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3《生物技术与工程》目录(2019版)

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3《生物技术与工程》目录(2019版)
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3《生物技术与工程》目录(2019版)

科学家访谈生物科技创造美好未来

——与杨焕明院士一席谈

第1章发酵工程

科技探索之路从传统发酵技术到发酵工程

第1节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探究·实践制作传统发酵食品

第2节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

一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技术

探究·实践酵母菌的纯培养

拓展视野微生物菌种的高效筛选——高通量筛选

二微生物的选择培养和计数

探究·实践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发酵工程制药工

第3节发酵工程及其应用

第2章细胞工程

科技探索之路细胞工程的发展历程

第1节植物细胞工程

一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

探究·实践菊花的组织培养

二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

第2节动物细胞工程

一动物细胞培养

二动物细胞融合技术与单克隆抗体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细胞培养工程师

三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和克隆动物

第3节胚胎工程

一胚胎工程的理论基础

二胚胎工程技术及其应用

第3章基因工程

科技探索之路基因工程的诞生和发展

第1节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工具

探究·实践 DNA粗提取与鉴定

第2节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探究·实践 DNA片段的扩增及电泳鉴定

拓展视野历史不能忘记中国科学家对PCR的贡献第3节基因工程的应用

第4节基因工程的延伸——蛋白质工程

第4章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与伦理问题

科技探索之路生物技术引发的社会争论

第1节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

第2节关注生殖性克隆人

第3节禁止生物武器

附录1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常用培养基的配方和配制方法

附录2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相关试剂的配制方法

附录3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相关试剂的配方

高中生物优质说课稿范文三篇

高中生物优质说课稿范文三篇 结合具体实例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培养分析、质疑、探究、合作交 流的能力。增强动手操作能力,提升科学探究能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生物优质说课稿范文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 物必修模块三《稳态与环境》中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二节的内容。我将从教 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习题设计等七个方面来简要谈一下我对这节内容的构思和设计,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课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及 研究意义四部分内容,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首先由能量流动的概念引入分析能量流动的方法:由个体→群体→系统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分析方法,旨在培养学 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科学规律的能力。在学生揭示能量流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桑基鱼塘、草原放牧两个实例分析,使学生切身体验生态学规律与现实生活及生产实 践的密切联系,自觉树立生态学观点,遵循生态学规律,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努力。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整个高中生物学习中起着承 上启下的作用,它以生物的新陈代谢、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等知识为基础,同时又是学生 巩固生态系统结构,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以及生态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它在高中生 物学习中是重点和难点。 (二)课程标准内容 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三)考纲要求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Ⅱ) (四)教学目标 为落实课程标准内容,结合本节教材内容设计及高中二年级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心理 水平,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测试题(选自湖南091011学考)

必修3测试题(选自09、10、11学考) 一、选择题 1.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它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A.血浆 B.组织液 C.淋巴 D.细胞内液 2.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A.体液调节 B.神经调节 C.免疫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3.人体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是() A.单向 B.双向 C.单向或双向 D.不能确定 4.右图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①代表的激素名称是() A.促甲状腺激素 B.胰岛素 C.胰高血糖素 D.性激素 5.人类特有的言语区位于()A.下丘脑 B.脑干 C.小脑 D.大脑皮层 6.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错误的是() 7.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细胞主要是()A.红细胞 B.淋巴细胞 C.肌肉细胞 D.血小板 8.为使未成熟的香蕉尽快成熟,可用下列哪种植物激素处理()A.赤霉素 B.细胞分裂素 C.脱落酸 D.乙烯 9.下列哪项不.是种群的数量特征() A.种群密度 B.出生率和死亡率 C.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D.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0.能正确反映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曲线是()

11.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A.二氧化碳 B.碳酸盐 C.碳酸 D.葡萄糖 12.森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下列哪一因素有关() A.光照强度 B.温度 C.食物种类 D.湿度 13.光裸岩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是()A.地衣阶段 B.苔藓阶段 C.草本阶段 D.灌木阶段和森林阶段 14.孔雀开屏属于哪类信息()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 D.营养信息15.下列哪项不.属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减少人均耕地 B.增加燃料需求 C.减弱温室效应 D.破坏生态环境16.为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列措施不.正确的是()A.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 B.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 C.掠夺性开发生态资源,发展经济 D.人工建造“生态屏障” 17.芦苇是一种重要的造纸原料,这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的() A.间接价值 B.直接价值 C.潜在价值 D.不能确定18.人体内环境不包括 A.淋巴 B.组织液 C.血浆 D.细胞内液 19.某生物兴趣小组用五点取样的方法,调查学校周围一片草地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表是所获得的一组数据,据此可估算出该片草地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是 A.3株/m2 B.4.2株/m2 C.5株/m2 D.6株/m2 20.糖尿病在现代社会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糖尿病的治疗必须以饮食控制、运动治疗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使用下列哪种激素治疗 A.胰岛素 B.胰高血糖素 C.性激素 D.生长激素 21.与激素调节相比,高等动物神经调节的速度 A.较快 B.较慢 C.相等 D.不确定 22.下列不属于免疫细胞的是 A.吞噬细胞 B.T细胞C.B细胞 D.精子 23.下列哪种状况下,胚芽鞘将向光弯曲生长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汇编(精编图文版)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 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 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 同,最主要的差 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 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 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 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 时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 导 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 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 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 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 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sport))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 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

高中生物评课稿

高中生物评课稿 余奕老师上的是高中生物生物第二册第五章第四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上进行的,因而在教学时,能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谈话、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探究安排合理,注重知识联系 张老师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创建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和推动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和情感活动,从而更容易理解这部分知识,能加深对新知识的掌握。在教学中,从细胞的分化概念入手、结合分化的特点、遗传物质是否改变等层层推进,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形成知识框架,体验成功之感。 二、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 张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然后在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首先是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什么是细胞增殖”,“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怎样变化”“有丝分裂的意义是什么?”等。从而引出在自然状况下正常生物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后遗传物质未有改变但因执行不同的功能而发生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然后再由此引入新课细胞的分化,再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的共同探讨来概括细胞的分化的特点的内容。 三、科学设计练习,注重能力培养 张老师通过自己设计练习,形成一定的梯度,层层推进,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既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掌握好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 评课稿 生化组应培培 郑庆惠老师上的“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的第二课时,它是高二生物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只有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才能够真正的了解到: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不能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只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只有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而导致物种的进化,从而得出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定向的改变。郑老师本节课以这一线索为中心,将各个知识点落实。郑老师的上课风格给我下了很深的印象,具体如下: 一、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郑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现 有的认知结构,然后在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教学思路的层次,

高中生物必修3人教版教材课后习题答案汇总

生物必修 3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一、教学内容的结构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资料 二、答案和提示 (一) 问题探讨 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 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 恒定等。 (二)思考与讨论 1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 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 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 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 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 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 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 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 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右图所示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 (三)资料分析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 维生素)等。 3.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4.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5.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 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二氧化碳通过血 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四)旁栏思考题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 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五)思考与讨论 2 1.提示: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 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 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 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 液和淋巴。 2.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 反应:CO2+H2O H2CO3H++ HCO3-。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 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3.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4.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 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例如,血浆 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 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 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六)练习基础题 1.C。 2.B。 3.B。 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 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期末考试试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期末考试试题 本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选择题(每小题 2分,共 60 分) 1. 在右侧照光的情况下,对燕麦胚芽鞘进行处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 的是(注:云母片不透水) A.直立向上生长的是① B.弯向光源生长的是②④ C.不生长也不弯曲的是③⑤ D.将④放在匀速转盘上,会弯向光源生长 2.下列各项中,与植物激素有关的一组是 ①生产无籽西瓜②生产无籽番茄③棉花摘心 ④培育多倍体⑤枝条扦插 A.②③⑤ B.①②③ C.①③⑤ D.②③④ 3. 把成熟的苹果和未成熟的香蕉密封在一起,可促使香蕉成熟,这是由于苹果释放出了 A.乙烯 B.脱落酸 C.芳香族化合物 D.赤霉素 4.在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2,4—D(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植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下图表示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对两类植物生长的影响,分析A、B曲线分别表示何类植物,以及应当选用的除草浓度是

A.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杂草 c点浓度 B.双子叶杂草单子叶植物 b点浓度 C.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杂草 a点浓度 D.双子叶杂草单子叶植物 c点浓度 5.图3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②为肝脏细胞,则①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 B.④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C.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是③④⑤ D.③④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 6. 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处受刺激时,瞬间膜内外电位为内负外正 B.兴奋在①②处传导时,生物膜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 C.刺激③处,①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D.刺激A或③处均可使E产生反应 7. 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 神经元,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 A.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B.抑制了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C.抑制了突触前神经元中线粒体的功能D.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8. 下列有关动物和人血糖平衡的调节,正确的是 A.人体内血糖的平衡是由体液调节来完成的 B.糖尿病患者表现出的“三多一少”症状都和血糖不能正常利用有关 C.肝糖元和肌糖元对升高血糖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D.低血糖下,最先影响到的是人的肌肉组织 9.下列哪种激素可影响婴幼儿脑的发育 A.性激素B.胰岛素 C.甲状腺激素D.生长激素 10.给正常生活的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出现休克现象,要使其及 时复苏可适量注射 A.甲状腺激素 B. 葡萄糖液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及习题(含详解答案)

必修三 1、人体的体液由存在于细胞内的_________和存在于细胞外的_________组成。 2、由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_______,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3、用箭头连接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_________________。 5、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_____溶液。 6、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 7、溶液渗透压与溶液的_____成正比。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_____和______。 8、正常人的血浆近____性,血浆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____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 9、_______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0、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环境是_______和_______;毛细淋巴管的直接环境是_______和_______ 。 11、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___________的。 1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____________的必要条件。稳态遭到破坏,会出现细胞代谢______。 习题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CO-3、HPO2-4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2.(20XX年湘潭高三第一次模拟)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①~⑤相关内容() A.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 B.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D.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外液 3.(20XX年高考上海卷)某种寄生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会造成下肢肿胀,这是由于肿胀处() A.细胞间隙积聚组织液 B.细胞不能接受氨基酸 C.细胞不能对脂肪进行分解 D.细胞外液Na+浓度是内液的12倍 4.下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

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高考必备知识点大全

第一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细胞膜毛细血管壁 毛细淋 巴管壁 淋巴 循环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体液 (约占1/3) 体液之间的相互关系: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图示如下:淋巴 注意:(1)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 (2)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 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3)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3.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

(1)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 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 白质的含量有关。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如:H2CO3/NaHCO3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3.神经中枢:高级神经中枢——大脑 低级神经中枢——脊髓

1.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时(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兴奋时(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2.神经元之间 单向传递:传递方向: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单向传递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 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 7.突触的结构如下图: 轴突 神经末梢 细胞体 树突 6.兴奋传递 4反射弧示意图如右图所示: 5.神经元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1。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注意:蛋白质类的激素药物不能口服,只能注射(因蛋白质在消化道中会被消化成小分子从而失去药效。);而氨基酸和固醇类即可口服也可注射。 2.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1)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同的作用。 如:促进新陈代谢,促进产热方面: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激素; 升高血糖,升血压方面: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 促生长发育方面: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 (2)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前者降血糖,后者升血糖。 3.血糖平衡的调节: 正常人体血糖范围(0.8—1.2g/L) 左边箭头表示:在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作用下的升血糖过程; 右边箭头表示:在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作用下的降血糖过程。 注意:肝糖原可以分解为血糖,而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血糖,肌糖原只能供肌肉细胞利用。 4.激素调节方式: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如右图) 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从而促进垂体分泌TSH(促甲状腺激素) 进一步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代谢

最新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阶段检测(1~2章)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在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红蛋白②葡萄糖③二氧化碳和氧 ④Na+⑤血浆蛋白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⑤ 2.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会引起结核病,体内接触该靶细胞并导致其裂解的免疫细胞是( ) A.浆细胞 B.T细胞 C.B细胞 D效应T细胞 3.可被人体免疫系统直接识别的是( ) A.血液中O2浓度的变化 B.血糖浓度的变化 C.环境中温度的变化 D.感染人体的流感病毒 4.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B.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C.食物中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D.乳酸与血浆中 NaHCO3反应 5. 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

B.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 C.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 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 6.用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初次感染小鼠后( ) A.使小鼠产生过敏反应 B.产生的抗体不能与该病毒结合 C.小鼠体内产生针对该病毒的浆细胞 D.短期内,再次受到该病毒感染后不会产生更多的抗体 7.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 ) A.细胞内液增多 B.组织液增多 C.体液增多 D.尿量增加 8.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9.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C.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就不会生病 D.体内多对缓冲物质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10.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时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C.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释放到内环境中,然后作用于靶细胞 D.淋巴中的淋巴细胞可以通过淋巴循环由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液 11.成年大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时,可能出现( ) A.体温升高、耗氧量减少

高中生物万能说课稿(共7篇)

篇一:高中生物说课稿教师面试说课稿万能模板 尊敬的各位专家,xx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是新课标下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x第x章第x节的内容,本节全面介绍了??/本节主要包括(讲述)??等内容,这与前面学习的??内容密切联系,也是后面学习??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做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作为?的重要环节,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书的重点,乃至在整个高中生物课程中,举足轻重。同时,?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故而,讲好本节课有着重要的教学价值。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和考纲的要求以及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规律,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首先,是知识目标: 1、能够说出/说明?的意义识记并理解? 概述?的概念、过程和特点 2、明确? 掌握?的规律并能举例论证举例说出?的种类和作用 3、 其次,是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生物学的知识说明/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和实际问题 2、通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对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 3、 最后,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的学习/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物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树立/确立?的观点,形成?价值观 2、尝试/体验比较分类的学习方法养成用于质疑、积极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3、 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主要讲述2?内容,2?这部分知识不仅是1?的关键内容,而且涉及前面学习过的?,又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因此确立2?为本节的重点。 ?是微观、抽象、复杂的,学生在学习时,难以形成直观、感性的认识,且?内容较为枯燥/且学生受已有知识经验限制,学习?时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故而确立?为难点。 说教法、学法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首先是教法:/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节课贯穿观察与讨论,主要运用? 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投影、动画等多媒体手段,直观的呈现教学素材,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给学生更为具体、感性的认识,特别是动画类的演示,让学生的认识更有立体感。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了教学效率。 问题探究教学法(启发式问题串设计):以问题引发兴趣,整个教学过程中设置好一系列启发性问题,层层设疑,层层展开,层层递进,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扩大思维范围,让知识真正融入学生的头脑,并与原知识挂钩,达到知识提升的目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思考、积极参与到知识体系构建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同时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也体现出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作用。 分类比较法培养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

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必修三复习必背知识点

2016年学业水平考试生物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全部为选择题) 考点一:内环境 1.内环境的组成: 细胞内液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内环境)淋巴 2.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绝大多数细胞的内环境都是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考点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②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 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及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 考点一: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可考非选择题) 3.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非选择题考点) ①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②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③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 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④传导特点:双向传导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非选择题考点) ①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②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 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所以是单向传递。

高中生物必修三综合测试卷

高二期末测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范畴的是( ) A. 通过肝脏可增加或减少血糖含量 B. 通过肺可按一定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 C. 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 D.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 2.下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②为肝脏细胞,则①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 B.④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C.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是③④⑤ D.③④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 3.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氧气、抗体、神经递质、胰蛋白酶都出现在细胞外液中 B.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C.寒冷时出现寒颤是稳态失调的表现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4.下列关于动物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葡萄糖、生长激素、抗体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B.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D.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乳酸,血浆pH显著下降 5.下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施加一定的电流刺激时,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变化正确的是( )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 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 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6.下图是突触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②④⑤共同构成突触 B.①的形成需要高尔基体的参与 C.③作用于④,只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D.由于③只能由②释放作用于④,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 7. 根据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高中生物评课稿

高二年级主要从维度一“课程性质方面”进行评课。 第一点,教学目标的达成方面,形成了生成性目标和预设性目标的有效融合,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互动,共同创造的过程,学生的学习结果,也应是预设的目标加上生成的目标,忽视生成性目标而片面强调预设性目标会是教学丧失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同样,忽视预设性目标而片面强调生成性目标也会使教学迷失方向。在本节课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教师扎实的基本功,既有精心备课的痕迹,又能够发挥教学机智,利用生成性课程资源,实现非预期的教学目标,实现生成性目标和预设性目标的有机结合。例如,“在如何进一步验证DNA是遗传物质”这一问题中,教师大胆把如何设计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交给学生,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出实验方案,使当年的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成为学生在课堂上构想设计的实验,这里既有教师的预设性目标,即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设计思路;又有课堂上创生的生成性目标,学生在信息获取过程中,明确了噬菌体的生活方式,什么是同位素标记法等内容。在如何在实验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学生给出了多种不同的答案,在这里通过教师的不断引导,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断修正,最后共同对实验设计进行了修正和完善。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在学习的过程中生成一系列问题,及问题的解决,使课堂充满活力和魅力。 第二点,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本节课的难点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教师巧妙将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设计成了自主学习部分,而在课上重点与学生共同学习分析噬菌体侵染实验,教学内容安排详略得当,突出难点,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实验班学生素质的培养是非常有好处的。 第三点,教学过程的实施方面,教学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在展示环节有一定的创新性,利用网络直接呈现学生的答案,更加直观并有效节约了时间,教学思路清晰明了,课堂结构安排合理,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效率高。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运用了巧妙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兴趣,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和探究,学生得到充分的尊重,是真正的主人,每个问题的解决都是由学生主动完成的,在教师精心策划下,学生合作探究,难点相

高中生物必修三学业水平考试复习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学业水平考试复习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1.内环境特点的3个方面: (1)成分:血浆、组织液、淋巴等是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也称细胞外液。 (2)理化性质:渗透压、温度、酸碱度体现了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3)作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稳态的5个重点: (1)含义: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实质: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特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5)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 2.静息电位的电位特点是外正内负,是由K+外流形成的;动作电位的电位特点是外负内正,是由Na+内流形成的。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是局部电流。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中,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会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6.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但是在整个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兴奋在突触间只能单向传递。 7.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贮存于突触前神经元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三、1.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 重要意义。 2.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使靶细胞或靶器官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3.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并且由垂体细胞释放的抗利尿激素能提高肾小管和集合

高中生物必修三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5分) 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O2、CO2、血红蛋白、H+ B.H2O2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 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 2.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是,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3、大量的组织液积累在细胞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面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①毛细血管管壁破损;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③淋巴管阻塞;④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A、只有①②③ B、只有②③④ C、只有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 4.手不小心摸到滚烫的水壶,缩手反射发生与感觉疼痛的时间是 A.先感到疼痛,后缩手反射B.感到疼痛并同时缩手 C.先缩手反射,后感觉疼痛D.依个体不同而不同 5.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的神经元。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a点不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而 b、c、d、e四个点都能测到膜内外电位有变化,该现象说明了 A.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B.兴奋在神经元内的传导是双向的,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形式传递兴奋 D.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部位膜的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内正外负 6.下列调节过程不属于负反馈调节作用的是 A.人体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B.大量猎杀草原食肉动物,导致食草动物的数量先升后降 C.在酶促反应中,反应终产物过量致使酶的活性下降 D.湖泊受污染后鱼类数量减少,鱼体死亡腐烂进一步加重污染 7.下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饭后血糖升高时,人体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途径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生物第一次月考试题

xx 学校七年级生物第一次月考试卷 考试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 单项选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题2分,共60分,把答案写在下面的答题卡里面)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1.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A .不断长高的钟乳石 B .会踢球的机器人 C .焰火绽放的礼花 D .生石花 2.下列属于非生物的是( ) A .椰树 B .蘑菇 C .珊瑚 D .水螅 3.下列生物中除了哪项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 A .大肠杆菌 B .珊瑚虫 C .流感病毒 D .迎春花 4.下面各项中不属于生物现象的是( ) A .种子的萌发 B .植物落叶 C .小鸡破壳而出 D .钟乳石慢慢长大 5.下列有关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B .生物都可以快速奔跑 C .生物都可以生长和繁殖 D .生物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6.如图所示,表明生物具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 )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能进行呼吸 C.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7.某同学想观察蜘蛛捕虫,下列方法错误的是( ) A.肉眼直接观察 B.用相机拍摄 C.用摄像机录像 D.用显微镜观察 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科学观察要求的是( ) A .有计划的步骤 B .有观察记录 C .大致看一下 D .借助显微镜 9.下列做法中,不属于正确的收集资料方法的是( )。 A .查阅书刊报纸 B .采访有关人员 C .上网搜索 D .编写拼凑数据 10.为调查一山区的生物种类,在设计调查路线时,应( ) A .选择好走的路线 B .选择风景好的路线 C .选择危险性小的路线 D .选择生物种类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 11.在某地域调查生物的种类时,你认为正确的步骤排列是( ) ①选择调查范围 ②归类 ③调查 ④整理资料 ⑤设计调查路线 ⑥分组 A .①⑥⑤③②④ B .④①⑥⑤③② 班级 姓 名 考 场 考 号 座 位 号

生物评课稿

生物评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下面由我对《生物的特征》一课进行点评。 本周听了张老师讲的一节新授课,上课开始时,张老师首先明确了本课的目标,然后让学生适当浏览本节内容,最后老师精讲点拨。 老师的这节课,应该说非常成功。突出的优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板书规范工整,重点突出明了。观察法的初步认识,观察的常用工具,生物的主要特征,都作为重点,让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完整的概念,也方便老师最后的回顾总结,应该说这一点张老师做得很好。 第二、步骤清晰,逻辑性强,授课有条不紊,可以说是步步为营。比如说,张老师在讲解生物的特征时,第一个特征时什么,让学生举出实例,第二个特征是什么,让学生举出实例,表达得非常清楚,强调得十分到位。连我也听的津津有味,心里感觉明明白白。 第三、举例贴近学生生活,幽默风趣,富有启发性。这一点不再多说。 如果硬要找出一点毛病的话,我感觉是老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一些。希望张老师在今后上课时注意这一点。 第四、备课充分,讲授逻辑性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张老师娓娓道来,一气呵成,思路非常清晰,讲授非常富于逻辑性。讲授过程中基本不用参看课本和教案。如果备课不充分,仅凭教学经验绝不可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平,效果也不会这么好。这一点是值得年轻老师和多数年长一些的老师学习的。 第五、与学生的互动很多,交流顺畅 整堂课杨主任都在用自己清晰的思路和富于逻辑性的讲解引导着学生一步步地往前走。讲授中张老师不断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交给学生思考,而对这些问题,学生总是能够给予积极的回应,可以看出学生学习的欲望很强,参与程度很高。有时杨主任还让学生到黑板前板演一些内容,学生也总能有上好的表现。 第六、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注重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本节课的内容理论与实际联系较强。张老师不仅对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还配合使用课件,课件的合理使用,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加强了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的记忆。 优点主要是以上这些。提一点建议:那就是本节课老师讲的再精炼一些,训练再多一些,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教师行为: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问题熟悉,同时又新

高中生物必修三期末复习试题

高二生物必修3综合测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1.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A.所有调节都有反射弧的参与 B.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的 C.所有稳态的形成都有许多系统参与 D.所有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大脑 2.下列有关血糖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下丘脑既可以使血糖升高,又可以使血糖降低 B.血糖升高是神经调节,血糖降低是体液调节 C.血糖升高是体液调节,血糖降低是神经调节 D.下丘脑可以使血糖升高,垂体使血糖降低 3.体温调节中枢和体温感觉中枢分别在()A.脑皮层,下丘脑 B.下丘脑,大脑皮层 C.下丘脑,下丘脑 D.大脑皮层,大脑皮层4.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饲喂正常成年小白鼠4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白鼠表现为() A.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C.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D.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5.绿色植物倒伏后,它的茎杆能部分恢复直立状态,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受重力影响 ,向地性 B.受重力影响,背地性 C.受水的影响,向水性 D.受光的影响,向光性 6.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质渗出,会造成局部() A.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减少 C.组织液增加 D.淋巴减少 7、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分可能是在反射弧的:() ①传入神经②传出神经③感受器④神经中枢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8、兴奋的传导在体内只能是单向的,下列对这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小泡中有递质 B.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使另一种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C.突触后膜中突触小泡内没有递质存在 D.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给另一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 9、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 B.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 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细胞 D.记忆B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以形成大量的效应T细胞 10、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机制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