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学研究方法概述【圣才出品】
第二十一章社会学研究方法概述21.1复习笔记一、社会学研究方法及其体系1.什么是社会学研究方法(1)社会学研究的方法是一种经验研究的方法,它通过对经验事实的分析来探究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解释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我们周围的社会世界,预测社会发展、变迁的趋势。
(2)社会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学理论的联系①社会学学科体系由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分支研究以及社会学研究方法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社会学研究方法与其他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②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与机制的综合性具体学科,社会学研究方法就是认识和探索社会良性运行的条件和机制的重要工具与手段。
③社会良性运行理论及其概念、范式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和认识社会世界的特定视角,对特定的认识任务提出研究目标与研究方向,延伸出具体的研究课题,而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则可以具体实施和完成这些课题,形成和产生有关社会世界的知识。
(3)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点①社会学研究所讨论和分析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纯粹客观的自然现象。
②社会学研究方法具有经验性,它区别于思辨的研究模式。
③社会学研究方法注重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个别性,从而也区别于经济学、历史学的经验研究。
2.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社会研究方法体系如图21-1所示。
图21-1社会研究方法体系(1)方法论①方法论是研究方法的原理、原则的体系,它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社会学研究的价值倾向、社会学基本理论范式,以及研究的逻辑体系。
②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有着两种基本的哲学与价值倾向,即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和人文主义的方法论。
a.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学研究应该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将社会现象当做纯粹客观的现象来测量和分析,通过对社会现象进行具体、客观的观察,对经验事实做出客观的研究结论。
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所采用的研究方式最为典型的是定量研究。
b.人文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现象和人们的行为与自然界的运动是不相同的,人类自身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对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研究采用特殊的方法和视角。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三版)课件第九章 社会组织
第一节 社会组织的特征
二、社会组织的类型
(二)我国社会组织的分类 1、以产业为标准 • (1)第一产业组织:是指以自然为开采对象的产业组织形式,包括农业、林 业、牧业、渔业,以及石油开采业和地
质勘探业等。 • (2)第二产业组织:是指在第一产业组织基础上形成的产业,包括工业 (制造业、电力、煤气)和建筑业。 • (3)第三产业组织:包括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两大类。流通部门的行业包括 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邮电通信、物
• 组织理论与工业化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从理论根源上来说,英国的工业革 命带来了工厂制度和管理问题,用工厂式 的组织形式进行生产导致社会和人的思 想变化。这一时期出现两种观点:
✓ 一方面有查尔斯·巴贝奇等人注重工业生产中 的组织和技术; ✓ 另一方面有罗伯特·欧文研究工业化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直到 美国国内战争以后才算是进入科学管理时代。
第一节 社会组织的特征
二、社会组织的类型
(一)常见的组织分类 4、以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为基础进行分类 • 长链组织 ✓ 是指那些需要在时间序列中执行功能的组织形式,如汽车工业中的流水线作业形式和建筑工业中的工序结构及其工作
安排等。 • 媒介组织 ✓ 指将希望保持相互依赖的人群结合在一起,如银行系统。 • 集约组织 ✓ 指将各种各样的工艺技术或方法结合在一起,以改变人或对象的 组织。这种组织是将丰富多样的高技术结合在一起,
织正式分工之外存在的、由组织中的非 正式关系 (比如老乡关系、同学关系等)所确立的结构。由非正式关系连接而 成 的群体称为非正式群体。
第二节 社会组织结构
二、组织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
(二)组织的非正式结构 1、非正式群体的概念 • 非正式群体是指由一定数量的个人 (通常规模比较小)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三版)课件第六章 人的社会化与个体化
性也随之成为当代经济领域的常态现象。
第一节 社会化和个体化概要
二、个体化社会与人的个体化
(一)“个体化社会”的到来 • 第三,社会生产体系的轻型化、小型化和微型化。 ✓ 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由重型 化的工业制造业向轻型化的信息服务业的转型,以及社会生产的信息化、符码化 和数字化,
授 给晚辈。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长辈与晚辈之间相互传授知识和规范。现代社会的变 迁速度快,知识更新速度也快,一些成年人往 往要接受逆向社会化。
• 再社会化 ✓ 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
不同:第一,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第二,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要比发展社会化 要剧烈。
第二节 人的社会化
一、社会化概述
1、“镜中我”理论 •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是最早将 “自我”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的社会学家之一。他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
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他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 式;其次,实施 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最后,我们 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 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库利非常形 象地将这 一过程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 “镜中我”,即每个人的 “自我”观念其实 是他人这面 “镜子”的反射。
第二节 人的社会化
一、社会化概述
4、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 (5)认同与角色混淆 (青少年期)。 ✓ 这一时期青少年特别注意观察和认识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学会扮演不同角色,实现角色的自我认同。 • (6)亲密与孤独感 (青年期或成年早期)。 ✓ 个人将经历求爱和建立家庭等事件。 • (7)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 (中年期或成年期)。 ✓ 个人的社会成就已相对达到顶峰,自己的子女已逐渐长大,增加了对他人特别是对下一代人的关心。 • (8)完 善与绝望 (成熟期或老年期)。 ✓ 在这人生的最后阶段中,个人会经常回忆和总结自己一生的活动,力图给自己的一生做出一个使自己满意的解释。
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 笔记第十四章
第三编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
第十四章城市化
一、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1.城市是一种主要有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组成的、规模较大、
结构较复杂的地域社会共同体。
2.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始于公元前4500年前后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上出现的。
3.工业革命以前的城市统称为“前工业城市”。
(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
1.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历史起点
城市化,通常是指伴随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的历史发端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产业革命。
在21世纪人类将最终完成从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的转变。
2.城市化的必然性
(1)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这是城市化发生与发展的最基本动力或决定性因素。
工业
化导致了工商服务企业在特定地域集聚,同时由于工商服
务业较之农业具有更强的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必然促进农
村人口的城市化。
(2)农业生产工业化的趋势必将改变农村社区的固有特点,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的城市化。
(3)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地区传播,也是导致农村城市化的重。
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
社会学第一章1、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的科学,即主要研究社会秩序,社会冲突和社会行为等一系列社会现象及其相互关系。
2、孔德是社会学之父,提出社会学一词,<实证哲学教程>3、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4、社会学研究对象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5、为什么把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A 历史时代根据:a社会学在19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的实践要求。
b近代西方社会的变革历史中最重要的是18、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
一方面,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促进了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各方面的变化。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社会良性运行的问题被提出来了。
B 社会现实根据:a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协调发展),中性运行(模糊发展),恶性运行(畸形发展)。
b我们现在要建立的社会学就是以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为自己的对象的。
6、社会学对象的中国特色。
表现在它跟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
表现在它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
表现在它能够有效地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服务。
7、社会学分类A 国外(1)第一类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主要代表:孔德,斯宾塞,迪尔克姆。
(2)第二类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主要代表:韦伯等。
(3)不属于这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定义可以看做第三大类。
B 国内(1)侧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代表:严复,费孝通。
(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代表:孙本文,龙冠海,杨心恒。
(3)第三类型的观点:“剩余说”,“学群说”,“调查说”,”问题说”,“未定说”。
8、社会与个人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9、为什么社会与个人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从理论上说,这个问题贯穿于社会学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是每个社会学家都再自觉不自觉地解决的问题。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三版)课件第三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
的指标。这类指标通常是人们按照某种目的 将两种以上的社会现象做比较而得出的,它们发挥着说明社会现象的 功能。
2、观察性指标与计划性指标 • 观察性指标又称作信息性指标,是指人们对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了的社会现 象的描述或评价。它的作用在于理解
设,以确认研究假设是否成立。如果能够在显著度都很小的情况下否定虚无假设,那么也就能够证明研究假设成 立;反之亦然。
第二节 社会学研究过程
三、研究的基本程序
具体研究大致可分为八个主要阶段: (1)提出和界定问题;第一,问题必须具有理论导向;第二,问题最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第三,提出的问题必 须具有研究可行性。 (2)回顾别人的相关研究; (3)进行研究设计;研究设计是指为了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实现研究目 的,对研究中所涉及的资料收集、整理、 分析和检验所作的具体计划。 (4)收集资料;注意资料的可信性、针对性、时效性、系统性。 (5)整理和分析资料; (6)解释从资料中获得的发现; (7)得出结论;研究的结论具有概括性,能够概括研究所发现的规律;此 外,结论具有完备性,即所作的结论一 般是能够自圆其说的理论解释,其逻辑结构 是完备的;最后,结论必须具有有效性,也就是能够说明所要研究的问 题。 (8)发表或出版研究成果
第三节 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
三、实验法
• 实验法是科学研究的典型方法,特别是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实验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 所谓实验法,就是在控制某些条件的情况下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为了控制某些自变量可 能对因变量产
生的影响,实验法常常在实验中将被试或实验对象分为两个组:一组是实验组,另一组是控制组。通过对两组实 验结果的比较,即可检验某些变量 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 实验法分为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是利用社会情境的自然 状态,将其中的一种情境作为实验组 ,将另一种自然情境作为控制组,然后观察 和比较它们的异同,以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实验室实验法是科学研 究典型的实 验法,即通过设置实验室环境,将想要控制的变量加以控制,以便观察和发现某 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 实验法常常与观察法结合起来运用,例如,在实验室实验中,一般都需要在 实验室对实验对象进行细致观察,以 发现变量的变动情况。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1.反向社会化2.集体行为3.社会学想象力4.文化丛5.解释性理解6.社区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5小题共60分)1.简述默顿功能主义思想的主要贡献及其特征。
2.简述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3.以帕森斯的AGIL分析框架阐释行动系统。
4.简述城市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5.哈贝马斯是怎样论述“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的?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两小题共60分)1.从社会安全阀制度谈谈你对社会控制适度的思考。
2.结合迪尔凯姆的“自杀论”,谈谈你对社会学这门学科的理解。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1.反向社会化答: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现象。
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
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2.集体行为答:集群行为又称为集体行动或集合行为,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包括:①人数众多。
它是同一时间内采取相同行动的许多人共同做出的。
②无组织性。
它通常是自发的、非理性的,它变化无常,很少处于均衡状态。
③行为者相互依赖。
集合行为中,个人都不是独立地行动,而是与他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3.社会学想象力答:社会学的想象力是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像力》一书中提出的。
它是一种心智品质,可以帮助人们运用所了解到的情况来发展理性,以便清醒地总结世界上正在进行的事,总结在他们之中还有什么事可能发生;它是一种视角转换即换位思考的能力,帮助人们在思考问题时能够从自己的视角切换到他人的视角;它还是一种发散思维能力,能帮助人们在思考问题时从现在到历史,从此物想到彼物。
4.文化丛答:文化丛由一组意义相连、功能协调并共同发挥作用的文化元素组成的更大的功能单位,它通常包含有多个文化元素。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学史与社会运行【圣才出品】
第二十五章社会学史与社会运行25.1复习笔记一、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1.社会学在社会转型中产生法国大革命和产业革命使西方社会发生根本性转型,即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新兴的工业社会,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一方面生产力突飞猛进;另一方面,社会运行也暴露出许多弊病和不协调因素。
社会学作为一门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的独立的新学科应运而生,并形成两大对立派别:(1)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其实质上是一门关于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2)以孔德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学,其实质上是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目的,以多方面地研究资本主义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为对象。
2.西方社会学的创立(1)社会学发展概况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叶是西方社会学的创立时期,代表人物有孔德、斯宾塞。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①与哲学关系密切;②受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极大;③创立社会学的目的在于维护、协调现存的社会关系。
(2)孔德的社会学学说①孔德的地位奥古斯特·孔德是法国社会学家,被称之为“社会学之父”。
他致力于建立庞大的实证哲学体系,最先提出和使用了“社会学”的名称,并力图把它建设成为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
孔德的代表作为《实证哲学教程》。
②孔德的基本学说a.把社会学界定为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科学,认为整个社会是建立在协调一致的基础之上的,这即为社会秩序,社会变迁中旧的社会秩序被新的社会秩序所取代是社会的进步;b.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部分,前者着重研究社会体系存在的条件和作用的规律,后者着重研究社会体系的发展与变化的规律;c.提出人类知识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相对应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军事时期”、“过渡时期”、“工业时期”,认为当时的社会已进入了工业时期,即科学的实证阶段,是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d.主张维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以探求资本主义社会协调运行的规律为宗旨。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文化与社会运行)【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四章文化与社会运行4.1复习笔记一、文化的含义与特性1.文化的含义(1)德国学者普芬多夫认为,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按照这个定义,文化既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非物质因素。
(2)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分子所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
文化的特点是:它是人类后天习得的,它为人类所共同享有。
(3)学者对文化所做定义的共性:①文化是社会成员所享有的一切知识、思想、价值观和物质财富(近似于前述的普芬多夫定义);②文化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近似于前述的泰勒定义);③文化是社会成员获得的、经社会认可的、满足生理和精神需要的方式、方法等。
(4)本书的观点。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2.文化的特性(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①文化的超生理性是指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的和创造的,文化不能通过生理遗传;②文化的超个人性是指个人虽有接受文化和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形成文化的力量却不在于个人。
(2)文化的复合性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多种文化要素复合在一起。
构成文化复合体的大体上可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大类。
(3)文化的象征性象征性是指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
文化的象征性充斥于全部社会活动、社会秩序之中。
(4)文化的传递性传递性是指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
传递有两个方面:①纵向传递,指人类将文化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这种传递在社会学上又称为“社会化”;②横向传递,指文化在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传播。
(5)文化的变迁性与文化堕距①引发文化变迁的因素:a.自然条件的变化;b.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不同国家、民族在技术、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交流会引发大的文化变迁;c.发明与发现。
人民大学出版社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提纲超级精简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主编)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P82.社会功能:(1)整合的功能(2)交流的功能(3)导向的功能(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P543.试分析血缘,地缘,业缘关系?P65血缘关系: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地缘关系: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的位置关系。
业缘关系:指以人类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4.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分子所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
P65特点:它是人类后天习得的,它为人类所共同享有。
5.文化的特性(简答)(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2)文化的复合性;(3)文化的象征性;(4)文化的传递性;(5)文化的变迁性与文化堕距(简答)P686.文化的区分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
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反文化: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7.文化的结构: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
8.文化丛亦称文化特质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
9.文化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常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习惯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
文化相对主义:它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10.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文化边际: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社会角色)【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六章社会角色6.1复习笔记一、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1.社会角色理论四个重要来源(1)芝加哥学派。
米德使用社会角色这一概念旨在说明在人们的交往中可以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以及说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他认为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角色表演并没有一个先定的剧本,文化只能为角色表演规定大致的范围。
(2)人类学视角。
拉尔夫·林顿认为角色可以定义为:在任何特定场合作为文化构成部分提供给行为者的一组规范。
他区分了角色与地位,认为当地位所代表的权利与义务发生效果时即为角色扮演。
(3)“完形主义心理学”。
使用角色概念旨在强调人类的一切心理过程都是通过整合模式的发现与创造而形成的,根据完形主义创造的含义是人类社会行为之基础。
(4)社会戏剧论。
认为角色和角色扮演的概念有助于将人际关系的个人系统置于有意识状态,每个人都在扮演着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角色。
二战后,许多重要社会学家,如帕森斯、莫顿、达伦多夫、戈夫曼等均对角色理论做出了贡献。
2.社会角色概念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具体说来,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1)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社会地位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社会地位要通过角色来表现,角色是地位的外在的、动态的表现形式,而地位则是角色的内在依据。
(2)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任何一种社会角色总是与一系列的行为模式相联系的。
首先是一系列的权利,即这种角色有权要求别人进行某种活动,其次是一系列的义务,即别人有权要求这种角色进行某些活动、表现出某种行为。
长期的社会生活使各种角色形成了一整套各具特色的行为模式,这要求承担特定角色的人学会特定的待人处世的方法。
(3)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社会角色总是与一定的行为模式相联系,当人们知道某人处在某种地位上时,便预先就期望他具备一套与此地位相一致的行为模式——角色。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三版)课件第七章 社会互动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维度和类型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2、竞争 • 竞争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 夺。 • 竞争具有以下特点: ✓ 首先,它必须是人们对于同一个目标的追求,目标不同 就不会形成竞争。 ✓ 其次,这个被追求的目标必须是比较少的和比较难得的,即一 个人或者一些人夺取到了目标就意
3、广度 • 广度反映社会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交往领域的大小。
4、频度 • 频度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的多寡。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维度和类型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1、合作 • 合作是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 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
的一种联合行动。人们之所以需要合作,是因为仅靠 某一方的单独行动往往无法实现这种利益或目标。
书籍、图形、电话和互联网等手段进行 信息交流,形成社会互动。 ✓ (5)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 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 (6)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 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 (7)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 熟悉情境主要是指我们与熟人之间的日常交往的场合。家庭成员、亲戚朋友、 邻居、下班后的同事之间的交往就属此 类。这时互动双方并没有特定的目的,行为方式上可以较为随便,不必严守工作规则或社交礼貌,按社会习俗行事即 可。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一、社会互动的情境
根据互动参与者之间人际关系的性质来分,有情感关系、工具关系和混合关系三种情境。
• 情感关系是家庭、亲密朋友等初级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它可以满 足个人在关爱、温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方面的 需要。
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 笔记第十一章
第三编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一、社会分层的概述社会学所说的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一)社会地位及其差别社会地位构成了社会分层的标准1、自然差别与社会差别自然差别是指根据某种自然属性间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类别,各类别成员在生理或遗传机制方面存在的各种差异。
社会差别则是指根据某种社会属性划分的各类社会成员在社会境况方面的差异,像职业类别、收入多寡都属于社会差别。
2、社会地位社会差别是社会成员之间既与社会属性的差别。
社会地位指的是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之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正式社会地位:是指那些长期存在并同其他相关地位发生稳定的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
非正式社会地位:指那些偶然的或临时性的、同其他相关地位之间处于易变的、非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
在确定和比较人们正式社会地位的差异时,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是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简称SES)3、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个人社会地位多重性建立在社会地位与个人之间相互区别的基础上,指的是个人的社会地位通常不是唯一的,个人可以占有不同的社会地位。
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场合地位的多重性;第二,素质地位的多重性。
(二)社会分化及其类型1、社会分化及其后果①社会差别的历史动因是社会分化,分化的最一般含义是指事物从同质性向异质性得分化。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虽然社会分化发生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但其中最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却是社会经济领域的分化。
②社会分化的两个特征: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
③社会分化产生的两方面结果:第一,有助于提高社会整体功效;第二,社会分化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协调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大了社会整合的难度。
2、社会分化的类型①水平分化:指的是依据某种社会属性或特征,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层次的地位群体,这些地位群体从公认的社会价值序列看不存在着高低差别,即它们的生活境况、互动影响力大体相等。
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重点总结-考试必备
社会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第一章社会学概论1.社会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经典人物:⑴奥古斯特·孔德:孔德创造了社会学这个词。
他认为,社会学的目标是去发现社会的“不可更改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新的秩序。
⑵赫伯特·斯宾塞:他提出了社会像一个有机体——一个自我管理的体系的思想。
斯宾塞提出社会就像物种那样,由简单向复杂进化。
斯宾塞反对政府干预社会事务,因为他认为这种干预会阻碍这些自然发展规律。
⑶埃米尔·迪尔凯姆:迪尔凯姆提出,社会学主要应关注于他所谓的“社会事实”。
他坚持认为要用其他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而不是用生理的、心理的特征来解释。
2.社会的含义:从内在本质来看,社会就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外在形态来看,社会就是人和自然环境以及人和人之间有机结合而成的共同体。
社会的特点:(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系统(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5)社会系统具有心里的、精神的联系(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社会的功能:(1)整合的功能(2)交流的功能(3)导向的功能(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3.社会学的概念:是用文字来概括地说明一个概念内涵与外延,将概念所指的某类现象与其他现象区分开来,是对某类事物或现象共同本质的概括。
第二章文化4.文化的含义: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即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5.文化的特征:⑴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⑵文化的复合性。
⑶文化的象征性。
⑷文化的传递性。
“文化反哺”⑸文化的变迁性与文化堕距。
6.符号的含义:符号是指一群人所认可的任何能有意义地表达其自身之外的事物的东西。
7.语言:定义语言是指人们所使用的口头和书面的言说方式,它是我们最重要的符号系统。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圣才出
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9.1复习笔记一、研究概述1.研究对象与意义(1)研究对象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被视为人类“初级生活圈”。
它们是最深刻、最直接、最重要的人类关系。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可以用图9-1来表述,它可以看做是社会学在这一领域中的基本研究对象。
图9-1(2)研究意义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既是历史演变的产物与见证,又是社会文化发展中的能动因素,尤其是在这一领域中,人类所关心的一些最根本的问题。
社会学对“初级生活圈”的研究,不仅是本学科完善和发展的必需,也是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最佳突破口之一。
2.研究的独特角度(1)从个人活动的角度来看,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都是个人选择与行为的结果,表现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生活实体。
(2)从社会运行的角度来看,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都是社会管理的产物,表现为一种强制式的社会设置。
仅对生活实体的研究主要是心理诸学科的任务,仅对社会设置的研究则主要是法律诸学科的侧重方向。
社会学必须吸收和兼容它们的研究,确保从自己的基本假设出发,重点研究在同一载体内,生活实体与社会设置之间的运行机制与过程。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的现实存在形态,往往是生活实体与社会设置之间相互作用的妥协产物。
这就是社会学研究这一领域时所应该具有的基本角度。
二、婚姻家庭社会学1.定义(1)婚姻①作为个人活动结果的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持续的性关系+共同生活。
②作为社会设置的婚姻,则是指:a.两个人按照社会所要求的契约关系和程序来组建共同生活;b.双方都与对方原来的家庭结成确定的关系。
(2)家庭①作为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②作为社会设置,家庭的定义强调的是:血缘+供养+继承,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
(3)家庭的类型①核心家庭,又称夫妇家庭,就是只有父母与未婚子女共同居住和生活。
它有三种具体形式:仅由夫妻组成、夫妻加未婚子女(含领养子女)、仅有父或母与子女(单亲家庭)。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考研整理重点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杭生考研重点整理一、全部名词解释第一章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的社会科学。
这个定义的观点浓缩为社会运行论。
2.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以与各系统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限度和最小的围之。
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适应的体现。
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理想模式,因程度不同表现多样性。
3.社会的中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包含较多较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他们未危害,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
可称“有障碍的常态运行”。
是一种良性,恶性运行之间、协调,畸形发展之间的中间状态,是一种不稳定状况,可能向前进、进化,可能向后者退化。
4.社会的恶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
5.教育社会学: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角度来研究教育现象的边缘性科学。
第二章6.社会要素:要素是指,必要因素,一个都不能少,文本把社会要素归纳为:地理的要素、生物的要素、心理等要素、文化的要素。
7.硬控制:指控制的手段和方式都依赖于社会组织的强制力实施的控制。
国家,法律,纪律等。
8.软控制:指不依靠强制力,而依靠社会舆论,社会心理、社会大众传播工具等进行的控制,所以又叫舆论控制、心理控制,使用风俗、道德、信仰、信念等手段。
9.转型效应:主要指由社会体制、社会结构等转换的不同步性而对社会运行产生的影响和制约。
10.机制:亦称机理,原意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在自然科学中引申为事物或自然现象的作用原理、作用过程与其功能。
基本含义:(1)指事物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即构造。
(2)指事物在有规律的运动中发挥的作用,效应,即功能。
(3)指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机制就是“带规律的模式”。
11.◇社会运行机制: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行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与其相互联系,以与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说,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三版)课件第十章 社会制度与社会政策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制度
三、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 3、制度约束的集体性 • 社会制度是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是人类共同活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立制度,
既不是个人行为,也不是专门针对某个人。作为引 导和影响人们行为选择的制度,其目的主要是限制集 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 制度约束的集体性还表现为:制度对个体行为选择的影响和制约,通 常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
二、社会制度的类型 1、文化、政治、经济与法律制度 从人类活动领域来分,或者是从制度的内容结构来分,社会制度可分 为:(1)文化制度;(2)政治制度; (3)经济制度;(4)法律制度。 吉登斯从制度结构的角度也将制度分为四种类型:符号秩序/话语形态、政 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 在他看来,制度结构不外乎三个方面的内容:一 是表意结构 (S);二是支配结构 (D);三是合法化结 构 (L)。
好,即较多人认同的某种价值和规则。 • 尽管不同社会或群体的制度会有诸多相同或相似的特征,如在宏观制度或体 制上,其性质是相同的,但
具体到各个社会的制度内容,仍然会有各自的制度特点。 • 制度的特殊性不仅是必然的,而且也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因为社会制度的特 殊性,才使得世界的多样性
得以存在和维续。社会制度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重要 成果,制度的特殊性也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基础。
02
社会制度的类型及功能
第二节 社会制度的类型及功能
一、社会制度的层次 • 社会制度系统是由三个层次的制度组成的: ✓ 第一,一个社会的基本社会制度,如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等,或者像母
权制、父权制等。 ✓ 第二,一个社会相对稳定的、正式的、成文的具体制度,如法律、政策、规 章制度等。 ✓ 第三,一个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不成文的、非正式的制度,如习俗、惯例、道 德等。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三版)课件第十四章 越轨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 越轨行为
三、社会越轨的控制 (三)社会学解释 • 社会越轨,作为一种违反社会规范的社会行为,是社会控制的主要对象。但 是,社会越轨有消极性、
积极性和中性三种不同的性质,对这三种性质的社会越 轨要做具体分析,做不同程度的控制。 ✓ 消极性社会越轨是一种对社会共同生活和社会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的越轨行 为,这种社会越轨破坏
第二节 社会控制及其类型
二、社会控制的特征及类型 (二)社会控制的类型 • (1)积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预防社会越轨行
为的产生;消极性控制是 指运用惩罚性手段对已经产生的社会越轨行为进行制裁。
• (2)硬控制与软控制。 ✓ 硬控制是指运用强制性控制手段,如政权、法律、纪 律等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实行控制,
其发挥作用的基础;内在控制 是指社会成员在内化社会规范的基础上,自觉地用社会规范约束和检 点自己的价 值观和行为方式,因此又称自我控制。
• (4)制度化控制与非制度化控制。
• (5)宏观控制与微观控制。 ✓ 宏观控制是指社会运用政权、法律、纪律、政 策、条令等控制手段对全体社会成员及整个社会关系
进行调控与制约;微观控制 是某个具体的社会组织运用组织规章、组织文化等控制手段对其组织成 员实施指 导与约束
第十四章 越轨与社会控制
目录.
01
02
越轨行为
社会控制及其类型
03
社会控制体系
01
越轨行为
第一节 越轨行为
一、越轨的定义及类型 (一)社会越轨的含义
• 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差行为,是指社 会成员 (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 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 为。社会规范的功能是制约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和规定社会活动空间,它本 身具有 历史性和阶级性。由于人们社会行为的复杂性、社会成员自身素质及阶级 地位的差异性,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 ,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在任何社 会都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
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 笔记第八章
第二编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第八章社会群体一、社会群体概述(一)什么是社会群体1、社会群体的含义广义上的社会群体,反之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上的社会群体,只有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2、社会群体的特征①有明确的成员关系②有持续的相互交往③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④有一定的分工协作⑤有一致行动的能力(二)群体存在的基础1、社会群体存在的基础①从社会成员个体方面来看,个体有群聚的本能,并希望在群体中满足七个方面的需要等等。
②从社会自身来看,群体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产物。
2、群体得以继续存在的条件①群体必须能够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状况。
②成员的利益必须受到保护。
③群体能够满足成员的各种欲求并提高其能动性。
④群体赋予成员一定的地位和作用,并一次谋求成员之间的统一。
(三)群体的类型1、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度)初级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次级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间互动方式)正是群体的正规化程度高,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
非正式的群体的正规化程度高,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
3、内群体与外群体(依据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内群体,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
外群体,泛指内群体成员之外的其他任何“别人”的结合。
4、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依据成员的身份归属)所属群体,指的是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
参照群体,一般是与所属群体同类的群体。
5、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血缘群体,基于成员间血统或生理联系而形成的群体。
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 笔记第九章
美国金昔,《人类男性性行为》《人类女性性行为》,开创“性释放总量”理论3、发展时期丛50年代初期开始到目前①关于性现象的社会调查报告不断涌现,引起较大反响。
②关于性现象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宏观研究和思辨研究也在不断发展。
③比较公认的和规范的性社会学的理论创建。
时至1995年,爱德华·劳曼、盖格农等人出版了《性存在的社会组织》一书,系统的创建了“性存在的社会网络理论”,并且以历史上首次美国随机抽样的面访调查的数据分析,验证了自己的理论。
(二)性存在的概念性是指以达到高潮为中心环节和本质标志,以生殖器反应为最终表现形式的人类身心过程。
性存在是指上述概念的性,在特定的社会时空中,以人的活动为载体所表现出来的相应形态。
性存在概念包含三个系统:性的生物存在、性的心理存在和性的社会存在。
(三)性的社会因素1、性的生命周期性的生命周期在中国表现为从无性到有性再到无性的过程。
2、性的性别鉴定两性的生物差异已被社会重新解释为性的性别角色。
3、性的阶层规定特定社会总是把占据优势地位的那些阶层的性关系与性行为模式,规定为总人口的典范或准则。
4、性的语言系统与相关行为的训练如何对待激情并划定行为界限,就是最主要的对性的相关行为的训练。
5、涉性的人际交往他是指那些客观上最重要结成性关系,但当前并无具体性表现的人际交往,最典型的就是“谈恋爱”。
6、性生活中的社会因素性生活中最根本的矛盾是:性行为要求“自私”,否则自己就无法达到性高潮;但是性关系却要求“无私”,否则无法与对方共享。
经典性学判定性生活状况时主要两大指标:性高潮频率和性爱抚种类的多少。
社会因素对性生活的影响,还集中的体现在当事人的性目标和性态度上。
(四)性在社会活动中的表现1、性、爱情、婚姻三者的关系在以往的社会中,基本上是婚姻主宰着爱情,最近20年来中国性文化的主要变化表现在爱情与性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婚姻的主宰正在丧失。
2、色情品传播与嫖娼卖淫色情品传播和嫖娼卖淫首先得和最主要的危害了社会风化,社会和个人越是对自己的“初级生活圈”没有信心,就容易高估外来威胁的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第一章1、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的科学,即主要研究社会秩序,社会冲突和社会行为等一系列社会现象及其相互关系。
2、孔德是社会学之父,提出社会学一词,<实证哲学教程>3、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4、社会学研究对象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5、为什么把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A 历史时代根据:a社会学在19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的实践要求。
b近代西方社会的变革历史中最重要的是18、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
一方面,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促进了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各方面的变化。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社会良性运行的问题被提出来了。
B 社会现实根据:a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协调发展),中性运行(模糊发展),恶性运行(畸形发展)。
b我们现在要建立的社会学就是以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为自己的对象的。
6、社会学对象的中国特色。
表现在它跟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
表现在它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
表现在它能够有效地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服务。
7、社会学分类A 国外(1)第一类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主要代表:孔德,斯宾塞,迪尔克姆。
(2)第二类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主要代表:韦伯等。
(3)不属于这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定义可以看做第三大类。
B 国内(1)侧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代表:严复,费孝通。
(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代表:孙本文,龙冠海,杨心恒。
(3)第三类型的观点:“剩余说”,“学群说”,“调查说”,”问题说”,“未定说”。
8、社会与个人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9、为什么社会与个人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从理论上说,这个问题贯穿于社会学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是每个社会学家都再自觉不自觉地解决的问题。
从现实上说,这个问题也贯穿再实际生活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回答的问题。
10、社会学学科地位综合说、综合说、普遍说、平等说、共通说。
11、社会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的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跟特殊的关系。
12、社会学认识功能或认识意义(1)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描述),为什么(解释),将来怎样变化(预测)(2)社会学不仅提供现成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的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13、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1)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基础上,进而帮助人们在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
(2)社会学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科学地管理社会和制定正确的社会政策提供有根据的,经过论证的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14、社会学的社会作用A 进行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参与社会发展的计划与规划,为政府宏观决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B开展社会问题研究,帮助政府科学地解决社会问题,促使社会的协调发展。
C为社会工作和社会管理提供必需的社会学知识。
D普及社会知识,促使公民社会参与,指导人们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社会方式。
15、社会的特征A社会是由人群组成B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C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D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E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F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第二章1、社会运行条件概述A关于社会要素的研究孙本文将影响支配人类社会生活的要素分类:消极限制的要素:a地理的要素:气候和地形b生物的要素:人口的数量和品质积极活动的要素:a心理的要素:社会态度和它的机械b文化的要素:文化物质和模式B关于功能主义的研究功能主义主张社会是由相互依存的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各部分对整体发挥功能,满足整体的需要。
社会某一部分的运转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
功能主义强调社会体系的稳定与和谐。
代表人:D.F.阿伯尔 M.J.利维C关于社会条件的研究社会生活条件的角度社会生活条件分为两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与社会精神生活条件,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自然环境,人口与生产方式。
代表人:费孝通2、社会运行的内外主要条件a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
b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
c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
d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
e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
f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g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应。
3、社会运行机制的定义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要地说,也就是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4、社会运行机制的分类:A美国社会学家罗斯根据社会秩序的形成过程,将社会秩序分为自然秩序和人工秩序。
类似地,可将社会运行机制分为自发机制和人为机制。
B 按社会运行机制的作用领域,可将其分为经济机制,政治机制,文化机制,心理机制等等C按社会运行机制的形态,将其分为显机制和隐机制。
D按社会运行机制的层次,可将其分为一级社会运行机制,二级社会运行机制,三级社会运行机制,四级社会运行机制等等。
5、社会运行的主要机制动力,整合,激励,控制,保障五个二级机制A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社会需要是社会运行的动力源:a需要与满足两者之间具有不可分割性b社会需要有一种永不会满足的特性。
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的结构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由外围结构与内核结构两个部分组成:a外围结构包括动力主体,动力受体以及动力传导媒介。
b内核结构包括动力源,动力方向,动力贮存体和社会行动四个要素。
B社会运行整合机制a社会整合的对象是社会利益。
b整合中心是指能对社会个体,社会群体产生吸附力量,使之凝聚为社会整体的社会事物c整合过程可以分为自下而上的整合过程和自上而下的整合过程两种类C社会运行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由三个要素组成:a激励标准是对社会成员进行激励的方向和强度所做的规定。
b激励手段一般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类是功利型,另一类是符号型。
c激励过程由导向环节,检测环节,分配环节和反馈环节四个环节组成。
D社会运行保障机制社会保障是指社会有机系统对其自身运行安全的防护与保卫,阻止社会堕入恶性运行,畸形发展。
社会运行保障机制由三个部分组成:保障对象,保障手段和保障过程。
第三章社会的概念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2、社会的功能整合的功能交流的功能导向的功能继承和发展的功能3、社会运行的概念A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他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B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a纵向运行就是社会的变迁与发展,表现出的基本关系:继承的关系,变异的关系,中断的关系。
b横向运行是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交互关系,表现出的基本关系:交叉与渗透的关系,促进的关系,转化的关系。
4、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原则A综合性原则B协调性原则:a结构性协调 b功能性协调 c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协调C满足需要的原则5、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个角度A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a宏观社会是指社会的整体结构,是较大范围的社会关系。
如人口结构,民族结构,阶级结构,职业结构等。
b微观社会是指社会的个体结构,即表现日常生活中人际互动的模式。
如民族的或阶级的个别成员之间的互动,职业群体的人员构成等。
B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角度。
a个人关系是一种较低层次的社会关系。
b群体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中间层次。
C社会制度是社会关系的最高层次。
C血缘,地缘和业缘的角度。
血缘关系:种族,氏族,宗族,家族,家庭地缘关系:我国的地缘系统按七级划分就是:国家-省-市-县-乡-村-邻里第四章1、文化的含义: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泰勒: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分子所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
他认为文化的特点是:它是人类后天习得的,它为人类所共同享有。
)文化的特性(简答)a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b文化的复合性(如文化丛),c文化的象征性(如节日,饮食文化,祭奠等),d文化的传递性,e文化的变迁性与文化堕距。
3、文化堕距(名词解释)(1)又称为文化滞后,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迁移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
文化堕距是社会变迁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
4、文化的区分a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b主文化与亚文化亚文化又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人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并构成亚文化等都是这种亚文化。
亚文化的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