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张居正献身改革的精神,不停顿地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合集下载

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

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

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张居正是明朝的一位重要官员,他的改革在当时有着很大的影响。

张居正主持的改革在许多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从制度、法律、经济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

本文将详细介绍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整顿官制在官制方面,张居正认为官吏太多、职责不明、财政压力大。

他于1567年下令废止“中书科史”和“都察院史”,减少了职员和薪水,进一步缩减开支。

他还深入削减一些已经变得冗余的中央和地方机构,减少冗官并改变税收制度,加强财政管理。

二、刑法改革在刑法方面,张居正推行了“清吏之风”和“不杀一人”的政策。

他根据新的法律条例来重新制定了清法,取缔了许多过时的旧法律,减轻了百姓的刑罚,同时修补了一些存在漏洞的法律条款,防止了被人利用法律腐败,这为后来的法制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城市和贸易在城市和贸易方面,张居正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北京和天津等地。

他大力搜刮了“沙金”,并加强了对商业活动的监管,打击了走私行为。

此外,他还紧缩了官员的支出,优化了税收制度,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四、教育改革在教育方面,张居正实施了广泛的教育改革,加强了对读书人员的管控和培养。

他建立了“天启书院”,并推行科举制度,改变了以往的按区划求才,而以文化素质来选拔官员。

他还光大了图书馆、亲自编写了《天启诏敕成语》去强调国家的语文文化。

张居正的这些重大改革都非常具有时代性和特殊性,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它们都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尝试。

他除了整顿官制和改革城市和贸易,还在法律和教育方面进行了立体式的全方位改革,显示出他是一位出色的治国名臣。

虽然他的改革过程存在许多错误和不足,但总体而言,张居正的改革为明朝的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后人进行了有价值的参考。

高中历史一第8课张居正改革同步练习(解析版)

高中历史一第8课张居正改革同步练习(解析版)

岳麓历史高二选修一第二单元第8课张居正改革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简称“青城”,因召庙云集,又称“召城”,是祖国北疆的历史文化名城。

它建成于明朝时期,这座城市的修建( )。

A、适应了明王朝对蒙古作战的需要B、加强了蒙古地区与内地的贸易往来C、密切了满蒙关系D、表明蒙古放弃了游牧生活方式2、《中国侨网》在“话说改革家张居正”中写到:“张居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政治强人,因为事实上只有他孤家寡人一个,以君临天下的态势,没有同志,没有智囊,没有襄助,没有可依赖的班子,没有可使用的人马,甚至没有一个得心应手的秘书。

”下列关于张居正改革面临状况的叙述,最准确的是( )A、内外交困的统治危机B、蒙古贵族的劫掠C、明政府统治腐败,财政困难D、社会矛盾尖锐3、张居正为了更好地推动变法,首先进行的改革是()A、整顿吏治B、实施边防新政C、丈量土地D、一条鞭法4、《明史张居正》载“又为……以责吏治。

初,部院覆奏行抚按勘者,尝稽不报。

居正令以大小缓急为限,误者抵罪。

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

达到这效果是因为张居正采取了()A、严肃纲纪B、设立驿站制度C、创设颁行考成法D、控制内阁5、“外示羁縻,内修守备”,是张居正推行边防新政的指导方针。

下列体现张居正“外示羁縻"思想成功的是()A、提高了长城防御体系的抗御能力B、打退了朵颜部首领南犯喜峰口C、加强了汉蒙间互市友好往来D、启用了戚继光等一批著名边将6、下列符合张居正实施一条鞭法情况的有( )①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形势②在试行后向全国推行③在推行过程中克服了重重阻力④一条鞭法成效显著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7、一条鞭法中“赋役征银”办法的实行,具有的现实意义是() ①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②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的发展③有利于农业商品化④对资本主义萌芽有促进作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8、张居正的下列改革措施部分遭到官僚地主反对的是() ①考成法②内修守备③清查田亩④一条鞭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9、右图为根据明代时期名相张居正的历史事实改编古装政治题材大戏《张居正》剧照。

张居正改革思想的延续

张居正改革思想的延续

张居正改革思想的延续张居正根据正德和嘉靖两朝以来的官场积弊,从六个方面给隆庆皇帝提出了改革的重大举措,然而皇帝并未采纳他的箴言,试想把改革思想融入我们的管理当中,会是怎样。

“省议论”---其中首先强调,要办事,就不要七嘴八舌。

像当时有些人施政,一开始就没考虑周全,听到有人说什么就马上实行,没等举措见效,又因人言而止。

弄得大家疑虑不定,旷日持久,难见成效。

所以说管理人自己保持思想缜密,果断行事的工作状态便是成功管理者迈出改革步伐的第一块垫脚石。

由张居正主张的“欲为一事,须慎之于初,务求停当,及计虑已审,即断而行之。

”就是考虑好了再干,干就要干到底,运用到我们的工作当中一样适用。

读过“省议论”后,我深思,怎样能使我们的班组像张居正所说的“诚行直道”一样,这样我们的队伍才会进步。

首先,今后要领会领导讲究务实的方针,一切汇报与报告,要简单扼要;工作当中的是非可否,也要明明白白说清楚。

全体干部要秉公持正,建立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以提高业务素质为要务。

这样,干部管理才能有生气,队伍风气也才能起变化。

“振纪纲”---管理者在管理企业的同时,应该明白了解到管理与被管理是一对矛盾体,所以在管理团队或者企业的时候,人情当然可以考虑但不能徇私,规矩宜严格但不宜猛。

奖惩赏罚要统一于公道,决不能徇私;评定事物的好与坏由领导决定,而不要受那些空谈影响。

凡是规章制度应该惩罚的,虽是公司领导也不能宽恕;凡是受了冤枉的,虽是普通员工也必须纠正。

这样,公司的体统才能正,管理者才能有威严,下面的员工,才能有规矩意识。

也就是重要精神一定要贯彻好“重诏令”---也就是重要精神一定要贯彻好,在公司大小部门接到上级的命令任务后应尽快回复。

下达命令时应当清楚阐述要求,做出一个结论,不要再推到下面继续解决,要严格下一个期限,责令上报。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张居正曾说,部里设立登记簿,办的时候登记,办完后注销。

超过期限的,要按违反制度论罪。

这么干了以后,人人都会拼命尽职,事情就不会堆在一起推不动了。

张居正改革的利与弊作文500字

张居正改革的利与弊作文500字

张居正改革的利与弊作文500字
张居正改革,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整顿,尤重于经济的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

然而,本该让大明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的张居正改革,为何却成了回光返照?张居正改革给明末时期造成了哪些不利的影响?
第一件事叫一条鞭法。

概括起来:全国税由实物税变为货币税。

条命令却十分重要,因为这样下来,官员们再也无法假报数量,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于是国库的钱越来越多,百姓们再也不用被糊弄,官员们也过得安心。

第二件事叫做考成法。

考成相当于今天的考勤,这套法令总体来说就是规定官员们一年必须干完一些事情,到年底时进行核对,如果有事未完成就往下降级,直到你被降为平民为止。

张居正改革给明末时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首先,内阁受到打压,宦官集团乘机崛起,党争的全面爆发。

张居正改革之所以会对明末时期产生这些不利影响,其根本原因并非是改革措施上的缺陷,而是由于那些在改革中利益受损的人或势力的短视所致。

可惜,他们的短视使得大明和他们一起坠入了深渊。

张居正,这位伟大的改革家不是好人或坏人,他是一个有志向,有良心的人。

实施改革,推行一条鞭法,使用考成法,这一切都是为了让百姓过的安宁舒适。

不得不说,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简述张居正改革的内容

简述张居正改革的内容

张居正改革的内容一、引言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履道,号东坡,是明代中期的政治家、经学家和文学家。

他在明朝历任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工部尚书等要职,以其勤政廉洁和改革创新的精神而著称。

张居正改革是明朝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背景1.明朝初期,由于战乱和政治混乱,社会秩序严重受损,国家财政困难。

2.前朝遗留下来的冗官僚机构臃肿不堪,官员贪污腐败现象严重。

3.农民起义频繁发生,社会动荡不安。

三、改革措施1.清理冗官:张居正认为冗官是造成国家财政困难和腐败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他采取了大规模清理冗官措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官员数量的大幅度压缩。

这一措施不仅减轻了财政负担,还提高了政府效率。

2.整顿财政:张居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整顿国家财政。

他取消了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削减了官员的薪水和福利待遇,增加了税收收入。

此外,他还创办了钱监,加强对财政收支的监督和管理。

3.推行新法:张居正在明朝推行了一系列新法,以改革社会经济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永历法”和“丁法”。

永历法规定土地所有权归农民所有,并规定农民可以买卖土地;丁法规定每户人口按照一定比例缴纳赋税。

这些新法旨在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4.改革教育:张居正重视教育改革,他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并鼓励学生学习实际技能。

他创办了太学堂、书院等教育机构,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儒学教育。

这些措施推动了明朝的教育事业发展。

5.加强边防:张居正认识到边疆安全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他加强了边防力量,并进行了边境地区的整顿和开发,以巩固国家的疆土。

四、改革成果1.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财政状况得到改善。

2.官员腐败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政府效率提高。

3.农民土地所有权得到保护,农业生产积极性提高。

4.教育事业得到发展,儒学思想传播广泛。

5.边境地区安全形势得到改善。

五、评价张居正改革在明朝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张居正改革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历史影响

张居正改革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历史影响

张居正改革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历史影响张居正改革是在明神宗时期,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挽救明王朝,缓和社会矛盾,在政治、经济、国防等各方面进行的一场变法革新运动。

改革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央集权,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张居正改革主要内容政治上整顿吏治张居正作为当时的内阁首辅,可谓是为大明朝操碎了心,他针对当时的官场情况,大力打击庸官,制定考成法,用于考核官员的业绩水平,淘汰了一大批不称职水平差的官员,同时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内阁的权力,使地方到中央都能有效的贯彻他颁布的命令,使大明朝的吏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官员为官素质有了很大的提升可以说官员的称职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

经济上打击地主经济张居正之前的大明朝土地兼并很严重,张居正针对大地主大量兼并土地的情况,他在全国范围内全面丈量土地,并且实行大名鼎鼎的“一条鞭法”,这是我国赋税制度上的又一大创新,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可以说促进了大明朝的税收水平,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助推明朝的商品经济发展,同时打击了地主豪绅抢占土地的势头,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萌芽。

同时也使大明朝的税收大大增加,有利的充实了国库,使国家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军事上防御为主张居正时期他重用戚继光,安排他守长城,同时修建防御工事,有利于抵挡鞑靼人入侵,同时还在东南沿海打造战船,防止倭寇的骚扰,在张居正改革的这十年间,大明王朝基本上是国泰民安,而且基本上肃清了多年以来一直困扰明王朝的“南倭北虏”的边患,这是值得我们去给他点赞的。

他从政治经济军事这几个方面出发,挽救了大明朝,给大明朝续命。

张居正改革历史影响积极影响改革之后,国家财政有所好转,边境安宁,缓和了国内尖锐的阶级矛盾,巩固了明朝的统治。

消极影响农民的税赋并没有得到减轻,没有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反而因为损害其利益而招致强烈反对。

此外,张居正死后变法并没有一直贯彻下去,政策连续性不足,因此明朝的社会危机也愈发严重。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张居正改革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张居正改革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张居正改革为挽救明王朝而进行的改革---张居正改革明朝中叶,土地兼并情况十分严重。

突出的表现是皇族、王公、勋戚、宦官利用政治特权,以投献、请乞、夺买等手段,大量占夺土地。

在江南,有的大地主占田7万顷。

在朝廷,大学士徐阶一家就占田24万亩。

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为大地主所隐占,拒不缴税,严重地影响了国家收入。

贵族大地主疯狂地掠夺土地,封建剥削的进一步加剧,租种官田的农民生活极苦。

有“一亩官田七斗收,先将六斗送皇州,止留一斗完婚嫁,愁得人来好白头”和“为田追租未足怪,尽将官田作民卖,富家得田民纳租,年年旧租结新债”的歌谣,农民产去税存和田居富室、粮坐下户的情况多所发生,处境悲惨。

而徭役的名目也日益繁多,大规模的徭役征发十分严重。

激起了社会矛盾的尖锐化,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叶宗留、邓茂七;刘通、李原以及刘六、刘七等农民起义。

明王朝处于危机四伏的境地。

从维持明王朝的长远统治出发,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些当权人物认为,必须改革政治,寻求一条自救的道路。

在这样的形势下,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得到了推行。

张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

是徐阶的门生,明穆宗隆庆六年(1572),张居正得到大太监冯保的支持,取代了高拱,在明神宗万历年间,连续10年担任内阁首辅(宰相)。

挽救明朝统治的危机,他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整顿,尤重于经济的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

在政治上,张居正首先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

贯彻“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和“强公室,杜私门。

”的为政方针。

他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裁撤冗官冗员,提拔和重用有才能的官员,为提高行政效率,张居正于万历元年六月奏行“考成法”。

处理章奏,事有责成,令有程限,立文符以考稽,不得延宕推诿,中央政令遂能较快地在全国实行。

并且整顿了邮传和铨政。

在军事上,张居正派戚继光守蓟门,李志梁镇辽东,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了“敌台”3000余座。

高中张居正改革知识点

高中张居正改革知识点

高中张居正改革知识点张居正是明朝中期的重要政治家和改革家,他的改革尤为重要,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张居正改革的知识点。

一、张居正的生平和背景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太维,号东坡,山东济南人。

他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早年深受家庭教育的熏陶,具备了优秀的学识和才能。

他曾在京师读书,后来考中进士,成为明朝朝廷的官员。

二、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和目标在明朝中期,国内面临着众多的问题,政府腐败、贪污现象严重,农民起义频繁,国家财政困难等等。

张居正上台之后,面对这些问题,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旨在振兴国家、改善民生。

三、张居正改革的内容和步骤 1. 改革财政制度张居正认识到财政是国家的命脉,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财政制度。

首先,他大力推行“钱法”,改革货币制度,提高了货币的稳定性和信用度。

其次,张居正实行“地丁均税法”,对土地进行重新估价并征收税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此外,他还进行了严厉的财政纠风运动,打击贪污腐败现象,提高了财政的透明度和效率。

2.改革考试制度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存在一些弊端,张居正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来改革这一制度。

他推行“府试”制度,减少了乡试和会试的数量,提高了考试的难度和品质。

此外,他还注重选拔人才,推行“选贤举能”政策,为政府引进了一批优秀的官员。

3.改革军事制度明朝时期的军队存在着腐败和低效的问题,张居正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他整顿了军队管理,加强了纪律,提高了军队的训练质量。

此外,他还改革了兵器装备,引进了新的武器和战术,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四、张居正改革的意义和影响张居正改革的影响深远,首先,他改革了财政制度,提高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使国家能够更好地进行建设和发展。

其次,他改革了考试制度,选拔了一批优秀的官员,为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最后,他改革了军事制度,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边疆稳定。

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改革

二,张居正改革内容
政治: 政治:整顿吏治
措施: 措施: 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 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 "尊主权",强调"朝廷尊,而下有法可守" 颁行考 尊主权" 强调"朝廷尊,而下有法可守" 尊主权 卓有成效, 卓有成效,为各项改革措施铺平了道路 成法;三级机构逐层定期审核各级官吏政绩 逐层定期审核各级官吏政绩, 成法;三级机构逐层定期审核各级官吏政绩,实行赏 罚制度 实施边防新政 军事: 军事: 大力增修, 大力增修,加固长城 "外示羁縻": 外示羁縻" 改善汉蒙关系, 外示羁縻 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友好来往 "内修防备" 内修防备" 内修防备 起用戚继光等著名边将, 起用戚继光等著名边将,积极操练兵马
明显成效, 明显成效,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赋税改革 经济: 经济: 1.清丈田地 清丈田地 2.推行一条鞭法 推行一条鞭法 推行 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 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 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 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叫 一条鞭法" 并简化手续,交钱代役. 做"一条鞭法".并简化手续,交钱代役. A.国家税收增加 A.国家税收增加 B.农民的负担减轻 农民的负担减轻, B.农民的负担减轻,对国家的依附关系有所 放松 C.稳定农业的发展 稳定农业的发展, C.稳定农业的发展,刺激了商品经济和资本 主义关系萌芽的发展

殿 阁 大 学 士
"朕代天理物,日总万机, 朕代天理物,日总万机, 朕代天理物 岂能一一周遍. 岂能一一周遍." -----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十五年,设置殿阁 洪武十五年,设置殿阁 大学士. 大学士. 明成祖开始从翰林院选 明成祖开始从翰林院选 贤能之人, 文渊阁, 贤能之人,入文渊阁,称为 内阁学士,得以参预机务. 内阁学士,得以参预机务. 内阁之名由此开始 之名由此开始. 内阁之名由此开始. 仁宗以后 担任阁臣者, 以后, 仁宗以后,担任阁臣者, 地位渐高.内阁渐成制度 渐成制度. 地位渐高.内阁渐成制度.

《张 居正改革》 教学设计

《张 居正改革》 教学设计

《张居正改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张居正改革的历史背景,包括明朝中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困境。

(2)掌握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如整顿吏治、改革赋役制度、加强边防等。

(3)理解张居正改革的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张居正改革的原因、内容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将张居正改革与之前的改革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改革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学生的改革创新意识。

(2)让学生感受张居正为国家富强而勇于改革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张居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局限性。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明朝中期的社会状况图片或相关史料,如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官员贪污腐败、边患频繁等,引发学生对明朝中期社会问题的思考,从而引出张居正改革的主题。

2、讲授新课(1)张居正改革的背景①政治方面:明朝中期,官僚机构膨胀,吏治腐败,行政效率低下。

②经济方面:土地兼并严重,赋役不均,国家财政危机加剧。

③军事方面:边患频繁,军备废弛,国防力量薄弱。

(2)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①整顿吏治:制定考成法,严格考核官员,淘汰不合格者,提高行政效率。

②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等合并为一条,按田亩多少征收银两,简化了赋役征收手续,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③加强边防: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加强边防守备,抵御外敌入侵。

(3)张居正改革的作用①经济上:促进了明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②政治上: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官员的腐败。

③军事上:增强了国防力量,抵御了外敌的入侵。

张居正改革+课时练习--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

张居正改革+课时练习--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

2025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习:张居正改革一、单选题1.明隆庆元年四月,户部尚书葛守礼上疏,直言北方地区与南方地方的情况不同,不适宜推广“一条鞭法”。

此后陆续有官员上书,反对在北方实行“一条鞭法”。

这表明“一条鞭法”的推广()A.受北方官员一致反对B.缺乏实施的群众基础C.加重农民的经济负担D.存在教条机械的现象2.明朝张居正推行的“考成法”规定:“凡六部、都察院,遇各章奏,或题奉明旨,或覆奉钦依,转行各该衙门,俱先酌量道里远近,事情缓急,立定程期,置立文簿存照,每月终注销。

……另造文册二本……一本送科(六科)注销,一本送阁查考。

……稽迟延搁者,该部举之;各部院注销文册,有容隐欺蔽者,科臣举之;六科缴本具奏,有容隐欺蔽者,臣等举之。

”“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

由此可知,考成法实施的结果是()A.充实了内阁权力B.内阁成了独立的决策机构C.改变了六科职能D.加强了对官民言行的监视3.纪录片《中国》讲述中国古代某一官员改革“所以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饬纲纪,加强君对臣的统属……向皇帝进献考成法,要求各级官员把工作任务登记在账簿上,逐月逐级考核后,汇总于内阁……”下列选项中,属于这位官员所推行的改革措施的有()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裁减开支,清丈土地③改汉姓,说汉话④整顿吏治,加强官吏考核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4.《剑桥中国明代史》认为∶“张居正只声称他的目的是恢复王朝剑建者们的制度上的安排,这种姿态给了他一种合乎正统的气派,使他能够以万历皇帝的名义对官僚机构施加压力以推动他的方案。

实际上,由他主持的实现这一方案的办法基本上限于人事安排和靠公文进行管理。

”其意在强调张居正改革()A.固守传统的正统观念B.呈现形式主义的特点C.未触动守旧势力利益D.缺乏深度创新的探索5.明代万历之前,一条鞭法已经在南方的部分地区施行,在江西、浙江、南直隶、广东广西、福建都较为成功。

万历九年,张居正将“一条鞭法”推广到全国。

学习张居正献身改革的精神,不停顿地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学习张居正献身改革的精神,不停顿地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学习张居正献身改革的精神,不停顿地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摘要:张居正是明朝晚期杰出的改革家和政治家。

公元1572年他晋升为万历皇帝的内阁首辅后,就抓紧有利时机,推行《万历新政》,即实行对明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他大力地选贤用能、整理财政、改革赋役制度,加强国防建设,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不仅拯救了明王朝政权,也使万历时期成为明王朝276年中最为富庶的时代。

张居正的改革虽然最终归于失败,但其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和吸取。

尤其他勇于献身改革的精神,更值得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学习。

关键词:献身改革;有利时机;《万历新政》;选贤用能;注重民生;改革促进派张居正是明朝万历皇帝第一个内阁首辅。

后人对他毁誉参半。

然而在笔者看来,他是明朝晚期的中兴贤相,是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史中,继商鞅、王安石之后的第三位杰出的改革家、政治家。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省)人。

他生于嘉靖五年(公元1525年)。

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22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选庶吉士。

这时,他就有问鼎人臣之极(内阁首辅的职位)的抱负,以改革当时的政治经济,实现他富国强兵的理想。

一、张居正改革前,明朝面临的社会危机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张居正授翰林院编修,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7年)皇帝朱厚熜病死(谥世宗),太子朱载垕继帝位改年号为隆庆(谥穆宗)。

经过20年官场的历练之后,42岁的张居正入了内阁,成为末位阁臣。

20年来,他饱看明朝吏治腐败、社会危机严重的状况,就在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向皇帝呈上《陈六事疏》,其内容从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六个方面提出改革的重大举措。

隆庆帝只批示“知道了”,没有采纳实行,但他没有气馁,耐心地等待时机的到来。

从张居正进入内阁之后,明朝面临的政治危机、财政危机、社会危机且日益严重,其主要表现有如下四个方面:(一)政治腐败。

王朝的首脑——皇帝追求享乐,常不上朝。

张居正的经济改革思想与措施

张居正的经济改革思想与措施

张居正的经济改革思想与措施兰台世界2012·7月下旬档案解读DANG'ANJIEDU张居正于1525年出生在今天的湖北省荆州市一个秀才家庭,是明朝中后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久负盛名的经济改革家。

明万历元年,即公元1572年,已近知命之年的张居正出任首辅大臣,登上其政治生涯的顶峰。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他以对大明朝的无比忠诚和对当时社会深切的忧患意识主导了一场声势浩大自上而下的经济改革。

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明朝经济低迷、国库紧张的局面,对社会阶级矛盾起到了缓和作用。

他的改革也是今天我国经济史学领域不可不提的教研史料。

一、张居正经济改革的历史背景明朝中后期,以农民与地主之间的阶级矛盾为主的社会矛盾空前尖锐,社会各阶层对立日益严重,农业作为封建王朝经济支柱产业已是风雨飘摇。

这些都源于封建土地所有制下日益加剧的土地兼并与集中。

普天之下莫非皇土,高高在上的大明天子对国境内所有土地拥有至高无上的所有权,并在各地良田上设立只属于皇室的“皇庄”。

天子把部分土地又分封给藩王、国亲和官员,他们所拥有的土地庄园也不断扩张。

如明嘉靖年间的景王在今天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一带占数万顷良田;重臣严篙在今天江西省境内广布农田,又在南京、苏州等地大面积修建庄园宅院;上行下效,各地地主、豪强、恶霸也兼并土地、巧取豪夺、欺行霸市、鱼肉百姓。

土地集中达到惊人的程度,一方面造成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另一方面失地农民又不得不面对繁重的地租、徭役和赋税。

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地主、豪强、恶霸勾结官府、敛财聚富,又不愿散财济贫、扶困树德,反而经常巧立名目、用尽手段向农民转移徭役、征收高额地租。

农民迫于生计,不得不抛弃原本就不多的田产,变为流民,四处躲荒避难。

而土地在地主、豪强、恶霸直到皇亲国戚手中被流转、吞并,不断集中,规模越来越大。

不仅如此,这些特权阶层欺上瞒下、隐田避税,导致土地越集中、国家税收越少的荒诞局面。

例如,嘉靖皇帝的第四个儿子在江南鱼米之乡良田占地数万顷;隆庆皇帝的皇子们除了在紫禁城享有独庭别院外,仍不满足,又到全国各地私建大量王庄、王店。

论张居正改革

论张居正改革

论张居正改革作者:吕晓萌来源:《信息教研周刊》2013年第14期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体制从秦汉以来到明末,已经延续了一千六百多年。

它本身不仅有创立和完善的过程,而且在不断地加强和削弱的反复震荡中发展。

多少次农民起义,打翻了一个又一个王朝,一次又一次造成封建统治的瘫痪,封建专制主义体制仍然沿袭下来,发育起来,愈到封建社会后期,愈益强化。

改革发生在明朝后期万历元年至十年(1573--1582),张居正出任首辅的十年期间。

这是国家多事之秋,但究其所处的16世纪这一特定的时代,已不仅是一姓王朝的衰败,而是整个封建制度走向没落。

在王朝末年力图振兴颓势而鞠躬尽瘁的政治家有之,但在封建社会末世,以回天之力使衰老的体制再现活力的唯有张居正得到成功,16世纪末的中国历史,给了他与历代改革不同的背景和机缘。

从封建社会确立以来,皇帝对处理国家事务有至高无上的独裁权,明初又收回宰相的权力,设置内阁首辅作为皇帝的事务秘书,一切章奏皆由皇帝亲自过目审批,任何人不得过问。

凡是断大事、决大疑,臣下只能面奏听旨,事无巨细统统集权于皇帝一身,君主的权力高度膨胀,超过历代王朝事物发展到极点往往走向它的反面,由权力高度集中给皇亲贵戚带来更为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销蚀了他们管理国家事务的起码能力,滋养出一代又一代昏愦的帝王。

皇帝长期不理国务,政治重心自然就落到内阁身上,谁成为首辅,谁就能主政,实际上就握有最高的权势,这就必然招致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内阁首辅的尖锐斗争。

财政上的困难比政治危机还要紧迫。

社会经济最棘手的是土地兼并问题,土地集中私人的规模愈来愈大,皇亲国戚争先恐后地吞并土地,一旦占为已有,就利用特权瞒田逃税,土地被兼并愈多,国家的税收愈少。

嘉靖皇帝的四子朱载圳在湖广占有良田数万顷,隆庆皇帝儿子的王庄、王店遍及各地。

政府累年的收入每况愈下,而皇室的庞大开支却有增无减。

隆庆皇帝的宫廷耗费比国初多至数十倍,官员的贪污、浪费和浩大的军费更加重了财政的拮据,国穷财尽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第8课 张居正改革

第8课 张居正改革

第8课张居正改革面对明朝中后期内外交困的局面,内阁首辅张居正变法革新,力挽狂澜,奇迹般地在北疆化干戈为玉帛,并一举扭转“神运鬼输,亦难为谋”的财政危机,然而,张居正死后却遭削夺官秩、抄没家产的厄运:对张居正改革成败及身后毁誉进行探究评判,将使我们获得深刻的历史教益。

时代的呼唤明朝中期以来,政治腐败,边防废弛,社会矛盾尖锐,陷入内外交困的危局。

明世宗崇信道教,刻薄乖戾。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他被十几名宫女用黄花绳、抹布勒喉、塞嘴,吐血数升,几乎丧命。

此后20多年每日炼丹服药,不再上朝理事。

嘉靖年间,蒙古贵族反复南下劫掠,东南沿海倭寇猖獗,葡萄牙乘虚侵占澳门。

蒙古俺答部几乎年年入寇。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逼北京,大掠村落居民,焚烧庐居,大火日夜不绝。

总兵仇鸾率十余万骑兵,“相视莫敢前发一矢”,任其饱掠“捆载而去”。

嘉靖、隆庆年间,边费庞大,皇室开支膨胀,官吏侵盗,赋役紊乱,财政严重亏空。

嘉靖中期以后,每年财政超支100余万两白银。

隆庆元年(1567年)户部尚书马森面对“四方之民竭矣,各处之库藏空矣”的窘境,无可奈何地哀叹:“叶势至此,即神运鬼输,亦难为谋!”变本加厉催征搜刮的结果,非但不能改变“匮乏之极”的困境,反而激化了阶级矛盾,百姓纷纷揭竿而起,甚至“京师百里之内,一月而二三发”。

地主阶级改革派惊呼“元末之事可为殷鉴”,除非“得磊落奇伟之士,大破常格,扫除廓清,不足以弥天下之患”。

当此之际,号称“救时宰相”的张居正应运登上了历史舞台。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湖广江陵(今湖北荆州)人。

13岁应试即以超人才华和远大志向引起湖广巡抚顾磷的重视,“呼为小友”,预言“他年当枢要”。

不过顾磷认为少年中举容易自满,特地嘱咐考官不予录取,让他多受些挫折和磨难。

三年后张居正再试中举,顾磷解犀带相赠,鼓励他要有远大抱负,做经邦治国的英才。

张居正对顾磷的知遇和激励,“中心藏之,未尝敢忘”。

《张居正大传》的作者朱东润认为,如张居正早三年中举,“也许在湖广添一个唐寅那样的人物,而一生的事业便会在诗酒风流中消逝”。

2021秋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8课张居正改革练习(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

2021秋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8课张居正改革练习(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

第8课张居正改革1.以下关于张居正改革面临状况的表达,最准确的是( )A.内外交困的统治危机B.蒙古贵族的劫掠C.明政府统治腐败,财政困难D.社会矛盾锋利解析:当时明朝政治腐败、边防废弛,社会矛盾锋利,因而内外交困是最完整最准确的概括。

答案:A2.张居正为了使改革能顺利推行,首先进展了吏治改革,张居正整顿吏治的根本着眼点是( )A.尊主权B.课吏职C.信赏罚D.一号令解析:在封建专制皇权的政体下,要想做到“一号令〞,就必须打出皇帝的旗号,借助皇权的威力,以此来整顿吏治。

答案:A3.一条鞭法中“赋役征银〞方法的实行,具有的现实意义是( )①适应了商品经济开展的需要②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的开展③有利于农业商品化④对资本主义萌芽有促进作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赋役征银〞是我国赋役制度的一大进步,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现实意义〞。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出①②③④均是正确的。

答案:D4.张居正改革针对的社会主要问题包括( )①边防废弛、边患严重②政治腐败、吏治混乱③赋役紊乱、财政危机④矛盾锋利、内外交困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此题主要考察张居正改革的背景,结合张居正改革的社会背景分析判断可知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答案:C5.张居正身后毁誉留给我们的思考有( )①功过是非自有历史公论②改革必然触动既得利益者,充满阻力和斗争③顺应历史趋势的改革必然收到显著成果④改革者无私无畏的精神留给后人深刻启迪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解析:张居正死后遭保守派反扑,法令被废,改革毁于一旦。

但至明末,朝廷终于想起这位当年的“救时宰相〞,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①②③④表述均合题意,应选A项。

答案:A6.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张居正改革的重点是整顿赋役制度,以扭转财政危机。

他认为造成财政危机的主要原因是豪民隐占土地,逃避赋税。

要想搞清这个问题,必须清丈土地。

高二历史(岳麓版)选修1同步练习卷:第8课 张居正改革-精选教学文档

高二历史(岳麓版)选修1同步练习卷:第8课 张居正改革-精选教学文档

第8课张居正改革1.针对明中期以来边防残破,张居正倡行“外示羁縻,内修守备”的边防新政。

下列体现“外示羁縻”思想成功的是()A.提高了长城防御体系的抗御能力B.打退了朵颜部首领南犯喜峰口C.加强了汉蒙间互市友好往来D.起用了戚继光等一批著名边将【答案】 C2.一条鞭法的推行,“一举而官民积重之弊皆反(返)”。

这是因为()①维护了官僚特权②减轻了农民负担③增加了国家收入④减少了税收舞弊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 B3.张居正为了更好地推动变法,首先进行的改革是()A.整顿吏治B.实施边防新政C.丈量土地D.一条鞭法【答案】 A4.为提高行政效率、保证新法畅行无阻,张居正采取了下列哪一措施()A.严肃纲纪B.设立驿站制度C.创设颁行考成法D.控制内阁【答案】 C5.学习张居正改革后,研究小组发现他下令清丈田地的目的有一项不符合()A.掌握国家实际田亩数B.解决地主隐瞒土地,转嫁徭役负担问题C.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D.限制土地兼并【答案】 D6.张居正的下列措施遭到官僚地主反对的有()①考成法②内修守备③清查田亩④一条鞭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 C7.张居正改革针对的社会主要问题包括()①边防废弛、边患严重②政治腐败、吏治混乱③赋役紊乱,财政危机④矛盾尖锐,内外交困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答案】 C8.张居正身后毁誉留给我们的思考有()①功过是非自有历史公论②改革必然触动既得利益者,充满阻力和斗争③顺应历史趋势的改革必然收到显著成果④改革者无私无畏的精神留给后人深刻启迪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答案】 A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史·张居正传》中尚书李日室等如是评价张居正:“……肩劳任怨,举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

其时中外乂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

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

”材料二数年以来,所结怨天下者不少矣,俭夫恶党,显排阴嗾,何尝一日忘于孤哉!念己既忘家殉国,惶恤其他,虽机阱满前、众镞攒体,孤不畏也!——张居正(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张居正的改革可以分为哪几个方面?各采取了哪些措施?(2)张居正生前预料自己的身后毁誉,对此,他报以怎样的态度?(3)张居正对自己有可能身后毁誉的态度,表明一个优秀的改革家必须具备哪些素质?【答案】(1)整顿吏治,颁行考成法,为全面推行各项改革措施铺平了道路;实施边防新政,“外示羁縻,内修守备”,使边境相对安定,汉蒙互市活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经济方面,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国家基本掌握了田亩数,增加了财政收入,促进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第9课 张居正改革完美版

第9课  张居正改革完美版

第9课张居正改革1,知识要点:了解张居正改革的背景,掌握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了解张居正改革结局的有关知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时代背景体会"救时宰相"的含义,理解张居正改革的历史地位及其重要意义。

导入:如同其他王朝一样,步入中晚年的明王朝也开始百病丛生、步履蹒跚起来。

危难之际,治国能臣张居正登上了晚明波诡云密的政治舞台,殚精竭虑,力挽狂澜,一度使大明王出现中兴之象。

可惜的是,“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张居正的鞠躬尽瘁究竟没能改变历史的步伐。

扼腕叹息之余,我们不禁对这位帝师和内阁首辅油然而生敬意与好奇——张居正究竟是怎么做的呢?最后为什么没能妙手回春呢?(阅读教材,从客观、政权因素、个人因素等方面分析其背景)一、张居正改革的背景------(时代的呼唤)1、明朝中后期内外交困、危机四伏(必要性)------客观原因(归纳内外交困表现在哪些方面?(思路:从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对外等方面思考)内:(1)最高统治者的昏庸腐朽(2)政治腐败、官员贪污,财政严重亏空(3)阶级矛盾激化-----土地兼并官府搜刮变本加厉的搜刮导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人民起义此起彼伏(李自成、张献忠)外:(4)边患猖獗、外来侵略乘虚而入,少数民族劫掠:北方蒙古贵族的劫掠;外来侵略:倭寇侵略东南沿海、葡萄牙侵占澳门(1572,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变法革新运动)2.明神宗的支持----政权因素3、万历年间,锐意改革的张居正升任内阁首辅(可能性)张居正的才识与决心----个人因素明朝著名首辅,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湖北江陵)人。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终太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

为人聪明敏捷,深沉机警,胸有大志,勇于任事。

在他辅佐年幼的万历皇帝执政的十年间,策划和推动了改革。

小知识:内阁制与内阁首辅明清两代的内阁是封建皇朝中央政府的最高办事机构,明朝永乐年间,为了方便协助处理政事,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张居正献身改革的精神,不停顿地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摘要:张居正是明朝晚期杰出的改革家和政治家。

公元1572年他晋升为万历皇帝的内阁首辅后,就抓紧有利时机,推行《万历新政》,即实行对明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他大力地选贤用能、整理财政、改革赋役制度,加强国防建设,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不仅拯救了明王朝政权,也使万历时期成为明王朝276年中最为富庶的时代。

张居正的改革虽然最终归于失败,但其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和吸取。

尤其他勇于献身改革的精神,更值得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学习。

关键词:献身改革;有利时机;《万历新政》;选贤用能;注重民生;改革促进派张居正是明朝万历皇帝第一个内阁首辅。

后人对他毁誉参半。

然而在笔者看来,他是明朝晚期的中兴贤相,是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史中,继商鞅、王安石之后的第三位杰出的改革家、政治家。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省)人。

他生于嘉靖五年(公元1525年)。

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22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选庶吉士。

这时,他就有问鼎人臣之极(内阁首辅的职位)的抱负,以改革当时的政治经济,实现他富国强兵的理想。

一、张居正改革前,明朝面临的社会危机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张居正授翰林院编修,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7年)皇帝朱厚熜病死(谥世宗),太子朱载垕继帝位改年号为隆庆(谥穆宗)。

经过20年官场的历练之后,42岁的张居正入了内阁,成为末位阁臣。

20年来,他饱看明朝吏治腐败、社会危机严重的状况,就在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向皇帝呈上《陈六事疏》,其内容从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六个方面提出改革的重大举措。

隆庆帝只批示“知道了”,没有采纳实行,但他没有气馁,耐心地等待时机的到来。

从张居正进入内阁之后,明朝面临的政治危机、财政危机、社会危机且日益严重,其主要表现有如下四个方面:(一)政治腐败。

王朝的首脑——皇帝追求享乐,常不上朝。

内阁纷争,官吏中冗员激增,贪污成风,贿赂横行。

长安有民谣云:“不见清官见青天”。

(二)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尖锐。

从嘉靖末期至隆庆末年,明代皇庄、官庄以及大户豪强的土地兼并仍继续发展,(见史料《张文忠公全集》书牍文)农民破产流亡的现象遍及大江南北。

早在嘉靖后期,各地人民(农民、矿工、哗变的士兵、少数民族)起义,此起彼伏。

这些起义虽然先后被血腥镇压下去了,但起义的“火种”仍没有熄灭。

由于土地兼并继续发展,社会秩序仍处在动荡之中,社会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三)国家财政几乎陷入绝境。

嘉靖末年,太仓(国库)存银不到十万两,岁出常超支一百四十万两,到万历元年,官员的薪俸发放都成了严重的问题。

明朝财政几乎破产的症结有三:一、主要症结是由于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大户豪强肆意兼并土地,他们在大量占有耕地之后,或优免过多而不用缴交田赋,或隐蔽其不法占有的土地,或把要交的田赋转稼在小户、农民身上。

二、皇室贵族任意挥霍财政收入,官吏又贪污,中饱私囊。

三、由于边患问题,国防费用大增。

(四)国防问题突出。

嘉靖末期明帝国屡遭北方的蒙古俺答的侵袭,给百姓常带来莫大的伤害和痛苦。

明朝几乎无力抵御蒙古的入侵。

国防问题,尤其是如何对待蒙古侵袭的防御问题,是关系到明帝国生存的问题。

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从嘉靖末期到隆庆末年,明帝国正处在上述的严重危机之中。

明朝统治者中的开明人物不得不进行一系列的活动来挽救其危亡。

张居正在万历初期实行的改革,正是这样的社会历史状况下进行的。

二、张居正改革的重要举措及其成效公元1572年隆庆帝病死,十岁的太子朱翊钧继帝位,改年号为万历(后谥神宗)。

张居正晋升为内阁首辅,忠心辅佐幼主。

在李太后和冯保(司礼监掌印太监——内相)有力支持下,在皇亲国戚、显宦豪强的一片咒骂声中,他以移山的心力,推进《万历新政》,即实行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基本上是,前五年以政治改革为重点,后五年以经济改革为重点。

其改革举措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政治方面,整饬吏治——淘汰冗员,选用贤能。

所谓冗员是指贪官、昏官、庸官;选用贤能就要做到“举内不避亲,举外不避仇”。

只要是贤能的就是原来属于反对派的都重用他。

万历元年全国九品以上的官员有七万名,北京和南京的官员有二万七千人。

张居正上任之始,在两京搞“京察”,历时四月就载汰冗员一万多人。

从万历元年开始张居正就推行《考成法》,它是针对官僚作风和文牍主义提出的,意在“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號令”,提高朝廷机构办事效率。

以《考成法》为准则,决定官吏的去留或升职,至万历十年被《考成法》罢黜或被拘谳判刑流徙的官员,有数百名之多。

第二、经济方面,整理财政,改革赋税制度。

张居正针对当时最迫切的财政危机,整顿驿递、税关、漕政与马政,一直到“子粒田”(皇帝封赏给皇亲、国戚、公侯伯的田)征税,并注重兴修水利。

他起用治河专家潘季驯(公元1521-1595年)督修黄河水利工程,从而改变了黄、淮两河经常决口和漕道不通的情况,使数十年弃地转为耕桑,太大有利于农业生产。

为了均平赋役、抑制皇亲国戚、豪强势力兼并土地与瞒地、逃税的不法行为,和减轻农民负担,张居正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向皇帝建议:清丈全国土地(包括庄田、民田、职田、荡地、牧地),次年正式下令清丈,并规定“所在强宗豪民,敢有挠法者”严治不贷(《张居正忠公全集》,附录一,文忠公行实),得到万历帝的准许。

至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土地丈量完毕,全国土地数字共有七百零一万三千九百多顷,较弘治时,土田数量增加三百万顷。

这些新增土田绝大部份为势豪大富所不法侵占。

仅此一项全国每年新增税银就有300余万两。

在清丈土地的基础上,张居正又在万历帝准许下,实施赋役制度改革。

万历九年(1581年)通令全国实行“一条鞭法”的新税制,所谓“一条鞭法”就是在征取田赋和徭役时,把钱钞代替实物的田赋和徭役,即把应征收的田赋和徭役合在一起,归入“计亩征银”的原则,目的在于整顿国家税收,限制赋役不均而引致弊害的发展。

第三、军事方面,加强边防建设。

早在隆庆年间,张居正不是首辅而只是阁臣时,边防军队中监察官员(包括监军的宦官)的掣肘太多,带兵的武将几乎无所作为,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张居正向隆庆皇帝奏请“宽文法以伸将权”,赋予军事将领“专断”的权力。

获得皇帝的准许。

万历初年,张居正为首辅,更加强了“内修守备”方面的工作。

他以“积钱谷、修险隘、练兵马、整器械、开屯田、理盐法、收塞马、散叛党”八事督课边臣,务必使边防军事工作落到实处。

他重用良将李成梁镇辽、戚继光镇蓟、并加强了东起蓟、辽,西至甘、涼的国防线——维修长城[在边墙上筑“空心敌台”,每台宿百人,铠仗糗粮具备。

共筑建一千二百座并安置火炮、火枪、烽墩。

],以拱卫京师。

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的十年改革取得了如下的成效:①澄清了吏治,显宦豪强势力受到一定的抑制。

从而“士有报国之途,农有可耕之田……”,社会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②国家财政大大好转,国库空前充实。

从嘉靖末年国库存银不及十万两到万历初期平均每年达四百万两,京师粮食的贮量是隆庆年间的三倍左右。

史书称:“一条鞭法”刚刚在全国施行之后的几年中,明之大仓粟达到一千三百余万石,可支五六年之久。

(见李询著明清史104页)③国防力量大大加强。

史称在张居正军事改革后,“边境晏然”。

不仅南边倭患没有再发生,而且西北方面自此无大边患。

明朝从建国开始,蒙古的侵袭几乎延续了三个世纪,至此才得解除。

总之张居正的十年《万历新政》的改革,不仅拯救了摇摇欲倾的明王朝大厦,使明王朝的统治获得三十多年的稳定时期,而且使万历时期成为明王朝276年中最为富庶的时代。

他推行的“一条鞭法”,虽然随着他的逝世和明朝统治者——皇帝和显宦强势力反对改革,逐渐失去了它的抑豪强、均赋役的实质;但它标志了中国封建社会史中从实物地租、劳役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过渡。

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流通和发展。

张居正的改革之所以能取得上述的成效,究其原因有三:①他紧紧抓住有利改革的时机——皇帝年幼或年少、显宦豪强势力与万历皇权的矛盾和李太后与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对他有力支持。

②他厉行整饬吏治,选贤用能,培植了一批忠于明皇朝、拥护改革的官员。

③他对改革始终抱着强烈的奉献精神,并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事实上,他在改革过程中始终贯彻“不于自身求利益”(见万历元年给他朋友李中溪的信)的原则。

在派员稽查赋税征收状况时,他向李太后、小皇帝自揭家丑,同时决定将江陵县令赠给他父亲的1,200亩公田,归还给江陵县政府,并要他父亲补交五年欠交的田赋。

更突出的事例是: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在湖广江陵去世,他没有按照制度回家守制。

当时改革——《万历新政》的实施到了关键时刻,如果当时他辞职回家守制三年,《万历新政》的改革就会中断,而且将化为乌有。

为了改革,张居正得到十五岁的皇帝与李太后支持,即让他“夺情”——不回家守制。

但是朝中一批守旧的官员和社会上一批读书人却骂他不忠不孝。

然而他挺住了,继续主持朝政,推进改革。

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他写信给朋友(学院李公)说,“不谷弃家忘躯以殉国家之事,而议者犹或非之,然不谷持之愈力,略不少回。

故得失毁誉关头打不破,天下事断无可为。

”所有这些,足以说明《万历新政》能获得上述的成效,是和张居正对改革的强烈奉献精神,息息相关的。

三、张居正改革最终归于失败及其原因张居正死后不到半年,万历帝为了单独秉政,为所欲为,就起用隐藏在内阁中反改革人物张四维、申时行,并与皇亲国戚、显宦豪强势力串在一起,对张居正的改革一步步地进行清算。

最先让他的不到四十岁的母亲——李太后“安度晚年”,继而撤查冯保、开除王国光、撤换戚继光,接着在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采取更严厉和残忍的手段,让张居正死后名毁、家破、族沉。

在此,先后一批又一批地起用因“考成法”的谪官贬官,从而一步步地毁掉新政。

到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以后,明朝政权内部的改革派逐渐被排斥出去。

这时皇帝与大宦官、大官僚抱成一团,不容许有半点对社会发展有利的改良措施,变本加厉地实施反动政策,如加派赋税和矿监税使公开掠夺。

从而使农民失地日益严重,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

万历末全国到处发生“民变”、外患频仍(主要是金国的兴起)。

万历帝死后的第24年即公元1644年,反对改革的明王朝统治者在全国农民大起义中灭亡了。

张居正的改革为什么最终归于失败?而他死后为什么会惨遭毁名、破家、沉族?究其原因有如下两个:(1)根本原因,是由其改革的性质注定的。

张居正的改革虽然能或多或少地减轻老百姓的疾苦,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但它的本质是维护、挽救封建王朝的统治。

所以,它就不能不受当时封建统治势力的制约,这就注定了它最终必然失败和张居正本人及其家庭的悲惨结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