《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了解法国人民在德国入侵法国期间的状况;2.理解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改变;3.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和人文关怀;4.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和结构,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法国人民在战争期间的生活状态;2.理解故事中的主人公对战争的感受和反思;3.能够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和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学期学讲练一体化教学设计第1课备课:赵俊七律长征第一部分:学在课前(引导)一、读准下列字词。
逶迤(w e i y》磅礴(p a ng b o)泥丸(w an)岷山(min)乌蒙(m e ng)云三、查资料整理有关律诗的常识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
在平仄、压韵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律诗分五言和七言两种,限定一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叫排律或长律。
律诗八句,两句一联。
分别称为“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四、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绘制长征路线图。
写出一两件发生在长征过程中的事件或战役。
血战湘江突破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包座战役激战腊子口直罗镇之战东征战役西征战役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遍,用“ /”和着重号“ ”划分朗读节奏和语气,并试着背诵。
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ya) 二、请用正楷字抄写课文2遍。
第二部分:讲在课堂一一设计简案(思路)教材分析: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①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②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③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教学难点: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段精彩的影片,请看。
(多媒体播放《长征》录像)这激动人心的战斗就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历尽千山万水,经过千辛万苦,就要到达陕北,毛泽东主席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地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背景知识介绍: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
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相关链接:http://cha ngzhe ng.chi na1840-1949.n et.c n二、字词学习逶迤(w e i y j)磅礴(p a ng b o)泥丸(w an)岷山(min)乌蒙(m e ng)云崖(y a)三、有关律诗的常识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
在平仄、压韵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律诗分五言和七言两种,限定一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叫排律或长律。
律诗八句,两句一联。
分别称为“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四、课文赏析1、朗诵课文,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男、女生、集体分别朗诵课文,逐句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
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
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 ,先具体写山。
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
“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
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3、集体朗诵,欣赏《七律长征》歌曲,体会感悟诗歌的意境。
4、探究。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胧,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5、集体背诵课文五、小结课文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
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六、课后探究习题答案一、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翻岷山二、1.不矛盾。
“逶迤”“磅礴”是客观形象,“腾细浪”“走泥丸”是主观感受。
2.略3.诗中写的“岷山千里雪” ,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三、毛泽东评述长征的文章有《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等,描绘长征的诗词有《清平乐会昌》《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等八首诗词。
十六字令三首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其一丿、其二丿、*其三丿、山,山,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倒海翻江卷巨澜。
刺破青天锷未残。
惊回首,奔腾急,天欲堕,离天三尺三。
万马战犹酣。
赖以拄其间。
附板书设计:七律长征毛泽东首联:全诗总纲,提出中心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河为代表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后的喜悦教学后记:第三部分:练在课后(反馈、拓展)一、 根据注音书写词语1 . wei y ____________ 2. p eng b 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根据上句填下句或根据下句填上句1 •红军不怕远征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更喜岷山千里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乌蒙磅礴走泥丸。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渡桥横铁索寒。
三、 翻译“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四、读《七律长征》,回答文后问题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 .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 逶迤 磅礴——云崖——2 .这首诗的中心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4 .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 ________________ 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 _________________ 诗。
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 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 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
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 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 ,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五、阅读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回答问题十六字令三首2 .下列诗句意思理解有错的一项是()A.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快马加鞭的翻山战士回头一看,那高入云霄的山峰,离天只有 三尺三寸了。
苴一 丿、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1.给加粗字注音。
下鞍( )巨澜(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苴一 丿、 K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
) 酣( )锷()苴三 丿、 *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 赖以拄其间。
堕( )拄( ):骑着马在山中奔驰,感到一座座高峰像倒海翻江般卷起巨大的 :站在山上,用利剑刺破青天,剑没有半点残损。
:就是天塌下来了,山也能把它顶住。
3.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这三首词都是写山,第一首是写山的崇高,第二首写山的雄伟浩大,第三首写山的坚强。
总起来都是写长征的红军。
虽是三首,如同一首。
B. 把山比喻为狂涛巨浪、奔腾的战马和刺破青天的利剑,极准确生动,给人以无穷无尽的 想像余地,最有力地歌颂了伟大的红军战士。
C. 毛主席诗词无论是咏雪的、咏梅的,都是通过物来咏人。
这三首十六字令通过山来反映 一个伟大的主题, 表现崇高的思想境界: 歌颂了红军战士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和藐视一切困难的 大无畏革命精神。
D. 第一首中“惊”字,不但表现了红军对山的高险的惊讶,更主要的还是表现红军战士征 服了险阻的自豪心情。
第二首描写的景象只有坐在奔驰的汽车上的人才能看到。
第三首中, 毛主 席用坚强的山来比拟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工农红军。
六、阅读《清平乐会昌》,回答下列问题清平乐 会昌 一九三四年夏东方欲晓,会昌城外高峰,莫道君行早。
颠连直接东溟。
踏遍青山人未老, 战士指看南粤,风景这边独好。
更加郁郁葱葱。
1.解释下列词语。
颠连:东溟:南粤:欲晓:2.对诗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莫道君行早” 一句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不辞劳苦,奋发干革命的精神面貌。
B. “风景这边独好”,主要是因为远处有碧绿的田地,近处有青翠的松林和峰峦起伏的群山。
C. “踏遍青山人未老”,透露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忍不拔、顽强战斗的精神。
毛主席率 领着工农红军,踏遍祖国大地,经历了一次次浴血战斗,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无产阶级革命家 显得更加精神焕发,斗志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