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睡眠期脑电波的改变及成熟过程
睡眠生理学中的睡眠周期和脑电波研究

睡眠生理学中的睡眠周期和脑电波研究睡眠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生理和心理作用。
睡眠生理学研究睡眠的天然规律和机制,其中睡眠周期和脑电波是睡眠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睡眠周期睡眠周期是指人体在整个睡眠过程中经历的一系列重复的睡眠阶段。
根据脑电图(EEG)和眼球运动(EOG)信号的变化,国际上通常将睡眠分为多个阶段,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快速眼动期(REM)睡眠和非快速眼动期(NREM)睡眠。
1. 非快速眼动期(NREM)睡眠NREM睡眠又分为三个阶段,依次为N1、N2和N3阶段。
(1)N1阶段:该阶段是睡眠将要开始或从REM睡眠转入NREM睡眠的过渡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体的肌肉松弛,人的意识逐渐淡化。
(2)N2阶段:这是人体进入睡眠的真正开始阶段,约占总睡眠时间的一半以上。
脑电波开始变得较为规则,睡眠的深度相对较浅。
(3)N3阶段:也称为慢波睡眠,是人体进入深度睡眠状态的阶段。
脑电波的振幅变得非常高,频率变得非常低。
此时,人的肌肉松弛,血压和呼吸率降低。
2. 快速眼动期(REM)睡眠REM睡眠是睡眠周期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它的特点是眼球快速运动,脑电波与清醒时相似,而肌肉却处于麻痹状态。
此时梦境产生的概率较大,身体的能量储备得到恢复。
二、脑电波研究脑电波(Electroencephalogram,EEG)研究通过记录不同脑区电活动的变化,用来研究睡眠的不同阶段和特征。
1. α波α波是指一种频率较低的脑电波,通常出现在清醒和放松状态下。
α波有助于人的注意力集中和放松,当人闭上眼睛时,α波的振幅会增加。
2. β波β波是一种高频率、低振幅的脑电波,通常在清醒状态下出现。
β波活动与人的觉醒程度和大脑活跃度相关,当人处于专注或思考状态时,β波会增加。
3. θ波θ波是一种频率较低的脑电波,通常在睡眠状态、深度放松或潜意识思维过程中出现。
θ波的出现与人的创造力、潜意识的调整和学习记忆能力有关。
4. δ波δ波是一种非常低频的脑电波,通常出现在深度睡眠和昏迷状态下。
第六节觉醒、睡眠与脑的电活动

第六节觉醒、睡眠与脑的电活动
一、脑电活动
1.自发脑电活动:
大脑皮层产生的自发的节律性的电位变化。
2.皮层诱发电位:
感觉传入系统或脑的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在皮 层某一局限区域引出的电位变化。
第六节觉醒、睡眠与脑的电活动
(一) 脑电图
脑电图: 在头皮上用双极或单极记录到自发 脑电活动。
1. 睡眠的时相
(1)慢波睡眠 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
Ⅰ期(入睡期)
α波减少,θ波增多
Ⅱ期(浅睡期) θ波背景上的睡眠梭形波
Ⅲ期(中度睡眠期) δ波20%~50%
Ⅳ期(深度睡眠期) δ波>50%
(2)异相睡眠 去同步化快波
第六节觉醒、睡眠与脑的电活动
睡眠时相的交替
第六节觉醒、睡眠与脑的电活动
反应
慢波睡眠
第六节觉醒、睡眠与脑的电活动
3. 睡眠发生机制
(1) 神经生物 慢波睡眠
①下丘脑后部、丘脑髓板内核群邻旁区和丘脑 前核的间脑区域;
②脑干尾端上行抑制系统; ③视前区和Broca斜带区的基底前脑
快波睡眠
脑桥被盖外侧区胆碱能神经元,脑桥-外侧
膝状体-枕叶锋电位(PGO)是异相睡眠启
动因素
第六节觉醒、睡眠与脑的电活动
② 同步电活动主要依靠丘脑;
③ 一定同步节律的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的 活动,促进了皮层电活动的同步化。
第六节觉醒、睡眠与脑的电活动
(二)皮层诱发电位
第六节觉醒、睡眠与脑的电活动
次反应
后发放
主反应
1) 主反应:先正后负双相波 反映皮层大锥体细胞综合电活动兴奋初期
2) 次反应:主反应之后的持续性须发反应 3) 后发放:正相周期性电位变化
睡眠中的脑电波模式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睡眠中的脑电波模式及其对健康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睡眠及其影响的重视,有关睡眠中脑电波的研究不断增加。
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技术成为研究睡眠过程中脑电波活动的重要手段,有助于了解睡眠过程中产生的不同脑电波模式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一、睡眠中的脑电波模式睡眠中的脑电波活动可分为不同的频率段,分别对应睡眠的不同阶段。
发生在唤醒状态(Wakefulness)的脑电波为beta波(12-30 Hz),表示大脑皮层处于警觉状态。
当进入轻度睡眠阶段(Light Sleep)时,脑电波活动的频率开始变慢,出现alpha波(8-12 Hz),大脑皮层处于较为放松的状态。
随着进入深度睡眠阶段(Deep Sleep)的深入,出现Theta波(4-8 Hz),这是深度睡眠的标志之一,表明大脑皮层进入较为静止的状态。
最深的睡眠阶段,即快速动眼睡眠(Rapid Eye Movement,REM)阶段,出现的则是Beta波和Theta波。
二、脑电波模式对健康的影响1、帮助大脑清理代谢产物深度睡眠阶段时,会产生许多有益于大脑的代谢产物,如蛋白质的降解产物、甘露醇等,这些代谢产物通过淋巴系统和血液循环排出体外。
近期相关研究表明,睡眠中大脑清理排除代谢产物的作用对于大脑健康至关重要,长期睡眠不良甚至与老年痴呆等疾病有关。
2、调节心理健康学者们也在研究深度睡眠阶段与情绪调节的关联。
研究发现,睡眠不足、深度睡眠时间不足与情感调节能力不足及心理疾病有关。
有关调查表明,睡眠不足或睡眠不佳的人,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
3、增强认知能力学者注意到,深度睡眠阶段对大脑认知能力具有重要贡献。
研究表明,人类对于语言等认知类任务的表现,与深度睡眠阶段的时间和质量有关。
睡眠中的大脑可以高效处理刺激,并且进行信息整合,有助于提高记忆、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的表现。
三、如何改善晚上的睡眠1、规律的作息时间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建立一个健康的睡眠周期。
非快速动眼阶段 变化规律

非快速动眼阶段变化规律
非快眼动睡眠状态的特点是脑电波呈睡眠表现,肌肉活动较清醒时减弱,不伴剧烈的眼球运动。
NREM可分为四个阶段,即I、II、III、IV四期,其中I、II期称“浅睡眠”,III、IV期称为“深睡眠”(慢波睡眠)。
刚入睡时,脑电波中的波逐渐消失,出现一些不规则波形并混有小振幅波,此时即进入第一阶段睡眠,相当于平常的磕睡期或朦胧期,持续时间因人而异,此期称I期非快眼动睡眠。
进入第二阶段睡眠即II期非快眼动睡眠,脑电图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时地出现一种特殊的纺锤波,波幅先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形似纺锤,频率每秒12-14次。
此期睡眠最长,占总睡眠时间的50%左右。
进人第三阶段即III期非快眼动睡眠,脑电波频率明显变慢,每秒4-7次,波幅增高,呈每秒0.5-3次的极慢波即γ波,此期占总睡眠时间的3%-8%。
睡眠最深的要数第四阶段即IV期非快眼动睡眠,此期占总睡眠时间的10%-15%。
第Ⅲ、IV阶段又合称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 SWS)或δ睡眠,因为睡眠程度很深,所以又叫深睡眠,是十分有意义的睡眠阶段。
较为特殊的快眼动睡眠即REM睡眠期,虽然它仍属于睡眠阶段,但与非快动眼睡眠的差别不亚于睡眠与醒觉的差别。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1.1 睡眠
(一)睡眠的阶段
1 轻度睡眠 • 主要为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α波。该阶段,个体处于浅睡状态, 心率减慢,身体肌肉放松,有时会出现全身肌肉收缩或急促的抽搐,呼吸变得 有些不规则,很容易被外部刺激惊醒。持续时间大约10分钟。
2 睡眠加深 • 脑电波开始的频率和振幅频繁变化,偶尔会出现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的、 波幅大的脑电波,称为睡眠锭,标志着睡眠已经到来。该阶段,个体较难被唤 醒,持续时间大约20分钟。
1.2 梦
(二)梦的理论
1
精神分析观点
对梦的解释最具代表性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等人认为,梦是潜 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途径。
弗洛伊德还认为,梦并不是无意义的、杂乱无章的,梦代表了个人某些愿望的满足, 即潜意识欲念的要求和冲突,因此是有意义的,也是具有独特价值的。他认为,梦 既有外显的内容,又有内隐含义。
有人认为,梦具有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存储的知识进行检 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成为梦境。
1.2 梦
梦和正常的心理活动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在知觉方面,梦者几乎不能感知外部世界,完全被变化多端的梦境所取代; 在操作方面,除了眼动和男性生殖器的活动外,人的肢体动作大都停止; 在思维方面,梦中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梦者尽管睡着,却
1.2 梦
(一)梦的发生
在睡眠状态下,大脑皮层处于不平衡的抑制状态,少数神经细胞的兴奋使 一些表象被激活。由于缺乏意识的控制与调节,被激活的表象形成了离奇 的组合,这些稀奇古怪的组合使得梦境与现实生活大相径庭。
梦是在睡眠中发生的,但不是整个睡眠过程都是在梦中度过的。梦境多半 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出现,但一些概念较强的、与现实联系密切的梦也在 无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出现。人们往往能记住快速眼动睡眠被唤醒时的梦的 内容,所以,快速眼动睡眠被视为梦的一种活动标志。
睡眠分期

睡眠分期关于睡眠人的一生大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充足良好的睡眠能够使我们在白天的工作中保持头脑清醒,精力旺盛,人人都需要睡眠。
那么什么是睡眠呢?目前尚缺乏一个科学的定义,有人认为睡眠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另一些人认为睡眠是一个主动过程。
脑电图是判断清醒与睡眠及区分睡眠各期的金标准。
清醒睁眼时,描记出的脑电波是一种低幅的快波,频率在每秒13次以上,叫β波;清醒闭眼安静时,这时的脑电波和清醒睁眼时比较,波幅稍高,频率每秒8-12次,称为α波。
睡眠状态可分为两期一、非快速眼动期(non rapid eye movement period,简称NREM)特点是脑电波呈睡眠表现,肌肉活动较清醒时减弱,呼吸平稳,心率及血压略下降,不伴剧烈的眼球运动,又可分为四个阶段。
Ⅰ期睡眠:刚入睡时,脑电波中α波逐渐消失,出现一些不规则波形并混有小振幅波,此时即进入第一阶段睡眠,即Ⅰ期睡眠,相当于平常的瞌睡期或朦胧期。
Ⅱ期睡眠:脑电图出现一种特殊的纺锤波,波幅先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形似纺锤,频率每秒12-14次。
Ⅲ期睡眠:脑电波频率明显变慢,每秒4-7次,波幅增高,出现每秒0.5-3次的极慢波即δ波。
Ⅳ期睡眠,脑电表现基本同Ⅲ期,只是慢波所占比例更大。
Ⅲ、Ⅳ期睡眠合称慢波睡眠,此阶段睡眠程度很深,又叫深睡眠,是十分重要的睡眠阶段。
而Ⅰ、Ⅱ期又称浅睡眠。
二、快动眼睡眠期(rapid eye movement period,简REM)正常人一般在入睡90分钟后进入快动眼睡眠期,每夜睡眠中反复出现4-5次,每次持续约半小时,REM期特点是眼球快速转动,全身肌肉张力极度降低,肌电活动明显减弱,不时伴有肢体或身体其他部位的局部运动,心率、呼吸频率上升,血压可不稳定,男性阴茎勃起,脑电呈现Ⅰ期NREM的特点,此时如果叫醒病人,绝大多数的人会说自己正在做梦,一般都能清楚回忆梦的内容。
现总结如下:睡眠时先进入NREM期NREM期与REM期大约90分钟变换一次前半夜主要为NREM,后半夜REM出现较多入睡后醒觉时间不应该超过总睡眠时间的5%Ⅰ期睡眠占2%-5%Ⅱ期睡眠占45%-50%Ⅲ期睡眠占3%-8%Ⅳ期睡眠占10%-15%NREM占整个睡眠的75%-80%REM则占20%-25%,每夜出现4-6次睡眠的深浅睡眠是我们人类的一种生理需要,大多数人一生中的睡眠时间超过生命的1/3。
儿童睡眠期脑电波的改变及成熟过程分析

四、不同年龄阶段小儿正常脑电图 (睡眠期)
1、新生儿期(受孕龄44周内): 新生儿时期的脑电图具有与儿童和成年人非常不同的 特征,需要独立的评价方法和判断标准。
2、婴儿期(2-12个月)
(1)思睡期: 5-8个月之前,从清 醒到睡眠的过程中脑 波频率从θ频段逐渐 减慢到δ频段,没有 明显的思睡状态。 6-8个月开始,逐渐 出现思睡期波形,即 4Hz左右阵发性的θ 节律,随着月龄增加, 频率增加到5-6Hz
阵发性超同步化慢 波:为短暂出现的 3-5Hz高波幅高波幅 慢波,4-9岁最明显。
2、顶尖波(1)
又称驼峰波,是 NREMⅠ期的标志, 可延续到NREMⅡ期 早期。波形为一负相 成分为主的尖波,多 数驼峰较钝如驼峰状, 波宽125-300ms(38Hz),波幅100300μV。
顶尖波(2)
可单个出现
3、幼儿期(12-36个月)
(1)思睡期: 阵发性广泛性4-6Hz高波幅θ节律 是幼儿思睡期的重要标志,通常在 中央、顶区最明显。这种θ节律暴 发可持续到4岁。 有时在节律性θ 波之前插入一个小的棘波,波幅一 般不超过50μV,偶可达100μV, 常见于热性惊厥的小儿,但也可见 于正常小儿。除非在思睡期之后的 其他睡眠期和(或)清醒期也出现 明确的棘波或棘慢复合波,否则这 种仅见于思睡期的插入性小棘波不 属于异常现象。
K-综合波(2)
由广泛性 高波幅慢 波和一串 纺锤波组 成
K-综合波(3)
K综合波上 升支的切 迹构成一 个类似尖 慢复合波 的图形
5、睡眠期枕区一过性正向尖波(POSTS):
为睡眠中出现于枕区的单个 或连续的4-5Hz正相尖波, 波幅20-80μV, NREMⅢ 期、 NREMⅢ多于Ⅰ期、Ⅳ期 , 多见于15-35岁,亦可早至4 岁出现。POSTS有时波形较 尖,需与癫痫样放电区别。 POSTS为正相,波幅低,波 形单一,仅出现在NREM睡 眠期;而癫痫样放电正相波 较少见,且各期均可出现。 但在双极纵联时,枕区的正 相尖波波峰向上,有时容易 产生迷惑作用。
总结 正常的脑电图

四、正常脑电图•正常睡眠脑电图o思睡期慢波活动▪成人5-7Hz,低中波幅,以中央顶区为主;每次持续0.5-2s,也可散发出现。
▪儿童思睡期4-5Hz中高波幅,婴儿3-4Hz。
小儿思睡期慢波活动表现两种形式。
•持续性超同步化慢波:3-5Hz、广泛而持续、后头部突出。
1岁最明显,可持续至10岁之后。
•阵发性超同步化慢波:短阵、3-5Hz、中央顶枕波幅最高、持续1-2s、4-9岁最明显。
注意仅出现在思睡期。
▪6个月左右出现节律性θ活动;1-3岁明显的催眠节律(4-6Hz);3-5岁节律性θ活动逐渐消失。
o顶尖波▪NREMⅠ期标志;最大波幅Cz、中央顶,可扩展至额颞;负相成分为主,前后可有小的正相成分;3-8Hz、100-300μⅤ;可单个或者成对出现。
小儿可以非常高尖、波及更大范围、不对称同步。
▪轻微觉醒反应▪多数5个月时出现o睡眠纺锤▪又称σ节律:NREMⅡ期;颅顶区最大;12-14Hz、中等波幅(成人);长度0.5-2s;可左右不对称同步(只要不恒定消失在一侧。
)▪极度纺锤:波幅高达100-150μⅤ,甚至200μⅤ,长达5s,常见于癫痫或者智力低下儿童,也可见于正常儿童。
▪慢棘波样变异纺锤:小儿;6-8Hz;负相成分很尖。
▪婴儿睡眠纺锤波幅低,30-50μⅤ,长达6-8s,甚至20s。
▪第二个月后出现,12-14Hz,尖形、游走o K综合波▪高波幅复合双相或多相慢波,类似顶尖波,但是比顶尖波宽,慢波后有一个较深的正相偏转,之后跟一串纺锤。
可单个出现亦可连续重复出现。
▪轻微觉醒反应o睡眠区枕区一过性正相尖波POSTS▪枕区;正相;波幅低;散发或非节律性;睡眠各期可见;4-5Hz;可双侧同步或者不同步;双导时波峰向上。
o觉醒反应▪成人觉醒迅速▪小儿觉醒:前头部出现阵发性高波幅θ、δ节律,迅速向后头部扩散,频率渐快、波幅减低。
持续3-10s,常伴肌电活动。
或者夹杂有棘波尖波。
o足月儿出生后出生后便能良好区分清醒期睡眠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综合波(2)
由广泛性 高波幅慢 波和一串 纺锤波组 成
K-综合波(3)
K综合波上 升支的切 迹构成一 个类似尖 慢复合波 的图形
5、睡眠期枕区一过性正向尖波(POSTS):
为睡眠中出现于枕区的单个 或连续的4-5Hz正相尖波, 波幅20-80μV, NREMⅢ 期、 NREMⅢ多于Ⅰ期、Ⅳ期 , 多见于15-35岁,亦可早至4 岁出现。POSTS有时波形较 尖,需与癫痫样放电区别。 POSTS为正相,波幅低,波 形单一,仅出现在NREM睡 眠期;而癫痫样放电正相波 较少见,且各期均可出现。 但在双极纵联时,枕区的正 相尖波波峰向上,有时容易 产生迷惑作用。
顶尖波(2)
可单个出现
顶尖波(3)
可成对出现,也可 以1Hz左右的间隔 连续数个假节律性 出现。
顶尖波(4)
小儿的顶尖波 可非常高或非 常尖,酷似异 常尖波,如儿 童良性 Rolandic癫痫。 同一个病人两 者波形不同, 且顶尖波仅出 现在浅睡期, 癫痫样波一般 都持续到深睡 期。
3、睡眠纺锤:
6、觉醒反应:
小儿在觉醒过程中脑电图有明显的觉醒反应。在从 NREMⅠ期以外的任一期觉醒时,在额、中央区出现 阵发性高波幅θ节律或δ节律,并向后头部扩散,频率 渐快,波幅渐慢,持续3-10s,常伴有较多肌电活动。 觉醒反应的频率和波幅与年龄发育有关,年龄越小, 频率越慢,波幅越高,同步化程度越明显。
又称δ节律,是进入 NREMⅡ期的标志,可 以延续到NREMⅢ 期。 睡眠纺锤在颅顶区最大, 可波及两侧的额、中央、 顶区、波形为12-14Hz 的梭形节律。 NREMⅡ期早期,睡眠 纺锤主要分布在颅顶区 和中央区,频率14Hz 左右;
4、K-综合波(1)
出现于NREMⅡ期并可延续 到Ⅲ 期,主要分布在顶区 和额区。一个完整的K-综合 波由两个部分组成,首先是 一个高波幅复合双相或多相 慢波,类似顶尖波,但比顶 尖波更宽,慢波上升支上的 切迹常形成一个比较尖的成 分,类似尖慢复合波。慢波 之后多有一个比较深的正相 偏转,其后跟随一串1214Hz的纺锤波。(由一个顶 尖波和一串纺锤组成)
儿童睡眠期脑电波的改变及成熟过程
——读书报告
马
良
一、睡眠周期的发育和分化
新生儿型 发 育 过 程
觉醒
活动睡眠REM
安静睡眠NREM
婴儿型
觉醒
NREM睡眠
REM睡眠
成熟型
觉醒
NREM睡眠 Ⅰ、Ⅱ、Ⅲ、Ⅳ期 入睡过程
REM睡眠
二、成熟型睡眠周期
国际分期 潜伏期 NREM(非快速眼动睡眠) Ⅰ期 Ⅱ期 Ⅲ期
REM睡眠期去同步 化程度更明显,波 幅减低,慢波减少, 枕区可见α活动,形 成基本成熟REM睡 眠图形。
7、青年人(21-30)。
20岁以后脑电图发育基本成熟
参考文献:
刘晓燕 . 临床脑电图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6
The
end!
(2)NREM睡眠期:
顶尖波波幅可以很尖,易被误诊为Rolandic区棘波。 区别要点在于顶尖波常更高更宽,仅出现在浅睡期。 而棘波在其他睡眠期也频繁出现。睡眠期纺锤在这阶 段显示出成熟的特征,浅睡期频率在14Hz或12-14Hz, 深睡期逐渐减慢到10-12Hz。K综合波的反应也比较成 熟,为一个高至极高的复合慢波。
两种形式: (2)
阵发性超同步化慢 波:为短暂出现的 3-5Hz高波幅高波幅 慢波,4-9岁最明显。
2、顶尖波(1)
又称驼峰波,是 NREMⅠ期的标志, 可延续到NREMⅡ期 早期。波形为一负相 成分为主的尖波,多 数驼峰较钝如驼峰状, 波宽125-300ms(38Hz),波幅100300μV。
四、不同年龄阶段小儿正常脑电图 (睡眠期)
1、新生儿期(受孕龄44周内): 新生儿时期的脑电图具有与儿童和成年人非常不同的 特征,需要独立的评价方法和判断标准。
2、婴儿期(2-12个月)
(1)思睡期: 5-8个月之前,从清 醒到睡眠的过程中脑 波频率从θ频段逐渐 减慢到δ频段,没有 明显的思睡状态。 6-8个月开始,逐渐 出现思睡期波形,即 4Hz左右阵发性的θ 节律,随着月龄增加, 频率增加到5-6Hz
Ⅲ到Ⅳ期,1-3Hz高波幅 δ波及4-6中-高θ波逐渐增 多。
Ⅲ到Ⅳ期,1-3Hz 高波幅δ波及4-6 中高θ波逐渐增多。
(3)REM睡眠期
以低-中波幅去同步化 图形为主。
4、学龄前期(3-5岁)
(1)思睡期: 可见明显的α节律解体过 程。3岁以后4-5Hz节律 性θ活动开始减少,6岁 时很少见.同时出现阵发 性θ活动。
REM睡眠 期慢波活 动减少, 去同步化 程度增加。
(3)觉醒期:
阵发性慢波活动过程缩短,频率增加,以高波幅θ频 段的活动为主。
6、青春期(13-20岁)
(1)思睡期:具有典型的α解体过程,表现为持续时 间较长的低波幅快慢混合波。阵发的θ活动已很少见。
(2)睡眠期和觉醒反应:
顶尖波、睡眠纺锤和K综合波的电压较学龄期儿童低, 波形也不太尖,但仍比成年人略高。Ⅱ期睡眠时可有 较多的枕区一过性正相尖波。
(2)NREM睡眠期:
浅睡期顶尖波和K-综合波的尖波成分比幼儿期更突 出,,睡眠纺锤则较少表现为尖波形态。深睡期后头 部的极高波幅多位相慢波不如幼儿期突出。
(3)REM睡眠期:
仍为去同步化快波并混有较多慢波。
5、学龄期(6-12岁)
(1)思睡期:6岁后,思睡期的节律性θ活动暴发逐 渐减弱。10岁以后,从清醒到睡眠过程的脑电变化逐 渐发育成熟,思睡期出现明显的α节律解体,代之以 低波幅的快、慢复合波形。
顶尖波和K-综合 波一般在出生后 5个月左右出现, 5-6个月时的顶 尖波波幅较高, 波形宽钝。K-综 合波在这一时期 常波幅较低。
(3)REM睡眠期
REM睡眠的比例在出生后第一年逐渐减少,出生时 REM睡眠为50%,3-5个月时为40%,12-24个月时减 少到30%。婴儿REM睡眠期有时在枕区出现尖形的慢 波活动,足月出生6周时2Hz左右,12-16周时2-4Hz 左右。
(2)NREM睡眠期:
幼儿阶段的NREM分期已经相当清楚。 Ⅰ期睡眠可见十分突出的顶尖波,为进入Ⅰ期睡眠 的标志。波幅很高,但与学龄前期比波形较钝,在中 央、顶区最明显。此时K-综合波也较多,波形常常比 较简单,缺乏明显的尖波或切迹成分。 Ⅱ到Ⅲ 期睡眠时额中线可见12Hz或更慢的纺锤波。 婴幼儿期睡眠可见高波幅多位相慢波活动,表现为 0.75-2Hz、200-300μV甚至更高。
Ⅳ期 REM期(快速眼动睡眠 )
深睡期 REM睡眠
三、正常睡眠脑电图形
1、思睡期慢波活动: 在思睡期向入睡期过渡时,可反复出现阵发性同步化 慢波活动,称为思睡期慢波活动。儿童思睡期可见45Hz中-高波幅θ活动,婴儿期可为3-4Hz慢波活动。
两种形式:(1)
持续性超同步 化慢波:表现 为3-5Hz的广 泛而持续的慢 波活动,1岁 前最明显。
睡眠深度 思睡期 / 入睡期(非常浅睡期) 浅睡期 中睡期
脑电图 α节律解体,散在α波,低波 幅θ波,阵发性θ节律 / 阵发性θ节律,顶尖波 睡眠纺锤,K综合波,少量顶 尖波 2Hz以下高波幅慢波占20%50%, K综合波,少量睡眠纺 锤 2Hz以下高波幅慢波占50%以 上,少量K综合波 低——中波幅去同步化混合波
(2)NREM睡眠期:
婴儿NREM分期不明显。 慢波睡眠主要为0.75-3Hz的高波幅慢波活动,波幅在 100-200μV,枕区最突出,可以超过200μV。
睡眠纺锤一般在2个月 时出现,频率为12-15 症状,多为13-14Hz, 波幅较低,在30-50μV 左右,主要位于双侧中 央、顶区。常表现为负 相成分较尖而正相部分 圆顿,是婴儿期睡眠的 重要标志。
3、幼儿期(12-36个月)
(1)思睡期: 阵发性广泛性4-6Hz高波幅θ节律 是幼儿思睡期的重要标志,通常在 中央、顶区最明显。这种θ节律暴 发可持续到4岁。 有时在节律性θ 波之前插入一个小的棘波,波幅一 般不超过50μV,偶可达100μV, 常见于热性惊厥的小儿,但也可见 于正常小儿。除非在思睡期之后的 其他睡眠期和(或)清醒期也出现 明确的棘波或棘慢复合波,否则这 种仅见于思睡期的插入性小棘波不 属于异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