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建筑分类和空间研究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
汉传佛教
藏传佛教
南传佛教
大乘佛教(大众部佛教)
小乘佛教(上座部佛教)
普渡众生、自觉、觉他、利他
自我解脱、自我修行、克服欲望
6Fra Baidu bibliotek
东汉——三国时期:佛教的传入,佛教建筑的萌芽期。
佛教于东汉末年开始在中土流传,三国的乱世时期 客观上促进了它的发展和传播。东汉末年的战乱使 关中的经济衰落。佛教建筑主要分布于洛阳附近且 农业比较发达的地方。
浙江普陀山
安徽九华1山9
四、香道相系,连成整体
佛教名山大多地域广阔,寺庙众多,其中必然有 将各寺庙联系起来的道路系统。
“朝山进香”为目的的道路俗称“香道”
普陀山朝山进香的主要顺序为: 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随着地势逐渐升 高,宗教的意义也逐步升级。即“朝山拜菩萨, 心诚见佛祖”这种宗教上的创意充分体现在它的 布局上了。
中国佛教建筑
1
中国佛教建筑概况 一、佛教建筑的文化思想 二、中国佛教建筑的发展演变 三、山林佛寺的布局手法 四、佛教建筑的基本布局形式 佛教建筑的空间营造 一、精神空间塑造 二、视线分析与空间体验 三、现代佛教建筑建造手法
2
中国佛教建筑概况
3
一、佛教建筑的文化思想
中国佛教建筑反应了宗教文化,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宗教带 给人们心灵的慰藉。
慧济寺
法雨寺
普济寺
普陀山主香道
20
四、中国佛教建筑的基本布局形式
官署式佛寺 民居式佛寺 园林式佛寺
21
官署式佛寺
中国传统世俗建筑以院落式布局为基本方法,凡属比较重要的建筑群,其总体布局和主要屋宇的 建造都强调中轴对称,以此显示建筑物的庄重和使用者的尊贵地位。
中国佛教寺庙最初脱胎于官署世俗建筑,官署建筑群的中轴对称布局形式对于表达神圣的佛寺在 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是十分相宜的。
7
宫塔式佛寺
这时期的寺庙布局方式沿袭印度及西域的模式,以佛塔为中心的,砖石结构方形庭院平面布局。 8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授与发展,佛教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的融合期。
佛教建筑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快速的发展。“南 朝四百八十寺”就是由此而来。 由于这一时期佛风盛行,北方崇佛以石窟造像为 主,除了丝绸之路沿线上分布的建筑遗址外,北 方以平城到洛阳一带区域佛寺最多;南方四朝均 以建康为都,因此佛寺也在这一区域广为发展。
元代统治者对藏传佛教
的倡导,使得藏传佛教
逐渐在中原地区流行,
藏传佛教没有明显的整
体规划的平面布局,也
受汉文化传统建筑构思
的影响,形成了较规整
的中轴线布局。这个时
期建筑群依山势而建,
主体建筑常位于最高处。
寺院也变得更加的社会
化,某些位于大都市的
寺院都会开设“庙会”、
“戏台”等。
14
寺院的平面布局方式经历了以塔为中心的环绕式布局到以佛殿为主的中轴式布局的中国化的演变。 15
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仿宫廷邸宅廊院式布局(在主体建筑两侧排列若干附属功能的院落)。最为显著 的特点是塔在全寺的中心地位已经弱化、独立。通常是在主殿前面点缀式的放置双塔,或于殿前、殿 后、中轴线外置塔院。
13
宋元明清时期:佛教在中国逐渐衰败,佛教建筑的世俗化期
”伽蓝七堂“格局示意
宋代禅宗大盛,禅宗寺 院布局“伽蓝七堂”式 成为主要的寺院布局形 式,意指具备山门、佛 殿、法堂、僧堂、厨库、 浴室、西净(厕所)的 寺院。到明清时期演变 为山门、天王殿、大雄 宝殿、后殿、法堂、罗 汉堂、观音殿七堂
三、山林寺庙的布局手法
南方寺院多位于山水名胜区,使各建筑主体融于自然风景中,使其成为自然的组 成部分。以迎合佛国净土的要求。创造禅宗所追求的平和与宁静。
16
一、因山布寺,融于山林
普陀山作为佛教胜地,寺庙众多,错落有致。它 的建筑布局并非一次性有规划的建设活动。众多 寺庙是在历史过程中逐个择地兴建的。
沿中轴线布纵向延伸的适合佛教活动的院落空间布置主要建筑,如山门、佛殿、法堂、藏经楼等。
左右旁院主要布置僧众生活及寺庙事务用房。
佛教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宗教,无论流传到哪里,都能与 当地民风结合,发展为适于当地的佛教。
佛教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建筑,也是也是一种政 治、经济、社会环境的产物。
4
二、中国佛教建筑的发展演变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萌芽期——东汉 融合器——魏晋南北朝 昌盛期——隋唐 衰落期——宋元明清
普陀山隐秀庵隐于普陀山峦 中,周围树木环抱,建筑与 外界几乎隔绝。由于有山林 阻隔,不可望也不可径直前 往,犹如室外桃源,是老僧 隐居修性的适合场所。
普陀山隐秀庵
18
三、半藏半露,超然于世
一些中小型寺庙,处在观景揽胜最佳处。 建筑本身精巧雅致,并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成 为景中之景。 于青山绿水间若隐若现,好似佛国仙境。
普陀山自北而南贯穿一条山脉,地势北高南低, 最高峰位于北部,山势向四面延缓。
西、北坡陡峻,山脚平地狭小,海岸多淤泥,更 有北风侵袭,所以寺庙基本不建设在西北面。
南部山势缓和,山麓一带平缓开阔,海岸洁净平 展,景色秀美。所以大本分庙宇庵院都分布于东 部和南部。
普陀山寺庙群
17
二、深藏不露,取其幽蔽
寺庙建筑充分利用山林优越 环境,向深山密林发展。将 寺庙建造在山坡或山麓低凹 处,隐于参天林木巨石之间, 以藏而不露的布局方式取得 幽静隐蔽的效果。
11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的繁荣发展,佛教建筑的昌盛期。
隋唐时期政治、贸易以及文化的昌盛,将佛教的 地位推上了至高点。主要的佛寺分布于东汉末年 的三个区域:东西二京为首的政治文化中心区, 江南苏杭一带的经济文化发达区以及剑南成都府 为中心的蜀文化区。
12
唐代佛教建筑的典型平面
这一时期的佛教建筑是在中国宫室型的基础上定性化并且有所发展的。延续和发展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建筑的特点:中轴对称的多进式院落。
9
这一时期寺庙的主要有两种平面布局。
楼塔式佛寺
山西 佛宫寺 木塔
一是楼塔式平面布局,并且完成了由砖石结构向木结构重楼方式的演变。
在这种寺庙中,塔的绝对的重要性依旧沿袭了印度及西域的模式。“前塔后殿”的布置方式,强调 了佛塔的重要性。
10
廊院式佛寺
二是廊院式平面布局方式。 以大殿为主体中轴,周围依序建殿、堂、楼、阁等配殿建筑。 这种廊院式结合了我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布置的院落布局,主要建筑物山门、主殿等都布置在中 轴线上。
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
汉传佛教
藏传佛教
南传佛教
大乘佛教(大众部佛教)
小乘佛教(上座部佛教)
普渡众生、自觉、觉他、利他
自我解脱、自我修行、克服欲望
6Fra Baidu bibliotek
东汉——三国时期:佛教的传入,佛教建筑的萌芽期。
佛教于东汉末年开始在中土流传,三国的乱世时期 客观上促进了它的发展和传播。东汉末年的战乱使 关中的经济衰落。佛教建筑主要分布于洛阳附近且 农业比较发达的地方。
浙江普陀山
安徽九华1山9
四、香道相系,连成整体
佛教名山大多地域广阔,寺庙众多,其中必然有 将各寺庙联系起来的道路系统。
“朝山进香”为目的的道路俗称“香道”
普陀山朝山进香的主要顺序为: 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随着地势逐渐升 高,宗教的意义也逐步升级。即“朝山拜菩萨, 心诚见佛祖”这种宗教上的创意充分体现在它的 布局上了。
中国佛教建筑
1
中国佛教建筑概况 一、佛教建筑的文化思想 二、中国佛教建筑的发展演变 三、山林佛寺的布局手法 四、佛教建筑的基本布局形式 佛教建筑的空间营造 一、精神空间塑造 二、视线分析与空间体验 三、现代佛教建筑建造手法
2
中国佛教建筑概况
3
一、佛教建筑的文化思想
中国佛教建筑反应了宗教文化,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宗教带 给人们心灵的慰藉。
慧济寺
法雨寺
普济寺
普陀山主香道
20
四、中国佛教建筑的基本布局形式
官署式佛寺 民居式佛寺 园林式佛寺
21
官署式佛寺
中国传统世俗建筑以院落式布局为基本方法,凡属比较重要的建筑群,其总体布局和主要屋宇的 建造都强调中轴对称,以此显示建筑物的庄重和使用者的尊贵地位。
中国佛教寺庙最初脱胎于官署世俗建筑,官署建筑群的中轴对称布局形式对于表达神圣的佛寺在 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是十分相宜的。
7
宫塔式佛寺
这时期的寺庙布局方式沿袭印度及西域的模式,以佛塔为中心的,砖石结构方形庭院平面布局。 8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授与发展,佛教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的融合期。
佛教建筑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快速的发展。“南 朝四百八十寺”就是由此而来。 由于这一时期佛风盛行,北方崇佛以石窟造像为 主,除了丝绸之路沿线上分布的建筑遗址外,北 方以平城到洛阳一带区域佛寺最多;南方四朝均 以建康为都,因此佛寺也在这一区域广为发展。
元代统治者对藏传佛教
的倡导,使得藏传佛教
逐渐在中原地区流行,
藏传佛教没有明显的整
体规划的平面布局,也
受汉文化传统建筑构思
的影响,形成了较规整
的中轴线布局。这个时
期建筑群依山势而建,
主体建筑常位于最高处。
寺院也变得更加的社会
化,某些位于大都市的
寺院都会开设“庙会”、
“戏台”等。
14
寺院的平面布局方式经历了以塔为中心的环绕式布局到以佛殿为主的中轴式布局的中国化的演变。 15
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仿宫廷邸宅廊院式布局(在主体建筑两侧排列若干附属功能的院落)。最为显著 的特点是塔在全寺的中心地位已经弱化、独立。通常是在主殿前面点缀式的放置双塔,或于殿前、殿 后、中轴线外置塔院。
13
宋元明清时期:佛教在中国逐渐衰败,佛教建筑的世俗化期
”伽蓝七堂“格局示意
宋代禅宗大盛,禅宗寺 院布局“伽蓝七堂”式 成为主要的寺院布局形 式,意指具备山门、佛 殿、法堂、僧堂、厨库、 浴室、西净(厕所)的 寺院。到明清时期演变 为山门、天王殿、大雄 宝殿、后殿、法堂、罗 汉堂、观音殿七堂
三、山林寺庙的布局手法
南方寺院多位于山水名胜区,使各建筑主体融于自然风景中,使其成为自然的组 成部分。以迎合佛国净土的要求。创造禅宗所追求的平和与宁静。
16
一、因山布寺,融于山林
普陀山作为佛教胜地,寺庙众多,错落有致。它 的建筑布局并非一次性有规划的建设活动。众多 寺庙是在历史过程中逐个择地兴建的。
沿中轴线布纵向延伸的适合佛教活动的院落空间布置主要建筑,如山门、佛殿、法堂、藏经楼等。
左右旁院主要布置僧众生活及寺庙事务用房。
佛教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宗教,无论流传到哪里,都能与 当地民风结合,发展为适于当地的佛教。
佛教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建筑,也是也是一种政 治、经济、社会环境的产物。
4
二、中国佛教建筑的发展演变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萌芽期——东汉 融合器——魏晋南北朝 昌盛期——隋唐 衰落期——宋元明清
普陀山隐秀庵隐于普陀山峦 中,周围树木环抱,建筑与 外界几乎隔绝。由于有山林 阻隔,不可望也不可径直前 往,犹如室外桃源,是老僧 隐居修性的适合场所。
普陀山隐秀庵
18
三、半藏半露,超然于世
一些中小型寺庙,处在观景揽胜最佳处。 建筑本身精巧雅致,并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成 为景中之景。 于青山绿水间若隐若现,好似佛国仙境。
普陀山自北而南贯穿一条山脉,地势北高南低, 最高峰位于北部,山势向四面延缓。
西、北坡陡峻,山脚平地狭小,海岸多淤泥,更 有北风侵袭,所以寺庙基本不建设在西北面。
南部山势缓和,山麓一带平缓开阔,海岸洁净平 展,景色秀美。所以大本分庙宇庵院都分布于东 部和南部。
普陀山寺庙群
17
二、深藏不露,取其幽蔽
寺庙建筑充分利用山林优越 环境,向深山密林发展。将 寺庙建造在山坡或山麓低凹 处,隐于参天林木巨石之间, 以藏而不露的布局方式取得 幽静隐蔽的效果。
11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的繁荣发展,佛教建筑的昌盛期。
隋唐时期政治、贸易以及文化的昌盛,将佛教的 地位推上了至高点。主要的佛寺分布于东汉末年 的三个区域:东西二京为首的政治文化中心区, 江南苏杭一带的经济文化发达区以及剑南成都府 为中心的蜀文化区。
12
唐代佛教建筑的典型平面
这一时期的佛教建筑是在中国宫室型的基础上定性化并且有所发展的。延续和发展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建筑的特点:中轴对称的多进式院落。
9
这一时期寺庙的主要有两种平面布局。
楼塔式佛寺
山西 佛宫寺 木塔
一是楼塔式平面布局,并且完成了由砖石结构向木结构重楼方式的演变。
在这种寺庙中,塔的绝对的重要性依旧沿袭了印度及西域的模式。“前塔后殿”的布置方式,强调 了佛塔的重要性。
10
廊院式佛寺
二是廊院式平面布局方式。 以大殿为主体中轴,周围依序建殿、堂、楼、阁等配殿建筑。 这种廊院式结合了我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布置的院落布局,主要建筑物山门、主殿等都布置在中 轴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