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节日(中国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黎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黎族的传统节日黎族是中华南方少数民族,列中华地区第18大民族。
海南是黎族世居地,除海南以外,现代黎族聚居区分布于中国大陆贵州、广东、广西和江西等省区。
根据2019年人口普查,中华地区黎族人口有1,248,022人,其中海南有1,172,181人,占黎族人口的93.9%列第一位,其次是中国大陆贵州省,有56,082人占黎族人口的4.5%列第二位,但实际上贵州的“黎族”并非民族学意义上的黎族,而是一支来源和黎族无关的少数族群“里民子”,只是因为他称接近被划为黎族;中国大陆广东、广西、浙江和云南四省黎族人口超过千人,依次列第三至第六位,其余各个省份及现役军人均有黎族人口分布。
黎族有哪些传统节日?小编收集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重要节日黎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儿女成年后即住在屋外的“寮房”里。
婚后妻子一经在夫家定居,夫妻便与父母分居别炊。
建国前多早婚,由父母作主,但婚前司以自由谈恋爱。
盛行婚后不落夫家(婚后新娘返回娘家居住一、二年乃至七、八年后,才定居夫家)的风俗。
非婚生子女不受歧视。
离婚和寡妇再嫁比较自由。
黎族妇女束髻于脑后,插以箭猪毛或金属、牛骨制成的发簪,披绣花头巾,上衣对襟开襟无扣,尚青色,下穿无褶织绣花纹的统裙,盛装时戴项圈、手镯、脚环、耳环等,有些地方的妇女的耳环多且重,耳根下垂至肩,史称“儋耳”。
部分地区居民仍保留古代称为“雕题”的文面、文身风俗,特别是妇女有文身风俗,一般从十二三岁开始至婚前陆续完成,个别有婚后完成的。
文身工具是植物刺针、小竹木棒和植物染料。
文身的部位主要是脸、颈、胸和四肢等处。
不同地区,文身图案差别很大。
这种习俗已基本消失,仅在偏僻地区能够见到。
男子结鬃缠头,上衣无领对襟,下穿前后两幅布的吊檐。
这些衣服都以棉、麻为料,自纺自织自染自缝而成。
饮食比较简朴,以大米、番薯、玉米为主食,多以狩猎、采集所得为副食,只种少量蔬菜,且多从汉区引种。
妇女爱嚼槟榔。
住屋多为金字形茅屋,泥糊竹笪为墙。
黎族过年有什么习俗_春节
黎族过年有什么习俗春节是我国人民最注重的、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对于少数民族也是一样。
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黎族过年的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黎族春节习俗活动介绍二至四,一些男女青年外出野游,或拜访亲朋好友,或上山打猎,或下水捉鱼,或荡秋千,或敲锣打鼓,或跳年舞。
五,家家户户举行“送神出寨”仪式。
即将过年期的杂物(粽叶子、猪毛乱物等)在竹箩中,并在上面放一稻草秸,点上香火,然后由两个人神架和过年期间堆秽物的箩筐,男女老少将其送出家门,表示送“旧魂”随“神”出村寨,以保证新一年里人畜平安。
神架和秽物的筐就放置在村口路旁,待到正月十五日,再来人将其烧掉。
黎族过年习俗活动一、鞭炮鸣声报主人鸡肉桌上待客人初二后开始拜年了,要拜年,进屋前要点一挂鞭炮,向主人报声;来客拜年啦。
主人就要杀鸡招待。
黎族人有;无鸡不成席。
鸡肉是招待贵宾的最高礼节。
黎族过年习俗活动二、长明灯顺顺燃来年福滚滚来灯预示有丁之意。
三十到十五,公桌上都要点一对煤油灯,主人要认真照看,添油。
灯长明不灭,预示来年的顺利好运。
十五晚上“小年”再祭祀祖先,年就算结束了。
黎族过年习俗活动三、“围炉”烧香拜祖先好福荫护孝子孙黎族人是崇拜祖先的,初一十五都要烧香给祖先。
大年三十下午要沐浴,换上新衣服,干净的衣服。
然后把整个煮熟的鸡,酒,恭敬摆放的“公”供桌上,烧香,由家里辈分最大的人主持,邀请公婆父母回来过年。
然后等祖先“吃好”了,家里的男丁,大的小的,就在供桌前烧金银香纸,主持把一壶酒洒在上面念;过水成银过酒成金公婆父母全部收到保护子女子孙健康发财仪式结束,就把祭祀的鸡切好全家人吃饭喝酒,也就三十“围炉”。
黎族过年习俗活动四、大年初一不出来男丁进门是福财大年初一一般是不出行,也不动刀杀鸡,三十先多做几只,大人不出行,小孩子是可以走动,这天谁家来了小男孩子主人高兴不得了,快拿吃的给小孩子吃,认为;啊,好运气发丁啊。
是祖先送来的福。
黎族过年习俗介绍黎族春节是黎族的民间节日。
黎族传统节日
黎族传统节日黎族的民族节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黎族文化的集中反映。
下面店铺给大家整理了黎族传统节日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黎族传统节日一、春节是黎族比较隆重的节日。
黎族民间过春节称为过旧年,从除夕至初四止。
黎历把元月称为年月,是过年的休闲月,是一年的开始。
春节节日的本意,在于除旧布新,送往迎来。
黎族各家老少都会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欢天喜地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黎族习惯不在异地过年,大年三十都要回家吃年饭。
年初一,大清早要给牛栏、猪舍、谷仓、果树贴红符,表示财物有主。
还要在河边或水井喧放一个铜钱和年糕,祭祀河神才可挑水。
这一天一般全日闭户不外出,不许打骂人,不讲污秽语言,只能说吉利的话,年初二开始,亲戚朋友互贺新喜,敬酒对歌或开展各种文体比赛活动,气氛活跃,人们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杀鸡宰猪,裹糯米粽子,跟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
当天祭祀祖先,是夜在家祖先神位前燃灯通宵达旦。
解放前,没有手表时,就由村中长辈在除夕傍晚时分,在菜地的瓜藤尾端做记号,夜里大家到瓜棚下去看,如果发现瓜藤尾端超出原来的标记,即表示新的一年到来了,大家鸣炮迎春,住在娘家的出嫁女要回丈夫家过年。
大年初一,杀鸡裹粽,祭祀祖先,当日全村男子集体上山打猎,女子集体下河捕鱼。
行猎前请“道公”作一次鸡卜,吉凶不管,只是一种仪式而已。
捕到猎物的前后腿肉各1份,余下的腿肉分给猎狗主人,其余的平均分配。
大年初一至初三,忌闯他人住宅和过邻村串门,男女不能同床。
初四开始亲戚朋友互访。
二、小年(过年仔元宵节)正月十五是黎族的小年,这一天家宴丰盛,全家大小齐集,共商新一年的生产活动或家里一年要办的事情。
正月十五不作生产,家家户户杀鸡买肉放爆竹,并裹粽祭祀祖先,加茂地区则分为汉人年仔节和黎人年仔节两种,汉人年仔节即元宵,黎人年仔节要举行两次,第一次是除夕后12天(按照生肖属日计算,如除夕为牛日,12天后逢此日即第二次除夕日),当天要裹糯米粽,不外出生产,男子上山行猎,女子下河捕鱼。
黎族三是什么节日介绍
黎族三是什么节日介绍黎族三月三是什么节日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对于黎族的三月三节的来历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称,相传很久以前,聚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了一次特大洪灾,人畜死亡,只剩下一对叫天妃和南音的兄妹.兄妹二人长大成人以后,决定分头寻找伴侣,相约每年三月三再回到燕窝岭下相会.以后每年三月三,南音和天妃娘子跟子孙们便回到这里迎接春天.为纪念他们,黎家称石洞为娘母洞,三月三也就自然成了黎家的盛大节日.第二种说法称,相传在很久以前,石洞有一只作恶多端的乌鸦精,使黎民百姓不得安居乐业.一天乌鸦精抓到了美丽的黎族少女俄娘,这年三月三俄娘的心上人阿贵带尖刀弓箭上山救俄娘,被乌鸦精害死.俄娘闻讯悲痛万分,终于趁乌鸦精熟睡之机杀死了它,为阿贵报了仇,为黎族百姓除了大害.俄娘终生未嫁,每年农历三月三这一天她都会到俄贤洞唱她和阿贵恋爱时的情歌.后来,黎族人民为了纪念她,把这山洞取名为俄娘洞(昌江)._年5月_日,黎族三月三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月三各民族的节日习俗汉族有吃地(荠)菜煮鸡蛋的习俗.该日民间有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饭以及歌会等活动. 汉族过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后期陆续发展为河畔嬉戏.男女相会.插柳赏花等民俗活动.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有〝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样的诗句.宋代欧阳修也在一首词中写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这些都说明,三月三的习俗,唐宋时期仍在盛行.同时这个节日也是男男女女出游踏青的日子,亦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女儿节.台湾.福建地区三月三为〝三月节〞,〝采鼠麹(曲)草,合米粉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扫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四川忠县等地有〝三月会〞,举行纪念抗敌将领巴蔓子的盛大活动,是日,群众抬巴蔓子的偶像绕城游行,后跟社火队,玩龙灯.舞狮子,家家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热闹非凡.土家族土家族的三月三,则是土家族的情人节了.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为媒,以踩脚定亲.〝三月三.踏沙滩〞是象山石浦镇的一种民俗.关于它的由来,有几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与生产劳动有关:当地农历三月初三前后,地温和水温开始升高,浅海辣螺争相爬上滩头繁殖.当地人便在这个季节去沙滩拾螺,由此产生〝三月三.踏沙滩〞的劳动场景.虽然现在滩头资源逐渐枯竭,当地老人仍耐不住在这个日子带着晚辈赶沙滩,重温昔日拾螺的场面.〝三月三.踏沙滩〞的劳动场景,也逐渐形成一个全新意的民俗文化活动.如今的〝三月三.踏沙滩〞,在当地已经形成了以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为主体,以体育.渔业竞技项目以及所邀外地歌舞.杂技节目为陪衬的特点.其中的文艺表演多种多样,除了跑马灯.舞龙灯.彩阁巡游等,还有据>等民间故事改编的越剧表演,以及〝辣螺姑娘抛彩球〞在观众中招亲等娱乐活动.这些活动具有民俗性.群众性.参与性和娱乐性等特点.黎族称三月三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们称它为谈爱日.关于它的来历,有个美丽的传说故事.据说很久以前,七指岭地区遇到罕见的大旱,人们度日如年.一天清早,一个名叫亚银的年青人告诉大家,说他梦见一只百灵鸟,要想摆脱这场灾难,必须爬上五指山的顶峰,吹起鼻箫诱捕它.亚银自告奋勇地登上五指山山顶峰,他在山顶上吹起他心爱的鼻箫.一直吹了三天三夜,一只百灵鸟才从幽谷中飞来,亚银赶忙追捕,他追过一座山岗,最后亚银定神一看,百灵鸟变成了一位非常漂亮的黎族姑娘.姑娘答应跟亚银到人间解救灾难.旱灾解除后,未想到却触怒了峒主.他派家丁把百灵姑娘捉去,这时亚银赶来,他俩躲进一个山峒里,峒主命令家丁用火烧到山洞时忽然乌云滚滚.雷声大作.石裂山崩,把万恶的峒主和他的家丁全压死了.亚银和百灵姑娘变成一对鸟儿,飞上天空,乡亲们闻讯赶来,目送他们,激动地跳起舞唱起歌,祝他们美满幸福.这一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三,从此这一天便成了黎家的一个传统节日.为了庆祝三月三,准备工作要提前半个月进行.男子上山狩猎,把所获猎物腌好封存;妇女在家春米和做粽粑;青年男女准备漂亮的服饰和定情的礼物.猎物和粽粑作为祭品,用以祭礼堂里的祖先,若出猎无所获,则杀鸡代替,祭祀由氏族老人主祭.节日那天,黎族人民集合在一起,预祝山兰 (山地旱稻).狩猎双丰收.老人们携带腌好的山味和酿好的糯米酒,来到村中最享众望的老人家里,席地围坐,在芭蕉叶和木瓜叶上痛饮畲族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 传说,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起义军抗击官军围剿,以乌稔果充饥而军威大振,于三月三这天突围成功,连战连捷.畲民为纪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乌米饭,集会对歌.在畲族民众中,三月三是可以与春节相提并论的重大节日.此日,家家宰杀牲口,祭祀祖先.许多人家往往选择这一天举办婚礼.节日里吃乌米饭.夜幕降临时,则举行篝火会,竞相对歌.畲民善对歌,此日往往要邀请省内外各地的畲族歌手登台献艺,场面十分热烈.节日里还要赶舞场,跳起火把舞.木拍灵刀舞.竹竿舞.龙灯舞.狮子舞.鱼灯舞.同时还有问凳.操石磉.腹顶棍.操杠.赶野猪等畲族民间竞技.〝三月三〞节日活动是畲族人文历史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建设新农村和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由于畲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居住在东南沿海欠发达地区,随着现代化进程和畲族居住环境的改变,畲族的语言.服饰.歌舞正在逐渐汉化,〝三月三〞传统节日活动也趋于萎缩,亟待加强保护.壮族多于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布依族于节日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至今,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习俗. 黎族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海南黎族三月三节日由来简介
海南黎族三月三节日由来简介每一年阴历三月三,全国各地的佤族青年人男孩和女孩聚集一起,参与;三月三;盛典,欢欣鼓舞、打情骂俏。
在节日期内,大家要举办歌舞表演盛典。
海南省三月三节(阴历三月初三)是海南佤族人民最隆重的民俗传统式节日,也是佤族青年人的幸福日子,又被称为爱剧情、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每一年阴历三月初三举办,是海南黎族人民哀悼品格高尚的先祖、表述对感情幸福快乐向往之情的传统的节日。
说法一;三月三;有悠久的历史,宋代历史文献中也有与;三月三;有关的记述。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云:;春则荡秋千会,邻峒男孩和女孩着装来游,同心齐力,互歌互问,名曰作剧。
;从古至今,每一年阴历三月初三,佤族人民都是会身穿节日盛放,挑着山兰酒酿,携带木桶香饭,从四面八方聚集一起,或拜祭祖先,或三五成群相聚、对歌、舞蹈、吹奏乐器来庆祝新春佳节,青年人男孩和女孩也是借节欢乐,直到天将破晓。
三月三节的由来有各种观点。
第一种说法称,远古水灾阶段,聚居地在昌化江畔的佤族遭到了一次超大洪水灾害,人和动物身亡,只剩余一对叫天妃和南音的姐弟。
兄妹二人长大之后,决定分头寻找伴侣,相聚每一年三月三再返回即食燕窝岭下相聚。
结论两年以往两个人万念俱灭。
亲妹妹见找不着他人,就忍痛割爱用竹签子将自身的脸刺上纹路,又用绿色植物感染了色调,不许大哥认出来自身,以结夫妇,进而使人种得到持续。
因此,在一年的三月三日,她们就在即食燕窝岭下结成夫妇,她们在即食燕窝岭上纺织织布机,传宗接代,开垦种地,挖塘喂鱼,为佤族人民繁殖了子孙后代。
这也是佤族;三月三;节和纹面由来的传说故事。
之后每一年三月三,南音和天妃小娘子跟子孙后代们便返回这儿迎来春季。
很多年以往后,天妃和南音沉寂在岩洞里,化为一对石块。
佤族子孙后代为了更好地怀念这两姐弟繁衍后代的劳绩,把石洞起名叫娘母洞。
每一年三月三日,佤族男女老幼都需要带上檽米、糕点、棕子和山兰酒酿,从四面八方赶到娘母洞前留念先祖,以对歌和民族舞蹈祈祷本中华民族繁殖幸福快乐。
渔灯节 研学报告
渔灯节研学报告引言:渔灯节是海南省海南黎族等少数民族群众迎接新年的传统节日。
节日期间,人们以灯笼、龙灯、舞狮、舞龙等形式,进行庆祝活动,以示致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渔灯节也是黎族的重要节日,还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渔灯”是海南主要少数民族——黎族的传统节日。
一、渔灯节的历史起源渔灯节是黎族和海南黎族新年庆祝活动,是黎族为求风调雨顺,收获丰收而举办的盛大节日。
渔灯节的历史悠久,渔灯节始于黎族祭海活动,是黎族祭神活动的延续,通过祭神祈求风调雨顺。
渔灯节与黎族的祭海敬神有关,祭海敬神影响深远,是黎族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集中体现。
黎族始祖聂宝赏祭神求海豚故事,《三次祭海》传说,歌颂了黎族祭海敬神的历史。
二、渔灯节的庆祝活动1. 立灯祭海渔灯节当日,黎族家家户户在自家门前或院中搭建海豚灯、龙灯、舞狮,亲手制作各种形态的“渔灯”。
民众围绕堆积如山的“渔灯”、点缀艳丽的龙灯、“鼓浪舞狮”,庆祝新年。
2. 赛龙船渔灯节当晚,来自海南各地的龙舟队在海湾轮番上演,气势恢弘、风情万种。
龙船是黎族祈求丰收、求平安的象征神物。
在渔灯节,龙舟比赛成了一项重要的传统项目,龙舟比赛通常在月上中天之时进行。
3. 舞狮庆贺渔灯节当天,无论男女老幼,穿着节日盛装的黎族群众手捧各式各样由竹子、绸缎、彩纸、绳索等物制成的渔灯、龙灯,互相串联成龙龙舞动,舞者步法轻盈、舞态多姿,成群结队地围绕在渔灯或龙灯旁舞动。
这种活动形式即是在传统民俗节庆和节日活动中的常见景象。
三、渔灯节的文化意义渔灯节是黎族的传统节日,承载了黎族族群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
渔灯节是黎族人为了祭神祈福而举办的传统节日,体现了黎族的宗教信仰和祭祀仪式。
渔灯节还是一个弘扬及传承黎族文化的载体,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海南少数民族的文化,并且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研学体会在渔灯节的庆祝活动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黎族同胞对神灵的崇拜和对丰年、卫国的祈求。
通过这次研学活动,我对海南少数民族的文化和风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珍惜我们多元文化的社会。
黎族
1.黎族是我国( )民族之一。 2.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 )县、( ) 县、( )县、( )市、( )县、( ) 县、( )县、( )市、( )市等七县 二市之内. 3.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黎族 人口 数为( )。 4.以( )为架,( )为屋顶。地下以木板或竹 子为主,可以防( )。 5.黎族有哪些节日?(至少说4个) 6.你能画一画黎族的房子吗?
黎族妇女服饰,主要有上衣下裙和头巾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都织绣 着精致的花纹图案。上衣有直领、无领、无钮对襟衫或者贯头衣。贯头 上衣皆由三至五幅素织的布料缝成,适于刺绣加工,故衣襟多是绣花。 女裙,我们称之为筒裙,通常由裙头、裙身带、裙腰、裙身和裙尾缝合 而成,但也有少于或多于四幅;由于各幅都是单独织成,因而适合于织 花、绣花和加工,所以筒裙花纹图案比较多,复杂。有些筒裙为了突出 花纹图案,又在沿边加绣补充,提高图案色彩,故称为“牵”。妇女筒 裙,由于织花的经纬密度高,大大加强了筒裙的牵度,因而经久耐穿, 又具有特色。 男子服饰,主要由上衣、腰布和红、黑头巾组成。男子上衣开胸、无 钮、无扣,仅有一条绳子绑住。衣的背后下部边缘多有无边穗。“丁” 字形的腰布过去称为“包卵布”,古称“犊鼻裤”。犊鼻裤过去多是素 织,少量织有花纹、花边和刺绣。犊鼻裤有些地方绣上简单的花纹图案, 有些地方则是没有任何的花纹。另一种下服为开衩裙子,这种裙子没有 任何花纹图案的裙子,主要聚居在昌化江流域的美孚方言男子所穿。裙 子式样,上窄下宽,用绳子绑腰。其他地方都没有这种服饰。所有的男 子服饰早已变化了,只有在极偏僻的地方,才能偶见这种旧时代的服饰。
制作人:吴祉静
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由南越族演变而来,主要聚 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市、乐 东县、陵水县、保亭县、五指山市、三亚市等七县二市之内, 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州、定安 等市县。“黎”属他称,其对外自称是甚为统一的,主要的 自称国际音标记作“ɬai”,汉字音译一般作“岱”,不过由 于分布地区不同和方言的差异,有“dai”,“tai”等变音, 而黎族内部各支系为了相互区别还有“哈”、“赛”、 “杞”、“美孚”、“润” 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民间艺人(王建省)等自称。根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黎族人口 数为 1247814。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 闻名于世;使用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系,不 同地区方言不同,也有不少群众兼通汉语。1957年曾创制 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三月三的节日习俗大全
三月三的节日习俗大全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三月三也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
小编下面为大家分享一些不同民族三月三的节日习俗:配料:野生蒿子、米面、腊肉、香蒜等制法:1、将新鲜的蒿子用手搓成一团,然后用木棍将蒿子的汁水敲打尽;2、将腊肉切成小方块,先放在锅里炒,腊肉出油时,将米面、切碎的蒿子、香蒜等放进锅里拌匀,添适量凉水焖一会盛起;3、将盛起的面做成粑粑状,要薄厚均匀,做好后放入锅内加盖,小火炕,约15分钟左右即可。
蒿子粑粑,口感香脆,味鲜色美,为霍山独有,传说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粑可“巴魂”。
传说在很古很古的时候,阳间和阴间之间的界限没有现在这样的森严,死人的魂魄可以到阳间玩玩,活人的魂魄也可以到阴间看看,方便得就象走亲戚一样。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阴阳生死之间的界限更加宽松了。
三月初三晚上,阴间的街市到处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大街小巷挤满着华丽的鬼魂。
随处可见龙灯、狮舞、高跷、花船,其热闹繁荣非人间的春节可比,因而在这天晚上,人的魂魄经受不了阴间的诱惑,纷纷到鬼市去游玩,他们有的游荡于街头巷尾观灯看戏;有的在酒楼茶肆喝酒听曲;有的趁机去望从未见过面的列祖列宗。
待到雄鸡报晓,鬼市收市时,大多数的游魂心满意足地回到各自的躯体。
少数游魂乐而忘返,就留在阴间了。
翌日,阳间一片哭声。
我们为那些魂魄不归的亲人请来和尚道士念经画符招魂。
亲人撕心裂肺的呼喊及和尚道士的经文符咒能招回一些不贪玩的游魂,一些玩性大的在七天身体腐烂后,就长离人间了。
因此,农历三月初三就成了人间恐怖不安的日子,被人们称为“鬼节”。
不管人们如何恐惧,每年三月三的“鬼节”还是照常光临。
“鬼节”前夕,人们都拥到庙里烧香磕头,祈求神灵菩萨保佑。
黎族三月三的来历实用二篇
黎族三月三的来历实用二篇黎族三月三的来历 1这是黎族苗族人民悼念祖先、庆贺新生、赞美生活和歌颂英雄、歌颂爱情的传统佳节。
因在农历三月三日欢庆,故称“三月三”。
关于黎族“三月三”的来历,据说远古时代,人类遭受大洪灾,一对男女躲进葫芦瓜里,随洪水漂流到寥无人烟的海南岛。
为了繁衍人类,在三月三日那一天,俩人对歌表衷情结成夫妻,繁衍了黎族的后代。
黎族后人每逢三月三日都以各种方式纪念始祖的美满婚姻和繁衍黎族的功绩。
“三月三”也是苗族人民纪念先祖的传统节日。
据苗族古歌中传说,在远古时候,有五位苗族祖先(姓邓、盘、李、赵、蒋)远渡重洋来到海南岛。
他们在过海途中约定:到岸后,各走一方,各自为生,但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要相逢一次。
后来,遵照祖先的嘱咐,每年三月三,苗族人民都要团聚在一起,以纪念自己的祖先。
每年的“三月三”,正当山花烂漫、红棉争艳、槟榔飘香的时候,黎族男女便会穿上盛装,带着山兰米酒、竹筒饭和粽子,从四面八方来到__点祭祀始祖。
当夜幕降临,山风送爽时,上年纪者聚饮叙旧,而青年男女们就成群结队相会对歌,表达爱情。
天将破晓时,才依依惜别,相约明年“三月三”再相会。
这一天,苗族人民也家家杀鸡抓鱼、蒸三色饭,祭祀先祖。
1984年,经广东省__大会和省人民__批准,海南黎族苗族__州人民__把“三月三”定为节庆日。
__州撤销后,琼中、保亭等原__州管辖的市县仍保留着这个传统节日。
黎族三月三的来历 2一、相传有一年三月初三,几个小伙子追逐几位美丽的姑娘,想看到姑娘们的容貌,以便挑选自己意中人。
姑娘们害羞便跑回娘母洞中。
小伙子赶到洞口,一声巨响,一块大石落下,隔开了姑娘和小伙子。
小伙子在洞外高声呼喊,苦苦等待,直到红日西沉,才灰心丧气地离开。
小伙子走后,姑娘们都不安起来,她们走出娘母洞,寻找不着小伙子,正着急,忽然小伙子一个个从草丛中跳出来,姑娘们个个羞怯地低下了头。
小伙子们为了表示真挚的情谊,采来“布任”枝送给自己的心上人。
黎族人在不同场合的礼仪
黎族人在不同场合的礼仪黎族人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黎族人有着独特的文化和礼仪传统,下面就来介绍一下黎族人在不同场合的礼仪。
一、黎族人的婚礼礼仪黎族人结婚有一套完整的礼仪程序,主要包括提亲、过门、娶媳、迎亲等环节。
在提亲环节中,男方的父亲要亲自前往女方家中提亲,并带上一些礼物,如糖果、茶叶、布匹等。
过门环节中,男方的家人要在女方家前摆放祭品,女方则要准备食物和饮料招待客人。
娶媳环节中,男方要穿上新婚服并由家长带着走到女方家,女方则要为男方准备一些餐饮。
迎亲环节则是男方和女方家族的女性分别在门口堵截,通过答题和猜谜语等方式得到女方的准许后进入新房。
二、黎族人的祭祀礼仪黎族人信奉的神是土地神和山神,每年都会进行一系列的祭祀仪式,其中最重要的是游神节。
游神节是黎族人每年都会举行的一项重要的祭祀仪式,祭祀对象是山神和海神。
在游神节前,首先要进行祈福仪式,祈求神明保佑人们平安吉祥。
游神节当天,黎族人要穿上传统的服装,并按照固定的仪式让神明下凡接受人类的供奉。
在游神节上,黎族人会打击锣鼓、舞狮、唱戏等,庆祝神灵的降临,表达人们的敬意和祝福。
三、黎族人的葬礼礼仪黎族人对待死者的礼仪非常严谨,主要包括喊扯、布施、丧主披麻等环节。
喊扯是黎族人丧礼中重要的环节,通常是由一个或多个人带头唱哭、咒骂等方式安慰死者,帮助亲人感受到悲痛。
布施是黎族人为死者送行的方式之一,常常是向贫民施舍钱物,以求得神明的庇佑。
丧主披麻则是黎族丧礼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代表着失去亲人的悲痛和哀思。
四、黎族人的节日礼仪黎族人的主要节日有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
在端午节中,黎族人要吃粽子、赛龙舟、踏青等。
在中秋节中,黎族人要烧香祭月、吃月饼、赏月等。
在春节中,黎族人要贴春联、过年货、拜年等。
在各个节日中,黎族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礼仪传统,如粽子的包法、月饼的制作等。
以上就是黎族人在不同场合的礼仪分享,黎族人的礼仪传统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表现了黎族人的文化精神和生命力。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三⽉三是什么节⽇三⽉三是什么节⽇ 三⽉三,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共同节⽇,在⼴阔的中国,不同地区对于“三⽉三”的定义是不同的,节⽇的叫法和习俗⾃然也⼤相径庭。
★上巳节 上巳节是汉族古⽼的传统节⽇,俗称三⽉三,该节⽇在汉代以前定为三⽉上旬的巳⽇,后来固定在夏历三⽉初三。
“上巳”不仅是祛邪求吉的节⽇,也被称作⼥⼉节,⼥⼉们在此时要⾏成年礼。
上巳节的由来已久:古时以三⽉第⼀个巳⽇为“上巳”,汉代定为节⽇。
“是⽉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上,⽈洗除,去宿垢(病),为⼤絜”。
后⼜增加了临⽔宴宾、踏青的内容。
在古代,三⽉三个⾮常重要的节⽇,可惜,宋代以后礼教渐严,男⼥私会不被容许,这个节⽇也⽇趋没落,最终被⼈们遗忘。
踏青也改在清明进⾏。
>>>> ⽔的节⽇:如果重阳节可以称为⼭顶上的节⽇,那么上巳节就可以称为⽔边上的节⽇了。
这个节⽇是在农历三⽉初三,主要内容是临⽔洗浴,以祛除不祥。
时当暮春,风和⽇暖,官民⼈等,聚集⽔边,撩⽔于⾝,踏青于野,别有⼀番⽣活情致。
《论语》中记载,孔⼦和他的⼏个学⽣在暮春之时,穿着春装,在⽔中沐浴,就是这种节⽇习俗的痕迹。
最早记录这个节⽇的是西汉初期的⽂献,郑⽞《周礼》注:“岁时除,如今三⽉上巳,如⽔上之类。
”经过⽂化名⼈的点缀,这个节⽇便具有了⾼雅情调。
>>>> 上巳节习俗:着汉服、跳《踏歌舞》、放风筝、沐浴、踏青、祭祀⾼禖 曲⽔流觞,传说:“上巳节”也与中国书法有着联系——公元353年的“上巳节”,王羲之和41位⽂友聚会绍兴兰亭,并写就《兰亭序》,此后“⽂⼈雅聚,曲⽔流觞”成为千古佳话。
上巳节⾷俗:古⼈有浮蛋乞⼦的习俗。
在野餐时将煮熟的鸡蛋、鸭蛋等投⼊河中,使其顺流⽽下,等候在下游的⼈,从⽔中取⽽⾷之,谓之“曲⽔浮素卵”;也有⼈将红枣投⼊激流中,叫“曲⽔浮绛枣”。
刚煮熟的热鸡蛋很难剥,投在清⽔⾥漂⼀会再吃倒是个好玩的主意。
黎族节日有哪些
黎族节日有哪些黎族是中国岭南民族之一。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黎族人口数为1,247,814。
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
那么你知道黎族有哪些节日吗?接下来店铺给大家介绍黎族节日,希望可以帮到大家!黎族节日:“三月三”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会日子。
会场一般设在开阔的橡胶林里,头上绿叶蔽天,脚下“叶毯”铺地,幽邃、凉爽、安谧。
难怪“三月三”就成了当地人自由选择配偶而被称为“爱情节”。
传说远古时代,聚居于昌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灾。
只有一对恋人坐在大葫芦瓢里幸免于难,被漂流到燕窝岭边。
三月初三,洪水退去,俩人结为夫妻。
男耕女织,生儿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劳作,又渐渐使黎族繁衍发展起来。
后人奉他们为祖先,每逢三月三便隆重纪念。
节日里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带着糕点、粽子,小伙子们捕鱼,姑娘们做饭烤鱼,然后把祭品供于有天妃和观音化石的岩洞口。
拜祭毕,青年们来到活动会场,进行射箭、爬竿、摔跤、拔河、荡秋千等。
夜幕降临,岸边燃起堆堆篝火,小伙子撑开花伞,姑娘们的银饰及贝壳饰物在火光下闪闪烁烁。
情歌婉转,舞蹈渐起,由平缓抒情而进入欢乐奔放。
有时一对对情人悄悄离开篝火旁,小伙子把耳铃挂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发钗插在姑娘的发髻上,姑娘把自己亲手精心编织的七彩腰带系于情郎腰间,双方信誓旦旦,相约明年三月三不见不散。
因三月三从其来历和主要活动内容来说,都与婚恋有关,故而也称为爱情节。
黎族节日:“招福”和“牛月”合亩制地区的黎族同胞,也有另外一些具有民族特点的特殊节日。
例如每年三月、七月插秧之后和在十月的“牛月”,要集体举行一次“招福”礼仪式。
到时,男女老少都云集到“亩头”的家里,集体跳“招福舞”、“黎家乐”等,敲锣打鼓,通宵达旦。
“黎族”是否有独特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
“黎族”是否有独特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黎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海南省、广东省等地。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与独特文化的民族,黎族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反映了他们的文化特色,也是传承和弘扬黎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一、黎族传统节日1. 三月三节三月三节是黎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黎族最具代表性的节日。
这一天,人们会着传统的黎族服饰,参加各种庆祝活动。
比如,互送贺年禾,人们互相赠送带有吉祥寓意的黎族传统饰物。
此外,还有歌舞表演、龙船竞渡等文化活动,给节日增添了欢乐的气氛。
2. 忄逖节忄逖节是黎族的农历新年,是黎族人民庆祝丰收、祈福新年的节日。
在这一天,黎族人民会进行祭祀、合家欢聚等活动,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
此外,互送贺年品也是这一节日的传统习俗。
3. 忥牙节忥牙节是黎族人民纪念祖先的节日,于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举行。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坟扫墓,并举行祭祀仪式,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此外,还有舞狮表演、杂耍等文化表演活动,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氛围。
二、黎族庆典活动1. 嬉水节嬉水节是黎族一年一度的传统庆典活动,通常在农历五月举行。
这一节日源自于黎族人民的传统生活和水上文化,以水为媒介,通过水上竞技和娱乐活动,来庆祝丰收和祈福。
嬉水节期间,人们可以参与泛舟、划龙舟、泼水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富有民俗特色,吸引了许多游客的参与。
2. 祈年祭典祈年祭典是黎族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在农历十二月上旬举行。
这一庆典活动旨在祈求来年农作物丰收、风调雨顺。
人们会进行祭祀仪式,向土地神、五方神等神灵祈福。
此外,还有舞狮表演、杂耍等节目,为庆典增添了喜庆的氛围。
三、黎族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的意义黎族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不仅是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黎族人民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方式。
这些活动丰富多样,既蕴含着对丰收、吉祥的美好祈愿,也表达了人们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少数民族节日黎族三月三
少数民族节日黎族三月三黎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黎族人民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黎族的传统节日。
而黎族的“三月三”节是黎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之一。
在这个节日里,黎族人民会进行丰富多样的庆祝活动,庆祝属于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三月三是黎族人民传统的节日,代表着丰收和祈福的象征。
每年的黎历三月初三,黎族人民会穿上节日盛装,亲戚朋友们相约齐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个美好的日子。
节日的前一天,黎族人家家户户都要打扫房屋、准备丰盛的美食和各种庆祝用品,为迎接节日做好准备。
当黎历三月初三的早晨来临时,黎族人民会进行一系列的祭祀仪式。
他们会亲自带着酒食、鲜花、香炉等祭品,前往家族陈列室或者自家祖先墓地,向祖先祭拜并献上祭品。
这是黎族人民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的方式。
人们整齐地排列着,诵读祭文,随着香烛的燃烧,庄严而肃穆的氛围弥漫在周围。
祭祀之后,黎族人民的庆祝活动才真正开始。
人们会进行歌舞表演,展示黎族人民独特的文化艺术。
歌曲欢快而悠扬,舞蹈灵动而热情,让人仿佛沉浸在一个欢乐的海洋中。
人们在音乐的引领下,载歌载舞,一起跳起欢快的黎族舞蹈,为节日增添了更多的喜悦和活力。
此外,黎族人民还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体育竞技活动。
比如,箭术比拼,射箭是黎族人民的传统技艺之一,人们会比试射箭的准确度和技巧。
还有赛龙舟,人们会组成龙舟队,全力划桨比赛,展示团结协作和黎族人的勇敢精神。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美食也是不可或缺的。
黎族人民会准备各种各样的美食,如糯米糕、黎族传统糕点等。
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道传统美食是“黎族酸粥”,这是由黎族人民用红米、红豆、红薯等材料制成的,味道酸甜可口,寓意着一年五谷丰登、家庭幸福安康。
黎族的三月三节日是黎族人民传承和弘扬自己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这个节日凝聚着黎族人们的情感和认同,通过庆祝活动,黎族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承与发展。
同时,三月三节也吸引了很多游客和人们的关注,使得更多人对黎族文化有了解和兴趣。
黎族冷知识
黎族冷知识
1. 黎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和云南省。
2. 黎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壮侗语族。
3. 黎族的祖先主要是南岛民族和滇缅民族,后来与汉族、壮族等民族融合。
4. 黎族的传统节日有“赛黎节”、“黎族花山节”、“嘉年华节”等。
5. 黎族的饮食以米饭、野菜和海鲜为主,著名的特色菜有烤乳猪、咖喱鳗鱼等。
6. 黎族的舞蹈有“三木歌”、“椰子舞”、“热带风情舞”等,以欢快、轻盈为特色。
7. 黎族的传统手工艺以编织、剪纸、染织等为主,楠竹编、草编、藤编等技艺传承至今。
8. 黎族的婚礼习俗独特,新郎要在婚前进行“打麻扎”、“犁田仪式”等传统仪式。
9. 黎族的传统乐器有“琵琶”,“马头琴”、“加玛琳”等,以清淡优美为主要特点。
10. 黎族信仰多元,包括崇拜先祖、自然神、佛教等。
传统宗教信仰多为“族群内信仰”。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有什么风俗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有什么风俗农历三月三是什么节日农历三月三,亦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自古皆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的说法。
每年这一天,世界各地的华夏子孙都会来到黄帝故里新郑市寻根拜祖;这一天,也是古上巳节,是古人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
《论语》中所记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兰亭序》中“曲水流觞”都与上巳节相关。
“三月三”在壮族传说中,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
在广西,农历三月三,不仅是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每到三月三时节,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
同时,“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壮族重要的传统习惯节日,也是广西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
据记载,三月三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
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头或江边饮宴欢歌。
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
2014年起,“壮族三月三”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法定传统公众假日,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
三月三习俗有哪些汉族的习俗吃荠菜煮鸡蛋的习俗:农历三月初三有吃荠菜煮鸡蛋的习俗,老人们说,吃了可以一年当中腰腿不疼、头不疼。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汉人迎接祖先灵魂的日子,用吃鸡蛋的方式纪念祖先,并希望沾点灵气。
放风筝的习俗:主要是南方有放风筝的习俗。
沪谚“二月二,搓麻线,三月三,放风筝”,又如,“杨柳青,放风筝”。
民间还有说将风筝送上天空,将线剪断,任其飘逝,将把一年的病痛和烦恼一同带走。
壮族的习俗三月三歌圩,又叫歌婆节,是壮族的重大节日。
壮族三月三歌节这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
在歌圩中,还有抛绣球作为定亲信约的,所以,它又是恋爱中青年传达情意的场合。
同时农历的三月三,不仅仅是单纯的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保亭的泼水节
保亭的泼水节
《保亭的泼水节》
保亭黎族自治县位于中国海南岛的东南部,是一个拥有丰富民族文化的地方。
每年农历三月,在保亭地区都会举办盛大的泼水节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民族文化爱好者前来观赏。
泼水节是黎族传统的重要节日,是为了庆祝农历新年的到来。
在这一天,人们会穿上传统的节日服饰,手持喷水器,载歌载舞地游行在街头巷尾。
在音乐的簇拥下,他们欢呼雀跃地相互泼水。
泼水节是人们为了祈年求丰,互相祝福的传统节日,也是人们释放压力,传递友爱和祝福的好时机。
在泼水节期间,街头巷尾处处充满了欢声笑语,人们互相泼水,互相欢笑祝福。
如今,泼水节已经不仅仅是黎族传统节日,更是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感受这份独特民俗风情的节日。
参与泼水节是一种身心愉悦的享受,也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传承。
保亭的泼水节不仅仅是一场传统的节日活动,更是一次文化的交流和传统的传承。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可以感受到独特的黎族文化魅力,体验到浓浓的人情味,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这片土地上的乡土文化。
保亭的泼水节已经成为一张独特的民族文化名片,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到这里,感受黎族的喜庆和热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黎族节日(中国传统节日)
黎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节日,它们是黎族人民习俗的组成部分,也是黎族社会文化、心理状态的一个侧面。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自己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
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除夕”等。
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春节”
“春节”,在黎族地区一般从正月初一过到十五日。
届时,各家各户清扫庭院,修整“船形屋”,贴红对联,洗刷衣服器具,舂米和包粽子,在房门、藤箩、耕牛角等处贴上红纸,以示吉祥。
大人们为小孩备鞭炮,买烟花,男女老幼个个穿上新衣服,干干净净,喜气洋洋,一片节日的景象。
大年初一清早互相拜年,在外面见面相互道贺“恭喜恭喜,年年丰收,年年幸福”。
小孩子高兴异常,蹦蹦跳跳,他们争着向大人拜贺新年,获得糖果、糕点、粽子和压岁铜钱。
大人们
整日饮酒对歌,通宵达旦。
有的则仍按照传统习惯,从大年初一开始,男人集体狩猎,猎获物全村人共同享受。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黎族人民通过“三月三”的传统来纪念本民族的祖先和英雄人物。
现在纪念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人数有几千人甚至上万人。
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对歌题材广泛,除了情歌,还有农事歌、神话故事歌、祝酒歌,以及说今论古歌等。
除了歌谣对唱外,还有“打柴舞”、荡秋千、土枪射击、射箭、摔跤等节目。
“招福”和“牛月”
合亩制地区的黎族同胞,也有另外一些具有民族特点的特殊节日。
例如每年三月、七月插秧之后和在十月的“牛月”,要集体举行一次“招福”礼仪式。
到时,男女老少都云集到“亩头”的家里,集体跳“招福舞”、“黎家乐”等,敲锣打鼓,通宵达旦。
在“牛日”这天,牛主要给牛喝一种“牛魂石”浸过的酒,以示对牛的祝愿,并且为耕牛修牛栏,禁忌杀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