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要求与分析
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语文课程标准》在“附录”部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提到,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到400万字以上,可见阅读的重要。
所以,课后安排了课外阅读这一环节。
课标分析
技能目标:
独立操作 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或改进;尝试与已
有技能建立联系等。常用的动词有:测量、测定、
操作、会、能、制作、设计等。
体验性要求的目标动词
体验性要求的目标一般分三个不同层次水平:
经历
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常用的动 词有:观察、收集、调查、交流、讨论、阅读、 尝试、实验、学习、探究、预测、考虑、经历、 体验、参加、参观、查阅等。
2. 知道升华和凝华,了解升华要吸热,凝华要 放热。 3. 能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重点)
注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学生必做实验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知识与技能目标动词 知识目标一般分为四个层次水平: 了解 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或辨认事实依据;举 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 常用的行为动词有:知道、描述、说出、举例 说明、列举、表述、识别、比较、简述、对比等。 认识 认识的程度位于“了解”和“理解”之间。
理解 把握内在逻辑关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 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 整理信息等。 常用的动词有:阐述、解释、估计、理解、计 算、说明、判断、分析、区分等。 应用 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 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常用动词有:评估、使用、验证、运用、掌 握等。
4.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 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注意:1.能用刻度尺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能用停表测 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能根据公 式ν=s/t计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 均速度 。
2. 能写出简单的实验报告。
课标分析报告
课标分析报告1. 引言本文目的是通过对课标的分析,评估课程的质量与适用性,并提供改进的建议。
课标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参考依据,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分析课标的内容、结构和指导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课标的优点与不足,为课程改革和教学设计提供指导。
2. 课标概述课标是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的依据,它规定了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也规定了教师需完成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课标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知识体系完整:课标应包括学科的基础知识、拓展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
•教学目标明确:课标应明确规定每个学段、每个年级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有一个清晰的学习目标。
•教材选择合理:课标应指导教师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具,以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设计合理:课标应提供教学活动设计的指导,使教师能够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评价方法科学:课标应规定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以便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3. 课标内容分析3.1 学科知识课标中的学科知识部分是课程的核心内容,包括科学、文学、数学、历史等各个学科的知识要求。
通过分析课标中学科知识的设置,可以了解到对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的把握情况。
3.2 能力要求课标中的能力要求部分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规定,包括思维方法、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通过分析这一部分,可以了解到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目标。
3.3 课程设置课标中的课程设置部分规定了各个学段、各个年级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
通过分析这一部分,可以了解到教学内容的分配和安排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4. 课标结构分析课标的结构对于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都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课标的结构,可以了解到课标的组成部分和各个部分的作用。
4.1 教学目标课标的教学目标部分是课程设计的核心,它规定了学生需要达到的知识与能力水平。
通过分析教学目标的设置,可以了解到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要求和期望。
课标要求
案例--城市噪声
去年夏天开始,广州市第23中学的师生就 受到建筑工地噪声的严重侵扰——与学校一 墙之隔的地方正在建造一座商业大厦,每天 打桩机、刨土机、电钻、切割机的声音不绝 于耳,工地噪声日日“轰炸”不停,使该校 一教学楼上的12个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 响。为了对学生负责,教室里的老师则要费 力地将声音提到最高与外面的噪声“抗衡”。 有的老师们不得不用录音机接上麦克风为学 生们讲课。润喉茶也成了老师的常备之物。 工地一名管理人员告诉记者,总体工程要到 2004年3月3日才完工。
1.本条“标准” 是以正确的地理观念和地理思 想形成为主要目的,让学生认识到当前人类 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注重对世界主要环 境问题的系统归纳,加强对学生分析材料并 从中归纳出结论这种能力的训练。 2.本条“标准“对学生的具体学习要求如下: 能说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和资源危机等人类 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地域差异; 能根据有关资料,对自己了解的环境问题的表 现进行简单归类。
二、教学目标
1.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人地关系思想 演变的历史阶段和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 主要环境问题; 3.并根据人类与环境的相关关系,归 纳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 4.根据相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暖、 臭氧层的破坏、大气污染和酸雨、土地 沙化等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原因,以及在 不同地域的表现。
三、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对应情况分析
1.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
▲本部分内容是教材的最后一章,是对人地
关系发展的一个全面阐述。
▲本章内容以“环境与发展”为线索,讲述人
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必须了解人地思想关系的演变,对人地关系及 环境问题有科学的认识,才能够促进环境问题 的改善,实现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课标分析
课标分析:
关于课标分析,我将从以下两点进行分析:
1、课标总体要求: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
合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2、具体目标:1)掌握的单词和短语culture, at the moment, last, depend, depend on, provide, test,
progress, form, guest, friendship, stay, stay in touch, prefer, certain ,fill, fill out
2)掌握灵活运用下列句型
(1)We can offer you great summer English courses.
(2)The courses last for four ,six or eight weeks.
(3)As well as learning English, we want you to experience life in the US.
(4)Many families form close friendships with the students and stay in touch with them.
(5)You are certain to get the best possible experience of English learning and life in the US.
3)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主谓一致的用法,并能进行运用;能理解并灵活运
用本课中的知识点。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体验生活的能力。
课标分析
一、【课标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
”所谓体验,从教育的角度看,是一种亲历亲为的活动,是一种积极参与活动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这一学习内容设计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了解平行四边形与其他几种图形间的关系,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个体的主动建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从自己的认知基础出发依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数学的。
因此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本节课在教学方式上,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多媒体信息领域,利用多媒体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效率;在教学内容上,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使教材“活”起来。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课标分析】-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上册
《地形图的判读》课标分析一、课标要求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开展运用地图、动手制作等活动。
例如,利用泡沫塑料、沙土等制作地形模型。
)二、课标解读“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这一课标看似简单,实则包含特别多的内容。
一、学生要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
先从地面高度的计算着手,明确海拔和相对高度。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才能会估算。
二、学生对山体的不同部位有明确的认识。
课标对这个内容没有要求,但如果学生头脑中没有这些地形部位的具体形态,让他们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指出,无疑就是纸上谈兵。
三、学生要会画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不只是本章的难点也是整本书的难点,如果学生没有经历将山体转化为等高线地形图的过程,就不能将具体地形形态与等高线地形图建立联系。
要想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判读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亲身经历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是最佳选择。
四、学生不仅需要识别山峰、山脊、山谷,还要能识别鞍部和陡崖。
鞍部尽管容易识别,若不给学生指明,常常被看成山谷。
山峰、鞍部、陡崖比较容易识别,山谷和山脊的区分则相对较难,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做到立体与平面之间的思维转换,是学习难点。
五、“判读坡的陡缓”要想学好,需要学生能够做到立体与平面之间的思维转换。
在山体部位的立体介绍时,最好能够添加坡度陡缓的介绍。
这样在等高线上判读坡的陡缓时结合立体图,更容易理解。
这部分学生自己对照地形模型总结出规律,比告诉学生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之间关系效果更好。
总的来说,这个课标的达成需要大量的学生活动,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能取得最佳效果。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等。
可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七年级下册数学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分析
七年级下册数学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分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材分析及各单元分析一、全册教材分析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5课时)主要内容:1、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位置及大小关系(邻补角、对顶角);2、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及性质;3、平移及其基本性质。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8课时)主要内容:1、有序数对与平面直角坐标系;2、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第七章三角形(9课时)主要内容:1、三角形的边、高、中线和角分线,三角形的稳定性;2、说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成立的道理,三角形的外角及有关结论;3、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及其内角和。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0课时)主要内容:1、二元一次方程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模型;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有关概念,通过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3课时)主要内容:1、不等式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模型;2、不等式的有关概念及性质;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第十章实数(6课时)主要内容:1、算数平方根与平方根;2、立方根;3、实数。
一、教科书内容和课程学习目标关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本册书在七年级上册“图形认识初步”基础上,安排了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面直角坐标系及三角形的内容。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
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有所接触,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继续探究两直线相交所成的邻补角与对顶角的关系;垂直作为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况,与它有关的概念和结论(如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等)是学习下一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直接基础;平行公理(教科书称“基本事实”)是研究两直线平行的出发点,教科书通过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现”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与性质,并让学生初步感受推理的作用和意义;本章增加一节新内容“平移”,平移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平移变换是研究几何问题、发现几何结论的有效手段。
课标分析
课标分析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课程标准对本单元提出了总目标如下:第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
3、培样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美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学习名人的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第二、知识和能力目标:1、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2、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
认识 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3、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4、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第三、过程和方法目标:1、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2、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内容标准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七年级下册课程标准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孙权劝学》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
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
教学这一篇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方面着手。
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以及给我们的启发意义。
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课标分析
一、课标分析:《课标》要求,七-九年级学生,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和评价,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本单元时,要紧密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引导学生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小说的艺术特色也是本单元的教学要求。
本课的阅读教学,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曲折的情节,领会作品的丰富内涵。
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三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语言描写;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1、分析人物语言描写,感受杜小康在孤独中的成长。
2、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在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感受能力。
作为教材的《孤独之旅》是一篇略读课文,按照平常的教学经验,略读课文只安排一个教学课时。
但课文篇幅较长,近6000字,依每分钟读500字的速度计算,学生读完一遍至少需要12分钟。
为此我安排一节课预习,提出两个要求:一、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弄通课文中出现的8个生字和12个生词;二、熟悉课文内容,用两三百字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
通过一节课的预习,为正式上课作好准备。
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本课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相互协作,共同研讨,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同时注重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从而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
本课主教材选自小学体育水平三五年级的技巧教材《肩肘倒立》,肩肘倒立是小学体育科的重点教材之一。
由于它的动作简单,以单人动作为主又有较高的锻炼价值,深受学生的喜欢。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强安全措施,合理运用保护帮助方法,使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运动基础知识、技能,但都是侧重于感性方面的。
学生对动作的模仿能力较强,且好奇、好学。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在运用直观示范法的同时还采用了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结合运动保健,注重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做到锻炼与育人相结合。
教学目标
1.复习改进肩肘倒立技术动作,重点提高两手撑腰背与伸腿展髋的协调配合,使95%的学生在保护帮助下完成动作,70%的学生能独立完成动作。
2.通过练习及游戏,发展学生的力量、速度、灵敏、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
3.培养学生自信、果断及团结合作的精神。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流程
执教教师:侯静年级:五年级学生:40 人学习阶段:水平三
[开始部分:课前与孩子们进行了交流,拉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从中让他们找到
自信。
]+。
课标分析
课标分析
1、面向全体学生。
2、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3、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4、采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科学素养形成的评价体系。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有的食物适宜生吃,有的食物适宜熟吃。
2、食物由生到熟会发生多方面的变化,其中有的变化是有利
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
二、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细致的观察,比较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并用文字
或语言进行描述。
2、在加热的过程中,观察食物由生到熟的动态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真细致地完成生与熟的食物比较活动。
2、培养小组的合作精神,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九年级物理《变阻器》课标分析
九年级物理《变阻器》课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1) 能说出滑动变阻器的构造,画出它在电路图中的符号,理解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2) 会把滑动变阻器正确连入电路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二、课标解读
“变阻器”的使用是初中物理电学实验器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变阻器的学习直接影响到后面实验的学习。
本节安排在“电流”“电压”和“电阻”之后学习,符合学习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规律。
本节内容由“变阻器”和“变阻器的应用”两部分构成,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知道变阻器的工作原理,教学的难点是按要求正确连接变阻器。
突出教学重点的关键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改变电路中小灯泡的亮度,进而引出通过改变电阻来改变电流的目的。
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是把变阻器接入电路的实验,体会并发现如何正确连接变阻器。
初中语文教研课标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语文教研课标作为指导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文件,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初中语文教研课标进行分析。
二、课程目标与理念1. 课程目标初中语文教研课标明确提出了初中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总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段目标则针对不同年级提出了具体要求,如:(1)七年级: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具备初步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
(2)八年级:提高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
(3)九年级:深化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2. 课程理念(1)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注重实践,提高能力。
课程强调学生的语文实践,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课程注重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三、教学内容与结构1. 教学内容初中语文教研课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梳理,包括:(1)基础知识与技能:字词、语法、修辞、文学常识等。
(2)阅读与鉴赏: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3)写作与表达: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
(4)口语交际与综合实践活动。
2. 教学结构初中语文教研课标明确了教学内容的结构,包括:(1)知识体系:构建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2)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教学方法与评价1.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
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继续学习默读,力求做到眼到、手到、心到。
在课本上随手圈点勾画,标出关键语句,画出你喜欢的语句或有疑惑的地方。
在对课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通过把握线索、抓住关键语句等方式,概括文章的中心。
教学内容分析:是一篇揭示科学规律的文言文,文章通过和尚、讲学家、老河兵推求河中石兽在何处的不同结论,告诉我们对自然现象的推想,不能知其一,不知其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1、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1 、训练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媒体教具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修改栏教学内容师生互动第二课时一、示标导入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查学诊断:1.通假字曳铁钯“____”通“____”,_________答案: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2.一词多义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众服为确论 (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答案:被/认为/成为3.古今异义(1)二石兽并沉焉古义:________ 今义:并列(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________ 今义:一种学科(3)是非木柿古义:________ 今义:判断词是(4)阅十余岁古义:________ 今义:阅读(5)盖石性坚重古义:________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6)但知其一古义:________ 今义:表转折但是,却答案:(1)一起(2)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3)代词,这(4)经历(5)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
课标、考标分析(数学)
考 点7 函数
考 点8 一次函 数 (三) 函数 考 点9 反比例 函数
考点10 二次函 数 念
课程 内容分 内容 类
考点
课标要求
考点11 点、线 、面、 角
(1)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了解从物体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直线和点等。 (2)会比较线段的长短,理解线段的和、差,以及线段中点的意义。 (3)掌握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4)掌握基本事实: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5)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点间的距离。 (6)理解角的概念,能比较角的大小。 (7)认识度、分、秒,会对度、分、秒进行简单的换算,并会计算角的和、差。
考 点6 不等式 与不等 式组
(1)结合具体问题,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能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会用数轴确定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 (3)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 (2)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法,能举出函数的实例。 (3)能结合图像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 (4)能确定简单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并会求出函数值。 (5)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简单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6)结合对函数关系的分析,能对变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初步讨论。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次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2)会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3)能画出一次函数的图像,会根据一次函数的图像和表达式 y = kx + b (k≠0)探索并理解k>0和k<0时,图像的变化情况。 (4)理解正比例函数。 (5)体会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6)能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能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会根据图像和表达式 y = (k≠0)探索并理解k>0和k<0时,图像的变化情况。 (3)能用反比例函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2)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通过图像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 (3)会用配方法将数字系数的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化为 的形式,并能由此得到二次函数图像的顶点坐标,说出图像的开口方向,画出图 像的对称轴,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4)会用二次函数的图像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5)*知道给定不共线三点的坐标可以确定一个二次函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根据课程内容第一学段(1----3年级)数的运算:2.(2)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3. 能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
第一条要求的维度目标为知识目标,行为动词是口算,学习水平为理解,学习内容是百以内的加减法。
能理解100以内加法和减法口算的算理,达到运算结果正确且流畅地进行口算的程度。
其他重要信息必须是百以内。
第二条要求的维度目标为知识目标,行为动词是计算,学习水平为理解,学习内容是两位数的加减法。
能口算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式题,并且通过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教材分析: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加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和10以内的加法,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基础是整十数加整十数和整十数加一位数,而这些已在前一课时学习过,所以,本课着重解决的是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并把计算方法最后抽象到“相同数位的数相加”这一算法,以便为今后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优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以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形成经验,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那就是学生学新课之前已掌握了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和10以内的加法,也就是说学生能类推出本节课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劣势:但是学生对于枯燥的计算并不感兴趣。
所以,赋予课堂生动的讲解,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成了教师的难点。
而且还会有几位学生还需要教师不时进行引导和提示,通过多次的实践慢慢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依据:通过对课标和教材分析,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且能口算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应该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口算。
依据: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分析要求和学情分析,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算理,并且达到能保证运算结果正确且流畅地进行计算的程度。
应该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算理。
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与能力:初步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会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加法,并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经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形成过程,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计算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学准备:小棒、计数器、多媒体。
预设生成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学生提出问题教学流程:(3分钟)一、复习1、课件出示下列口算题目,指名回答30+6 5+20 60+4 9+50 30+60 50+20 60+40 50+502、课件出示下列填空题,分小组齐答65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29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二、新课探究(25分钟)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当老师给你们发新书时,你们的心情是不是很高兴呢?现在有一个班级正在发新书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课件】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跟同桌说一说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集体交流:一包数学书35本;一包语文书30本;桌子上零星的数学书有3本,语文书有8本。
你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么你们能根据找到的数学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吗?【同桌讨论】(数学书一共有几本?语文书一共有几本?一包数学书和一包语文书一共有几本?桌子上一共有几本书?)小朋友们真聪明,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现在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两个问题(数学书一共有几本?一包数学书和一包语文书一共有几本?)。
2、解决问题,动手操作,讨论算法。
(1)数学书一共有几本?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数学信息呢?(一包数学书35本,零星的数学书有3本)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谁来说说算式。
(35+3)35+3的结果是多少呢?该怎样算?请小朋友们试着算一算,也可以拿出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或者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算完再与同伴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想出好办法来解决的,开始吧!【学生小组活动交流】哪个小朋友愿意把你计算的好方法告诉大家呢?(学生到讲台前演示)生1:大家注意听了吗?刚才他在数数时哪一位数上发生了变化?(个位上的数)在个位上依次加1加了3次是吧!那为什么会在个位上加3呢?(3表示3个一,所以在个位上加3)说的真好,谁还有不同的方法?生1:我是接着数的36、37、38生2:我是先算5根+3根=8生2:为什么要先算5根+3根呢?(5表示5个一,3表示3个一合起来是8个一,再与3个十合起来是38)【师板书35+3=38】生3:小朋友们表现很出色,经过你们自己的努力计算出了35+3=38不管是哪一种方法我们在计算时都有一个相同点,你们发现了吗?(都是先算5+3),为什么5和3要加在一起呢?不摆小棒你能说说35+3的计算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结:35+3=3835是两位数,3是一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
(出示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那么在计算两位数数加一位数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与十位上的数相加)。
【出示课件】(2)练习刚才你们学得很认真,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都会计算了吗?小朋友们打开数学书64页做一做第1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做在书64页,做完集体讲评)(3)刚才我们已经顺利解决了第一个问题,那第二个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需要哪些数学信息?(一包数学书35本和一包语文书30本)该怎样列式呢?(35+30)这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有什么不同?35+3我们已经会计算了,那么35+30又该如何计算呢?请同学们想想办法,同桌交流一下该怎么摆,结果是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好吗?(35用3捆5根表示,30用3捆小棒表示,先算3捆+3捆=6捆也就是60根,再算60+5=65)【师板书35+30=65】(在计数器上先拨35,在十位上再拨3个珠子。
)刚才35+3在个位上拨3个珠子,现在为什么要在十位上拨3个珠子呢?回答得真好,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掌声送给他。
不摆小棒你能说说35+30的计算过程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师小结:35+30=6535是两位数,30也是两位数而且是整十数这就根,再算3捆+8根=38根生3:我在计数器上先拨35,因为加3个一所以在个位上再拨上3个珠子就是38.生:因为30是表示3个十所以在十位上拨3个珠子是我们今天学的两位数加整十数,(出示课题的后半部分)那么在计算两位数加整十数时我们该注意什么呢?(要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再与个位上的数相加)。
【出示课件】3、观察比较,小结算法。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跟同桌说说。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两个算式在算法上虽有不同但都有一个相同点就是把相同单位的数相加。
【板书】三、巩固练习(8分钟)在数学王国里到处都有挑战,你们想利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来迎接挑战吗?1、学生在书上完成做一做的第2题【出示课件】讲评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有个小朋友名字叫马虎,为什么叫马虎,因为他计算特粗心。
老师布置的作业他很快就做完了,现在请小朋友们来当小老师给他批改一下作业好吗?53+20=5545+3=755+31=8164+30=673、游戏:摘苹果小朋友们真厉害!为了奖励大家老师要带你们去果园里摘苹果,(出示苹果图)游戏规则:一个小朋友在答题时,其他小朋友就当小法官,每算对一题就奖一个苹果。
四、课后小结(2分钟)今天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五、作业:练习十五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六、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35+3=3835+30=65先算:5+3=8先算:30+30=60再算:30+8=38再算:60+5=65相同单位的数相加生:35+3是先把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加再跟十位上的数加;第二个算式是先把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加再跟个位上的数加。
教学反思: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
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就先设计了两组口算题,通过让学生比较它们在计算上的不同之处,从而帮助学生重温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相加、减的认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传统的计算教学比较枯燥,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充分利用课本“发新书”这一情景图,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
首先,放手让学生提出有关加法的问题。
学生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提出的加法问题有些为已学知识,需要教师酌情引导,以免偏离主题。
在探讨算法时,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
算法的多样化增加了学生思维的活动量,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
课堂上,学生确实也提出了很多算法。
当然无论怎样算,最后都要让学生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另外我在练习的设计上进行了改变,这节课的练习有基本练习,变式练习,趣味练习和应用体验。
这些练习的设计紧紧围绕着本课的重点,分层次练习,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知识。
在整个练习阶段,通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练习,引导了学生把一位数加两位数、整十数加两位数归结为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进行计算,促进学习的迁移。
特别是符合了一年级儿童年龄特征的游戏,很好地调节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真正实现了人人参与,人人学会,又应用了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创新精神。
我认为这种开放式分层次练习在以后的教学中也值得继续发扬。
遗憾的是在教学时,忽视了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
在教学和探究算法时,理性够多,感性不足,未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利用直观性的教学,如利用学具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导致了中下生对算理的一知半解。
今后教学中要多利用直观性的教学,或者多让学生动手实践,这样学生理解题的方法和算理会记忆更加深刻。
名人说过“教学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坚信我能在这不断的遗憾和改进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