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与虚词讲课教案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文言文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及其用法。
3. 能够正确运用文言文虚词进行句子构造和表达。
教学重点:1. 文言文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和运用较复杂的文言文虚词。
2. 区分和辨别相似的文言文虚词。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和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学习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文言文虚词的主题,解释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解文言文虚词(15分钟)1. 介绍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如“之”、“乎”、“焉”、“乃”等。
2. 分析每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举例说明。
3. 引导学生通过例句理解和记忆虚词的用法。
三、练习虚词的运用(15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要求运用所学的虚词进行句子构造。
2. 引导学生逐步完成练习题,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
3. 学生展示练习结果,教师进行评价和讲解。
四、虚词的辨析(15分钟)1. 介绍相似文言文虚词的区分方法。
2. 给学生发放辨析题,要求区分和辨别相似虚词。
3.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和分析,正确辨别虚词的用法。
2. 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教师进行解答和解释。
3. 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文言文虚词的概念和用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通过例句理解和记忆虚词的用法,并通过练习题进行运用和巩固。
通过辨析题引导学生区分和辨别相似虚词,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对文言文虚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六、文言文虚词在句中的功能(15分钟)1. 介绍文言文虚词在句中的不同功能,如语气词、助词、连词等。
2. 分析不同虚词的功能和用法,举例说明。
3. 引导学生通过例句理解和掌握虚词在不同功能中的运用。
七、文言文虚词在文中的语境分析(15分钟)1. 讲解文言文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和意义。
初中实词虚词讲解教案
初中实词虚词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本课中的实词和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
2. 能够正确运用实词和虚词造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水平。
教学内容:1. 实词: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代词等。
2. 虚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教学重点:1. 实词和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
2. 实词和虚词的辨别和运用。
教学难点:1. 实词和虚词的复杂意义和用法。
2. 实词和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实词和虚词,巩固记忆。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实词和虚词吗?它们在句子中有什么作用?二、讲解实词(15分钟)1. 动词:动作、状态、存在等。
例如:走、跑、看、听、吃、写。
2. 名词:人、事物、地点等。
例如:学生、学校、书籍、桌子、城市。
3. 形容词:描述事物的性质、状态等。
例如:美丽、善良、高大、聪明。
4. 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等。
例如:很、非常、慢慢、经常。
5. 代词:代替名词或代指某种事物。
例如:我、你、他、它们、这里。
三、讲解虚词(15分钟)1. 介词:表示时间、地点、方向等。
例如:在、从、到、上面、里面。
2. 连词: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
例如:和、或、但是、因为、所以。
3. 助词:用于动词、形容词等前面,表示程度、范围等。
例如:很、非常、有点、都、也。
4. 叹词:表达感情、语气等。
例如:啊、哦、嗯、哎、嗨。
四、实例分析(15分钟)1. 给出实例,让学生辨别实词和虚词。
2. 分析实例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作用。
3. 让学生模仿实例,运用实词和虚词造句。
五、练习与巩固(10分钟)1. 给出练习题,让学生辨别和运用实词和虚词。
2.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答案。
3. 教师讲解答案,指出错误并进行纠正。
六、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和用法。
2.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实词和虚词写一篇小短文。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常见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2.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采用实例分析法,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内容:1.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4. 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和用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讲解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3. 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讲解如何辨析实词和虚词,并正确使用它们。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 预习下节课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水平。
初中实词虚词讲解教案人教版
初中实词虚词讲解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等。
2. 虚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语气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2. 难点:正确运用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总结实词、虚词的使用情况。
2. 讲解实词:(1)名词:举例说明名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山”、“水”、“人”、“事”等。
(2)动词:举例说明动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走”、“跑”、“看”、“写”等。
(3)形容词:举例说明形容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美”、“丑”、“高”、“低”等。
(4)数词:举例说明数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一”、“二”、“三”、“四”等。
(5)量词:举例说明量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个”、“只”、“匹”、“车”等。
(6)副词:举例说明副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也”、“乎”、“焉”、“哉”等。
3. 讲解虚词:(1)介词:举例说明介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于”、“从”、“自”、“以”等。
(2)连词:举例说明连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且”、“而”、“乃”、“则”等。
(3)助词:举例说明助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之”、“乎”、“焉”、“耳”等。
(4)叹词:举例说明叹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哉”、“矣”、“耶”、“乎”等。
(5)语气词:举例说明语气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也”、“矣”、“焉”、“哉”等。
4. 练习与讨论:(1)让学生举例说明已学过的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用法。
(2)分组讨论,分析实词、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实词、虚词讲解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6. 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课所学的实词、虚词。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及其基本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练习题和解答。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2. 难点: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分类和用法。
2. 示例法:通过例句展示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4. 讨论法:分组讨论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讲解:讲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练习:学生做练习题,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4. 讨论:分组讨论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小组讨论、个人发言。
2. 评价内容: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掌握程度、运用能力、对句子中虚词位置和作用的理解。
3. 评价标准:正确使用文言文虚词,能解释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对讨论问题有深度思考。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定适合学生程度的文言文教材,提供文言文虚词的相关知识点。
2. 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练习题:编写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掌握。
4. 讨论材料:准备相关的讨论材料,提供学生讨论时参考。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分类,讲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2. 第二课时:练习文言文虚词的使用,讨论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第三课时:总结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布置课后作业,进行教学评价。
九、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所学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第一章:实词与虚词的概念及分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实词和虚词的概念。
让学生掌握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分类。
1.2 教学内容实词与虚词的概念:实词是指有具体意义,能够表示事物、动作、状态、属性等的词,如“山”、“跑”、“快乐”、“聪明”等;虚词是指没有具体意义,主要起连接、助词、语气等作用的词,如“的”、“地”、“得”、“了”、“吗”、“呢”等。
实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代词等。
虚词的分类: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语气词等。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实词和虚词的概念及分类。
学生进行实词和虚词的分类练习。
第二章:实词的词义辨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实词的词义辨析方法。
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实词进行造句。
2.2 教学内容词义辨析的方法:从语境、词性、词义范围、词义轻重、词义转移等方面进行辨析。
实词造句的注意事项:选词准确、搭配得当、语义通顺。
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词义辨析的方法。
学生进行实词词义辨析练习。
学生进行实词造句练习。
第三章:虚词的用法辨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虚词的用法辨析方法。
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虚词进行句子构建。
3.2 教学内容虚词的用法辨析方法:从虚词的词性、位置、功能、搭配等方面进行辨析。
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起到引导、语气、助词等作用。
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虚词的用法辨析方法。
学生进行虚词用法辨析练习。
学生进行虚词在句子中的运用练习。
第四章:实词与虚词的搭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实词与虚词的搭配规则。
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实词与虚词的搭配。
4.2 教学内容实词与虚词的搭配规则:实词与虚词的搭配要符合语言习惯、语义合理、表达清晰。
常见实词与虚词的搭配实例:如“跑得快”、“快乐地生活”、“聪明的学生”等。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实词与虚词的搭配规则。
学生进行实词与虚词搭配练习。
学生进行实词与虚词搭配的应用练习。
初中实词虚词教案
初中实词虚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实词和虚词,理解它们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断词语意义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如“山”、“走”、“美丽”、“三”。
2. 虚词:介词、连词、助词等,如“的”、“和”、“吗”、“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 难点:理解实词和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语境,让学生在实际中感受和理解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掌握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实词和虚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实词:介绍常见的实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并通过例句讲解它们的用法。
3. 讲解虚词:介绍常见的虚词,如介词、连词、助词等,并通过例句讲解它们的用法。
4. 语境练习:提供一些含有实词和虚词的句子,让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断词语的意义。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疑惑,促进互动和合作。
6. 总结与复习:对本节课学习的实词和虚词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学习的实词和虚词,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阅读一篇文言文,注意其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提高阅读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他们对实词和虚词的掌握程度。
3. 阅读测试:定期进行阅读测试,评估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初中文言文虚词教案
初中文言文虚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如“之”、“乎”、“者”、“也”等。
2. 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虚词,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特色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作用。
2.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意义。
4. 虚词在文言文阅读中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让学生注意到文言文中有一些字词虽然不表示实义,但在句子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这些字词就是虚词。
2. 讲解:a. 介绍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作用。
解释:文言文虚词是一些没有具体意义,但在句子中起到连接、助词等作用的词语。
作用:虚词在句子中可以表示语气、时态、关系等,对句子的意思起到很大的影响。
b. 讲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之”:表示动作的方向或目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到”、“向”。
例句:《论语·八佾》中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乎”: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
例句:《庄子·逍遥游》中的“夫子不鼓盗钟,不听竽管之声,真吾道也。
”“者”:表示指代,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人”、“的事物”。
例句:《孟子·告子下》中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也”:表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呢”。
例句:《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中的“夫子言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c. 讲解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意义。
解释: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其意义和作用也会有所不同。
例句:《楚辞·离骚》中的“彼苍者,天也。
”中的“者”指代“彼苍”,表示指代的意义。
3. 练习:让学生通过阅读一些简单的文言文片段,识别并运用所学过的虚词。
4. 总结:强调虚词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案文言文之实词虚词(全国通用)
201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之实词虚词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明确理解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掌握解答文言文实虚词的题型特点、答题规范、一般技巧和规范的答题格式.3.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将的一般方法和技巧有机地运用于自己的考试答题中.教学重点:1.让学生分清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意义多指含义,用法多指词性和使用情况.2.让学生能够掌握解答文言文实虚词的题型特点、答题规范、一般技巧和规范的答题格式。
教学难点:通过本节教学,掌握解答文言文实虚词的题型特点、答题规范、一般技巧和规范的答题格式能够将本节所学有机地运用到考场答题实际中。
教学方式:归纳演绎常见实虚词。
以例证分析此类题目的答题技巧。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前几年,校园里流传着这一样个段子:“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不错,周树人(鲁迅)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深度,再加个时代隔膜,理解起来确实不易,而作文又是我们中学生必须写作但又最让人头痛的事,而文言文则离我们生活的实际太远,语言过于简练,更由于在生活中使用较少,所以,同学们怕文言文也是可以理解发。
要读懂并理解浅显的文言文,第一个关键就是必须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虚词,如果这个关过不了,我们就无从谈起读懂文言文了,更不用提理解文言文了。
所以,我们首先要对文言文的实虚词进行一个梳理,从中找出一定的规律,并联系课本实际。
下面我们就从高考实虚词的角度作一解读。
二、“文言文实虚词”的解读。
文言文实虚词的考查是一个传统的题目,常考而不衰.属理解类题目,能力层级为B级。
文言文实虚词的范围很广,但并不是说没有目标,《考纲》规定,我们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只有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所以,划定了这个范围,我们在学习中就能够有的放矢,缩小范围。
具体文言实虚词,我们将在PPT中予以展示。
实词和虚词 教案
实词和虚词教学过程:一、引入:洪承畴的对联先请大家看一副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
”这是明末重臣洪承畴的一副自撰联。
此人官至高位,常自命为“忠节”之人,为表此意,他将这副楹联高悬于自家大厅的门框上。
后来,松山一战,洪承畴叛国降敌,完全丧失了节操。
有人鄙视这个变节的叛徒,在他这副自撰联的两边各添上一个虚词,变为“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于是这副对联的意思完全变了。
同学们能不能看出这一添“虚词”之后,这副对联表示的含义呢?明确:一个“矣”字,感慨万端:你受明朝君王之恩似海深啊!一个“乎”字,直接提出质问:你的节操真像山那样不可动摇吗?这一改就变得无情嘲讽,辛辣有力,揭穿了叛徒的嘴脸,入木三分!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知道,在由“实词”和“虚词”组成的语言中,实词的意义比较明确具体,在表意上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虚词”呢,似乎“虚”得很,仿佛不那么重要,往往被人们忽视,其实不然。
“虚词”不“虚”,它不仅具有极强的表意功能,而且在特定的语境中还具有“实词”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表情达意时别具一番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虚词”也能在语言表达中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二、课堂活动——“好!”与“好了!”(1)多媒体展示画面,激发学生兴趣。
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第五章“生计问题”中有一段关于阿Q与小D势均力敌、难分胜负的“龙虎斗”的描写:ϖ四只手拨着两颗头,都弯了腰,在粉墙上映出一个蓝色的虹形,至于半点钟之久了。
ϖ “好了,好了!”看的人们说,大约是劝解的。
ϖ “好,好!”看的人们说,不知道是解劝,是颂扬,还是煽动。
(2)思考: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材料中的“好!”与“好了!”?你能看出这两者在表情达意上的区别吗?分析见书本。
(3)结论:“好!”与“好了!”仅仅是一个虚词“了”的有无,两者的表达意思就迥然不同。
这一个“了”字描画出了两种态度截然相反的看客,意蕴深刻。
我国传统蒙学非常重视虚词的学习与使用,古语说:“之乎者也矣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
文言虚词初中讲解教案
文言虚词初中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及其作用。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举例。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及其意义。
4. 练习题及解答。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实词,提醒学生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2. 提问:“什么是文言虚词?”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二、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及其作用(15分钟)1. 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不表示具体意义,起连接、助词等作用的词语。
2. 讲解文言虚词的作用:文言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作用,使句子结构更加紧凑,表达更加准确。
三、举例讲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20分钟)1. 举例讲解“之”、“乎”、“焉”、“于”、“也”、“矣”、“哉”等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2. 通过具体例句,让学生理解这些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及其所表示的意义。
四、练习题及解答(15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虚词知识,分析句子中的虚词用法。
2. 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答练习题。
3. 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确保学生正确理解虚词的用法。
五、总结与复习(5分钟)1. 让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文言虚词知识,加深记忆。
2. 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注意文言虚词的用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题答案,评估学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文言虚词的复习提问,检查学生的复习效果。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文言文片段,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文言虚词知识进行理解和分析。
2. 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起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作用以及常见虚词的用法,使学生掌握了文言虚词的基本知识。
在讲解过程中,通过具体例句和练习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意义。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翻译(高三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翻译(高三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江苏省灌南县第二中学邱玉兰考纲要求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解读考纲:07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高中毕业生应该能够掌握的程度。
①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理解文意和文句翻译来考查。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二、高考例题。
2005年[重庆卷] 阅读下文。
完成第l—5题。
侯可字无可,华州华阴人。
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
既壮,尽易前好,笃志为学。
随计①入京,里中醵金赆行②。
比还,悉散其余与同举者,日:“此金,乡里所以资应诏者也,不可以为他利。
”且行,闻乡人病,念日:“吾归,则彼死矣!”遂留不去。
病者愈,辍己马载之,徒步而归。
孙沔征侬徭,请参军事,奏功得官,知巴州化城县。
巴俗尚鬼而废医,唯巫言是用,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
可为约束,立制度,违者有罪,几变其习。
再调华原主簿。
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岁责其租。
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郡吏赵至诚贪狡凶横,持守以下短长,前后莫能去。
可暴其罪,荷枷置狱,言于大府诛之,闻者快服。
签书仪州判官。
西夏寇边,使者使可按视,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亟分其骑为三四,令之日:“建尔旗帜,旋山徐行。
”夏人循环间见,疑以为诱骑不敢击。
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说渭源羌酋输地八千顷,因城熟羊③以抚之。
琦上其功。
可轻财乐义,急人之急,忧人之忧。
与田颜为友。
颜病重,千里求医,未归而颜死,目不瞑。
人曰:“其待侯君乎?”且殓而可至,拊之乃瞑。
文言文实词教案
文言文实词教案文言文实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什么是实词,学会区分实词和虚词;2. 学会辨别文言文中的实词,并能正确运用;3. 培养学生对实词的敏感性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实词在文言文中的运用。
三、教学重点:学习文言文中的实词,培养学生的辨别和运用能力。
四、教学难点:正确运用文言文中的实词。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多张图片并让学生进行描述,引导学生发现描述中使用的实词,并介绍实词的概念。
2. 探究实词(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实词的特点,帮助学生区分实词和虚词,并通过例子进行辨析。
3. 学习实词(15分钟):教师以教材中的实词为例,逐个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如“人”、“事”、“言”等,并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4. 实词辨析(20分钟):教师将教材中的几个实词列举出来,并让学生进行辨析,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5. 实词运用(20分钟):教师出示一篇文言文短文,让学生找出其中所有的实词,并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短文的翻译。
6.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要求学生掌握实词的特点和运用技巧。
七、教学延伸:1.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一篇文言文短文,并找出其中的实词;2. 引导学生进行实词的运用练习。
八、教学评估:1. 课堂上观察学生对实词的辨析和运用情况;2. 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实词的认识和运用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由于时间有限,只能介绍文言文中的常见实词,对于一些生僻的实词和特殊用法还需要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此外,教师可以设置更多的思考题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文言文实词虚词教案
知识点1 文言实词1.通假字辨析。
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中的“止”通“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
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课下注释中有解释,复习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分册集中整理,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2.古今异义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词就是古今异义词。
如“妻子”“绝境”两个词都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妻子”在文中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中则是一个词,仅指“丈夫的配偶”;“绝境”文中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没有出路的境地”。
3.一词多义在文言文里面,一次多义主要以单音词为主,做这一类题时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意思来分析。
复习过程中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
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用。
4.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
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原本是名词,这里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打洞”。
辨析词类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意思。
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确定其活用的方式。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在复习时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句并认真分析、体会。
知识点2 文言虚词文言虚词的数量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也比较复杂。
在中考试题中,文言虚词一般不作为测试重点,只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区别,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
①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且、者、乎”等的一般用法。
②通过比较分析,体会文言虚词的作用。
③为常用虚词的每一种用法列举两、三个典型例句。
方法指津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2、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
3、代入筛选法:在阅读和解题时,将某个虚词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
文言文实词虚词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教案第一章:文言文实词虚词概述1.1 实词与虚词的定义1.2 实词与虚词的作用1.3 实词与虚词的分类1.4 实词与虚词的用法第二章:文言文实词2.1 名词2.1.1 人名、地名、官名、器物名等的读音与用法2.1.2 抽象名词与具体名词的用法2.1.3 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等2.2 动词2.2.1 动作、状态、变化等的读音与用法2.2.2 动词的时态、语态、体态等2.2.3 动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等2.3 形容词2.3.1 描述特征、性质、状态等的读音与用法2.3.2 形容词的等级、范围等2.3.3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动词等2.4 数词2.4.1 数量、顺序、比例等的读音与用法2.4.2 数词的复数、分数、小数等2.4.3 数词活用作名词、动词等第三章:文言文虚词3.1 介词3.1.1 时间、地点、方向等的读音与用法3.1.2 介词的结构、搭配等3.1.3 介词活用作动词、名词等3.2 连词3.2.1 并列、转折、因果等关系的读音与用法3.2.2 连词的连接成分、搭配等3.2.3 连词活用作副词、形容词等3.3 助词3.3.1 时态、语气、否定等功能的读音与用法3.3.2 助词的附加、连接等作用3.3.3 助词活用作动词、名词等3.4 叹词3.4.1 表达情感、态度等的读音与用法3.4.2 叹词的分类、搭配等3.4.3 叹词活用作动词、名词等第四章: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辨析与运用4.1 实词与虚词的辨别方法4.2 实词与虚词的运用技巧4.3 实词与虚词的常见错误分析第五章: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练习与应用5.1 实词与虚词的练习题型5.2 实词与虚词的练习案例5.3 实词与虚词的应用场景第六章: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词义辨析6.1 词义辨析的重要性6.2 词义辨析的方法与技巧6.3 常见实词与虚词的多义现象分析第七章:文言文实词虚词在文中的语境分析7.1 语境对实词虚词理解的影响7.2 语境分析的方法与步骤7.3 实际例句分析与练习第八章: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特殊用法8.1 通假字与异体字的识别与运用8.2 古今异义词的理解与运用8.3 词类活用的特殊情况分析第九章: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综合练习9.1 综合练习题型设计9.2 综合练习案例分析9.3 综合练习的答题策略与技巧第十章: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学习与研究方法10.1 实词虚词学习的资源与工具10.2 实词虚词研究的方法与路径10.3 实词虚词学习的长期坚持与进步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词与虚词的定义及作用:重点关注实词与虚词的概念区分,理解它们在句子中的不同作用。
文言实词虚词教案
文言实词虚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基本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3.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
二、教学内容1. 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2. 文言虚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基本用法。
2. 难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基本用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语境中实词和虚词的运用。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安排1. 课时:10课时2. 教学过程:第1课时:介绍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概念及基本用法。
第2课时:讲解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用法。
第3课时:讲解数词、量词的用法。
第4课时:讲解代词、副词的用法。
第5课时:讲解介词、连词的用法。
第6课时:讲解助词、叹词的用法。
第7课时:分析具体语境中的实词和虚词运用。
第8课时: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9课时:总结回顾,查漏补缺。
第10课时:测试,评估学习效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对比分析法,将文言实词和虚词与现代汉语词汇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用法。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音频、PPT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练习。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练习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进行阶段性的单元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古代汉语》、《文言文选读》等。
2. 参考书目:《汉语大词典》、《古汉语虚词词典》等。
3. 网络资源:利用相关在线教学平台、文言文学习网站等,丰富教学资源。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文言文虚词教案
文言文虚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帮助学生掌握虚词在文言文中的语法功能和作用。
3、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语境理解虚词意义的能力。
4、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水平,增强对古代文化的认知。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之”“而”“以”“于”“其”“焉”等常见虚词的基本用法。
(2)学会根据语境准确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1)一些虚词的多种用法和复杂含义的辨析。
(2)虚词在不同句式和语境中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
2、举例法:通过大量的文言文例句,帮助学生理解虚词的具体用法。
3、练习法: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4、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一些有争议的虚词用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精神。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我们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看似不起眼,但却非常重要的词,它们就是虚词。
虚词虽然没有实际的词汇意义,但在句子的结构、语气、逻辑关系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我们不能准确理解和掌握虚词的用法,就很难读懂文言文,更无法领略其中的美妙和深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文言文虚词,开启这扇通往古代文化的神秘之门。
(二)常见虚词讲解1、“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例如:“公与之乘”(代人);“昂首观之”(代物);“肉食者谋之”(代事)(2)用作助词结构助词,“的”。
如:“小大之狱”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何陋之有”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马之千里者”补足音节,无实义。
如:“久之,目似瞑”2、“而”(1)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示承接关系。
如:“温故而知新”表示转折关系。
如:“人不知而不愠”表示修饰关系。
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3、“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
文言实词虚词教案
文言实词虚词教案第一章:文言实词的概念与分类1.1 实词的定义与特点1.2 实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等1.3 实词在句子中的作用第二章:文言实词的活用2.1 活用的概念与意义2.2 活用的类型: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等2.3 活用规律及举例第三章:文言实词的特殊现象3.1 通假字:定义、特点、辨别方法及举例3.2 一词多义:定义、特点、举例及理解方法3.3 古今异义:定义、特点、举例及理解方法第四章:文言虚词的概念与分类4.1 虚词的定义与特点4.2 虚词的分类: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语气词等4.3 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第五章:文言虚词的用法5.1 介词的用法:介绍对象、时间、处所、方式等5.2 连词的用法:连接词、短语、句子等5.3 助词的用法:表示语气、时态、状态等5.4 叹词的用法:表达情感、语气等5.5 语气词的用法:表示语气、疑问、反问等第六章:文言实词与虚词的辨别6.1 辨别实词与虚词的方法:词性分析、语境分析、结构分析等6.2 常见实词与虚词的辨别实例6.3 辨别过程中注意事项及常见错误分析第七章:文言实词与虚词在古文阅读中的应用7.1 古文阅读中实词与虚词的重要性7.2 实词与虚词在古文句式中的应用: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7.3 实词与虚词在古文阅读中的理解与推断技巧第八章:一词多义在古文阅读中的应用8.1 一词多义的概念与特点8.2 一词多义在古文中的具体应用:词义辨析、句子理解、语义推断等8.3 应对一词多义的阅读策略与技巧第九章:通假字在古文阅读中的应用9.1 通假字的定义与特点9.2 通假字在古文中的具体应用:词义辨析、句子理解、语义推断等9.3 识别通假字的方法与技巧第十章:古今异义在古文阅读中的应用10.1 古今异义的概念与特点10.2 古今异义在古文中的具体应用:词义辨析、句子理解、语义推断等10.3 应对古今异义的阅读策略与技巧第十一章:文言文词类活用在古文阅读中的应用11.1 词类活用的概念与重要性11.2 不同词类的活用现象及其在古文中的应用11.3 识别和理解词类活用的技巧与策略第十二章:文言文特殊句式在古文阅读中的应用12.1 特殊句式的分类与特点12.2 不同特殊句式在古文中的应用案例分析12.3 理解和运用特殊句式的技巧与方法第十三章:文言文阅读中的语境分析13.1 语境在文言文阅读中的作用13.2 语境分析的方法与步骤13.3 通过语境分析理解文言文实词与虚词的实例讲解第十四章:文言文阅读中的猜词技巧14.1 猜词技巧的重要性14.2 常用猜词技巧介绍:字形推断、词义推断、上下文线索等14.3 猜词技巧在实际阅读中的应用案例分析第十五章: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与提高15.1 综合训练的目的与意义15.2 设计合理的文言文阅读练习题15.3 分析学生练习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文言实词与虚词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 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例如:
名一一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出名,著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
5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
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 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皇上)
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炭翁》
(身体上的)
(8)见
昨日见军帖。
(看见)
曹刿请见。一一《曹刿论战》
(拜见)
才没不外见。一一《马说》
“现”,显露)
(9)比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裙中。——《核舟记》
(靠近)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一一《陈涉世家》
(等到)
(10)少
宾客意少舒。——《口技》
(稍微)
少时,一狼径去。《狼》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事业,功业)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职业)
(16)犯
作奸犯科。
(触犯)
(17)达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到,达到)
不求闻达于诸侯。
(做官,显贵)
(18)当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抵充,相抵)
木兰当户织。
(对着,面对)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应当)
(19)后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之后)
(20)伐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砍伐)
齐师伐我。
(攻打,讨伐)
伐无道,诛暴秦。
(讨伐)
(21)阴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水的南面,南岸)
朝晖夕阴。
(阴暗)
(22)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用言语规劝)
以塞忠谏之路。
(同上)
《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
《桃花源记》
(
极
复习词类活用首先要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一词 多义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解 释为“手指”是名词,解释为“指点”“指出”是动词。其次分析 词类活用还要和同音词区别开来。有的词读音相同,写法也相同, 但如果它们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就不是词类活用。如“先自度 其足而置之其坐”中的“足”是指“脚”,是名词;而“今南方已 定,兵甲已足”,句中的“足”是“充足”的意思。
(1)故
故虽有名马。一一《马说》(所
以)
温故而知新一一《〈论语〉十则》(学
过的知识)
公问其故一一《扁鹊见蔡桓公》(原
因、缘故)
桓侯故使人问之一一《扁鹊见蔡桓公》(特
意)
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因
此)
广故数言于亡。
《陈涉世家》
(故
意)
(2)间
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
(隔
开)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文言文实词与虚词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一、文言实词归纳:
1、基本字词归纳
(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 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 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 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1古音通假
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 的现象叫通假。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 字代替。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 “措”,放置之意。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通 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 (“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 意)。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 便于掌握。
其
非
常
。
这
是
副
词
用
(24)国
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国家)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一一《岳阳楼记》
(国都,京城)
(25)备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完备)
众妙毕备。——《口技》
(具备,齐备)
(26)径
少时,一狼径去。《狼》
(径直,一直)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一会儿)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一一《陈涉世家》
(年轻的)
(11)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
(随从,跟随)
(顺从,听从)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顺从)
(12)分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分给,分配)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 长 度 单 位
十 分 为
(直径)
(27)将
――《岳阳楼记》
(观
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景
象、景观)
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
(看)
(5)病
君之病在肌肤。
――《扁鹊见蔡桓公》
(疾病、大病)
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困苦不堪)
(6)书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石壕吏》
(信)
乃丹书帛曰。
《陈涉世家》
(写)
(7)上
上使外见兵。
《陈涉世家》
指
八 分
挂
>_|2a
零
说 明
很 小
)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隆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分内,名分)
(13)文
属予作文以记之。一一《岳阳楼记》
(文章)
文过饰非。
(掩饰)
(14)世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父子相继为一世)
问今是何世。
(时代,朝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
(15)业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 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3古今词义变化
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例如“江” 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 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 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 移。
2古今异义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 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例如:
《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 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 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口技》
(夹
杂)
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
(参
与)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扁鹊见蔡桓公》
(一会
儿)
骈死于槽枥之间。
《马说》
(中
间)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
(暗
中)
(3)绝
以为妙绝。
《口技》
(极
点)
群响毕绝。
《口技》
(停
止、
消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隔
绝)
(4)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