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过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过程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化进程:

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分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

1、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分为重商主义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天赋理论、里昂惕夫之谜、相互需求理论。

(1)、重商主义理论(15世纪—17世纪)

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建立起来的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1种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

产生背景:15世纪以后,社会财富由土地转向货币,货币被认为是财富的代表情势和国家富强的意味。外贸被称为是财富的源泉。

主要内容:1、1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积累财富2、货币是1国财富的根本3、获得财富的途径是对外贸易顺差4、国家的政策:“奖出限入”5、各国间的贸易是:“零和博弈”

重商主义理论的两个发展阶段:

货币差额论:

(15世纪—16世纪中期)

直接控制货币活动,制止金银输出,在对外贸易上遵守少买多卖的原则,使每笔交易和对每一个国家都保持顺差。

贸易差额论:

(16世纪后半期—17世纪)

反对国家限制货币输出,认为会招致其他国家的报复。认为对外贸易能使国家富足,但必须谨守进出口贸易额顺差的原则。

(2)、绝对优势理论(18世纪)

产生背景:1、实践背景:18世纪中期,资本主义手工业正向机械大工业过渡。英国是当时世界贸易的中心,工业发展领先于其他国家,迫切需要突破重商主义奖出限入、反对金银外流等思想的束缚,进口原料,发展工业生产。2、理论背景: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发表

绝对优势理论观点概括: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如果每一个国家都依照自己绝对有益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以绝对低于他国生产本钱的商品进行交换,可以享受分工带来的利益,这样会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使物资财富不断增加,并使各国从贸易中获益。

(3)、比较优势理论(19世纪)

产生背景:1、理论背景:亚当·斯密:《国富论》;1815年,罗勃特·托伦斯:《关于玉米对外贸易的论文》提出“比较优势”的概念;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善:劳动价值论。2、实践背景:19世纪早期,英国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第1次工业革命时期。1815年英国政府为保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实行了“谷物法”。”谷物法”颁布后,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它对地主贵族有益,而严重地侵害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基本概念:古典定义:1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本钱相对地比另外一国低。新古典解释:指1国以比另外一国低的机会本钱生产1种商品的能力。

(4)、要素天赋理论(20世纪)

代表人物: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

(5)、里昂惕夫之谜(20世纪)

代表人物:瓦西里·里昂惕夫,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家

背景:利用美国1947年进出口行业所用资本存量与工人人数的数据来检验H-O模型,结果却得出了与要素天赋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引发了延续1代人的争辩。里昂惕夫对要素天赋模型的检验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6)、相互需求理论

代表人物:约翰·穆勒

相互需求理论简介:相互需求法则:1方出售商品是购买对方商品的手段,即1方的供给是对对方商品的需求。供给和需求也就是相互需求。在互惠贸易的范围内,两国间商品交换比例(贸易条件)是由两国相互需求对方产品的强度决定的。当两国间商品交换的比例与相互需求对方产品总量之比相等时,两国的贸易到达均衡。

2、新国际贸易理论

新国际贸易理论分为范围报酬递增理论、技术差距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偏好类似理论

(1)范围报酬递增理论(20世纪)

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1985年和艾涵南合著的《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1书中提出的。

基本论点: 范围报酬递增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当某1产品的生产产生范围报酬递增时,随着生产范围的扩大,单位产品本钱递减而获得本钱优势,因此致使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这1产品。

(2)技术差距理论(20世纪60年代)

代表人物:波斯纳于1961年在《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1

文中提出。

主要观点: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论认为,技术进步或技术创新意味着1定的要素投入量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这样技术进步会

对各国生产要素天赋的比率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各国产品的比较优势,对贸易格局的变动产生作用。因此,技术差距也是国家间展开贸易的1个重要缘由。

(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20世纪60年代)

代表人物:雷蒙德·弗农于1966年在《生命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1文中提出

主要观点:由于技术的传递和分散,不同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地变化,新技术和新产品像波浪1样在不同类型的国家之间推动。

(4)产业内贸易理论(20世纪70年代)

背景:2战后特别是20世纪的60、70年代,国际贸易显现生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两大类型。产业内贸易:类似的或相同的产业内类似产品的交换贸易。产业间贸易:不同产业之间完全不同的产品交换。

高收入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显现明显的类似性,即高度发达的、类似的工业国之间的贸易中,横向制成品的贸易增长快速,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则相反。

(5)偏好类似理论(20世纪60年代)

代表人物:瑞典经济学家斯戴芬·伯伦斯坦·林德在1961年出版的《论贸易和转变》1文中提出的。

主要观点:偏好类似理论认为,1国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水平提高会使得该国的代表性需求向着某种比较昂贵的商品移动。不同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商品需求偏好也不同。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