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耕作法新选.
耕作学——精选推荐
![耕作学——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2b7a5994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54.png)
耕作学耕作学名词解释:1、持续农业:是既满⾜当代⼈的需求,⼜不对后代满⾜其⾃⾝需求的能⼒构成危害的农业。
2、作物布局:是指⼀个区域或⽣产单位作物结构和配置的总称。
3、轮作:在同⼀块⽥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种植⽅式。
4、免耕:⼜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不⽤犁、耙整理⼟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育期间不使⽤农具进⾏⼟壤管理的耕作⽅法。
5、茬⼝:是指在连轮作中给与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6、时⽇积:指作物维持⼀定叶⾯积的数⽬与叶⾯积的乘积。
7、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长后期的株⾏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式,也称为套种,串种。
8、休闲:是指在⽥地上全年或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以息养地为⽬的的⼟地利⽤。
9、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个地区和⽣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10、LER:是指⼟地当量⽐,⽤来衡量间作对⼟地利⽤程度的指标。
间作作物⾃然亩产量/单作产量。
11、复种指数:是指全年总收获⾯积占耕地⾯积的百分⽐。
12、⽣态位:指⽣物在完成其正常的⽣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综合适应特征。
13、种植制度:是指⼀地去⽕⽣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式的综合。
14、冠竞争:是指复合群体内的光的竞争。
15、边际效⽤:是指作物边⾏的⽣态条件不同于内⾏,由此⽽表现出来的特有产量效益16、⼟壤耕作:是指通过农机具的机械⼒量作⽤于⼟壤,调整耕作层和地⾯状况,以调节⼟壤⽔分、空⽓、湿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17、⽣态适应性:指农作物的⽣物特性及其对⽣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18、根竞争:是指复合群体中作物间⽔分和养分的竞争。
19、农业资源:是指⼈类从事农业⽣产、经营过程所需要的全部物质要素及信息。
20、间作:是指在同⼀⽥地上于同⼀⽣长期内,分⾏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式。
农业土地耕作技术规范
![农业土地耕作技术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b15ee89c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bc.png)
农业土地耕作技术规范一、耕地准备1、土地清理在进行耕作前,需要清理土地上的杂草、残茬、石块等杂物,以保证耕作的顺利进行。
对于较大面积的土地,可以使用机械清理设备;对于小块土地,则可以采用人工清理的方式。
2、土壤翻耕根据土地的类型和种植作物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翻耕深度。
一般来说,旱地翻耕深度在 20 30 厘米左右,水田翻耕深度在 15 20 厘米左右。
翻耕时要注意保持土壤的疏松和均匀,避免出现大块土坷垃。
3、平整土地翻耕后,使用耙地机或耢等工具对土地进行平整,使土地表面平整,高低差不超过 5 厘米,以利于灌溉和排水。
二、播种与栽植1、种子选择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和种植季节的优良品种,并确保种子的纯度和发芽率达到国家标准。
2、播种时间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习性和当地的气候条件,确定最佳的播种时间。
一般来说,春播作物在气温稳定通过 10℃时进行,夏播作物要在麦收后及时播种,秋播作物则要在立秋前后完成播种。
3、播种方式常见的播种方式有条播、撒播和点播。
条播适用于小麦、玉米等作物,行距要根据作物的品种和生长特性进行合理调整;撒播适用于小粒种子的作物,如油菜等,但要注意播种均匀;点播适用于豆类、花生等作物,株距和行距要根据作物的要求进行控制。
4、栽植技术对于需要移栽的作物,如蔬菜、果树等,要注意保持根系完整,移栽时要浇足定根水,提高成活率。
三、施肥管理1、肥料选择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的营养需求,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
有机肥如农家肥、绿肥等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化肥如氮肥、磷肥、钾肥等能够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大量元素。
2、施肥时间基肥一般在耕地前施入,以有机肥为主;追肥要根据作物的生长阶段和需肥规律进行,通常在苗期、花期、结果期等关键时期进行追肥。
3、施肥方法施肥方法有撒施、条施、穴施等。
撒施适用于基肥,将肥料均匀撒在地表后翻耕入土;条施和穴施适用于追肥,将肥料施在作物根系附近,以提高肥料利用率。
四、灌溉与排水1、灌溉方式常见的灌溉方式有漫灌、喷灌、滴灌等。
耕作制度-文档资料
![耕作制度-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3621cc8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28.png)
在同一块地里,一个生长季节只种植一种作物的方式。
3.混作:在同一块地里,同期混合种耕作制度植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4.套种:是指将两种生长季节不同的作物,在前作未收地理科:张隆家整理如在小麦生育后期套播玉米,既可提早玉米的播种期,又获前于行间套播后作的种植方式。
耕作制度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为了达到持续高产所采取的全部农田技术措施。
它主要包括避免了双夏农活紧张问题。
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制、施肥和杂草防除制度等环节。
(二)间作套种增产的原因:1.立体利用空间,连续利用时间,协调作物之间的争地矛盾;是种植制度对天然生态系统成层性的摹拟 ; 2.用地养地相结合:禾本科—豆科 ; 套种,可减少地面裸露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者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及其在时间(种植顺序)和空间上(种植地点)时间,保持水土; 3.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 ; 4.利用边行优势; 5.增加作物的抗逆能力:的配置安排。
具体是指:在一个地区或者生产单位种什么作物和品种、每种作物的种植方式、作使农田生态系统复杂化,作物群体的抗逆性增强。
物之间应如何安排及种植地点等内容。
其内容包括作物布局、复种或者休耕、单作、间作套种、 (三)间作套种的技术要点轮作或者连作等等。
1.要合理搭配不同的作物种类和品种:?从株型来说,要一高一矮,如玉米与花生的搭配 ;一、作物布局作物 ?地上部份要一胖一瘦,即松散型与紧凑型作物搭配,如芝麻与绿豆混作;?作物的叶片要一布局的概念:决定一个地区或者生产单位(农场或者农户)种什么作物和品种,种多少和种在哪里圆一尖,即阔叶与窄叶的搭配,如棉花与小麦套种;?从根系分布来说,要一深一浅 ;?用等问题的安排;即农作物在空间上的安排。
作物布局的重要性:1.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地作物和养地作物要相互搭配。
生产条件,促进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全面发展;2.解决作物生产中争时、争地、争水肥、 2.采用适宜的配置方式和比例:有行间、带状间、套播等方式; 行比可根据作物的主次和生育争劳力等一系列矛盾,掌握生产的主动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2021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2021年修订)](https://img.taocdn.com/s3/m/51147fdc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e3.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2021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1.07.02•【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43号•【施行日期】2021.09.01•【效力等级】行政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4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已经2021年4月21日国务院第132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现予公布,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
总理李克强2021年7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1998年1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6号发布根据2011年1月8日《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订根据2014年7月29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订2021年7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43号第三次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章国土空间规划第二条国家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土地开发、保护、建设活动应当坚持规划先行。
经依法批准的国土空间规划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已经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不再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
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前,经依法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继续执行。
第三条国土空间规划应当细化落实国家发展规划提出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要求,统筹布局农业、生态、城镇等功能空间,划定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
国土空间规划应当包括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和规划用地布局、结构、用途管制要求等内容,明确耕地保有量、建设用地规模、禁止开垦的范围等要求,统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用地布局,综合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合理确定并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第四条土地调查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土地权属以及变化情况;(二)土地利用现状以及变化情况;(三)土地条件。
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有关问题的通知
![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有关问题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b9841c22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bb.png)
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有关问题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日期】2021.11.27•【文号】自然资发[2021]166号•【施行日期】2021.11.2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有关问题的通知自然资发[2021]16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去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作出了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的决策部署,但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2020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和督察执法情况看,一些地方违规占用耕地植树造绿、挖湖造景,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一些工商资本大规模流转耕地改变用途造成耕作层破坏,违法违规建设占用耕地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严重冲击耕地保护红线。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落实《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严格耕地用途管制,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
各地要结合遥感监测和国土变更调查,全面掌握本区域内永久基本农田利用状况。
1.永久基本农田现状种植粮食作物的,继续保持不变;按照《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三条明确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范围,现状种植棉、油、糖、蔬菜等非粮食作物的,可以维持不变,也可以结合国家和地方种粮补贴有关政策引导向种植粮食作物调整。
种植粮食作物的情形包括在耕地上每年至少种植一季粮食作物和符合国土调查的耕地认定标准,采取粮食与非粮食作物间作、轮作、套种的土地利用方式。
2.永久基本农田不得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
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种植苗木、草皮等用于绿化装饰以及其他破坏耕作层的植物;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挖湖造景、建设绿化带;严禁新增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建设畜禽养殖设施、水产养殖设施和破坏耕作层的种植业设施。
等高耕作措施、覆盖耕作措施、免耕措施详解
![等高耕作措施、覆盖耕作措施、免耕措施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ba25a3f528ea81c758f578c4.png)
国外的免耕法常由三个环节组成:
(1) 覆盖 利用残茬秸秆、控制生长的牧草、 石砾、木屑等作为覆盖物。 (2) 广谱性除草剂 于播种时进行土壤处 理。 (3) 联合作业 采用免耕播种机使喷药、施 肥、播种、覆土、镇压一次完成。 残茬或秸秆覆盖与除草剂的使用是形成免 耕的两个重要环节。
(三)少、免耕存在的问题 (1)多年少免耕后多数土壤有变紧实的趋势; (2)耕作表层有机质和养分富化而下层贫化; (3)影响肥料与残茬的翻埋,土肥难于融合; (4)杂草虫害增多; (5)残茬覆盖导致地温下降。
(四)少、免耕与常规耕作的比较 1、常规耕作的优点
A可以因地制宜地创造一定深度和适宜松紧 度的土壤耕作层; B当年控制田间杂草和防治病虫害的效果较好;
C犁壁翻转土壤垡片,覆盖效果好,有利于耕茬、 肥料的翻入,耕后地面较为清洁。
(四)少、免耕与常规耕作的比较 2、常规耕作的缺点 A干旱地区易蒸发失墒,多雨湿润地区易蓄水 积墒,在水分上很难调节; B耕层土壤常太松,地面裸露,易遭受水蚀和 风蚀, 改变了耕层原有的土壤微生物区系,促 进好气性分解,土壤有机质矿化过甚;
一、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种类
1
以改变微地形为主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 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的覆盖耕作法 以改变土壤物理性状为主的少耕、免耕法
2
3
1 以改变微地形为主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
等高耕作
沟垄耕作
区田 圳田 水平犁沟
等高耕作
概念 在坡耕地上沿等高线进行犁耕和作物种植,以保持水 土,提高抗旱能力的农业耕作方法。 特点 沿等高线垂直于坡向进行横向耕作。
砂田的耕作管理
1、松砂:收获后播种前,旱砂田在大雨暴雨后
2、播种 3、施肥.
农田种粮的方法
![农田种粮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778f237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a6.png)
农田种粮的方法农田种粮的方法农田种粮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
在实际操作中,采用科学的种植方法可以提高粮食产量,保证农民的收益,同时也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农田种粮方法。
一、轮作休耕法轮作休耕法是一种常见的种植方法,它的原理是通过轮换不同的作物,使土地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具体操作方法是在同一块土地上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如小麦、玉米、豆类等,同时在一定的时间内让土地休耕,使土壤得到充分的修复和恢复,从而提高粮食产量。
二、有机肥料施用法有机肥料施用法是一种环保的种植方法,它的原理是通过施用有机肥料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从而增加粮食产量。
具体操作方法是在种植前或种植过程中,将有机肥料施入土壤中,如畜禽粪便、厨余垃圾等,这些有机肥料可以提供充足的养分,促进作物生长,同时也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三、科学施肥法科学施肥法是一种科学的种植方法,它的原理是通过合理施肥来提高土壤肥力,从而增加粮食产量。
具体操作方法是在种植前或种植过程中,根据土壤质量和作物需求,科学施用化肥和有机肥料,保证作物得到充足的养分,同时也避免了过度施肥带来的环境污染。
四、耕作制度改良法耕作制度改良法是一种改良传统种植方法的新型种植方法,它的原理是通过改良耕作制度,提高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
具体操作方法是采用深翻、浅耕、中耕等不同的耕作方式,根据土壤质量和作物需求,合理选择耕作方式,从而达到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目的。
总之,农田种粮的方法有很多种,选择合适的种植方法可以提高粮食产量,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有利于农民的收益。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土壤质量、作物需求和气候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种植方法,从而实现高效、环保的种植目标。
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8529e0e29ec3d5bbfd0a7455.png)
保护性耕作技术第一集主持人:我国是农业大国,传统的耕作方式是作物收割后需进行秋耕或春耕作业,以保证播种新作物时有适宜的土壤。
但是,近年来这种传统的耕作方式受到了挑战。
农业科学家提出了一项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即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水蚀以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
我们请中国农业大学的李洪文教授老师介绍保护性耕作技术。
1、主持人:什么是保护性耕作?专家:保护性耕作是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
耕作的目的是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主要是疏松土壤、除草和翻埋肥料,除草可以用除草剂,也可以采取人工和机械除草。
土壤有合适的容重、孔隙度,可以有利于土壤中水、肥、气、热的交换流通,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长,满足作物生产的需要。
一般的壤土总孔隙率要大于50%,充气孔隙率大于10%,才能较好地满足作物生长需求。
2、主持人:我国现在以“免耕法”为基础的保护性耕作疏松土壤有哪些特点?专家:总体可概括为四点:(l)根系松土:作物的根系死亡腐烂后,留下大量孔道,可以进行水分入渗、运移、气体交换。
免耕时间愈长,孔道积累愈多,对作物生长愈有利。
但经过翻耕,这些孔隙就被破坏,好像多年建设的城市被炸弹炸毁了一样。
所以,实施保护性耕作切忌翻耕。
(2)蚯蚓松土:由于土壤长期未人工翻耕和大量秸秆根茬的保留,为土壤中已有的生物活体生存繁衍提供了适宜的客观环境条件,如蚯蚓、微生物等。
这样,蚯蚓在不断地制造孔道,所造孔道粗细适当,是很好的水、气、肥、热通道,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耕层。
根据中国农业大学等在山西临汾的测定,传统耕作小麦地没有蚯蚓,保护性耕作6年麦地有蚯蚓3~5条/m2,10年以后有10~15条/m2。
澳大利亚昆士兰试验站15年对比经验,少耕和免耕地的蚯蚓含量分别为33和44条/m2,而传统耕作是19条/m2。
旋耕对蚯蚓有很大杀伤性,从这一观点看,保护性耕作也不宜采用旋耕作业。
农田耕作操作规程
![农田耕作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ee6d76c3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93.png)
农田耕作操作规程一、前期准备1. 土地选择选择适宜的耕地是提高农田耕作效益的重要保障。
优质的耕地应当具备土壤肥沃、排水良好、坡度适宜等特点。
在选择土地时,应注意避开湿地、沼泽、土质偏瘠或受盐碱化影响的区域。
2. 土壤改良对于土壤肥力不足或有机质含量较低的土地,应进行适当的土壤改良措施。
例如,可以通过施加有机肥料、矿质肥料、石灰等方式来提高土壤的肥力,并调整土壤的酸碱度。
3. 农机选择根据不同耕作方式和作物类型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农机具,如拖拉机、播种机、犁耙等。
同时,要定期对农机进行保养和维修,确保其正常运行。
二、耕作操作流程1. 犁耕犁耙是一种常用于耕作的工具,通过犁耙可以使土壤疏松、改善通气性,为作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在犁耕前,需要确定犁耙的深度和角度,以及耕作的方向,以避免土壤的过度破碎或损坏。
2. 播种在进行播种前,需要对种子进行筛选、消毒等处理,以确保种子的质量。
在播种时,要按照作物的生长需求和密度,合理地安排种植间距和行距,保证作物能够充分利用土壤的养分和水分资源。
3. 施肥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选择适当的肥料进行施用。
施肥时要注意控制施肥量,避免肥料浪费或过量使用。
同时,还要选择合适的施肥方式,如地面施肥、沟施肥、叶面喷施等,确保养分能够有效地被作物吸收利用。
4. 灌溉农田的灌溉是保证作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环节。
在灌溉前,要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量和土壤的湿度,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和灌溉量。
可以采用滴灌、喷灌、渗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5. 病虫害防治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是保护作物免受伤害的关键。
在农田耕作过程中,要定期巡视农田,观察作物的生长状况,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可以使用农药、生物制剂等进行防治,注意合理使用,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负面影响。
6. 除草及时进行除草可以减少杂草对作物生长的竞争,保证作物能够充分吸收养分和充足的阳光。
根据不同的作物和杂草类型,选择合适的除草方式,如人工除草、化学除草剂等,并注意保护作物免受除草措施的影响。
高一历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试题
![高一历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2729fe990b1c59eef8c7b4fb.png)
高一历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试题1.唐诗《田家》中写道“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
”这反映了A.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B.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C.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D.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
材料未涉及农村商品交换和市场繁荣,因此排除A项。
家庭手工业生产规模小,排除B项。
材料无法反映出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D项。
从《田家》“妇织”“ 登垅”等信息可知是家庭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符合小农经济的特征,B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小农经济2.我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答案】C【解析】由于天灾、战乱、苛政、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土地兼并,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A项中的“富裕安逸”与题干不符,排除;B、D在题干中都未有体现;“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反映了家庭为单位、拥有土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特征,所以选C。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特点3.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
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
”这里“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分别指( )A.精耕细作、平均主义B.个体经营、集体经济C.精耕细作、按劳分配D.小农经济、共同劳动【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材料中的“集体经济”、“家庭经营”、“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即可判断本题主要涉及农业的经营方式,选择B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经济组织·小农经济、集体经济4.“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中国古代的农事和农业科技有哪些创新
![中国古代的农事和农业科技有哪些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cea28d52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f5.png)
中国古代的农事和农业科技有哪些创新中国古代农事和农业科技的创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我们先祖的智慧和勤劳。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1.农业耕作技术的创新: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技术的创新包括耕作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方法的革新。
例如,铁犁牛耕的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耕作制度的创新,如轮作、休闲耕作等,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2.农田水利技术的创新:中国古代农田水利技术的创新包括灌溉、排水、防洪等方面。
如郑国渠、白渠等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
3.作物种植技术的创新:中国古代作物种植技术的创新包括作物选种、栽培技术、施肥技术等。
如水稻栽培技术的革新,使水稻成为中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
4.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与应用: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与应用,如农业书籍的编纂、农业技术的传授、农业示范区的建设等,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发展。
5.农业制度创新:中国古代农业制度创新包括土地制度、农业政策等。
如均田制的实施,使土地得到合理分配;农业政策的调整,如减免赋税、扶持农业等,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6.农业科技的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人口增长,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以上是中国古代农事和农业科技的一些重要创新,这些创新为中国的农业发展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习题及方法:1.习题: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技术的创新主要有哪些?解题方法:回顾课本中关于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技术的创新内容,提取关键信息。
答案: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技术的创新主要有铁犁牛耕的推广、耕作制度的创新(如轮作、休闲耕作等)。
2.习题:举例说明中国古代农田水利技术的创新。
解题方法:查阅课本中关于中国古代农田水利技术的创新内容,选取典型例子。
答案:中国古代农田水利技术的创新如郑国渠、白渠等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
3.习题:简述中国古代作物种植技术的创新。
解题方法:阅读课本中关于中国古代作物种植技术的创新部分,提取关键信息。
农业土地合理耕作规范
![农业土地合理耕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ffb2ef8e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c0.png)
农业土地合理耕作规范农业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合理的耕作规范对于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土地产出、保护生态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土地评估与规划在进行耕作之前,首先要对土地进行全面的评估。
包括土壤质地、肥力状况、酸碱度、含水量等方面的检测。
了解土地的地形地貌,如坡度、坡向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土地的水分保持和光照条件。
基于评估结果,制定合理的土地规划。
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根据土壤条件和作物需求,确定适宜种植的作物种类。
对于肥力较高的区域,可以种植对养分需求较大的作物;而肥力较低的区域,则可以选择一些耐贫瘠的作物或者先进行土壤改良。
同时,要考虑到土地的轮作和休耕规划。
长期种植同一种作物会导致土壤养分失衡、病虫害滋生等问题。
通过轮作不同的作物,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合理安排休耕,让土地有时间恢复肥力和生态平衡。
二、土壤改良与养护对于贫瘠的土壤,需要采取有效的改良措施。
增施有机肥料是常见的方法之一,如腐熟的农家肥、堆肥等。
有机肥料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养分,还能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此外,还可以通过种植绿肥来改良土壤。
绿肥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氮素,翻耕后能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
在一些酸性土壤地区,可以适量施加石灰来调节酸碱度,为作物生长创造适宜的环境。
养护土壤也是重要的环节。
避免过度耕作,减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
采用保护性耕作方式,如留茬覆盖、少耕免耕等,能够有效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分蒸发。
三、耕作方式选择传统的犁耕方式虽然能够翻耕土壤,但也容易造成土壤水分散失和结构破坏。
如今,越来越多的现代化耕作方式被应用,如旋耕、深松耕等。
旋耕能够将土壤细碎化,便于播种和作物生长,但不宜连年采用,以免导致土壤过于疏松。
深松耕则可以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和通气性,有利于根系生长。
根据不同的土地条件和作物需求,选择合适的耕作方式。
在干旱地区,尽量减少耕作次数,以保持土壤水分;在湿润地区,可以适当增加耕作深度,改善土壤通气状况。
耕作学题库
![耕作学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4939089b05087632311212e6.png)
①由于覆盖,地温较低(石砾覆盖的除外),导致播种出苗推迟。②病、虫、鼠、草害增加。③影响有机肥、化肥、残茬的翻埋,土肥难于融合,肥料利用率低。④多年少免耕后多数土壤有变紧实的趋势。⑤耕作表层(0-10cm)富化而下层(10-20cm)贫化。
17.为什么间套作可以促进地下因素的互补
(1)利用不同的根系分布,充分利用土壤表层和下层的土壤因素。
消除途径:
(1)化学技术:
①水肥管理:
补充营养物质(玉米、锌);用养平衡(甘薯、有机肥)。②农药使用:
除草、抗菌、杀虫(瓜、菜)。
(2)品种更换:
轮换抗病品种(瓜、椒)
(3)农业技术措施:
轮作,轮耕(棉花、瓜)
(4)精耕细作,加强田间管理。
★7.在高秆和矮秆作物组成的间作中,对高秆作物为什么要采用“挤中间,空两边”的技术?高位作物采用宽窄行、带状条播、宽行密株的一穴多株等种植形式,做到“挤中间,空两边”。
★3.轮作在现代农业中的意义。
(1)轮作可以均衡地利用土壤中的养分,使不同作物互为营养条件,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1)轮作可抑制土壤病虫害,进而减少农药的使用。
(3)轮作可防除或减轻杂草的危害。
(4)轮作可调养地力,改善土壤的肥力状况、化学性状、物理状况。
总之,即使是在现代农业中,轮作仍是一项经济有效的农业增产技术措施。
xx:
在农田休闲期或作物生育期间进行的表土耕作措施,能使土壤表层疏松,形成幂层,能很好地保持土壤水分,减少地面蒸发。
生态位:
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
光合势(xxLAD):
作物生长期内进行光合生产的叶面积与日数的乘积(叶面积指数*光和时间),单位为平方米·日。
自然资源局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耕作方案
![自然资源局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耕作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339ea3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7a.png)
自然资源局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耕作方案自然资源局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耕作方案为了保护耕地并提高农作物产量,自然资源局制定了一项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的耕作方案。
该方案旨在减少土壤侵蚀、改善土壤质量并提高农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该方案的主要步骤如下:1. 剥离耕作层土壤:在耕地上选择耕作层较薄的区域,通过机械或人力的方式剥离耕作层土壤。
剥离的土壤应该是质量较高的,没有受到严重污染的土壤。
2. 土壤分级:剥离的土壤根据其质量进行分级,并做出相应的处理。
质量较好的土壤可以直接用于耕作,而质量较差的土壤则需要进一步处理。
3. 土壤改良:对质量较差的土壤进行改良,包括添加有机物质、施加适量的化肥和调整土壤酸碱度等。
这些措施能够改善土壤的结构和养分含量,提高农作物生长的条件。
4. 再利用:改良后的土壤可以重新覆盖在耕地上,形成新的耕作层。
这样可以保护原有的耕作层土壤,提高土地的肥力和耕作效果。
同时,剥离出来的耕作层土壤也可以用于其他用途,比如绿化工程或土地复垦。
这种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的方案具有以下优势:1. 减少土壤侵蚀:通过剥离耕作层土壤,可以减少土壤流失和侵蚀的程度,保护重要的农田资源。
2. 提高土壤质量:通过分级和改良土壤,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增加农作物生长的条件。
3. 节约资源:剥离的耕作层土壤可以再利用,避免了土地浪费和资源的浪费。
4. 增加农田产量:通过改良土壤和提高土壤质量,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总之,自然资源局的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的耕作方案是一种科学、可行的耕作管理方式,能够有效保护耕地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并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继续写相关内容:5.土地保护: 通过剥离耕作层土壤的方法,可以避免一些不当的农业活动对土地造成的负面影响,如过度耕种、过度施肥和农药滥用等。
剥离耕作层土壤的处理过程能够清理掉潜在的污染源,提高土地环境的质量。
6. 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耕作层土壤是农作物生长所需的重要资源,它能够保持土壤的水分和养分,为作物的生长提供营养。
土地平整施工方案及方法
![土地平整施工方案及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5ec6ab2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6b.png)
一、土地平整工程施工方案及施工方法1.施工放样在开工前, 根据发包人和监理工程师提供的测量基本控制点、基线、水准点、测量标志和建设单位提供的图纸, 按照有关规定及要求, 校测其基本控制点和基线的测量精度, 复核其资料和数据的准确性。
用经纬仪、水准仪对本标段各单项工程及取土范围进行现场测量放样, 标明轮廓, 打桩并撒上白灰线。
2.表土清理开挖前将表层的杂质、植物根系及稀软淤土清除。
工程施工前首先用人工挖除遗留树根, 装车运至指定地点。
表土清理采用土方清表采用推土机推运, 配合自卸车施工, 清基土方运至监理工程师指定的地点。
清理时边界清理到开挖边线40cm外, 清理深度不少于30cm。
3.施工方法3.1土方平整施工:用推土机推土, 配合人工挖土方机动翻斗车运输。
考虑平整区域内的土方平衡, 在推土机推土前, 对开挖区域内的树桩、树根、杂草、垃圾、废渣等有碍物利用机械结合人工彻底清除, 然后先把表层原田面耕作土用推土机分两层推土剥离后, 堆放在格田内, 暴雨时需用塑料布遮盖, 避免暴雨淋刷使土壤大量流失。
表面剥离后, 再用平地机进行细平工作, 局部高差较大处, 由铲运机铲运土方回填, 尽量做到挖填同时进行, 格田平整后高程符合设计要求。
平整时应采取就近原则, 挖取高于设计田面标高的土方回填至附近低于设计田面标高田块, 开挖及回填时应保证表土回填前田块有足够的保水层。
防止表土层底部为漏水层, 在施工时应注意田面高程的控制。
并按照设计要求用机动翻斗车运土, 推土机配合平整进行了耕作层回覆, 新造田表土翻松则用推土机的松土器进行耙松处理。
3.2格田土方平整施工考虑平整区域的土方平衡, 在推土机推土前, 对开挖区域内的树桩、树根、杂草、垃圾、废渣等有碍物利用机械结合人工彻底清除, 然后先把表层原田面耕作土25cm用推土机分两层推土剥离后, 堆放在格田内, 暴雨时需用塑料布遮盖, 避免暴雨淋刷使土壤大量流失。
表土剥离后, 再用平地机进行细平工作, 局部高差较大处, 由铲运机铲运土方回填, 尽量做到挖填同时进行, 格田平整后高程符合设计要求。
土地翻耕施工方案
![土地翻耕施工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af82fa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ff.png)
土地翻耕施工方案土地翻耕施工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土壤处理方法,通过将土地表面的一定深度的土壤翻转,达到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壤通气性、改善土壤水肥利用能力的目的。
下面是一种土地翻耕施工方案,对施工步骤、工具材料、施工时间等进行详细介绍。
施工步骤:1.土地评估:在开始翻耕施工之前,首先需要对土地进行评估。
评估的内容包括土壤种类、土壤质地、水分含量、PH值等。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施工的具体方法和方案。
2.土地清理:将土地表面的杂草、农作物残留物等清除干净,确保土地表面整洁。
3.初期耕作:使用翻耕机或耕整机,将土地表面的一层土壤进行翻耕。
翻耕的深度一般为15-20厘米,以确保翻耕机能将土壤翻转至较深处。
4.施肥:在翻耕后的土地上均匀撒布有机肥料。
有机肥料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体质。
5.中期耕作:将翻耕机的深度调至25-30厘米,对土地进行第二次耕作。
这一次的耕作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改善土壤质地,并将有机肥料充分混合到土壤中。
6.土地平整:使用平整机或耕整机对土地进行平整,确保土地表面光滑均匀。
7.后期耕作:对土地进行第三次耕作,确保土壤的深度翻松均匀。
耕作的深度可以适当加深,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8.接种草籽:根据具体的农作物需要,选择适当的草籽进行播种。
播种时要注意播种均匀,并按照适当的深浅进行。
工具材料:1.翻耕机:用于将土地表面的土壤翻转至较深处。
2.耕整机:用于对土地进行平整,确保土地表面光滑均匀。
3.平整机:用于对土地进行平整。
4.施肥机:用于将有机肥料均匀撒布在土地上。
5.草籽:用于播种。
6.其他常规农具:如锄头、耙子等。
施工时间:总结:土地翻耕施工是一项常见的农业土壤处理方法,通过将土地表面的一定深度的土壤翻转,达到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壤通气性、改善土壤水肥利用能力的目的。
施工步骤包括土地评估、土地清理、初期耕作、施肥、中期耕作、土地平整、后期耕作、接种草籽等。
施工过程中使用的主要工具材料包括翻耕机、耕整机、平整机、施肥机、草籽等。
最严格耕地保护新政解读
![最严格耕地保护新政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178710ce0c22590102029d90.png)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各级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应当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用途利用土地。该
制度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核心。
一是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实现耕地保护数量质量并重 二是构建共同责任,完善耕地保护约束激励机制
(一)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实现耕地保护数量质量并重
土地管理法要求: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应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利用 土地。因此,土地规划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
至今,我国已开展三轮(1986-2000年、1997-2005年、 2006-2020年)覆盖全国的国家、省、市、县、乡五级土 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土地利用规划 体系,规划对统筹城乡土地利用、严格保护耕地、促进 节约集约用地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最严格耕地保护新政解读
段向锋 广西国土资源规划院
主要内容
1、政策出台背景 2、政策基于的现行耕地保护制度及执行情况 3、政策解读
一、政策出台背景
(一)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
意思是粮食为人民生存的最重要的东西, 土地是生产粮食的根本或基础,突出了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上世纪,我国经历了多次饥荒的考验: 1920—1921年华北四省大饥荒; 1925年川黔湘鄂赣五省大饥荒; 1928—1930年北方八省大饥荒; 1931年长江水灾引发饥荒; 1934年全国大旱灾,导致饥荒; 1936—1937年川甘大饥荒; 1942年中原大饥荒; 1943年广东大饥荒; 1946—1947年南方大饥荒……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30126afb0717fd5370cdc08.png)
3 .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封 建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 有制。从总体上讲,占主要地位的是地主土地所 有制。
四、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
(1) 北民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而 且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这就使南方的 农业生产水平在量和质两方面都得到了提高,从而促进 了南方经济发展。
【参考答案】 (1)主要功能:运输、灌溉。
(2) 经济条件:生产工具与技术的进步。政治条件: 中央集权政体确立,政府的组织。
【2—2】下图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 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 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 的是( )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 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④井深随地 势坡降而改变 A.①②③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 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 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参考答案】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关系: 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变化:商 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显著发展,市镇经济繁荣, 资本主义萌芽。
【4—2】符合下图所示农业生产分布状况的朝代是(
3.耕作制度汉代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 逐渐形成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 形成一年三熟制。
二、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
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
2.商周以来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1) 实质:井田制实质上不是土地国有制,它是一种 名义上国有而实际上是各级奴隶主贵族私有的土地所 有制形式。 (2)历史:产生于商,强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农业土地合理耕作规范
![农业土地合理耕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50518ff5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de.png)
农业土地合理耕作规范农业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合理的耕作规范对于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提高土地产出、保护生态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合理耕作。
合理耕作不仅仅是简单的犁地播种,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涵盖了土地的准备、种植作物的选择、种植方式、施肥管理、灌溉策略、病虫害防治以及土地的休耕轮作等多个方面。
在土地准备阶段,深耕是常见的操作。
通过深耕,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打破犁底层,为作物根系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但深耕也不是越深越好,要根据土壤的类型和质地来决定深耕的深度。
比如,黏土需要相对较浅的深耕,而砂土可以适当加深。
同时,在土地准备时,还要清除杂草和残茬,减少病虫害的滋生源。
作物的选择是合理耕作的重要环节。
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特性以及市场需求。
例如,在干旱地区,应选择耐旱的作物品种;在酸性土壤中,适合种植耐酸的作物。
此外,还应注意作物的轮作搭配,避免长期连续种植同一种作物,以免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和病虫害的积累。
比如,可以实行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的轮作,豆科作物能够固氮,增加土壤肥力,而禾本科作物对土壤养分的需求相对较低。
种植方式也会对土地的利用和作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常见的种植方式有单作、间作和套作。
单作是指在一块土地上只种植一种作物,这种方式管理相对简单,但土地利用率较低。
间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它们在生长过程中相互影响较小。
套作则是在前一季作物生长后期,在其行间套种后一季作物。
合理的间作和套作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光热条件,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但在实行间作和套作时,要注意作物之间的相容性和竞争关系,避免相互抑制生长。
施肥管理是保证土地肥力和作物生长的关键。
应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和作物的需求进行科学施肥。
优先使用有机肥,如农家肥、堆肥等,它们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
同时,合理搭配化肥,注意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平衡。
新土地法
![新土地法](https://img.taocdn.com/s3/m/2b40a865a8114431b90dd8ce.png)
1986年6月2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根据1988年12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修订根据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根据2019年8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决定》第三次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四章耕地保护第五章建设用地第六章监督检查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土地管理,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国家依法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但是,国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的除外。
第三条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制止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
第四条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
前款所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基钻屑的处理技术
油基钻屑的主要污染物为:高,石油类含量高,重金属含量高(主要是)及含盐量高(、、2)。
主要研究土地耕作法和焚烧法处理油基钻屑的技术
土地耕作法
土地耕作法用于处理含油钻屑,一般都要投加肥料以平衡土壤中的比例,调节土壤的湿度及值以优化烃类生物降解条件,进行机械翻耕以改善土壤充氧并使烃类在土壤中混合均匀。
土地耕作法实际是通过土壤中微生物对废弃油基钻屑中石油烃类的生物降解来实现的。
其处理费用约为9-10美元3。
石油类的生物降解
石油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
石油类物质作为微生物的碳源参与微生物细胞内的代谢。
石油类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经过三种同化作用(好氧呼吸、厌氧呼吸和发酵作用)被降解。
简单来说,这一过程可用下式表示。
石油类物质+生物2+氮源22副产物+细胞体
石油类物质的可降解性是由其化学组成决定的。
例如C1024的中等长度的烃类降解速度相当快;而更长链的烷烃则不易被降解,当相对分子质量超过500-600时,一般不能作为微生物的碳源。
在土壤中,降解石油多种烃类的微生物共计100余属、200多种,分属于细菌、放线菌、酵母等。
细菌有假单胞菌属、黄杆菌属、棒状杆菌属、无色杆菌属、节细菌属、不动杆菌属、弧菌属的某些种。
放线菌有诺卡菌属和分枝杆菌属,以前者为最突出,但对烃类降解常不彻底,有中间产物累积。
霉菌有灰绿葡萄孢菌,能使石蜡降解;还有曲霉属、青霉属、枝孢霉属的某些种。
酵母有假丝酵母属()、红酵母属()、球拟酵母属()、酵母菌属()的某些种。
而以假丝酵母最为广泛,在 500种酵母中,55种能降解石油的几乎全为假丝酵母。
烷烃、烯烃和炔烃的降解
研究表明:石油类污染物的降解与其化学结构的关系极为密切,烷烃、芳香烃中的C1022最易被降解;C16一般挥发较快,在环境中主要以气体形式存在,而短链烃由于其结构比较稳定,只有少量的微生物对其有降解作用;C22以上的烃类水溶性很差,一般情况下是固体,微生物对其降解作用非常有限。
对于烷烃类,生物降解过程可由下式表达。
烷烃酒精乙醛脂肪酸乙酸盐类22细胞体烷烃降解的生化机理是β-氧化和充氧作用。
目前,有关正烷烃的降解途径研究较多。
通常情况下,正烷烃的生物降解最
初是由与甲烷一氧化酶类似的复杂的一氧化酶系统酶促进性的。
在这一过程中,烷烃氧化成伯醇。
伯醇在β-氧化酶、丁基脱氧酶和硫酸酯酶三者的共同作用下,经由醛而转化成羧酸。
等人认为,羧酸很容易通过β-氧化,降解成少两个碳链长度的乙酰基,然后进入三羧酸循环,最终分解成2和H2O,并释放出能量。
在这方面,关于烷烃降解过程中的链烯是否为中间产物的问题,目前意见仍存在差异。
等人研究发现,厌氧细菌能将十六烷转化成相应的醇和烯,而且该过程在好氧条件下亦能进行。
在有微生物还可以通过亚终端氧化,使烷烃先生成酮,经氧化酶酶促生成酯,而后水解,再氧化为酸的途径来降解烷烃。
目前,对烷烃和炔烃的降解过程了解较少。
有的细菌能将它们代谢为不饱和脂肪酸并产生某些双键的位移或产生甲基化,形成带支链的饱和脂肪酸。
终端烯很容易被许多微生物降解。
正烷烃一氧化酶能使烯酶促生成环氧化物。
一些学者认为,离不饱和键较远一端甲基处的酶解,对这类化合物的降解可能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目前对异构烷烃的代谢研究不多,这是因为β-氧化酶一般不能酶促支链烷的氧化,所以绝大多数能降解正烷烃的微生物不能降解异构烃。
单支链烷烃的氧化多从离支点最远的甲基开始,但其降解的中间产物可能累积起来而不被进一步降解。
芳香烃和脂环烃的降解
在脱氢酶及氧化还原酶的共同作用下,苯与短链烷基苯经二醇的中间过程代谢成邻苯二酚和取代基邻苯二酚,后者可在邻位或间位处断裂,形成羧酸。
具有脂环机构的饱和烃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不仅在原油中,植物也能合成大量萜烯类烃。
这类化合物相对来说虽然难以降解,但土壤及天然水中却很少见其累积,说明它们还是能被生物降解的。
其降解机理,大多认为是共代谢作用首先将环烷烃变成相应的醇和酮,后者再进一步被氧化。
烷烃取代的脂环烃比不含取代基的母体更易被降解。
等发现,能利用长链环己烷的微生物只能氧化侧链碳原子数为奇数的环。
环氧化的途径有二:一是嫌氧条件下饱和环不加氧的断裂;二是环的芳香化。
萜烯的氧化最初也是在环或取代甲基上进行的,其分解途径与简单脂环烃类似。
石油类物质在土壤中微生物降解的影响因素
土壤的性质和环境条件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微生物的降解过程。
影响的主要因素如下:
(1)土壤的酸碱度
同大多数微生物相同,能降解石油类物质的土壤微生物生长繁殖的适宜值为6-8,最优值为7-7.5左右。
一般情况下土壤为偏酸性,值大多在6-6.5,而且土壤微生物在降解过程中产生的酸性物质往往在土壤中有积累效应,会导致值进一步降低。
所以,为了提高微生物降解石油类物质的速率,可以在土
壤中添加一些农用酸碱缓冲剂调整土壤的值。
(2)土壤温度
生物反应符合一般的化学反应速率的规律,即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考虑到充分发挥生物酶的降解活性和石油类污染物的溶解度和挥发特性,一般认为石油类物质适宜的降解温度为15-30℃。
(3)土壤湿度
有机物必须为水溶态时才能被微生物所利用,所以石油类生物降解需要水。
但是,过高的土壤湿度对降解不利。
大量实践表明,使土壤湿度保持在7080%可达到较好的降解效果。
(4)营养物质
研究表明,比例接近25:1:0.5时对石油类物质的降解比较合适。
油基钻井液
油基钻井液是指以油作为连续相的钻井液。
一般包括全油基钻井液和油包水乳化钻井液。
在全油基钻井液中,水是无用的组分,其含量一般不超过10%;而在油包水钻井液中,水作为必要组分均匀地分散在柴油中,其含量一般为10-60%。
油包水乳化钻井液是以水滴为分散相,油为连续相,并添加适量的乳化剂,润湿剂、亲油胶体和加重剂等所组成的稳定的乳状液体系。
在油包水乳化钻井液中用作连续相的油称为基油,目前普遍使用的基油为柴油(我国常使用零号柴油)和各种低毒矿物油。
因而生物降解的石油烃类主要是柴油的降解。
柴油
柴油是石油提炼后的一种油质的产物。
它由不同的碳氢化合物混合组成。
它的主要成分是含10-22个碳原子的烷烃、烯烃、环烷烃、芳香烃与少量硫(2-60)、氮(<1)及添加剂组成的混合物。
他的化学和物理特性位于汽油和重油之间,沸点在170℃至390℃间,比重为0.82-0.845。
相比汽油,柴油含有更多杂质,它燃烧时也更容易产生烟尘,造成空气污染。
但柴油不像汽油般会产生有毒气体,所以比汽油更环保、健康。
0号柴油是指其适用于气温在8℃至4℃时使用。
现价为7.4元/升,约为9000元/吨。
生物堆积处理技术()是一种对生物耕作法的改良技术。
通常是将石油污染的土壤堆积成条状,中间留有“田埂”。
该技术的特点是在堆起的土层中铺有管道,提供降解用水,并在污染土层以下设有多孔集水管,收集渗滤液。
系统还可设有送气管和空气泵,以稳定氧的补给。
各种均匀布水或滴灌技术均
可应用于这种系统中。
而且系统可以是完全封闭的,使系统的温度更加稳定、二次污染更少、处理效率高。
生物反应器处理石油污染土壤是人工强化微生物降解的过程。
这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处理技术,适用于处理表层污染土壤,处理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反应器的构造和功能。
聚氯乙烯反应器已经得到实际应用。
该反应器的规格为0.45m*0.28m*0.31m,装有768含油土壤,经过28天的生物降解,C1426直链烷烃的去除率分别为35.388.3%,支链烷烃去除率达59.4100%。
堆肥法是一种与土地处理技术相似的生物处理方法。
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是通过添加土壤改良剂为微生物的生长和石油类物质的降解提供能量。
该方法适宜对高挥发、高浓度石油污染土层的处理与修复。
添加的改良剂主要有树枝、树叶、秸秆、稻草、粪肥、木屑等。
改良剂增大了土壤的通透性,提高了氧传递效率,而且还提供了快速繁殖大量微生物群落所需要的基本能源。
微生物既消耗改良剂又消耗石油类物质作为能源和碳源。
堆肥过程自身可以产生热量,使系统温度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