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血液
第二章血液一般检验第三节血小板计数
集、释放、促凝和血块收缩功能。
一、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 PLT)是测 定全血中血小板的浓度,是止血凝血检 查最常见的试验之一。
血小板计数的适应证为:
①不明原因的出血。
②排除出血性疾病。 ③化疗和放疗病人的监测。 ④疑为骨髓造血系统疾病。 ⑤疑为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破坏增加、血小板消耗 过多或反应性血小板增多。
病理性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意义
血小板增多:血小板超过400×109/L时为血小板
增多(thrombocytosis),血小板大于
1000×109/L常有血栓形成的危险。在原因未明
的血小板增多的病人中,约有50%为恶性疾病。 病理性血小板增多的原因及意义
二、血小板形态检查
(一)正常血小板形态
正常静息状态下,血小板为双面微凸的圆盘形,直 径为1.5~3μm、平均体积为7.2fl的非细胞结构成分。 染色后镜下可呈散在或成簇分布,圆形、椭圆或不规 则。胞质呈淡蓝色或淡红,内含较多的细小紫红色颗粒。 血涂片上,为红细胞数的1/30~1/20,通常每个油镜视 野可见7~25个,分散或3~5成群分布。 参考值: (100~300)×109/L
无大量大型血小板;无异常增多的红、白细胞碎片)。 ◆②用血小板计数的参考方法核对计数结果。 ◆③每份标本最好做2次计数,若2次计数误差小于10%, 取其均值报告;若计数误差大于10%,应做第3次计数,
取2次相近结果的均值报告。
临床意义
生理性改变 每天可有6%~10%的变化。
增多见于:午后、冬季、高原居民、月经后、妊 娠中晚期运动、饱餐后静脉血。 减少见于:早晨、春季、平原居民、月经前、 分娩后、休息后、毛细血管血。
(二)异常血小板形态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第4课《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教学设计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第4课《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
这是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的第4课,属于生命科学领域。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向学生介绍了血液循环的途径、原理和意义。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血液循环,提高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命科学知识,对人体的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血液循环的详细原理和过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逐步理解血液循环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原理和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血液循环的原理和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认识到血液循环对人体的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关爱自己身体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原理和意义。
2.教学难点:血液循环的具体过程,以及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血液循环的原理和过程。
2.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血液循环。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
2.实验器材:如心脏模型、血管模型等。
3.教学PPT和教学设计文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血液循环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血液循环。
提问:“你们知道血液循环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展示血液循环的途径图,引导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的路径。
讲解血液循环的原理和意义,让学生明白血液循环对人体的健康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教材中的示意图,分析血液循环的具体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自行总结血液循环的过程和原理。
第二章血液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红、白细胞的生理特点、功能及
第二章血液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红、白细胞的生理特点、功能及其临床意义;2.掌握血浆渗透压的生理意义,为解释输液、尿及组织液的生成以及水肿现象奠定基础;3.掌握血液凝固过程及其机理,4.熟悉白细胞分类;红细胞的生成调节过程;5. 熟悉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6.熟悉家畜血型对生产实践的生理意义。
7.了解纤溶系统及纤溶过程,为诊断疾病提供理论依据;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血液理化特性、血细胞的生理特性;血液凝固过程主要的三个步骤;难点:血细胞的生理特性;凝血过程——瀑布学说。
血液(blOOd)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是体液的重要组成部分。
血液在心脏的推动下,在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时.实现运输营养物质、维持稳态、保护机体、传递信息以及参与调节等生理功能。
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组成血液由液态的血浆(plasraa)和混悬于其中的血细胞)组成。
取一定量的血液与抗凝剂混匀后置于分血计中,经离心沉淀(3 000r/nin,30min)后,血细胞因密度较大而下沉并被压紧、分层:上层淡黄色液体为血浆,底层为红色的红细胞(red bI∞d cell,erythr()cyte),红细胞层的表面有一薄层灰白色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leucocyte)和血小板(platelet)。
压紧的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
白细胞和血小板在血细胞中所占的容积约为1%,常被忽略不计,因而通常也将血细胞比容称为红细胞比容或红细胞压积(PCV)。
血液比容可反映血浆容积、红细胞数量或体积的变化。
临床上测定血细胞比容有助于诊断多种疾血液流出血管后如不经抗凝处理,很快会凝成血块,随着血块逐渐缩紧还会析出淡黄色的清亮液体,称为血清(serurn)。
由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在血液凝固过程中已转变成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并被留在血凝块中,因而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中没有纤维蛋白原。
第二章血液一般检验红细胞检验2讲课文档
RBC、Hb临床意义:
• 病理变化------减少:
• 一般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女性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 3.5 X1012/L为贫血。
• 根据血红蛋白减低的程度贫血可分为四级。
轻度: 90g/L <血红蛋白<120g/L、 中度:血红蛋白60~90g/L、 重度:血红蛋白30~60g/L、 极度:血红蛋白<30g/L。 当RBC<1.5×1012/L,Hb<45g/L时,应考虑输血
在骨髓内粗制滥造;也可能因红细胞脆 性增大,在推片时碎裂所致。
第42页,共84页。
泪滴状 RBC
第43页,共84页。
(3)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改变
①正常色素性normochmic :
见于:正常人、急性失血、再障等。
②低色素性hypochromic : 见于:缺铁性贫血、地中海性贫血等。
③高色素性hyperchromic :
• 见于:巨幼贫、铅中毒。
第52页,共84页。
卡波氏环
第53页,共84页。
④有核红细胞
(nucleated eryhrocyte)
• 幼稚红细胞,病理时出现。
• 见于:
溶血性贫血;
造血系统恶性疾患或骨髓转移性肿瘤;
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 脾切除后。
第54页,共84页。
有核红 细胞
第55页,共84页。
第7页,共84页。
(三). 血红蛋白Hb测定
即测定血液中各种血红蛋白的总浓度。 (xx g/L)
血液中血红蛋白以各种形式存在,包括 氧合血红蛋白、碳氧血红蛋白、高铁血红 蛋白或其他衍生物。
第8页,共84页。
Hb测定的方法
专业课第二章
第二章血液一、是非判题(正确记为“+”,错记为“—”)1、人体内占体重百分比最多的是体液。
()2、在体液中细胞外液占的百分比最多。
()3、血液属于细胞外液。
()4、粘滞性对血流速度和血压都有影响。
()5、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分子或颗粒数目无关,而与分子或颗粒大小有关。
()6、血浆胶体渗透压比晶体渗透压大。
()7、血浆中的固体物质主要是血浆蛋白,红细胞中的固体物质主要是血红蛋白。
()8、血液属于结缔组织中的一种。
()9、内环境的恒定是指血液理化因素的恒定。
()10、在体液中细胞内液占的百分比最少。
()11、内环境是指机体细胞内液。
()12、血红蛋白是由珠蛋白与高铁血红素组成的。
()13、血液是由血浆与红细胞组成的。
()14、正常成人的血量占体重的3—5%。
()15、人体在安静状态下,只有小部分的血量在心血管中迅速流动,而大部分血量储存在内脏静脉及皮下静脉中,用以运动时血液重新调配。
()16、人体失血后,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在二周内就可以完全恢复。
()17、血液粘滞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而与血细胞的数量无关。
()18、血浆晶体渗透压是由血浆蛋白所产生的。
()19、当体内缺水时,血浆渗透压会升高。
()20、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会发生皱折现象。
()21、血浆晶体渗透压对水分出入毛细血管起调节作用。
()22、人体进行登山运动时血液滞粘性会增大。
()23、血液中的缓冲物质抗碱能力远远大于抗酸能力。
()24、血液中的缓冲对以H2CO3与NaHCO3最为重要。
正常情况下二者比值保持20:1的范围。
()25、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
()26、经常从事体育运动的人与一般人相比红细胞数量没有差异。
()27、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钠(NaH2PO4)。
()28、运输O2与CO3是血红蛋白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
()29、Hb数量与运动员有O2运动能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30、高原训练时,运动员可出现红细胞比容增多,是由于氧分压过低导致体内RBC生成增多所致。
2、血液一般检验
第二节 白细胞检查
白 细 胞 分 类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sg)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st) 嗜酸性粒细胞(E) 嗜碱性粒细胞(B)
N
粒细胞(GRAN) 白 细 胞
(LEU)
淋巴细胞(L)
单核细胞(M)
粒细胞增殖动力学各阶段
分裂池
1
成熟池、 2 贮存池
1/20
组织 5 固有池
3
4
循环池
(50%)
网织红细胞检测的目的: ①鉴别贫血的类型(增生性、非增生性、 增生增高性)。
②检查骨髓的功能。
③检测贫血的治疗效果。
④评估骨髓移植后、再生障碍性贫血细胞 毒药物诱导治疗后或EPO治疗后的红细胞 造血情况。
【检测原理】 1、普通显微镜法: 活体染料(新亚甲蓝或煌焦油蓝)的 碱性着色基团(+)可与Ret中RNA的磷 酸基(-)结合,形成蓝色的点状、线 状或网状结构。 2、仪器法: 流式细胞仪、Ret计数仪、血液分析仪等
还原血红蛋白(Fe2+)--99% 高铁血红蛋白(Hi)--1% 氧合血红蛋白(HbO2) 碳氧血红蛋白(HbCO,COHb) 硫化血红蛋白(SHb)
【检测原理】
HiCN法: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 在溶血标本中,Hb中的Fe2+被高铁氰化钾氧 化为Fe3+,Hb转化为Hi。Hi与KCN中的氰离 子反应生成HiCN,在540nm处的吸光度与溶 液中的浓度呈正比,根据测得吸光度可求 得Hb的浓度。 WHO和ICSH推荐的参考方法。
注意:
正常RBC可自然退化变性,即使
高质量的正常人血涂片,也可见
到变形或破碎的红细胞,但数量 很少,分布局限。
2、异常红细胞形态 在排除人为因素后,若血涂片中出 现异常形态红细胞且数量较多,往 往提示病理性改变。 常见的异常形态可分为红细胞大小、 形态、血红蛋白含量、结构和排列 异常。
家畜生理学第二章 血液
等渗溶液:有机体细胞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 相等,与细胞和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5%葡萄糖溶液、0.9%氯化钠溶液) 高渗溶液: 低渗溶液:
五、酸碱度(缓冲对、碱储)
•动物血浆的酸碱度相对稳定,一般呈弱酸性, PH:7.35-7.45之间。 •生命活动能够耐受的血液PH值约为:6.9-7.8 (酸中毒、碱中毒) •缓冲对:血浆中(及红细胞中)存在许多能缓冲 酸碱的缓冲物质,它们一般成对存在,通常由弱 酸和碱性弱酸盐组成。 血浆中: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 Pr-Na/Pr等 红细胞中:KHb/HHb、KHbO2/HHbO2。
一、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1、创伤引起血小板黏附、聚集而形成松软 的止血栓。 2、促进凝血过程,并形成坚实的止血栓。
二、血液的凝固与抗凝
(一)血液凝固: 概念:血液由流动状态,凝结成不能流动的凝 胶状态的过程。 实质:由溶胶状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凝胶状的 纤维蛋白。
(二)血液凝固的机理
1、凝血因子 :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统称为凝血因子。共12种。 2、凝血过程 第一步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Ca2+ 第二步 凝血酶原 凝血酶 Ca2+ 第三步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3、溶血:RBC在低渗溶液中因吸水而膨胀破裂, 释放出血红蛋白的现象。 如将红细胞置于高渗溶液中,则水分由红细胞 溶液中,而红细胞发生皱缩,严重时将丧失其机 能。
4、悬浮稳定性:RBC能均匀的悬浮于血浆中不 易下沉的特性。
5、血沉:通常以1小时(单位时间)内RBC 下沉的距离表示 , RBC的沉降率。 原因:由于RBC的重力和RBC与血浆分子间 的摩擦相互作用的结果。 血沉快慢决定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球 蛋白和胆固醇等含量,它们可使血沉加快。 清蛋白、卵磷脂增加可延缓血沉。临床辅助 诊断。如风湿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第4课《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说课稿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第4课《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是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循环的作用以及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形象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引导学生认识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理卫生知识,对血液循环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心脏结构、血液循环的具体途径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的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血液循环路线,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循环的作用以及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增强学生的生命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循环的作用以及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教学难点:血液循环的具体路线、心脏的工作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引发学生对血液循环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血液循环的途径: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分析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血液循环的两个途径:体循环和肺循环。
3.了解血液循环的作用:学生通过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了解血液循环在人体内的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血液循环对于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废物等方面的重要性。
4.学习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通过观察心脏模型,了解心脏的四个腔室、瓣膜等结构。
生理学第二章笔记:血液凝固和抗凝
血液凝固和抗凝
(一)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
1.基本过程①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Xa、Ca2+、V、PF3)。
②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
③纤维蛋白原降解为纤维蛋白。
其中,因子x的激活可通过两个途径实现: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
2.凝血因子的特点考试资料网
(1)除因子IV(Ca2+)和血小板磷脂外,其余凝血因子都是蛋白质。
(2)血液中因子Ⅱ、Ⅶ、Ⅸ、X、Ⅺ、Ⅻ等通常以无活性酶原存在。
(3)Ⅶ因子以活性形式存在于血液中,但必须Ⅲ因子存在时才能起作用。
(4)部分凝血因子在肝脏内合成,且需维生素K参与,所以肝脏病变维生素K缺乏常导致凝血异常。
(5)因子Ⅷ为抗血友病因子,缺乏时凝血缓慢。
3.内、外源性凝血途径的不同点见表l5.1。
表15-1 内、外源性凝血途径的不同点
始动因子参与反应步骤产生凝血速度发生条件
内源性凝血胶原纤维等激活因子XⅡ较多较慢血管损伤或试管内凝血
外源性凝血组织损伤产生因子Ⅲ(2003)较少较快组织损伤
4.机体组织损伤时的凝血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共同起作用,且相互促进。
(二)主要抗凝物质的作用
1.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抗凝血酶Ⅲ和肝素。
2.肝素通过增强抗凝血酶Ⅲ活性而发挥作用。
3.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促进作用;(一):抑制作用。
4.正常情况下,血流在血管内不凝固的原因为:①血流速度快;②血管内膜光滑;③血浆中存在天然抗凝物质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运动生理学笔记
运动时红细胞流变性的变化
强度、持续时间、训练水平的关系
一次性最大强度、持续时间长、训练水平低: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持续1小时。
影响因素:红细胞表面积/容积比值、红细胞内部黏度、红细胞膜弹性
红细胞变形能力↓→血液流变性↓→供氧↓心脏负荷↑运动能力↓恢复↓
血清:消耗了纤维蛋白原的血液液体成分
2.血液与体液
体液的概念:人体内含有的大量液体及溶于其中的各种物质。为体重的60%——70%。
分为:细胞内液(30%——40%):细胞膜内,构成细胞浆。
细胞外液(20%):血浆(15%)、组织间液(5%)、体腔液
二、内环境
1.概念: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第二章 血液
教学要求:1.使学生对血液的组成、主要特性、主要功能建立基本概念,掌握对血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正常值、特性、主要功能。
2.要求学生掌握血量的一般概念及运动时的变化,了解运动对血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值变化的主要影响。
教学方法:1.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讲授
肌动白细胞增多:运动引起的白细胞增多
三个时相:淋巴细胞时相:总数增多,始动时或赛前状态出现,贮血库及淋巴结释放增多,淋巴细胞为主。
中性粒细胞时相: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加,大强度或长时间运动时出现。
中毒时相:为无训练者进行长时间大强度运动训练时,造血系统机
能下降的表现。
再生阶段白血病总数大大增加,噬酸性细胞消失;
释放:血小板分泌生物活性物质:5——HT、儿茶酚胺、ADP等,促使小血管收缩,止血。
收缩:血小板收缩蛋白产生收缩作用,使血凝块回缩硬化。
川农动物生理学习题:第二章 血液
第二章血液一、填空题(将你认为最恰当的词句填在空格上,使句意完整通顺)1.T淋巴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与_____________免疫有关,而B淋巴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与_____________免疫有关。
2.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3.红细胞成熟因子是指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4.在已知的各种凝血因子中,除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外都是蛋白质。
5.血液凝固过程中,凝血酶原激活物的组成是凝血因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6.与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相当的小分子物质溶液有_____ %NaCl和5%____________等。
7.组织液是细胞_______液的一部分,它与血浆约占体重的_____%8.成年公畜红细胞数比母畜多,原因是公畜体内的______________水平较高的缘故。
二、判断改错(正确的打“√”,错的打“×”)1.家畜机体内的大部分体液存在于组织间隙。
()2.血浆中最主要的生理性抗凝血物质是抗凝血酶Ⅲ和肝素。
()3.血浆蛋白不参与生理止血过程()4.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越大,表现其脆性越大。
()5.某一体重为300kg的健康成年动物,其体液量约为24kg。
()6.血液的粘滞性主要决定于其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
()7.血浆中存在许多缓冲对,其中以KHCO3/H2CO3这对最为重要。
()8.因为球蛋白的分子量比白蛋白大,因此在同等浓度时,球蛋白产生胶体渗透压比白蛋白高。
()9.许多凝血因子都是蛋白酶,它们可将肽链分解为很多个氨基酸。
()10.缺氧引起的动物红细胞增多是由于雄激素增多的缘故。
()11.红细胞沉降速度的快慢取决于红细胞,而不是血浆。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限选一个字母填入括号中,多填不得分)1.血液PH值主要决定于下列哪种缓冲对( )A.KHCO3/H2CO3B.K2HPO4/K2H2PO4C.NaHCO3/H2CO3D.NaHPO4/NaH2PO4E.蛋白质-Na/蛋白质2.下列情况哪项可使血沉加快()A.血沉加快的红细胞置入正常血浆的B.正常红细胞置入血沉加快的血浆C.血液中白蛋白增加D.血液中球蛋白减少E.血液中加入钠离子3.成年家畜血液占体重的()A.6%~8%B.10%~12%C.12%~14%D.14%~16%E.16%~18%4.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 )A.红细胞上的受体类型B.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素的类型C.红细胞特异性凝集素原的类型 D.血浆中特异凝集素的类型 E.血浆中特异凝集原的类型5.下列哪种情况不能延缓或防止凝血? ()A.血液中加入柠檬酸纳B.血液置于硅胶管中C.血液中加入肝素D.血液中加入维生素KE.血液置于较低温下保证6.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将导致()A.再生障碍性贫血B.缺铁性贫血C.恶性贫血D.巨幼红细胞性贫血E.β型地中海贫血7.正常人血液PH值为()A.6.35-6.45 B7.05-7.15 C.7.35-7.45 D.7.65-7.75 E.8.35-8.458.下列哪种离子较易通过红细胞膜? ()A.Fe2+B.Ca2+C.K+D. Na+E.Cl-和HCO3-9.凝血酶的主要作用是( )A.激活因子ⅧB.分解纤维蛋白原C.加速因子Ⅶ复合物的形成D.加速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E.使因子Ⅷ的作用加强10.某人血样与抗A标准血清发生凝集,不与抗B标准血清凝集,其血型为()A.A型B.B型C.AB型D.O型E.无法判断11.正常机体血液在血管内不凝固的原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血液流动快B.血管内膜光滑完整C.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作用D.血管内膜损坏,暴露出胶原纤维E.有抗凝物质存在四、名词解释(阐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或举例)1. 红细胞压积——2. 碱储——3. 血沉——4. 纤维蛋白溶解——5. 血型——五、问答题1. 简述正常机体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第二章--临床血液学检测PPT课件
5)Ret增高(可排除再障)
6)RBC大小不等,中心浅染区扩大,血清铁
7.0μmol/L
7)血清胆红素正常,尿三胆阴性(可排除溶血)
8)E0.15
进一步检查: MCV、MCH、MCHC、骨髓细胞铁
染色、RDW、粪便虫卵
.
22
1、动态观察病情和疗效,如结核病、风 湿病等的病情和疗效观察。
2、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器质性疾病与 功能性疾病、细菌性感染与非细菌性感染等 鉴别的参考。
3、反映血浆中球蛋白增高。
.
15
二、血沉测定的缺点在于其实验结果
受妊娠、贫血及高球蛋白血症等因
素影响。必要时(在实验室条件允 许的情况下)可同时作ASO、CRP (C反应蛋白)测定,以更好的协助 诊断或鉴别诊断。特别是CRP与 ESR临床意义基本相似,但无E1.生理性变化
(1)正常成年男性血沉变化不大,12岁以下 男童和60岁以上男性血沉可增快,临床上以 0~20mm / h末为正常;
(2)新生儿因纤维蛋白原含量低,血沉较慢;
(3)妇女月经期血沉略快,妊娠三个月以上 血沉渐加快,直至分娩后三周逐渐恢复正常,
可能与生理性贫血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等 有关;
2、作为贫血类疾病疗效判断、治疗性试 验、病情观察的指标。
.
6
四、血小板的检测
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 [参考值] 直接计数法
(100~300)×109/L
.
7
[临床意义]
1.Plt↓ Plt<100×109/L称为血小板减少,可见于:
⑴Plt生成障碍:如再障、白血病等。
⑵Plt破坏或消耗增多,见于:
①免疫性破坏,如有Plt自身抗体(如ITP、恶性淋巴 瘤)、过敏性药物损伤(磺胺药、奎宁)、病毒感染 (上呼吸道炎症、风疹)、Plt同种抗体(新生儿Plt减 少症、输血后Plt减少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细胞
粒系定向祖细胞 粒细胞
多 潜
髓系干细胞
单核系定向祖细胞
能 干
巨核系定向祖细胞
单核细胞 血小板
细 胞
淋巴系干细胞 T淋巴细胞系定向祖细胞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系定向祖细胞 B淋巴细胞
红系定向祖细胞 16个原红细胞(mRNA) 早、中、 晚幼红细胞(脱去核,体积变小) 网织红细胞 成 熟红细胞
红系定向祖细胞
细胞 (5)淋巴细胞:参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增多预示
传染病)。 A、T淋巴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 B、B淋巴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
4.白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 生成:同红细胞 ? 破坏:衰老和执行功能中被破坏
(2)大小:哺乳动物为7.6个大气压(770kpa) (3)分类: A.晶体渗透压:占总渗透压99.5%,由晶体物质组成,负责调
节血细胞内外的水平衡。 B.胶体渗透压:占总渗透压0.5%,由血浆蛋白构成(白蛋白),
负责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维持血量相对稳定(肝癌后期 渗透压降低,发生水肿)。 等渗溶液:和血浆渗透压相同的溶液。(高渗、低渗)
三、血浆蛋白功能
1.纤维蛋白原 :肝脏合成,参与凝血和生理止血。 2. 白蛋白 :肝脏合成,含量最高,构成血浆胶体渗
透压;运输脂类物质;作为蛋白质储备。 3.球蛋白:α、β球蛋白由肝脏合成,运输脂类,
激素等;γ球蛋白 ,由免疫细胞产生,几乎全是 抗体,参与免疫作用。
四、血液的机能
1.营养功能 2.运输功能 3.维持内环境稳定 4.参与体液调节 5.防御和保护功能
1.血液的比重 1.05-1.06kg/m3
2.血浆PH 哺乳动物一般为7.2-7.5。人:7.35-7.45,>7.45碱中
毒;<7.35酸中毒;最大耐受极限<7.0或>7.8 维持
①靠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排出过多的酸、碱。
②靠血液本身的缓冲作用。(下面讲到缓冲对)
缓冲作用
①血浆中NaHCO3/H2CO3为主,一般比例为20:1. Na2HPO4/NaH2PO4, 蛋白质钠盐/蛋白质
一、血液的组成
血液
纤维蛋白原
血浆蛋白 白蛋白
水
球蛋白
液体成分--血浆 无机盐
营养物质
激素
红细胞
有形成分 白细胞
血小板
? 血细胞比容: 压紧的血细胞占全血的体积百分比,由于白细胞和血小板占 体积微小,可忽略不计,又叫红细胞压积 临床上用来诊断相关疾病:如脱水PVC↑,贫血PVC↓。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原红细 胞
幼红细 胞
网织红细胞
(1)红细胞生成条件
A.合成原料:Pr.和铁,不足则Hb合成不足,引起小细胞 性贫血
B.成熟因素:VB12和叶酸,DNA合成的辅助因子,不足影 响DNA合成,红细胞处于未分裂状态,红细胞数量减少, 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
? 内因子:胃腺壁细胞分泌,促进VB12的吸收。 C.正常的造血功能:如果射线经常照射,影响多潜能干
2.红细胞的特性
(1)红细胞的可塑性变形和红细胞脆性 ①可塑性变形:红细胞(d=8μm)在通过口径小于它的血管
(d=3μm)时将发生变形,通过后又恢复原状。 ②红细胞脆性:在收到碰撞、挤压或周围内环境改变时,
红细胞容易发生破裂的特性。 渗透脆性:指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 血的特性。 ? 溶血:红细胞膜破裂,Hb释出的过程。 一般衰老、细菌侵袭和中毒情况下,红细胞脆性增加。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RBC)
1.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及成分 (1)数量:血液中数量最多(1012个
/L)
(2)形态:哺乳动物:无核,双凹圆 盘形;禽类:有核,椭圆形
(3)成分:主要成分血红蛋白(Hb) (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
? 贫血:血液中红细胞数目或Hb含量 低于正常的现象。
哺乳动物红细胞形态
第二章 血液
内容提要
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血细胞生理 3.血液凝固 4.血型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 血液(blood):是一种由血浆(plasma)和血细胞(blood cell) 组成的流体组织
? 血液总量:正常情况下占机体体重的6-8%。马:8-9%;牛羊: 6-7%;猪狗:5-6%。 包括 A.循环血量:心、血管内流动的血。 B.贮备血量:存在于肝、肺、脾(贮血库)中的血。
②红cell中KHb/Hb为主, KHCO3/H2CO3。 ③缓冲原理:
A、酸过多(乳酸为例) HL+NaHCO3 B、碱过多
NaL+H2CO3 CO2+H2O
碱贮:血浆中NaHCO3的浓度,在人医临床上用于诊断酸中毒。
3.血浆渗透压
(1)概念:促使纯水或低浓度溶液中的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高 浓度溶液中渗透的力量称为渗透压
缺氧可刺激肾脏合成EPO ,EPO促进造血加快,红细胞 ,运
氧能力 ,缓解缺氧。
(3)红细胞的破坏
人的红细胞寿命平均 120天 ? 血管外溶血 :脏器中的红细胞由巨噬细胞吞噬。 ? 血管内溶血 :红细胞膜吸附抗原抗体、胆盐及其他
组织物质,导致溶血。
二、白细胞(WBC)
1.数量:血液中数量相对恒定 (109个/L)
细胞,影响正常造血功能。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a.爆式促进因子(BPA):促进早期红系祖细胞合成DNA,使其
增殖加强。
b.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进入增殖、分 化期,促进Hb合成,使血液中的红细胞增加。
c.雄激素、甲状腺素、生长素增强红细胞生成,雌激素抑制红 细胞生成
?Hale Waihona Puke 缺氧是刺激红细胞生成的直接因子
2.分类: 根据细胞浆中有无嗜色颗 粒分为: 嗜酸性粒细胞
? 有粒WBC 嗜碱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
? 无粒WBC: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3.功能:消灭侵入机体的外来异物,即免疫功能。
(1)中性粒细胞:是吞噬外来微生物和异物的主要细胞。 (2)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参与过敏反应。 (3)嗜酸性粒细胞:抗过敏;参与蠕虫免疫。 (4)单核细胞:吞噬异物。单核-巨噬细胞可杀死肿瘤
(2)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①概念:指红cell在血浆中能够保持悬浮状态而 不下沉的特性。
②原因:A、血流中,血浆不断冲击红细胞, B、红细胞(形状)外表面积与容积比大,
在下沉中遇到的阻力大,一般不易下沉。 ? 血沉(ERS):单位时间内红 cell在血沉管中
下沉的距离。
3.红细胞的生成
红系定向祖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