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海州五大宫调

合集下载

浅析海州五大宫调的结构形态和艺术特色

浅析海州五大宫调的结构形态和艺术特色
庶几 [ 吴歌】 挂 技儿] 罗江怨 】 打枣杆 】 银纹 丝] 、[ 、[ 、[ 、【 之类 ,为我 明一 绝 耳 ! 海 州 五大宫 调 的诞 生 ,便来 ”
收 稿 日期 :2 1 0 0—0 4—2 7 作者简介 :朱 蕾 ( 9 8一) ,江苏连云港人 ,江苏省戏剧学校音乐科高级讲 师。 16 ,女
成 的曲牌 ,就 已广为 流传 。其 流传 之迅猛 ,“ 真可 骇 叹” 。海 州 五大 宫调 的形 成 ,和 当地经 济 的兴衰 ,特别 是盐业 生产 的发 展 ,有 着 重要 的联 系 。连 云港 市 的板 浦镇 ,不仅 是历 史 上 的重要 商埠 ,也是 海 州五 大宫调 流传 的一 个重 要 门户 。板 浦 自唐代 建 镇后 ,便开 挖 运盐 河道 ,时称 “ 官沟 ” ,和京 杭 大运 河相 连 ,渐 渐成 为南北 通衢 的交 通枢 纽 。板浦 又是 淮盐 的重要产 区 ,据 《 宋史 》卷 12“ 贷 志”载 :“ 8 食 海州 ,板 浦 、惠泽 、
① 上述 引文见上海古籍 出版社 1 8 9 7年版 《 明清民歌 时调集 》( ) 上 ,第 6页 。

8— 4
源于 这样 一个 大 的社 会 氛 围和艺术 环境 。连 云港 市地 处苏 北 、鲁南 的接 壤处 ,从 语言 体 系上来 讲 ,又是 江
淮 方 言 和北方 方 言 的交汇 处 。 自明代 始 ,“ 自两 淮 以至 江南 ”一 带 ,各 种南 北 俗 曲经 艺人 们 长期 加工 后形
音乐 节 ,获得 到会专 家 一致好 评 。

个 名不 见经传 的地方 民间音 乐形 式 ,何 以成 为 “ 国宝 ”?又何 以牵动 成千 上万 名观众 的心?本 文试
就海州五大宫调的流传渊源 、曲牌结构和艺术特色,作一些粗浅的探索和分析。

传承非遗,寻找精神家园——让“五大宫调”走进音乐课堂

传承非遗,寻找精神家园——让“五大宫调”走进音乐课堂

我校将“ 大宫调” 入音乐 课程 , 为孩子们 的音乐 课 , 五 列 成
让孩 子们 在 学 习 民间音 乐 巾 担 当“ 遗 ” 承 人 的角 色 。 “ 非 传 只有
了解 , 才能热爱 。” H前 , 小于青少 年从 出生 丌始 接触 的就是现
代 义化 , 们大 多 对 “ 遗 ” 触 少 、 趣 低 , 喜 爱 流 行 歌 曲和 他 非 接 兴 更
的 问 题 , 火专 家指 出 :非 遗 ” 课堂 , 使 青 少 年 近 距 离 感 受 有 “ 进 可 和 了 解 我 国优 秀 传 统 文 化 ,有 利 于 增 强 他 们 对 传 统 义 化 的 感 情 , 利 于 传 承 、 扬 优 秀 的 民族 义 化 , 巾 同 “ 遗 ” 持 可持 有 弘 是 非 保 续发 展 的根 举 措 , 是 国外 的成 功 经 验 。 也
“ 非遗” 的传承最终还是要借助孩子们 的力 , 通过 民间音
乐的学习一样能够使学生感受美 、 欣赏 美 、 创造美 , 我校地 处的 人文环境里也有很 多民族 民间音乐 值得挖掘 , “ 州五大 宫 如 海 调” 江苏明清俗 曲的重要 一支 , 连云港市 民间音乐 艺术瑰 是 是 宝。 随着伞球代 、 但 现代化 的 【益发展 , 』 J 大青年人对传统 民间
作为一名音乐教育 丁作者 , 我卯解坚持 “ 五大宫调进 课堂 ” 的始衷和苦心应是 敛力于优 秀传统文化 根脉 的延 续 。伯 对 L f I 剧、 韩剧 、 国“ 片” 美 大 的大肆“ 罔剿” 对传统 文化的态度 , , 已不
仅 仅 只 是 文 化 的香 火 继 承 , 能 还 会 涉 及 文 化 安 伞 、 家安 全 可 国
艺术 、 物质文化遗产” 用于课堂教学的示范样本。 非 运

海州五大宫调的艺术形态及艺术特色

海州五大宫调的艺术形态及艺术特色
艺术 与人 文
海州五大官调 的艺术形态及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特色
彭爱华 ( 江苏连 云港新 海高级 中学 2 2 0 20 6)
板和 腰板 。后十 句 为两 番 ,前 四句称 之 为小 过板 ( 或叠 板 ),后 六 句 称之 为大 过桥 ( 或落 板 ) 。 [ 江 红] 传 的 曲 目较 多 ,民 间 满 流 “ 玩友 ”称 有九 十九 首 , 目前 收集 整理 有三十 余 首 。 海 州五 大 宫调 是 指 流 传 在 江 苏 海 州 一带 ( 连 云 港 市 及 其 今 [ 马头 调 ] 。明代 流传 的 曲牌 ,是 海 州五 大 宫调 中的 另一 首大 周边 地 区 )数 百年 之 久 的 , 以 [ 平] [ 落] [ 调 ] [ 调 调 。有 些 知名 学者 在上 世 纪5 年代 未 为 《 软 、 叠 、 鹂 、 南 O 白雪遗音 》出版 时 写的 ] [ 扬 ] 个 曲牌 为 主 要 腔 调 的一 种 古老 的 民 间 音 乐 演 唱 形 序 言 中称 道 马头调 ] 已失传 ” 。但连 云港 市 的文 艺工 作者 们 和 波 五 早 式 。20 年被 江 苏省 文化 厅列 入全 省 首批 民族 民间文化 保 护试 点 在 上世 纪 8年 代 的 田野调 查 中 ,却发 现该 市 赣榆 县 的徐希 来老 人 04 0 项 目, 20 年 5 0 6 月被 国务 院批 准 为首 批 国家 级 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 名 能唱完 整 的 [ 马头 调] ,其 唱词 和 两 百年 前 刊 印的 《 白雪遗 音》 中 录。 的唱词 几乎 相 同。 个 名不 见经 传 的地方 民间音 乐形 式 ,何 以成 为 “ 国宝 ”? 除 了大 调 之 外 ,海 州 五 大 宫 调 中 还有 近 一 百首 小 调 。小 调 本 文试 就海 州 五大 宫调 的流 传渊 源 、 曲牌结 构 和 艺术特 色 ,作 一 和 大调 的 风格 截然 相反 ,它节 奏 明快 ,字 多腔 少 ,长于 叙 事 。经 些 粗浅 的探 索和分 析 。 常 使用 的小 调有 [ 靛 花 ] [ 纽 丝 ] [ 江 怨] [ 断桥 ] [ 剪 、 银 、 罗 、 跌 、 海 州 五大 宫调 源于 明代 两 淮一 带流 传 的 “ 尚小会 ”, 小 京调 ] [ 地风 ] [ 娥 郎] [ 时 、 刮 、 玉 、 鲜花 调 ] [ 、 太平 年] [ 、 凤阳 歌 是 江 苏 明清 俗 曲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据 明代 沈 德 符 著 《 厉野 获 ] [ 万 、 玉兰 花 ] [ 小 郎 ] [ 垛 子] [ 、 哭 、 京 及 数落 ] O 首 。小 调和 等6 余 编 》 “ 尚小会 ”条 载 : “ 人 小令 ,行 於 燕 赵 ,后 浸 淫 日盛 大 调一 样 ,即 可单 独演 唱 ,也 可和 大调 连 缀 ,组成 套 曲 ,演 唱各 时 元 嘉 隆 间 ,乃兴 [ 五更 ] [ 闹 、 寄生 草 ] [ 、 罗江 怨] [ 、 哭皇 天] 种 故事 。套 曲中还 有一 种集 曲,用 曲牌 的 一段 、一 句或 半 旬联缀 、 [ 荷 叶] [ 红莲 ] [ 城歌 ] [ 组丝 ] 属 , 自两 淮 以至江 而 成 ,腔调 转换 自如 ,唱词 连 贯如 一 。集 曲堪称 中国 民间音 乐 的 干 、 粉 、 桐 、 银 之 南 … …则不 问南北 ,不 问男 女 ,不 问老 幼 良贱 ,人人 习 之 ,亦人 绝 唱, 因演 唱难度 较高 , “ 友 ” 中能完整 演 唱者 已无几 人 。 玩 人 喜 听之 , 以至刊 布成 帙 ,举世 传 诵 ,沁人 心腑 。其谱 不知 从何 三 、 自明代 嘉 隆年 间流 行 以来 ,海 州 五大 宫调 经过 数 百年 的 传承 和发 展 ,形成其 鲜 明 的艺 术特 征 。 来 ,真可 骇 叹 !” 如 果说 唐诗 、宋 词 、元 曲独 领一 个 时代 文坛 风骚 的话 ,在 明 自娱 自乐 性 。海 州 五大 宫调 以 自娱 为 主 , 传 唱 者 自称 “ 玩 代 一些 文人 学 者的 眼 中, 明代 的 民歌 时 调 ,无异 是 当代 民 间艺术 友 ”而 不称 艺人 ,它代 表 了古代 我 国人 民用 艺 术形 态来 进行 怡情 的佼佼 者 。凌漾 初在 《 曲杂扎 》 中写道 : “ 之 时行 曲 ,求一 养性 、 寄情 抒怀 的生 活追 求 ,蕴 含着 人 际往 来 、完 善 自我 人格 修 谭 今 语 如唱 本 [ 山坡羊 ] [ 地风 ] [ 枣杆 ] [ ] 中 一妙句 , 养 的中 国人 文精 神 。海 州五 大 宫调至 今 仍是 连 云港市 许 多社 区和 、 刮 、 打 、 吴歌 等 所 必无 也 。 ”卓 珂 月更确 切 地指 出 : “ 明诗让 唐 ,词 让宋 , 曲 我 民间群众 自发 地娱 乐活动 的一 种方 式 。 让元 ,庶 几 [ 吴歌 ] [ 技儿 ] [ 、 挂 、 罗江 怨 ] [ 、 打枣 杆] [ 纹 丝] 、 银 南北 交汇 性 。连 云港 市地 处江 苏 、 山东两 者接 壤 处 ,历史 上 之类 ,为我 明一 绝耳 !”海 州五 大 宫调 的诞 生 ,便来源 于 这样 一 些 北南 双方 的音 乐 形态 均在 此 流传 生根 ,呈现 出 既融会 贯通 又 个 大的社 会氛 围和 艺术环 境 。 诸调 杂 陈 的局 面 。据 有关 专 家考 证 ,海 州五 大 宫调 中的大 调 ,多 二 、海州 五大 宫调 按 其 曲牌 内容来 区分 ,可分 为大 调 和 小调 数 源 于北 方 ;而 小调 中 的绝大 多数 来 自江 淮一 带 的 民歌小 曲,两 两类 。大调 除 前文 所 举 的 [ 软平 ] [ 、 叠落 ] [ 、 鹂调 ] [ 、 南调 ] [ 种 曲牌长 期融合 并流 传 ,从而 形成 了独 具一格 的海 州五 大宫 调 。 和 雅俗 和 谐 性 。海 州 五 大 宫 调 中的 大 调 曲调委 婉 细 腻 ,节 奏’ 波扬 ] 五个 主 要 曲牌 外 ,还 有 [ 江红 ] [ 头调 ] 满 和 码 。大 调 的特 点 是 曲调 委 婉 细 腻 ,节 奏 抒 缓 ,类 似 昆 曲的 赠板 ,演 唱时 字 少 腔 抒 缓 ,唱 词雕 琢典 雅 ,一 唱三 叹 。而 绝大 部分 小调 则 节奏 明快 , 多 ,有 一 唱三 叹之感 。唱 词典雅 华丽 , 明显 出 自文人 之手 。 唱词 通俗 ,起 承转 合 ,长 于抒 事 。海 州五 大 宫调 的套 曲 ,把这 两 [ 软平 ] 。有专 家认 为 是 明代 曲牌 [ 劈破 玉] 的变 体 。全 曲只 有 种 截 然不 同风 格 的 曲牌连 缀在 ~起 ,达到 了大 曲与小 曲 的完美 结 六 句 唱词 ,音 乐旋 律流 畅 、细 腻 ,呈上 、 下交 替级 进 。 目前流 传 合 ,典 雅和通 俗 的和谐 统一 。 的 “ 台有路 人难 到 ”反 映 了封建 社会 文 人感 叹知 音难 遇 的失 落 天 集 曲高难 性 。海州 五 大宫 调 中的集 曲,演 唱技 巧十 分 高难 。 情绪 ,是海 州五 大宫 调 中唯一遗 存 的一首 [ 软平 ] 。 它 用 若干 曲牌 的部 分 乐句 连缀 组成 一 完整 曲 目,分 段 转韵 ,连 贯 [ 叠落 ] 。明代 流传 曲牌 之 一 。 “ ”者 有两 层 意思 ,一 是指 如 一 。集 曲的艺术 特征 前文 已述 ,在 此不赘 。 叠 乐 曲首句 和二 句为 五度 变 调的 重叠 递进 ,二是 唱词 中多 用 叠字 或 曲牌完 整性 。历史 上 的连 云港 市属 东 夷地 区 ,交通 闭塞 ,来 叠 句 。 [ 落] 叠 在海 州五 大 宫调 中唱 词词 格 最为严 谨 ,全 曲八 句 分 往 不便 ,因此 构成 了海 州 五大 宫调 生 长和 传承 的特 殊地 理环 境 。 两 段 ,每段 的唱词 为八 字 、七 字 、二字 和十 字 。 它 传 唱了数 百年 之 久 ,少受 外 来文 化形 式 的冲击 ,使许 多稀 有 的 [ 调] 鹂 。为 明代 流 传 的 曲牌 [ 鹂调 ] “ ”者 ,指其 曲调 曲牌 得 到完整 的保 存 。 黄 。 鹂 旋 律优 美 ,宛 转如 黄鹂 歌 唱 。[ 调] 遗存 一 首 “ 山隐 隐 ”, 鹂 只 青 曲堂 相 传性 。因海州 五 大 宫调 演 唱 以 自娱 为主 ,演 唱 多在 民 全 曲唱词 共十 句 。 间 的 “ 曲堂 ”进行 ,因此 它 以 曲堂 的形式 代代 相传 。据 民间调 小 [ 调] 即明代 流传 的 曲牌 [ 生草 ] 南 。 寄 ,旋律 高 亢流 畅 ,是海 查 的资料 ,有 的小 曲堂衍 传 七八代 以上 。 州 五大 宫调 中流 传 最多 的 一个 , 目前 收集 整 理有 三 十 多首 。 [ 南 海州 五大 宫调 是 江苏 明清 俗 曲的重 要 一支 ,是连 云 港 市 民 调 ] 曲七句 唱 词 ,演 唱 者往 往在 第 五句 唱词 后 穿插演 唱 [ 断桥 间音 乐艺 术瑰 宝 。但 随着 全球 代 、现 代化 的 日益 发展 ,广 大青 年 全 跌 ] 小 曲曲牌 ,最后 仍 以两句 [ 等 南调 ] 结束 。 人对 传统 民间文 化形 式 的冷漠 ,使其 得 以展 示 的平 台 日渐 减少 。 [ 扬 ] 是 明 代流 传 曲牌 [ 波 。 山坡 羊 ] 讹 者 ,全 曲共 十 句 唱 随着 一些 颇有 造 诣 的老 艺人相 继 谢世 , 一些 演唱 难度 较 高的优 秀 的 词 。旋律 呈上 、下交 替进 行 ,乐句 在 反复 中不 断扬 起 上升 ,如 大 曲 目已近 失传 。海州 五大 宫调 被 列为 国家 级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保 护 海波 浪起 伏状 。 [ 波扬 ] 遗传 了一首 “ 轮 明月 当空 照 ” ,唱词 名录 后 ,文化 部 门制 定 了可行 的保护 计划 ,除 了对 民间流 传 的 曲 只 一 十 分冼 练 ,把 少 妇 盼望 外 出亲 人 早 日归 家 的心 情 描 写得 惟 妙 惟 牌 和 曲 目进行 全 面收 集和 整理 外 ,还 在社 区 、学校 和 市属 专业 戏 俏。 曲 团��

略析海州五大宫调在地方高校中的研究与传承

略析海州五大宫调在地方高校中的研究与传承
1 . 专 业课 中 开设 选修 课
间艺术歌曲为代表的、 群众自娱的曲牌体民间歌曲和声乐套曲的集 群与曲唱艺术。亦称海州宫调牌子 曲。自作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 遗产列入国家保护名录后 , 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海州五大宫调虽然 目前还存活在 民间 ,但现状用两个 字可 以形容 , 那就是 “ 堪忧” 。 田青先生告诫我们 : “ 如果我们现在 不
法, 先解 剖代表性 的曲例 , 再通过 比较归 纳 , 努 力把握其音 乐本
体 的特 点 。我 们 把 研 究 作 为 一 个 系统 工 程 进 行 展 开 。 初 步 列 为 “ 海州 五大宫调 ” 的源 流 和 发 展 生 态 、 “ 海州五大宫 调” 的 音 乐 与 表演特点 、 “ 海 州 五 大宫 调 ” 的题材与文学特点以及“ 海 州 五 大 宫 调” 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等几个板块 , 并 开 展 相 关 课 题 的研 究 。 将 此 类 课 题 作 为 攻 坚 的重 点 , 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 , 从 生 态 发 展 脉
在学生耳边 回响 ; 促使 大家 与海州五 大宫调 的距 离不再疏远 , 让 其产生浓厚的兴趣 。通过开设选修课 , 形成一支 可以担负专题培 训任 务的师资力量 。可以就将代表 作的学习 、 传承 “ 承包 ” 到人 ( 声乐组 和理论组 的老师 ) , 结合对本体研 究 , 一个一个攻 关 , 分
五 大 宫 调 的 教 学 内容 。通 过 教 学 活 动 , 让 海 州 五 大宫 调 活 生 生 地
消失 的, 到那时候 才是真正的悔 之晚矣。” 作为连云港市 唯一一 所具有音乐专业 的高等 院校 ,海州五大宫调 的申遗成 功使 我们
受 到 了极 大 的震 动 。面对 前 人 给 我 们 留下 的宝 贵 文 化 遗产 , 我 们

浅析海州五大宫调的结构形态和艺术特色

浅析海州五大宫调的结构形态和艺术特色

浅析海州五大宫调的结构形态和艺术特色朱蕾;朱秋华【摘要】海州五大宫调是流传在江苏海州一带(今连云港市及周边地区)以[软平]、[叠落]、[鹂调]、[波扬]五个曲牌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演唱形式.是明清俗曲在江苏的重要一支,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分为大调和小调两类,在演唱形式上又分为单支和套曲.套曲中的一种为集曲,堪称我国民间音乐的绝唱.它具有自娱自乐、南北交汇和雅俗和谐等鲜明的艺术特色.【期刊名称】《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23)004【总页数】6页(P84-89)【关键词】海州五大宫调;大调;小调;套曲变集曲【作者】朱蕾;朱秋华【作者单位】江苏省戏剧学校音乐科,江苏,南京,210012;江苏省连云港市艺术研究所,江苏,连云港,222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17.5海州五大宫调是指流传在江苏海州一带(今连云港市及其周边地区)数﹒年之久的,以[软平]、[叠落]、[鹂调]、[南调]和[波扬]五个曲牌为主要腔调的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演唱形式。

2004年被江苏省文化厅列入全省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试点项目,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同年12月,连云港市文化局为来该市考察“世界音乐城”等项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准备了一台精彩的海州五大宫调演唱会,演唱会中既有年近七旬的保持原生态唱法的民间“玩友”,也有刚刚学唱的稚嫩的小学生,更多的则是市专业剧团在民间“玩友”指导下悉心学唱的中青年演员。

晚会演唱的古老腔调和优美的旋律,深深地将与会的专家和官员折服。

他们异口同声地赞扬道:“曲牌非常珍贵!演出非常成功!”当地新闻媒体将海州五大宫调评选为2006年十大新闻之一。

2007年底,海州五大宫调参加国家文化部在西安举办的全国原生民歌大赛,是江苏唯一进入决赛的项目,并荣获铜奖。

2008年初,海州五大宫调应上海东方卫视之邀,专程去上海录制唱段。

海州五大宫调传承与发展的新构想

海州五大宫调传承与发展的新构想

海州五大宫调传承与发展的新构想作者:高云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3年第12期摘要:海州五大宫调是流传于连云港市及周边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演唱形式,不仅是江苏省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试点项目,而且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简述了海州五大宫调的曲牌概况,分析了海州五大宫调传承与发展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新的构想。

关键词:海州五大宫调;传承;发展;新构想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2—0118—02一、海州五大宫调简介海州五大宫调,在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及其周边地区)一带流传数百年之久,以[软平]、[叠落]、[鹂调]、[南调]和[波扬]五个曲牌为主要唱腔的一种民间传统的音乐演唱形式。

其艺术成就代表着曲牌体传统民歌集群,是我国明清俗曲的一份珍贵遗产。

1.历史遗韵、源远流长海州五大宫调源于明、盛于清,是江苏重要的一支明清俗曲。

据传自明代初叶从宫廷中传出,流入民间后,民众又汲取了当地的民间音乐中丰富的文化营养而被后人广为流传。

古海州的板铺镇在当时的盐产量居淮北之首,经淮安与京杭大运河相接。

清代乾、嘉年间,诸多盐商大贾居住于板浦,他们甚爱曲词,运船的沿途还不忘带上歌妓,吸取地方方言和民歌的音调,相互之间切磋技艺,随口演唱几只小曲,即为当时时尚之举。

随着这些牌子曲的盛行,在海州地区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海州五大宫调。

20世纪40年代末,随着经济中心的转移,板浦逐渐衰败,群众的生活日渐平淡,交通的闭塞,导致其他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并没有冲击到海州五大宫调,其曲目、表演形式都保留完整。

但是,海州五大宫调一直以来都是在群众间以自娱自乐的形式来演唱,没有专业的表演组织和演员,更缺乏新编的曲目记载,使得海州五大宫调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2.曲牌丰富、雅俗兼备海州五大宫调按照它的曲牌内容来划分,可以分为小调和大调两类。

小调为俗曲,大调是雅曲。

海州宫调

海州宫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开始进入大规模的城市化时代,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据了解,现在每一天都有一种地方戏曲在消亡,这种残酷的现实的确令人感到担忧。

对于大多数的城市观众来说,流行文化自然大行其道,西方歌舞或者话剧等或许还可能看到,传统的地方戏曲就已经是非常遥远的东西了。

所以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已迫在眉睫。

海州五大宫调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乐,是江苏省明清俗曲重要的一脉,是古老的"诸宫调"宝贵的遗存,对中国汉族民间音乐乃至民间曲艺的研究具有难得的实证价值。

连云港海州民众演唱小曲的习俗由来已久,至明代嘉隆年间后,海州五大宫调逐步形成和成熟,并随运盐河广为流传。

由于地处苏、鲁两省接壤处,也是江淮方言和北方方言的交汇地带,历史上北南双方的小曲杂调均在此流传生根,呈现出既融会贯通又诸调杂陈的局面。

因历史上交通闭塞,少受其他艺术形式的冲击,各类曲牌得以世代相传并完整保存。

海州五大宫调历史悠久,保存完整,一些明代的小曲如[寄生草]、[山坡羊]等,虽几经传衍但保存完整。

一些在江苏失传的[马头调]等,也可找到传人,其唱词竟和《白雪遗音》中的记载几乎相同!一些演唱难度很高的集曲至今仍有人传唱。

海州五大宫调是我国明清俗曲的一份珍贵遗产,它的发掘保护,为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民间文化,为中国明清音乐史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例证。

艺术来源于生活,可以说我们在戏曲中完全可以体会老祖宗的生活,体会那段辉煌的时代。

海州五大宫调,对港城市民来说已是耳熟能详。

可如今会海州五大宫调的人越来越少,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部分领域,一般由传承人的口传心授而得以代代传递、延续和发展。

传承人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宝库,又是在代代相传的“接力赛”中处于当代起跑点的“执棒者”和代表人物,被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神。

作为海文化与盐文化相结合的代表作,被列入国家级首批保护名录之一的海州五大宫调之所以能够延续数百年,主要也是依靠民间艺人以自娱自乐的方式,代代口传心授,薪火相传。

关于海州五大宫调的若干思考

关于海州五大宫调的若干思考
1 7 5 l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 S S C I ) 来源期刊 艺术百家 2 0 1 7年 第3期 总第 1 5 6期
HUNDRED SCH00LS I N ARTS

文章编号 : 1 0 0 3— 9 1 0 4 ( 2 0 1 7 ) 0 3—0 1 7 5— 0 4

渊 源 及 传 承 现 状 》[ 7 1 1 3 等研 究 , 海 州 五 大 宫 调 的 称 谓
所 指称 的 曲艺 事 项 , 是 来 自南 北 文 化 在 海 州 ( 连 云
连云 港地 区以扬 州清 曲等 地 方 音 乐 传 播 为基 础 发展
起来 的地 方性 艺 术 , 融 入 南 北 歌舞 音 乐 , 形 成 自己艺 术特 点 的地 方 民间 曲艺 。“ 海州五大宫调” 名 称 的确 高大 上 , 接地 气 , 以“ 海州 ” 地 名 承接 地 方 性 知 识 , 又
号 ) , 聚 焦社会 文 化 的视 角 , 推 动 地 方性 文 化 的发 展 。
说 ”, 《 海 州 民俗 志 》
( 1 9 9 1 ) 单 曲“ 大调 ( 曲) ” 与
杂牌 子 “ / J ,  ̄J ( 曲) ” 对 应 , “ 大调 ” 称 呼“ 多 在 上 层 社
会 的 官 宦 富 商 及 文 人 玩 友 中 流 行 ”的 “ 海 州 五 大 宫
调 ”, “ 小调 ” 称 呼 在 “民 间 还 广 泛 地 流 传 着 名 目繁 多 ”
的“ 杂 牌 子 曲 调 ”, 又 如 朱 秋 华 《大 曲 、 小 曲 及 其 它 — — 海 州 五 大 官 调 考 》( 2 0 0 7) 亦 为 大 小 调 说 ;三
因之 , 消 除歧 义 的名 实 之辩 , x /于 推 动 今 后 的 文 化 传 , 承 与发展 具 有积 极意 义 。

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海州五大宫调音乐研究

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海州五大宫调音乐研究

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海州五大宫调音乐研究作者:王焱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12期摘要:海州五大宫调又称“海州五大调”或“海州宫调牌子曲”,是指流布在连云港市及周边地区的以【软平】【叠落】【鹂调】【南调】【波扬】“五大调”为代表性曲牌的民歌集群。

本文从民族音乐学学科角度出发,对有关海州五大宫调音乐表现及其音乐表现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梳理,以期在回顾海州五大宫调音乐研究的基础上,管窥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演变,为海州五大宫调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海州五大宫调;民族音乐学;音乐现象0 引言江苏省连云港市古称海州,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

海州宫调牌子曲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形式,典雅的清曲唱之遗续,传唱了数百年之久,被誉为当地民间音乐艺术瑰宝。

2004年8月被列为江苏省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

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民族音乐学是音乐学下属的一门研究世界诸民族传统音乐的理论学科,它的基本特征是旨在把握民族传统音乐生活中的一切音乐现象,并将这些音乐现象的整体结构置入该民族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中去,阐述其有关音乐的基本特征、生存规律和民族文化特质。

借助民族音乐学理论,能使我们更好地对民族文化中不同的文化要素和层次进行认识和分析。

1 民族音乐学研究——音乐文献现象研究音乐现象的研究是民族音乐学早期研究的基本模式。

这种研究主要是由作曲家“采风”以及地方学者调查实践所完成,文献风格多以总结性和介绍性文章为主。

音乐现象研究对于辨析不同类型的音乐是有帮助的。

尤其是分类研究,此类研究,有的是对某种音乐现象的介绍,有的是立足于对音乐形态的分析,更多地是以形态分析带动对音乐现象的介绍。

首先本文结合民族音乐学学科视野,从海州五大宫调音乐研究文献入手,进而对海州五大宫调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据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中记载:“嘉隆间,乃兴【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哭皇天】、【干荷叶】、【粉红莲】、【桐城歌】、【银绞丝】之属,自两淮以至江南……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惟至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腑”。

“海州五大宫调’’套曲中的海州民俗及成因

“海州五大宫调’’套曲中的海州民俗及成因
情、 绘景 、 写意。
海州 五大 宫 调 亦 称 海 州 牌 子 曲 ,是 指 长期 流 布在 古 海 州
地区 ( 今连云港市 ) 及周边地 区的以【 软平 ] 、 [ 叠落 ] 、 【 鹂 调] 、 [ 南 调】 和[ 波扬] 为基本腔调的一种 用曲牌连缀体来演 唱故事 的曲 艺形式 , 分为单支和套 曲两大系统 , 通俗 的讲就是 大调 、 小调 。 海州五大宫调 艺人 自称 “ 玩友 ” , 以区别 其他艺人 , 标榜清高 。 表演时 , 坐唱 , 不化妆 , 亦无表演动作 , 是 江苏明清俗曲的重要
脉 。虽是 外来 曲种 , 但在 长期传 唱过 程 中, 海 州五 犬宫调 融入 了众 多的“ 海9 , H ” 地 方元 素 , 在 单 只大调 原 生态保 留的 同时 , 套 曲小调也 有 了新 发展 。本文从 海 州 I 五 大宫调 中的海 州民俗入 手 , 简析 海 州五 大宫调的 流入 以及 在海 州地 区的流传 发展 。
民 族 文 艺
文 艺生活 L I T ER A TUR E L I F E
2 0 1 9
“ 海州五大 宫调’ ’ 套 曲中的海州 民俗及成 因
张 大 强
( 连云港 市民俗博物馆 , 江苏 连 云港 2 2 2 0 0 2 )
摘 要: 海州 I 五 大宫调是 指 流布在 海 州地 区( 今 连云 港 市) 一种 用 曲牌 连缀 体 来演唱 的 曲艺形 式 , 是 江 苏明清俗 曲的 重要 一

《 娃娃忆》 的唱词 只有十六句 , 但涉及 的海 州地 区民间儿
童 游戏 却 有 近 二 十种 , 有 的 现 在仍 有人 玩 , 如: 踢毽子 、 藏 蒙 蒙
脉。
( 捉迷藏 ) 、 打独溜( 打陀螺 ) 、 抬杠子 、 过 家家 、 放风筝 、 荡秋 、 踢球 、 抓龙 尾( 老鹰抓小鸡 ) 、 摸 瞎子 等 , 有 的现在玩 的人 就 比 较 少了 , 如: 踢脚班 、 打碑( 也称 打瓦或打砖 ) 、 打歪 歪 、 绑瘸腿 等。 该曲 目唱词清新淡雅 , 生活气息浓郁 , 与其说是一个唱 曲,

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州五大宫调”进课堂实施策略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州五大宫调”进课堂实施策略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州五大宫调”进课堂实施策略的研究【摘要】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州五大宫调”进课堂实施策略进行了研究。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正文部分首先介绍了海州五大宫调的特点和传统,然后进行了现状分析,并对其进入课堂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接着探讨了海州五大宫调进课堂实施的策略,包括教学方法和资源整合等。

最后对实施策略进行了评价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结论部分强调了海州五大宫调进课堂实施策略的重要性,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有效传承和发展海州五大宫调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州五大宫调、课堂实施策略、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特点、传统、现状分析、可行性分析、探讨、评价、展望、重要性、未来研究、策略。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海州五大宫调”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珍贵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音乐的普及,这一传统音乐形式逐渐失去了传承和发展的土壤。

为了保护和传承海州五大宫调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这一传统音乐形式,将其引入课堂教学成为一种重要的途径。

研究背景:海州五大宫调作为我国传统音乐中的瑰宝,自古便被珍视,但在当今社会,其传承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随着现代音乐的盛行,传统音乐形式逐渐式微,海州五大宫调的传统曲目和演唱方式逐渐被人们遗忘。

由于海州五大宫调的复杂性和独特性,普通大众很难了解和欣赏这一音乐形式,导致其传承遇到阻碍。

通过研究和探讨海州五大宫调进入课堂实施的策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海州五大宫调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推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1.2 研究意义海州五大宫调作为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地方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海州五大宫调进入课堂实施策略,旨在加强对该项非遗项目的挖掘和传承,促进学生对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责任感和使命感。

音乐“非遗”的学校传承与传播——海州五大宫调个例实践管见

音乐“非遗”的学校传承与传播——海州五大宫调个例实践管见

当代音乐2018年第6期MODERN MUSIC音乐 非遗”的学校传承与传播海州五大宫调个例实践管见冯 继[摘 要]以海州五大宫调的学校传承为个例,总结实践体会,探讨地方高校在传承地方特色非遗项目应有的责任与自觉,并从传播与传承㊁传承与研究㊁接受与融入三方面,总结实践中的思考认识与经验体会㊂[关键词]音乐 非遗”;海州五大宫调;学校传承传播[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6-0013-03[收稿日期]2018-02-26[作者简介]冯 继(1976 ),男,山东临朐人,中国矿大博士研究生,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海州五大宫调研究所所长㊁副教授㊂(徐州 221116;连云港 222006) 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对高校来说责无旁贷,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音乐类 非遗”文化丰富多彩,音乐类宝贵遗产与其他类型的 非遗”文化有着许多共性,又有着自身的特点,其保护传承也任重道远,必须依靠全社会的重视与积极配合,形成合力㊂学校也是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渠道㊂传统音乐中的民间音乐项目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㊂拥有音乐专业的地方高校,应当主动担起责任,在本土 非遗”项目的传承㊁传播㊁研究㊁发展等方面发挥自身优势与积极作用㊂只要有切实的行动,是可以有所作为的㊂本文仅以海州五大宫调的学校传承为个例,总结一点实践的体会㊂一㊁责任与自觉海州五大宫调是江淮明清俗曲遗存的优秀代表,长期深藏于江苏连云港市(古称海州)民间,名不见经传,20世纪80年代才被抢救性挖掘出来,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传承保护中,逐渐焕发了它的生命活力㊂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海州五大宫调入选名录当年,就成立了海州五大宫调研究所,并被连云港市确定为此保护项目的五个市级传承基地之一㊂从此负起了地方高校 非遗”保护传承的使命与责任㊂作为地方高校,应该肩负起传承与发展地方文化的责任㊂然而,这种肩负实际上是一种跨系统的 兼负”㊂接受的是文化部门的委托,而不是教育系统的指令㊂研究所与传承基地的工作要打开局面,肯定有种种困难要克服,有许多条件要创造㊂这不但要有文化部门的支持,也要有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还要依靠一批志愿者的潜心投入㊂面临崭新的课题,一切都得从零开始㊂关键是要树立一种文化自觉与自信㊂海州五大宫调之所以能在江淮俗曲群中脱颖而出,列入首批国家级 非遗”保护名录,凭借的是它作为明清俗曲珍遗所蕴涵的特殊价值,以及当地文化部门对抢救发掘这一濒危遗产的突出成绩㊂如何进一步揭示其价值,发展其优长,这就需要科学的研究㊂在一个地处边缘的城市,民族音乐的研究力量无疑相当薄弱,作为一所唯一设置音乐专业的地方高校,当然是责无旁贷㊁ 非我莫属”㊂这不仅是传承民间音乐 国宝”㊁维护我国音乐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的客观需要,也是将本土传统音乐转化成音乐教育资源㊁促进音乐教育改革的有效措施㊂ 我不肩负谁肩负?”这种自觉,就是我们的动力㊂二㊁传承与传播海州五大宫调的传承,有三个互相配合的渠道㊂一是以代表性传承人为核心的 民间小曲堂”,这是连同其文化空间原汁原味保护传承的渠道;二是市淮海戏剧团,由地方戏专业演员兼顾的传承,表演水平较高,是向外传播的依靠;其三,就是以连云港师专为领头雁的学校传承㊂三条渠道,在传承㊁传播方面各有一定的优势,在良性互动中互补㊂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人包括个人或群体(团体),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活态载体㊂学校传承属于群体传承㊂教与学,本来之义就是文化的传承㊂即使我们不一定能培养出新一代代表性的个体传承人,群体传承也能在 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沿袭”中起到夯实基础㊁扩大影响的作用㊂对照3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提出的代表性传承人的条件,我们也将其作为努力目标:(1)熟练掌握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3)积极开展传承活动㊂海州五大宫调的学校传承,主要采用开设选修课和开展校园社团活动的形式,连云港师专一直坚持在音乐专业开设选修课,同时又肩负培训在职中小学教师的责任㊂为推动全市中小学以海州五大宫调为特色的 非遗”进课堂,利用两个暑假,组织全市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全员专题培训㊂每个教师都学会了至少两首 宫曲”大调的代表作,还编制了‘海韵新声“的地方教材与师生展示的录像光盘,送到每所中小学校㊂学校传承,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有组织的人际传播㊂其传承的内容还是比较浅近的,也难免有歌曲化的倾向,但它的传播面却是很广的,是面向着 未来市民的全体”的普及性宣传教育㊂我们确定的 三层次”目标也比较切实具体:第一层,让所有学生从小知道家乡有此民间音乐 国宝”;第二层,在学校的音乐活动中不同程度地接触(听赏㊁学唱)过这一遗产,或多或少地留下儿时的 乡音记忆”;第三层是一部分学生或许能将其发展为兴趣爱好,而未来的传承人必定成长于其中㊂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训,为学校传承打下了广泛的基础㊂随着学校的发展,音乐专业的选修遇到了新问题:本来要求本地学生将此项作为必选,但外地学生越来越多,连新疆㊁甘肃的都有,掌握方言就是一大难题㊂专科学制短,选修课只能放在二年级,又有课时限制,一批批如荷塘蜻蜓,点点水就飞走了㊂但换个角度思考,这一选修课程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只要能吸引他们对音乐 非遗”的关注,撒到各地不都是义务宣传 非遗”保护的种子吗?出乎意料的是,每学期选修此课的学生越来越多,积极性也越来越高㊂学校传承,师资是瓶颈,也是保障㊂经过近十年的积累,已形成以师专研究所的研究者为核心团队,既有有代表曲目的主唱者,又有人员稳定的小乐队,虽只是 三五成群”,但合成团却可以起到酵母的作用㊂扩大到中小学骨干教师,形成一支相当规模的传唱队伍㊂这是一种群体的传承,他们各有所好与所长,组成一支可以比较全面地利用学校阵地传唱宫曲大调代表作的基干力量㊂地方高校毕竟位处于文化高地上,对音乐 非遗”的传承㊁传播是具有一定优势的㊂曲友自娱的民间小曲堂的 碰曲”活动,相对比较封闭㊂不仅是其 小众”文化活动空间狭小,还缺少专业成长的发展活力㊂随着老一代传人的逐渐老去,又重现出萎缩与退化的趋势㊂学校采用的教学形式效率较高,环境也比较开放,参与的师生既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又较开放地接受着当代多元的文化影响㊂尤其是传播方式,青年学生更热衷于利用网络等新媒体㊂ 海韵新声”艺术团的一次演出,当场就有远方的信息从网上反馈过来,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㊂何不利用媒体新技术来扩大影响呢?报幕员一声 请打开你们的微信”,成百部手机举起来,信息就利用自媒体传播到四面八方㊂那种场面非常令人鼓舞㊂于是我们把活态显现海曲之美的节目录像放到网上传播,又以 百日百篇”的形式在网上发表了汇集研究成果的‘海曲百日谈“,效果都很好㊂三㊁传承与研究传承与研究 两项任务一肩挑”,重在两者如何相辅相成㊂我们的体会是以研究来寻求传承的可靠性,以传承来丰富研究的实践性㊂地方高校对 非遗”的研究,应当利用地方优质资源,结合音乐专业教育,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㊁研究㊁学术交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宣传㊁展示㊂”我们以国内民族音乐学的成果为指导,前期研究侧重于梳理已有的发掘资料,进行价值衡量与要点研究㊂近几年则结合学术交流与宣传展示,侧重探讨项目本体美质的发掘与魅力的呈现㊂研究所获认识,或可以这样概括:海传俗曲是在两淮盐文化沃土上繁育的㊁适应城镇市民娱乐与审美需求而兴衰的民间曲唱艺术,它不是 盐商文化”,也不是 文人音乐”;海传俗曲是明清以来流布于江淮大地上的江淮俗曲家族”的组成部分与优秀代表㊂其最有价值的美质是 寓于个性之中”的江淮俗曲共同拥有的艺术特征;海传俗曲艺术上的发展反映着市民群众审美取向的多元变化,主要有艺术歌曲化与曲艺化两种倾向,其中称为宫曲与大调的【软平】【叠落】【鹂调】【南调】【波扬】【马头调】【满江红】七种曲牌是遗存的珍稀,也是艺术歌曲化成果的标志,是特具音乐审美价值的代表;海传俗曲的艺术歌曲化即有些专家所称的 雅化”, 雅化”是清代中期的文化特征,而海曲主要是受昆曲的影响,创腔中吸收了赠板的手法,表现上则是对昆曲清唱行腔与润腔的模仿㊂这些认识指导着我们的对海州五大宫调的学习继承与展示实践㊂很像学习驾舟,由无所适从而只能随波漂流,转变为逐渐驾驭自然而有章有方㊂有位当地行家评述前后两次学校传承汇报展示演出说: 时隔八年,自当刮目相看!”这种进步,印证了研究引领实践的积极作用㊂而不少具体课题也正是实践提出的要解决的问题㊂四㊁接受与融入学校传承要研究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这种民间的传统艺术能不能为年轻的一代所接受㊂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很片面地认为:传统的就是守旧的㊁落后的㊁低俗的㊂但这是想当然的㊂问他们有没有接触过,几乎都是说没有㊂再看初步接触者的反映:曲调倒是蛮好听的,但听不懂唱什么,又慢得像蜗牛,受不了㊂听不懂的原因,分析起来一是方言障碍,二是一字多腔速度慢,前言后语接不上;三是生活距离远,情绪太消沉㊂到小曲堂采风,也觉得听觉上没有想象的那么美㊂ 这让我们联想到当年【马头调】的遭遇:海州五大宫调有一首赣榆发掘的【马头调】,堪称 明清俗曲的活化石”㊂它的流传与湮没,给我们不少启发㊂据清末民初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此调 腔调仅41当代音乐㊃2018年第6期七个,倒换用之而已㊂ 近来无唱者,以不受欢迎故耳”㊂果如此 不受欢迎”,为什么‘白雪遗音“中会有四百多首曲词的记录?为什么还将其作为唯一保存的工尺谱置于卷首?为什么清人杨懋建在‘梦话琐簿“中描述 京城极重【马头调】,游侠子弟必习之㊂ 几与南北曲同其传授”呢?再读这段文字,还有这样的记述: 然唱者最费力㊂凡师之教徒,多以此为课程,练习音与气也㊂”原来问题在于此调难学,所谓 曲高和寡”也㊂但是当时就被作为声乐的教材,把它捧到与南北曲 同期传授”的地位㊂这个事例,引起我们的思考㊂如果徒有其形,而不能得其神韵,就谈不上传承㊂如果不能把握其美质并以其美动人,也打不开传播的局面㊂海州民间有 小曲要媚,大曲要味”的乐谚㊂对 味”的追求,可谓一语道破曲唱艺术的精髓㊂海州曲友自称 玩友”㊂这个 玩”,就是 玩味”之 玩”㊂要玩出味来首先要解得其中味,也就是必须深入音乐本体,揭示其动人的美质所在,由内而外,再借助习得传统积累的 音与气”的技巧,把体验到的味”充分表达出来,以自己的感动来激起受众的共鸣㊂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受众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审美活动中最重要的决定性环节㊂作品只有经过读者的参与㊁认识,才变得有意义㊂作品的意义是读者感悟㊁阐释后形成的情感形象㊂ 这种情感形象之美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的㊂关键是读者发现了什么㊂”这几年的实践告诉我们:青年学生比较有效的参与是展示演出㊂正如中国艺术院张庆善副院长所言, 对于音乐舞蹈类的 非遗’,演出也是一种保护和传承的方式㊂”演出是保护项目的活态展示,一场认真的演出,不仅有鼓舞性的宣传效应,也能给参与者带来创造的机会与荣誉感㊂在学校的传承与传播中,举办这样的活动,真的是比做其他很多工作都有效㊂且听遗产日演出后学生的回馈:之初接到任务我们大多都有抵触心理,但是通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和排练,我们喜欢上海州五大宫调了,特别是在舞台上获得掌声的那一刻,我们真是感受到了一种荣誉和骄傲㊂走上舞台的那一瞬间,我们理解了,真的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马上要毕业了,但是我们一定会把海州五大宫调的演唱传承下去,带到各地去,带到中小学去!我已经担任了‘宫曲串唱“的演出任务,但是我被‘东海房四娘“美妙的旋律所吸引,主动申请参加演出㊂每次排练,都被女主人公的音乐形象给感染了,感动了!组织学生参与 非遗”的传播演出,确实比单向的课堂传授收获更大,更能体验到遗产的价值与创造的欢乐㊂今年中国遗产日的活动主题是: 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㊂我们的研究视野也正好转移到了如何让年青一代接受方面㊂融入,应该是互相渗透,有机地融为一体㊂这里必定又会遇到 变与不变”的问题㊂传统音乐的流变性,应该是重要的本质特征㊂一味不变,何来进步与发展?有专家言,曲牌的 一曲多用”,实质就是 一曲多变”,但变与不变,又是辩证统一的关系㊂传承中强调原真性,强调 原汁原味”是非常必要的,对优秀传统我们应当心存敬畏,尊重规律㊂海州五大宫调所谓传统音乐的保护项目,音乐本体比非音乐内容更有价值㊂诸如其曲牌的旋律筐格㊁清唱与坐唱的基本形式㊁板眼行腔的讲究㊁自唱自奏(包括以盅碟击节)与唱奏的配合,这些都要努力存其精华㊂而题材内容上不适应现代生活的则要有所选择与整理,有所扬弃㊂我们学校传承,无论进课堂还是进校园,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坚持 积极的人生导向”,总不能以哀怨之声与 倒不如醉卧花前”的无奈来误导后学吧!同时,也要尊重年青一代与时俱进的审美接受需要㊂我们在成果展演中,就尝试 适量提速㊁适当润色㊁适度包装”,在 适者生存”的 适”字上有一点变革㊂例如宫曲【叠落】,题为‘银台报喜“,如果一味强调赠板的特慢,如何唱得出对报喜的盼望呢?这就要适当提速㊂乐谚说 筐格在心,色泽在唱”,要把死谱唱活,就要加入行腔㊁润腔的艺术处理㊂所谓 包装”,则是从家居自娱到舞台展演的变化,即小众自娱”向 娱乐大众”的转化,我们就尝试做一些舞台化的 包装”, 在为客人奉献苹果时加一个合意的托盘”㊂当然,哪怕是一小点变化,都要有研究支持,慎重推敲,尽可能做到 合情合理”,合乎音乐表现的情境,合乎项目内在的规矩㊂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是个新课题,大课题㊂不仅要探索传统与现代之间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还要探索不同类型的遗产如何依据自身的价值渗透到生活的相关方面㊂现在我们除了选修课与 海韵新声”展演,还增加了 海味沙龙” 走进社区日” 海曲网聊”等活动,向更宽阔的生活空间渗透㊂下一步我们要走出音乐课堂与舞台,更生动活泼地将保护项目的传承与传播,融进更宽阔的校园生活中去,并更主动地参与传播文化遗产进社区活动㊂这仍然需要提高我们的文化自觉与自信㊂海州五大宫调只是 非遗”花海中的一朵㊂但是一朵朵汇集起来,一定能壮实中华民族的文化之 根”,根深叶茂,灿烂的前景是值得我们期待与奉献的㊂[参考文献][1]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A].2002.[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A].2005.[3]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A].2011.(责任编辑:崔晓光)51冯 继:音乐 非遗”的学校传承与传播 海州五大宫调个例实践管见。

悠悠古调 熠熠生辉——记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海州五大宫调”

悠悠古调 熠熠生辉——记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海州五大宫调”
维普资讯
文化长廊
悠 悠 古 调 熠 熠 生辉
记 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 “ 海州五大宫调”
口 黄永艳
前荔 三嘉 灸 萎
弦 、萧 及 碟
琴 等 。伴 奏
化 遗 产 。使 这 一 历 史 悠 久 、神 秘 瑰 时 , 用 竹 筷
机盎然 。 代代传唱 :
其 分 布 区域
以 海 卅I 板 、
曾 经 风 靡 当世 的 高 雅 神 韵
宫 调 是 中国古 典音 乐 的术语 ,
浦 ( 灌 云 今
县 境 内 )为
包含 着调高 和调式 的含 义 , 自春秋 中 心 。 北 至
以来 其 发 展 经 历 了复 杂 的 演 变 过 赣 榆 县 ,往

曲 牌 和 其 他 杂 曲 ,在 结 构 上 分 为 单 史 ,最 早 可 以 追 溯 到 南 北 朝 时 期 。
曲 和 套 曲 ,在 音 乐 形 式 上 分 为 大 调 根 据 志 书 记 载 古 海 州 五 大 宫 调 的 形 商 在 运 营食 盐 的 同 时 也 促 进 了 五 大
小 调 节 奏 明 快 ,则 长 于 叙 事 , 由大 镇 ,历 来 是 淮 盐 的 重 要 产 地 。 自唐 入 ,将 五 大 宫 调 提 高 到 一 个 新 的 高 曲调 更 加 委 婉 , 腔 更 加 多 变 , 唱 调 和 小 调 联 缀 组 成 套 曲 ,用 来 演 唱 代 便 开 挖 官 河 ,经 淮 安 跟 京 杭 大 运 度 ,
曲 ,包 含 着 [ 平 ] [ 落 ] 软 、 叠 、 [ 调 ] [ 调 ]和 [ 扬 ]五 个 鹂 、 南 波
《 山隐隐 》 《 青 、 银台报喜 》等。
海州 五 大宫 调 中常用 的一些 曲牌 。 时 ,海 州 地 区 因 此 聚 集 的 大 批 盐

海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成果评介

海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成果评介

海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成果评介作者:王馥来源:《文学教育》 2020年第18期王馥内容摘要:海属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基于人类活动创造而遗留下来的海州五大宫调和淮海戏见证了区域发展进程中各阶段的人类活动,承载了海属地区发展的历史信息。

对海属地区文化成果的全面认识、对全面展现海属文化特色、推广海属文化走出去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海属文化非物质文化评价海属这个古老的名字,根植于一片神奇的土地。

海属地区主要是指原来古海州管辖的现在连云港市区及辖区下的灌云、灌南、东海、赣榆四个县及沐阳(宿迁市)、新沂(徐州市)及莒南(临沂市)。

这里依山傍海,地理位置绝佳,历史悠悠,文化底蕴深厚,在此发现的最早的人类痕迹始于五万年前。

这里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类早在五万年前就在此活动。

这里山明水秀、物产丰裕、诸子百家、人文气息浓厚。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聪慧耐劳的海属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为海属地区的文化发展奠定了丰富的文化基础,为文化的持续繁荣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为文化的传承昌盛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文化、区域民俗与地理因素凝练结合的核心,在不断的发展与传承中饱含当地的地方特色、地区的民俗文化与人文雅俗。

海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海属地区的文化精髓,久历岁月锤炼,文化积淀深厚,真实深刻地描绘了海属地区的民风风俗,构成了一幅融汇海属人民的生活画卷。

一.海属地区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背景1.适应时代需求,推动社会发展中国近代化伴随着近代中国政治体制重大变动的转折,成就近代社会的转型,为当代海属地区的文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这一时期思想与文化的激烈碰撞发挥着巨大作用,当时还没有随旧体制崩塌而消解的旧社会文化观念与新型体制相互影响,使知识分子群体与各文化阶层的文化观念发生嬗变。

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的发展对当时的思想观念是一种质性的冲击,而观念的更新又为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提供契机。

再加上当时的军阀混战,放松了文化的钳固,也为文化发展创造了相对完松的环境,社会转型往往是一个朝代文化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谈海州五大宫调保护

谈海州五大宫调保护

353 ) 20 5
要 :五 大 宫调 作 为 海 州 古城 的 “ 民俗 文 物 ” 历 史 文化 遗存 ” 不仅 是 江 苏省 首批 民族 民 间 文 化 保 护 试 点 “ ,
项 目, 而且于 2 0 0 6年 5月 被 国务 院批准列入 首批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随着 国家综合 国力、 经济水平与人 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 西方文化 洪流的冲击下 , 在 传统文化抑 或 自身所处的 区域 文化 , 强势文化 、 流文化 、 从 主
物 , 以远在 四五 万年 前就 有人类 在 这块 土地 上栖 息 、 所 繁
衍 ’ 在北 宋 时期 , 时 海 州 归 属 东 京 汴 梁 的 淮 南 路 ( 。 当 后
“ 海州五大宫调是源于明代扬州 、 淮安的清曲 , 渊源还可以 其
追溯到北宋 , 但盛行是在清代乾隆之后 ”并 指出五大宫调的 ;
的几 点看 法。


海州五大宫调 介绍
海州 即连云港 的古称 。《 连云港市 经济史 料》 中载 : 古
城海州历史悠久 , 经济发 达 , 一直是 海属地 区 的政 治 、 且 经
济 、 化 中心 , 域 所 至 , 度辖 有 六郡 、 九 县 。这 里 地 处 文 疆 一 十
据笔者调查 , 海州 五大宫调 , 简称 海州 五大调 , 明清 是
产生和发展提供 了生存 的土壤 。 现今 , 连云港地处苏鲁 交界 , 北受 齐鲁文 化 的波及 , 南
式” 其发展和地理因素及 区域文化是密切不可分割的。 ,
朱秋华先 生 在 《 曲小 曲及其 他——海 州 五 大 宫 调 大
受江南文化 的影 响。作 为一座 历史文化 悠久 的海滨 城市 ,

试析围绕传承人开展传承工作的重要性

试析围绕传承人开展传承工作的重要性

试析围绕传承人开展传承工作的重要性——以“海州五大宫调”为例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苗运杰张大强内容摘要:传承人,特别是代表性传承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延续的重要性,已得到人们的共识。

他们掌握着祖先创造的精湛技艺和文化传统,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的实施者。

本文以连云港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海州五大宫调”开展工作以来,传承人在此项工作中所作的贡献及存在的不足,阐述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中如何围绕代表性传承人开展工作,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顺利开展。

主题词:代表性传承人主导地位不足一、好认定工作,将最好的“玩友”认定为代表性传承人“海州五大宫调”是指流布在连云港市及周边地区的以[软平]、[叠落]、[鹂调]、[南调]和[波扬]为重要基本腔调的一种用曲牌连缀体来演唱故事的曲艺形式。

由于“海州五大宫调”没有赢利性的演出,也没有专业的演员,是纯粹的自娱自乐,所以艺人们自称为“玩友”,以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演员,“玩友”们管互相交流演唱技巧叫做“碰曲”,“碰曲”的场所则称为“小曲堂”。

正是“海州五大宫调”的自娱自乐性却保证了它很少受到市场化的冲击,从而保证了它的“原生态”;但这也正是自娱自乐性,导致了“海州五大宫调”生存空间日益缩小,“玩友”的演唱水平参差不齐。

所以只有将优秀的“玩友”认定为代表性传承人,才能“保质保量”的把“海州五大宫调”传承下去。

今年,连云港市“非遗中心”依据几年来“海州五大宫调”保护工作中掌握的“玩友”的情况,严格按照认定标准,确定推荐刘长兰和赵绍康两位“玩友”作为申报江苏省第一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获得了批准。

刘长兰老人七岁就开始跟随她的舅舅学唱小调,后又师从“海州五大宫调”知名唱家钱乐山先生(“玩友”尊称“钱大先生”),演出技巧日臻成熟,特别是对气口、节奏及韵味的把握,在众多海州五大宫调“玩友”中是首屈一指的,而且还掌握“碟琴”的演奏技巧和很多难度较高的曲目,上世纪八十年代,刘长兰老人演唱的“海州五大宫调”大牌曲《活捉张三郎》被《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苏卷》收录。

连云港非遗介绍作文

连云港非遗介绍作文

连云港非遗介绍作文说起连云港,那可是个充满魅力的地方,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天,我就来给您好好说道说道。

咱先聊聊这“淮海戏”。

淮海戏那可是在连云港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起来的艺术之花。

记得有一次,我跟着家里的长辈去看一场淮海戏的演出。

那天,戏园子门口热闹非凡,人来人往。

大人们兴高采烈地交谈着,孩子们则在人群中穿梭嬉戏,那场景就像过年一样喜庆。

走进戏园子,里面已经坐满了人。

我好不容易才在角落里找到一个位置。

舞台上,灯光璀璨,演员们正在做着最后的准备。

随着一阵锣鼓声响起,演出正式开始了。

只见演员们身着鲜艳的戏服,脸上画着精致的妆容,一亮相就赢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喝彩。

那唱腔,时而高亢激昂,时而婉转悠扬,仿佛能够穿透人的心灵。

演员们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充满了韵味。

我看到一位女演员,她手持手帕,轻轻一甩,那手帕就像蝴蝶一样在空中飞舞,然后又稳稳地落在她的手中,动作是那么的娴熟、优美,让人忍不住拍手叫好。

还有一位男演员,他的唱功更是了得,那声音仿佛能够冲破云霄,直达九天之上。

在演出的过程中,台下的观众们也是全情投入。

他们有的跟着节奏轻轻哼唱,有的则目不转睛地盯着舞台,脸上的表情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变化。

当演到精彩之处时,大家会齐声叫好;当演到悲伤之处时,又会有人悄悄抹起眼泪。

我也被这氛围深深感染,完全沉浸在了淮海戏的世界里。

再来说说这“海州五大宫调”。

有一回,我路过一个小巷子,听到从一间屋子里传出一阵悠扬的音乐声。

我好奇地走过去,发现原来是几位老人正在演奏海州五大宫调。

他们有的拉着二胡,有的弹着琵琶,有的敲着扬琴,配合得十分默契。

我站在门口静静地听着,那音乐仿佛有一种魔力,让我的心一下子变得平静下来。

我看到拉二胡的那位老爷爷,他闭着眼睛,身体随着音乐的节奏轻轻晃动,脸上洋溢着陶醉的神情。

弹琵琶的老奶奶手法娴熟,手指在琴弦上飞快地舞动,弹出的音符就像一串串珍珠,洒落在地上,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生态博物馆建设--以海州五大宫调保护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生态博物馆建设--以海州五大宫调保护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生态博物馆建设--以海州五大宫调保护为例赵鸣;程志娟;倪爱德;徐洪绕【期刊名称】《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7【摘要】信息手段和内容的革命引发了全球性的文化遗产数字化浪潮,从而成为了各国开展文化保护的重要发展趋势。

如何运用现代手段加强对传统非遗文化项目的保护和利用是当代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在探索中前行,建设生态博物馆是诸多行之有效的重要传承保护方式之一。

海州五大宫调数字化生态博物馆是我国首个此类型的博物馆,通过解剖、分析其实施构想、内部解构和具体方式,把握其运行规律,对我国运用建设非遗数字化生态博物馆方式开展非遗保护提供借鉴和参考。

【总页数】5页(P71-75)【作者】赵鸣;程志娟;倪爱德;徐洪绕【作者单位】连云港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江苏连云港 222005;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江苏连云港 222002;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江苏连云港 222002;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江苏连云港 222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49.2【相关文献】1.地方“非遗”建档保护中的新媒体应用问题分析——以连云港海州五大宫调为例[J], 赵山山2.海州五大宫调数字化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与运用 [J], 赵鸣3.传统与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博物馆建设 [J], 周浩玲4.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生态博物馆建设--以海州五大宫调保护为例 [J], 赵鸣;程志娟;倪爱德;徐洪绕5.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初探——以三明市龙舟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为例 [J], 许小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表性人物:代表性艺人 有赵广江、倪兴斋、钱乐 山、于少章、于成浩、郑 筱梅、陈奎九、卜宣生、 徐希来、赵绍康、刘长兰 等。 海州五大宫调当今最具代 表性人物是被江苏省文化 厅命名为第一批江苏省非 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 人的赵绍康、刘长兰。
刘长兰(左一)、赵少康(右二)演唱鹂调
海州五大宫调的主要价值
海州五大宫调
制作人:张悦
海州五大宫调的欣赏
首先,让 我们共同 欣赏一段 海州五大 宫调,亲 身体会一 下她的魅 力所在。
海州五大宫调简介
海州是江苏省连云港市的古称。 海州五大宫调是明、清俗曲的重要
一脉,在连云港地区流传甚久。 所谓“五大宫调”即指[软平]、 [叠落]、[鹂调]、[南调]、 [波扬]五支具有代表性的大调曲 牌。



海州宫调牌子曲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已与当地 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比较集中地反映 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审美追求。 它的存在不仅是海州历史文化的活态见证,也是 江苏地域文化的生动体现,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和文化价值。 近年来,海州宫调牌子曲的传唱已成为连云港社 区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于丰富人民群众 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谢谢大家的观赏
拜拜
按传统曲牌分
按其结构划分
长期流传过程
小调
大调
单支
套曲
南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北派
海州五大宫调的艺术特征


演唱形式:海州宫调牌子曲演唱以自娱为主,坐 唱时少则二三人,多则十余人,大多是一个人演 唱,众人伴奏,也有两人对唱的形式,玩友们一 般都在“小曲堂”集聚,传授曲目,切磋技艺, 吟唱取乐 。 伴奏乐器:常用的伴奏乐器有二胡、琵琶、三 弦、月琴、笛子、箫及碟琴等,尤其是碟琴的伴 奏颇具特色,竹筷敲击瓷盘及酒盅互击出的“花 点”节奏与丝竹乐声相谐,听来别有一番风味。
海州五大宫调的出现
海州地区民众演唱小曲的习俗由来
已久。
由于地处苏、鲁两省的交汇地带,
也是江淮方言和北方方言的交汇地 带,因此历史上北南双方的小曲杂 调均在此流传生根,呈现出即融会 贯通又诸调杂陈的局面。
海州五大宫调的发展
明代嘉隆年间,海州五大宫调已逐
步形成。 明清时期,随着两淮盐业的兴旺, 大运河盐运南来北往,一方面地域 沟通,艺术交融,使海州五大宫调 得以广泛吸收江淮民间小曲而逐渐 成熟。
目前的保护情况




海州五大宫调自 2004 年被列入江苏省民族民间 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以来,其濒危的状况得到 了全面、有效的改善。 民间“小曲堂”活动迅速恢复,老一辈“玩友” 开始传艺授徒,一批年轻的演唱者迅速成长。 连云港市文化主管部门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保护计 划。 国家对于这一珍贵文化的传承很重视。 我相信海州五大宫调在国家和连云港市的保护下, 会重新焕发青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被更多 地人所熟知,所传唱。
另一方面汇集于当地的一批盐商富
贾和与之休戚相关的文人墨客,对 海州五大宫调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从而将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海州五大宫调历史悠久,是宝贵的 “诸宫调”的宝贵依存,一些明代 小曲虽几经传衍但仍保存完整,江 浙地区几近失传的乐曲也可在这里 找到传人。
海州五大宫调的分类
海州五大宫调
传承关系及代表性人物
海州宫调牌子曲的传唱在当地世代相 沿,不同区域的“小曲堂”活动十分 活跃,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民间艺人。 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影响较大的有: 板浦镇万志新“小曲堂”;海州区王 卓“小曲堂”;新浦区钱乐山“小曲 堂”;赣榆县贺克谐“小曲堂”、张 雪“小曲堂”等。这些小曲堂的传承 关系大都在三至六代以上。
海州五大宫调的现状

由于长期在民间多以自娱形式演唱,缺乏 专业艺人,也很少新编曲目,这一曲种的 提升和发展受到很大的局限。 1980年后,又由于社会环境发生变化,五 大宫调等乐曲已渐呈濒危状态。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06年5月20日,海州五大宫调经国务院批 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在这一珍贵文化的传承人还在逐渐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