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律长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礴”、“丸”、“岷”3个生字,会写“丸”、“崖”“岷”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体会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预习探究1、导入课题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就是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了解长征(1)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2)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听老师来介绍一下。
(3)了解七律,读好课题。
二、合作交流1、出示整首诗,指名读,把诗读正确。
2、读诗,不仅要读通,还要读懂。
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每句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3、理解诗意。
我们一起来交流有下,你刚才在理解诗歌时,有不懂的地方吗?4、读通了诗,又有了初步的理解,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
)(板书:艰难不怕难)5、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品读感悟1、学习句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很难?A、万水千山B、远征难②你能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吗?③那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只等闲)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2、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这首诗后边的六句话,用“——”划出描写长征艰难的词语或句子,再用“﹏﹏”划出描写红军战士不怕难词语或句子,细细体会。
3、学生自由读、体会。
4、全班交流。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A、五岭逶迤B、乌蒙磅礴“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感觉吗?②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A、腾细浪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B、走泥丸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
C、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③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长征》是毛主席饱含胜利的喜悦和革命热情所创作的一首七律。
作者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主义气概.短短四句诗成为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学情分析】由于时间的关系,长征这一段历史,不仅是学生,连我们很多年轻人都已经产生了距离感,特别是作为广东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在富足的生活中甚至产生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不能试图通过这一节课,就让学生感到红军长征所表现出来的不朽。
教学时应挖掘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辅以必要的课外课程资源,与文本相辅相成,从而引发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产生情感的共振,以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层次的感悟。
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设计理念】1、为了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首先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拉近与文本距离。
课前可让学生利用联网对长征资料进行收集。
课上可让学生汇报对长征的印象,对诗意的理解,从而确定了教学的走向和纵深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课堂的实效。
2、诗作为浓缩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它的内涵往往是要用心去意会的。
好的东西是不可能言尽的,在教学中,应允许学生意会可以不言传。
本课教学只要求学生大致了解诗意,而不是逐字逐句去解释。
更主要的是紧扣诗眼,咀嚼涵咏,抓住“难”“不怕”“ 寒”“暖”和“喜”等词,紧扣诗歌的特点,凸现出语文味。
以领悟情感为主线,当学生真正进入到文本背后去发现、去体会语言文字之背后作者那大无畏的豪迈。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认读三个生字,理解重点词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大意。
能力目标:继续培养抓住诗眼去品悟诗歌语言的精妙,从而体会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体会红军长征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感受毛泽东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难点】1、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2、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七律 长征 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精选12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熟悉“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前预备】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预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教学过程】一、谈话,如同引入课题1、我们已经学习第七单元的课文,说一说,这单元主要写了什么?2、出示毛泽东主席的相关图片:导语:你熟悉画面上的这个人吗?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他的事迹?同学结合“资料袋”和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洁汇报已有学问。
过渡:他就是中国人民的宏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毛泽东。
就让我们通过对这组课文学习,来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吧!二、出示课题七律·长征1、了解时代背景:红军为什么要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心苏区依据地,开头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
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心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集体沟通。
3、自由朗读课文,留意读准字音。
三、指导朗读:1、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 培育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四、作业作业本1~4题。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篇2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阿阳小学张亚雄教学目标1、反复地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红军藐视困难、不怕牺牲大无畏英雄气概和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习品析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领悟全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1、在朗读中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2、朗读时语调上的高低缓急,抑扬顿挫,掌握节奏的韵律,感悟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
2、多媒体操作平台。
教法学法1、情境教学法,利用图片、等多媒体呈现,进行情景设置,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2、词语赏析法,通过诵读、表述、感悟对文本进行解读,感悟写法,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氛围,理解词语导入同学们,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心潮澎湃地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
齐读课题出示词语:五岭乌蒙岷山这组词有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诗中哪座山是逶迤的样子?出示词语:逶迤磅礴这组词语都是写山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诗中哪座山是磅礴的样子?老师简介乌蒙山。
长征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思考:哪句概括了全诗?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只选择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幅画面对红军长征中的所有困难进行了艺术概括,你能说出是哪五幅画面吗?(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呈现五幅图:五岭山、乌蒙山、金沙江、泸定桥、岷山)这首诗表现的是红军藐视困难、机智勇敢、不怕牺牲、以苦为乐的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你能在每个地名前加一个动词,恰当地命名这五幅“征难图”吗?二、精读理解,品味赏析。
1、指导学习第一联:(1)指名读。
(2)强调“不怕”突出红军战士不怕任何困难的英雄气概。
“只等闲”你读轻了些是表达红军战士不把这些困难放在眼里。
(3)连词成句说说这一联诗句的意思。
红军不怕长征途中的困难,把万水千山只当着平平常常的事。
(4)这两句赞扬了红军什么精神?抓住“不怕难”“等闲”体会红军不怕长征途中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
七律 长征教案优秀4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4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篇一教材简析《七律。
长征》是语文出版社s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1课,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和革命乐观精神。
设计意图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70多年,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的确非常困难。
如何让学生穿越时空,亲身体验,深度感知,完成学习目标。
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读读、想想、说说等方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读,促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读中欣赏、读中升华,从而达到语文阅读的个性化。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启发理解诗意。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暖、寒、只等闲、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流程预设一、激情导入:师:回顾那段峥嵘岁月,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二万五千里长征,造就了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万五千里长征,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
那么,如此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又是如何浓缩到一篇只有56字的诗歌中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赏析这首诗《七律。
长征》(教师板书课题:11七律。
长征)二、话说长征根据学生课前收集的相关材料,教师梳理后(课件出示),引导学生讨论。
1、《金色的鱼钩》插图(问题:故事的主人公是谁?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结局如何?你怎么看待他?)(学生:舍己为人、自我牺牲的精神)2、《丰碑》插图(问题:故事中的什么深深的打动了我们?这座丰碑是用什么铸就的?)(学生:紧密团结,顾全大局的精神)3、《飞夺泸定桥》插图(问题:在二十二勇士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精神?)(学生: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精神)4、《倔强的小红军》插图(问题:你喜欢小战士的倔强么?在小战士的身上你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精神)师:是啊!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七律长征》教案学案设计
《七律长征》教案学案设计《七律长征》是一篇感人至深、扣人心弦的诗作,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和无畏精神。
通过学习和研读这篇诗作,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长征精神的伟大意义,激发他们爱国爱党的情感,提升他们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
为了更好地开展《七律长征》教学工作,下面将介绍一个教案学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和目标1. 教学内容:《七律长征》诗作的背景、结构和主题;长征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2. 教学目标:(1)了解《七律长征》的作者何其芳及其创作背景;(2)理解《七律长征》的结构、主题和意义;(3)感受长征精神,激发爱国情感;(4)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长征路线图和红军长征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的背景和艰辛。
2. 课堂讲解:介绍《七律长征》的作者何其芳及其创作背景,分析诗作结构和主题,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长征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分享个人对长征精神的感悟和思考。
4. 朗诵演讲:学生进行《七律长征》的朗诵和演讲,展现长征精神的力量和魅力。
5. 写作练习:要求学生以长征精神为主题,写一篇作文或诗歌,表达对祖国和英雄的热爱和敬意。
6. 总结反思:通过教学内容的再次回顾和总结,引导学生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体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朗诵演讲和写作练习等环节的表现。
2. 作业评定:对学生完成的写作作业进行评定,督促他们对长征精神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
3. 教学反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鼓励他们更好地领会长征精神的价值。
通过以上教案学案设计,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七律长征》诗作及长征精神,激发他们对祖国和英雄的热爱之情,提升他们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
希望本教案设计对于《七律长征》的教学工作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15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15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15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不怕困难、乐观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3.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二、重点难点: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三、课前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毛泽东,收集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教师准备:搜集视频、图片等制作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介绍长征。
2、讲解什么叫“七律”。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读通诗句,读准字音。
2、抽生读,师范读,学生划出诗的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精读课文1、这首诗的围绕着那句话在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那个词语你不理解(讲解“远征”“万水千山”“只等闲”)指导“红军不怕远征难”读出坚定,“只等闲”读出平淡的语气。
2、在这些千山万水中,毛主席在诗里只选了一些作代表,请同学们读后面六行诗找找诗中写了哪些山哪些水,用“――”勾出来。
3、这些都是一些怎样的山呀?毛主席在诗里用了哪些词?理解逶迤和磅礴(课件出示五岭、乌蒙山图片)理解“腾细浪”“走泥丸”(抽生上黑板画相关简笔画)指导朗读。
4、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寒”。
(学生讲述巧渡金沙江的'故事,让学生理解了“暖”其实是一种欢快喜悦的心情。
)观看《飞夺泸定桥》,理解“寒”。
5、抽生读最后一小节。
说说红军为什么喜悦?课件出示大会师的场景,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当时的画面呢?理解”尽开颜”。
指导学生读出喜悦。
(四)情感体会播放“长征”的歌曲,并让学生说体会。
(体会红军不怕困难、乐观主义的精神和毛主席诗歌豪迈的气概。
)(五)读中升华播放音乐,全体起来,诵读全诗(再次感受长征的精神)。
《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设计(优秀8篇)
《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设计(优秀8篇)律长征教案篇一【设计理念】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留白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后,满怀激情地回忆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排除万难的典型事例,表现了我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向红军战士学习,培养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结合课文弄懂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重要词语意思、理解诗句包含的内容。
2、情感目标: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能力目标:通过多媒体课件,深情悟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1、关于长征的照片、电影片段制作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简介长征知识1、播放录相,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简介律诗及相关长征知识,让学生汇报交流收集的长征知识【设计意图】学生对长征知识较陌生,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拉近与历史的距离。
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意在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未成曲调先有情”,既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热情,又为接受长征精神的洗礼作铺垫。
二、讲读结合,引导学生感知诗意1、播放范读录音,掌握好韵律2、汇报生字词自学情况,评比自学标兵【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应该具备自学字词的能力,汇报的过程显现学生动手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组织语言处理信息能力,汇报的过程也是自学方法交流的过程。
《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准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2、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1、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相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课前预习]: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近长征。
师:今天我们研究一首七律诗——《七律长征》。
1、出示课件,介绍七律知识2、提起七律长征,我们不由想起一代伟人。
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呼唤他的名字——出示课件引见作者3、你对长征又了解多少呢?谁来说说?(指名说)师小结: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气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动身,一同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超出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败了敌人的屡次围追堵截。
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成功到达陕北,完成了誉满天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4、回顾所履历的困难险阻,冲动地写下了这首气吞江山的巨大诗篇。
齐读课题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1、课件出示全文,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老师是怎样读准字音,读出节拍韵律的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3、检查:(1)读词:逶迤磅礴泥丸岷山(2)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韵律三、再读诗歌,读悟联合,理解诗意,指导背诵1、默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能不能用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出示课件: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6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6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内容上: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表达上: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中间两句对仗,压“an”韵。
全诗运用了总分的写法,一句总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二、三四句分写了红军不怕困难,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手法,用词精当,气势磅礴。
3.教材中的位置: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在教材的第八单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领略毛泽东的风采。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展现的是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和诗人风采。
二、学习目标1.认识三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一)了解背景,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板书《七律·长征》)师:请你来读读课题。
师: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长征是这首诗的名字。
所以在读的时候,中间应略有停顿。
谁再来读?生:七律、长征。
师: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生:长征是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师:同学们,你们看。
课件出示: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
教案《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案《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案《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七律长征》的作者、背景和写作意图;
2.学习《七律长征》的基本知识,能够朗读和背诵诗歌;
3.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式和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七律长征》的作者、背景和写作意图;
2.分析诗歌的语言、形式和意境。
四、教学准备:
1.《七律长征》的诗歌文本;
2.相关的诗歌学习资料。
五、教学方法:
1.导入法:引发学生对长征题材的思考和猜想;
2.讲授法:通过讲解诗歌的作者、背景和意境,让学生全面了解《七律长征》;
3.分析法: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式和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朗诵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展示长征的图片和相关的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对长征题材的思考和猜想。
2.讲授:
介绍《七律长征》的作者毛泽东、诗歌的背景和写作意图。
3.学习:
分析诗歌的语言、形式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4.讲解:
解读诗歌中一些难懂的字句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7.朗诵:
让学生进行朗诵和背诵,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六、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七律长征》,可以增加学生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
同时,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式和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诗歌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清本诗结构,揣摩关键字词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2、培养学生学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领会红军长征在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1、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以及用饱含的感情讴歌红军战士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学,走近长征。
(一)谈话引入。
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2、我们所了解的一般是用故事的形式来写的,而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长征的诗,题目叫《七律长征》。
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是毛泽东。
(板书课题)(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
1、播放了电视剧《长征》的录像片段,出示了红军长征的线路图,并进行了必要的介绍2、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言,就是字,每句有七个字。
)二、融情入境,“亲历”长征。
1.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
2.教师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指导读。
3、播放诗歌朗诵录音,让学生比较一下:录音的诵读和你们的朗读有什么样的区别?我们应该怀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首诗?4、借助多种形式的读,读出诗的意境。
5、播放了用《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让学生细细地聆听,尽情地遐想,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三、细读感悟,体会长征精神。
(一)、整体感知全诗虽然仅有56个字,却向我们展示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我们能不能再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五岭山险峻、乌蒙山高耸、天险金沙江、大渡河险恶、千里大雪山。
)(二)、理解诗意1.这首诗大家已经读得挺好了,那么这首诗什么意思呢?先自己练习讲一讲,然后几个人再商量商量。
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地方,一会儿可以提出来。
2.汇报。
3.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可以提出来?(学生置疑)4、以图引路,重点理解:A、出示五岭山和乌蒙山的图片,让学生在观察后说一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山?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红军战士中的一员,要翻越这样的崇山峻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B、高大险峻的五岭山和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如同小小的“细浪”、“泥丸”,这一大一小的对比,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秀6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秀6篇)《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释题导入1.以前你们学过不少古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现代诗,它的作者是毛泽东。
(板书:七律·长征)2.齐读课题。
明白什么是七律吗?(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设计意图:导入朴实,“七律”对学生来说并不熟悉,这个知识点需不需要传授,很多老师觉得困惑。
作为高年段学生,要与中学接轨,一定的讲述是必要的,但不深,可以让学生有个大概的印象。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1.对于长征,你了解多少?让学生用概括性的语言叙述,教师注意小结并引向长征的“难”。
2.出示长征路线图并介绍红军长征路线。
你们知道吗?红军长征途中经过大河有24条,险峻高山有18座。
还不只这些,整整12个月的漫漫征程中,每天天上有敌机轰炸,地面有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
听完这些,你觉得长征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但在实践中往往成了信息的堆砌,教师要求学生用“概括性语言”实际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此处的说资料、留印象为深入体会长征的“千难万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设情境,把握诗境1.作为杰出的诗人、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何尝不知道长征途中的险恶重重?(课件出示毛泽东灯下写作情境,红军长征途中图片逐一展示)这是1935年9月的一个深夜,长征即将获得胜利,毛泽东坐在煤油灯下回首长征漫漫征程,他想到了这样的场景:翻越终年积雪的岷山、趟过水流湍急的大河、穿越茫茫无际的草地、血染大渡河上冰冷的铁链……诗人心潮激荡,挥笔写到——老师在悲壮、激昂的乐曲声中范读全诗。
2.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去追忆那难忘的场景(板书:追忆),感受伟人的情怀(板书:抒怀)。
《七律 长征》教案优秀8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8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会3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了解的背景资料,采用读议画读相结合的教学策略,理解诗意领会诗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二、教学重、难点: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背诵课文。
三、教学准备:学生搜集与长征相关的文字、图片以及资料。
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2.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长征》。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1.读了课题,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
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教师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
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
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3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3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3篇】【篇一】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6个生字及新词。
2、看注释,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4、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教师帮助学生分类。
3、组织学生交流,了解长征的情况。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及新词。
2、看注释,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许多是向我们讲述了红军长征中战斗和生活,你还记得有哪些吗?指名简单说一说。
1935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甘肃会宁会师,史无前例的长征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回首艰苦卓绝的长征,毛泽东主席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自己读这首诗,把字音读准确。
指名读,订正读音。
出示词语:逶迤,磅礴,铁索,岷山,名认读。
自己再读这首诗,想一想,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读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精读体会要想对这首诗有更深刻的感受就要先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自学提示:1、看注释,结合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学习成果。
2、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用朗读表现出来。
3、记下不懂的问题。
四、交流理解1、指名读一,二句,说说自己的理解:读诗句→说方法→说意思→谈理解。
红军凭着简陋的装备,靠着自己的两只脚,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辗转12个省,走过二万五千里的路程,有诗句中的词语真可谓是“万水千山”“远征难”。
再看看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面对的?引导学生抓住“不怕”和“只等闲”。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长征》4篇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长征》篇6【教材分析】《长征》是毛主席饱含胜利的喜悦和革命热情所创作的一首七律。
作者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主义气概。
短短四句诗成为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认读三个生字,理解重点词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大意。
能力目标:继续培养抓住诗眼去品悟诗歌语言的精妙,从而体会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体会红军长征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感受毛泽东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难点】1、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2、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年是2009年,75前的10月,中国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壮举。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一年的时间里红这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经受无数次考验,当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候,毛泽东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七律长征》这首诗。
二、范读诗句。
三、看图。
配诗、解意。
给画配诗(颔联和颈联),说一说每句诗的含义。
播放“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感受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品读课文,悟诗情学习诗歌更重要的是要品读诗歌,感悟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怎么样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呢?抓住重点词语去体会和感悟。
同学们现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一读课文,抓住诗句的重点词语,认真品味,相信你一定有新的感悟。
(分小组自由读,感悟诗句所用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播放《长征》诗歌朗诵。
六、拓展延伸:探究;长征精神是什么精神?新时代还需要长征精神吗?总结:和平年代的长征精神脉脉相传,具有长征精神的人,就在你、我、我们身边。
图片展示:运动健儿。
解放军战士科学考察队员七、教师小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七律 长征教案(优秀4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4篇)律长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抓住关键句指导学生认真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2.结合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铺垫情感同学们,当代著名诗人雷雁抒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孩子,这个词语对于你们,是不是已经陌生?因为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那时,你们的爸爸也许还没有出生。
这个词是用血和火写成的。
铁流滚滚,蜿蜒过中国版图上十二个省;从井冈山到陕北,闪闪红星照耀着艰苦的历程。
这个词就是长征。
(板书:七律长征)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伟人的足迹,走进历史,走进长征。
二、初读诗歌,感知情感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不多字、不少字、不误字,字字响亮。
2、指名读,相机正音。
(逶迤、磅礴、岷山)3、齐读,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三、理解诗意,积蓄情感过渡:相信大家理解了诗的意思后,感受会更具体、更深刻。
1、轻声读,在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下面做记号。
2、与同桌交流,把你的理解讲给他听,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讨论。
3、全班交流。
远征:长途行军等闲:找近义词平常、普通(叠词: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五岭:地处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的五座山岭。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板书:~~~~~)乌蒙: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的乌蒙山。
磅礴:气势雄伟、高大险峻。
(板书:∧∧)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是两句比喻句,如果让你在这两个句子中分别加上比喻词像,你会怎样加?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连绵起伏的五座山岭像翻腾的细小浪花,高大险峻的乌蒙山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湍急的流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横跨两岸的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思。
2023最新-《七律 长征》教案(优秀3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精心为大家整理的3篇《《七律长征》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七律长征》教案篇一七律长征毛泽东[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时数] 一教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逶迤(wēi yí )磅礴(páng bó )岷山(mín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导入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借助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录像,教师介绍长征的历史事实,并让学生哲学歌曲《七律长征》,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三、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诗歌之后,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其中的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四、学习新课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讨论交流后,明确: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
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七律_长征》教学设计三篇
《七律·长征》教课方案三篇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 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56 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激情壮志。
下边是职场整理的《七律· 长征》教课方案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律 · 长征》教课方案 1【课前准备】1、课前利用各样门路收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有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 长征》。
【学习目标】1、认识“礴”等3个生字。
会写“丸”等3个字。
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意思,能联系要点词语领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拥有的艺术归纳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经过查找有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二、朗读品悟,领会诗境1、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认识的长征。
2、自由朗诵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初步浸透与本诗歌有关的知识1、指导朗诵2、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背诵。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五、议论在此刻的平时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弘扬长征精神,磨练意志,培育乐观向上的感情态度。
《七律 · 长征》教课方案 2教课目的: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豪气派和革命乐观精神。
2、理解【要点词】: ^p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理解诗歌拥有高度的艺术归纳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教课要点:1、高度的艺术归纳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2、要点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教课方法: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研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来于生活而远远高于生活,是毛泽东《七律长征》的真切表现。
我们以前拜读过他的《沁园春雪》,领会了他的雄韬伟略。
而这首二万五千里长征现实生活的归纳,提炼而来的《七律长征》又有如何的气概呢?让我们今日一同来学习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七律·长征
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全诗。
3、理解诗句,能体会诗句中蕴含的情感。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欣赏歌曲《七律长征》(课件)
交流感受。
2、引入新课(板书课题)、课题及作者简介。
二、学习新课。
1、学习生字词。
(新词随课文理解)
2初读课文。
(要求读出节奏感)
3、分句理解:
首联:
“只等闲”:看得很平常。
指出开篇两句起到总领的作用。
设疑:“万水千山”在红军的眼里成了哪些平常的事物?
颔联:
介绍“五岭”、“乌蒙”;随句理解“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
口答填充练习(课件):()的五岭在红军的眼中仿佛()。
()的乌蒙在红军的脚下成了()。
引导:这两句诗中指出了红军经历了哪方面的困难?红军将士们是以怎样的精神战胜的?
小组讨论后指名若干同学谈体会。
(相机板书)
延伸:这两句呼应了前句“万水千山”中的“千山”,五岭、乌蒙仅作代表,你还知道红军战胜了哪些大山吗,讲给同学听听。
(小组交流)
自主学习颈联:
帮助理解:“云崖暖”、“铁索寒”。
检查和补充:
这两句呼应了前句中的哪一点?
你知道红军是怎样跨越了金沙江和大渡河吗?交流故事。
这几句该怎样读?(坚定、无畏)
齐读三——六句,集中感受诗意诗情。
尾联:
岷山积雪千里,明明翻越艰难,红军却更喜爱了,说明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指出此句诗更加突出的体现了红军藐视艰难的英雄气概。
说明“三军”、“尽开颜”的意思。
问:三军过后指什么?为什么会尽开颜?(放开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追问:你有过类似的经历么?
这两句怎样读才好?(喜悦、自豪)试读、齐读。
4、通读全诗,升华情感。
(配合课件:《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影视片段)
5、互说诗意,交流心得体会。
6、尝试背诵:自由尝试;指名试背;齐背。
三、总结:这首壮丽的诗篇,通过典型事例的描述,热情讴歌了红军将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我们要从中汲取营养,让红军精神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会背。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后说说词意
只等闲逶迤磅礴岷山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4、点评复习情况。
二、拓展延伸:欣赏《七律·解放军占领南京》
1、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
(教师)
2、自主学习。
(学生)
要求:先自主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诗句大意、领会本诗的主题思想,再在小组内交流。
三、课外活动:阅读与欣赏
推荐:游记《红军长征追踪》等;
影视《长征》等。
板书
21 七律·长征
七言律诗二万五千里
毛泽东 1935年10月
万水千山只等闲(总领)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巧渡革命的英雄主义
大渡桥横飞夺
和革命的乐观主义
雪山千里更喜
三军过后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