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惑病与白塞氏综合症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白塞综合征诊断与治疗PPT
![白塞综合征诊断与治疗PPT](https://img.taocdn.com/s3/m/510b2cac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20.png)
Part Four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 如阿司匹林、布 洛芬等,用于缓 解疼痛和炎症
免疫抑制剂:如 环磷酰胺、硫唑 嘌呤等,用于抑 制免疫反应
生物制剂:如英 夫利昔单抗、阿 达木单抗等,用 于抑制炎症反应
糖皮质激素:如 泼尼松、地塞米 松等,用于缓解 炎症和疼痛
免疫治疗
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可抑制免疫反应,减轻炎症反 应
手术风险:包括 出血、感染、神 经损伤等
术后护理:包括 抗感染、止痛、 营养支持等
其他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使用 抗炎药、免疫抑 制剂等药物进行 治疗
物理治疗: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热敷、按摩等物 理方法进行治疗
心理治疗:进行 心理疏导,减轻 患者的心理压力
生活方式调整: 调整饮食、作息 等生活习惯,提 高免疫力
Part Five
生活照顾:协助 患者进行日常生 活活动,如饮食、 洗漱、穿衣等
陪伴与鼓励:陪 伴患者进行治疗 和康复,鼓励患 者积极面对疾病, 增强信心
THANKS
汇报人:
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白塞综合征具有一 定的遗传倾向
感染因素:病毒、细菌等感染 可能导致白塞综合征
免疫因素:自身免疫反应可能 导致白塞综合征
环境因素:生活环境、生活习 惯等因素也可能导致白塞综合 征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白塞综合 征的发病率约为 1/100000
性别差异:男性发 病率略高于女性
年龄分布:多发于 青少年和青壮年
地域分布:全球范 围内均有发病,但 亚洲地区发病率较 高
Part Three
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标准
眼部病变:出现虹膜炎、结 膜炎等眼部病变
白塞氏病--ppt课件
![白塞氏病--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3ba9b2601f69e3142329410.png)
白塞病
内蒙古林业总医院
1、概述
•
白塞病(BeheBiblioteka t,s disease,BD)又称贝赫
切特病、口-眼-生殖器三联征等。是-种慢性全
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复发性口腔
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也可累
及血管、神经系统、消化道、关节、肺、肾、
附睾等器官,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眼、中枢
神经系统及大血管受累者预后不佳。
• 2.9其他:半数左右的患者有关节症状,表现为 局限性、非对称性关节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阳性患者可有骶髂关节受累,出现与强直性 脊柱炎相似表现。
• 肾脏、心脏损害较少见。附睾炎发生率不高但较 具特异性。妊娠可使多数患者病情加重,可有胎 儿宫内发育迟缓,产后病情大多加重。
• 2.9其他:半数左右的患者有关节症状,表现为 局限性、非对称性关节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阳性患者可有骶髂关节受累,出现与强直性 脊柱炎相似表现。
• 肾脏、心脏损害较少见。附睾炎发生率不高但较 具特异性。妊娠可使多数患者病情加重,可有胎 儿宫内发育迟缓,产后病情大多加重。
• 多见。25%左右患者发生表浅或深部的血栓性静 脉炎及静脉血栓形成,造成狭窄与栓塞。2.8肺 部损害:肺部损害发生率较低,但大多病情严重。 肺动脉瘤体破裂时可形成肺血管-支气管瘘,致 肺内出血;肺静脉血栓形成可致肺梗死;肺受累 时患者有咳嗽、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大量 咯血可致死亡。
历数年甚至更长时间才相继出现多种临床症状
和体征。
• 4.1 口腔溃疡:几乎100%患者均有复发性、 痛性口腔溃疡(ADhthous ulceration,阿弗他 溃疡),多数患者为首发症状。溃疡可以发生在 口腔的任何部位,可为单发,也可成批出现, 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深浅不-,底部有黄 色覆盖物,周围为-边缘清晰的红晕,大约1~2 周后自行消退而不留瘢痕。复发性口腔溃疡是 诊断本病的最基本必备症状。
内蒙古林业总医院
1、概述
•
白塞病(BeheBiblioteka t,s disease,BD)又称贝赫
切特病、口-眼-生殖器三联征等。是-种慢性全
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复发性口腔
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也可累
及血管、神经系统、消化道、关节、肺、肾、
附睾等器官,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眼、中枢
神经系统及大血管受累者预后不佳。
• 2.9其他:半数左右的患者有关节症状,表现为 局限性、非对称性关节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阳性患者可有骶髂关节受累,出现与强直性 脊柱炎相似表现。
• 肾脏、心脏损害较少见。附睾炎发生率不高但较 具特异性。妊娠可使多数患者病情加重,可有胎 儿宫内发育迟缓,产后病情大多加重。
• 2.9其他:半数左右的患者有关节症状,表现为 局限性、非对称性关节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阳性患者可有骶髂关节受累,出现与强直性 脊柱炎相似表现。
• 肾脏、心脏损害较少见。附睾炎发生率不高但较 具特异性。妊娠可使多数患者病情加重,可有胎 儿宫内发育迟缓,产后病情大多加重。
• 多见。25%左右患者发生表浅或深部的血栓性静 脉炎及静脉血栓形成,造成狭窄与栓塞。2.8肺 部损害:肺部损害发生率较低,但大多病情严重。 肺动脉瘤体破裂时可形成肺血管-支气管瘘,致 肺内出血;肺静脉血栓形成可致肺梗死;肺受累 时患者有咳嗽、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大量 咯血可致死亡。
历数年甚至更长时间才相继出现多种临床症状
和体征。
• 4.1 口腔溃疡:几乎100%患者均有复发性、 痛性口腔溃疡(ADhthous ulceration,阿弗他 溃疡),多数患者为首发症状。溃疡可以发生在 口腔的任何部位,可为单发,也可成批出现, 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深浅不-,底部有黄 色覆盖物,周围为-边缘清晰的红晕,大约1~2 周后自行消退而不留瘢痕。复发性口腔溃疡是 诊断本病的最基本必备症状。
内科学_各论_疾病:狐惑_课件模板
![内科学_各论_疾病:狐惑_课件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94bcf4756137ee06eef91863.png)
内科学疾病部分:狐惑>>>
检查项目: 白细胞分类计数(DC)、血常规。
内科学疾病部分:狐惑>>>
相关疾病: 蚕食性角膜溃疡、溃疡病穿孔、胃溃疡出 血、胃溃疡性穿孔、急性女阴溃疡。
谢谢!
内科学疾病部分:狐惑>>>
治疗:
子、黄芩各12克,黄连10克,石膏30克, 柴胡12克,防风10克,车前子、泽泻各10 克,生地黄15克,藿香12克,金银花18克, 甘草6克。水煎服。若温热伤阴者,可选 加玄参15克、天花粉20克。湿盛者可加六 一散30克,薏苡仁、士茯苓各20克。便秘 者加枳实、大黄各12克。
内科学疾病部分:狐惑>>>
治疗:
狐惑治疗方法_如何治疗狐惑
本病在早期多为实证,中、晚期多为 本虚标实,其病变涉及肝、脾、心、肾诸 脏,其病机主要是热邪内扰,湿热毒气熏 蒸,内则扰乱神明,外则发为痈疡。本病 的治疗,初期以清热利湿解毒祛邪为主, 中、晚期则以补虚佐以祛邪解毒之法。
湿热内蕴型 [证见] 发热
内科学疾病部分:狐惑>>>
诊断:
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 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 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由湿热邪毒内盛所致,治宜清热化湿,泻 火解毒,兼用外治法。本病类似口、眼、 生殖器三联综合征。或谓本病即(匿^虫) 病。《金匮要略心典》卷上:“狐惑,虫 病。即巢氏所谓(匿^虫)
内科学疾病部分:狐惑>>>
诊断:
狐惑鉴别诊断_如何诊断狐惑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 并治》:“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 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 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 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嘎,甘草泻心汤主之; 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 雄黄熏之。”“病者脉数,无
白塞综合征诊疗规范解读护理课件
![白塞综合征诊疗规范解读护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4b4d683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9e.png)
PART 05
白塞综合征典型病例分享
病例一:诊疗过程与效果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张某,男性,35岁,已婚。
诊疗过程
患者因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等症状就诊,经过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白 塞综合征。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 心理治疗等。
治疗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溃疡愈合,疼痛减轻,生活质量得到提 高。
康复治疗
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如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力量训练等 ,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PART 03
白塞综合征的护理规范
基础护理
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定期刷 牙,饭后漱口,避免口
腔感染。
眼部护理
定期清洁眼部,避免长 时间用眼,减少眼部疲
劳,预防眼部感染。
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 免皮肤破损和感染。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辅助器具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辅助器具,如拐 杖、轮椅等,以帮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
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如穿 衣、洗漱、进食等,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预防措施与建议
定期进行口腔和眼部检查
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
建议白塞综合征患者定期进行口腔和 眼部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口腔 溃疡和眼部炎症等症状。
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适当进行 休息和放松,以预防白塞综合征的复 发。
注意饮食卫生
保持饮食卫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 和饮料,以预防口腔溃疡和消化道溃 疡的发生。
健康教育与心理支持
健康教育
向患者和家属宣传白塞综合征的疾病知识和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和预防意识。
白塞氏病学习PPT
![白塞氏病学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3c017b825c52cc58ad6be8a.png)
症状:面部皮肤发红、胸前区红色 斑点,长期声音沙哑。自诉发病早 期曾经出现手背部白色斑点状。
• 3-28 白蛋白34.7 • 药物治疗:入院至术前一天口服粗
泼尼松片5mg/QD,沙利度胺胶囊QN。
症状体征
• 常见症状: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皮 疹、眼睛红肿、眼睛疼痛、畏光、视力 下降、视物不清、关节疼痛、关节肿胀、 腹部有包块、体重下降、消瘦、饮食不 振、头疼、头晕、恶心、呕吐、手脚感 觉麻木
其他
•
本病病因虽未明确,但发病与免疫异常是有关的,在免疫
调节和炎症反应过程中,细胞成分发生改变及所产生的多种活
性物质,如纤溶酶抑制物可使纤溶酶溶解纤维蛋白的活性降低,
而致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以及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性增强;肿瘤
坏死因子(TNF-beta)、IL-2和IL-6等产生,这些在病变的发展
中可能也有一定作用
检查方法
• 实验室检查 • 1.皮肤刺激试验 前臂屈面皮内注射生理盐水0.1ml,48h出现直径大
于2mm红色硬结或小脓疱、小丘疹者为阳性,提示中性白细胞趋化性 增强,阳性率约40%。 • 2.C-反应蛋白(CRP)测定 CRP在眼部炎症发作前后均有升高,特别是 在发作前不久最明显;CRP增高同时有中性粒细胞数值增多者,1周内 眼病发作的阳性率达86.1%,因此认为测定CRP对预测眼部炎症发作有 一定价值。 • 3.红细胞沉降速度及白细胞分类 本病发病时,血沉明显加快。中性 粒细胞比值亦显著增高。 • 4.病理学检查 所有受害器官的基本病理改变为血管炎。大多为渗出 性,少数为增生性,或两者兼而有之。急性渗出性病变表现为管腔充 血、血栓形成,管壁及其周围组织纤维蛋白样变性,并有中性粒细胞 浸润和红细胞外溢。中性粒细胞核常破碎成核尘。有明显的水肿、纤 维素渗出、脓肿形成。增生性病理所见也无例外 • 5.有条件或必要时,还可做血清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和免疫遗传学方面 (6号染色体短臂)检查。
• 3-28 白蛋白34.7 • 药物治疗:入院至术前一天口服粗
泼尼松片5mg/QD,沙利度胺胶囊QN。
症状体征
• 常见症状: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皮 疹、眼睛红肿、眼睛疼痛、畏光、视力 下降、视物不清、关节疼痛、关节肿胀、 腹部有包块、体重下降、消瘦、饮食不 振、头疼、头晕、恶心、呕吐、手脚感 觉麻木
其他
•
本病病因虽未明确,但发病与免疫异常是有关的,在免疫
调节和炎症反应过程中,细胞成分发生改变及所产生的多种活
性物质,如纤溶酶抑制物可使纤溶酶溶解纤维蛋白的活性降低,
而致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以及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性增强;肿瘤
坏死因子(TNF-beta)、IL-2和IL-6等产生,这些在病变的发展
中可能也有一定作用
检查方法
• 实验室检查 • 1.皮肤刺激试验 前臂屈面皮内注射生理盐水0.1ml,48h出现直径大
于2mm红色硬结或小脓疱、小丘疹者为阳性,提示中性白细胞趋化性 增强,阳性率约40%。 • 2.C-反应蛋白(CRP)测定 CRP在眼部炎症发作前后均有升高,特别是 在发作前不久最明显;CRP增高同时有中性粒细胞数值增多者,1周内 眼病发作的阳性率达86.1%,因此认为测定CRP对预测眼部炎症发作有 一定价值。 • 3.红细胞沉降速度及白细胞分类 本病发病时,血沉明显加快。中性 粒细胞比值亦显著增高。 • 4.病理学检查 所有受害器官的基本病理改变为血管炎。大多为渗出 性,少数为增生性,或两者兼而有之。急性渗出性病变表现为管腔充 血、血栓形成,管壁及其周围组织纤维蛋白样变性,并有中性粒细胞 浸润和红细胞外溢。中性粒细胞核常破碎成核尘。有明显的水肿、纤 维素渗出、脓肿形成。增生性病理所见也无例外 • 5.有条件或必要时,还可做血清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和免疫遗传学方面 (6号染色体短臂)检查。
白塞病PPT演示课件
![白塞病PPT演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839e9cf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d9.png)
免疫抑制剂
如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 ,用于控制病情进展和减 少复发。
手术干预时机及术式选择
手术时机
当白塞病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 肠穿孔、大出血等危及生命的情况时 ,需考虑手术治疗。
术式选择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并发症情况选 择合适的术式,如肠切除、肠吻合、 血管修复等。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预防感染
用药指导
向患者说明药物治疗的重 要性,指导患者正确用药 ,包括药物的剂量、用法 、副作用等。
心理干预策略制定和实施
评估患者心理状态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专业心理评估工具,了解患者的 心理状况,为制定个性化心理干预策 略提供依据。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改变不 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提高应对疾病 的能力。
杆菌等。
新型治疗方法探索
生物制剂
针对特定免疫细胞或分子的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 白细胞介素抑制剂等,用于治疗白塞病。
免疫抑制剂
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免疫抑制剂可用于控制病情,减少复发。
血浆置换
通过去除患者血浆中的异常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以减轻组织损伤 和炎症反应。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01
个体化治疗
临床表现
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等是白塞病的主要表现,还可累及 关节、心血管、胃肠道、神经系统等多个系统。
分型
根据受累器官和临床表现的不同,白塞病可分为不完全型和完全型。不完全型症状较轻 ,仅累及部分器官;完全型症状较重,多个系统受累。
Part
02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及流程
国际诊断标准
目前广泛采用国际白塞病研究小组(ISG)制定的诊断标准, 包括反复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部病变、皮肤病变等临 床表现,以及针刺反应阳性等实验室检查结果。
狐惑病与白塞氏综合症PPT课件
![狐惑病与白塞氏综合症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7e6cb46700abb68a882fb9a.png)
笔者倾向于“狐蜮” 定名。因原文指出“蚀 于喉为蜮,蚀于阴为狐”,即明确指出“狐蜮” 分为“狐”和“蜮”两种动物,分别伤及上 下而定“狐”病和“蜮”病 。统称“狐蜮” 病
宋欧阳修《自歧江山行至平陆驿》诗: “水涉愁蜮射,林行忧猛虎”,说明当时有 独立的“蜮”病 ,而且并非罕见。
(二)古今对本病的认识、 古代医家: 1、《千金方》曰“ 狐惑由温毒使然也。” 2、《医宗金鉴》:“狐惑,牙疳、下疳等疮之古名也。
龙江王铁策、北京王庆国
4、杜诺凡病(又称腹股沟肉芽肿)陕西焦晓
君
5、狐惑当改为“狐蜮”杨百茀弗教授在其主
编《金匮集释》《金匮要略讲义》(第五版)
6、性病核工业部医院杨德明毕夏氏综合征是一种 眼—粘膜—皮肤的综合病征广州军区总医院
日本学者认为是梅毒十六世纪以前, 我国并无
梅毒, 十六世纪初始才由欧洲传入我国
辛开苦降
(“湿非辛不开非温不化,非苦不降,非淡渗不利”)
人参、大枣:和胃扶正补虚。
共奏清热燥湿,和中解毒之功。
讨论: 对于原文 “其面目乍赤、乍黑、乍 白”,如何理解。
此句令人费解,以往的注家曾经有如 下的解释:①巢元方、徐彬认为这种变化 “由湿热毒气所为也”。②《二注》中赵 以德解释为“由五脏不足,更为专旺,迭 见其色也”。③《本义》则认为由“虫之 浮游不常,起伏无一”所致,尤怡所谓 “虫之上下聚散无时,故其色变更不一”, 吴谦、念祖等皆从其说。以上诸说,可能 都不一定能够使人满意。
近时惟以疳呼之,下疳即狐也,蚀烂肛阴。牙疳,即惑 也,蚀咽腐龈,脱牙穿腮破唇,每因伤寒后余毒与湿热 之为害也。” 3、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认为是虫病。盖虽虫病,而能 使人惑乱而狐疑,故名曰狐惑。 4、唐容川《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亦认为是虫症,并认为应 作“狐蜮”。狐惑二字对举,狐字着实,惑字托空,文 法先不合矣。虫蚀咽喉,何惑之有?盖是蜮字之误耳。 蜮字篆文似惑,传写滋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笔者倾向于“狐蜮” 定名。因原文指出“蚀 于喉为蜮,蚀于阴为狐”,即明确指出“狐蜮” 分为“狐”和“蜮”两种动物,分别伤及上下 而定“狐”病和“蜮”病 。统称“狐蜮” 病
宋欧阳修《自歧江山行至平陆驿》诗: “水涉愁蜮射,林行忧猛虎”,说明当时有 独立的“蜮”病 ,而且并非罕见。
4
(二)古今对本病的认识、 古代医家: 1、《千金方》曰“ 狐惑由温毒使然也。” 2、《医宗金鉴》:“狐惑,牙疳、下疳等疮之古名也。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 黄芩 人参 干姜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提要】本条论述狐蜮病的临床表现 及内服方。
【分析】
10
病因病机:湿热化生虫毒,腐蚀机体。
症状:分为特殊症状和一般症状。
狐 蚀于前后二阴,粘膜溃烂 1.特殊症状 蜮 蚀于咽喉,粘膜溃烂,声音嘶哑
2.一般症状
状如伤寒 湿热郁蒸,邪正相搏
任应秋老师评价说:张仲景先师在 1700年前创立的充满科学精神的辨证论治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8
(三)病因病机 历代医家意见不一,有因伤寒而变成;
有湿热毒气所为;有谓虫蚀上下也。但一 致认为该病与湿热相关,现多认为湿热化 生虫毒,腐蚀机体。
9
【原文】
狐蜮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
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蜮,蚀于 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 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 泻心汤主之。(10)
13
如果我们循狐惑病的病因病机也可以作 如下解释,即感受湿热虫毒,湿热内蕴, 正邪相争,热偏胜而上蒸,可见面目赤; 若湿偏胜而上遏,则面目黯黑;如湿热阻 滞营卫,气血不能上荣,则面目白。此处 不可理解为面目之色在短时问内连续多变, 也不符合临床。
14
(二)外治法
【原文】 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11)
7、狐惑病是现代医学不同疾病在不同人群或 同一个体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一组证侯群天
津马晓峰 。
7
8、大多数学者认为相当于西医之白塞氏综 合征(口、眼、生殖器综合征) 。白塞氏综 合征在疾病发展变化过程中, 都可表现出与 狐惑病相同和相类似的症状体证,按狐惑 病辨证施治疗效满意。因此, 有人认为就 是白塞氏综合征,把“狐蜮”病称谓张仲 景综合症。
默默欲眠
目不得闭
湿热内蕴 心神被扰
卧起不安
不欲饮食,恶闻食臭
湿热内蕴,胃气不和
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湿热薰蒸,正邪交争
11
治法:清热燥湿,和中解毒。
方剂:甘草泻心汤。
方义:
生甘草:为主药,重用解虫毒,清热。
(赵锡武用30克)24篇“噉蛇牛肉之愈死方甘草煮汁饮 之,即解。 ”)
黄芩、黄连:苦寒清热解毒 干姜、半夏:辛燥化湿
狐蜮病与白塞氏综合症病 狐蜮病临床表现及内服方
狐惑病,又称狐蜮病,乃感受湿热虫 毒所致, 以口咽、眼部、前后二阴腐蚀溃 疡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1
原书赵本为“狐惑”,经唐容川(《金匮要略 浅注补正》) 》修改,现在多版教材称为“狐 蜮”,昔贤对《金匮要略》“ 狐惑” 的注释, 众说纷纭,认识不尽相同。已成本篇的难点与疑 点。
(一) “狐惑”与“狐蜮” 1 “狐惑”:狐,指狐狸,因本病以口咽、
前后阴溃疡为特征,病程长,病情起伏不定,这 与狐性多疑,居处潮湿幽隐相似,取类比象而命 名。 “惑”下从心“, 心犹豫而狐疑”,“狐惑” 是取其狐疑惑乱之意,反映了对疾病的特殊部位 和症壮的此起彼伏,缠绵难愈产生的狐疑惑乱。
2
2、“狐蜮”: “狐蜮”的狐与狐惑的狐意同,蜮,
龙江王铁策、北京王庆国
6
4、杜诺凡病(又称腹股沟
编《金匮集释》《金匮要略讲义》(第五版)
6、性病核工业部医院杨德明毕夏氏综合征是一种 眼—粘膜—皮肤的综合病征广州军区总医院 日本学者认为是梅毒十六世纪以前, 我国并无
梅毒, 十六世纪初始才由欧洲传入我国
苦参汤方: 苦参一升 蚀于肛者,雄黄熏之。(12) 雄黄 【提要】 以上两条论述狐蜮病前后二阴蚀烂的外治法。
15
病机:湿热毒邪,循经下注。
症状:前后二阴蚀烂。
治法:燥湿杀虫解毒。
方剂:前阴蚀烂用苦参汤外洗。
后阴蚀烂用雄黄外熏。
方义:苦参洗之:清热解毒,燥湿杀虫。
《说文》 蜮: ①古代相传为一种能含沙射 人的动物; ②一种食禾苗的害虫。“狐蜮” 二字,一指狐及短狐;二指害虫。《中华大 辞典》《汉语大辞典》。1、射工,短狐。 相传一种能含沙射人的动物。“其状如鳖, 三足,长三五寸,多生南方。含沙射人影, 能令人死” 2、通“螣“。食禾苗的害虫。 以“狐蜮”命名,一示狐蜮同性,行踪幽隐 不定,表明本病发病部位幽隐,患处蚀烂不 定。二示使人暗中受伤,起病隐匿,且病损 部位糜烂,有如虫蚀。
5
唐容川是根据孙思邈改“狐惑”为 “狐蜮”的,是据《备急千金要方》卷二 十五改。谓“江南有射工毒虫,一名短狐, 一名蜮” 5、曹颖甫; “狐蜮”即“今之梅毒”。 现代医家 1、岳美中认为其与小儿麻疹、温疫失治或误 治引发之疮毒很相似。 2、李仁仲断言狐惑即今羌虫(沙虱) 病。 3、所谓狐惑。取其狐疑惑乱之意四川张家礼黑
辛开苦降
(“湿非辛不开非温不化,非苦不降,非淡渗不利”)
人参、大枣:和胃扶正补虚。
共奏清热燥湿,和中解毒之功。
12
讨论: 对于原文 “其面目乍赤、乍黑、乍 白”,如何理解。
此句令人费解,以往的注家曾经有如 下的解释:①巢元方、徐彬认为这种变化 “由湿热毒气所为也”。②《二注》中赵 以德解释为“由五脏不足,更为专旺,迭 见其色也”。③《本义》则认为由“虫之 浮游不常,起伏无一”所致,尤怡所谓 “虫之上下聚散无时,故其色变更不一”, 吴谦、念祖等皆从其说。以上诸说,可能 都不一定能够使人满意。
近时惟以疳呼之,下疳即狐也,蚀烂肛阴。牙疳,即惑 也,蚀咽腐龈,脱牙穿腮破唇,每因伤寒后余毒与湿热 之为害也。” 3、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认为是虫病。盖虽虫病,而能 使人惑乱而狐疑,故名曰狐惑。 4、唐容川《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亦认为是虫症,并认为应 作“狐蜮”。狐惑二字对举,狐字着实,惑字托空,文 法先不合矣。虫蚀咽喉,何惑之有?盖是蜮字之误耳。 蜮字篆文似惑,传写滋误。
笔者倾向于“狐蜮” 定名。因原文指出“蚀 于喉为蜮,蚀于阴为狐”,即明确指出“狐蜮” 分为“狐”和“蜮”两种动物,分别伤及上下 而定“狐”病和“蜮”病 。统称“狐蜮” 病
宋欧阳修《自歧江山行至平陆驿》诗: “水涉愁蜮射,林行忧猛虎”,说明当时有 独立的“蜮”病 ,而且并非罕见。
4
(二)古今对本病的认识、 古代医家: 1、《千金方》曰“ 狐惑由温毒使然也。” 2、《医宗金鉴》:“狐惑,牙疳、下疳等疮之古名也。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 黄芩 人参 干姜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提要】本条论述狐蜮病的临床表现 及内服方。
【分析】
10
病因病机:湿热化生虫毒,腐蚀机体。
症状:分为特殊症状和一般症状。
狐 蚀于前后二阴,粘膜溃烂 1.特殊症状 蜮 蚀于咽喉,粘膜溃烂,声音嘶哑
2.一般症状
状如伤寒 湿热郁蒸,邪正相搏
任应秋老师评价说:张仲景先师在 1700年前创立的充满科学精神的辨证论治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8
(三)病因病机 历代医家意见不一,有因伤寒而变成;
有湿热毒气所为;有谓虫蚀上下也。但一 致认为该病与湿热相关,现多认为湿热化 生虫毒,腐蚀机体。
9
【原文】
狐蜮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
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蜮,蚀于 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 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 泻心汤主之。(10)
13
如果我们循狐惑病的病因病机也可以作 如下解释,即感受湿热虫毒,湿热内蕴, 正邪相争,热偏胜而上蒸,可见面目赤; 若湿偏胜而上遏,则面目黯黑;如湿热阻 滞营卫,气血不能上荣,则面目白。此处 不可理解为面目之色在短时问内连续多变, 也不符合临床。
14
(二)外治法
【原文】 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11)
7、狐惑病是现代医学不同疾病在不同人群或 同一个体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一组证侯群天
津马晓峰 。
7
8、大多数学者认为相当于西医之白塞氏综 合征(口、眼、生殖器综合征) 。白塞氏综 合征在疾病发展变化过程中, 都可表现出与 狐惑病相同和相类似的症状体证,按狐惑 病辨证施治疗效满意。因此, 有人认为就 是白塞氏综合征,把“狐蜮”病称谓张仲 景综合症。
默默欲眠
目不得闭
湿热内蕴 心神被扰
卧起不安
不欲饮食,恶闻食臭
湿热内蕴,胃气不和
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湿热薰蒸,正邪交争
11
治法:清热燥湿,和中解毒。
方剂:甘草泻心汤。
方义:
生甘草:为主药,重用解虫毒,清热。
(赵锡武用30克)24篇“噉蛇牛肉之愈死方甘草煮汁饮 之,即解。 ”)
黄芩、黄连:苦寒清热解毒 干姜、半夏:辛燥化湿
狐蜮病与白塞氏综合症病 狐蜮病临床表现及内服方
狐惑病,又称狐蜮病,乃感受湿热虫 毒所致, 以口咽、眼部、前后二阴腐蚀溃 疡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1
原书赵本为“狐惑”,经唐容川(《金匮要略 浅注补正》) 》修改,现在多版教材称为“狐 蜮”,昔贤对《金匮要略》“ 狐惑” 的注释, 众说纷纭,认识不尽相同。已成本篇的难点与疑 点。
(一) “狐惑”与“狐蜮” 1 “狐惑”:狐,指狐狸,因本病以口咽、
前后阴溃疡为特征,病程长,病情起伏不定,这 与狐性多疑,居处潮湿幽隐相似,取类比象而命 名。 “惑”下从心“, 心犹豫而狐疑”,“狐惑” 是取其狐疑惑乱之意,反映了对疾病的特殊部位 和症壮的此起彼伏,缠绵难愈产生的狐疑惑乱。
2
2、“狐蜮”: “狐蜮”的狐与狐惑的狐意同,蜮,
龙江王铁策、北京王庆国
6
4、杜诺凡病(又称腹股沟
编《金匮集释》《金匮要略讲义》(第五版)
6、性病核工业部医院杨德明毕夏氏综合征是一种 眼—粘膜—皮肤的综合病征广州军区总医院 日本学者认为是梅毒十六世纪以前, 我国并无
梅毒, 十六世纪初始才由欧洲传入我国
苦参汤方: 苦参一升 蚀于肛者,雄黄熏之。(12) 雄黄 【提要】 以上两条论述狐蜮病前后二阴蚀烂的外治法。
15
病机:湿热毒邪,循经下注。
症状:前后二阴蚀烂。
治法:燥湿杀虫解毒。
方剂:前阴蚀烂用苦参汤外洗。
后阴蚀烂用雄黄外熏。
方义:苦参洗之:清热解毒,燥湿杀虫。
《说文》 蜮: ①古代相传为一种能含沙射 人的动物; ②一种食禾苗的害虫。“狐蜮” 二字,一指狐及短狐;二指害虫。《中华大 辞典》《汉语大辞典》。1、射工,短狐。 相传一种能含沙射人的动物。“其状如鳖, 三足,长三五寸,多生南方。含沙射人影, 能令人死” 2、通“螣“。食禾苗的害虫。 以“狐蜮”命名,一示狐蜮同性,行踪幽隐 不定,表明本病发病部位幽隐,患处蚀烂不 定。二示使人暗中受伤,起病隐匿,且病损 部位糜烂,有如虫蚀。
5
唐容川是根据孙思邈改“狐惑”为 “狐蜮”的,是据《备急千金要方》卷二 十五改。谓“江南有射工毒虫,一名短狐, 一名蜮” 5、曹颖甫; “狐蜮”即“今之梅毒”。 现代医家 1、岳美中认为其与小儿麻疹、温疫失治或误 治引发之疮毒很相似。 2、李仁仲断言狐惑即今羌虫(沙虱) 病。 3、所谓狐惑。取其狐疑惑乱之意四川张家礼黑
辛开苦降
(“湿非辛不开非温不化,非苦不降,非淡渗不利”)
人参、大枣:和胃扶正补虚。
共奏清热燥湿,和中解毒之功。
12
讨论: 对于原文 “其面目乍赤、乍黑、乍 白”,如何理解。
此句令人费解,以往的注家曾经有如 下的解释:①巢元方、徐彬认为这种变化 “由湿热毒气所为也”。②《二注》中赵 以德解释为“由五脏不足,更为专旺,迭 见其色也”。③《本义》则认为由“虫之 浮游不常,起伏无一”所致,尤怡所谓 “虫之上下聚散无时,故其色变更不一”, 吴谦、念祖等皆从其说。以上诸说,可能 都不一定能够使人满意。
近时惟以疳呼之,下疳即狐也,蚀烂肛阴。牙疳,即惑 也,蚀咽腐龈,脱牙穿腮破唇,每因伤寒后余毒与湿热 之为害也。” 3、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认为是虫病。盖虽虫病,而能 使人惑乱而狐疑,故名曰狐惑。 4、唐容川《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亦认为是虫症,并认为应 作“狐蜮”。狐惑二字对举,狐字着实,惑字托空,文 法先不合矣。虫蚀咽喉,何惑之有?盖是蜮字之误耳。 蜮字篆文似惑,传写滋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