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常用汉字与中国汉字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日文汉字与中文汉字字体对比

日文汉字与中文汉字字体对比
的汉字,其中绝大多数属于会意字。 和制汉字是训读的。
峠(とうげ):山坳、山腰 俥(くるま):人力车 働(はたらく):工作 枠(わく):框架 榊(さかき):神社木头 辷(すべる):滑行 込(こみ):掺入
辻(つじ):十字路口 凪(なぎ):风平浪静 凧(たこ):风筝 咲(さく):开花 匂(におい):气味 畠/畑(はたけ):旱田 雫(しずく):水滴
接上页
齐:斉剤済——齐济剂(齊濟劑) 佥:検剣険——剑捡险(劍撿險) 将:将奨——将奖(將獎) 巠:軽経——轻经(輕經) 龙:竜滝——龙泷(龍瀧) 恼:悩脳——恼脑(惱腦)
接上页
尧:焼暁——烧晓(燒曉)
児豊関満楽塁両猟斉気渋実図囲 県厳塩芸応桜円専総霊——
兒豐關滿樂壘兩獵齊氣澀實圖圍 縣嚴鹽藝應櫻圓專總靈
注:个别笔画的形状上略有差异,但仍看做与简化字相同的字
例:(左为日文汉字,右为简体字)
亦:弯蛮恋——弯蛮恋 天:天蚕昊——天蚕昊 角:角触解觥——角触解觥 与:与写——与写(與寫) 屯:屯純鈍——屯純鈍
接上页:
衣:衣袋装裳——衣袋装裳 良:良狼浪粮——良狼浪粮 鬼:鬼魂魄魔——鬼魂魄魔 令:令零聆伶——令零聆伶 条:条(條) 台:台抬胎苔——台抬胎苔
例:“金”音读为きん (kin)或こ ん (kon)
日文汉字与中文汉字字体对比
一、中日简化相同的
此类汉字与中文简化字写法基本一样,部分汉字有笔顺上的区别。
例:(左为日文汉字,右为繁体字)
宝——寶 痴——癡 担——擔 当——當 学——學 声——聲 旧——舊 湿——濕 乱——亂 区——區 双——雙 万——萬 狭——狭 寝——寢 献——獻
賴:頼瀬——賴瀨 纟:紀級細——紀級紅 睘:還環寰——還環寰 呙:禍鍋過——禍鍋過 丩:糾叫——糾叫

中日汉字形音义比较研究

中日汉字形音义比较研究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日汉字形音义比较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指导教师:迟永常20040101矿6904.8l王巾交接要关键词融!!箩哕型塑L中日汉字形音义比较研究作者:范崇寅指导教师:迟永常串肆碡国缱在辑爱壤酶文字.在彤.专.文方面既嚯柱离建处t又嘻粕触毫粳,更难末霉毫地。

透过砖孛毒斌字嘉彤,毒,文五方蠡培电蛰,摹权咩“l了解日谙社字始特点和慨孰.而且还可以了解日本禧言文牡-同时对中国江字曲霞展也冉嗜柙定婚借昼作用a江字馆界j字音,字文语言是一种{叶:会现象,是人桊交际的重蛩工具。

同时,宦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符号系统,是文化和信息的重要载体。

语言伴睫罄人类社会的产生碾产生,伴随麓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发疑到今天已有多少万年滟历史,磊文字熬历变不过死等+年·髓器上有许多民族虽有本民族的语言,却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这就魁说,没有语害就不会有人类的进步文明,民族产生以来的史化是依靠语育传承F来。

冈此,可以说“谗言是第一性的,而文字是第二性的。

”(杨涧陆《f见代汉字学逶论》龙黼§鑫{一2{]00年)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j二爨。

在文化传承和思想交际中文字的作用亦十分重要。

汉字是汉民族祖先的伟人发明创造,它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

在汉族对外交往过程中,它曾被朝鲜、韩国、越嘉、El本等国借用,去记录谴们的魁旗语言。

至今,强本还把近3000个汉字作为记录谴稍国家谗言酶基本书写符号。

“胡侍么文字记录语言并不是由语言来决定,而主薅由文化影响决定。

一种语言可以用不同文字来表现,而一种文字可以记泶不同语言。

作为语言记录工凰的汉字,按照汉语规律组台就是汉语,丽按照日语规律缀合就是日语c”(刘元满《汉字在基奉戆文纯意义磅变》P54l£京大学出激辛圭∞∞年);{l鞠一“嗣咬字;£秉不同民旗韵语言,遮就势必导致良长期的使用中产生麓肄。

席文试辩|三l汉字{娴中形音义的蒯啦搿ib嘛盼析。

中日汉字的语言差异研究

中日汉字的语言差异研究

中日汉字的语言差异研究范晓辉(第三军医大学外语教研室,重庆400038)[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中日汉字进化的历史、中日汉字的四个主要方面的差异,对汉语和日语中同为一种汉字的“常见字”以及“常见汉字”从字的形态、音符、意义等等多个层面展开分析和对比,这当中还可以发现日语汉字和汉语汉字的特点和差距。

以及在前面所描述的基准上,制定出行之可效的学习方法和理论,对以汉字为主语的进行学习日语的汉字学习方法来提出见解,以期能对促进学习汉字的方法带来帮助。

[关键词]汉字;中日;语言差异[中图分类号]H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8-0010-03[作者简介]范晓辉,第三军医大学外语教研室。

几千年以前,中国的汉字进入日本并和假名一起影响了日语的文字结构。

尽管中日使用的汉字是使用一样的汉字体系,然而,中日之间的汉语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文字系统,日语中的汉字和汉语中的汉字具有不相同的特点。

日语汉字和汉语汉字既有着一段重要的历史缘故,并且还属于相应的语言体系。

本文运用分析和对比的方法对中日两国语言中汉字进行研究。

一、研究综述黄国雄、许乔萘《日本<常用汉字表>的日汉读音法对比》。

在日本有多种读法,他们的文章就是按照日本常用汉字表分析日语的音读和训读,并且由哪个分析寻求事半功倍的办法去掌握汉字的读音。

游衣明《中日两国汉字形体的比较研究》。

中日两国通用汉字的形体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这文章在1981年日本国发表的《常用汉字表》和1956年中国发表的《汉字简化方案》,深入地对中日两国现存的汉字在历史演变、形体差异方面作了系统地描述。

郭桂琦、朱福米《汉语与日语中“不同读音使用——汉字产生意义上的差异”之浅析》一文指出:同一汉字若有多种读音,不同的读音就造成这同—汉字的意义上的多歧性。

他们文章用繁多的实例,通过日、汉对比的方法、详细分析论述了两种语言中“同—汉字不同读音造成意义上的差异”的各种类型,阐述了正确掌握汉字读音的重要性。

日语中使用的汉字与中国汉字的比较

日语中使用的汉字与中国汉字的比较

论日语中使用的汉字与中国汉字的比较摘要:日语中使用的汉字是仿照中国的汉字创造的,其中有保留中国原有写法的汉字,也有日本人自创的,这部分汉字被称为和制汉字。

虽然两国使用的汉字中有的是相同的,但却表示不同的意思,这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本文通过在词形词义上对两国汉字的比较,分析其不同点,探究从中折射出的两国文化的差异及相互交流与补充。

关键字:同形异义字同素逆序词四字成语文化交流通过学习日语,可以了解到现代日语中的文字主要有汉字、假名,此外还有罗马字和阿拉伯数字。

日本虽然有固有的语言,但是没有固有的文字。

在日本最早出现的文字是从中国传去的汉字。

后来大约在公元9、10世纪的时候,日本人利用汉字的草体以及使用汉字的偏旁等创造了日语的平假名和片假名。

现代日语中,有一部分汉字仍保留中国原有汉字的形和义,中日语中汉字的同形词是指原本是同一字体的汉字构成的词,而把中日两国汉字上述的字体差异忽略在外,有的词义对等或基本对等,有的词义不对等。

与此同时,日本人也创造了属于本国的“国字“(即和字,日本模仿汉字的构词法创造的文字)。

一、同形异义字「お皿が床に落ちた。

」不懂日语的人或词汇量掌握不够的日语初学者乍一看这句子或许直译成“(某种)器皿落到了床上“。

很多人容易通过字面意思就直接进行翻译。

这是一个误区。

其实日语中的「床」并不是表汉语中睡觉用的床,而是地板的意思。

这句话则译成”盘子掉到地板上了“。

诸如上述例子,日语中与中国汉字的同形异义字还有很多。

比如「妻子」,日语中指“妻子和孩子”,汉语中却仅表男性称自己的配偶为妻子。

与此相对「丈夫」汉语中一般指女性称其配偶为丈夫,而日语中指精力充沛的状态,体质强壮,还可表东西结实、坚固。

除这些词外,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常发现日语意思和汉语意思完全相反的同形异义词。

如「留守」日语中表示出门不在家,而汉语中我们会经常听到“留守儿童”,此中的”留守“则表示留在家中看家。

平时多注意的话,会发现更多的同形异义词如「大方」「新聞」「工作」「是非」「大家」「得意」「老婆」等。

日本汉字与中国汉字

日本汉字与中国汉字

日本汉字与中国汉字众所周知,唐朝之前日语是一门只有发音没有标记文字的语言,现代使用的日语汉字是从唐朝流传而去的,日本人根据汉字的读音或者意思将中国唐朝使用的汉字进行改造成为了现在的日本汉字。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也是在发展中逐渐变化的。

首先,日本语实用的并非只有汉字,而是由汉字和假名一起使用的,五十音图对应的平假名和片假名虽然只是日语中标音的符号,但是也是由汉字演化而成的,并且还与中国的书画息息相关。

日常用的平假名是由中国的行书变化而来,书写起来比较的圆润,流畅;而标记外来语和广告牌,商店名称的片假名是由中国的楷书变化而来,书写起来比较的方正刚硬。

而且它们也是中国汉字的简化。

然后,从唐朝至今一千多年的期间汉字的变化是巨大的,现代汉语使用的汉字为便于人们的书写已经简化了多次,如古代是“飛”而现在是“飞”,古代是“醜”现在写作“丑”,古代的“獣”,简化后的是“兽”等等。

日本使用的汉字为了方便日本人的书写同时也进行了不少的休整,有些仍然使用繁体字有些,有些也做了简化。

但是有些简化后依然相同,例如“宝”,“参”,“区”等等;还有一部分由于两国简化汉字的时候并未互相通知进而简化后不同的,又不是繁体字的不少,这一部分也是中国学生学习日语需要特别注意的,因为它们非常的相似却又细微的不同,而我们却极容易因为习惯而写错,例如日本“残”中国写作“残”日本的“変”中国写作“变”,日本的“辺”在中国写作“边”等等,这一部分是中国学生的死穴也是考验中国学生的细心度的重点。

从此也可以看出虽然中日都采用汉字标记可是存在巨大的差异。

不仅仅写法上汉字的差异很明显,读音上的一直不一样(日本自己先发展起来了读音,只是没有文字而已,尔后引进的汉字作为标记符号。

),而令不少人闹出笑话的是相同的汉字在中日文里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思。

在日语中“人参”一词在中文意思是“胡萝卜”,而中文的“人参”那可是东北三宝之一:还有“学长”一词在日本是“大学校长”的意思,而中文的“学长”是写做“先輩”相信在日本你大学的校长不一定是你的学长吧!中日的汉字的差异不仅仅是这些,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语言的发展和变化,中日汉字的区别会越来越大,越来越体现两个民族的的不同习惯!附表:《中日汉字简化对比表》一、中日简化相同的(61字):宝参蚕惨痴虫触辞担胆当党灯点独断堕国号会挟尽旧来礼励楼炉乱麦欧殴窃寝区宝参蚕惨痴虫触辞担胆当党灯点独断堕国号会挟尽旧来礼励楼炉乱麦欧殴窃寝区声湿寿枢属数双随台体条万峡狭献写学医余与誉昼嘱装壮状声湿寿枢属数双随台体条万峡狭献写学医余与誉昼嘱装壮状①宝、蚕、痴、触、辞、礼、炉、殴、寝、寿、条、写、誉等14字,武部良明列入中日简化相似栏。

中日同字词比较研究

中日同字词比较研究

中日同字词比较研究一、概述中日同字词比较研究是一个涵盖了语言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课题。

这些同字词,即在中日两种语言中共同存在、意义相近或相同的词汇,是两国文化交流与语言接触的历史见证,也是中日语言文化独特性的体现。

同字词的存在并非偶然,而是由于中日两国在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

从古代的汉字传入日本开始,中日语言就开始了密切的接触与交流。

汉字作为中日两国共同的文字基础,为同字词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同时,随着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两国语言中的同字词也不断增加,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中日同字词比较研究的意义在于揭示两国语言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推动中日语言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

通过对同字词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日两国语言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以及相互影响。

同时,这种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日两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为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在研究方法上,中日同字词比较研究需要综合运用文献考证、语言比较、文化解读等多种方法。

通过对中日两国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追溯同字词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通过对中日两国语言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揭示同字词在语义、用法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通过对同字词的文化解读,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中日同字词比较研究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通过对同字词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日两国语言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推动中日语言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为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1. 介绍中日同字词的概念和背景中日同字词,指的是在汉语和日语中存在相同书写形式或相同读音的词汇。

这些词汇的存在,源于中日两国深厚的文化交流和历史渊源。

自古以来,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丝绸之路等贸易路线的拓展,逐渐传播至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并对当地的语言文字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日同字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汉字在传入日本后,其意义和用法在两国语言中保持一致,如“山”、“水”、“人”等基础词汇另一类则是在长期的语言演变过程中,虽然书写形式相同,但意义和用法在两国语言中发生了变化,如“便当”在汉语中指的是方便、适宜,而在日语中则指的是盒饭。

中日语言文化对比调查研究

中日语言文化对比调查研究

中日语言文化对比调查研究语言研究中日语言文化对比调查研究崔敬研【摘要】从语言结构发展历史角度上可以看出,日本语言发展主要受我国汉语文化的影响,在很多汉语词汇以及汉语修辞方面和我国语法有很多相同之处。

语法和结构很相同。

但是,如果想要利用对比的调查方法去了解日语言文化,对比结果出来却发现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

本文主要从这个角度出发,探究中日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关键词】中日语言文化差异性探究语言文化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元素,会跟随着语言的变化而变化。

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会受到国情、名族文化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由此就可以看出,在诸多国家有着相同点的语言已经体现出来有很多的不同之处。

根据中日语言和我国语言来说,两者之间存在的相同点已经深深的烙印着文化差异性特点。

一、中日语言存在的差异性原因(一)国情民族不同国情名族存在的差异性,而语言影响是显得非常直接,依照原始文化最根本的因素。

我国是属于一个多民族国家,在语言结构表达上就会更倾向于内容存在的清楚性,表达时的明确性;而且中日都是作为较为单一性民族,其中在语言表达方面是比较倾向于单一性。

我们都以为中日早晚也会以寒暄的语言为例,在日本无论在什么时候的寒暄,都会有本国比较统一性的说法和语言表达法。

从另一个方面上可以看出,日本语言表述的过程当中是很少会将自己本身的情感以及心态融合进去,在这样的形式下,还需要从日本的说话表情以及态度过程当中去进行判断。

相对来说这种日语语言文化中具备较为特殊的暧昧性和明确性,在中国语言上最重视的就是一语道破,从整体于结构上可以看出最开始都是由两个国家国情之间的不同之处所造成的。

(二)地理位置因素的影响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来看,日本的气候它主要是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天气的变化情况在日本活动得比较平凡,再加上日本是属于岛国的特殊性地理位置,这样一来就使得日本的气候是处于变幻莫测的形势[1]。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变化下,日本城市居民们常常都会在谈论到天气,这些已经成为了日本语言文化中最特殊之处。

从中日汉字的异同浅谈对日汉语汉字教学

从中日汉字的异同浅谈对日汉语汉字教学

从中日汉字的异同浅谈对日汉语汉字教学文学院 08124541 周瑶郦摘要:许多日本留学生学习中文是因为其中有许多汉字的存在。

但是中日汉字中虽然有很多相似之处,对于日本学生来说是对汉语学习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

事实上正是因为日本学生非常依赖母语中的汉字,从而忽视了汉语与日语中汉字之间的差异性,这也困扰了许多日本的学生。

因此从中日汉字之间的差异,找出如何正确有效利用汉字之间的相同之处,减少母语负迁移的问题,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是对日汉字教学所要重视的问题。

关键字:日本汉字差异性汉字教学一、日本汉字的历史与日本的“国字”日本是汉字文化圈内的国家,与中国在地理位置上相邻。

自古以来于中国来往甚密,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许多方面都有着共同的文化特征。

在饮食方面都是以稻米为主食,用筷子进食;在思想上存有着华夷思想、儒家思想、信仰佛教;在历史上也将汉字作为正式的书写体系。

1. 日本汉字的历史中国的汉字有着悠长的历史。

在中日文化进行交流后,日本引入了中国汉字,之后又通过改造和改革这三个时期,才形成了如今使用的日本文字。

1.1 引入时期中国的汉字从商代的甲骨文开始,至今已有3500多年的考察历史。

在汉字还未传入日本之前,日本是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记载的国家。

汉字传入日本可以说是历史悠久。

根据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日本书纪》中记载的,是从公元285年古百济人王仁带去了中国的《论语》、《千字文》开始的。

而据中国的《后汉书·东夷传》中的文献记载,日本接触汉字的时间似乎更早。

在公元初期,中国的汉字最初传入日本,大约是在建武中元二年(57年),并有“汉委奴国王”金印以为证。

约在五世纪末,日本人的祖先开始尝试用汉字来记录自己的语言。

七世纪以后,尤其是镰仓时代开始,源于中国文化的汉字量急剧增加。

在隋唐时期,众多日本的使者或是问学僧来到中国,日本就逐渐开始接触汉字,吸收了大量具有文化内涵的汉字,并使用汉字来记录自己的语言。

通过一些中日汉字的差异浅看日本文化

通过一些中日汉字的差异浅看日本文化

通过一些中日汉字的差异浅看日本文化摘要:众所周知,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一衣带水,很早就有往来。

作为沟通的工具,汉字从中国传入日本,之后又有了各自的发展,并且也相互影响。

在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特色的同时,中日汉字的发展又使两国的汉字产生了差异。

因此,想通过中日汉字的不同,来了解下中日思想和文化的不同。

所以,我通过查询相关网络信息和一些资料,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再加上自己的浅显认识,对中日汉字的差异和思想及文化上的差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不仅能帮助我们学习日语,而且可以保持对日语学习的一个很好的兴趣爱好。

关键词:中日汉字文化文化的差异作为日语专业的学生,学习日语的期间,对于中日汉字的不同和各种各样的日语汉字会更加的敏感。

同样的汉字,写法完全相同,但是意思却不同;写法稍有不同,但意思就会有很大的改变。

造成如此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会不会与中日文化及思想上的差异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通过一些中日汉字的差异对比来进行了研究。

一、通过中日汉字的差异,来表现中日思想文化和汉字文化的差异。

1、“猪”和“豚”。

《说文》中,豚就是猪的意思。

在汉语中,猪和豚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肥胖、懒惰、污秽或是正直憨厚的意思。

但是,在日语中却存在着质的区别。

在日语里,猪是指“いのしし”,猪在日语里是指野猪,野猪在日本是受尊重的动物,是勇敢奋进的象征,日语里就有猪突猛进的称誉。

①而日语中的豚则和汉语里的意思是一样的。

从这俩个中日汉字的比较来看,日本是个很有创新意识的国家,因此也使他们形成了自己所推崇的积极进取的大和精神,这也是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2、“鬼”这个字在中国是邪恶邪魔的意思,是人们所避讳的。

而一般日本人的意识中“鬼”只是长着角的一种怪兽。

但是日语中“鬼”没有否定的意思,而且在人名和地名的使用率都很高。

在日本用到“鬼”字做地名的,它的地形一般都是怪异多变、千奇百怪的或是地势险峻的。

比如说,日本三重县熊野市的北岸的“鬼城”,就是指此处的数十个洞窟群和地势的险峻。

中日常用汉字对比分析与对日学生的汉字教学

中日常用汉字对比分析与对日学生的汉字教学

级字 70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 《 0个 大纲》 的分级 在汉语 学 习 的初 级 阶段 的压力 。 来更细致 的分析 日 本的 《 常用汉字表》 。 以上我们统计 了 《 常用汉字表》被 《 大纲》 大纲》被 《 常用汉字表》与 《 大纲》重合 15 字 ,经 覆盖 的比率 。我们也可 以反过来统计 《 72 统 计 ,其 中 3. 8 %是 《 纲 》 中 的 甲级 汉 字 , 《 9 大 常用汉字表 》所覆盖 的比例 。《 大纲》与 H本 3 .%是 乙级 汉字 ,1 .%属丙 级 ,1 . 1 9 73 9 1 %属 丁级 。 《 常用汉字表》共有的汉字是 15 个 ,这 占 《 72 大 从此数据我们可 以看 出,重合的汉字中 ,大 纲》总汉字量 的 6 . 0 %,换句话说 ,《 3 大纲》 中 03 % 部分是 《 大纲》 中最基础的甲级 、乙级汉字 ,是 6 . 的汉 字 是 日本 学 生 在 中 小 学 阶段 学 习 过
表 1 常用汉字表》被 《 一《 大纲》覆盖率统计
《 常用汉 字表 》的 12 个独立汉字 与 《 90 大纲》共 有汉字数 《 大纲》 独有 汉字数 《 常用汉 字表 》独有汉字数 《 常用汉 字表》被 《 大纲》覆盖率
l 53 1 1 68 912 .5%
由此表我们可 以看 出 ,《 常用汉字表》 中绝 独 有 的汉 字仅 有 18 。可 见 , 日本 的常用 汉 字 6个 大多数的字都被 《 大纲》所覆盖 ,其 中9 . %的 与 《 15 2 大纲》汉字具有很强的共 同性 ,日本学生在 汉字被收在 《 大纲》之 内,而 《 常用汉字表》所 中小 学 时期 学得 的 9 %以上 的汉 字 可 以成 为他 们 0
常用汉字 表》 中独立汉 字的个数略有减 规定 除此 以外 的汉字不再使用 ,改 以假名表记 。 会使 《 95 90 这一 政策使 日本使用 的汉字 减少 了六 分之五 以 少 ,具 体 数 目是 :由 14 个 减 少 到 12 个 。统 上 。 18 年 , 国语 审 议 会 在 15 字 的 “ 91 80 当用 汉 计后 得 到结果 如 下 :

中日常用汉字异同问题探讨

中日常用汉字异同问题探讨

中日常用汉字异同问题探讨汉字从中国传入日本之后,由于两国的文字政策、语言环境的不同,中日汉字不仅发音不同,字形、字义也出现了差异。

在此过程中,日本还发明了“和制汉字”。

本文从比较语言学的视角,探讨中日常用汉字的形、音、义的异同。

标签:汉字字形字义字音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出现了“限制汉字”“表音文字”的运动。

为了简化汉字,日本内阁于1946年公布了《当用汉字表》,其中收录了1850个汉字。

此表排除了使用频率较低的汉字,明确了官方文书和传媒中应当使用的汉字范围。

1981年10月1日,日本内阁又公布了《常用汉字表》,其中收录了1945个汉字。

与废止的《当用汉字表》不同,《常用汉字表》的目的是规范而非限制汉字使用,不具有强制力。

现行的《常用汉字表》由内阁于2010年11月30日发布,共2136个字。

日本政府在规范汉字的使用,同时中国政府也在简化、规范汉字(本文不论及港澳台地区的汉字改革)。

1965年1月,中国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共收6196字,统一规定当时印刷宋体字形标准。

在此基础上,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与新闻出版总署于1988年发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其中收录了7000个汉字。

这个字表基本满足了当时出版印刷要求,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汉字的规范化。

1988年1月我国又发布了《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共收录3500个汉字,其中常用字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

从以上数据来看,汉日语言中常用的汉字数目相差不多。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难发现,中日汉字之间存在着许多异同点,不管是对外汉语教学,还是日语学习者都须加以区别对待。

下面从“字形、字音、字义”三方面来论述中日汉字的异同。

一、字形的异同(一)简化字从新中国建立直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中日两国间没有外交关系,所以汉字的简化和整理是各自进行的。

因汉字简化的方式、范围、国情不同,使得一些原来字形相同的汉字也变得不一样了。

日汉文字系统的对比

日汉文字系统的对比

• 汉字字体的演变
甲骨文是用刀子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距今三 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的文字。 金文流行于西周时代(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 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大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秦国通用的字体。它大约产 生于公元前七八世纪,又叫“籀(zhòu)文”“籀书”,因 著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通行全国的标准字体,是由大 篆演变而来的。 隶书是为适应书写急速的需要,对小篆简化而产生的一 种字体,在秦汉两代使用。 汉字的字体在隶书的基础上,沿着两个方向平等发展: 隶书草化,发展为草书;隶书楷化,发展为楷书。 行书是为了补救楷书的不便书写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 生的一种字体。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 吴音:公元5-6世纪,从中国的东吴地区(长江中下游) 传入日本的汉字读音。 • 汉音:中国隋唐时期,从北方的长安传入日本的汉字 读音,日语汉字读音绝大部分为汉音。 • 宋音:中国宋代以后,从南方传入日本的汉字读音, 又称唐音。例如:








行 明 経
ぎょう みょう きょう
こう めい けい
• 汉字输人日本以后, 曾被以标音的方式来记录特殊
的词汇和称名。 • 这些被用以标音的汉字的字义则完全与人名地名 无关。 • 这种用汉字标音的方法, 是日本表音的假名文字产 生的萌芽。
证据: 在日本绮玉县稻荷山出土的铁剑有如下铭文(红 字为人名,黄字为地名):
正面——辛亥年七月中记:乎获居臣, 上祖名意富比诡, 其儿名多加利足尼, 其儿名弓已加利获居, 其儿名多加披次 获居, 其儿名多沙鬼获居, 其儿名半弓比。 反面——其儿名加差披余, 其儿名乎获居臣。役世为杖 刀人首,奉事来至今, 获加多支囱大王寺, 在斯鬼宫时, 吾 佐治天下, 令作此百练利刀, 记吾奉事根源也。

中日汉字词异同及教学探究

中日汉字词异同及教学探究

114校园公关理论版中国和日本历史上往来非常频繁,而且同属“汉字文化圈”国家。

日本国建立后虽然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是一直没有作为记录形式的书写文字。

公元四世纪左右,日本从中国引进汉字,截取草书偏旁部首创造了平假名,根据楷书偏旁设计出片假名,同时引入了大量汉字词来丰富自己的语言体系。

假名主要用来表音,汉字用来表意,汉字引入日本后按照“音读”和“训读”拼读:音读是基于中国方言来发音的,主要有“吴音”、“汉音”、“唐音”,由于引入时间不同拼读结果有差异;训读是按照日本原有口语发音,只是借用了汉字的“形”和“义”。

由于两国社会文化、地理位置、语言习惯均有差异,所以两国汉字既有相同也有差异,学习过程中要认真对比,深刻学习。

一、中日汉字词差异(一)同形同义词。

日语中存在大量与汉语同形同义的词汇,这类词对于中国学习者来说很有优势,学生可以根据母语既有知识的积累来快速且根深蒂固的记忆。

比如:中国/中国、学生/学生、银行/銀行、中学/中学、电车/電車、东/東、手/手、男性/男性、电话/電話、食堂/食堂、活动/活動等(前者为汉语,后者为日语)。

日语词汇中如果出现这样的单词,中国学生则可以快速理解句意,学习过程中也可以掠过此类词语,将时间用在其他单词的学习和使用上。

例如:(1)李さんは中国人です。

(小李是中国人。

)(2)食堂は銀行の隣です。

(食堂在银行隔壁。

)(3)あの人の電話番号は0531-3367です。

(那个人的电话号码是0531-3367。

)以上三个日语句子对于中国学生来说,通过母语知识也能猜到大体意思。

但是,“肯定”和“否定”语气是无法仅凭汉语词汇来判断的,要想明确整句话意思还是需要日语语法的学习和掌握。

(二)同形异义词。

日语中有的词汇词形和汉语完全相同,但是意义方面却与汉语没有任何关系。

这部分词语看似简单,中国学生却往往受母语影响“望文生义”,从而影响整体阅读和理解,造成负面影响。

相反,汉字圈外的学生学习这类词却不会出现异常状况。

日本当用汉字与中国汉字的对比

日本当用汉字与中国汉字的对比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作者简介:李思雯(1993—),辽宁兴城人,,沈阳师范大学日语专业学生。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自古以来就频繁往来,从文字的形成到传统文化的发展,日本一直受到中国思想与文化的深刻影响。

本研究从语言文字这一方面,探讨分析了日本当用汉字与中国汉字的异同点。

1日语当用汉字历史渊源考古学家已经研究证明,在汉字传入日本列岛之前,日本是没有文字记载的。

公元808年成书的日本《古语拾遗》一书中有这样记载:“盖闻,上古之世未有文字,贵贱老少口口相传,前言往行存而不忘。

”据日本文学家和历史学家考证,汉字大约于公元三世纪开始传入日本的,这一点也被日本最早的历史典籍所印证。

公元720年日本完成的史书《日本书纪》中记载“十五年秋八月壬戌朔丁卯,白济王遣阿直歧,贡良马二匹。

……阿直歧亦能读经典,即太子菟道稚郎子师焉。

于是天皇问阿直歧曰:如胜汝博士亦有耶?对曰:有王仁者,是秀也。

时遣上毛野君祖荒田别、巫别于百济,仍征王仁也。

……十六年,春二月,王仁来之,则太子菟道稚郎子师之,习诸典籍于王仁,莫不通达,故所谓王仁者,是书首之始祖也。

”这里引文中所记载的“十五年”是指日本应神十五年,即公元284年。

这是现今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汉字传入日本的书面记载。

而日本最早的典籍《古事记》(成书于712年)也有类似记载,该书中提到了王仁赴日时,一起带去了《论文十卷》、《千字文》一卷。

之后,中日两国之间的交往不断扩大。

据史书记载,从公元414年到公元502年,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日本的大和朝廷向中国的东晋、南朝等朝先后派遣使者朝贡多达13次。

公元七世纪开始迎来两国的交流高峰期,日本先后向中国派遣了4批遣隋使、17批遣唐使。

此外,还有许多的游学生专程来到中国留学。

通过与中国的长期交往,大量的汉文典籍被传入日本,随着日本社会对汉字的理解和日益广泛的使用,汉字逐步成为日本贵族和文人记录自己本民族语言的汉字。

中日文汉字的对比在对日汉字教学中的促进作用精品文档6页

中日文汉字的对比在对日汉字教学中的促进作用精品文档6页

中日文汉字的对比在对日汉字教学中的促进作用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中国汉字,作为众多文字中的一种,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点。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中国汉字包括四个部分,即字音、字形、字义以及用来区分意义的声调。

其实,声调也是读音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常常把声调归纳在字音里。

汉字在日文中也会频频出现,然而,它们与中国汉字有时有相似之处,有时却截然不同。

下面就从字音、字形、字义三点,具体分析中日汉字的异同。

一.中日汉字的异同1.字音的异同从音节上看,中国汉字基本上是一个字一个音节,音义结合。

如:“夏”字,读xia(一声),它包括“夏”字的字形“上下结构”、字音“chun”、声调“一声”以及意义“夏天”。

而在日语中,一个字常常包括多个音节,如:同样的“夏”字,在日语中读为“なつ”,一个字对应两个音节。

从读音上看,日语汉字的读音分为“音读”和“训读”。

所谓“音读”就是日本人通过学习汉语书籍,模仿汉语的发音所产生的与汉字原本读音相似的日本式的读音。

所谓“训读”就是汉字传入日本后,日本人用假名所标注的读音。

以春天的“春”字为例,它的音读为“しゅん”,与汉语中汉字的读音十分相似;训读为“はる”,与汉语原来的发音完全不同。

而在汉语中,某个汉字在同义的情况下只有一种读音,“春”当“春天”讲,只读成“chun”(一声)。

从声调上看,在汉语中,字的读音是有声调的,包括阴、阳、上、去四个不同声调。

声调不同,意义和形态也会发生改变,也就是说声调具有区别字形和字义的效果。

如:ma的四个声调,可以分别对应“妈”、“麻”、“马”、“骂”四个不同的字。

而在日语中,声调是通过高低长短表达的。

音调强调重音,重音不是读的重些,而是在发音时在重音处发的比其他音节高一些。

构成一个字或词的高低音通常是固定的,它的主要作用是划分语义单位(词或者词组)。

音的长短通常对词义的区别影响也较大。

2.字形的异同中国和日本都属于汉字文化圈,由于中日地理位置相近,自古以来交往比较密切,所以日语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现代日语汉字与古汉语对比的语义探析

现代日语汉字与古汉语对比的语义探析

现代日语汉字与古汉语对比的语义探析语言是人类通过语音传递意义的符号体系,而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本文运用语言对比的理论与方法,对现代日语汉字与古汉语之间的语义关联进行了对比研究。

研究发现,一部分日语词汇意义仍然保持着古代汉语的色彩,呈现出与中国古代汉语词汇意义相同或者接近的趋势;同时,部分日语词汇与中国汉语词汇的意义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通过对这些现象及其演变轨迹的考察,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某些语言理论,而且可以从中认识中日两国语言发展和相互影响的规律。

标签:日语古代汉语语义对比一、中日两种语言的历史性渊源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自古以来,两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就有着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

早在《汉书》中,就有关于日本的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而日本的史书中关于中国的记载更是不胜枚举。

中日文化有着两年多年的交流,中国文化对日本的语言、汉字、宗教、思想、艺术、风俗习惯有着深远的影响,仅从语言文字方面就可以看出两国文化的渊源之深。

汉字大约是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发明的,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在汉字传入日本之前,古代日本并没有自己的基础文字和书面语言。

一般认为,直到平安时期(794~1192),日本才创造出片假名和平假名,从而慢慢有了自己的文字。

中国的汉字大约于公元三四世纪传入日本,其形成过程是漫长和曲折的。

最初,日本民族借用汉字的形和音,而不直接沿用其义来表示日语语义,即出现了现在的“万叶假名”,随着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日本的一些贵族、文人、商人也开始具有了汉字、汉文的书写和阅读能力。

同时,汉文典籍不断地传入日本,中国不同时代的汉字、汉语、文化知识不断地被日本人吸收,并与日本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汉字逐渐成为日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中日两种语系的历史性关联现代日语汉字主要是由汉字、假名、罗马字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日本常用汉字与中国汉字对比研究
姓名:仁井玉瑛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汉语言文字学
指导教师:刘中富
20060425
日本常用汉字与中国汉字对比研究
作者:仁井玉瑛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4.王晓冬.刘阳.WANG Xiao-dong.LIU-Yang关于中日汉字异同的探讨[期刊论文]-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6(3)
5.阿辻 哲次日本における汉字の现状[期刊论文]-日语学习与研究2006(2)
6.李晓燕.LI Xiao-yan明末清初中国文人东渡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期刊论文]-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1(1)
1.窦硕华.Dou Shuohua日本汉字演进轨迹——兼及中日现行简化字的比较[期刊论文]-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2)
2.张玉昕浅谈中国简化字与日本汉字的比较[期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文]-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8(6)
3.秦超超汉字与汉字在日本的发展[期刊论文]-科教导刊2009(10)
7.卢少俊日本和尚空海的长安行[期刊论文]-各界2008(2)
8.徐晓琳日语常用汉字的字音、字形溯源分析[学位论文]2008
9.游衣明.YOU Yi-ming中日两国汉字形体的比较研究[期刊论文]-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
10.何华珍日本汉字研究[学位论文]2005
引用本文格式:仁井玉瑛日本常用汉字与中国汉字对比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