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

合集下载

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

又称实证哲学。

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创始人为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A.孔德,主要代表有英国的J.S.密尔和H.斯宾塞。

其形成标志为1830年开始陆续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实证哲学教程》。

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称为老实证主义,20世纪盛极一时的逻辑实证主义称为新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

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

实证主义不仅对哲学而且对整个社会科学均发生了深刻影响,孔德所创立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其后的一个半世纪是西方社会学的主流。

实证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

广义而言,任何种类的哲学体系,只要囿于经验材料、拒绝排斥先验或形而上学的思辨,都为实证主义。

狭义而言,实证主义则指法国哲学家孔德(Auguste Comte)的哲学。

这条目内主要介绍狭义的实证主义。

孔德生长的时代,正是一个宣扬理性主义及科学思想发端的时代,在“科学万能”思想的冲击下,人们对形而上学产生怀疑,逐渐以注重经验的科学方法观察、研究事物,探求事实的本原和变化的现象。

实证主义又称实证论,其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

实证论者认为,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

实证主义的目的,在希望建立知识的客观性。

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道万事万物,必须经由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

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体认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

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

孔德在其所写的《实证哲学》一书里,认为人类进化分成三阶段:一是神学阶段,盖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力量和某些现象感到惧怕,因此就以信仰和膜拜来解释面对自然界的变化;二是玄学阶段,以形而上或普遍的本质阶段,解释一切现象;三是实证阶段,也就是科学的阶段,运用观察、分类,以及分类性的资料,探求事物彼此的关系,此法获得的结果,才是正确可信的。

第二章社会科学方法论诸流派一、实证主义

第二章社会科学方法论诸流派一、实证主义

20世纪以来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争论,大都与 实证主义相关。
实证主义试图将自然科学里的方法应用到社会 科学。预先假定了科学的统一性。
实证主义将科学看做是外在于科学之外的客观 存在的研究。即,对象不因为主体的介入而变 化——拒斥了主体与客体之间、主体与主体之 间的解释学因素的发生。
实证主义五个特征:
范式的转移包括哲学、认识论、方法论 的转移和创新。
C,“不可通约性” (incommensurability)
新旧范式之间有一种质的差别,差异到 无法相容的程度。
各范式里的科学家就象在两个不同的世 界里工作。
几个不同:研究方法、解答方式、知识 标准不同;两个世界里说着不同的语言, 不可互相翻译。
第二,“语言”:既要命题由名称组成,一个 名称指谓一个对象。“语言图像论”——“精确 定义、理想、科学语言”。
第三,不可说的“神秘领域”。
“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我们可以 说这个世界,世界之外的领域我们没有语言去 说。
“对于可说的我们都可以说清楚,对于不可说 的我们应当保持沉默”。
一,科学主义: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后 实证主义——孔德、维特根斯坦、波普尔
1,实证主义兴起:孔德、马赫
从近代实验科学开始至今,主宰自然和社会科学 的正统观念近400年。
孔德:16世纪开始在科学研究界占据主流。19世 纪孔德首先用“实证主义”(positivism)一词, 指称一种关于科学和历史的知识论与世界观。
拒斥形而上“学”。(这个领域存在,但不可 说)
哲学就是语言命题意义分析。无意义的命题无 所谓真假。(如,“我说的话都是谎话”,属 于无意义命题)
影响:
被称为逻辑实证主义的宣言书
1,科学界。如建构实在论。 2,文学界。如作品意义分析。 3,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界。如,摩尔的

比较教育学的主要理论分析框架-精品文档

比较教育学的主要理论分析框架-精品文档

比较教育学的主要理论分析框架
比较教育学科虽然有一个悠久的历史,但作为一个学科的发展历史却很短。

通常人们把朱利安1817年发表的《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看作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起点。

比较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源于国家和国际教育改革
与发展的需求,并得力于方法论和其他理论领域发展的推动,同时其发展的动因主要在于原有理论概念和分析框架不足以对现
实教育现象和问题做出有力的解释,以及无法有效地为研究活动和教育实践提供指引。

一、因素论分析框架
(一)因素论分析框架的主要目的
因素分析法的目的在于对决定各国教育制度的性质的诸因
素加以解释,探索其形成的原因,以便真正地了解外国教育。

第一,报道描述。

它向读者提供各国教育制度的“情报”,
并按问题把事实加以分类,例如分为:教育制度,教学行政,中
小学教师培训。

它认为事实的报导是有局限的,但却是比较研究过程中必要的一步。

第二,历史功能。

康德尔认为,比较教育不仅要描述事实,
也要说明特征。

他指出,不应把教育作为孤立存在的事业来看待,它应同国家背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结合起来研究。

第三,借鉴改善。

康德尔希望通过考察外国和本国的教育制。

质性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直接用来备课了)

质性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直接用来备课了)

质性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直接用来备课了)质性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直接用来备课了)一、质性研究的概念质性研究又称质的研究,或称定性研究,是对某种现象在特定情形下的特征、方式、涵义进行观察、记录、分析、解释的过程。

对于质性研究尚缺乏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

①Denzin和Lincoln把质性研究看成是一种在自然情境下,对个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观察、交流、理解、体会和解释的过程。

②Strauss认为“质性研究的目的不在验证或推论,而是在深奥、抽象的经验世界之意义。

研究过程重视被研究者的参与及观点之融入;同时对于研究结果,质性研究不重视数学与统计的分析程序,而强调借由各种资料收集方式,完整且全面地收集资料,并对研究结果做深入的诠释”。

③陈向明将质性研究定义为“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主要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构建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质性研究是一个从实际观察的资料中发现共性问题的过程,属于探索性和叙述性的研究。

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本质的区别是建立在不同的哲学观和专业范式的基础上的。

量性研究建立在实证主义的专业范式的基础上,遵循客观、有效、实用的原则;而质性研究则建立在诠释主义的专业范式或批判主义的专业范式基础上,该类范式认为理解一个过程的最佳途径是去经历和体验这一过程。

二、质性研究的基础理论质性研究不是来自一种哲学、一个社会理论或者一种研究传统,它受到多种不同社会思潮、理论和方法的影响。

在质性研究中也存在很多其他不同的建构理论的方式,研究者个人所受训练的流派不同、看问题的方式不同、研究的情境不同,都可能采取一种不同的对待和处理理论的方式。

目前主要还是从以下几种理论取向来剖析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后实证主义、批判主义。

(一)建构主义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在本体论上持相对主义的态度。

实证分析的基本概念包括

实证分析的基本概念包括

实证分析的基本概念包括
实证分析是一种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以基于实证证据的分析和推理为基础。

其主要包括以下基本概念:
1. 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实证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核心观点,强调通过观察和实证研究来获取可验证的知识,以及依赖事实和证据而非主观假设或价值判断。

2. 可观测变量:实证分析研究的对象通常涉及可观测的变量或现象,这些变量可以通过直接观察、测量和收集数据进行研究和分析。

3. 假设与研究问题:实证分析的研究通常基于特定的假设或研究问题,这些假设和问题需要根据相关的理论、已有研究和可行性进行明确和界定。

4. 数据收集和测量:实证分析需要收集和测量适当的数据,以验证或推测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关系或模式。

数据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验、观察等方式进行收集。

5. 统计分析:实证分析通常使用统计方法来分析和解释收集到的数据,以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和模式。

常用的统计技术包括描述性统计、推断统计、相关性和回归分析等。

6. 结果和解释:实证分析的最终目标是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来解释和推断变量之间的关系或模式。

这种解释需要基于实证证据,同时考虑可能的替代解释和潜在
的偏差因素。

7. 研究限制和泛化:实证分析需要明确讨论研究的限制和局限性,同时考虑研究结果的泛化程度,即其在不同时间、地点和样本中的适用性和普遍性。

总之,实证分析的基本概念涵盖了实证主义、可观测变量、假设与研究问题、数据收集和测量、统计分析、结果和解释,以及研究限制和泛化。

这些概念共同构成了实证分析的思想和方法体系。

实证主义和非实证主义事例

实证主义和非实证主义事例

实证主义和非实证主义事例实证主义和非实证主义,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高深?其实说白了,就是两种看待世界的不同方式。

一种是特别“看得见摸得着”的,喜欢实实在在的证据,另一种呢,比较讲究“心灵感应”或者“哲学理论”,不是每一件事都能用数字和数据来解释的。

你听我一一道来,保证让你轻松get到!咱先说实证主义。

简而言之,就是“只信真金白银”,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才算数。

如果说这是一场科学的较量,那实证主义就绝对是那个穿着实验室白大褂的科学家形象了。

比如说,古时候有个科学家叫哥白尼,他说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不是太阳绕着地球。

你看,这可不是随口说说的事儿啊,这可是经过了长期的观测和计算才得出的结论。

哥白尼做的事就像是做一场“数理推演”,拿出一堆天文数据,大家一看,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儿。

你问我怎么知道这事儿就是实证主义呢?好嘛,因为哥白尼拿出了大量的观测结果,不是空口白话,也没有去讲什么“宇宙的深层奥秘”,完全是通过实践和证据来说话。

说得再直白点,就是他就是给大家展示了“数据才是真理”,没有证据,光说也没用。

要是有个科学家站在哥白尼面前说:“我觉得地球绕着太阳转是不对的”,那他根本没法反驳啊,因为哥白尼拿的证据摆在那里,不是光凭空想的东西。

然后呢,说到非实证主义,就有点像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哲学家了。

这种看待问题的方式,更多的是从思考、想象和理论上出发。

就好像你看到一只猫,如果它跟你说:“我真的能飞!”,你肯定会说,嘿,猫你这是吃错药了吧?可是非实证主义者就不这么想,他们就会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思考,“那猫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是不是它知道我们不知道的什么秘密?”你看,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不直接依赖实证数据,而是探讨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比如说,哲学家康德,他提出了一个观点,叫做“物自体”。

意思就是,我们只能通过我们的感官来感知外部世界,但这些感知本身可能有偏差,至于外界究竟长什么样子,是不是我们感知到的那样,我们无法完全知道。

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

19世纪中叶,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结合实证主义中重经验的学说和符号逻辑学说,成为逻辑实证论。

符号逻辑就是将代数的方法和符号,应用在逻辑上。

这种理论运用逻辑,达成具有像数学那样明显和确实的结论。

什么是实证主义江怡:什么是实证主义--对它的一种史前史考察实证主义是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中的重要传统。

但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实证主义萌芽于17世纪的欧洲,18世纪后逐渐形成的所谓唯理论与经验论之间表面对立的背后,隐藏着一种深刻的一致,即对关于世界的偶然知识与关于永恒之物的必然知识的严格区分。

在法国,由于受到18世纪启蒙运动的深刻影响,19世纪的法国哲学从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社会政治色彩。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受到法国大革命的深刻影响,但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与法国哲学的浪漫主义的思想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哲学传统,经验论,知识的区分,社会政治因素编辑本段更多理解综述作为西方哲学中的一种传统,“实证主义”通常是指关于人类知识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态度。

它不是去预先假设人类是如何得到知识的,也不提供关于知识的心理学或历史学的基础。

实证主义是关于人类认识活动的一套规则或评价标准:它告诉我们关于世界陈述中的哪些内容是属于知识的范围,并为我们提供可以用来区分能够与不能合理地提出问题的准则。

因而,实证主义是一种规范的态度,关涉我们如何使用“知识”、“科学”、“认识”、“信息”等术语。

同样,实证主义的原则也区分了哲学和科学的争论中哪些属于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哪些又属于不可能得到解决或不值得考虑的问题。

[1] 起始时期作为一种具有明确规定的哲学思潮,实证主义开始于19世纪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实证哲学”;但作为一种哲学传统,实证主义却根置于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之中。

根据当代波兰哲学史家科拉可夫斯基(Leszek Kolakowski)的分析,古希腊斯多亚学派的怀疑论提出的一种现象主义观点应当被看作实证主义的雏形,这种观点认为,经验能够使我们确定给定的对象是否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外表,但我们却无法由此推断对象事实上的确正如它的外表所呈现的一样,因而我们必须区分经验材料的真实内容与我们由此推断的事物自身具有的性质。

后实证主义理论ok课件

后实证主义理论ok课件

02
后实证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
科学知识的客观性
科学知识的客观性是指科学知识是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其真实性不依 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改变。后实证主义理论认为,科学知识的客观性是通过观察 和实验验证来保证的,只有经过严格的观察和实验验证的知识才能被认为是客观 的。
后实证主义理论强调科学知识的客观性,认为科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不断 接近客观真理的过程,科学知识的真实性不应该受到人的主观意识的影响。
后实证主义理论与其他理论的融合
1 2
与其他社会科学理论的融合
后实证主义理论可以与其他社会科学理论相互借 鉴、融合,形成更加完善的理论体系。
与其他哲学理论的融合
后实证主义理论可以与实用主义、解释学等哲学 理论相互融合,丰富后实证主义理论可以与心理学、地理学等其他学 科的理论相互融合,拓展应用领域和范围。
发展
后实证主义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哲 学思潮。它对科学知识的构建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看法,对科学哲学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应用
后实证主义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和自然科学等。它对科学知识的构建和解释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为 学科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科学知识的可证实性
科学知识的可证实性是指科学知识必须是可被证实和证伪的,即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来证明其真 实性和伪谬性。后实证主义理论认为,科学知识的可证实性是科学知识客观性的必要条件,只有经过 证实的知识才能被认为是科学的。
后实证主义理论强调科学知识的可证实性,认为科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基于可观察和可实验验证 的事实和证据,只有经过严格的观察和实验验证的知识才能被认为是科学的。
科学知识的可观察性

第三讲: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后实证主义

第三讲: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后实证主义

社会科研的方法体系
社会科研方法纵向可划分为若干层次(高层方法观 层、中层范畴论、移植论和范式论层、低层方法层 和底层作法层)
方法观层
范畴
论(功
能和目 的)
范式
论(取
向)
移植
论(视
角)
方法层p24
作法层p24
高层 中层 低层 底层
社会科研方法体系:中层
范畴论p73
从研究性质的角度看:社会科研的类型分为基础研究(理论研 究)、应用研究。
范畴论p75
预测性研究:带有前瞻性质的社会科学研究,主要 目的是说明研究对象将来的状态。
是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 研究对象的现状发展变化规律(描述性研究) 因果链条(解释性研究) 对未来的状况进行科学的
预测(预测性研究)例如:21世纪中国教育督导 走向研究(预测性研究)
高层 中层 低层 底层
社会科研方法体系:低层
方法层(确定研究方式)p77
调查研究 实验研究 实地研究 文献研究
社会科研方法体系:低层
方法层(确定研究方式)p77
调查研究:采用问卷或访谈等方法,通过对被调查者的观点、 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系统地收集信息与进行分析,来认识社会现 象极其规律的社会科学研究方式。
个体主义方法论
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的行为主义理论克服了 整体主义方法论的弊端,提出个体主义方法论的三 个命题:
(1)社会目标和利益是某种或某些个人目标和利 益的存在形式,个体利益决定他们的行为选择
(2)社会整体是个体行动的结果,对社会整体的 认识必须归结到“个体行为”的基础上。
(3)对整体范畴的认识必须从个体心理出发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后实证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法论》复习资料导论⼀、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法论(⼀)⼈类对社会认识的历史进程(⼆)社会科学的特点和作⽤(三)社会科学⽅法论的性质和特点1.⽅法:2.⽅法论:是关于⽅法的理论,以形形⾊⾊的⽅法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关于⽅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则,为⼈们正确认识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向。

依据其层次⾼低的不同可分为:哲学⽅法论、科学⽅法论、技术⽅法论3.社会科学⽅法论: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法的理论,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法的概括和总结,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化的分裂会使受过⾼等教育的⼈再也⽆法在同⼀⽔平上共同就任何重⼤的社会问题开展认真的讨论。

由于⼤多数知识分⼦都只了解⼀种⽂化,因⽽会使我们对现代社会作出错误的解释, 对过去进⾏不适当的描述, 对未来作出错误的估计。

”——[英]斯诺:《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 陈恒六、刘兵译, 四川⼈民出版社,1987 年版。

译者序, 第5 - 6 页。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法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命变⾰1.马克思主义之前的社会思想理论,都有⼀定地位作⽤,但因狭⼩⽣产规模+剥削阶级的偏见,导致其在不能在总体上给社会历史以科学说明,即便是在⾃然观上唯物主义,⼀旦踏⼊社会历史领域,马上就变成历史唯⼼主义。

2.19世纪中,马恩适应⽆产阶级解放⽃争的需要,吸收⼈类数千年的思想认识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盾运动,并科学总结了⽆产阶级⽃争的实践经验,创⽴了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存的物质⽣活条件,并据此说明政治、法律、哲学和宗教观点,即⽤社会存在解释社会意识,⽽不是相反。

这样,唯⼼主义就从它的最后避难所——社会历史领域被驱逐出去。

达尔⽂:⾃然界的规律——马克思:社会历史的规律。

4.马克思从实践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深刻批判了历史唯⼼主义,认为⼈们的社会认识视野应该“从天上回到⼈间”,聚焦于现实⽣活。

西方公共行政研究中的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

西方公共行政研究中的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
定 位于一 种技 术性 的事务 时 ,公共行 政 才具备 了能 够被科 学认 知 的可 能 。但 是 ,当实证 主 义应 用
于 自然科学时,其研究的客体是没有生命和意志的自然界 ,而公共行政研究 的客体涉及人的意志 和行 为 ,这是 具有 主观性 的 。如果要 使公 共行 政 的研 究像 自然 科学 一样 成 为一 门科 学 ,就需 要 把
境 、使命或制度框架都不例外 ,所以它们能够顺利地应用到任何地方。 ¨ 。 ”2 明显地 ,公共行政学 者信奉实证主义主体的认识论思想 ,认为公共行政像其他 自然科 学一样 也受客观 自然规律的支
配 ,公共 行政 研究 的 目的就 是要 认识 这些 自然 规 律 ,以达 到提 高行政 效率 之 目的 。
2 .西蒙基于逻辑实证主义的行为科学研究 。由于经验实证主义在实践中没有办法完全做到 , 石里克提出以逻辑证实代替经验证实 ,实证主义进一步发展为逻辑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改变
了知 识和 经验 ( 体验 ) 的直 接对 应关 系 ,认 为 知识 只是关 系 表述 ,是 判断 和命题 ,是 一种抽 象 的 符号关 系 ,从 而建 立 了知识 与语 言 ( 号 、概念 、命 题 )之 间 的直 接联 系 ,语 言逻辑 上 的真也 意 符
人 的意志 和行 为纳入 客观 的研究 范 畴 ,这 成为 行政学 获取 科学 之合法 性 的基 础 。韦 伯通 过把 人 的
意志和行为嵌入官僚制的组织机器中,完成了这样的转换 。官僚制通过明确 的价值 中立、一致 的 规范和正式陈述的规则剔除人 的主观性因素 ,把人看成是应用于规则的组织零件 ,或是达到组织 目的的手段和工具。而公共行政原则 的倡导使公共行政研究更趋 向于科学 ,所谓公共行政原则 , 就是类似于科学的普遍性原理 ,古立克 和厄威克的 P S C R O D O B是著名的公共行 政原则。在他们

社会研究方法第十一版芭比术语版

社会研究方法第十一版芭比术语版
(二)演绎与归纳 演绎:从理论引出预期的结果或假设。 归纳:从特定的观察出发发展出概化通则,即观察——寻找模式——获得结论
第 3 章 社会研究中的伦理和政治
一、社会研究的伦理议题 伦理问题是一个关键的考虑因素。两个根本性的伦理方针是自愿参与和对研究对象无害。 1、自愿参与 参与者必须处于自愿。 2、对参与者无害 自愿参与和不伤害参与者已经越来越正式化,形成了“知情同意”——这种规范要求,基于自愿参与的原则而进入 研究的对象,必须完全了解他们可能受到的危害。 3、保护研究者权益(匿名与保密) 匿名——当研究者和读者都不可能将回答和回答者对应起来时,这个研究就可以说达到了匿名的要求。 保密——当研究者能够指认特定研究对象的回答,但是承诺不会将其公开时,该研究就达到了保密的要求。
三、必要原因和充分原因 联系和相关本身并不能够确定因果关系。现实中,虚假的因果关系通常由一个或多个变量引起。 四、分析单位 分析单位——研究什么和研究谁,是 社会研究者试图观察、描述和解释的人或事物。 (一)个体 (二)群体 (三)组织 (四)社会人为事实 人或其行为的产物。
《社会研究方法》4
(五)分析单位的错误推理:区位谬误和简化论 区位谬误——在只对群体进行观察的基础上,错误地得出个体层次上的结论。 简化论——局限于只将某些类型的概念应用于被研究的对象。
定性研究者和定量研究者都关注个体的观点。但定性研究者认为他们通过详细的访问和观察,可以更加接近行 动者的视野。他们认为定量研究者很少能够捕获他们的对象的视野,因为他们不得不依靠更为远距离到、推论性到 经验方法和材料。由解释性方法所产生到经验材料被许多定量研究者看作是不可靠到易受影响的和不客观的。 (4)考察日常生活的限制
《社会研究方法》3
4、欺骗 任务报告——和对象交流,让他们了解其在研究中的经历。当存在伤害参与人的可能性时,这种报告是尤为重要的。 二、社会研究的政治蕴含 伦理问题与政治问题的区别:首先,社会学研究中的伦理争议大多与研究方法有关,政治观点的争议则发生在研究 的性质和运用中。其次,伦理争议存在着正式的行为规范,而现实社会没有一种能让社会学家一致接受的政治规范。

实证主义和非实证主义的区别

实证主义和非实证主义的区别

实证主义和非实证主义的区别1、概念包含内容不同。

法律实证主义定义法的要素包括权威性制定与社会实效。

其中以社会实效为首要定义要素的法的概念,如法社会学和法现实主义;以权威性制定为首要定义因素的法的概念,如分析主义法学,代表人物如奥斯丁、哈特、凯尔森。

2、基本主张不同。

实证主义在定义法的概念的时候,没有道德因素被包括在内,即法和道德是分离的,实证主义认为,在法与道德之间,在法律命令什么与正义要求什么之间,即实然法和应然法之间,不存在概念上的必然联系。

非实证主义的在定义法的概念时,道德因素被包括在内,即法与道德是相互联接的。

非实证主义者定义法的要素:内容的正确性,社会实效性,权威性制定。

以内容的正确性作为法的概念的唯一定义要素,以传统的自然法理论为代表;以三要素同时作为法的定义的要素的,超越自然法学与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第三条道路,如阿列克西。

扩展资料:实证主义基本特征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

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

实证主义的影响:实证主义不仅对哲学而且对整个社会科学均发生了深刻影响,孔德所创立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其后的一个半世纪是社会学的主流。

实证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

广义而言,任何种类的哲学体系,只要囿于经验材料、拒绝先验或形而上学的思辨,都为实证主义。

狭义而言,实证主义则指法国哲学家孔德(AugusteComte)的哲学。

这条目内主要介绍狭义的实证主义。

孔德生长的时代,正是一个宣扬理性主义及科学思想发端的时代,在“科学万能”思想的冲击下,人们对形而上学产生怀疑,逐渐以注重经验的科学方法观察、研究事物,探求事实的本原和变化的现象。

后实证主义的思维空间

后实证主义的思维空间

第六章后实证主义的思维空间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第三场争论的焦点,即后实证主义与实证主义在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范围等问题上的分歧,尤其是前者对于后者的批评和挑战,具有深刻的学科建设含义:它提出和视图回答的问题,属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范畴。

第三场争论也被许多人称为‘扩展四维空间’的大讨论。

有两点提请读者注意:第一,在西方国际政治学内部,并非所有人都同意对第三场争论的这种后现代主义的概括。

第二,在欧美国际理论学术界,找据主流地位的依然是现实主义(尤其是新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尤其是新自由主义),后实证主义旗帜下的各种流派(后现代主义、批判理论、建构主义等)依然处于以挑战姿态出现的少数派的位置。

第一节真是的历史和思维的结构那些后来被称为‘后现实主义者’‘后现代主义者’‘后结构主义者’‘话语分析家’或‘批判理论家’的学者,发现了一些过去不曾提出过不为人注意的困惑,提出了从前的研究者难以想象的问题。

与此相联系得另一类问题涉及对世界政治的一般理解。

同理,国际政治是古而有之,还是20世纪的发明,并没有一个定论,关键取决于判断者的标准。

从雅典人与斯巴达人的决斗与现代斗争的类似之处,可以看到国家和国家间体系的历史延续性。

在这个意义上,像加拿大当代著名批判理论家罗伯特沃克指出的,历史的展示实际上让位于解释结构的展示。

理查德伯恩斯坦改过的那样,‘许多人有一种日益增长的感受,现有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式存在某种重大缺陷’,因而他们渴望‘改变那种引导我们思考和行动的范畴结构和模式’。

马尔库塞,哈贝马斯,伯恩斯坦,福柯和德里达等人有特殊贡献。

所有这些人,在此意义上,关注的是一种‘后理论的探索’从这里上看,在这些具有强烈的反思意识的哲学家、思想家的作品中,有几个值得重视的认识论的共同特点:第一,他们揭示了实证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人类社会和政治时的不充分性。

第二,作者们尤其关注知识形成和塑造的过程,他们强调的是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命题,而不是那些建立在深思熟虑的理性主义,有意义的数据或符合规则的公式之上的命题。

社会研究方法

社会研究方法

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笔记一、社会研究中的一些辨证关系1、个案式和通则式解释模式个案式解释——一种解释方式,在这种解释方式中,我们试图穷尽某个特定情形或是事件的所有原因。

通则式解释——一种解释方式,在这种解释方式中,我们试图寻找一般性地影响某些情形或者事件到原因。

2、归纳与演绎理论归纳——在这种逻辑模型中,普遍性的原理是从特定的观察中发展起来的。

即是从个别出发以达到一般性,从一系列特定的观察中,发现一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所有给定事件的秩序。

演绎——在这种逻辑模型中,特定的命题来自普遍性的原理。

即从一般到个别,从(1)逻辑或理论上预期的模式到(2)观察检验预期的模式是否确实存在。

3、定量与定性资料定性研究(导论P133)——是一种将观察者臵于现实世界之中的情景性活动。

它由一系列解释性的、使世界可感知的身体事件活动所构成,这些事件活动转换着世界。

它将世界转变成一系列的陈述,包括实地笔记、访问、谈话、照片、自然主义的方式。

这意味着定性研究者实在事物的自然背景中来研究它们,并试图根据人们对现象富玉的意义来理解或来解释现象。

局限:依据典型的或少量个案的资料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具有普遍性。

主观性的分析或结论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因此无法对不同的研究结论进行检验。

定量研究——从一组单位中收集各单位的可以对比的信息。

优点:普遍性、客观性和可验性。

标准化和精确度较高,逻辑推理比较严谨。

能大大推进理论的抽象化和概括性促进对现象之间普遍的因果关系的精确分析。

局限:1.对大量样本的少数特征做精确的计量,因而很难获得深入、广泛的信息,容易忽略深层的动机和具体的社会过程。

2.社会现象错综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且难于控制,要确立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容易,研究的现象越复杂,统计分析与相关分析就越不可靠。

3.由于社会现象的独特性,许多都无法得出普遍性都经验概括,因而无法依赖定量分析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不同(定性研究1P11):1.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的效用2.后现代敏感性的认同定量的、实证主义的方法和假设的运用,被新一代的定性研究者所拒绝,他们认为后结构的和/或后现代的敏感性更为重要。

艺术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与非实证主义

艺术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与非实证主义

艺术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与非实证主义一、实证主义及其在艺术学研究中的运用实证(positive)作为一种思想倾向,古希腊就已经存在。

实证作为一种“主义”始于法国孔德。

孔德在其《论实证精神》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实证主义的几条原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科学性、肯定性和实用性。

纵观当代种种人文学科论著,我们就会发现“实证”作为一个术语常常被不加甄别地用来和理论对举。

事实上,无论新老实证主义都不排除逻辑思辨。

孔德在《论实证精神》一书中,就不止一次提及“实证思辨”。

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其本质就是强调对于命题语言材料合乎逻辑的判断和推理。

只不过,实证主义的思辨对象是经验、现象或命题,而非所谓传统形而上学问题。

就哲学史而言,实证方法是一个内容庞杂、内涵广泛的学术方法。

实证主义的价值不言而喻,甚至可以说,当实证主义扯起大旗反对形而上学的时候,便已经蕴含了后现代主义的基因。

如果说孔德为代表的旧实证主义是击向旧哲学传统的钝器,那么罗素、维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学则是使得形而上学支离破碎的解剖刀。

应该看见,实证主义对当代人文科学的发展和科学化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实证方法的运用对于艺术学而言,其重要性绝不亚于其它任何学科。

卡西尔在其书中,专门就艺术学研究指出:“就以艺术而言吧,倘若美术史(kunstgeschichte)必要严格地被限制于一些历史性的省察,亦即,被限制于对一些已经发生了的事情的描述的话,则美术史实在难以向前挺进。

⋯.如果吾人要对变化予以贯穿,予以看透和予以掌握的话,吾人必须实现于‘存在’中找到一定的立足点和支撑点。

”由此可见,实证主义本质上是建立在对于经验事实的描绘和归纳之上,而放弃一切无法直接诉诸经验的东西,其中包括永恒、上帝、善等传统形而上学的思考对象,因为它们不能诉诸经验。

同时,实证主义也将放弃与以上种种相伴随的意义和价值等诸问题,因为它们同样能不属于事实层面。

上述实证主义几个研究原则的落实,将在艺术学研究中引发种种困境。

第七讲 后实证主义理论ok

第七讲 后实证主义理论ok
修模式因果观:因果的关系,是一个现象前后所呈现的不同时 序之关系。
后实证主义理论
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
– 考克斯(Robert Cox)、林克莱特(Andrew Linklater)
后现代主义理论(post-modernist thoery)
– 阿什利(Richard Ashley)、德里安(James Der Derian)、沃尔克(Robert Walker)
后现代主义
来源于法国哲学家,福柯、德里达等。
后现代主义者试图使学者意识到自己是概念的囚徒。最重要的概念囚徒是现代性这一 概念本身,以及现代化能导致人类进步并为所有人带来更美好的生活的思想。 他们质疑存在着关于社会现象的客观知识这一现代信仰。 国际关系理论中,后现代主义主要代表是理查德·阿什利。
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基本特点
存在性别偏见:现有的国际关系理论忽视了女性经验→挖掘女性在国际关系中长期被 埋没的贡献 引入和发现女性变量
– 西方:王室联姻、贞德 – 中国:和亲、花木兰 – 安罗的研究:外交官夫人、妓女、菲佣、安全部 门官员的妻子
在现有主流框架内关注女性利益和贡献
女性主义的激进主义派(radical feminism)
谋求打破旧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冲破现代主 义所确立起来的条条框框
超越实证主义或经验上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反对关于理性是决定因素的说法
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概念
解构(deconstruction):针对二元对立的等级论述
– 双重阅读(double reading)
互为文本(intertextuality) 系谱学(genealogy)
批判理论的理论来源
批判哲学
– 康德→马克思→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社会理论

比较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可编辑修改word版)

比较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可编辑修改word版)

1、比较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
(1)方法论
实证主义的创始人是法国思想家孔德,他明确地将科学方法规定为实证方法,并将实证方法与形而上学的思辨方法对立起来,提出拒斥形而上学并以科学方法取而代之;后实证主义经由波普等人的批判理性主义发展而来,后实证主义是一种“批判的现实主义”。

唯物的后实证主义主张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采取“文化客位”的路线,即从自己设定的理论假设出发,通过量或质的方法对于研究对象展开分析和研究。

唯心的后实证主义主张采用“文化本位”的方法才能找到真实之物,即采用质的方法,到实地田野去了解被研究者的观点和思维方式,然后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建立“扎根理论”。

(2)目的
实证主义的目的就是发现自然规律或存在于事实中间的恒常关系,而这只能依靠观察和经验才能得到;后实证主义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细致严谨的手段通过“证伪”的方式,对不尽精确的表象不断进行排谬而逐步逼近客观真实。

(3)内容
实证主义将知识等同于理论,强调认识的途径和建构理论的主要方法就是在受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并且主张以一整套固定的“科学主义”原则和标准衡量知识增长。

这些主张与文艺复兴以来理性主义高扬的局面形成了高度的契合,并且成为这一理性主义的组成部分;后实证主义认为,客观实体是存在的,但其真实性却不可能被人的认识穷尽。

人们所了解的真实无非只是客观实体的一部分或其中一种表象。

后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定量

后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定量

后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定量
1.范式
二者的区别可以从其所从属的范式谈起,定量研究范式从属于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定性研究范式从属于建构主义/阐释主义;
2.推理方法
由于二者范式的区别,故而对原因的解释以及相应的科学推理方法也就有所不同,定量研究往往采用数理统计和概率论的方式,定性研究采用的是集合论和逻辑学;
3.研究重点
由于指导思想和操作手段不同,它们有可能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质”的不同侧面上。

定性研究是在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互动关系中,通过深入、细致、长期的体验、调查和分析对事物获得一个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而定量研究则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计算,并对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的把握。

4.操作层面
研究观点:定量研究强调建立通则,定性研究主张理解,定量研究以客观的视角而定性研究强调当事人的视角;
研究环境:定量研究多在人工控制的环境里进行,而定性研究多在自然环境中进行;
研究策略:定量研究以假设演绎为主,定性研究以归纳分析为主;
研究类型:定量研究多为非体验式调查和实验法,定性研究为体验式观察,访谈;
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定量研究排除这二者间的互动,而定性研究接受二者的互动
5.研究结果差异
量化研究虽然有可能从对数据分析结果的解释中得到新的结论,但由于事先设置的理论假设的限制,新的结论对原有理论的修正往往并不太大。

质性研究是一个具有内在开放性和灵活性的体系,它允许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校正和修改研究设计和所研究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方法论
实证主义的创始人是法国思想家孔德,他明确地将科学方法规定为实证方法,并将实证方法与形而上学的思辨方法对立起来,提出拒斥形而上学并以科学方法取而代之;后实证主义经由波普等人的批判理性主义发展而来,后实证主义是一种“批判的现实主义”。

唯物的后实证主义主张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采取“文化客位”的路线,即从自己设定的理论假设出发,通过量或质的方法对于研究对象展开分析和研究。

唯心的后实证主义主张采用“文化本位”的方法才能找到真实之物,即采用质的方法,到实地田野去了解被研究者的观点和思维方式,然后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建立“扎根理论”。

(2)目的
实证主义的目的就是发现自然规律或存在于事实中间的恒常关系,而这只能依靠观察和经验才能得到;后实证主义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细致严谨的手段通过“证伪”的方式,对不尽精确的表象不断进行排谬而逐步逼近客观真实。

(3)内容
实证主义将知识等同于理论,强调认识的途径和建构理论的主要方法就是在受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并且主张以一整套固定的“科学主义”原则和标准衡量知识增长。

这些主张与文艺复兴以来理性主义高扬的局面形成了高度的契合,并且成为这一理性主义的组成部分;后实证主义认为,客观实体是存在的,但其真实性却不可能被人的认识穷尽。

人们所了解的真实无非只是客观实体的一部分或其中一种表象。

1/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