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课标Ⅱ卷作文试题分析:关注教材写作“隐性”关联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新课标Ⅱ卷作文试题分析:关注教材写作“隐性”关联

一、作文试题总体评价

2023年新课标Ⅱ卷的作文试题,令人耳目一新,很好地体现了课标、课程和测评的统一,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

从作文命题形式上看,与教育部四省联考一致,紧扣试卷内部阅读材料,整合阅读关联性内容,言简意赅地指向青少年个人成长话题,可谓是以文化人,创新命题形式,落实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的“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从作文命题理念上看,这种读写结合型的作文新题型,符合高中语文统编教材读写高度一体化的编排特点,将写作与阅读整合,打通读和写,考生能有广阔的写作空间,与教材形成“隐性”关联,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整合观念;从作文试题考题能力看,降低阅读量,关注现实底层逻辑,强化问题解决意识,注重考生真思考,从提高应试技巧,转变为培养学生实际表达能力,这就落实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考查应体现的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的思想要求。有利于引发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独到的见解,也贯彻了新一轮课改的核心精神。总体来说,这是一道教考评衔接一致,读写思一体,有亲和力的好题。

二、作文考查特点

作文材料极简,与试卷阅读相连。今年不少师生感叹,文字量减少,题干简洁,喜出望外。但这并不代表今后语文高考阅读量减少就成为

一种趋势。笔者认为,首先它本身是一道从试卷内其他模块的材料中衍生出来的读写结合的新题型,已经省却大部分的材料说明性语言。其次由于首次在高考全国卷中正式使用,这回是和语言运用题进行了弱关联,并没有把情境放置在整段材料中,只是截图观点型句子作为写作背景,目的也是为了让考生有个逐步接受的过程,避免阅读障碍造成审题立意的困难。再次这也是一种浸透思辨性的视角看法,多和少本身就是辩证的一对关系,对于阅读理解力强的学生,信息多并不是坏事,反而是审题的路标,对于部分阅读理解力偏弱的学生,信息多容易花费大量时间,不得要领就陷入障眼法中走不出来。你不能说哪个好与不好,这与选取的阅读文本也有一定的关系。我们看这种变化趋势,要看到本质,这种新考法,在于引导日常的教与学的转变,能够在阅读上有迁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读、思、写之间转换,做到深入阅读、延伸思考、个性写作。

高度贴近生活,关注成长重思辨。纵观近三年新课标Ⅱ卷的作文试题变化,从2020年的“带你走近”体现文化自信,到2021年的人字“描红”谈为人处世,到2022年的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紧密相关,再到今年回到内修,有承继性和创新性。立足学生生活,尊重成长规律,倾听青少年心声,鼓励个性表达与发展,回归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来了。考生可以用文字表达内心,谈自己个人规划自己的成长历程,贯穿了国家在立德树人这个基本的人文关怀导向,又立足于语文学科特点,把写作过程内化为考生自我教育的一个过程。自我的空间,不仅有必要,但又不能矫枉过正,成为一种封闭的空间,它是

开放的、流动的,兼容并蓄,内外兼修的,这又属于对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辨能力。

教考衔接紧密,相连教材内容。教育部考试院《2022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灵活运用显性关联和潜在关联两种方式,引导教学重视教材、用好教材,将功夫下在课堂内,以提升课堂质量的方式来提高学生成绩”。无独有偶,《中国高考报告(2023)》:“高考命题会以教材中的知识为蓝本进行改造。”正如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编者王本华所说,高考语文试题和教材的关联,显性部分让一线教师很高兴,但更要关注隐性的内容。笔者认为,由显性的关联,逐步过渡到隐性的关联,才是今后考查能力的一大趋势,也是真正走向语文核心素养的高阶思维途径。2023年新课标II卷作文,“安静一下不被打扰”,其实就是高中部编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寂静的审美”的写作心理体现。但充其量,这也只是算在与教材写作专项训练和写作资源上肉眼可见的“显性”“联姻”,若观察这种打通读和写,关联人生与他人、社会关系的思考,在深层的理念上是完全展示了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秉持读写高度融合的大语文理念,将写作与阅读整合编排,以期充分发挥读写间的互促作用。这才是一线教师应好好思考的,在教材的花园里挖呀挖,种什么样的种子,开什么样的花。

三、如何写好这一篇

整体上看,作文材料本身已经给出了青少年的空间的意义,就是可以放松、沉淀、成长。写“青少年的空间”存在意义,对三个关键词内在递进式关系阐述,是非常直观的。倘若本着写作就是解决问题的高阶

思维,谈怎样才能实现这种个人成长的空间,可以看出一个人平常的写作能力和综合素养。无论怎么写,纵向思索,至少有两个维度,值得大家思考:

一是命题人的存在意图。考场作文不可能不顾命题人的意图,而大放厥词。考生的作文,至少有两个阅读对象,一个是直接的阅卷老师,另一个是藏在作文试题背后的出题人。那么考生写作文,也需要模拟对面坐着命题人,你需要通过一支笔与其倾谈沟通,表达你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语言能力。命题人的意图显而易见,在社会转型快速变化时期,面对当下高竞争、内卷的现实下,很多人失去了自我的空间,一只命运的大手正在俯下身子做出与青少年示好做知心人的态度,那么考生正面写这个空间的存在必要、措施和意义是切中考核上来的。

另一是考生的独立思考。如果都在一味表达这种对自我空间的诉求,希冀理解,无疑造成同质化的表达,作文格局不高。如果在正向思考又能反向辩证思考,警惕沉浸在安静的一隅,固步自封。成长的安静空间,不应该是不被打扰的孤岛,恰恰相反,个人在自我确立后,走出个人的空间,思考与他人、社会的交互关系,投入时代浪潮中,才是当代赋予青少年的历史使命,也是自我赋能的价值意义。

四、今后在教与学双向备考启示

1.吃透教材写作系统编排特点,关注教材写作与考试的“隐性”关联

由于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使用时间不长,且教材写作系统各内部在编排上变化之大,加之这方面的写作系统学术研究较少,种种原因导致一线教师在统编教材写作系统各组成内容的认识和使用上存在较大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