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笔记

合集下载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3版)笔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3版)笔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3版)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1章绪论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1)时代特征人类社会的原始时期,主要以狩猎和采集来获取生活资料,使用的劳动工具十分简单。

(2)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几乎完全被动地依赖于大自然,把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都当作神灵的化身加以崇拜。

人对于大自然是经常处于感性适应的状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呈现为亲和的关系。

(3)园林的发展进入原始农业的公社,处于生产目的出现的种植场地和果木蔬圃是园林的萌芽状态。

2第二阶段(1)时代特征这个阶段大体上相当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

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首次技术革命。

人类社会进入以农耕经济为主的文明社会。

(2)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界已经有所了解,能够自觉地加以开发。

在这个阶段上,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已从感性的适应状态转变为理性的适应状态,但仍然保持着亲和的关系。

①人类的开发活动创造了农业文明所特有的“田园风光”。

②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但限于低下的生产力和技术条件,破坏尚处在比较局部的状态。

(3)园林的发展①发展条件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变化促进国家组织的产生和阶级的分化,促进大小城市和镇集的出现。

生产力的发达以及相应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促成造园活动的广泛开展,而植物栽培、建筑技术的进步则为大规模兴建园林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②园林的特点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畜,构成一个以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

a.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

b.主流是封闭的、内向型的。

c.以追求视觉的景观之美和精神的寄托为主要目的,并没有自觉地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

d.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和艺术家来完成。

③园林的四要素山、水、植物、建筑是构成园林的四个基本要素。

a.土地包括平地、坡地、山地、谷地等各种地形;水体包括河、湖、泉、瀑等静态的和动态的各种水形;山体和水体构成园林的骨架,也是园林的山水地貌基础。

中国园林史简要笔记

中国园林史简要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简要笔记绪论1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园林的萌芽状态(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十分低下,人类依赖自然人们为了渡过各种困难,群居形成原始聚落人对自然经常处于感性适应的状态,呈现为亲和的关系原始社会后期,进入原始农业的公社,聚落附近出现种植场地,房前屋后有了果木蔬圃,客观上接近了园林的雏形1第二阶段——园林经历了由萌芽、成长而臻于旺盛的过程(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背景经济: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政治:产生了国家组织和阶级分化,出现了大小城市和镇集人对自然界已经有了了解,能够自觉地加以开发人对自然处于理性适应状态,仍保持着亲和的关系2第三阶段——工业革命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工业社会)背景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和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方式,使人们从大自然获得更丰富的物质资源无计划、掠夺性的开发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人与自然早先的亲和关系转变为对立、敌斥的关系3第四阶段——二战后经济高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人们追求休闲旅游活动,开始意识到对自然掠夺所导致的恶果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回归到亲和的关系生态学建立了完整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理论,并逐步向社会科学延伸2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自然背景和人为背景自然背景(大地山川的中灵毓秀)1.多山、多河、湖2.植物种类多,“园林之母”3.地形、气候多样人文背景(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1.中央集权2.儒释道3.天人合一4.寄情山水5.崇尚隐逸3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不同可分为1.人工山水园2.天然山水园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主要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还包括衙署园林、祠堂园林、书院园林、会馆园林、茶楼酒肆的附属园林等(数量不多,内容类似私家园林),此外还有公共园林4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期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生长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时期、成熟后期5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涵蕴园林的生成期——商周秦汉1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1物质因素(1)囿囿起源于狩猎,囿除主要为王室提供祭祀、丧纪所用的牺牲、供应宫廷宴会的野味,但囿也有“游”的功能,具备园林的雏形性质。

古典园林史重点整理笔记

古典园林史重点整理笔记

古典园林史重点整理笔记1.一池三山: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东海里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长满了长生不老药,住着长寿快乐的神仙。

封建帝王都梦想万寿无疆与长久统治,自从汉武帝在长安城修建了象征性的“瑶池三仙山”开始,“一池三山”就成为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格局2.计成:明代的造园家,著有《园冶》一书,我国造园学的重要著作3.样式雷:样式雷是清代二百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世家的誉称。

清代宫廷建筑设计和预算分别由样房和算房承担,样房是由雷姓世袭,称为样式雷,其祖雷发达是木工,所存建筑设计模型称为烫样,图纸称画样。

4.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构园手段是指:叠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5.中国四大名园的古典园林是指:拙政园、留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

6.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园林是指圆明园7.我国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在_魏晋南北朝__开始兴起,到_唐代__有了较大的发展。

8。

北宋文学家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是记录北宋园林面貌的重要文献9.《考工》关于城市营建的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10.无锡寄畅园较多地保存着明末的布局面貌,集中而典型地体现了大造园家的回归现实主义的造园思想11.明中后期,江南出现了一批造园专家,如计成、康熙时的、周秉忠等,他们原是文人,擅长绘画,又参与造园设计与施工12.计成所著《园冶》一书中有“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的说法,来说明园林意匠的重要性13.三山五园的基本组成“三山五园"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是从康熙朝至乾隆朝陆续修建起来的。

三山是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是:畅春园、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和清漪园(颐和园)14.囿: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通常在选定地域后划出范围,或筑界垣。

囿中草木鸟兽自然滋生繁育,狩猎既是游乐活动,也是一种军事训练方式;囿中有自然景象,天然植被和鸟兽的活动,可以赏心悦目,得到美的享受.15.大内御苑:建在首都的宫城或皇城以内,供皇帝日常游憩临幸的地方。

园林史(自己整理及课堂笔记)

园林史(自己整理及课堂笔记)

园林史一、中国古典园林史1.广义园林:在一定X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配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

2.世界园林史发展的四个阶段:原始文明阶段——以生产为目的的果木蔬圃农业文明阶段——统治阶级的乐园,XX及神话的物化场所工业文明阶段——公共、开放、专业化,城市园林化信息文明阶段——生态园林世界三大造园体系:中国体系、西亚体系、欧洲体系。

3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以基址选择划分&以隶属关系划分)(1)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建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X围之内。

(2)天然山水园:利用天然山水局部进行改造或完全将天然山水苑围作为建园基址(1)皇家园林:隶属皇帝个人和皇室所有,古籍称:苑、苑囿、宫苑、御园、御苑。

(2)私家园林:民间的官僚、贵族、缙绅所私有。

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

(3)寺观园林: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

其他园林:衙署、祠堂、书院、会馆、公共。

4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本于自然、高于自然;自然美与建筑美融糅;诗画情趣;意境的蕴涵。

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一、起源:1园林雏形(1)囿——狩猎、栽培、圈养(2)台——通神、望天。

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囿中主要建筑物。

(3)园圃园——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场地圃——人工栽植蔬菜的场地2风景式的发展方向的确立天宫崇拜山岳灵石灵水灵物崇拜天人合一思想君子必得思想意识形态因素(对自然的尊敬与喜爱)神仙思想二、主要园林实例1、殷周:贵族园林——皇家园林前身殷纣王“沙丘苑台”周文王“灵囿、灵台、灵沼”2、东周:台囿结合,以台为重(1)楚国章花台a又名“章华宫”主体建筑章华台,四台相连,俗称“三休台”b宫苑“高台榭”的典型c山环水抱:人工开凿大型水体(2)吴国姑苏台:a位于阖阊(今苏州)一带b因山成台,联台为宫c 内有“海灵馆”、“馆娃阁”、“春宵宫”、“天池”等宫观池馆d观赏太湖e夫差、勾践、西施——响廊裥。

(完整word版)宋代园林风格简介分析

(完整word版)宋代园林风格简介分析

简述宋代园林的风格特色摘要:南宋和北宋(公元960—1271年)是中国古典园林进入成熟期的第一个阶段。

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把园林推向了成熟的境地,同时也促成了造园的繁荣局面,意境的创造在宋代文人园林中普遍收到重视,善于借助景物题署的“诗化”来获致意外之诣,含蓄深远,耐人寻味。

简远、疏朗、雅致、天然的文人园林风格特征对三大类型园林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这三个艺术门类相互渗透,互相融合,形成了中国山水园林的独特艺术风格,从而影响了亚洲汉文化圈内的广大领域。

关键词写意化文人园林山水园林简远疏朗1.总说中国的封建社会到宋代已经达到了发育成熟的境地。

是我国古典园林的成熟期,属于写意山水园林范畴。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中,无论经济、政治、文化方面,两宋都占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文化方面则尤为突出。

从中唐到北宋,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

首先,作为传统文化主体的儒、道、释三大思潮,都处在一种蜕变之中。

儒学转化成为新儒学—理学;佛教衍生出完全汉化的禅宗;道教从民间的道教分化出向老庄、佛禅靠拢的士大夫道教。

从两宋开始,文化的发展也像宗教政治制度及其哲学体系一样,都在一种向内封闭的境界中实现着从总体到细节的不断的自我完善。

文化艺术已由面上的外向拓展转向于纵深的内在开掘,向精微细腻的方向迈进。

正如著名史学家、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所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1]。

”园林作为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在经历了千余年的发展亦“造极于赵宋之世”进入完全成熟的时期,并流传海外。

韩国和日本在两宋期间大量吸收中国传统的宗教文化、造园理论、绘画、茶道、艺术等方面的精华,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造园文化和艺术风格。

2.形成的原因两宋时期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的发展和内容均趋于定型,造园的技术和艺术达到了历年的最高水平,形成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高潮阶段。

究其原因主要有:1、经济的高度繁荣。

(园林工程)China古典园林史讲义word版本

(园林工程)China古典园林史讲义word版本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一章绪论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

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公社和人类聚居的部落。

人们把采集到的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的鸟兽圈围起来养殖。

于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的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

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此阶段内,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具有一定的国家地域范围、一定的造园思想与规划方式、一定的园林类型和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基督教的《圣经》里记载的“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古兰经》中的“天园”的旖旎风光:长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味道纯美的“酒河”、清澈见底的“蜜河”。

反应对沙漠绿洲的理想化。

四河十字交叉,以喷泉为中心的布局,成为后世伊斯兰园林的基本模式。

⑶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瑶池”(王母居所)和“悬圃”(皇帝居所),均在昆仑山上;文字记载的“囿”、“圃”。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书名:《中国古典园林史》作者: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绚丽瑰宝。

从商、周、秦、汉的生成期,到宋、元、明、清的成熟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展现出不同的面貌,演化出了多种形式,也从最初的生活需求逐渐演变为审美需求,获得了精神的升华。

周维权先生所著《中国古典园林史》,参考众多书籍文献,并结合周先生自己多年的积累,将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道路犹如一幅巨大画卷一般展现在读者面前,尽管此次只是浅尝辄止,但仍旧获益匪浅。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主要活动是狩猎和采集,以获取生活资料。

以生存为目的,依旧完全依赖大自然而生活,到后期进入原始农业社会,才有了房屋和农田,也就有了园林的萌芽状态。

进入农业社会之后,逐渐出现了人类文明,此时的人类已经能够解决温饱问题,继而开始关注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正是在这个时期,园林有了迅速的发展。

由于封建社会的建立以及皇权制的出现,期初的园林是为皇家的生产生活所需而产生,后来逐渐发展出观赏游憩的功能,也不再仅限于只有皇帝所有,私家园林和具有公共游赏功能园林也发展起来。

自公元前3世纪的秦代到公园19世纪末的清代的封建社会时段,正值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史上的最辉煌的时期,同时也是其人文背景的影响比较凸显、典型的时期。

“田园风光”广泛渗透于园林景观的创造,甚至衍生为造园风格中的主要意象和审美情趣。

皇帝经营的园林表现为弘大的规模以及风景式园林造景所透露出来的特殊、浓郁的“皇家气派”。

而私家园林中大多为文人士族所建,“士”是社会上雅文化的领军者,把高雅的气质赋予园林,士人们经营的“文人园林”乃成为民间造园活动的主流,也是涵盖面最广泛的园林风格。

而在园林发展的后期,随着市民阶层的勃兴,市井的俗文化逐渐渗入民间造园活动,从而形成园林艺术的雅俗并列、互斥,进而合流融汇的情况。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

人工山水园指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规模相对较小。

《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笔记1

《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笔记1

第二节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按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中国古典园林分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

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人工山水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特点:规模相对较小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一、园林性质园林性质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1、自然属性:无论古今中外,园林都是表现美、创造美、实现美的景观艺术环境。

2、社会属性:古典园林是皇室贵族和高级僧侣们的奢侈品,是供少数富有阶层游憩、享乐的花园式和别墅庄园。

二、园林的功能园林最初的功能和园林的起源密切相关。

主要功能有:1、狩猎2、游玩3、观赏4、休憩5、祭祀三、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一、皇家园林古籍里称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属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

皇家园林按使用情况的不同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等。

大内御苑:即皇帝的宅园,建制在皇城和宫城之内,紧邻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建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

不同点:行宫御苑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离宫御苑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的政治中心。

二、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三、寺观园林各种宗教建筑的附属园林。

另外还有:陵寝园林是为埋葬先人,纪念先人实现避凶就吉之目的而专门修建的园林。

第三节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中国古典园林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到19世纪末叶封建社会解体。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一、生成期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秦、汉时期。

二、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三、全盛期相当于隋、唐。

(完整word版)中国古典园林史整理.doc

(完整word版)中国古典园林史整理.doc

中国古典园林史·园林的概念: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园林的四个基本要素:山、水、植物、建筑·宫:以宫殿建筑群为主体,山池花木穿插其间·苑:建置在郊野山林地带的离宫别苑,占地广、规模大·文人园林:指士流园林之更侧重于以赏心悦目而寄托理想、陶冶性情、表现隐逸者,不仅指文人经营或者文人所有的园林,也泛指受到文人趣味浸润而“文人化”的园林;不仅在造园手法上表现了园林与诗、画的沟通,而且在造园思想上融入了文人士大夫的独立人格、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作为园林艺术的灵魂。

第一部分1世界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客观具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第二阶段:农业文明阶段(农业社会和封建社会)特点:1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私有2主流是封闭型、内向型3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的愉悦,没有体现所谓的社会、环境效益4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和艺术家来完成·第三阶段:工业文明阶段特点:1除了私人园林之外,出现了由政府出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2园林规划设计已经拜托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为开放的外向型3不仅追求观赏美和视觉效果,同时也注重园林的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4由现代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规划设计工作·第四阶段:信息文明阶段特点:1城市公共园林、公共绿地系统进一步扩大,确立了城市生态系统概念,实现“城市在园林中”2园林绿化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创造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为根本目的,园林规划中广泛利用生态学、环境科学及先进技术3城市延展到郊外,与外围防护林带、森林公园联系为有机整体系统4建筑、城市规划、园林三者关系密不可分,园林艺术成为环境艺术重要组成部分2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分期·生成期(公元前16 世纪 - 公园 220 年)——商、周、秦、汉特点:贵族宫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滥觞,皇家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魄雄伟,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转折期(公元220年-589年)——魏、晋、南北朝特点:民间私家园林异军突起,寺观园林兴盛起来,形成造园活动从生成期到全盛期的转折,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全盛期(公元589年-960年)——隋、唐特点:国家统一,文化闳放,园林发展进入盛年期,它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基本上形成了·成熟期(公元960-1736年)——两宋、清初特点:文化转化为在日愈缩小的精致境界中实现着从总体到细节的自我完善,园林发展由盛年期而升华为富于创造进取精神的完全成熟境地·成熟后期(公元1736 年-1911年)——清中叶至清末特点:园林发展一方面继承前一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某些衰颓的倾向,已多少丧失前一时期的积极创新精神3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中国古典园林将山、水、植物等构景要素进行有意识的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中国古典园林力求将建筑与山水花木有机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中,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诗画的情趣:中国古典园林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熔铸时间艺术的诗和空间艺术的画于园林艺术中,使园林从整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意境的含蕴:意境指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产生类似的感情激动和理念联想,中国古典园林三种意境表达方式: 1 借助人工叠山把大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摹拟于咫尺之间,所谓“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顷” 2 预先设定一个意境主题,然后借助于山水花木建筑所构配成的物镜把这个主题表述出来 3 在园林建成之后再根据现成物镜的特征作出文字的“点题”4中国古典园林的意识形态特点·天人合一:第一层含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强调天道和人道相统一;第二层含义是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和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统一的,自然和人为也应相通;第三层含义是天人感应·寄情山水:不仅表现为游山玩水的行动,也是一种思想意识,还反映了社会精英阶层(士人)永恒的山水情节·崇尚隐逸:隐士们多抱负不见重于当政者或者不愿意媚于俗流,为了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和自由品格乃避开现实生活而隐居山林,园林不仅是隐者庇护之所,也是他们的精神家园第二部分一、生成期(公元前16 世纪 - 公园 220 年)——商、周、秦、汉1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囿(起源一):王室专门集中豢养禽兽的场所,起源于狩猎·台(起源二):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既可以观天象通神明,又可以登高远眺观赏风景·园圃(起源三):园指种植树木的场地,圃指人工栽植蔬菜的场地2影响风景园林发展的三个意识形态因素·天人合一思想:既要利用大自然的各种资源使其造福人类,又要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及其生态·君子比德思想:起源于先秦儒家,它从功利、论理的角度来认识大自然;将大自然的某些外在形态属性与人的内在品德联系起来·神仙思想:产生于战国末期,兴盛于秦汉,东海仙山和昆仑山成为中国两大神话系统渊源,,表现为园林中的摹拟神仙境界3商、周·殷、周时期的王、诸侯、卿士大夫所经营的园林可统称为“贵族园林”,如殷纣王修建的“沙丘台苑”,周文王修建的“灵囿、灵台、灵沼”4春秋战国·台与苑结合,以台为中心而构成贵族园林,如楚灵王的章华台、吴王阖闾的姑苏台5秦·园林的发展与新兴的皇帝独裁政体相适应,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上林苑:当时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主要建筑群是阿房宫·宜春苑、梁山宫、骊山宫、林光宫·兰池宫:在生成期园林发展史中占有中占有重要地位 1 引渭水为池,池中修筑岛山,乃首次见于史载的园林筑山、理水并举 2 堆筑岛山名为蓬莱山以摹拟神仙仙境从此皇家园林多了一个求仙功能6西汉·上林苑:位于长安西郊,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最大水面为昆明池,池中置岛(豫章台),特点: 1 上林苑是一个范围极其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 2 建筑密度较稀疏 3 是一座多功能的皇家园林·建章宫:上林苑主要的十二宫之一,宫中有太液池,池中有三岛曰蓬莱、方丈、瀛洲;北部以园林为主,南部以宫殿为主,成为后世“大内御苑”规划的滥觞,它的园林一区是历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从此“一池三山”成为历来皇家园林的主要模式,沿袭到清代·兔园:贵族梁孝王刘武筑于今河南商丘,为用石筑山的首例(东汉称之为梁园,为梁孝王所有,以土为山,以石叠岩,这种土石结合的假山在中国园林史上为首创)·袁广汉园:创造了大量建筑与山水结合的范例,已能构石为山7东汉·梁翼园:堆假山以象二崤山,山水造景以具体的大自然山水为蓝本,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豪华的私家园林8生成期园林特点·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主流是皇家园林·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由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山川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再加上神仙思想影响,大自然在人们心目中尚保持着一种浓重的神秘性二、转折期(公元220 年 -589 年)——魏、晋、南北朝1、思想解放、文化多元·东汉末,消极情绪与及时行乐思想导致士大夫知识分子行动上的两个极端:贪婪奢侈与玩世不恭·士人中流行玄学,重“清谈”,出现了“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刘伶、向秀、阮咸、山涛、王戎),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反抗礼教束缚,寻求个性解放,具体表现为 1 饮酒、服饰、猖獗的具体行动2 寄情山水,崇尚隐逸思想的作风,即所谓“魏晋风流”·寄情山水,崇尚隐逸成为社会风尚,启迪着知识分子阶层对大自然的进一步认识,社会上普遍形成了士人们游山玩水的浪漫风习2皇家园林·邺城:战国时期魏国的重要城池之一,城市规划上结构完整,以宫城为全盘规划的中心·铜雀园(铜爵园):位于邺城内西北,园内修筑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紧邻宫城,已略具“大内御苑”的性质·华林园:前身名“芳林园”,后赵石虎重修,开凿大池“天泉池”;北齐后主高纬扩建为“仙都苑”,园内五座土山象征五岳,引漳河之水分流四渎为四海·芳林园:曹魏洛阳宫苑的代表之一,是当时最重要的一座皇家园林,后因避齐王曹芳改名为“华林园”·建康:魏晋南北朝时期吴、东晋、宋、齐、梁、陈建都之地,代表园林有大内御苑“华林园““芳乐苑”、行宫御苑“乐游苑”“上林苑”“芳林苑”3私家园林·北魏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对洛阳私家园林有细致描述,私家造园不仅是园林游赏场所,也是人们斗富手段·张伦园:北魏时期的城市型私家园林代表,以大假山景阳山作为园林主景,是土、石筑叠而成土石山,表现天然山岳形象·金谷园:西晋石崇的别墅型私家园林,主要目的为满足游宴生活、安享山林之乐、兼作服食吟咏场所4寺观园林·佛教于东汉中期传入中国,汉明帝指定洛阳白马寺藏佛经,“寺”逐渐由政府馆驿机构转为佛教建筑的专称;道教形成于东汉,奉老子为教主;南北朝时期,佛、道盛行,佛寺、道观大量出现于城市、近郊、山野地带·寺观园林包含三种情况: 1 毗邻于寺观而单独建置的园林,南北朝时期盛行“舍宅为寺”,贵族官僚把自己的宅邸捐献出来作为佛寺,居住用房改为供奉佛像的殿宇和僧众用房,宅院保留为寺院的附园 2 寺、观内部各殿堂庭院的绿化或园林化 3 郊野地带的寺、观外围的园林绿化环境·著名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著名寺庙:北魏洛阳永宁寺、河南登封嵩岳寺(密檐砖塔)、河南嵩山少林寺·佛教四大丛林:南京栖霞寺、山东灵岩寺、湖北玉泉寺、浙江国清寺5其他园林兰亭:首次见于文献记载的具有公共园林性质的园林6转折期园林特点·园林规模由大入小,园林造景由过多的神异色彩转化为浓郁的自然氛围,创作方法由写实趋向于写实与写意结合·中国古典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至于表现自然,由单纯摹仿自然山水至于适当概括提炼,始终保持“有若自然”的基调·皇家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功能基本消失或仅保留象征意义,生产和经济运作已很少存在,游赏活动成为主导功能·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集中反映了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要成就·寺观园林拓展了造园活动的领域,一开始便向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对各地风景名胜区开发起到了主导性作用·中国古典园林开始形成皇家、私家、寺观这三大类型并行发展的局面和略具雏形的园林体系三、全盛期(公元589 年 -960 年)——隋、唐1时代背景·隋唐推行均田制,经济结构中消除庄园领主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渐恢复小农经济·唐代已经出现诗、画互渗的自觉追求,山水画也影响园林,诗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活动,园林艺术开始有意识的融糅诗情、画意,私家园林中更为明显·观赏植物栽培有了有了很大进步,2 皇家园林·皇家园林的分类: 1 大内御苑:即皇帝宅园,建在皇城之内,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2 行宫御苑:建于城郊风景优美地带,供皇帝偶尔游憩或短期驻足之用 3 离宫御苑:建于城郊优美地带或远离都城风景地带,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联系的政治中心·唐长安城:城内有三大宫殿区,史称“三大内”,分别为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西内太极宫:即隋朝的大兴宫,唐初改名太极宫并扩建,位于宫城中央;建筑布局依据周代“前朝后寝”原则,分为前朝与内庭两部分;苑林区有三个大水池:东海池、南海池、北海池·东内大明宫:唐太宗为高祖李渊专修的“清暑”行宫,位于宫城东北隅,南部为宫廷区(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北部为苑林区·南内兴庆宫:原名隆庆坊,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扩建为兴庆宫,建筑布局呈不规则状·大内三苑:长安城北建三苑——西内苑、东内苑、禁苑,属于大内御苑·禁苑(隋大兴苑):包括禁苑、东内苑、西内苑三部分,是唐长安城郊主要风景区和狩猎区·长安的行宫御苑有玉华宫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白积雪、仙游宫等,离宫御苑有翠微宫、华清宫、九成宫等;洛阳的行宫御苑离宫御苑代表有有西苑、上阳宫等·华清宫:以骊山脚下的温泉著称,唐太宗贞观十八年造殿赐名“汤泉宫”,天宝六年改名华清宫;“骊山晚照”作为长安八景之一(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白积雪)·西苑:隋代西苑又称显仁宫、会通苑,位于洛阳城西侧,唐代改名为东都苑,武后时名为神都苑;是历史上仅次于西汉上林苑的一座特大型皇家园林,是一座人工山水园,大体延续汉代以来“一池三山”宫苑模式,以人工开凿的水域“北海”为中心,海中设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岛山,园内理水、筑山、植物配置和建筑营造工程极其浩大,在规划设计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期到来。

(完整)《中国古典园林史》-知识点,推荐文档

(完整)《中国古典园林史》-知识点,推荐文档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原始社会时期(实用第一、娱乐第二、雏形)2、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发展快、完善之前、向观赏、欣赏变化漫长)规整式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景式园林——中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的形成: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3、工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形成工业社会时期18世纪后19世纪初,现代园林的起源此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

代表作:世界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纽约“中央公园”。

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4、信息文明阶段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

二次大战后至今,后现代园林时期(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环境、广义园林扩大)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1、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人工山水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2、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1)皇家园林古籍里称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属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

皇家园林按使用情况的不同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等。

大内御苑:即皇帝的宅园,建制在皇城和宫城之内,紧邻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建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

不同点:行宫御苑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离宫御苑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的政治中心。

(2)私家园林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中国古典园林史-重点笔记精选全文完整版

中国古典园林史-重点笔记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中国古典园林史_重点笔记中国古典园林史题集一、绪论部分园林概念: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殖,从而构成一个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

(P3) 造园的四项主要工作(或四个主要手段):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相对应园林的四要素:山、水、植被、建筑。

(P4) 据此可将园林分为两种基本形式:规整式园林和风景式园林。

《古兰经》天园中的四条河:水河、乳河、酒河、蜜河。

形成了伊斯兰园林的基本形式。

(P4)F.L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

其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面积348ha.霍华德的《明日之田园城市》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

(P6)现代园林之不同于前一阶段的古典园林表现于四个方面:1、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山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2、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3、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致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着重在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作用——环境效益,以及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所——社会效益4、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

(P6)中国古典园林分类:按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按隶属关系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P7)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人工山水园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个类型。

(P7)这类园林均修建在平坦地段上,尤以城镇居多,在城镇的建筑环境里面创造模拟天然野趣的小环境,犹如点点绿洲,故也称为“城市山林”宋后作为城市私家园林的代称。

(P238)天然山水园一般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笔记
12.宋代皇家园林。宋代皇家园林集中在东京和临安两地,其造园的规模和气魄不如隋唐、但规划设计较精致。
东京:(现代的开封)东京的皇家园林只有大内御苑和行宫御苑。(一)大内御苑代表作:后苑、延福宫、艮岳。艮岳,兴筑于北宋晚期政和七年,宣和四年建成。京城的东北部。先经过构图立意,然后根据画意施工建造。1、园林性质:人工山水园。2、造园艺术成就,①筑山园林掇山构思奇特,精心经营。万岁山居于整个假山山系的主位,西边的万松岭为侧岭,南面的寿山居于山系的宾位,隔水体与万岁山呼应。筑山特点:主宾分明、远近呼应,体现了山水画论的“先立宾主之位,决定远近之形”、“主山始尊”的构图规律。②置石经过优选的石料千姿百态,因此大量运用石的单块“特置”。③理水园内形成一套完整的水系,几乎包罗了内陆天然水体的全部形态:河、湖、沼、溪、涧等。④动植物珍奇丰富,且成为景题对象,使皇家园林平添诗情画意。植物品种丰富,包括乔、灌、藤本、水生、草本、药用、果树等等。⑤建筑园林建筑几乎包罗了当时的全部建筑形式,建筑布局大部分从造景需要出发,充分发挥“点景”、“引景”和“观景”的作用。⑥假托道教风格,创设多样意境。①艮岳是以山、池作为园林的骨干,但欣赏景点的位置设在建筑物内,因此这些建筑不仅是休息的地方,也是风景的观赏点,具有了使用与观赏双重作用。②因地制宜的造园原则,使艮岳构园得体,精而合宜。如依山势建楼,有依翠楼,降雪楼等。沼池有洲,洲中植梅或植芦,亭、榭隐于花树之间,形成隐露的庭园景色。③艮岳的营建,是我国园林史上的一大创举,它不仅有艮岳这座全用太湖石叠砌而成的园林假山之最,更有众多反映我国山水特色的景点;它既有山水之妙,又有众多的亭、台、楼、阁的园林建筑,它是一个典型的山水宫苑,成为宋以后元、明、清官苑的重要借鉴,而元、明、清的宫苑也是在继承这一传统的山水宫苑形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二)行宫御苑,代表作:景华苑、琼林苑、宜春园、玉津园、金明池、牧苑等。著名的“东京四苑”指琼林苑、玉津园、金明池、宜春苑。1、琼林苑始建于宋太祖乾德二年,位于开封顺天门外。进入琼林苑大门,大道两旁是古松森列,怪柏成行,透了幽雅恬静的清香。园中朴亭曲树林立,更显出这座皇家御苑的风雅别致。2、金明池位于宋都开封顺天门外北街,建池原意:开凿水池训练水军之地。政和年间,兴建殿宇、进行绿化种植即成为一座一略近方形的大水池为主体的皇家园林。临安皇家园林,与北宋的东京相似,均为大内御苑和行宫御苑(一)大内御苑代表作:宫城的园林区后苑。园林特点:风景优美的山地园林。气候温和,植物茂盛,苑内植有各种花木、果树及茂密的丛林。⑴亭结合植物环境命题而建:在海棠林中建有照妆亭,以赏海棠花;在紫笑丛中建有静侣亭;在幽雅的兰、竹林中建亭曰净香亭;在梅花万树的梅岗建有冰花亭;在竹林曲径中建尝静亭;在松涛林中建松皮木亭曰天陵偃盖,有茅草亭曰昭俭亭;在溪流潆洄的水边建有清涟亭。亭大多以小巧玲珑的体态取胜,并结合环境特色题名,更显出文人的儒雅气质。(二)行宫御苑大部分分布在西湖风景优美地段,如:湖北岸的集芳园、玉壶园、湖东岸的聚景园、湖南岸的屏山园等;外城的德寿宫、樱桃园。1、德寿宫景区分布:“四分地”即按景色不同分为四个景区:东区、西区、南区、北区。东区,以观赏各种名花为主;南区为各种文娱活动场所;西区以山水风景为主调;北区建置各式亭榭。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3版)笔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3版)笔
第二,针对大城市的污秽、邋遢和恶劣的居住环境,提出 “把乡村带进城 市”,建立公共园林、开放性的空间和绿地系统。
b.贡献
奥姆斯台德是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
第一,首先把保护自然的理想付诸实现,设计了纽约 “中央公园 ”(世界上 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费城的 “斐蒙公园”、布鲁克林的 “前景公园”等等。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3版)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1章绪论
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
(1)时代特征
人类社会的原始时期,主要以狩猎和采集来获取生活资料,使用的劳动工 具十分简单。
(2)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几乎完全被动地依赖于大自然,把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都当作神灵的 化身加以崇拜。人对于大自然是经常处于感性适应的状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 呈现为亲和的关系。
b.风景式园林
规划自由灵活而不拘一格,着重在显不纯自然的天成之美,表现一种顺乎 大自然风景构成规律的缩移和摹拟。中国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
3第三阶段
(1)时代特征
18世纪中叶,蒸汽机和纺织机在英国广泛使用促成产业革命,许多国家随 着工业文明的崛起,陆续由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
2)人与自然的关系
1工业文明兴起,带来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和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方式,为 人类开发大自然提供更有效的手段。 ② 人掠夺性的开发对自然环境产生严重破 坏,导致宏观大范围内自然生态的失衡。在一些发达国家,大城市不断膨胀、 居住环境恶化。
3人理解大自然也逐步地在控制大自然,两者的理性适应状态更为深入、 广泛。人与自然从早先的亲和关系转变为对立、敌斥的关系。
(3)园林的发展
1奥姆xx的景观规划设计
a.主要内容
第一,针对无计划的、掠夺性的开发自然资源以及自然资源逐渐被蚕食和 破坏的情况,通过对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致力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对大地风致 和自然景观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一部分而加强维护与管理。

(完整word版)历史学 开题报告 范例

(完整word版)历史学 开题报告 范例
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我逐步产生了这样一些疑问:做为我国鼎盛王朝的皇 宫,唐三宫到底具有怎样的既不同以往、后世也没有的布局特色呢?为什么在唐长安城 里有三座宫城?它们的布局存在着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唐三宫布局的历史成因是什 么?它有着怎样的建筑文化内涵呢?它又对后世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呢?这些都是目 前笔者所关心、想去搞清楚的问题。遂决定以唐代长安城的三宫作为自己硕士阶段的 研究课题. (二) 选题意义
这些文章从建筑布局的方式、特点、宫殿制度等角度出发,将唐三宫与同时期的日 本宫殿进行比较,探索了日本宫殿制度和中国宫殿制度的关联性,以及前者对后者的 继承关系。
5、有关唐代宫殿、建筑,皇家园林方面的论文和著述。 许多学者对唐代的宫殿建筑以及园林布局的基本类型、特征有过专门论述。如杨
鸿勋先生从宫殿考古学的角度出发,撰写了专著《宫殿考古通论》、《中国古代宫殿
(完整 word 版)历史学 开题报告 范例
陕西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报 告 人: 申请学位: 所在学院: 学科专业: 指导教师: 报告时间:
唐长安三宫布局研究 陈扬
历史学硕士 西北环发中心
历史地理学 李令福 研究员
2009 年 5 月 4 日
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部制表
0
唐长安三宫布局研究
关于唐三大宫对外影响方面的研究,目前学术界主要侧重于 7—9 世纪对日本的影 响。这方面的论文、著作,如王维坤的《隋唐长安城与日本平城京的比较研究-—中日 古代都城研究之一》、《日本平城京模仿中国都城原型探究—-中日古代都城研究之二》, 王仲殊的《试论唐长安城大明宫麟德殿对日本平城京、平安京宫殿设计的影响》、《试 论唐长安城与日本平城京及平安京何故皆以东半城(左京)为更繁荣》,苌岚的《日 本律令制都城的变迁与日唐交流》,汪勃的《中日宫城池苑比较研究——6 世纪后期到 10 世纪初期》,傅熹年的《日本飞鸟、奈良时期建筑中所反应出的中国南北朝、隋、唐 建筑特点》,郭湖生的《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宫室制度沿革--兼论日本平城京的宫室制 度》等。

(完整word版)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笔记

(完整word版)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笔记

(上编)中国园林文化寻踪一自然崇拜与中国皇家宫苑的胎生1天和日月的崇拜2山岳灵石和昆仑神话3灵水和蓬莱仙岛4动物植物的崇拜二中国园林的雏形1中国园林之根—囿台2文王之囿---中国最古之公园三”天下裂”时的文化重组1崇台峻基,开苑囿之间春秋战国时期的园囿出现了新的时代特色:1重视利用水景2游乐方式的变化,开后世”舟游式园林”之法门重视精神上的享受和文化上的陶冶,显示社会文化的进步3主体景致以人工池塘,馆阁楼台为主,园林完成了从由从自然生态到人工模拟的转变4园林摆脱了生息的物欲需求,注意人工景点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春秋时期的楼台都建于风景优美的地方)2多元一体的中国古代建筑,主体木构架建筑体系萌芽很早,商代已经出现颇具规模的崇楼伟阁,周代出现庞大的建筑群3原创性文化的崛起和隐士的价值取向春秋战国时中华原创性文化崛起的时代,隐士呈现了两种主要的价值取向:1因看不惯春秋战国时期剧烈的社会变革以隐居为目的不问政事,其中也有三类人:1认为避人不如避世,明哲保身缺乏社会责任感2如伯夷,叔齐,都是信守正统反对变革3以周庄为代表,抨击社会创造文化代表文化道义和社会良心属于抱志守道者。

2另一种人是以隐为手段达到出仕的目的。

姜上为代表为了择贤君而达其志。

春秋战国时期隐士具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为独立的人格。

秦汉宫苑一秦汉宫苑——营造的思想原则是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1天宫与人间天堂秦汉园林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离宫别馆与自然山水环境相结合,范围大到方圆数百里2人造的蓬莱仙境秦始皇将神话中的蓬莱仙境建进了园林,引渭水入池筑为蓬,瀛。

中国园林以人工堆山的造园手法开始于此时。

汉武帝大规模派人寻找蓬莱仙岛,始终没有找到,便将成为仙人的梦想在地上的园林中实现,自然主义地力求其体积的庞大与形式的逼真。

汉武帝集其成的“一池三岛”布局纳入了园林的整体布局之中,从而成为中国人造景观的滥觞,和皇家园囿中创作宫苑池山的一种传统模式,称为秦汉典范。

《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笔记

第一章绪论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

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公社和人类聚居的部落。

人们把采集到的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的鸟兽圈围起来养殖。

于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的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

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此阶段内,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形成了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基督教的《圣经》里记载的“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古兰经》中的“天园”的旖旎风光:长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味道纯美的“酒河”、清澈见底的“蜜河”。

⑶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瑶池”和“悬圃”;文字记载的“囿”、“圃”。

(昆仑山:上居仙人,顶居太帝,半山黄帝行宫-悬圃)第二阶段园林的特点:⑴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⑵主流是封闭型、内向型的;⑶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的愉悦,没有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

⑷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和艺术家来完成。

第三阶段工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形成。

《中国古典园林史》笔记(特全)

《中国古典园林史》笔记(特全)

第一章绪论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得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得栽植与建筑得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得环境、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得“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与论述园林得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得园林理论、第一节园林发展得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人类社会得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

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得农业公社与人类聚居得部落。

人们把采集到得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得鸟兽圈围起来养殖。

于就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得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原始文明后期得园林萌芽状态得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与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此阶段内,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得漫长过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得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具有一定得国家地域范围、一定得造园思想与规划方式、一定得园林类型与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得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与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基督教得《圣经》里记载得“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与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古兰经》中得“天园”得旖旎风光:长久不浊得“水河”、滋味不变得“乳河”、味道纯美得“酒河”、清澈见底得“蜜河”、⑶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代广为流传得“瑶池"与“悬圃”;文字记载得“囿”、“圃”。

第二阶段园林得特点:⑴绝大多数就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她们所私有;⑵主流就是封闭型、内向型得;⑶追求美得观赏与精神得愉悦,没有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⑷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与艺术家来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编)中国园林文化寻踪一自然崇拜与中国皇家宫苑的胎生1天和日月的崇拜2山岳灵石和昆仑神话3灵水和蓬莱仙岛4动物植物的崇拜二中国园林的雏形1中国园林之根—囿台2文王之囿---中国最古之公园三”天下裂”时的文化重组1崇台峻基,开苑囿之间春秋战国时期的园囿出现了新的时代特色:1重视利用水景2游乐方式的变化,开后世”舟游式园林”之法门重视精神上的享受和文化上的陶冶,显示社会文化的进步3主体景致以人工池塘,馆阁楼台为主,园林完成了从由从自然生态到人工模拟的转变4园林摆脱了生息的物欲需求,注意人工景点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春秋时期的楼台都建于风景优美的地方)2多元一体的中国古代建筑,主体木构架建筑体系萌芽很早,商代已经出现颇具规模的崇楼伟阁,周代出现庞大的建筑群3原创性文化的崛起和隐士的价值取向春秋战国时中华原创性文化崛起的时代,隐士呈现了两种主要的价值取向:1因看不惯春秋战国时期剧烈的社会变革以隐居为目的不问政事,其中也有三类人:1认为避人不如避世,明哲保身缺乏社会责任感2如伯夷,叔齐,都是信守正统反对变革3以周庄为代表,抨击社会创造文化代表文化道义和社会良心属于抱志守道者。

2另一种人是以隐为手段达到出仕的目的。

姜上为代表为了择贤君而达其志。

春秋战国时期隐士具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为独立的人格。

秦汉宫苑一秦汉宫苑——营造的思想原则是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1天宫与人间天堂秦汉园林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离宫别馆与自然山水环境相结合,范围大到方圆数百里2人造的蓬莱仙境秦始皇将神话中的蓬莱仙境建进了园林,引渭水入池筑为蓬,瀛。

中国园林以人工堆山的造园手法开始于此时。

汉武帝大规模派人寻找蓬莱仙岛,始终没有找到,便将成为仙人的梦想在地上的园林中实现,自然主义地力求其体积的庞大与形式的逼真。

汉武帝集其成的“一池三岛”布局纳入了园林的整体布局之中,从而成为中国人造景观的滥觞,和皇家园囿中创作宫苑池山的一种传统模式,称为秦汉典范。

3崇楼伟阁以象仙居大凡高阁崇楼都与仙人有染,二模山范水和中国建筑体系的基本形成1模山范水袁广汉的私家范围很大,竭力模仿自然界的山形、水势、草木和动物,东汉孙寿所造的私园,直接取法自然界的真山二肴,将假山造的有若自然,首开“模山范水“的先河,成为魏晋自认山水的先声。

2木构架体系的基本形成两汉是形成中华民族独特的木构架建筑风格的时期。

西汉模仿的事先秦的积土四方而高的仙居高台。

东汉时期大量使用组斗式栱木构的楼阁越来越多,砖石建筑也发展起来了,表现梁、柱、枋、斗栱等木框架构件间结构关系的梁架式楼逐渐取代了井干楼,并成为后代楼房建造的基本样式,代表中国木构建筑的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一个独特的体系至此基本形成。

汉代的木构框架已经完善,门窗门上都刻着辅首,做饕餮衔环图案,门扉双开,扇各有辅首门环。

明清时期常有的门制,汉代已经形成。

多元文化走向与私家园林的诞生一玄学与山水文化气候魏晋南北朝时期,理得转移和情的升华,有老庄无为学说与佛学糅合而成的玄学成为社会思潮。

主张毁弃礼法追求自然。

东汉以来的自给自足的独立庄园经济日益巩固和发达,出现一批门阀世族和世俗地主,他们也式文化拥有者,为从事私家园林提供雄厚的经济和文化基础。

1丘壑情和林下风2谢公志和曲水韵谢安东山之志,以隐居东山以自娱。

东晋名士的曲水之宴,皇家贵族园林中常建流杯亭,北京南海的流水音,恭王府的流杯亭二有若自然的六朝私园1庄园经济和郊外别墅园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士族宗族势力发展最为强盛的时期。

士大夫们都普遍追求高品味的精神生活,私家园林与位于郊外,宅内者,都以有若自然为宗旨。

这类在郊野依托天然山水的庄园,兼有农业自然经济与游息的双重功能。

2聚石引水的宅内私园六朝时期已经出现了与住宅结合的城市私园,刘绵质朴的士人园,融合了山水诗文和山水画的意境,园林从写实向写意过渡,代表园林的文人化走向。

文人园林迈出了模仿自然写意山水的重要一步。

3坞堡与桃花源梦幻人迹罕见的深山成为神秘而富有魅力的去出,而桃花源成为了后世造园的不倦主题三玄佛合流与寺园一体南北朝后,佛教已经成为中国朝野上下普遍的社会思潮,深深影响着道教。

寺观园林作为一种宗教园林形态在这个时期同时出现。

1舍宅佞佛语寺园一体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以园为寺,舍宅为寺的习俗也随之传入。

如苏州最古老的佛寺报恩寺,式三国吴主孙权之母舍宅而建。

寺庙建筑往往带有贵族豪华的色彩,但寺观要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必须要竹木森森,以花木取胜,布局也比较自由,与士大夫园林一样,寺僧们可以享受到自然真趣。

中国寺观一开始就奠定了寺园一体的基本特色,中国寺观本身和周围环境都有园林化的特色。

宏大兼融的唐型文化及其蜕变与士人园林走向成熟吴门画家张璪在《绘境》中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著名艺术创作观点。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辉煌灿烂的时期,唐代最高统治者“华夷如一”的文化心态,对外交通和商业的发展远远超越前代。

园林成为文人名士风雅的体现和地位的象征。

诗人画家直接参与营构园林,讲究意境创造。

力求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大体上借助真山实景的自然环境,加上人工的巧妙点缀,已经呈现出园林艺术从自然山水园向写意山水园过渡的趋势,为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体系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抒情写意的“主题园”从此开始。

一隋与盛唐宫苑趋于华丽精致,山水构架巧妙建筑结构精美,动植物种类繁多,呈现新的时代特色。

1渠柳条条水面齐隋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渠水便利,不少官僚贵族商贾之家引渠人第,建造私家山水池院。

2西苑巧丽冠古今隋炀帝的西苑规模宏大建筑众多,以水景为主,园中有园,为皇家园林的开创之举。

3绣出骊山岭上宫隋唐宫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宫殿与园景紧密结合,寓变化与严整之中。

本身仍袭仙海神山的传统格局,但吸收了私家园林追求的诗情画意的构园经验,以山水为骨架,尤其以缅缈的水景为主,讲求山池、建筑、花木之间的合理配置,注意建筑美、自然美之间的和谐,将人工美融于自然美之中。

二佛寺道观和公共游豫园林1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随着佛教佛经哲理的大量传入,唐代出现了众多的佛教宗派,至后期,唯有禅宗和净土宗一直流传下来。

禅宗起于北魏末,奉达摩为始祖,至唐代前期分为南北两派,神秀为北派之祖主张“时时勤拂拭”的“渐悟”,慧能为南派之祖,主张“本来无一物”的“顿悟”。

禅宗主张向内心、本性寻觅人生真谛的意向,受到士大夫一致青睐,也是一种在生活上表现一种高雅闲逸的方式,也给唐代文化带来一种新德文化品质。

2人间丹丘仙游桃唐代道观很多,建筑都极其华丽3林华翠带曲江雨隋宇文恺设计大兴城时,为人工挖掘的屈曲之湖泊。

曲江池风景优美,成为了一座公共游览性质的大型园林。

三隋和盛唐士人园盛唐人士具有宏大壮阔的文化精神和乐观开朗的胸怀。

王维的輞川别业,将诗画禅理互渗互融,輞川的空山、深林、云彩、鸟语、溪流、青苔,乃至新雨、山路、桂花、斑驳的色泽等,统统都浮动着空灵与恬静。

王维对自然中的声音和色彩特别敏感,并进行审美的选择过滤,再经过主观情思的熔铸,融化进輞川的山水之中,使其神形兼备。

輞川别业式天然山地园,具有湖山之胜,开了后世写意式山水园的先河。

四、中晚唐文化之蜕变和士人主题园之萌芽安史之乱,使中唐士人失去了盛唐士人那种昂扬的精神风貌,代之以寂寞孤独、惆怅萧飒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1古槐疏冷夕阳多王公贵族在动乱中家破人亡宗族零落,大批庶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文人墨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优越地位。

文人的山水园已经大量出现,位于城外的山庄别业占了很大比重,士大夫们大都采用“结庐在人境”、可以供人日涉成趣的宅园这一园林样式,并醉心于造园手法的发挥和着意于形式美的追求,开始以小中见大的造园理论与手法,创造变化丰富的艺术空间。

2数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士大夫诗代表整个社会心理的阶层。

中唐诗人白居易,他的中隐理论是士大夫们最安全理想的处事理论,私家园林作为了中隐理论最现实的载体。

白居易选择庐山构筑了草堂:1草堂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一切都保持自然的原生态2建筑十分简易,仅三间两柱,二室四墉,木不加丹,墙不粉白,一切都是就地取材,竹制帘纸幕窗,以麻布制帐,山石为础。

3陈设简朴书卷气白居易任苏州刺史组织修路山塘成为苏州名胜中唐名相李德裕建山居别业平泉庄,以泉石奇木取胜。

唐丞相牛僧孺宅园收集太湖石,游息之时与石为伍石已经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罗列庭院。

封闭、内倾、淡雅的宋型文化从中唐到两宋,是中国古典园林走向成熟的时期宋代时中国原始工业化进程的启动时期也是早期市民文化发展时期一宋型文化与士大夫的心理法式1”佑文”政策和”崇文”风习宋代文人有优厚的政治经济待遇,学术空气空前活跃2崇雅黜俗的文化心理宋代士大夫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普遍高雅化,士大夫们既享受红袖飘香的风流有追求夜读书的清雅.热衷于园林雅赏,书斋雅玩。

宋代的士大夫文人构筑起宇宙间最美好最精雅的境界,虽丈室容膝,却可在六合神游。

3少陵雅健,彭泽清闲宋人在知性反省,造微雨心性的理学影响下,认为“惟其与万物同流,便能与万物同流。

”清净、空寂、摒去俗务、回归静室远离凡尘,从心理上无欲无念、清净恬淡,到生理上的主静去躁、守气养神,在到生活情趣上的清高脱俗、高雅闲逸及行动上的雍容泰然、不急不躁,构成了宋代士大夫最中意的一套人生哲理和行为模式。

士大夫丰厚的俸禄优渥的待遇,使他们失去了进取的精神,追求生活享受,剧烈的党争和宦海的沉浮,又使他们的心灵充满痛苦,获得心灵抚慰的就是“中隐”模式。

例如欧阳修、苏轼、周敦颐等。

4酒被诗情缀送宋代大兴教育,全民文化素质有所提高,也提升了整体的审美水平。

物质生活享受的时候,同时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园林的普及也就有了条件,酒楼庭院的大量出现,有力的说明了这一文化走势。

带有简、疏、雅、野特征的住家式宅园的酒楼。

是宋代城市私家园林风格的一种变体,它以私家园林作为艺术范本来营构的。

二宋代士人园和“归来”主题宋代士人园大多为“主题园”,他们往往通过园林题咏,将自己的审美理想、政治愤懑寄寓其中,园林成为重要的抒情载体。

1一官归去来归来,即回归江湖和田园,是宋代文人园林不倦的主题。

苏州是宋元文学的中心,文人以诗画入园,私家文人园有50多处,其中大多属于“归来”主题。

苏舜钦的沧浪亭、蒋堂的隐圃、叶清臣的小隐堂、程致道的蜗庐、胡元质的招隐堂、范大成的石湖别墅···2沧浪之歌因屈平《楚辞·渔父》载:屈原忠而被谤流放泽畔,隐归江湖的高人沧浪渔父见此情景便唱了《沧浪之歌》,于是沧浪水遂具有了江湖隐逸的特定内涵。

苏州沧浪亭为诗人苏舜钦所筑,宋人的情绪比较内敛善于对生活进行反思,善于思考人生,注重主体的思考,寻求自我的点滴发现,带有思辨的抽象和演绎色彩,力求借内在的心理调节,处理人世间的纠纷和争端,求之与自我精神的满足陶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