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家庭生态系统理论探讨家庭压力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家庭生態系統理論探討家庭壓力管理

謝美香

嘉大家庭教育所

壹、前言

家庭看似一個簡單的單位,乍看之下它的組織成員只有父母與孩子,但這個看似簡潔的團體卻有著複雜的人際網絡,它不斷的與週遭環境互動,形成網網相連的「生態系統」(Ecological System );再加上資訊的快速發達,現今工商業社會中人人腳步迅速,深怕趕不上別人,今日的家庭形態及傳統家庭觀念也和以往大大不同,所以產生了各種大大小小的壓力,而家庭壓力影響的層面更大,本篇文章希望藉由「家庭生態系統理論」的探討,一方面是希望尋求良好的家庭壓力管理,另一方面則是希望可增進家庭生活品質。

貳、家庭生態系統理論的探討

目前解釋個體與環境互動最完整的學說就是由Bronfenbrenner在1970年代所提出的「家庭生態系統理論」(Ecological System Theory),Bronfenbrenner 認為家庭生態系統包括小系統(microsystem)、中系統(mesosystem)、外系統(esosystem)和大系統(macrosystem)等四個系統,家庭是「小系統」的一種,「中間系統」為兩個小系統的連結,「外系統」為外在的環境脈胳,「大系

統」是由外系統、中間系統、小系統受彼此直接或間接的互動影響;若因系統間的不適應於是產生改變則為壓力與危機的開始。

以下筆者將舉出一個實例及圖一來說明各系統的意義及各系統彼此之間環環相扣所造成的影響。

筆者曾經輔導過一位極度重症的在家教育學生,令筆者感動的是這位孩子的母親,她的女兒在七個月大時即罹患病症---「雷特氏 症」,無法言語、無法自行進食,她的丈夫背離了她,她獨自扶養著自己的孩子,她帶著孩子回到娘家,幸好有娘家家人的支持與鼓勵,在孩子六歲以後,她投入了 就業系統,與人合夥開了一家服飾店,最近她接觸到慈濟,其實她投入慈濟的時間並不多,因為她除了白天必須看店外,晚上還必須照顧重症的女兒,但或許是宗教 的心靈支持,她覺得能為慈濟召集善款是她所能做的貢獻的,所以目前她的生活有了重心,她也接納了自己的人生,在筆者輔導的這兩年中,筆者覺得這位媽媽及她 的原生家庭是健全與懂得家庭壓力管理的。

從以上這個例子我們看到了「小系統」--小系統是指與個體直接互動的人事物。例如:這位單親媽媽與她小女兒的互動,女兒的生活起居、病痛折磨接牽引著這位單親母親的日常生活安排。「中間系統」--中間系統是指與個體所直接參與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小系統。藉由「家庭」與「醫院」的互動交流,在孩子尚未達到就學年齡前,這位小朋友所接觸到環境只有外婆家和醫院的醫護人員,當每個月的例行檢查、和醫護人員給予孩子及母親的回饋訊息著實牽引著這家人的情緒反應,若孩子的檢查報告是穩定的、醫護人員給予信心支持,這個家庭氣氛就會較安定;若是孩子病情不穩定,這幾人就要奔波勞累了。「外系統」--外系

統是指會影響與個體直接接觸的小系統,但個體未直接參與的系統。例如:家中有位多重極重度的小孩,別人可能會投以異樣的眼光,雖然現在已經是科學昌明的時代,但不可諱言的台灣人雖然擁有高度的憐憫心,但在這一層美麗的糖衣下,大家還是會指指點點,可能說是前世今生的輪迴報應,也有可能說是歷代祖先的所累積的業報,以前這位媽媽曾經因為孩子的不健全,她很想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撫養這樣的孩子,她求神問卜、算命。在想要知道真相的過程中不如別人的一句真心話,有一天她在菜園裡工作,她的一位鄰居路過,對她說了一句:「阿珠,我覺得你是老天爺派下來的菩薩,老天爺知道你充滿了愛,所以把這一位折翼的天使托給妳照顧。」別人的一句關懷鼓勵,給這位母親極強的增強作用,雖然這位鄰居並沒有和這一位孩子直接接觸,但因為母親聽到增強的言詞後,會以更健康的心態扶養這位小孩,漸而使家庭的運作更順暢;所以「外系統」會無形的影響到父母,間接影響到孩子。

最後一個是「大系統」---大系統指的是社會、文化、價值觀等較高層次的大系統,它影響著各系統。例如若是我們政府的福利政策能給予這類家庭的支持、社會上的價值觀能理性一點,或許就更能減輕這種家庭生活負擔。

圖1. Bronfenbrenner(1979)的生態模型

資料來源:引自Shaffer(2002).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p.60.

參、家庭壓力管理

一、家庭壓力的定義

家庭壓力(family stress)被定義為家庭系統中的壓力(pressure)或是緊張(tension),它是指一個穩定的家庭受到干擾;它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

因為人們(家庭也是)總是在發展即改變當中。壓力的改變其本身沒有好壞,而是要看家庭作如何的反應(周月清,1994)。家庭壓力是指一種緊張的狀態,當家庭資源負荷不了需求時就會產生壓力,持續的壓力非但破壞家庭和諧的氣氛,同時也擴大家庭成員彼此間的隔閡(王以仁,2001)。

二、家庭壓力理論

(一)Hill的ABC-X模式

Reuben Hill 在1958年提出了「ABC-X模式」,對於家庭壓力的科學調查提供一個實質的基礎,A、B、C、X分別代表不同的意義。此理論架構集中焦點於ABC這三個變項。

A--令人生氣的事件或壓力源。

B--在事件發生時,家庭的資源或力量。

C--為家庭對事件所賦予的意義(個別地或是集體的)

X--為壓力或危機

A 因素---壓力源事件的本身:凡是能造成家庭系統不穩定,而且產生一種令人不愉快的事件或轉變就可稱之為「壓力」。

B 因素---家庭在抗拒壓力時所具有的資源:大多數家庭有兩類資源:「整合」與「適應」。前者是指家庭成員彼此相互支援所凝聚的力量;後者則是家庭在解決問題時,尋求因應策略所具備的彈性。

C 因素--對於壓力事件的主觀認知:一個困難或壓力的出現未必能對家庭造成傷害,關鍵在於當事人給予其何種界定、何種認知。所以,家庭本身對於問題的看法以及早期面臨的經驗就成為判定的標準之一。

X 因素--危機的出現:危機是否形成要看前三項因素互動的結果。若成員對於問題認知到的嚴重性確實已影響到系統功能的運作,而且又缺乏充分的資源或助力可以協助其解決困境,此時事件本身必然就成為一個強大的壓力,足以對體系造成威脅。

圖2 Reuben Hill的ABC-X架構定義(引自周月清,1994,頁36)

(二)McCubbin&Patterson的雙重ABC-X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