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深度融合的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深度融合的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深度融合的教学案例一、教学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听说等能力的重任。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语文教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深度融合,将使语文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

本文将结合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实践。

二、教学目标本案例的教学目标为: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搜集和处理语文学习资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和口语交际能力。

3.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案例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为例,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深度融合。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描绘秋雨的景象,感受秋天的美,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秋天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秋天的美。

同时,教师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学生沉浸在美丽的秋景中,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现在是哪个季节吗?请用一个词来形容秋天。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活跃。

2.自主学习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电子词典、网络资源等,自主学习生字词,了解秋天的特点。

教师提供一些学习资源和学习建议,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进行巡视指导,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

3.课堂讲解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解课文内容,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示秋雨的景象,使抽象的文字变得生动形象。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分析秋雨的描绘手法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高其信息获取、分析和表达的能力;2.通过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教学,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计算机、投影仪、教学软件、教学录像等;2.教学环境:安装了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的教室;3.学生教具:学生手册、学生笔记本、鼠标、键盘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1)老师与学生进行简要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播放一段关于网络的教学录像,向学生介绍网络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

2.信息获取(1)老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上网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2)鼓励学生使用多种信息获取的方式,如引擎、在线图书馆、百度百科等。

(3)指导学生选择并整理所获得的信息,形成文档或幻灯片的形式展示。

3.信息分析(1)学生根据所找到的资料,进行信息分析和比较。

(2)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不同资源的优缺点,提高信息的筛选和辨别能力。

(3)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4.信息表达(1)依据所学课文内容,学生可以用计算机编写小说、剧本或诗歌等文稿。

(2)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中的文字处理和图片处理软件,美化和排版文稿。

(3)组织学生进行文稿交流和展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5.信息应用(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关于课文的网页,并利用HTML等技术搭建出来。

(2)引导学生分工合作,设计网页结构、编写代码、插入图片等。

(3)鼓励学生将网页发布到互联网上,与他人共享和交流。

6.课堂总结(1)学生通过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教学,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实用价值。

(2)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培养了团队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

(3)鼓励学生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作品展示和课堂展示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融合课教案通用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融合课教案通用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融合课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第八单元《有趣的网络世界》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的作用,网络安全意识,以及如何正确使用网络进行学习。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理解网络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 学会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提高信息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网络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如何正确使用网络进行学习,以及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白板、粉笔。

2. 学具:学生每人一台电脑,网络连接。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讲述一个学生在网络上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故事,引出网络的作用和重要性。

2. 新课导入(10分钟):介绍网络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网络的作用。

3.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结合实际例子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网络查找相关信息,完成练习题。

5. 网络安全意识培养(10分钟):讲解网络安全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六、板书设计1. 网络的基本概念2. 网络的作用3. 网络安全意识4. 正确使用网络进行学习七、作业设计(1)我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2)你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2. 答案:见课后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网络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提高了网络安全意识,学会了正确使用网络进行学习。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进行教学调整。

拓展延伸方面,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开展主题研究,如查找我国的历史文化、地理知识等,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附录:作业答案1. 我国的四大发明是: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

2. 请同学们根据个人喜好,查找相关动物的特点。

(二年级语文教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案例《恐龙的灭绝》

(二年级语文教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案例《恐龙的灭绝》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案例《恐龙的灭绝》二年级语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恐龙的灭绝》旧县小学刘育红前言: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茸鞴培已经进入了高科技信息技术期间,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途径。

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照》中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促进中小学教学根本性变革的首要途径。

”这就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步到了一个十分主要的地位。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当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

充分使用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服务,获得语文学科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步语文素养,是一个极新而又布满朝气的领域。

教材简析:《恐龙的灭绝》是一篇科学知识小品文。

全文以科学家们关于“灭绝”的说法为线索,介绍了恐龙灭绝的几种理由。

本文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真切,内容条理清楚,集中反映了在中生代时期,遍布恐龙的神秘天下。

“恐龙”是孩子们十分感爱好的一个话题,文章从标题到内容吸引着学生的好奇心。

然而恐龙却是生活中已经不存在的生物了。

课文的内容和主题,更加引起孩子们的探讨生理,从这个角度说,它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是对学生进行用伶俐的目光去视察、发现身边的科学,培养学科学、爱科学、发现科学的极好范例。

课前老师可故意识地指导学生收集相关恐龙的资料,雄厚学生对恐龙的了解,激发学生探讨的爱好。

教学目标:1、认识15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积累“重大、逃避、枯萎、哺乳动物”等词语。

3、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这一题目讲了哪样,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有对恐龙的灭绝等自然征象进行科学探讨的爱好和愿望。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恐龙是如何灭绝的”这一题目讲了些哪样,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爱好和索求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难点:使用当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合作、探讨的学习精神,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爱好和索求未知的好奇心。

“互联网+”与小学语文课堂的融合案例

“互联网+”与小学语文课堂的融合案例

“互联网+”与小学语文课堂的融合案例1.案例简介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里,”互联网+”正以不可阻挡的力量,渗透教育的各个领域,带来了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的“教”已经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不是给学生讲课文内容,而是努力帮助学生适应“互联网+”,学会学习。

学生的“学”也不仅仅是学会积累语言,更重要的是学会发现语言规律,学会选择语言内容,学会理解语言内涵,学会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

“互联网+语文教育”既能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又形成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的教育发展新形态。

利用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教育发展生态。

2.案例特色本文采用了合作学习方法将互联网和语文课堂进行深度融合。

以人教版二年级《秋天的雨》一课的第一课时为例,从课前预习、课堂检测、运用电子书包自学、合作学习、自学生字、课后作业六个方面,对如何实施小学语文“互联网、语文课堂和创新教育”作了初步研究和探讨。

3案例呈现教学目标:1会认课后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会写田字格中4个生字。

2学习相关两个季节的自然段,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一、课前预习“互联网+”视域下,课前预习有了新的内涵。

例如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自己上网查询课外资料,观看视频,欣赏名曲,在拓展知识面的同时接受美的熏陶;或根据教材内容以名作家为查阅对象,上网查阅作家生平、相关作品及其有关评论等,及时做好记录,以便课堂反馈……预习任务的丰富化和预习方式的多样化,势必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同时,面对海量信息,学生处理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的意识得到了培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锻炼了学生披沙拣金的能力。

难能可贵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

课前教师下发预习题案,要求学生对即将上课的知识点进行预习并完成预习题案,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将预习题案的正确答案预置在互联网平台上,学生利用课前3分钟时间进行自我批改并对错误习题进行自我纠错。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案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成为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一种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案例。

该案例的教学内容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课本为主,缺乏足够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采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方式,设计了一系列的课堂活动。

教师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精心挑选了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动画视频,并在课堂上播放。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并注意视频中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

之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视频内容,介绍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这样的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也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进行课堂互动。

通过使用特定的教育软件,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互动练习和游戏,巩固和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

在学习课文时,学生可以通过拖拽词语、填空和组句等方式,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这样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促进了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

教师还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课外阅读,并要求学生在网上发表阅读感想和评论。

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他人分享和交流,还可以从其他人的评论中获取新的观点和见解。

这样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写作能力,也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通过以上的实践研究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带来了一系列的益处。

信息技术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信息技术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空间,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信息技术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融合课优质教案通用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融合课优质教案通用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融合课优质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第四章《大自然的语言》,详细内容围绕“信息技术与大自然语言的结合”展开。

主要包括:认识各种自然现象,了解其形成原理;掌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分析大自然语言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大自然中各种现象的形成原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分析大自然语言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3. 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他们的环保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大自然现象的形成原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有效收集、整理、分析。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网络资源。

学生准备:电脑、互联网、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中各种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a. 教师讲解大自然现象的形成原理。

过程细节:教师以PPT课件为辅助,详细讲解各种现象的形成原理,学生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

b.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分析大自然语言。

过程细节: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确定研究方向;利用互联网、书籍等资源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形成研究报告。

3. 实践活动:观察校园内的自然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过程细节: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观察,记录现象,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教师进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大自然的语言自然现象形成原理信息技术手段2. 环境保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并思考如何保护大自然。

答案:根据观察到的自然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并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

2. 拓展延伸: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了解更多关于大自然的现象和环境保护的知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案例【摘要】本文以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为研究主题,探讨了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深度融合的实践策略、实践效果评估等内容。

通过案例分析和成果分享,揭示了深度融合带来的教学效果和启示。

研究发现,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小学语文教学可以更生动、更有效地进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得以提升。

展望未来,继续推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将对教育产生积极影响。

最终,结论总结了本研究的重要发现,并强调了深度融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实践研究、案例分析、成果分享、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数字化教学、教学效果、教学改革、教育发展、教师培训、学生学习、互动教学、教学资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鉴赏能力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当代学生对于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运用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教师和家长都对如何更好地融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并非易事,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语文教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信息技术应用经验。

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全面提升。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效果评估,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路径,为未来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案例,深入了解两者结合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影响和提升,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融合课堂创新教学《荷花》课例设计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融合课堂创新教学《荷花》课例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课例——《荷花》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大大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优质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为学生创设有声、有色、有景、有形的信息化学习情境,使课堂变得多彩生动,这时的学生将会最富于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我就以小学语文三年级课文《荷花》一课的教学为例,说说如何运用录像、动画和文字资料等音频、视频的手段来进行课堂教学整合。

[教学目标]1. 知识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2.过程方法目标:(1) 通过配乐朗读感悟,感受荷花的美丽。

(2) 通过观看视频,情境体验,展开想象,发展观察、想象的能力。

(3) 通过老师的指导,化身荷花,展现荷花姿态之美,感受作者对荷花的喜爱。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观看荷花图片和视频,欣赏荷花的美丽,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借助图片、音乐、视频来感悟理解和欣赏满池荷花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教学难点]对描写荷花动态美的有关语句的理解。

(如“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

)[教学突破]多读,让学生读中理解,读出感受,并创设情景,发挥想象,让学生敢想敢说。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贯穿课堂始终的音乐素材、视频。

教学过程:一、听荷花(音乐导入,激发兴趣)课前播放乐曲《出水莲》,学生闭上眼睛欣赏,想象音乐带给你画面!师: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告诉我,音乐带给你什么样的画面?生:我好象看见有一大池荷花在随风飘舞!生:我仿佛就在荷花池里采荷花!……师:荷花的确极美,文人赞美荷花的诗篇数不胜数。

人们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不但美,而且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品质。

今天,我们一起去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

这篇文章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写的。

(完整)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

(完整)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案例《桂林山水》金榔中心小学钱小荣一、课题: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1课《桂林山水》。

二、设计理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并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和建构文本的意义,充分运用精读、欣赏画面等方式加深理解文本,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三、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词,理解“翡翠”“连绵不断”等词语。

2.理解第二、三段课文,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

3.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四、教学重难点:(1)、深入体会桂林山水的特点。

(2)、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五、教学过程:1、分别出示泰山、西湖的图片,诗歌《望岳》、《饮湖上初晴后雨》,你想对泰山、西湖说些什么?2、板书课题:1. 桂林山水(1)简介桂林山,初读课文(2)说说你对桂林山水总印象。

(3)哪句话讲出作者游览桂林山水的原因?3、学习课文第一段你是怎样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句的?4、学习课文第二段。

(1)登陆“桂林旅游网”( /),介绍桂林山水。

(2)结合课文第二段,了解每句话的意思。

通过看图读文,你对漓江的水有什么样的感觉?(静、清、绿)(3)继续找自己认为具有美好遐想的句子,指名读。

出示漓江水“静”的句子,课件出示流动的水与静止的水帮助指导朗读。

出示漓江水“清”的句子,课件演示清澈的江水指导朗读。

出示漓江水“绿”的句子,课件展示水与翡翠的颜色对比指导朗读。

(4)齐读这一段,交流:面对这样的漓江水,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漓江充满着柔,充满着美,这正如一个柔美的女子呀)引导女生读这一段体会柔美的感情。

第二次,男女生齐读5、学习课文第三段(1)浏览网站上的风景、图片。

引导学生见识桂林的山。

(2)用一字、一个词、一句话说说对桂林山的印象。

(3)指导朗读“桂林山“这一段。

(4)讨论小结:用“峰峦雄伟的泰山”和“红叶似火的香山”和桂林的相比,写出桂林山水的奇、秀、险的特点。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小学语文教学案例《松鼠和松果》XXX语文组XXX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我们已经进入了高科技信息技术时代。

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照》中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促进中小学教学根本性变革的首要途径。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应拓宽语文研究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研究和当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因此,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服务,可以获得语文学科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观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课。

课文向我们展示了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

然而,由于孩子们对钱塘江大潮了解较少,对于“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不能很好地理解。

因此,本课教学方法应该是基础的让学生自学,较难的由老师带学。

同时,考虑到学生年龄小,视觉上的冲击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与兴趣,所以加入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形象化、感性化,效果良好。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1、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这个童话。

3、认识到人类向大自然索取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自然,这样才能拥有美好的家园。

教学过程如下:教学阶段信息技术的作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形象、直观、吸引学生注意力。

出示谜语:“脑袋圆圆,眼睛圆圆,松鼠。

满身绒毛,尾巴像伞。

”投影图一、猜谜、学生答后出示松鼠图答:松果。

引导学生看第一幅图,图上画了谁?它们在干什么?板书课题:松鼠和松果。

学生质疑。

讲解课文辅助理解、提高研究效率。

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标出自然段。

(老师巡视指导)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效果。

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读文后,在学生自己的理解下,老师巡视指导。

课文复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分组复述课文,利用信息技术制作PPT展示。

其他学生听取并评价。

分组复述课文,利用信息技术制作PPT展示。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融合课教案(6篇)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融合课教案(6篇)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融合课教案(6篇)(2)自由选择查询阅览记下你最感兴趣的信息,准备向同学推荐3、向同学推荐自己收集的信息同学们刚才已经查阅了大量的信息,请把你最感兴趣的信息推荐给同学们。

四、说说今天阅读的收获可以说说自己了解了哪些信息,也可以说说自己的感受。

第4篇: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融合课教案一、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对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文字的反复朗读感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美1、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知道作者清晨去公园,被一池荷花深深地陶醉了,大家想不想亲眼看看荷花呢?现在就让我们乘着音乐的翅膀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

(播放录相)2、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3、过渡:大家都把荷花形容得这么美,那作者是怎么描写荷花的呢?请大家轻声读读课文,把你认为能表现荷花美的句子画出来。

(二)研读感悟品味美1、学习课文2—3自然段(1)交流:先读一读找到的句子,再说说它美在哪儿?能说出理由更好。

①“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句话写出了荷花什么样的特点呢?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相机理解“挨挨挤挤”(播放课件:欣赏荷叶)体会荷叶多、大、绿、圆的美。

指导朗读这句话。

②“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这句话中“冒”字可以换成哪些字呢?(钻、长、穿、顶、抽……)作者没有用“钻、顶、长……”而用“冒”是为什么呢?请大家再读读这前后几句话,想想,怎样的“长”才叫“冒”?(快速地长,使劲地长……)你能读出快速地,使劲地感觉吗?[点评:给“冒”换词,引导感悟,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层面解读“冒”,在比较中让学生悟其意,同时悟其法。

这不仅仅是对“冒”字内涵的领悟,也是师生智慧的展示。

]③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课件展示荷花图片,引导学生抓住“展开、露出、饱胀、破裂”等词语,欣赏荷花刚开、盛开、将开的娇美姿态,感受荷花的勃勃生机。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案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受到重视。

小学语文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环节,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可以更好地实现知识的综合性和互动性。

本文将结合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写作教学环节,设计一份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案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将达到以下目标:2.了解信息技术在写作中的应用,如网络资源的利用、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等。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结合信息技术进行创意写作。

1.写作技巧的讲解和练。

2.信息技术在写作中的应用介绍。

3.创意写作实践。

第一步:写作技巧的讲解和练(30分钟)1.通过阅读范例文章,讲解写作技巧,如选材、构思、组织结构等。

2.分组让学生进行练,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话题,进行简短的小组讨论,并尝试写出一篇段落。

1.介绍学生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如搜索引擎、在线词典等,并讲解其在写作中的功能和应用方法。

2.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例如使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文章、使用在线词典查找单词的释义等。

1.提供几个创意写作的话题,例如“描述未来的学校是什么样的”等。

2.引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在小组内进行头脑风暴和讨论,激发创意思维。

3.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进行个人创意写作。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写作作品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同时也可以进行同学间的互评。

重点评价以下方面:2.是否能够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写作。

3.是否具备创新思维,在写作中能够独立进行创意构思。

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创意写作话题,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写作探索,如科技与环境、科技与人文等。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媒体展示,结合信息技术,将作品转化为图文、音频或视频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以上是一份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案例,通过此案例的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在写作中更加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语言表达能力。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案例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丰富的资源,它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提供了新的选择。

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更是能够让语文教学更加生动、具有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文将以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为主题,探讨如何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1.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小学语文教学可以获取到丰富的资源。

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取到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资源,如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

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语文知识,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趣。

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教学资源,可以更加便捷地进行教案设计和教学准备。

2.信息技术提供了互动性强的教学工具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式也得到了丰富化。

以往,小学语文教学主要以讲授和书写为主要手段,而现在可以通过各种多媒体工具来进行教学,比如通过PPT来呈现语文知识,通过网络直播来进行语文课堂互动等。

这样的多样性教学方式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以下将通过一个实践案例,来探讨信息技术是如何深度融合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

某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研究中发现,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往往缺乏兴趣,对于那些典型的古诗词,学生往往面对死记硬背,缺乏真正的理解。

教师尝试在古诗词教学中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使用了音频、视频和图片等多媒体资源,通过将古诗词配以朗诵和音乐,帮助学生更加生动地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教师还通过PPT和互联网上的动画资源,呈现古诗词的背景和故事,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教师还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的任务,让学生结合互联网上的资料,设计出一个以古诗词为主题的多媒体作品。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案例鸡西小学邵永玲学生年级:四年级(1)班全体学生教学目标:1、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自由的选择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技能。

2、学生依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在有关网站,如中国天文网、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等查询、提取相关资料,以此培养他们收集住处处理住处整理资料的能力。

3、学生通过学习成果的发布,展示表现自我的能力。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十一册第三单元《宇宙生命之谜》一课,学生对于宇宙生命的探索欲望很高。

教学重、难点:1、学习有关宇宙生命的知识,了解生命存在的条件。

2、从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的有关知识扩展出去,引申至银河系,乃至河外星系的有关问题探究。

教学对象:四年级(1)的全体学生。

我班的孩子聪明、活泼,善于思考创造,渴望获取更多的知识。

教法设计:本节课我们通过小组协作学习、讨论学习,辨论式学习等方式,使学生装形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策略:在学生装解决生字词后,我让学生围绕课题自由联想,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看来课文里的内容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宇宙知识需求。

怎样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在收集了学生的许多问题后,我开始认真思考怎样充分运用我校网络教学环境进行知识拓展。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在教学中各小组将用WORD或POEOINT作一份电子小报或演示文稿来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收集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分析:1、教师对课题导入、学生提出问题:师:请大家认真的看大屏幕,看到了什么?看到它你想到了什么?(播放课件)生:看到了“生命”这两个字,我就想到青青的草。

生:我想到呱呱坠地的婴儿。

生:我想知道生命有哪些种类?生:生命是如何起源的?生:地球上有小猫、小狗、小羊那火星上有吗?生:月球上有吗?生:月亮上当然有、嫦娥啊!月宫啊!(学生笑)师:你们真善于动脑筋,想了这么多的总题。

想到“青青的小草、还有呱呱附地的婴儿”的同学一定很善良很热爱生命对不对?(教师对学生口头评价)想了解宇宙生命的种类,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同学非常爱思考,有探索精神。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案例一、绪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逐渐与信息技术融为一体。

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教育领域的发展。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而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提高教学效果,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案例,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进行研究与探讨。

二、案例背景某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不够感兴趣,课堂效果也不是很好,于是决定尝试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以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进行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1. 选用适当的信息技术工具在教学中,教师选用了适合学生年龄和学习内容的信息技术工具,如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互动教学软件等,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语文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 构建在线学习平台教师建立了一个语文学习的在线平台,把老师的教学视频、课件、习题等教学资源都上传到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兴趣进行自主学习,实现个性化教学。

3. 制作交互式教学课件教师制作了一些交互式的教学课件,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展示方式,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如让学生通过点击屏幕的方式来回答问题,或者通过互动游戏等,增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制定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教学设计教师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接受能力,制定了一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具体教学设计,如在阅读课中,设计了在线阅读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索、阅读网站、课外书籍等途径获取信息,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五、实践效果与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师发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案例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日益普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也逐渐受到重视。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往往以课堂讲授、背诵诗文为主,学生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实践机会,无法真正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

而信息技术的介入,则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活力。

通过数字化手段,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语文知识的魅力,通过多媒体、互动软件等工具,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信息技术还可以为老师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和辅助工具,帮助他们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课题,对于提升语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实践研究,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案例,旨在探讨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总结,以期在信息化时代更好地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1.2 研究意义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旨在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将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和改革,推动教学模式向多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

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其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本研究将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效果评估,探讨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可行和有效的参考,推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更加紧密地融合,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动力。

通过开展这项研究,我们旨在找到有效的实践策略,促进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松鼠和松果》
一、课例导语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我们已经进入了高科技信息技术期间,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途径。

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照》中指出:“信息技
术与课程整合是促进中小学教学根本性变革的首要途径。

”这就把信
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步到了一个十分主要的地位。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应拓宽语文学习
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当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

充分使用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服务,获得语文学科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步语文素养,是一个极新而又布满朝气的领域。

二、教材特点
《松鼠和松果》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课文。

课文向我们展示了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

由于孩子们对钱塘江大潮了解较少,不能很好地理解“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对于“万马奔腾、天崩地裂”等词语不能很好地理解。

小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但对课文只是很浅的理解,真正读懂课文光靠老师讲是行不通的,所以教学方法应是基础的让学生自学,较难的由老师带学。

同时考虑到学生年龄小,视觉上的冲击才能引起他们的注
意与兴趣,所以加入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形象化.感性化,效果良好。

我想通过以上的教学手段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这个童话。

3、认识到人类向大自然索取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自然,这样才能拥有美好的家园。

四、教学过程
五、案例反思
1、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的空间:
由于学生的拼音已掌握较好,我采用了让学生预学生字、个别字老师带学的方法,效果较好。

让学生事先预读课文,简单理解课文讲了件什么事,学生也完成的较好。

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自己答出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答,不包办。

课后的作业讲故事、画未来都可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给他们以发挥的空间。

2、让信息技术手段在课文中较好的发挥作用:
在本课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的采用对学生学课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像最开始的猜谜后出示投影图、学习生字用投影显示、讲课中用录音配乐烘托气氛。

用投影图的出示增加直观效果,在学生读课文或讲故事时配乐,这些都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

3、以启发式教学带领学生学课文:
对课文进行学习分析时,教师不是一味地讲或读,而是采用了引导启发得手段,学生能说的让他们尽量说,老师只是在学生确实无法弄懂的情况下才讲解,以避免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现象,使学生学会自主的学习。

4、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信息技术手段的采用还较简单,如能再花时间做成课件、动画效果会更好。

由于课时的限制,有不少学生的学习能力锻炼、发挥不够,还需改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