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认知发展与教育
(完整版)北师大教育心理学电子版教程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课堂讲义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不限于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应扩展为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范围里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交互作用的规律。
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
二、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五要素)(一)学生学生特征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二)教师学生式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
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宏观上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
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注重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四)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过去,教学媒体被视为教学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和容量的大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
三、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一)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最全最细致!
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最全最细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应用性。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第一是群体差异,第二是个体差异,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2.教师学校教育是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
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要实现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另一方面,也将它划分为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
4.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
5.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1.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教学过程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
在教学之后,对教学的检验和反思。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教育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教学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一、创建(20世纪20年代以前)瑞士裴斯泰洛齐“教育要心理学化”德国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后被发展为“五段教学法”1877年俄国卡普捷列夫出版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
中学生认知发展与学习概述
中学生认知发展与学习概述第一章中学生认知发展与学习概述第一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一、心理和心理学心理是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简称,是人脑的机能,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科学。
心理活动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知(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意。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二、中学生的认知发展1.心理发展的含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整个死亡的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发展的不平衡;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划分:(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相当于先学前期;(3)幼儿期(3—6、7岁)相当于学龄前期;(4)童年期(6、7岁~11、12岁)相当于学龄初期;(5)少年期(11、12~14、15岁)相当于学龄中期;(6)青年期(14、15~25岁)相当于学龄晚期;(7)成年期(25~65岁);(8)老年期(65岁以后)。
2.认知发展的含义认知发展则是心理发展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指与大脑生长和知识技能有关的发展方面。
三、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呈阶段性的,处于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儿童,其认识和解释事物的方式与成人是有别的。
因此要了解并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方式设计教学,如果忽视儿童的成长状态,一味按照成人的想法教学,只会给儿童带来压力和挫折,让他们感到学习是痛苦而不是有趣的事,扼杀了儿童学习的欲望与好奇心。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的意义建构。
他用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来解释这一过程。
图式,是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
同化,是指儿童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刺激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原有的图式或形成新图式的方式适应新刺激。
保教第一模块幼儿认知发展课件
案例二:幼儿园语言教育实践
总结词
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沟 通能力。
详细描述
在幼儿园语言教育实践中,教师通过组织幼儿进行听故事、 讲故事、写字母等活动,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绘本、儿童文学等资源,丰富幼儿的 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语言素养。
03
幼儿认知发展课件设计
课件设计原则
1
教育性原则
课件应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体现课程 改革理念,反映心理学、教育学、学科 教学论的基本原理,注重幼儿认知发展 规律,通过课件引导、启发幼儿进行探 索、思考和发现。
2
科学性原则
课件所展示的内容必须符合事实和数据 ,逻辑严谨,表述准确,注重科学方法 的运用,能够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科学 概念。
保教第一模块幼儿认知发 展课件
目录
• 幼儿认知发展概述 • 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 • 幼儿认知发展课件设计 • 幼儿认知发展实践案例
01
幼儿认知发展概述
幼儿认知发展阶段
前操作阶段
2-7岁,开始用符号思考,如语 言、绘画等。
形式操作阶段
11岁以后,开始抽象思维,能够 理解概念、理论等抽象事物。
01
创造力培养
通过启发式教育和创造性 活动,幼儿教育能够激发 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幼儿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游戏化教学
利用游戏和玩具进行教育 ,让幼儿在玩乐中学习, 提高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多媒体课件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通过图像、声音、动画 等多种形式呈现知识,吸 引幼儿的注意力。
亲子互动
加强家长与幼儿的互动, 通过亲子阅读、亲子游戏 等方式促进家庭教育。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0—3岁婴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第一版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节 婴幼儿认知发展的概括性特征
(七)25—36个月龄观察特征
开始发展时间概念,如今天、明天和昨天 开始发展相对的概念,如大和小、高和矮、里和外 通过数数和标识一堆物品来感知数 和其他孩子玩假扮游戏 自发地指认物品 较长时间专注于自主活动 从一个维度给物品分类 做事情时自言自语 有目的地使用物品
第一节 认知概述
人类记忆的模型
第一节 认知概述
(三) 思维
1. 思维的含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象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一类事物 的本质以及事物之间规律性的联系。
2. 思维的特点 思维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概括性。思维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 共性和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二是间接性,思维是通过已有的知识经 验来理解和认识一些没有被直接感知的事物及其关系的过程。
第一节 认知概述
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 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例如,新的大型工具软件的开发、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等都需要创造 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 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它既是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结合,也是直 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结合,既包括理论思维,又离不开创造想象等。
第三节 影响认知发展 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对婴幼儿认知发 展的影响
二、成熟因素对婴幼儿认知发 展的影响
三、环境因素对婴幼儿认知发展 的影响
四、教育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影 响
五、遗传、成熟、环境和教育 相互作用,影响婴幼儿的认知发 展
选择性繁殖与白鼠走迷津错误次数间的关系
第四节 0—3岁婴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的意义
1、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 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认知发展与教育课件
社会互动和交流在儿 童的认知发展中起到 关键作用。
工具和符号的使用促 进了儿童的高级认知 功能的发展。
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认知过程是一 个信息处理系统,包括信息的输 入、编码、存储和提取等过程。
认知发展被视为信息处理能力的 提高,包括注意、记忆、思维等
方面的能力。
信息加工理论强调认知发教育课件
目录
• 认知发展理论 • 认知过程与学习策略 • 教育应用 • 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 • 教育心理学研究主题 • 教育心理学发展趋势
01 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01
02
03
04
感知运动阶段
儿童通过感觉和运动活动来了 解世界,主要通过感觉和动作
来获得对世界的认知。
04 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
实验法
01
实验法定义
实验法是研究者通过控制某些变量,对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操纵,以观
察和分析它们之间关系的方法。
02 03
实验法类型
实验法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两种类型。实验室实验通常在实 验室内进行,通过模拟情境来研究问题;现场实验则在实际的教育环境 中进行,以真实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学习障碍是指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而导致的注意力、记忆力、 语言和思维等方面的障碍,常常伴随着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
学习障碍的类型
包括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学习困难、语言和言语障碍等。
学习障碍的评估与诊断
需要通过专业的评估和诊断来确定是否存在学习障碍,并了解其类型 和程度。
学习障碍的干预
针对学习障碍的干预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教育支持等,目 的是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提高其学习成绩。
幼儿关键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幼儿关键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
幼儿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也是认知发展的关键期。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大脑正处于高度塑造的状态,对于外界的刺激和学习能力非常敏感。
因此,如何在幼儿关键期内进行有效的认知发展和教育成为了教育者和家长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首先,幼儿关键期的认知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从出生到3岁左右,幼儿的大脑发育迅速,感知和运动能力逐渐增强。
他们开始学习语言、认识颜色、形状等基本概念。
在这个阶段,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通过创造丰富的环境和提供各种刺激来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例如,可以给幼儿提供多样化的玩具,让他们通过触摸、听觉和视觉等感官来感受世界。
同时,也可以通过游戏和亲子互动来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和观察力。
其次,幼儿关键期的认知发展需要注重个体差异。
每个幼儿在认知发展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力。
有些幼儿可能在语言表达方面较为突出,而有些幼儿则在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上表现出色。
因此,教育者和家长需要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来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
一方面,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幼儿的行为和表现来了解他们的认知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幼儿参与各种活动和游戏,培养他们的多元智能和创造力。
此外,幼儿关键期的认知发展需要注重情感和社交因素的培养。
幼儿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学习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培养情感和社交能力。
情感和社交因素对于幼儿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例如,幼儿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可以学习到合作、分享和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同时,幼儿在情感上的发展也会对他们的认知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此,教育者和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情感和社交能力,为他们的认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最后,幼儿关键期的认知发展需要注重综合性的教育。
认知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能力和技能。
因此,教育者和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片面地追求某一方面的发展。
学龄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及教育方法
学龄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及教育方法学龄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指在婴幼儿期到入学前这一阶段,孩子通过各种感知和思维活动逐渐建立对世界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技能的发展过程。
针对学龄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教育方法来促进孩子的认知发展。
本文将介绍学龄前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并探讨相应的教育方法。
第一阶段:感知和反应期在0-2岁的阶段,学龄前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器官来认知和理解世界。
他们开始通过看、听、触摸、咀嚼等方式来探索周围的环境,并能够对一些基本事物产生兴趣和反应。
为了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以下教育方法:1. 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为孩子提供各种丰富的感官刺激,如绘本、玩具等,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对世界的第一手感官印象,并促进感知能力的发展。
2. 建立稳定的日常生活起居规律:孩子需要稳定的日常生活规律,包括规律的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
这可以帮助他们建立一种安全感,促进认知的健康发展。
第二阶段:运动和操作期在2-7岁的阶段,学龄前儿童开始发展运动和操作能力,并通过实际操作来认知和理解世界。
他们能够逐渐掌握控制自己行为的技能,并开始形成一些基本的概念和思维方式。
以下是一些教育方法可以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1. 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游戏和玩具:为孩子提供一些需要操作和解决问题的游戏和玩具,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鼓励探索和实验:鼓励孩子主动探索周围的环境,提供一些简单的实验和观察活动,让他们通过亲身经历来理解世界。
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阶段:符号和思维期在7岁之后,学龄前儿童逐渐建立起符号意义和思维能力,并能够进行抽象思维。
他们开始通过语言、符号和概念来认知和表达事物。
以下是一些教育方法可以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1. 阅读和故事讲解:为孩子提供各种绘本和故事书,并与他们进行互动阅读和讲解。
这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逻辑思维和想象力。
2. 培养批判性思维:鼓励孩子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早期教育与认知发展教学设计
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鼓励幼儿之间进行交流和
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幼儿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和材 料,让幼儿在探索中学习
幼儿与家长之间的互动: 鼓励家长参与幼儿的学习 过程,共同促进幼儿的认
知发展
Part Four
幼儿教育设计方法
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真实情境:模拟真实生活场景,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测试法
测试目的:评估幼 儿早期教育与认知 发展的效果
测试内容:包括认 知能力、语言能力、 社交能力等
测试方式:包括笔 试、面试、观察等
测试结果分析:根 据测试结果,调整 教学设计和教学方 法
问卷调查法
问卷设计:根据幼 儿教育设计的目标, 设计相应的问卷题 目
问卷发放:在幼儿 教育机构或家庭中 发放问卷,收集数 据
前运算阶段(2-7 岁):开始使用符号 和语言进行思考,但
缺乏逻辑推理能力
形式运算阶段(11岁 以后):能够进行抽 象思维,理解抽象概
念和逻辑推理
形式操作阶段
阶段特点:幼儿 开始使用符号进 行思考,能够理
解抽象概念
阶段目标:培养 幼儿的逻辑思维 能力和抽象思维
能力
教学设计:设计 一些需要幼儿使 用符号进行思考 的游戏和活动, 如拼图、积木等
注意事项:教师 需要引导和帮助 幼儿理解抽象概 念,并鼓励他们 进行独立思考和
探索。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Part Three
幼儿教育设计原则
适应性原则
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特 点
适应幼儿认知发展规 律
适应幼儿兴趣和需要
适应幼儿生活环境和 条件
适应幼儿教育目标和 要求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复习提纲
江苏自学考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466第一章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青少年身体上的变化:(P5)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一是体型外貌的变化;二是脏器机能的健全;三是性的成熟。
此外与心理发展最密切的是:脑与神经系统的成熟变化。
2.脑与神经系统的变化:(P10) 神经元的修剪原则——“用进废退”。
3.大脑各部分的发育完善:(P12)①顶叶位于脑的最上部,它是最先完成髓鞘化和修剪的脑区。
1②枕叶位于脑的后部,主管视觉。
③颞叶位于额叶的下方,耳朵的正上方,16岁之前颞叶还处于生长阶段,16岁后才开始修剪和髓鞘化。
颞叶主要负责加工听觉刺激和语言信息。
④额叶位于脑的前部,是大脑皮层最大的区域,它最迟发育完善,功能也最复杂,和学习的关系最为密切。
⑤小脑位于脑的后下部,它负责人的运动协调,与平衡、调节身体姿势有关。
⑥杏仁核,和我们的“本能”有关,决定的是较低级的反应。
第二节心理发展的实质1、发展的定义:(P14)指个体从受精卵到死亡整个过程中的系统的连续性和有续的,模式化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心理发展的含义: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以改进,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
大致体现为:①反应活动从混浊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化;②反应活动从不随意、被动向随意、主动演变;③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④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注意:如果出成简答题,问“心理发展的含义是什么?”必须首先回答发展的定义。
2、心理发展的实质:(P15)1)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发论观点: 内发论观点认为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
必须要牢记的几个人物以及其著名言论: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内发论观点以霍尔、彪勒为代表。
以弗罗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派。
2)个体心理发展的外铄论观点: 外铄论观点认为心理发展完全取决于个体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
0—3岁婴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第一版.答案
【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1. 什么是认知?答:据牛津大辞典的解释,认知是指通过思维、经验和感知获得知识和理解的心理活动或过程。
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术语,认知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内容。
举凡与获知、理解有关的心理活动或过程,均可归入认知范畴。
2. 感知觉的形成有哪些环节?答:感知觉的形成包括三个环节:对感受器的刺激过程、传入神经的活动和大脑皮质的活动。
感知觉第一环节由感受器完成,感受器为一些专门的神经细胞,接受特定的物理化学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生物电信号。
每种感觉都有其特定的感受器,这些感受器承担着对特定刺激进行能量转换的作用。
第二环节即将感受器转换成的刺激生物电信号传递至大脑特定区域。
第三环节在脑的投射区完成,脑皮质对承载刺激的生物电信号进行反映,感知便产生了。
感知是动态的过程,感知系统对个体的反应及活动情况不断提供反馈并对之进行调节。
3. 婴幼儿认知发展有哪些概括性特征?请举例说明。
答:(1)认知处于形成过程中儿童对世界的认识是从感知觉开始的。
他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
新生儿会看,会听,会尝出味道,还会嗅出气味。
他爱看颜色鲜艳的东西,爱看人脸。
他爱听柔和的声音,爱听提高语调的说话声,特别爱听妈妈的声音。
他爱吃甜食,不喜苦味。
生后头几天吃了某种奶粉,就拒绝别的奶水。
吃母奶的孩子夜里醒来,闭着眼睛用鼻子去找妈妈的乳房。
注意的发生,一般认为是在生后2—3周。
即在感知觉发展的基础上,出现视觉和听觉集中的时候。
孩子会盯着眼前的人脸注视片刻,也会停止一切活动倾听某种声音。
最初的记忆表现在新生儿能够区别熟悉的声音和不熟悉的声音。
如果连续在他耳边发出某种声音(如蜂鸣声),几次以后,他不再有反应,这时向他发出另一种声音(如沙沙声),他又重新有反应。
这表明他能够记住先前听见过的声音。
在1岁半到2岁左右,想象开始发生。
这时出现最初的游戏。
比如,幼儿会抱着玩具娃娃拍拍。
与此同时,思维开始出现。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认知活动。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案)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案)第一章: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1.1 儿童发展的含义与特点1.2 儿童发展的理论流派1.3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4 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实践意义第二章:儿童认知发展2.1 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概念2.2 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2.3 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与特点2.4 认知发展对教育的启示第三章:儿童情绪与社会性发展3.1 儿童情绪发展的基本概念3.2 儿童情绪发展的主要理论3.3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概念3.4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第四章:儿童语言发展4.1 儿童语言发展的基本概念4.2 儿童语言发展的主要理论4.3 儿童语言发展的阶段与特点4.4 语言发展对教育的启示第五章:儿童个性与人格发展5.1 儿童个性的基本概念5.2 儿童个性发展的主要理论5.3 儿童人格发展的基本概念5.4 儿童人格发展的主要理论第六章:儿童发展评估与干预6.1 儿童发展评估的意义与方法6.2 儿童发展评估的工具与运用6.3 儿童发展干预的策略与方法6.4 儿童发展干预的实践案例分析第七章: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7.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应用7.2 认知学习理论及其应用7.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应用7.4 学习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整合与应用第八章:教育心理学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8.1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8.2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目标设计中的应用8.3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策略设计中的应用8.4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评价设计中的应用第九章:教师心理与专业发展9.1 教师心理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9.2 教师心理压力的识别与应对9.3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与策略9.4 教师专业发展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第十章:家庭教育与儿童发展10.1 家庭教育的意义与作用10.2 家庭教育的方法与技巧10.3 家庭教育中的亲子沟通与亲子关系10.4 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与启示第十一章:特殊儿童发展与教育11.1 特殊儿童发展的特点与挑战11.2 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方法11.3 学习障碍儿童的教育策略11.4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教育策略第十二章:跨文化教育心理学12.1 跨文化教育的意义与挑战12.2 跨文化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2.3 跨文化教育中的教学策略与方法12.4 跨文化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第十三章:道德发展与教育13.1 道德发展的基本理论13.2 道德发展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13.3 道德教育的实践策略与方法13.4 道德教育案例分析与反思第十四章:网络时代儿童发展与教育14.1 网络时代儿童发展的特点与挑战14.2 网络时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14.3 网络教育资源的选择与利用14.4 网络时代儿童教育的创新与发展第十五章:未来视角下的儿童发展与教育15.1 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与儿童教育15.2 未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与挑战15.3 适应未来教育的创新教学策略与方法15.4 未来视角下的儿童发展与教育实践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儿童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各个领域的发展特点(如认知、情绪、社会性、语言等)。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一、定义:学与教二、核心:学习心理三、学科范畴:心理学分支,应用心理学范畴四、学习性质界定:教育学、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五、三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六、五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物质、社会环境)、教学媒体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二、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四、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方法:①实验法、②观察法、③调查法④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的方法⑤教育经验总结法⑥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⑦产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从而了解心理特点的方法二、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发展概况:一、初创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1、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2、1877年、俄罗斯、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教育心理学之父、奠基人二、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方东岳《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出版的第一本著作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三、成熟:60年代至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成熟)80年代末(深化拓展)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一、定义:指个体出生,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
二、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三、中小学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表现:①同一方面发展速度;②不同方面发展速度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几个关键期:2~3岁口头语言4~5岁书面语言4岁形状知觉5岁儿童智力发展四、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1、遗传决定论①、高尔顿②、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③、格赛尔:成熟论2、环境决定论①、洛克(白板说)②、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3、影响身心因素1、遗传(可能性)①遗传素质②成熟;2、环境(现实性)社会、家庭、学校(主导)、早期3、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因素)五、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童年期:1、语言发展从口头到书面的过渡时期;2、品德发展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时期,9岁;3、思维发展从形象到抽象逻辑的过渡期,10岁第二节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一、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1、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四概念、四阶段四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阶段:感知运动0~2岁①客体永久性;②思维开始萌芽;③直觉动作思维前运算阶段2~7岁①早期的符号功能;②思维不具有可逆性;③自我中心;④不能获得守恒关系;⑤泛灵论具体运算7~11岁①思维可逆②去自我中心③具体形象思维形式运算11岁以后①命题之间的关系②抽象逻辑思维③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2、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①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②挑一挑摘苹果③支架教学(帮助学生顺利渡过最近发展区)第三节小学生人格与社会性发展一、人格:1、人格概述定义: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特有模式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社会性结构:性格、气质、自我意识三我结构: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二、性格定义:性格指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结构特征: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1、加强三观教育;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3、利用集体教育的力量;4、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5、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6、及时进行个别指导;7、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三、气质定义:人生来就有典型而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性格与气质的区别:1、气质是天生的,性格是后天的;2、气质受生理影响大;3、气质可塑性强;4、气质特征表现较早;5、气质没有好坏之分气质体液说:气质的类型:1、胆汁质:刚强,容易感情用事;2、多血质:活泼、乐观、灵活;2、粘液质:死板,沉稳,缺乏生气;3、抑郁质,多愁善感,敏感,怯懦。
心理学试题汇编
第一章认知发展与教育1.(单项选择)课堂上有的学生会开小差,这属于( C )A. 注意的分配B. 注意的转移C. 注意的分散D. 注意的稳定(2008年西宁市)正确答案:C 解析:学生开小差是因为注意不集中,所以属于注意分散。
2. (单项选择)“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A )(2009年西安市)A.嗅觉适应现象B. 听觉适应现象C.嗅觉刺激现象D.味觉刺激想象正确答案:A 解析: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3. (单项选择)( B )指出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A.奥苏贝尔B. 卡特尔C. 霍兰德D. 斯普兰格(2008年黑龙江)正确答案:B 奥苏贝尔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卡特尔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霍兰德把人格特质分为现实型、研究型、学术型等;斯普兰格把人格特质分为经济型、理论型。
4.(填空题)斯皮尔曼提出的“二因素理论”是由一般(G)因素和特殊(S)因素构成的。
(2007年山东省)正确答案:一般(G);特殊(S)解析:斯皮尔曼认为,人的智力由两种组成,一种是一般智力(G),另一种是特殊智力(S)。
5.(简答题)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2008年郑州市郑东新区)答案要点: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和功能固着。
一、单项选择题1.上课时窗外一声巨响所有同学的眼光对朝向窗外。
这说明()对学生的注意有重要影响。
A. 刺激强度B. 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C. 刺激物的活动与变化D. 刺激物的新异性2.某同学在看到粉笔时能想到粉笔可以写字、可以用于固定纸张不被风刮走、可以捏成粉末作为防身武器等功能,这说明该同学思维()比较好。
A 流畅性 B独特性 C 变通性 D 以上答案都3.“学生在课堂上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一边思考”描述的是( D )A. 注意的分散B. 注意的分化C. 注意的转移D. 注意的分配4. 地理教师讲到地形时,使用彩色图片的效果往往比使用黑白图片效果好,这主要体现了知觉的()A.整体性B. 选择性C. 理解性D. 恒常性二、填空题1.好奇心强,敢于冒险的人其创造性往往比循规蹈矩,胆小退缩的人。
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笔记
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不限于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应扩展为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范围里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交互作用的规律。
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
二、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一)学生学生特征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
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二)教师学生式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
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宏观上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
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注重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四)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过去,教学媒体被视为教学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和容量的大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
三、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一)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保教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 第四节 幼儿认知发展
(2)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到了幼儿中期,在教育的影响下,再造想象中开
始出现创造性的成分。如画了大轮船以后,会在旁边 画上几条小鱼;画了节日的大灯笼后,会在旁边添几 个气球。幼儿期是创造想象开始发生的时期。
3.幼儿想象的夸张性 (1)夸大事物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
例如,一个幼儿画小孩放风事,把小孩的手
画得很长,比身体儿乎长了3倍。 (2)混淆假想与真实
①把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已经得到。如有的幼儿
看到别人有漂亮的娃娃 ,他会说:“我们家也有。” 可事实上没有。
②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成已发生的事情来描述。
③在参加游戏或欣赏文学作品时,往往身临其境, 与角色产生同样的情绪反应。
幼儿的思维主要就是具体形象思维。 (3)抽象逻辑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是运用概 念、通过判断和推理来进行的思维。它是依靠语言 进行的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思维方式。
经典真题【2015下】小班幼儿玩像皮泥时,
往往没有计划性。把橡皮泥搓成团就说是
“包子”,搓成条就说是“面条”。这反映
了小班幼儿( B )。
(8)近视性 思维的具体性还表现在幼儿只能考虑到
事物眼前的关系而不会更多地去思考事情的 后果。比如,一个男孩掉破了头, 左右额上
都缠了针。父母感到很不安,担心他将来留 下疤痕。可是孩子特别高兴,他说“我这样 就像汽车了,两个车灯”。他不停地做出开 汽车的动作,跑来跑去。成人给幼儿的告诚, 他们往往不能理解。
是指依靠对事物的感知,依靠人的动作来进行的思维。
直观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直观行动思维活动的典 型方式是尝试错误。
XX上半年幼儿教师资格面试教案
2024年上半年幼儿教师资格面试教案教案章节:第一章至第五章第一章:幼儿认知发展一、教学目标1. 了解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
2. 掌握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教学策略。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幼儿认知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2. 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3. 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及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认知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3. 小组讨论法:探讨认知教学策略的应用和效果。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对课堂提问和讨论的积极性。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成果。
3. 教学设计:学生完成一个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并进行展示。
第二章:幼儿语言发展一、教学目标1. 了解幼儿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
2. 掌握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教学策略。
3.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听力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幼儿语言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2. 语言发展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3. 语言教学活动设计及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幼儿语言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语言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3. 小组讨论法:探讨语言教学策略的应用和效果。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对课堂提问和讨论的积极性。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成果。
3. 教学设计:学生完成一个语言教学活动设计,并进行展示。
第三章:幼儿情感与社会发展一、教学目标1. 了解幼儿情感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 掌握促进幼儿情感与社会发展的教学策略。
3. 培养幼儿的情感调节能力和社交技能。
二、教学内容1. 幼儿情感与社会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2. 情感与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3. 情感与社会教学活动设计及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幼儿情感与社会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情感与社会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一章发展理论第一节身体脑神经系统的发展1.发展:发展贯穿人的终身,指的是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到死亡整个过程中的系统的连续性和变化。
2.顶叶位于脑的最上部,是两个半球的背部,它是最先完成髓鞘化和修剪的脑区(大概在12岁左右),顶叶前部的功能是接受各种不同的感觉信息,后部负责逻辑和空间知觉。
3.枕叶位于脑的后部,主管视觉。
4.额叶位于脑的前部,是大脑皮层最大的区域,它是最迟发育完善的,功能也是最齐全的。
主要负责说话、写作、计算、音乐等认知加工,还具备分析、应用、评估的功能,它和学习关系最为密切。
第二节心理发展的实质:1)内发论观点: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心理发展的实质是这种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展现的。
外部条件只能影响其内在的固有的节律,而不能改变节律。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弗洛伊德)2)外铄论观点: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取决于个体生存发展的外在环境,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影响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形式。
(华生:给我一打健康和天资完善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置的特定环境中教育他们,那我愿意担保,任意挑选一个婴儿,不管他的才能、嗜好、定向、能力、天资和他的祖先种族,都可以把他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乃至乞丐强盗。
)3)建构观点:皮亚杰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是在主客体及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主体不断建构心理结构,从而产生心理的量变和质变而实现的。
(心理的发展起源于个体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的一种建构过程。
)社会文化历史观点:维果斯基个体心理的发展谁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下,个体借助于语言符号而进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作用,致使其心理活动逐渐由外部想内部转化,心理机能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备考策略
• (二)识记、理解与应用相结合 • 记住最基础的知识 • 理解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
– 例:
• 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制约与促进 • 教育与人的发展(需要)相适应:制约与促进 • 很多问题都可从这两个宏观规律进行解答
• 重视理论的应用
– 识记30%、理解30%、应用40% – 易40%、中40%、难20% – 考题趋向于理论的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 – 关注传统教育存在的典型弊端与改革动向(结合《基
对比。 • 把相同的灰色小方块放在白色的背景上,小方块显得较暗,
把相同的灰色小方块放在黑色背景上,小方块显得较亮,这 是同时对比。 • E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 如联觉,尖锐的声音会使人起鸡皮疙瘩。 • 红色给人以热烈的感觉,紫色给人以高贵的感觉。 • 红、橙、黄等颜色使人产生温暖,白色、绿色、蓝色、黑色 等给人产生冷的感觉。(2011年考选择题)
•
四、备考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几种心态
• (二)老师的课件如果流入未参加培训的人手中 ,我们花钱不是白花了?
• 无论是书还是课件,一旦面世,就难以防止其外 传。就是奥斯卡金奖电影也有盗版。
• 参加培训不仅仅是买培训老师的课件,更重要的 是跟随老师加深对考试内容的理解。
• 你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永远不要指望 别人考试失败而成就你的梦想。你只有用你的努 力和汗水去换取你的好成绩。牢牢记住:靠人不 如靠自己。
•
一、感觉与知觉
• 2.知觉概述 • (1)知觉的概念 •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
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 (2)知觉的种类 •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错觉是知觉的
一种特殊情况 。包括形状错觉、时间错觉、空间 错觉等。 • (3)知觉的基本特性(重点) • 知觉的基本特性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 常性。(选择、填空,注意理解)
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10年与该文件有关的题目超 过10分)
•
二、备考策略
• (三)复习与练习相结合 • 复习要系统
– 复习要全面,知识要融会贯通 – 要抓住重点,但不能仅靠抓题
• 练习要同步
– 练习题往往反映重要的知识点 – 能进一步巩固复习过的内容
• 尝试做几套真题
– 真题能反映近年来考试的动向 – 检验自己复习的程度与答题的水平 – 积累做题经验,提升答题技巧
•
四、备考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几种心态
• (三)过度焦虑的心态 • 适度的焦虑有利于提高复习效果,但是过
度焦虑则会降低复习的效果。 • 你的真正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只有战胜自己,才有取胜的可能。 • 策略:多给自己积极的暗示。
•
四、备考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几种心态
• (四)浮躁或无所谓的心态 • 想学习,却静不下心来。 • 我很厉害,能身兼数职,家教、顶岗实习
别属性的反映。 (填空或选择) • 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 刚刚能够引起人们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
限。 •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成
为差别感觉阈限。 •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呈反比,即感受性越高,感觉阈
限越低,反之,感受性越低,感觉阈限越高。 • (2)感觉的种类 (了解即可)
• 注意:不仅要把老师的课件背下来,而且 要适当理解。因为知识点是固定的,但是 考题却是非常灵活的。
•
第一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
• 1.本章是考试的重点,牵涉的面很宽,尤其要 注意概念、特点及其应用。
• 2. 2010年本章选择题考6分。 • 3. 2011年本章的比重超过10分。
•
一、感觉与知觉
• 1.感觉概述 • (1)感觉的概念 •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
•
一、感觉与知觉
• ①知觉的选择性 • 当面对众多刺激时,人们将刺激区分为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
,并将知觉对象从知觉背景中区分开来。 • 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客观因素有以下几点: • A刺激物绝对强度的影响。 • 阈限范围内越强烈的刺激,越易被知觉选择。 • B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 • 对象与背景差异越大,越容易知觉。知觉对象和背景不是固
•
三、复习的具体策略
• (二)运用复述策略,使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材料 上
• 1.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复习
– 要记忆外部信息,必先接受这些信息,而接受信息 的“通道”不止一条,有视觉、听觉、动觉、触觉等 等。有多种感知觉参与的记忆,叫做“多通道”记忆 。这种记忆方法效果比单通道记忆强得多。
– “心到、眼到、口到 、耳到、手到”:思、读、听、 写
•
三、复习的具体策略
• 2.注意将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材料放在一起 对比,排除相互干扰。
• “教育”与“学习”两个基本概念都是属于要 重点掌握的内容,二者有联系,但内涵不 同,需要加以区别。
•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人类所 特有的现象。
• 学习是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持久 的变化。人和动物都有学习。
• (一)对照大纲,熟悉考试内容的基本脉络 • 记住目录:依次记住章、节名称,了解各章
节间的关系,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 • 帮助检索:检索试题所在章节及位置 • 画记忆树:当单调的语言或是文字被我们的
左脑所遗忘时,看到图像的右脑可以及时发 挥功效,进而连结到左脑去唤起被遗忘的文 字 。(导学图、知识结构图)
• 如眼镜盯住发光的灯泡,当关闭电源时,会 感觉灯泡发光点慢慢变小,慢慢熄灭的。
• C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
• 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 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选择题 )
•
一、感觉与知觉
• D感觉对比 •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产生的变化,即感
觉对比。 • 感觉对比包括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 先吃了甜的东西,再吃苦的东西,会觉得特别苦。这是继时
第一章认知发展与教育
2020年7月25日星期六
教育综合的四大模块
• 1.教育学(35%) • 主要考查应聘者教育理论素养和运用教育
理论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 • 2.心理学(35%) • 主要考查应聘者心理学基本知识、基本理 论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心理学知识和理论 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书,二者择一比在煎熬中浪费时间强。 • 温馨提示:很多知识是属于软知识,这种知识不
同学者(书)归纳的要点不同。改卷时不会因为 要点的多少而决定分数。主要看最主要的方面是 否回答,以及回答的逻辑性和合理性。因此,多 注意不同版本所共有的部分。
•
四、备考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几种心态
• 我们建议考试以老师的课件为主,同时购 买一本书作为参考。
•
二、备考策略
• (一)紧扣考纲,全面撒网,重点捕鱼 • 考试大纲是命题、复习和应试的依据,要从
熟悉考纲入手。 • 把握学科的基本框架(基本概念、原理、原则
、方法)。 • 关注不同版本教材中的共性内容。 • 把握教育与心理的基本规律与基础知识。 • 关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及当代教育的新理念
(尤其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学生观、 课程观)。
•
三、复习的具体策略
• 3.根据材料的长短和内在关系,恰当选择整 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 材料长,比较难记的材料,如可能考论述 题的材料比较适宜运用分段识记策略。
• 材料短小,记忆难度低的材料,比较适宜 选择整体识记的策略。
•
三、复习的具体策略
• (三)运用组织策略,不断缩减学习的内容 • 做记号:划线、画重点号… • 缩减内容:划关键段、句、词,依次缩减内
•
一、感觉与知觉
• ④知觉的恒常性 • 知觉的恒常性,就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
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 的知觉映象仍然相对不变。 • 知觉的恒常性包括颜色恒常性、大小恒常 性、形状恒常性、亮度恒常性等。 • 注意:人们在知觉过程中以上四种规律是 同时存在的,在同一知觉现象中可能会存 在多种规律,但可能以某一种为主。
•
一、感觉与知觉
• (3)感觉规律(重点) • A感觉适应 •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
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感觉适应 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 性的降低。 (填空、选择) • 注意明适应和暗适应两个概念,可能会考 选择题。
•
一、感觉与知觉
• B后像
• 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刻 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现象叫 做感觉的后效。
容 • 把书“变薄”:精选记忆内容,减轻负担
•
三、复习的具体策略
• (四)注意运用元认知策略 • 合理计划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果。 • 不断反思自己的复习方法、复习效果。 • (五)巧用社会人力资源,寻求教师和同学的
帮助。
•
四、备考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几种心态
• (一)老师讲的很多东西我都懂,听课没意思 • 教师招考培训主要是对考生以前学习过的教育
•
二、备考策略
• (四)不同题型的应对策略
• 选择题——能再认
•理解
• •
填 简 稍空答作题题解——释——)能能再熟现记(不能只答观点,需•强••要++记
•••德论 案 案、例法述例分规题分析。—析题—题偏熟—重记 —于教+能能育分联学析系模解块实决、际问职题业道•(••主发技•观+挥巧题)
•
三、复习的具体策略
定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 C对象的活动性。 • 如夜空中的流星、霓虹灯广告、有动画的幻灯等容易引起人
们的知觉。 • D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也容易引起学生优先知觉。
•
一、感觉与知觉
• ②知觉的理解性 • 人在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
经验去认识它,并用词语把它表示出来,这种感 性阶段的理解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 理解有助于知觉的选择性,帮助人们区分对象和 背景,能清晰、精确迅速地知觉对象,理解有助 于人们整体地知觉事物。 • 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知觉就越完整 、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