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浮锚杆施工全过程及关键部位质量问题详解

合集下载

抗浮锚杆全流程施工操作步骤

抗浮锚杆全流程施工操作步骤

抗浮锚杆全流程施工操作步骤抗浮锚杆是一种常用于岩土工程中的施工技术,用于增加土体的稳定性和抗浮承载力。

下面是抗浮锚杆全流程施工操作步骤的详细介绍:1.前期准备:a.按照设计图纸和规格要求,确定抗浮锚杆的布置位置和数量。

b.准备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包括锚杆、支撑结构、孔钻、胶浆等。

c.对施工现场进行清理,并确保周围环境的安全。

2.岩土勘探:a.进行岩土勘探,获取施工地点的岩土条件和地下水位情况。

b.根据勘探结果,确定锚杆的长度和直径,并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

3.孔钻:a.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孔钻设备,开始进行孔钻作业。

b.按照设计要求确定孔的直径和深度,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实时检测。

c.确保孔的直径和深度的精度,以满足后续锚杆的安装要求。

4.注浆:a.在孔钻完毕后,通过注浆管将胶浆注入孔洞中。

b.注意控制注浆的压力和流量,以确保注浆均匀充实整个孔洞。

c.在注浆过程中,及时清理孔口附近的浆液,确保孔洞内外环境清洁。

5.安装锚杆:a.在孔洞内注浆完毕后,即可开始安装锚杆。

b.将锚杆通过孔洞的底部,固定在岩体内部。

c.根据设计要求,确定锚杆的埋置长度和嵌固深度,并进行实时监测。

6.锚杆固定:a.对已安装好的锚杆进行固定。

b.采用专用的支撑结构和固定措施,将锚杆与土体之间建立可靠的连接。

c.确保锚杆的固定牢固,能够承受相应的荷载。

7.后期处理:a.施工完毕后,进行现场清理,恢复周围环境的整洁。

b.对施工质量进行检查和审核,以确保施工的安全和稳定性。

c.编制施工记录和验收报告,保存相关的施工档案和资料。

以上就是抗浮锚杆全流程施工操作步骤的详细介绍。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确保施工质量和效果。

同时,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和环保,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施工现场的环境卫生。

深根底抗浮锚杆桩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深根底抗浮锚杆桩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3.4 检查浆液配合比
所用水泥浆,水灰比要按设计规定 ,不得随意更改 ,要保证水泥质量,定期对水泥开展过筛试验 ,其细度应在标准筛上的筛余量不大于15%,禁止使用受潮,过期的水泥。
3.5 检查注浆质量
为了提高注浆效果和质量, 注浆管一定要安装至孔底 25~50cm 左右,让水泥浆自下往上返浆 ,孔口溢浆后缓慢提升灌浆管,待一次注浆完毕后。 可开展二次注浆(也称回浆),锚固段注浆采用孔底返浆法,将注浆管的 “枪头 ”插入塑料管内 ,用压浆泵将水泥浆通入注浆管注入孔底,水泥浆则由孔眼处挤出并冲破第一次注浆体使注浆量更加饱和, 充分 . 二次注浆时间 、压力、注浆口浆体饱满无空洞。
2.2 施工工艺流程图
2.3 锚杆孔位测量
平整场地后,对锚杆桩中心位置开展准确放样,将所要钻孔的桩位用红油漆画圆涂匀,使钻孔时标志醒目,又不易损毁。
2.4 钻机就位
抗浮锚杆桩施工的第一道工序就是将钻机安置在测设的桩位上,使钻头(潜孔锤)对准桩位。
2.5 钻孔
为了确保从开钻起到灌浆完成全过程保持成孔形状,不发生塌孔事故,应根据地质条件、设计要求、现场情况等,选择合适的成孔方法和相应的钻孔机具。
抗 浮 锚 杆 的 布置方式与试用情况。通常,抗浮锚杆的布置方式有集中点状、集中线状、面状均匀布置三种形式,其中集 中 点 状 布 置 推 荐用于坚硬岩,集中线状 布 置 推 荐 用 于 坚硬岩与较硬岩,面状均 匀 布 置 推 荐 用 于所有情况。
2 抗浮锚杆施工工艺
2.1 施工前期准备
整平场地: 测量放样根底需做抗浮处理的范围,在原地面用挖掘机和推土机等机械开展场地平整,去除地表种植土、垃圾土,平整施工场地。
成孔机械有三大类:①冲击式钻机。 靠气动冲凿成孔,适用于砂卵石、砾石地层。 ②旋转式钻机。靠钻具旋转切削钻进成孔。有地下水时,可用泥浆护壁或加套管成孔;无地下水则可用螺旋钻杆直接排土成孔。旋转式钻机可用于各种地层,是用得较多的钻机,但钻进速度较慢。 ③旋转冲击式钻机。兼有旋转切削和冲击粉碎的优点,效率高,速度快,配上各种钻具套管等装置,适用于各种硬软土层。针对不同的土层,可选用翼型、十字型、管型、螺旋型或牙轮钻头。为加强锚杆的承载力,在成孔的锚固段应该开展局 部扩孔,方法有机械扩孔、射水扩孔和爆炸扩孔。

抗浮锚杆全流程施工易出现问题与整改措施方案

抗浮锚杆全流程施工易出现问题与整改措施方案

抗浮锚杆全流程施工易出现的问题及整改措施当建筑物地下室的自重及覆土不能抵消地下水产生的浮力时, 通过设置垂直抗浮锚杆, 可以消除地下水浮力产生的不利影响, 保证地下室的稳定和安全。

一、抗浮锚杆受力特性抗浮锚杆受拉构件,一端锚固在建筑物底板,另一端锚固在地基的持力层中,受力过程首先是通过锚固体钢筋与注浆体之间的作用将上拔力传至注浆体上;而后通过注浆体与周边土层之间的摩擦力将注浆体所受到的力传至周围稳定土体中去,从而形成具有一定抗拔能力的抗浮锚杆,起到抗浮锚杆的抗浮作用。

采用抗浮锚杆除了平衡地下水浮力作用外,还可起到加固地基的作用,从而减小地基变形及不均匀沉降。

二、抗浮锚杆杆体抗浮锚杆:杆体架立筋注浆管三、抗浮锚杆施工工艺四、抗浮锚杆施工质量问题1、锚杆制作易出现问题①锚杆下料平直段长度不够。

②起弯点位置、弯起角度与设计图纸不符。

监理员工资监理员工资制作不合格的锚杆严禁投入使用。

整改措施:要求锚杆加工下料时,依照设计要求严格控制下料长度,各型号锚杆平直长度不得低于设计长度。

2、抗浮锚杆焊接质量不满足要求锚杆架立筋焊接质量差,锚杆吊运到现场后,易出现架立筋脱落、偏位现象质量整改措施:锚杆架立筋需焊接饱满,吊运时注意成品保护。

如锚杆吊运到现场出现架立筋偏位、脱落现象,需在现场进行二次焊接,补焊到位。

现场样板:在锚杆上焊接架立筋样板,严格按样板施工。

3、抗浮锚杆成孔清渣不及时和整改情况钻渣清理不及时钻渣及时清运质量整改措施:锚孔成孔结束后,锚孔周边成孔产生的碎石等垃圾立即清理到位,至少保证锚孔周边50cm范围之内无垃圾锚孔成孔后如未立即进行下锚注浆施工导致淤泥污水流入的下锚施工前需进行二次清孔。

4、注浆管长度过短注浆管长度过短,严重影响注浆质量5、锚杆下锚定位不正(1)原因分析:个别锚杆下锚定位不正或注浆过程中锚杆偏位未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导致注浆结束后锚杆偏位严重锚杆注浆完成后偏位严重(2)整改措施:锚杆下锚时需保证锚杆居中,在注浆过程中如果锚杆发生偏移需及时扶正,待注浆结束后检查锚杆是否居中,如有偏位扶正并固定。

抗浮锚杆常见问题及处理方式.

抗浮锚杆常见问题及处理方式.
防治措施:降水设计时,考虑抗浮锚杆施工,保证水位降至锚杆底部
2.7
产生原因:由于岩层中有地下水,成孔过程中,孔壁产生泥皮,终孔时,未对锚孔进行清洗,同时,锚孔放置久后,孔内泥浆沉淀
产生后果:锚固体与地层摩阻力降低,锚杆锚固力不足
防治措施:锚孔终孔时,先向孔内加水,再用压缩空气从孔底将水吹出,反复几次,可将孔壁泥皮清洗干净,锚杆放入后应及时注浆。
产生后果:锚杆间距超过规范要求,不能通过验收。
防治措施:放线后,对测量成果进行复核;成孔前,对测放点通过与周边点距离进行复核
2.2
产生原因:土方开挖时,未严格控制标高,至使超挖
产生后果:锚杆锚固段内地层被扰动,不能提供设计要求的锚固力
防治措施:土方开挖时严格控制标高
2.3
产生原因:锚杆施工场地高低不平,未对锚杆位置进行标高测量;成孔施工随意,终孔时未进行测量
4
4.1
产生原因:未按设计配合比进行拌料
产生后果:锚固体强度不足或注浆后,锚孔内浆液收缩较大
防治措施:严格按设计进行拌料。
4.2
产生原因:施工管理不到位
产生后果:卵石地层,注浆不及时会导致塌孔,同时若有地下水,容易造成注浆管底部堵塞,不能注浆及孔底一定深度无浆液;岩石地层,孔底容易沉淀泥浆,影响锚固力
2.5
产生原因:未考虑独立柱及条形基础深度
产生后果:锚杆锚固段长度不足
防治措施:施工前,统计独立柱及条形基础厚度,锚孔深度相应加深,对应至每根锚杆
2.6
产生原因:降水时未考虑抗浮锚杆施工地下水要求,地下水未降至锚杆底部以下
产生后果:锚杆施工时,砂层及砾石沉淀至孔底,注浆时不能保证孔底注浆,锚杆锚固段减少
防治措施:加入的碎石质量满足要求,碎石在注浆过程中加入注浆过程中对锚杆进行振动,注浆后应反复补浆直至孔口浆液不下降

抗浮锚杆施工流程及质量通病

抗浮锚杆施工流程及质量通病

浮锚杆,起到抗浮锚杆的抗浮作用。
第二部分 规范规定
• 1、《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330-2002 • 2、《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CECS22-2005》 • 3、《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地基与基 础)》 2009版 • 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 5、《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BD51/T50262001) • 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 7、《高层建筑筏板与箱型基础技术规范》(JGJ 6-2011)
(1)锚杆基本试验的地质条件、锚杆材料和施工工艺等应与工程锚 杆一致。 (2)基本试验时最大的试验荷载不宜超过锚杆杆体承载力标准值的 0.9倍。
(3)基本试验主要目的是确定锚固体与岩土层间粘结强度特征值、
锚杆设计参数和施工工艺。每种试验锚杆数量均不应小于3根。
2、操作要点
• 锚杆基本试验:参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330-
2、成孔
• 通病现象4:地层与地勘报告不符时调整锚孔深度
• 产生原因:钻孔时,未对实际地层进行编录,未发现与地
勘报告不符的软弱层,或出现后,未对锚杆长度进行调整 • 产生后果:锚杆锚固力不满足设计要求,锚杆验收试验不 合格 • 防治措施:成孔时进行编录,发现与地勘报告不符的软弱 层,及时对锚杆长度进行调整
1、测量放线
• 通病现象2:未对锚杆编号、分区或编号混乱
1、测量放线
• 通病现象3:锚杆标高未明确
• 产生原因:施工时未查看基础图,未对基底标高计算,对
独立柱基底标高未计算 • 产生后果:施工时抗浮锚杆标高不准确 • 防治措施:施工前根据基础图分区域标注锚杆标高。
2、成孔

抗浮锚杆全流程施工操作步骤

抗浮锚杆全流程施工操作步骤

抗浮锚杆全流程施工操作步骤1.准备工作:a.确定施工场地,并清理场地上的杂物和障碍物。

b.检查施工设备和工具的完好性,并做好必要的维护和修理。

c.获取相应的施工材料,如抗浮锚杆管、注浆材料等。

2.立柱施工:a.根据工程要求,确定立柱的位置和间距。

b.使用钻机或挖掘机挖掘每个立柱的基坑,保持基坑的形状和尺寸符合设计要求。

c.在基坑底部铺设钢筋网,确保钢筋网与基坑边缘的受力连接。

d.放入预制的立柱,并使用水平仪确保立柱的垂直度。

e.混凝土灌注立柱基础,确保灌注完全覆盖整个基坑底部和立柱。

3.抗浮锚杆的安装:a.在立柱上标记抗浮锚杆的位置和数量。

b.使用钻机在立柱上打孔,孔的直径和深度根据设计要求确定。

c.根据设计要求,在每个孔内投放适量的注浆材料,用以增加地基的承载力。

d.在孔内插入抗浮锚杆管,并将其与注浆材料完全贯通。

e.使用电锤和锤子将抗浮锚杆管与孔壁紧密连接,确保稳固性和密封性。

4.注浆施工:a.清洁每个孔口,保持干燥和无杂质。

b.根据设计要求,将注浆材料充分搅拌均匀,确保成分和比例的准确性。

c.使用注浆泵将注浆材料注入每个孔中,保持注浆的持续性和均匀性。

d.在注浆过程中,使用注浆管或塞子控制注浆材料的流量和压力。

e.注浆完成后,立即封堵孔口,确保浆液不外泄。

5.后期处理:a.在抗浮锚杆上进行标志,以便后续的监测和维护工作。

b.在抗浮锚杆周围进行地面的修复和恢复,确保工地的整洁和安全。

c.进行抗浮锚杆的质量检测,包括抗浮锚杆管的质量、注浆材料的强度等。

d.在施工完成后,及时汇总施工日志和资料,以备后期的验收和评估工作。

以上为抗浮锚杆全流程施工操作步骤的简要概述,实际施工过程可能会因为工程的要求和具体情况而有所差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抗浮锚杆成孔质量通病防治

抗浮锚杆成孔质量通病防治

抗浮锚杆成孔质量通病防治
抗浮锚杆受拉构件,一端锚固在建筑物底板,另一端锚固在地基的持力层中,受力过程首先是通过锚固体钢筋与注浆体之间的作用将上拔力传至注浆体上;而后通过注浆体与周边土层之间的摩擦力将注浆体所受到的力传至周围稳定土体中去,从而形成具有一定抗拔能力的抗浮锚杆,起到抗浮锚杆的抗浮作用。

二、施工流程
三、成孔过程中质量通病防治
通病现象1:孔位误差大
产生原因:第一,测量放线误差;第二、放线后未对测量成果保护;第三、钻孔施工未对准测放点。

产生后果:锚杆间距超过规范要求,不能通过验收。

防治措施:第一、放线后,对测量成果进行复核;第二、成孔前,对测放点通过与周边点距离进行复核。

通病现象2:施工工作面标高低于设计标高。

抗浮锚杆8个施工操作要点及34个质量通病

抗浮锚杆8个施工操作要点及34个质量通病

抗浮锚杆8个施工操作要点及34个质量通病一、受力原理抗浮锚杆受拉构件,一端锚固在建筑物底板,另一端锚固在地基的持力层中,受力过程首先是通过锚固体钢筋与注浆体之间的作用将上拔力传至注浆体上;而后通过注浆体与周边土层之间的摩擦力将注浆体所受到的力传至周围稳定土体中去,从而形成具有一定抗拔能力的抗浮锚杆,起到抗浮锚杆的抗浮作用。

三、抗浮锚杆施工流程1、施工流程2、操作要点1)锚杆基本试验:参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附录C.2执行(1)锚杆基本试验的地质条件、锚杆材料和施工工艺等应与工程锚杆一致。

(2)基本试验时最大的试验荷载不宜超过锚杆杆体承载力标准值的0.9倍。

(3)基本试验主要目的是确定锚固体与岩土层间粘结强度特征值、锚杆设计参数和施工工艺。

每种试验锚杆数量均不应小于3根。

(4)锚杆基本试验应采用循环加、卸荷法。

(5)出现下列情况视为破坏,终止加载:锚头位移不收敛、锚固体从岩土层中拔出或锚杆从锚固体中拔出;锚头总位移量超过设计允许值;一级荷载产生的位移增量超过上一级荷载位移增量的2倍。

(6)绘制荷载-位移曲线、荷载-弹性位移曲线和荷载-塑性位移曲线。

2)测量放孔根据控制点和锚杆平面布置图进行锚杆测放,并作锚孔孔位放点标记。

测放务必准确,要求测放过程中作好记录,检查无误,确保孔位的准确。

锚杆定位偏差不宜大于20mm。

3)钻机成孔钻机就位时,必须固定牢固,确保钻机机架的水平度和立轴的垂直度。

锚杆孔直径按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宜取锚杆直径的3倍,但不应小于一倍锚杆直径加50mm)。

锚杆成孔采用跟管钻进,并且利用空压机产生的高压空气进行排渣。

达到设计深度后,不得立即停钻,稳钻1~2min,防止底端头达不到设计的锚固直径。

锚孔倾斜度不应大于5%,钻孔深度超过锚杆设计长度应不小于0.5m。

4)清孔提钻终孔后利用高压空气清除孔内余渣,直到孔口返出之风,手感无尘屑为止,避免孔内沉渣存在。

同时现场工程师及质检员进行孔深及锚孔偏斜度检测,符合要求后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抗浮锚杆常见问题及处理方式.

抗浮锚杆常见问题及处理方式.

抗浮锚杆常见问题及处理⽅式.1.测量放线阶段1.1⽆基础图产⽣原因:由于抗浮锚杆设计阶段图纸很可能不是最终版本,施⼯时,基础图标⾼、抗浮⼒及地下室位置均可能与抗浮锚杆设计图纸不符。

产⽣后果:抗浮锚杆不能满⾜主体设计要求,抗浮锚杆报废防治措施:抗浮锚杆放线前与基础图(蓝图,盖审图章)复核,复核轴线、标⾼、抗浮⼒等;1.2未对锚杆编号、分区或编号混乱产⽣原因:锚杆编号时,未考虑验收分区,对整个施⼯区域统⼀编号,编号随意产⽣后果:不便于施⼯记录,可能造成锚杆施⼯漏记防治措施:对锚杆先进⾏分区,在每⼀个区内按横排编号,从左⾄右从上⾄下。

1.3未锚杆标⾼未明确产⽣原因:施⼯时为查看基础图,未对基底标⾼计算,对独⽴柱基底标⾼未计算产⽣后果:施⼯时抗浮锚杆标⾼不准确防治措施:施⼯前根据基础图分区域标注锚杆标⾼2.成孔阶段2.1孔位误差⼤产⽣原因:测量放线误差⼤;放线后成果保护不到位;钻孔施⼯未对准测放点产⽣后果:锚杆间距超过规范要求,不能通过验收。

防治措施:放线后,对测量成果进⾏复核;成孔前,对测放点通过与周边点距离进⾏复核2.2施⼯⼯作⾯标⾼低于设计标⾼产⽣原因:⼟⽅开挖时,未严格控制标⾼,⾄使超挖产⽣后果:锚杆锚固段内地层被扰动,不能提供设计要求的锚固⼒防治措施:⼟⽅开挖时严格控制标⾼2.3锚孔深度与设计有出⼊产⽣原因:锚杆施⼯场地⾼低不平,未对锚杆位置进⾏标⾼测量;成孔施⼯随意,终孔时未进⾏测量产⽣后果:锚杆锚固段长度不⾜或锚杆锚⼊筏板长度不⾜防治措施:锚杆放孔时,同时测量孔位标⾼;计算成孔深度,终孔时,测量钻孔深度2.4地层与地勘报告不符时调整锚孔深度产⽣原因:钻孔时,未对实际地层进⾏编录,未发现与地勘报告不符合的软弱层,或出现后,未对锚杆长度进⾏调整产⽣后果:锚杆锚固⼒不满⾜设计要求,锚杆验收试验不合格防治措施:成孔时进⾏编录,发现与地勘报告不符的软弱层,及时通知设计单位对锚杆长度进⾏调整2.5独⽴柱及条形基础位置锚孔深度未考虑独⽴柱深度产⽣原因:未考虑独⽴柱及条形基础深度产⽣后果:锚杆锚固段长度不⾜防治措施:施⼯前,统计独⽴柱及条形基础厚度,锚孔深度相应加深,对应⾄每根锚杆2.6卵⽯地层锚杆深度范围内有地下⽔产⽣原因:降⽔时未考虑抗浮锚杆施⼯地下⽔要求,地下⽔未降⾄锚杆底部以下产⽣后果:锚杆施⼯时,砂层及砾⽯沉淀⾄孔底,注浆时不能保证孔底注浆,锚杆锚固段减少防治措施:降⽔设计时,考虑抗浮锚杆施⼯,保证⽔位降⾄锚杆底部2.7泥岩中孔壁有泥⽪产⽣原因:由于岩层中有地下⽔,成孔过程中,孔壁产⽣泥⽪,终孔时,未对锚孔进⾏清洗,同时,锚孔放置久后,孔内泥浆沉淀产⽣后果:锚固体与地层摩阻⼒降低,锚杆锚固⼒不⾜防治措施:锚孔终孔时,先向孔内加⽔,再⽤压缩空⽓从孔底将⽔吹出,反复⼏次,可将孔壁泥⽪清洗⼲净,锚杆放⼊后应及时注浆。

简析地下室抗浮锚杆施工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简析地下室抗浮锚杆施工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简析地下室抗浮锚杆施工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摘要:本文对抗浮锚杆在地下室的施工作业流程进行了阐述分析,并结合抗浮锚杆在地下室施工中作业应需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以此仅供参考。

关键词:抗浮锚杆;施工;解决措施;地下室在传统地下室作业施工,必然会考虑到地下水对建筑物到来的不利负面影响,故而会用抗浮锚杆来处理一些防水、渗水等施工问题。

尤其是对于一些高层建筑裙房结构而言,地下室内的整体构造的安全性能、埋深处理、结构抗浮性能等问题的深入研究,对建筑工程整体安全性能体现具备重大现实意义与导向作用。

但值得说明的是,目前并没有专门针对于地下室抗浮锚杆而具体制定的施工规范,所以仅能依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涉及到锚杆部分的内容进行参考;计算部分则可以参考《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相关内容。

因此,在其作业过程中,务必要按照基本工艺要求进行严格施工与认真作业,以此才能避免在实践作业中出现质量问题与安全事故等。

一、基本工艺流程(一)施工放样首先要按照施工作业规模及图纸设计的要求对所有孔进行编号,目的是使经过编号的孔能够结合已知坐标点和图纸作为计算根据,计算出各个孔的孔位坐标,以此才能利用全站仪进行正规孔位放样工作。

而在定位放样的同时,应同步测出孔位的地面高程,进而才能为钻孔深度提供指导依据。

(二)成孔钻孔时应利用合适规格、型号的地质钻机或者是套管式钻机进行钻孔。

具体钻孔的工艺方法可以结合地层或土地的实际特性来选用合适的工艺方法;与之同时,施工方应做好钻孔的档案记录,如在钻孔工序涉及到的工艺方法选取、孔径标准及其长度、钻头的规格与型号等,其目的是为以后类似结构作业提供十足、充足的指导依据。

(三)清孔灌浆注浆灌注前仍能够利用清孔设施对钻好的成孔进行清理、清洁、清洗工作,并配套做好钻孔的养护,避免浆液流入到孔内。

此外,灌注的浆液的水泥集料也要保证其质量性能、规格型号合理,一般清孔后浆液灌注所采用的是32.5R水泥,并拌和配制成作业所需的纯水泥浆。

全长粘结抗浮锚杆施工流程和方法

全长粘结抗浮锚杆施工流程和方法

全长粘结抗浮锚杆施工流程和方法随着城市建设的国际化,人们开发计划越来越重视地下空间的开发,地下商城、车库等体育场馆日益增多,地下空间的用途变得越来越最广泛。

停车场、体育场馆、商场和大型公共建筑等大跨度空间结构,普遍存在大面积区域成片与地下水浮力的平衡问题;尤其是高层群体建筑都设计成纯地下结构或整体裙房,地下室埋深也逐渐加深,大部分地下由于受到地下水的侵蚀,抗浮环境问题逐渐显现。

就目前情况来看,建筑行业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关于地下水浮力的确定以及地下结构抗浮计算规则;过往的规范和操作流程都是漏洞百出,这对抗浮设计而言无疑是一大难题,截止目前,出现地下室上浮经常出现事故的工程已不在少数。

先前为辅的抗浮方法主要以压重法为主,近年来抗浮桩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但抗浮桩的裂缝管控裂缝与耐久性、抗浮结构性问题桩与基础的变形协调等问题没有给与很好的解决。

抗浮锚杆是一种新的抗浮星毛手段,有着良好的地层适应性,所需作业面小,易于施工。

其布置非常灵活,数量较多,锚固效率高,有利于地板孔隙受力。

由于其单向受力特点,抗拔力和预应力圣皮耶尔县,密切合作有利于建筑结构的应力与变形沟通协调,在许多条件下才优于压重和抗浮桩优于方案。

1、全长粘结抗浮锚杆全长粘接抗浮锚杆杆体多是大直径螺纹钢筋,通过扩大混凝土截面、涂刷防腐涂层成功进行防腐后处理处理,在混凝土底板内浇筑锚杆托架头部,再进行简单的防水处理即可。

其不施加预应力,是一种被动剪应力形式,锚固力并力发挥作用需要较大变形。

但由于其构造简单,适合土层、岩层、沙砾层等,且施工效率高、周期短,相比其它形式较的抗浮锚杆造价较为经济,是目前广泛采用的一种抗浮锚杆形式。

2、一般而言预应力抗浮锚杆普通预应力锚杆可施加预应力,有自由段,是一种主动抗力形式,利用钢绞线、钢筋来制作杆体,锚杆通过锚具锚固在底板上,可重复张拉锚杆。

3、压力分散型锚杆压力分散型锚杆基于单孔复合锚杆法原理,主要将多个承载体在锚杆的各个方位,采用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将总的抓手锚杆力分散给每个承载体,使集中拉力转化成几个较小的压力,东段并分别作用在几个短的锚固段上所。

抗浮锚杆8个施工操作要点

抗浮锚杆8个施工操作要点

1)锚杆基本试验:参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附录C.2执行(1)锚杆基本试验的地质条件、锚杆材料和施工工艺等应与工程锚杆一致。

(2)基本试验时最大的试验荷载不宜超过锚杆杆体承载力标准值的0.9倍。

(3)基本试验主要目的是确定锚固体与岩土层间粘结强度特征值、锚杆设计参数和施工工艺。

每种试验锚杆数量均不应小于3根。

(4)锚杆基本试验应采用循环加、卸荷法。

(5)出现下列情况视为破坏,终止加载:锚头位移不收敛、锚固体从岩土层中拔出或锚杆从锚固体中拔出;锚头总位移量超过设计允许值;一级荷载产生的位移增量超过上一级荷载位移增量的2倍。

(6)绘制荷载-位移曲线、荷载-弹性位移曲线和荷载-塑性位移曲线。

2)测量放孔根据控制点和锚杆平面布置图进行锚杆测放,并作锚孔孔位放点标记。

测放务必准确,要求测放过程中作好记录,检查无误,确保孔位的准确。

锚杆定位偏差不宜大于20mm。

3)钻机成孔钻机就位时,必须固定牢固,确保钻机机架的水平度和立轴的垂直度。

锚杆孔直径按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宜取锚杆直径的3倍,但不应小于一倍锚杆直径加50mm)。

锚杆成孔采用跟管钻进,并且利用空压机产生的高压空气进行排渣。

达到设计深度后,不得立即停钻,稳钻1~2min,防止底端头达不到设计的锚固直径。

锚孔倾斜度不应大于5%,钻孔深度超过锚杆设计长度应不小于0.5m。

4)清孔提钻终孔后利用高压空气清除孔内余渣,直到孔口返出之风,手感无尘屑为止,避免孔内沉渣存在。

同时现场工程师及质检员进行孔深及锚孔偏斜度检测,符合要求后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5)杆体制作锚杆材料可根据锚固工程性质、锚固部位和工程规模等因素,选择高强度、低松弛的普通钢筋、高强精轧螺纹钢筋、预应力钢丝或钢绞线。

锚杆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以及有关专门标准的规定。

锚杆下料长度为钻孔长度+锚入上部结构长度。

其中锚入上部结构的长度应符合钢筋的锚固长度要求。

除锈处理采用钢丝刷清除钢筋、焊管铁锈。

抗浮锚杆常见问题及处理方式资料

抗浮锚杆常见问题及处理方式资料

1.测量放线阶段1.1无基础图产生原因:由于抗浮锚杆设计阶段图纸很可能不是最终版本,施工时,基础图标高、抗浮力及地下室位置均可能与抗浮锚杆设计图纸不符。

产生后果:抗浮锚杆不能满足主体设计要求,抗浮锚杆报废防治措施:抗浮锚杆放线前与基础图(蓝图,盖审图章)复核,复核轴线、标高、抗浮力等;1.2未对锚杆编号、分区或编号混乱产生原因:锚杆编号时,未考虑验收分区,对整个施工区域统一编号,编号随意产生后果:不便于施工记录,可能造成锚杆施工漏记防治措施:对锚杆先进行分区,在每一个区内按横排编号,从左至右从上至下。

1.3未锚杆标高未明确产生原因:施工时为查看基础图,未对基底标高计算,对独立柱基底标高未计算产生后果:施工时抗浮锚杆标高不准确防治措施:施工前根据基础图分区域标注锚杆标高2.成孔阶段2.1孔位误差大产生原因:测量放线误差大;放线后成果保护不到位;钻孔施工未对准测放点产生后果:锚杆间距超过规范要求,不能通过验收。

防治措施:放线后,对测量成果进行复核;成孔前,对测放点通过与周边点距离进行复核2.2施工工作面标高低于设计标高产生原因:土方开挖时,未严格控制标高,至使超挖产生后果:锚杆锚固段内地层被扰动,不能提供设计要求的锚固力防治措施:土方开挖时严格控制标高2.3锚孔深度与设计有出入产生原因:锚杆施工场地高低不平,未对锚杆位置进行标高测量;成孔施工随意,终孔时未进行测量产生后果:锚杆锚固段长度不足或锚杆锚入筏板长度不足防治措施:锚杆放孔时,同时测量孔位标高;计算成孔深度,终孔时,测量钻孔深度2.4地层与地勘报告不符时调整锚孔深度产生原因:钻孔时,未对实际地层进行编录,未发现与地勘报告不符合的软弱层,或出现后,未对锚杆长度进行调整产生后果:锚杆锚固力不满足设计要求,锚杆验收试验不合格防治措施:成孔时进行编录,发现与地勘报告不符的软弱层,及时通知设计单位对锚杆长度进行调整2.5独立柱及条形基础位置锚孔深度未考虑独立柱深度产生原因:未考虑独立柱及条形基础深度产生后果:锚杆锚固段长度不足防治措施:施工前,统计独立柱及条形基础厚度,锚孔深度相应加深,对应至每根锚杆2.6卵石地层锚杆深度范围内有地下水产生原因:降水时未考虑抗浮锚杆施工地下水要求,地下水未降至锚杆底部以下产生后果:锚杆施工时,砂层及砾石沉淀至孔底,注浆时不能保证孔底注浆,锚杆锚固段减少防治措施:降水设计时,考虑抗浮锚杆施工,保证水位降至锚杆底部2.7泥岩中孔壁有泥皮产生原因:由于岩层中有地下水,成孔过程中,孔壁产生泥皮,终孔时,未对锚孔进行清洗,同时,锚孔放置久后,孔内泥浆沉淀产生后果:锚固体与地层摩阻力降低,锚杆锚固力不足防治措施:锚孔终孔时,先向孔内加水,再用压缩空气从孔底将水吹出,反复几次,可将孔壁泥皮清洗干净,锚杆放入后应及时注浆。

抗浮锚杆常见问题及处理方式

抗浮锚杆常见问题及处理方式

1.测量放线阶段1.1无根底图产生原因:由于抗浮锚杆设计阶段图纸很可能不是最终版本,施工时,根底图标高、抗浮力及地下室位置均可能与抗浮锚杆设计图纸不符。

产生后果:抗浮锚杆不能满足主体设计要求,抗浮锚杆报废防治措施:抗浮锚杆放线前与根底图〔蓝图,盖审图章〕复核,复核轴线、标高、抗浮力等;1.2未对锚杆编号、分区或编号混乱产生原因:锚杆编号时,未考虑验收分区,对整个施工区域统一编号,编号随意产生后果:不便于施工记录,可能造成锚杆施工漏记防治措施:对锚杆先进展分区,在每一个区按横排编号,从左至右从上至下。

1.3未锚杆标高未明确产生原因:施工时为查看根底图,未对基底标高计算,对独立柱基底标高未计算产生后果:施工时抗浮锚杆标高不准确防治措施:施工前根据根底图分区域标注锚杆标高2.成孔阶段2.1孔位误差大产生原因:测量放线误差大;放线后成果保护不到位;钻孔施工未对准测放点产生后果:锚杆间距超过规要求,不能通过验收。

防治措施:放线后,对测量成果进展复核;成孔前,对测放点通过与周边点距离进展复核2.2施工工作面标上下于设计标高产生原因:土方开挖时,未严格控制标高,至使超挖产生后果:锚杆锚固段地层被扰动,不能提供设计要求的锚固力防治措施:土方开挖时严格控制标高2.3锚孔深度与设计有出入产生原因:锚杆施工场地上下不平,未对锚杆位置进展标高测量;成孔施工随意,终孔时未进展测量产生后果:锚杆锚固段长度缺乏或锚杆锚入筏板长度缺乏防治措施:锚杆放孔时,同时测量孔位标高;计算成孔深度,终孔时,测量钻孔深度2.4地层与地勘报告不符时调整锚孔深度产生原因:钻孔时,未对实际地层进展编录,未发现与地勘报告不符合的软弱层,或出现后,未对锚杆长度进展调整产生后果:锚杆锚固力不满足设计要求,锚杆验收试验不合格防治措施:成孔时进展编录,发现与地勘报告不符的软弱层,及时通知设计单位对锚杆长度进展调整2.5独立柱及条形根底位置锚孔深度未考虑独立柱深度产生原因:未考虑独立柱及条形根底深度产生后果:锚杆锚固段长度缺乏防治措施:施工前,统计独立柱及条形根底厚度,锚孔深度相应加深,对应至每根锚杆2.6卵石地层锚杆深度围有地下水产生原因:降水时未考虑抗浮锚杆施工地下水要求,地下水未降至锚杆底部以下产生后果:锚杆施工时,砂层及砾石沉淀至孔底,注浆时不能保证孔底注浆,锚杆锚固段减少防治措施:降水设计时,考虑抗浮锚杆施工,保证水位降至锚杆底部2.7泥岩中孔壁有泥皮产生原因:由于岩层中有地下水,成孔过程中,孔壁产生泥皮,终孔时,未对锚孔进展清洗,同时,锚孔放置久后,孔泥浆沉淀产生后果:锚固体与地层摩阻力降低,锚杆锚固力缺乏防治措施:锚孔终孔时,先向孔加水,再用压缩空气从孔底将水吹出,反复几次,可将孔壁泥皮清洗干净,锚杆放入后应及时注浆。

抗浮锚杆常见问题及处理方式

抗浮锚杆常见问题及处理方式

1.测量放线阶段1.1无根底图产生原因:由于抗浮锚杆设计阶段图纸很可能不是最终版本,施工时,根底图标高、抗浮力与地下室位置均可能与抗浮锚杆设计图纸不符。

产生后果:抗浮锚杆不能满足主体设计要求,抗浮锚杆报废防治措施:抗浮锚杆放线前与根底图〔蓝图,盖审图章〕复核,复核轴线、标高、抗浮力等;1.2未对锚杆编号、分区或编号混乱产生原因:锚杆编号时,未考虑验收分区,对整个施工区域统一编号,编号随意产生后果:不便于施工记录,可能造成锚杆施工漏记防治措施:对锚杆先进展分区,在每一个区按横排编号,从左至右从上至下。

1.3未锚杆标高未明确产生原因:施工时为查看根底图,未对基底标高计算,对独立柱基底标高未计算产生后果:施工时抗浮锚杆标高不准确防治措施:施工前根据根底图分区域标注锚杆标高2.成孔阶段2.1孔位误差大产生原因:测量放线误差大;放线后成果保护不到位;钻孔施工未对准测放点产生后果:锚杆间距超过规要求,不能通过验收。

防治措施:放线后,对测量成果进展复核;成孔前,对测放点通过与周边点距离进展复核2.2施工工作面标上下于设计标高产生原因:土方开挖时,未严格控制标高,至使超挖产生后果:锚杆锚固段地层被扰动,不能提供设计要求的锚固力防治措施:土方开挖时严格控制标高2.3锚孔深度与设计有出入产生原因:锚杆施工场地上下不平,未对锚杆位置进展标高测量;成孔施工随意,终孔时未进展测量产生后果:锚杆锚固段长度缺乏或锚杆锚入筏板长度缺乏防治措施:锚杆放孔时,同时测量孔位标高;计算成孔深度,终孔时,测量钻孔深度2.4地层与地勘报告不符时调整锚孔深度产生原因:钻孔时,未对实际地层进展编录,未发现与地勘报告不符合的软弱层,或出现后,未对锚杆长度进展调整产生后果:锚杆锚固力不满足设计要求,锚杆验收试验不合格防治措施:成孔时进展编录,发现与地勘报告不符的软弱层,与时通知设计单位对锚杆长度进展调整2.5独立柱与条形根底位置锚孔深度未考虑独立柱深度产生原因:未考虑独立柱与条形根底深度产生后果:锚杆锚固段长度缺乏防治措施:施工前,统计独立柱与条形根底厚度,锚孔深度相应加深,对应至每根锚杆2.6卵石地层锚杆深度围有地下水产生原因:降水时未考虑抗浮锚杆施工地下水要求,地下水未降至锚杆底部以下产生后果:锚杆施工时,砂层与砾石沉淀至孔底,注浆时不能保证孔底注浆,锚杆锚固段减少防治措施:降水设计时,考虑抗浮锚杆施工,保证水位降至锚杆底部2.7泥岩中孔壁有泥皮产生原因:由于岩层中有地下水,成孔过程中,孔壁产生泥皮,终孔时,未对锚孔进展清洗,同时,锚孔放置久后,孔泥浆沉淀产生后果:锚固体与地层摩阻力降低,锚杆锚固力缺乏防治措施:锚孔终孔时,先向孔加水,再用压缩空气从孔底将水吹出,反复几次,可将孔壁泥皮清洗干净,锚杆放入后应与时注浆。

抗浮锚杆常见问题及处理方式.

抗浮锚杆常见问题及处理方式.
1.
1.1
产生原因:由于抗浮锚杆设计阶段图纸很可能不是最终版本,施工时,基础图标高、抗浮力及地下室位置均可能与抗浮锚杆设计图纸不符。
产生后果:抗浮锚杆不能满足主体设计要求,抗浮锚杆报废
防治措施:抗浮锚杆放线前与基础图(蓝图,盖审图章)复核,复核轴线、标高、抗浮力等;
1.2
产生原因:锚杆编号时,未考虑验收分区,对整个施工区域统一编号,编号随意
产生后果:注浆体不饱满,局部无注浆体
防治措施:待浆液返至孔口后再拔注浆管
4.7
产生原因:由于岩石地层中有裂隙,钻孔过程中,高压空气使裂隙贯通,注浆时串孔;卵石地层,由于孔间距较近,钻孔过程中卵石中的孔隙也容易贯通
产生后果:影响被串孔的注浆质量,影响锚固力
防治措施:对于锚杆间距较近的,跳隔施工
5
5.1
3.7
产生原因:锚孔深度与设计不符,或锚杆放入孔内深度不足
产生后果:锚杆标高高于设计时,锚杆锚固段长度不满足要求,锚杆标高低于设计时,锚入混凝土长度不满足,需要对锚杆杆体接长
防治措施:锚杆安放前,检查锚孔深度,锚杆安放后,检查锚杆标高
3.8
产生原因:锚杆制作时,未按设计要求放置注浆管;未对注浆管进行固定,拔管时,注浆管拔出;注浆时拔管过快
防治措施:加入的碎石质量满足要求,碎石在注浆过程中加入注浆过程中对锚杆进行振动,注浆后应反复补浆直至孔口浆液不下降
4.5
产生原因:注浆完成时未对锚杆位置调整
产生后果:锚杆间距不满足设计要求,锚杆保护层不满足设计要求
防治措施:注浆完成时,对锚杆进行居中固定
4.6
产生原因:注浆过程中,担心注浆管不能拔出,注浆过程中拔出过快
产生后果:钢筋锚固段长度不足
防治措施:砾石在注浆过程中再加入,锚杆入孔前,检查钢筋有无可以挂到套管的地方,注浆管位于锚杆中央且不宜过长,以齐平锚杆为宜。

抗浮锚杆常见问题及处理方式.

抗浮锚杆常见问题及处理方式.
产生后果:若孔底有水,浆液不能进入孔底,造成锚杆底端无锚固体,影响锚杆锚固力
防治措施:锚杆制作时,注浆管安放至锚杆底部0.2m;用胶带或铁丝将注浆管固定在锚杆上;注浆时,待浆液返回至孔口再拔管。
3.9
产生原因:套管内加入砾石,造成与钢管摩擦较大,拔管时,钢筋随套管上拔,同时,钢筋和注浆管挂在套管内不平的位置,拔管时,钢筋随套管上拔
产生后果:不便于施工记录,可能造成锚杆施工漏记
防治措施:对锚杆先进行分区,在每一个区内按横排编号,从左至右从上至下。
1.3
产生原因:施工时为查看基础图,未对基底标高计算,对独立柱基底标高未计算
产生后果:施工时抗浮锚杆标高不准确
防治措施:施工前根据基础图分区域标注锚杆标高
2.
2.1
产生原因:测量放线误差大;放线后成果保护不到位;钻孔施工未对准测放点
防治措施:基本试验为特征值的2倍,验收试验为特征值的1.5倍;锚杆杆体钢筋按设计拔抗力特征值的2.5倍配置
5.5
产生原因:未按选点进行检测
产生后果:检测结果不满足要求
防治措施:检测前对检测人员交底,检测过程中加强检查
6
6.1
产生原因:抢工期,产生后果,钢筋与锚固体松动,影响锚固力
防治措施:检底应在注浆体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检底采用人工;先检底再施工抗浮锚杆
产生后果:注浆体不饱满,局部无注浆体
防治措施:待浆液返至孔口后再拔注浆管
4.7
产生原因:由于岩石地层中有裂隙,钻孔过程中,高压空气使裂隙贯通,注浆时串孔;卵石地层,由于孔间距较近,钻孔过程中卵石中的孔隙也容易贯通
产生后果:影响被串孔的注浆质量,影响锚固力
防治措施:对于锚杆间距较近的,跳隔施工
5

抗浮锚杆常见问题及处理方式.

抗浮锚杆常见问题及处理方式.
防治措施:基本试验为特征值的2倍,验收试验为特征值的1.5倍;锚杆杆体钢筋按设计拔抗力特征值的2.5倍配置
5.5
产生原因:未按选点进行检测
产生后果:检测结果不满足要求
防治措施:检测前对检测人员交底,检测过程中加强检查
6
6.1
产生原因:抢工期,产生后果,钢筋与锚固体松动,影响锚固力
防治措施:检底应在注浆体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检底采用人工;先检底再施工抗浮锚杆
产生后果:注浆体不饱满,局部无注浆体
防治措施:待浆液返至孔口后再拔注浆管
4.7
产生原因:由于岩石地层中有裂隙,钻孔过程中,高压空气使裂隙贯通,注浆时串孔;卵石地层,由于孔间距较近,钻孔过程中卵石中的孔隙也容易贯通
产生后果:影响被串孔的注浆质量,影响锚固力
防治措施:对于锚杆间距较近的,跳隔施工
5
5.1
4
4.1
产生原因:未按设计配合比进行拌料
产生后果:锚固体强度不足或注浆后,锚孔内浆液收缩较大
防治措施:严格按设计进行拌料。
4.2
产生原因:施工管理不到位
产生后果:卵石地层,注浆不及时会导致塌孔,同时若有地下水,容易造成注浆管底部堵塞,不能注浆及孔底一定深度无浆液;岩石地层,孔底容易沉淀泥浆,影响锚固力
5.3
产生原因:未按规范进行选点
产生后果:不能通过验收
防治措施:根据规范要求,选点按同种规格锚杆取总数的5%进行选点,同种规格指抗拔力相同,锚杆参数相同
5.4
产生原因:由于检测人员对规范的理解不同,造成实际检测抗拔力不满足规范要求;试验锚杆钢筋强度不满足,检测按材料强度的0.8倍进行检测
产生后果:不能通过验收
3.3
产生原因:不熟悉设计图或施工随意

抗浮锚杆常见问题及处理方式.

抗浮锚杆常见问题及处理方式.
5.3
产生原因:未按规范进行选点
产生后果:不能通过验收
防治措施:根据规范要求,选点按同种规格锚杆取总数的5%进行选点,同种规格指抗拔力相同,锚杆参数相同
5.4
产生原因:由于检测人员对规范的理解不同,造成实际检测抗拔力不满足规范要求;试验锚杆钢筋强度不满足,检测按材料强度的0.8倍进行检测
产生后果:不能通过验收
防治措施:锚杆施工后及时注浆当天施工的锚杆必须当天完成注浆。
4.3
产生原因:加入的碎石不合格
产生后果:浆液不能渗入碎石内,造成锚固体松散影响锚固体与钢筋的握裹力
防治措施:进料前对碎石质量作要求,碎石应粒径接近2cm含细料较少,碎石干净。
4.4
产生原因:浆液渗透碎石不均
产生后果:锚固体松散,影响锚固体与钢筋的握裹力
产生后果:钢筋锚固段长度不足
防治措施:砾石在注浆过程中再加入,锚杆入孔前,检查钢筋有无可以挂到套管的地方,注浆管位于锚杆中央且不宜过长,以齐平锚杆为宜。
3.10
产生原因:钢筋玩起时,采用单根钢管直接向下压,对弯起点未控制
产生后果:弯起点距抗水板底面过近,锚杆受力后,抗水板开裂
防治措施:钢筋弯起,必须对钢筋的直线段进行固定,防止一起弯起。
产生后果:锚杆间距超过规范要求,不能通过验收。
防治措施:放线后,对测量成果进行复核;成孔前,对测放点通过与周边点距离进行复核
2.2
产生原因:土方开挖时,未严格控制标高,至使超挖
产生后果:锚杆锚固段内地层被扰动,不能提供设计要求的锚固力
防治措施:土方开挖时严格控制标高
2.3
产生原因:锚杆施工场地高低不平,未对锚杆位置进行标高测量;成孔施工随意,终孔时未进行测量
防治措施:基本试验为特征值的2倍,验收试验为特征值的1.5倍;锚杆杆体钢筋按设计拔抗力特征值的2.5倍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浮锚杆受拉构件,一端锚固在建筑物底板,另一端锚固在地基的持力层中,受力过程首先是通过锚固体钢筋与注浆体之间的作用将上拔力传至注浆体上;而后通过注浆体与周边土层之间的摩擦力将注浆体所受到的力传至周围稳定土体中去,从而形成具有一定抗拔能力的抗浮锚杆,起到抗浮锚杆的抗浮作用。

采用抗浮锚杆除了平衡地下水浮力作用外,还可起到加固地基的作用,从而减小地基变形及不均匀沉降。

抗浮锚杆:杆体架立筋注浆管
三、抗浮锚杆施工工艺
四、抗浮锚杆施工质量问题
1、锚杆制作易出现问题
①锚杆下料平直段长度不够。

②起弯点位置、弯起角度与设计图纸不符。

制不合格的锚杆严禁投入使用。

整改措施:
要求锚杆加工下料时,依照设计要求严格控制下料长度,各型号锚杆平直长度不得低于设计长度。

2、抗浮锚杆焊接质量不满足要求
锚杆架立筋焊接质量差,锚杆吊运到现场后,易出现架立筋脱落、偏位现象
质量整改措施:
锚杆架立筋需焊接饱满,吊运时注意成品保护。

如锚杆吊运到现场出现架立筋偏位、脱落现象,需在现场进行二次焊接,补焊到位。

现场样板:在锚杆上焊接架立筋样板,严格按样板施工。

3、抗浮锚杆成孔清渣不及时和整改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