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现代史名词解释(全)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全)价格革命16至17世纪西欧社会上出现的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使欧洲贵金属的储量急剧增长,从而引起欧洲各国通货膨胀。
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升四倍多,英、法、德等国的物价平均上涨二至二点五倍。
价格革命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
其结果是从事商业的人大发横财,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愈益增长,而靠传统方式收取地租的封建地主的地位受到削弱,收入微薄的劳动者的生活日益下降,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和封建制的解体。
商业革命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
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
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
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的迅速扩大以及殖民制度的建立,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商业革命是产业发展所引起的,而商业革命开发了广大市场,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殖民制度一般是指西方列强国家压迫、奴役和剥削“落后”的亚、非、拉国家,并把它们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制度。
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西欧诸国往往是通过海盗式劫掠、欺诈性贸易等各种方式进行早期殖民活动。
在资本主义稳定发展,特别是进入垄断时期,则使用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侵略手段,使被侵略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失去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而依附于外国的保护。
各殖民国家相互遵守共同的协定,但有时也会因为利益关系发生武装冲突,即殖民战争。
殖民制度是帝国主义国家疯狂掠夺殖民地的产物。
【地理大发现】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航海者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
15世纪后,西欧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引起了封建贵族、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对贵金属的渴求。
《马可•波罗行记》对东方富庶的夸张描绘,进一步煽动着欧洲人的寻金热情。
世界近现代史名词解释
第一次思想、主义1 人文主义2 考迪罗主义3 甘地主义4 杜鲁门主义5 麦卡锡主义6 撒切尔主义7 保守主义8 自由主义9 修正主义第二次法令、法案、法典1 南特敕令2 至尊法案3 权利法案4 《拿破仑法典》5 《宅地法》6 租借法案第三次计划、方案、文件、政策1 施里芬计划2 《四月提纲》3 “十四点计划”4 新经济政策5 道威斯计划6 “马歇尔计划”7 蒙巴顿方案8 “新边疆”政策9 三环外交10 新思维外交11 星球大战计划12 战时共产主义13 新东方政策14 “第四点计划”第四次宣言、誓言1 《人权宣言》2 《独立宣言》3 《共产党宣言》4 大西洋宪章5 《贝尔格莱德宣言》6 网球场宣誓7 《联合国家宣言》第五次历史人物1 但丁2 马基雅维利3 闵采尔4 马丁·路德5 乔治·华盛顿6 圣马丁7 玻利瓦尔8 康德9 黑格尔10 费尔巴哈11 孔德12 达尔文13 斯宾塞14 尼采15 弗洛伊德16 亚当·斯密17 墨索里尼18 杜鲁门19 艾森豪威尔20 戴高乐21 阿登纳22 耶利尔·边沁23 约翰·密尔(穆勒)24 马尔萨斯25 何塞·马蒂第六次组织、政党、同盟1 第一国际2 第二国际3 印度国大党4 青年土耳其党5 卡蒂普南6 神圣同盟7 三皇同盟8 三国同盟9 三国协约10 国际联盟11 第三国际12 联合国13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4 华沙条约组织15 欧洲联盟16 团结工会17 布什尔维克18 孟什维克19 正义者同盟20 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七次战争、战役、---战、会战1 胡格诺战争2 滑铁卢战役3 七年战争4 萨拉托加大捷5 戊辰战争6 英布战争7 日俄战争8 美西战争9 不列颠之战10 斯大林格勒会战11 阿拉曼战役12 第一次世界大战13 莫斯科保卫战14 马恩河战役15 索姆河战役16 凡尔登战役17 日德兰海战18 无限制潜艇战19 阿亚库巧战役第八次政变、事件、危机1 光荣革命2 热月政变3 五月流血周4 米勒兰入阁事件5 萨拉热窝事件6 “鲁尔危机”7 “啤酒馆暴动”8 国会纵火案9 日本“二二六”事件10 珍珠港事件11 敦刻尔克大撤退12 柏林危机13 反党集团事件14 “8.19”事件15 波兹南事件16 匈牙利事件17 七月流血事件第九次运动1 文艺复兴2 清教运动3 宪章运动4 亚洲的觉醒5 “非洲独立年”6 不结盟运动第一0次改革1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2 哥穆尔卡的改革3 新经济体制改革4 “布拉格之春”第一一次和约、条约、公约1 奥格斯堡和约2 安政条约3 布列斯特和约4 《洛桑条约》5 《凡尔赛和约》6 《四国条约》7 《五国海军条约》8 《九国公约》9 洛迦诺公约10 非战公约11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2 《埃维昂协议》13 破石洞条约1 巴布教徒起义2 俄国1905年革命3 二月革命4 十月革命5 第三次科技革命6 苏丹马赫迪起义1 维也纳会议2 巴黎和会3 华盛顿会议4 万隆会议1 维也纳体系2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3 雅尔塔体系4 《乌托邦》5 《九十五条论纲》6 加尔文教7 清教8 《四月提纲》9 魏玛共和国10 国际纵队11 冷战12 纽伦堡审判13 普拉特修正案14 巴布教15 人民宪章16 “铁幕演说”17 多洛雷斯呼声世界近现代史名词解释1 思想、主义9 第一天292 法令、法案、法典 63 计划、方案、文件、政策144 宣言、誓言7 第二天325 历史人物256 组织、政党、同盟20 第三天207 战争、战役、---战、会战19 第四天368 政变、事件、危机179 运动 6 第五天2310 改革 411 和约、条约、公约1312 起义、革命 6 第六天2713 会议、和会 414 体系、其它17合计167。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世界现代史是指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至今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见证了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的巨大变革。
以下是一些世界现代史中的重要名词解释: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于 1914 年至 1918 年,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
战争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枪杀。
战争的双方分为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阵营。
同盟国主要包括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协约国主要包括英国、法国、俄国、意大利、美国等。
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同时,它也加速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削弱了欧洲列强的实力,促进了一些新兴国家的崛起。
二、十月革命1917 年 11 月 7 日(俄历 10 月 25 日),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
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
三、巴黎和会1919 年 1 月 18 日至 6 月 28 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
会议的主要目的是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处理战败国的问题。
然而,巴黎和会实际上是一场帝国主义列强的分赃会议。
会议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制裁,引发了德国的不满和复仇情绪,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四、经济大危机1929 年至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这场危机首先从美国开始,迅速蔓延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经济大危机的主要表现是生产过剩、企业倒闭、工人失业、银行破产等。
它导致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严重衰退,也促使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五、罗斯福新政面对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被称为罗斯福新政。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一)】1、泰罗制(泰勒制):美国工程师泰罗提出的生产管理和工资制度。
19世纪末20世纪初始在美国及西欧国家流行。
其基本内容是:科学分析人在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研究出最经济而且生产效率最高的“标准操作方法”;严格地挑选和训练工人;实现差别工资制,不同标准使用不同工资率;实行职能式管理。
泰罗制的普遍推行,给资本主义企业管理带来了根本的变革,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2、亚洲的觉醒: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掀起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亚洲被压迫的人民觉醒起来,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新高潮。
其中的重大事件有:朝鲜人民的反日斗争,中国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1905-1908年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伊朗、土耳其的资产阶级革命。
虽然亚洲各国的革命都失败了,但它唤醒了亚洲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和追求自由民主的意识。
3、巴尔干战争:1912-1913年东南欧各国为争夺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属地而发生的两次战争。
1912年爆发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结成反对土耳其的巴尔干同盟,发动了反土耳其战争。
如而起很快战败,它在巴尔干的领土几乎丧失殆尽,被迫求和。
由于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巴尔干半岛各民族终于摆脱了土耳其的统治。
同时由于利益分配不均,很快于1913年6月爆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以保加利亚、土耳其为一方,向塞、希两国发起进攻,挑起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结果保加利亚战败求和,失去了马其顿的大部。
战争大大计划了东南欧各国之间的矛盾,同时由于土耳其人的加入,大大超出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性质,成为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温床。
4、新经济政策: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政策。
1921年3月,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收制,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实行产品交换,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则允许私人经营,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
世界近现代史概述
世界近现代史概述徐学强整体史观亦称全球史观,它是20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对西欧中心论的批判不断深入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历史观或者说史学流派。
它是着重从全球文明的角度考察世界历史的宏观史观。
整体历史观(全球历史观)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其基本观点可概述如下:1.从全局(全球)的角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民族历史的发展都受到其它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影响,也同时影响着其它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发展。
2.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按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基本理念划分人类历史发展的时期。
3.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个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基本方面。
只讲纵向发展,不讲横向发展以及横向发展对纵向发展的影响,就无法说明民族历史或地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过程。
根据以上观点我将世界近现代史作以下概述:一、世界潮流中的西方政治现代化历程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⑴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1688年进行了“光荣革命”,1689年国会通过了《权利法案》,用一系列的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利,确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
这一制度一直为英国沿用,并不断得到完善。
英国建立起的君主立宪制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所效仿。
⑵美国:根据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联邦共和制⑶法国:大革命发生在1789年,经过反复斗争,到1870年才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此后一直实行共和制。
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⑷俄国:1861年改革后仍然是沙皇专制君主政体,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才建立起苏维埃人民政权。
(5)日本: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掌权后重新实行君主专制政体,1889年颁布宪法,确立半封建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体,史称近代天皇制;1945年后在驻日美军的干预下确立了新的君主立宪制政体,史称现代天皇制。
(6)德国:1871年完成统一后,实行统一后实行君主立宪政体(7)德国、日本、意大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度建立起法西斯统治2、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民主与专制两种政治道路①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民主道路英、法、美等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较为充分发展,实行的是政党政治、公民自由的体制,同时以较为健全的代议制度,即议会政治制度作为实际上的保证。
《世界近现代史》课件
详细描述
世界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早期资本主义、工业 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等阶段。在早期资本主义阶段, 新兴资产阶级逐渐崛起,封建制度逐渐瓦解;工业革命 阶段则标志着资本主义的成熟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第 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同 时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和国际冲突。每个阶段都有其 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特征,共同构成了世界近现代史 的发展脉络。
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总结词
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带来了便利和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 。
积极影响
科技进步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发展。例如,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更加 便捷地获取和传递信息,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同时,医疗技术、交通工具等领域 的进步也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详细描述
世界近现代史对当今世界的发展和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学习,我们可以更 好地理解当今国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全球化对各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同时,世界近现 代史也是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
世界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
总结词
世界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早期资本主义、工 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等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 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特征。
01
总结词
全球化趋势下,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但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和
机遇。
02 03
挑战
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更加紧密,也带来了更 多的不稳定性和风险。例如,经济危机、政治动荡、文化冲突等问题更 加突出,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和协调。
机遇
全球化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可能性。各国可以加强贸易、投资、科技 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同时,全球化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思想 碰撞,有助于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十四点原则这是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8年1月8日国会演讲中提出的关于战后和平解决世界问题的十四点建议。
主要内容有:战后世界应该是一个开发的世界;抵制并清除苏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影响;要求在给欧洲及近东各民族以自决权的基础上恢复和建立民族国家,或建立收到列强保护实行门户开放原则的保护国;成立具有盟约性质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使大小国家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与领土完整。
十四点原则反映了美国在一战后希望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世界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实际上是美国在战后企图冲出美洲,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
纳伊条约》一战后协约国与保加利亚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
1919年11月27日,协约国与保加利亚签订《纳伊条约》。
条约规定:斯特鲁米查归属南斯拉夫,西色雷斯归属希腊、南多布鲁查归属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军队不得超过3.3万人,而且不能拥有海军。
保加利亚须向协约国支付战争赔款25.5亿金法郎。
《纳伊条约》同样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利益争夺的产物。
《色佛尔条约》一战后协约国与土耳其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
1920年8月10日,协约国与土耳其签订《色佛尔条约》。
条约规定:土耳其放弃巴勒斯坦、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阿拉伯半岛的一切权利,东色雷斯和爱琴海岛屿归属希腊、罗得岛与多德卡尼斯群岛归属意大利,土耳其海峡实施国际共管。
土耳其须承认亚美尼亚独立,承认库尔德斯坦向有自治权。
协约国杂土耳其八六领事裁判权,土耳其财政处于协约国监督下。
土耳其军被水平不得超过协约国规定的范围。
土耳其须向协约国支付战争赔款。
《色佛尔条约》是协约国帝国主义瓜分和灭亡土耳其的约定书,它使土耳其处于民族危亡的境地。
后由于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该条约为《洛桑条约》所代替。
《特里亚农条约》一战后协约国与匈牙利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
1920年6月4日,协约国与匈牙利签订《特里亚农条约》。
条约规定:斯洛伐克与喀尔巴阡乌克兰归属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与斯洛文尼亚归属南斯拉夫,巴纳特一部与特兰西瓦尼亚归属罗马尼亚。
世界近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现代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
1874——1889年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运动。主要要求开设国会、减轻地税和修订条约。重要代表人物是板垣退助、后藤象二郎、大隈重信等人。在政府的残酷镇压和分化瓦解下,最后以失败结束。自由民权运动在日本首次向国民推广了民权和革命思想,并促使法定地价和买卖地价完全分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矛盾极端尖锐,巴尔干半岛矛盾尤为激烈。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大公前往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爱国志士普林齐普刺杀。奥匈帝国利用该事件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但为塞尔维亚拒绝。7月28日,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由此,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参加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列强结成的军事与政治集团。1879年,德国、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三国同盟的目标直接对准法国。后意大利于1915年脱离同盟国集团,转而加入协约国集团。同年,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则相继加入同盟国。1918年11月,同盟国集团在与协约国的军事战争中失败,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同盟国集团瓦解
欧洲现代历史上一共有两次巴尔干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称之为巴尔干同盟反对土耳其的战争。1912年10月,巴尔干半岛民族国家由于土耳其拒绝其民族独立要求,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等国与土耳其交战,战争的结果是结束了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封建统治,土耳其丧失了除色雷斯以及伊斯坦布尔以外的所有欧洲领地。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是以保加利亚为一方,土耳其、塞尔维亚、罗马尼亚等国为另一方,在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的挑唆下,于1913年6月开战。战争的结果是保加利亚失败,丧失其在马其顿以及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至此战争结束,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加剧了巴尔干半岛的国际紧张局势,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奏。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1.铁幕演说: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反苏、反共的演说。
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
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
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
富尔顿演说后不到10天,斯大林发表谈话,严厉谴责丘吉尔和他的朋友非常象希特勒及其同伴。
演说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2. 杜鲁门主义:是1947年3月12日由杜鲁门提出的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具体内容是:援助希腊、土耳其政府,帮助他们镇压人民革命运动,美国要接替英国,填补东地中海的真空;并指出任何国家的人民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都“危害着国际和平的基础和美国的安全”。
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每个国家都面临着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抉择;美国要承担“自由世界”守护神的使命,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
阐述了多米诺骨牌理论,认为如果丧失希腊,就会立刻危及土耳其和整个中东,其影响将不仅是东方,还将殃及西方的民主制度。
其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它标志着美苏在二战中的同盟关系的结束及冷战的开始,也标志着美国作为战后第一大国的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
4. 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二战后由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提出来的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
从大背景讲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一个表现。
其主要内容是通过美国的经济援助,使世界特别是欧洲恢复到正常经济状态,以保持稳定与和平; 2 强调美国的政策不反对任何国家和主义,只反对饥饿、贫穷和混乱; 3援助倡议和具体方案应该首先来自欧洲;4. 要求欧洲国家联合提出一个总体方案,作为美国援助考虑的基础。
世界近现代史名词解释2
延债声明:30年代初美国为缓解经济危机而颁布的、解决一战欧洲国家战债的外交宣言。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加重了世界各国经济与财政困难,美国为了使其在一战其间向欧洲国家的贷款能顺利回笼,在欧洲国家的要求下,于931年6月20日,由美国总统胡佛发布《债款延付宣言》,提出延迟欧洲国家偿付债务、赔款和救济款的时间一年。
但是该项政策只是短期内缓解了欧洲国家赔付战债的压力,并没有阻止欧洲各国财政状况的恶化,也没有解决战债与赔款问题。
田中奏折:20年代日本右翼政府武装侵略中国以及南亚而确定的政治方针。
1927年日本出现金融危机,一战后相对稳定时期结束,日本右翼政府与垄断资产阶级希望通过对外战争摆脱困境。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策划了侵略中国的《对华政策纲要》,并将会议决策上报天皇,即《田中奏折》。
奏折提出:“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这一侵略公式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对华战争以及对外侵略的指导思想。
史汀生主义:美国面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地区、为维护门户开放政策而提出的远东政策。
面对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三省的既成事实,美国国务卿史汀生于1932年1月7日向中国及日本政府发出外交照会,提出美国不承认日本对中国东三省任何事实上的军事占领,不承认任何中日两国政府缔结有损美国在华利益的协定。
但在补充说明中,美国同时提出它无意与日本争夺在满洲的权益,只要协定不损害美国利益,它就不加干涉。
史汀生主义只是美国向世界表达了其维护和平的意愿,但却缺乏制止侵略的决心与行动,它只是在道义上划清了与侵略者的界限,但是却默认了日本的侵略行为。
李顿调查团:国联为了解九一八事变后中日关系而派出的调查小组。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向国联提出申述,要求其解决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军事侵略。
1932年1月,国联成立以英国人李顿为首的国联调查团,赴中国调查。
10月初,国联发表调查团报告书。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1. 《朴次茅斯和约》朴茨茅斯和约是日本和俄国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调停下,于1905年9月在美国朴茨茅斯海军基地签署的和约,它宣告了日俄战争的结束。
《朴茨茅斯和约》规定:1.俄国承认朝鲜是日本的独立势力范围;2.把旅顺、大连在内的辽东半岛的租借权,以及南满铁路的租借权一并转让给日本;3.俄国向日本割让北纬50 度以南的库页岛及其邻近岛屿。
朴茨茅斯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和俄国对中国东北的重新瓜分。
2.布列斯特和约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同盟国在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
按照合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
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
一般认为,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
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3.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件,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开创了非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
因为革命发生在俄历10月,故称为“十月革命”。
4.七月流血事件1917年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即多次发生危机。
它企图通过军事上的胜利来摆脱危机。
1917年7月1日,临时政府命令俄国在西南战线发起进攻,结果遭到惨败。
消息传来,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怒。
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50多万工人、士兵和水兵上街游行,示威群众高呼“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彼得格勒军区司令以“维护市内秩序”为名下令部队向示威群众开枪,造成400余人伤亡。
考研历史-名词解释世界现代史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时期,各国金融寡头为获取更大利润、掠夺别国财富而进行的实力较量。
它是由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为谋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决战。
这次大战揭示了战争对经济和后方的巨大依赖性。
协约国的胜利,归根结底是由于经济军事实力占压倒优势。
2.《凡尔赛和约》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镜厅开幕。
6月28日,英、法、美、日、意等战胜国与战败国德国签订《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和约》凡15部分,440 条。
其主要内容:1 领土条款。
德国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对比利时放弃奥伊彭、马尔梅迪和毛来斯纳。
萨尔区由国联管理15年,期满后举行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萨尔区煤矿所有权归法国。
石勒苏益格经公民投票确定其归属(1920年6月15 日公民投票结果,北部归丹麦,南部仍属德国)。
波兹南地区和西普鲁士大部分让与波兰。
但泽(即格但斯克)成为国联管辖下的自由市,该地关税权、对外关系及保护侨民权属波兰。
上西里西亚、阿伦施泰因(即奥尔什丁)和马里安维尔德尔经公民投票决定归属(上西里西亚归属问题造成20年代初德、波之间争端。
据1922年5月德波条约规定上西里西亚工业地区由德、波各占有一部分)。
德国放弃尔译梅梅尔,今克莱佩达),交予协约国主要国家处置(1923 年3月国联将该地委任立陶宛统治)。
2军事条款。
德国陆军限于10万人,须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服役期限士兵须12年,军官25年方能退役。
取消参谋部,最高司令部职权限于行政事务。
海军不得超过1.5万人,舰队只有战舰和轻型巡洋舰各6 艘,驱逐舰及鱼雷艇各12艘,禁止建造潜艇。
还禁止拥有军用飞机、陆海军航空设备、坦克、重炮、化学及有毒武器。
近代史名词解释(考研真题)
A阿基格拉姆学派:1960年以彼得库克为核心他们把使用建筑的人看成是“软件”、把建筑设备看成是“硬件”,是建筑的主要部分。
“硬件”可依据“软件”的意图充分为之服务阿姆斯特丹学派:荷兰新艺术运动中产生的流派。
B表现派:20世纪初在德国、奥地利首先产生在绘画、音乐和戏剧,认为艺术的任务在于表现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建筑上常采用奇特而夸张的建筑形体来表达某种思想情绪。
白色派:以“纽约5(P埃森曼、M格雷夫斯、C格瓦斯梅、J海杜克、和R迈耶)”为核心的建筑创作组织,他们的建筑作品以白色为主,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派和明显的非天然效果。
包豪斯学派:20世纪20年代德国以包豪斯为基地形成与发展的建筑学派。
C插入式城市:阿基格拉姆派建筑史库克设计的。
这是一栋建筑在已有交通设施和其他各种市政设施上面的网状构架,上可插入形似插座的房屋或构筑物。
D帝国风格:拿破仑帝国的纪念性建筑物上形成的风格,他们外观雄伟、壮丽,尺度超常。
如雄师凯旋门。
德意志制造联盟:1907年德国成立了由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艺术家参加的全国性的的组织“德意志制造联盟”。
目的在于提高工业产品的质量以求达到国际水平。
指导思想是运用先进的工业技术,经过优良的设计,生产质地优良,美观实用的产品,范围包括从日用品到房屋建筑。
带形城市:19世纪末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提出的。
他提出城市发展应依赖交通运输线成带状延伸,使城市即接近自然又便利交通。
F风格派:1917年,由荷兰的青年艺术家组成的造型艺术团体,他们认为最好的艺术就是基本几何形象的组合和构图。
分离派:维也纳学派中的一部分人成立,要与过去传统的艺术决裂。
G工艺美术运动(艺术与工艺运动):19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设计改革运动,提倡用手工艺生产表现自然材料,以改革传统形式,反对粗制滥造的机器产品。
古典复兴: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流行的仿古典的建筑形式。
它可分为罗马复兴和希腊复兴两种倾向。
美国,法国以罗马样式为主;德国,英国以希腊样式为主构成派:亦称构成主义。
近现代史纲要 主要名词解释
近现代史纲要课考试的主要名词第一章4个:1、三国干涉还辽:1985年中国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
俄国联合法国和德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
日本则再向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作为补偿。
俄、德、法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黄祸论:19世纪外国教会中的某些势力利用宣传宗教和西学的名义,为帝国主义侵略制造舆论。
黄祸论,即中国威胁论就是其中的一种。
他们宣扬中国等黄色人种对西方白色人种构成威胁,企图以此论证西方列强侵略、压迫中国有理。
3、三元里抗英:1841年,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并与英军展开激烈战斗,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4、海国图志:1843年魏源所编,其主要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总结了鸦片战争经验教训以及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等;并在此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其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第三章7个:1、清末新政: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从1901年到1905年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主要内容有:政治方面: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专门办理外交事务,后期实行预备立宪;军事方面:各省裁汰练兵防勇,精选若干营,停止武科试,各省设武备学堂培养新军军营;经济方面:颁布商会章程,奖励商人设立商会,颁布商标注册章程,保护工商业者利益;文化教育方面:设立学堂,停止一切科举考试。
“新政”的目的是为了缓和国内矛盾,巩固其封建统治;但清末“新政”的某些措施客观上有利于民主g革命思想和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民族资本的发展,因而也有利于辛亥革命的到来。
2、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时期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世界现代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重要阶段,其中包含了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名词。
下面就让我们来逐一解释一些关键的名词。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在欧洲和亚太地区建立的新的国际关系秩序。
1919 年的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条约,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新秩序。
1921 1922 年的华盛顿会议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等,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然而,这一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反而为新的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十月革命”:1917 年 11 月 7 日(俄历 10 月 25 日),俄国爆发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
“经济大危机”:1929 1933 年,一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爆发。
这次危机的特点是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它导致了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社会动荡不安。
经济大危机也促使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罗斯福新政”:为了应对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通过整顿金融、调整工业、兴建公共工程等手段,使美国逐渐走出了经济危机的困境。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法西斯主义”:一种极端的独裁和恐怖统治的政治思潮和运动。
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德国的希特勒和日本的军国主义势力是法西斯主义的代表。
法西斯主义主张通过暴力和侵略手段实现其政治目标,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破坏性最强的一场战争。
从 1939 年德国入侵波兰开始,到 1945 年日本投降结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近现代史名词解释第一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874——1889年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运动。
主要要求开设国会、减轻地税和修订条约。
重要代表人物是板垣退助、后藤象二郎、大隈重信等人。
在政府的残酷镇压和分化瓦解下,最后以失败结束。
自由民权运动在日本首次向国民推广了民权和革命思想,并促使法定地价和买卖地价完全分开。
欧洲现代历史上一共有两次巴尔干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称之为巴尔干同盟反对土耳其的战争。
1912年10月,巴尔干半岛民族国家由于土耳其拒绝其民族独立要求,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等国与土耳其交战,战争的结果是结束了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封建统治,土耳其丧失了除色雷斯以及伊斯坦布尔以外的所有欧洲领地。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是以保加利亚为一方,土耳其、塞尔维亚、罗马尼亚等国为另一方,在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的挑唆下,于1913年6月开战。
战争的结果是保加利亚失败,丧失其在马其顿以及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至此战争结束,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加剧了巴尔干半岛的国际紧张局势,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奏。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矛盾极端尖锐,巴尔干半岛矛盾尤为激烈。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大公前往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爱国志士普林齐普刺杀。
奥匈帝国利用该事件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但为塞尔维亚拒绝。
7月28日,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由此,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参加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列强结成的军事与政治集团。
1879年,德国、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
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三国同盟的目标直接对准法国。
后意大利于1915年脱离同盟国集团,转而加入协约国集团。
同年,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则相继加入同盟国。
1918年11月,同盟国集团在与协约国的军事战争中失败,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同盟国集团瓦解在19世纪末的欧洲帝国主义争夺中,1893年,为了抵御并对抗德奥同盟国集团,夺取更大的欧洲战略优势地位,沙皇俄国与法国缔结条约,结成俄法同盟。
1904年,英国与法国缔结同盟,1907年英国与俄国缔结同盟。
由此,欧洲出现了一个与德奥同盟国集团相对峙的协约国帝国主义集团。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美国等25个国家相继加入该集团。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退出该集团。
在一战中,协约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确立的军事进攻的作战方案。
1905年由德军参谋长施里芬确立,其核心是强调速决战。
该计划假设德军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西线为作战重点。
德军将集中优势兵力用于西线作战,而且拟在西线右翼集中全力,突破西欧低地国家,突破法国北部,直取巴黎,最终与左翼部队合围法军主力。
在西线用4到6周的时间结束作战,然后全力攻击东线。
在东线用3到4个月时间击溃俄军,结束战争。
该计划完全建立在军事冒险的基础之上,忽视了战争的规律以及可变因素。
而且在一战前被一再调整,最终由于德军在马恩河战役失败,计划宣告破产。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与德军在法国北部地区发生的重要战役。
1916年7月一11月,英法联军在西线索姆河地段发动军事进攻,试图减轻德军在凡尔登地区的军事进攻压力。
联军与德军在索姆河地段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役的结果是英法与德军均损失军队在百万人之上,但是,英法军队并没有打破西线的战略僵持格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英法军队与德军在西线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会战。
1914年8月,德军实施施里芬计划,利用其军事优势突击进攻协约国的防线右翼。
在战役初期,德军取得较大的军事优势。
但是,在协约国意识到德军的军事意图之后,及时调整了其战略部署,加强了西线右翼的军事布防,德军的军事进攻最终为英法盟军所阻止,施里芬计划所确立的基本军事目标没有达到。
9月,英法协约国在马恩河一线以50多个师的兵力向德军发动进攻,最终迫使德军由战略进攻转入防御,西线战局开始陷入对峙之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与同盟国军队在东线的一次重要战役。
一战爆发后,俄军为配合西线协约国的军事作战,于1914年8月在东线发动军事进攻,俄军主力两个集团军进攻德国的普鲁士,但由于其指挥系统差,后勤补给困难,在两个集团军之间出现一条几十公里宽的空隙。
东线德军在兴登堡与鲁登道夫的指挥下,最终击溃入侵俄军,俄军全线溃败,12万人被俘。
德军在东线由此从防御进入进攻,最终在12月,在俄国内陆战局陷入僵持状态。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集团与意大利签订的帝国主义条约。
1915年4月26日,英、法、俄与意大利在伦敦签订条约。
其中规定,意大利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作为补偿,意大利可以取得奥地利在欧洲的一些属地,并在阿尔巴尼亚中部建立其保护的自治国,参与瓜分土耳其与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该条约建立在帝国主义利益勾结基础上,是帝国主义列强在相互利益争夺的斗争中,对弱小国家与民族的压迫,是非正义的。
一战后,该条约并没有得到认真的履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与同盟国军队在西线的一次重大战役。
1916年2月,西线德军在马恩河战役与索姆河战役后,纠结重兵向法国军事重镇——凡尔登发动进攻,试图击败法军重兵集团主力,直取巴黎。
但是由于法军的英勇抵抗,德军始终未能突破法军的凡尔登战线,双方损失了大量的兵力。
9月,德军开始转入战略防御,10月,法军开始大规模进攻,并于12月收复了几乎全部失地。
凡尔登战役最终以德军的失败而宣告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德海军进行的决定性军事战役。
1916年5月一6月,英德海军主力在丹麦日德兰半岛西北斯卡格拉克海峡发生遭遇作战。
双方出动了上百艘军舰,战况惨烈。
战役的结果是英德双方都损失惨重,英国的损失大于德国,但是,德国海军试图进入北海以及大西洋作战的军事企图没有实现,英国仍然控制着波罗的海与北海的控制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在大西洋采取的针对英国的经济封锁战。
1917年2月,由于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军事进攻失败,没有达到迫使英法等协约国帝国主义投降的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击英国,德国在大西洋水域宣布实施“无限制潜艇战”,试图在经济上彻底封锁英国,使之陷入饥饿。
“无限制潜艇战”使英国的对外贸易几乎陷入停顿,使之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是却仍没有达到迫其投降的目的。
而且,“无限制潜艇战”对美国舰只的攻击,使之成为美国参战的一个借口。
一战期间德国由于实施“无限制潜艇战”,击沉中立国客轮卢西塔尼亚号造成的外交事件。
1917年3月,德国海军在大西洋水域实施潜艇攻击,美国客轮卢西塔尼亚号在没有接到攻击警告的情况下,被德国潜艇突然击沉,客轮上170多名美国游客死难。
该事件严重恶化美国和德国之间的关系,为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提供了借口。
一战期间德国外交大臣齐默尔向德驻墨西哥大使拍发的、鼓动墨西哥参战的电报。
在1917年初,由于德国实施“无限制潜艇战”而使德美关系严重恶化的情况下,美国总统威尔逊公布了美国联邦调查局截获的德国外交大臣齐默尔拍发给德驻墨西哥大使的秘密电报,该电报声称,在美国参战时,德国驻墨西哥大使应鼓励墨西哥对美宣战,以收回在历史上被美国夺取的属于墨西哥的新墨西哥州、德克萨斯州以及亚利桑那州的土地。
该电报严重激起了美国对德国的社会政治敌视,恶化了美德关系,为美国参加一战提供了借口。
(1815—1898)普鲁士和德国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保皇党人,贵族出身。
他顽固地拥护君主主义,极力维护贵族地主特权。
1862年得到国王威廉一世的赏识,被任命为首相兼外交大臣。
他推行铁血政策,先后发动对丹麦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自上而下”统一了德意志,帮助法国凡尔赛政府镇压巴黎公社。
l87l—1890年任帝国宰相兼普鲁士首相。
对内加强帝国政府权力,颁布反社会党人的《非常法》等,镇压工人运动;对外制订“大陆政策”,以确立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
八十年代,在非洲、大洋洲掠夺殖民地。
1890年3月去职。
撰写有《回忆与思考》。
(1859—1941)德意志帝国皇帝和普鲁士国王(1888—1918),威廉一世之孙。
任内,代表容克—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内实行专制统治,镇压革命运动,笼络收买工人贵族,分裂工人队伍。
对外进行殖民扩张。
自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起,加紧对外侵略。
1897年派遣舰队强租中国胶州湾;1898年亲赴土耳其活动,力图延长巴格达铁路建筑权,在近东伸张势力;1900年7月,发表所谓“匈奴演说”,出兵镇压中国的义和团运动,参与瓜分中国领土的竞争;1905年和1911年,又制造摩洛哥危机,与法国争夺在摩洛哥的权益;还多次插手巴尔干事务,从而加深德国和英、法、俄等国的矛盾,不断加剧国际紧张局势。
1914年利用萨拉热窝事件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后逊位,逃亡荷兰。
德国工人阶级政党。
1890年《反社会党人非常法》废除后,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为克服党内右倾机会主义思想,重建新的组织和制定新的纲领,改名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并于1891年10月制定《爱尔福特纲领》。
1895年党内出现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思潮。
二十世纪初,党内形成左、中、右三个派别,实际上以伯恩施坦为首的右派和以考茨基为首的中派篡夺了党的领导权,积极推行修正主义路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竭力支持德国政府的帝国主义战争政策,成为社会沙文主义团体。
1916年以卡尔·李卡克内西、罗莎·卢森堡为代表的左派,组成斯巴达克派,并于19l8年11月成立斯巴达克同盟,领导德国革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战争。
1918年12月在斯巴克达同盟领导下建立了德国共产党。
以艾伯特为首的右翼领导人,勾结大资产阶级镇压十一月革命,并组成政府。
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社会民主党处于反对派地位。
希特勒上台后,于1933年被禁。
l9世纪70至80年代德意志帝国宰相俾斯麦所推行的外交政策。
它力图通过结盟方针,拉拢俄国,防止法、俄接近,孤立和打击法国;并联合奥匈帝国抑制俄国在东欧和巴尔干的扩张;同时又挑拨英、俄在世界各地区的对抗,阻止英国插手欧陆事务,借以实现德国称霸欧洲的计划。
80年代末,随着德国帝国主义的兴起以及德俄矛盾,英德矛盾的加深,大陆政策破产,遂为德国军国主义的世界政策所代替。
20世纪初法、德为争夺摩洛哥而引起的三次帝国主义战争危机。
l904年的英法协约中英国对法国占领摩洛哥的承认引起德国不满。
1905年德皇威廉二世访问摩洛哥时声称,摩洛哥苏丹是“独立君主”,要求重审英法协约,并以战争相威胁,造成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为解决这一矛盾,1906年在西班牙阿尔吉西拉斯召开国际会议,参加国包括法、德、英、美、西等14个国家。
由于英俄支持法国,德国被迫让步。
会议声称承认摩洛哥的警察控制权。
1908年摩洛哥发生宫廷政变,法国乘机占领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法德关系再度紧张,发生第二次摩洛哥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