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6.2 成长的脚印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6.2 成长的脚印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6.2 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成长的脚印》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和运用。

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分数的意义,能够运用分数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解决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分数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分数的基本性质和运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方式,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和运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分数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分数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例题,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用于展示和讲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准备一些实际的例题,用于让学生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实际的例题,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例如,展示两份相同的糖果,一份有3个糖果,一份有6个糖果,让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两份糖果的糖果数量是否相同,从而引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分数的基本性质包括: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加上或者减去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五年级数学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观察、实践和总结,了解数的成长规律和数的倍数关系。

2.发展学生的观察、实践、推理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观察并总结数的成长规律。

2.掌握数的倍数关系。

教学难点:1.理解数的成长规律和数的倍数关系。

2.运用数的倍数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让学生仔细观察各位同学的身高,并思考如何用数来描述身高。

2.引导学生回顾小学阶段学习的“数”的相关知识,特别是数的成长规律和数的倍数关系。

二、呈现(10分钟)1.呈现《成长的脚印》的图片或故事,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

2.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认为故事中的数有什么特点?你能找到数的成长规律吗?三、探究(20分钟)1.分组观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随机分配几串数字,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数字的变化规律,并猜测下一个数字是多少。

2.分组讨论:学生讨论各组观察到的数的变化规律,并汇报给全班。

3.班级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数的成长规律,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辅助学生理解数的倍数关系。

四、拓展(20分钟)1.教师出示乘法口诀表,要求学生观察并总结乘法口诀中的规律和规则。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思考,找到乘法口诀中的数的成长规律和数的倍数关系。

五、运用(20分钟)1.提供一些数的成长序列或问题,要求学生根据已学知识,运用数的成长规律和数的倍数关系解决问题,并展示解题过程。

2.学生自主检查,互相交流并纠正答案。

六、总结(10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2.鼓励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和困惑,并提出新的问题。

七、课后作业1.继续观察身边事物的数的成长规律,并写下自己的观察。

2.查找更多有关数的成长规律和数的倍数关系的知识,并写一篇小短文。

教学辅助:1.《成长的脚印》的图片或故事。

2.数字的成长序列,如2,4,6,8,10,12...3.乘法口诀表。

教学评价:1.对学生的观察、实践和总结进行评价,包括合作讨论的积极性、观察的准确性和总结的逻辑性等。

2024年关于《成长的脚印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2024年关于《成长的脚印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2024年关于《成长的脚印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在制定小学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这一课程教案时,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全面而具体的。

首先,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五年级数学课程中的基本知识和核心概念,包括数与运算、图形与空间、数据与概率等领域。

其次,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鼓励他们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运用所学数学知识。

此外,我们的教学目标还包括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能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成长。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明确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主要包括基础运算技能的提升、空间观念的建立以及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

为了突破这些重点,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小组合作、直观演示等。

而教学难点则主要聚焦于复杂问题的数学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性。

针对这些难点,我们将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和评价方式,帮助学生逐步突破。

###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案的核心部分,我们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

1. 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环节,我们将通过生活实例或趣味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能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可以通过讲述一个与本节课知识点相关的数学小故事或设置一个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

2. 知识讲解与演示在知识讲解与演示环节,我们将系统地介绍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公式和定理。

通过直观的教具、多媒体课件等方式展示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数学知识体系。

同时,我们还将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鼓励他们提出疑问和发表观点。

3. 课堂练习与巩固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们将设计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

这些练习既包括基础题型,也有拓展题和挑战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在练习过程中,我们将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和纠正错误,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4. 小组合作与探究在小组合作与探究环节,我们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通过分工合作、交流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小学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教案模板三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教案模板三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教案模板三篇【教学目标】1、能正确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

2、能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重点难点】能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将接触到大量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估计、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二、探索新知本探索活动分为三个部分,前两个部分主要是呈现了小华出生时与2岁时两个不同年龄段脚印面积的大小,第三个部分是让学生运用自己探究出的方法,估计自己的脚印面积。

在开展实践活动时,可以按照教材前后呈现的内容,先讨论估计小华两个年龄段脚印面积的大小,然后采用数格子的方法(不满一格的可以按半格来数)来验证前面的估计值。

通过两个年龄段脚印大小的估计,要让学生理解成长期中脚印面积的大小与年龄的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估计自己脚印的面积可以回家完成,然后将所描好的脚印图带到学校进行交流。

教学时,教师还可以找一幅公园或某个活动场所的平面图,利用方格纸估算这幅平面图形的面积,再组织同学交流。

如果有些班级的学生能力较强,也可以补充一些没有方格背景的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与计算。

学生在估计与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时,首先要会把这个图形看作近似的基本图,并围一围,随后用尺量一量基本图的相关条件的尺寸,并计算面积。

板书设计:成长的脚印小学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教案模板二教学目标:1、会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2、掌握几种估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一、新知:1、教师出示课件与问题:小华出生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2、学生自己先独立进行估计,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

3、小组推荐人员进行全班交流。

小组1:我们是用数格子的方法来进行计算的,我先数了数整个格子的大约是11个,其他不够一个格子的我进行了拼补,这样大约是17cm2。

小组2:我们的方法也是这样的,我们把不满一格的按照一格进行计算,这样大约是18cm2。

5-6-2.成长的脚印(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5-6-2.成长的脚印(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成长的脚印教材版本:北师大版年级:五年级科目:数学学期:上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位置与方向的概念,能够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积极参与的意识。

教学重点:1. 位置与方向的概念。

2. 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

教学难点:1. 位置与方向的概念的理解。

2. 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的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教学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位置与方向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吗?谁能来说一说?二、新课学习1. 讲解位置与方向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2. 讲解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

3.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 老师点评并总结。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例讲解、课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位置与方向的概念,学会了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教学效果。

附:教学课件和教学模型。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案中的核心部分,它详细描述了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如何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巩固学生的理解,以及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回顾已学知识,为学生搭建起与新知识联系的桥梁。

小学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教学教案:练习口算技巧,提高速度和准确度

小学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教学教案:练习口算技巧,提高速度和准确度

小学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教学教案:练习口算技巧,提高速度和准确度
一、教学目标
1. 练习口算技巧,提高速度和准确度
2. 掌握小学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内容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habit
4. 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二、教学内容
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小学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

1. 《成长的脚印》的教学。

2. 学生口算技巧的练习。

3. 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步骤。

三、教学过程
1. 课堂讲解
本课堂的教学内容为小学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

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要学习数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一些基本的数学运算方法。

这其中包括了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运算。

2. 学生练习口算技巧
为了提高学生口算技巧的能力,本课程将利用一些学生喜欢的小游戏和一些将口算能力练习得更好的活动,来让学生们对口算技巧的掌握和应用有更深刻的认识。

3. 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步骤
在这个阶段内,老师将要介绍一些基本的数学运算步骤。

学生们将会通过对这些基本的数学运算步骤掌握的加深和认识的不断深入,对于数学的运算方法会有更好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
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小学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的口算技巧得到了充分的练习和提高,能够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步骤和方法,提高了数学解题和
思维能力。

本课程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高。

我希望学生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认真审课,勇于积极进取,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第2课时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案 )- 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第2课时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案 )- 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第2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课程名称:数学年级:五年级上册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究,发现并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数学素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成长的脚印”这一概念。

2.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观察和探究。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成长的脚印”这一概念。

2.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观察和探究。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如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与“成长的脚印”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成长的脚印”?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意义?二、探究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脚印,并思考:脚印的大小、形状与什么有关?2.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测量、计算,探究脚印的大小与身高、年龄等的关系。

3.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记录,探究脚印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变化。

三、交流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探究成果。

2.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四、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成长的脚印”的特点和意义。

2. 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探究成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作业1. 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并记录自己的脚印,思考脚印与自己的成长有什么关系。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反思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对“成长的脚印”这一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观察和探究的能力。

3.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沟通、交流、合作等。

以上就是对“第2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重点关注的细节: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观察和探究的能力详细补充和说明:在“第2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的教学设计中,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观察和探究的能力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成长的脚印 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成长的脚印 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教案:成长的脚印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

3. 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数的认识:整数的认识、分数的认识、小数的认识2. 数的运算:整数的加减乘除、分数的加减乘除、小数的加减乘除3. 量的计量: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4. 几何初步: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的变换5. 数据的初步认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三、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利用直观教具和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3. 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2. 新课导入:讲解新课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3. 练习: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4.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强调重点和难点。

5.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终结性评价:通过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2. 教学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

3. 直观教具:准备丰富多样的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七、教学时间安排1. 每周4课时,每课时40分钟。

2. 教学进度: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五年级上数学教案-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数学教案-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数学教案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在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一起学习成长的脚印这一章节,这一章节主要让我们理解小数的概念和运用,学会用小数表示数字,以及进行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我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小数的含义,掌握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重点讲解小数的意义和运算方法,同时也会通过例题和随堂练习来帮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

在教具和学具的准备上,我会准备PPT和计算器,同时也会让同学们准备好纸笔,以便于随堂练习。

在板书设计上,我会将小数的运算步骤和公式清晰地展示在黑板上,以便于同学们理解和记忆。

对于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小数的运算题目,让同学们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在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上,我会鼓励同学们在课后思考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

小数的运算方法和小数的加减乘除法相同,我们可以通过例题来讲解。

例如,1.2+0.3,我们可以先将两个数写成加法的形式,然后从小数点后面的位数开始相加,如果有进位要记得加到下一位上,得到的结果就是1.5。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今天的成长脚印这一章节中,我发现了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和解释。

小数的含义和运用是小数学习的基础,同学们需要理解小数的构成,掌握小数点的作用,以及如何用小数表示数字。

这是小数学习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小数的运算方法是小数学习的核心,同学们需要掌握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包括如何处理进位和借位。

这是小数学习中的难点,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地方。

在讲解小数的含义和运算方法时,我会通过例题和随堂练习来帮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

我会特别强调小数点的作用和小数运算的规则,以及如何处理进位和借位。

在作业设计中,我会布置一些小数的运算题目,让同学们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我会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以便同学们能够通过练习加深对小数运算的理解。

在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中,我会鼓励同学们在课后思考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成长的脚印》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材中,通过“探索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小数乘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运算方法,对乘法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在运算规则上有所不同,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适应和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小数的概念和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2.能够运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4.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小数乘法的运算规则。

2.小数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通过探索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小数乘法的规律。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进行小数乘法的运算,加深对运算方法的理解。

3.实例讲解法:通过具体例子,讲解小数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括小数乘法的运算规则、实例讲解等内容。

2.练习题:包括不同难度的小数乘法题目,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3.教学素材:包括小数乘法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购物、做饭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片中存在小数乘法的问题。

让学生举例说明,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小数乘法。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小数乘法的运算规则,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同时,给出一些小数乘法的例子,让学生自主进行运算,并解释运算过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动手进行小数乘法的运算,可以选择练习题或者PPT中的例子。

在学生运算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成长的脚印(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成长的脚印(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教案:成长的脚印课程名称:数学年级:五年级册别:上册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授课时间:2023-2024学年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 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1.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 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具、练习题。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练习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 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如何计算它们的面积?二、新课1. 长方形的面积(1) 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2) 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3) 让学生举例说明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2. 正方形的面积(1) 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2) 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3) 让学生举例说明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互相交流解题方法,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 提问:如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它们的应用有哪些?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使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6.2 成长的脚印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6.2 成长的脚印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6.2 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6.2 成长的脚印》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成长的过程,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看到成长的过程中的努力、收获和快乐。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成长不仅仅是身体的变化,更是心理和能力的提升。

同时,让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学会珍惜每一次的成长机会。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自我认知,他们能够通过图片和情境理解成长的过程,并通过自己的经历来反思成长的意义。

但是,他们对于成长的深层次含义可能还不太理解,需要通过教师的具体引导和情境体验来深化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成长不仅仅是身体的变化,更是心理和能力的提升。

2.引导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学会珍惜每一次的成长机会。

3.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反思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成长的过程和意义。

难点:通过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深化对成长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体验法、引导法和小组合作法。

情境体验法通过图片和情境让学生感受成长的过程;引导法通过教师的问题和引导让学生深入理解成长的含义;小组合作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互相学习和成长。

六.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图片和情境材料,准备小组讨论的引导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学生的成长脚印图片,让学生看到成长的过程。

同时,让学生分享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2.呈现(10分钟)通过情境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过程。

可以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在其中体验成长的快乐和挑战。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成长的过程和意义。

可以设置一些引导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分享和全班交流,让学生巩固对成长的理解。

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引导和总结。

5.拓展(5分钟)让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发现和珍惜每一次的成长机会。

可以设置一些引导问题,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成长的脚印》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和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通过数一数,分一分,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平均分”的概念可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求平均分,以及平均分的意义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意义。

2.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意义。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方法来求平均分,并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意义。

同时,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如分糖果,分水果等。

2.准备一些数学工具,如计算器,纸张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分糖果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糖果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并解释为什么这样做可以平均分。

2.呈现(10分钟)通过呈现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发现平均分的规律。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方法来求平均分,并解释平均分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用数学的方法来求平均分。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和组员进行交流和讨论。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整数的运算”第一单元中,其中活动设计旨在通过探索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整数的加减法运算。

二、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整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2.能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能够通过合作与交流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1.整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2.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活动设计活动名称成长的脚印活动目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和提升整数的加减法运算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活动材料•班级黑板•整数加减法小白板•问题卡片活动过程1.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组长负责指导组内成员完成任务。

2.知识复习–在班级黑板上绘制一个数轴,并对正数、负数、0进行标注。

–复习整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并提供小白板供学生互相演示加减法运算过程。

3.活动任务–给出若干组问题卡片,每张卡片上标注有两个数字或两个算式,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计算结果。

–在计算结果后,学生需要在数轴上标出结果所处位置,并向其他小组展示自己的计算方法。

–完成全部问题后,组长收取卡片,并对小组计算情况进行评分。

活动评价此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1.建议评分: 明确的组长角色,能够很好地协调组员,有清晰的思路并向组员进行清晰的表达,能够合理操作小白板或其他计算工具。

2.计算准确性: 在计算过程中能够避免简单的运算错误,能够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考虑合理性和有效性。

3.数学思维: 思维敏捷,能够迅速处理各种复杂的数学问题,能够根据数学知识分析或解决问题。

4.学习态度: 积极参与活动并尊重小组成员,对数学知识有高度的热情和探险精神,能够发现和探索问题,愿意与他人分享或接受他人的分享。

第2课时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案 )- 2022-2023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第2课时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案 )- 2022-2023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第2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案)1. 教学目标在本节课中,学生将了解到:1.成长是一个逐渐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2.学生将学会用自己声音的大小与时间单位进行对照,并在实践中感受到不同的时间计量单位;3.学生将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转换,掌握用分、秒、小时等时间单位进行计算。

2. 教学重点1.让学生认识到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来完成;2.让学生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转换,以及用分、秒和小时进行计算。

3.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切实的实践体验来感受不同时间单位的计量方式,并学会将它们转换成其他时间单位。

4. 教学准备1.时间计量器(如秒表、时钟等);2.画纸和油画笔;3.课件和PPT。

5. 教学过程5.1. 导入活动首先,老师将以“是什么让我们成长?”为主题,让学生自由思考,找出影响我们成长的各种因素,如父母、老师、朋友、环境、学习等。

在此过程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逐一分析这些因素,并梳理出成长的要素和特点。

5.2. 实践探索1.首先,老师将向学生介绍时间单位的基本概念,如秒、分钟和小时;2.老师将把学生分成几组,让他们借助时间计量器进行实际实践,以感受不同时间单位的计量方式;3.接下来,老师将让学生以1秒钟呼吸、3秒钟说出自己名字、5秒钟做5个俯卧撑为例,让学生思考不同时间单位之间是如何换算的,并总结出具体的换算方法;4.学生将根据老师提供的举例进行小组讨论,以自己的方式将其换算成其他时间单位;5.最后,老师将邀请学生一起合作,将不同的时间计量方式和换算方法汇总起来,形成一张“成长的脚印”画像。

5.3. 总结反思在本节课的最后,老师将邀请学生共同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和感受,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亲自计算一下不同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6. 课堂延伸1.对于掌握较好的学生,可适当提升复杂度,让学生尝试将时间单位换算为毫秒或者周、月等更大的时间单位;2.对于时间计量和换算有困难的学生,老师可采用分组辅导、个别指导、课后辅导等方式,帮助他们补充所需知识,消除相关疑虑。

6.2成长的脚印(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

6.2成长的脚印(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

6.2成长的脚印(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我在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的课堂上,将讲解第6章第2节《成长的脚印》的内容。

这一节主要讲述的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包括正方形和矩形的面积计算。

我会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并学会如何计算正方形和矩形的面积。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平面图形的面积概念,理解并掌握正方形和矩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并学会计算正方形和矩形的面积。

难点则是让学生能够将面积的概念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教具,以及练习题和学习资料供学生们使用。

五、教学过程:1. 实例引入:我会通过一个实例,引入面积的概念,让学生们理解什么是面积。

2. 讲解面积概念:我会用PPT课件或者黑板,详细讲解面积的概念,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

3. 面积计算方法:我会讲解正方形和矩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让学生们学会如何计算正方形和矩形的面积。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5. 应用拓展: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加深对面积概念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列出正方形和矩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及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们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包括正方形、矩形等。

2. 请学生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计算一个房间的面积,或者计算一块土地的面积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们是否掌握了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是否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对于没有掌握的学生,我会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同时,我也会给学生们的学习进行拓展延伸,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实践机会,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和应用面积的知识。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 成长的脚印 |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 成长的脚印 |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 成长的脚印【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理解成长的脚印的含义,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欲望。

【教学重点】1. 理解成长的脚印的含义。

2. 学会运用成长的脚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成长的脚印的规律。

2. 学会运用成长的脚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张成长的脚印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是成长的脚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成长的脚印。

二、新课1. 教师出示一张成长的脚印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是成长的脚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成长的脚印。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成长的脚印的特点,并提问:你们发现成长的脚印有什么特点吗?4.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成长的脚印是由一串数字组成的,这些数字有一定的规律。

三、探究1. 教师出示一张成长的脚印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是成长的脚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成长的脚印。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成长的脚印的特点,并提问:你们发现成长的脚印有什么特点吗?4.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成长的脚印是由一串数字组成的,这些数字有一定的规律。

5.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成长的脚印的规律,并提问:你们能找出这些数字的规律吗?6.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7.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给出正确答案。

四、巩固1. 教师出示一张成长的脚印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是成长的脚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成长的脚印。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成长的脚印的特点,并提问:你们发现成长的脚印有什么特点吗?4.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成长的脚印是由一串数字组成的,这些数字有一定的规律。

小学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教学教案:发现数字的规律,培养逻辑思维

小学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教学教案:发现数字的规律,培养逻辑思维

小学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教学教案:发现数字的规律,培养逻辑思维一、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1. 认识数字规律,培养发现数字规律的能力;2. 掌握组成数字规律的方法;3. 建立逻辑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 如何发现数字规律;2. 如何组成数字规律;3. 如何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 对于不同的数字规律该如何组成;2. 逻辑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备课资料;2. 注重小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具有趣味性,为此需准备有趣的数学游戏;3. 课堂应该有电子屏幕,教学板书等工具;4. 编写一些能够测试学生掌握情况的习题。

四、教学内容:1. 数字规律的发现数字的规律是数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孩子们在学习数学时,应该认识到数字的规律并运用它们。

教师通过Mathematics Awareness Month(数学意识月)提供的掌握成长的脚印手册中介绍孩子们环境中的数字规律。

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们可以发现数字的规律,进而掌握一些数字规律的组合方式。

2. 数字规律组成掌握数字规律之后,就应该在实践中,灵活地使用这些规律。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数学游戏,向学生们介绍如何组成数字规律。

例如,让学生们自己构思数字规律,或者通过寻找数字规律的方法,同学们彼此竞争的游戏等等。

3. 逻辑思维的培养逻辑思维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很重要的。

教师可以给学生们介绍一些将数字规律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们可以通过在实际应用中应用逻辑思维,例如物品的组成方式,还可以用逻辑思维来解决一些重要的问题,例如规划道路的建设等。

五、教学步骤:1. 学习数字规律:给学生们介绍数字规律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师可以选择手工制作数字绘图,来介绍各种各样的数字规律,这样可以使讨论更加亲切和具体。

2. 组成数字规律:教师从实际生活中选择合适的问题,让学生们自己考虑,通过讨论确定数字规律的组成方式。

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熟悉数字规律的组成方式。

五年级数学教案——成长的脚印

五年级数学教案——成长的脚印

学校:XXX小学教师:XXX年级:五年级学科:数学教时:2课时教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成长的脚印的概念和含义;(2)学会用坐标表示成长的脚印;(3)掌握成长的脚印的图形特征,如对称性、形状等。

2.过程与方法:(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成长的脚印的概念和图形特征。

2.难点:用坐标表示成长的脚印。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成长的脚印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2.学习成长的脚印(15分钟):(1)讲解成长的脚印的概念和含义。

(2)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成长的脚印的特征,如对称性、形状等。

(3)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用纸板模拟成长的脚印的形状。

3.用坐标表示成长的脚印(2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坐标平面,了解横纵坐标的意义。

(2)让学生体验用坐标表示成长的脚印,画出成长的脚印的形状。

4.小组讨论和展示(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如何用坐标表示成长的脚印。

(2)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分享自己的解决方案。

5.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成长的脚印的特征和用坐标表示的方法。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成长的脚印这个生活中常见的话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协作意识。

然而,本节课的时间安排略显仓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但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习惯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6.2 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2012)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6.2 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2012)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6.2 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2012)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什么是带余除法;2.能够使用长除法将小数除以整数或小数除以小数;3.掌握多步解决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认真听讲、认真思考的品质;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拓展的能力;3.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互相尊重的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1.培养学生自信、勇敢、坚韧不拔等积极情感;2.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正直、诚实、友爱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带余除法的思想;2.能够使用长除法将小数除以整数或小数除以小数;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1.教学方法的多样性;2.多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本节课将采用教师讲解、示范演示、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首先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小数、整数、除法等概念的掌握情况。

然后师生一起回顾之前所学的知识,包括长除法、小数除以整数、小数除以小数等内容。

2.新课讲解(20分钟)1.讲解带余除法的思想:将除数分解成一个除数和一个余数。

2.讲解长除法:将除数的每一位和被除数一一匹配,进行“选商、算积、减位”的计算过程。

3.讲解如何将小数除以整数或小数除以小数。

3.示范演示(30分钟)教师通过在黑板上进行真实演示,让学生理解如何使用长除法将小数除以整数或小数除以小数。

同时,老师也会将一些错误的计算过程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能够思考出错的原因。

4.自主学习(20分钟)让学生通过练习册上的题目完成自主学习。

老师在旁边指导、答疑。

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老师可以给予一定程度的帮助和指导。

5.小组合作(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组内相互讨论并且互相帮助。

有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帮助那些困难的学生,让困难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也能获益匪浅。

6.课堂总结(10分钟)询问学生们课程中的感悟、问题以及下一步的计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所在的班处在农村地区,班级有40名学生。

其中优生的比例约占40%,合格的约占20%,极差的学生有5%。

班级总体感觉良好,对学习数学有比较浓厚的兴趣,思维活跃,有自主探索知识的学习习惯,成绩稳定。

但是家长的辅导不令人满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数方格的顺序和方法,能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一些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能正确估计不规则的图形面积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方格图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在估算面积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和估算习惯,体验估算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让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使学生体会环保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利用方格图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

教学难点:估算的习惯和方法的选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题,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从我们牙牙学语到认识数字,从我们拿起笔到记录生活中的开心快乐,同学们每天都在不知不觉中成长。

我想:只要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成功的道路上必将留下你们一串串成长的脚印。

(揭示课题:成长的脚印)
2、情境入题,学习新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小华出生时的脚印图片。

怎样才能知道这个脚印的面积有多少呢?
(1)学生自己先独立进行估计,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
生1:我们是用数格子的方法来进行计算的,我先数了数满格的大约是11个,其他不够一个格子的我进行了拼补,这样大约是17cm2。

生2:我们的方法也是这样的,我们把不满一格的按照一格进行计算,这样大约是18 cm2。

师:大家都是用数方格的方法估计的,还有没有其他的估算法呢?
生1:可以把这个脚印看成了近似的长方形,长8厘米,宽2厘米,所以面积是2×8=16 cm2。

(课件演示此方法)
生2:我有个不同的方法,我是看成了近似的梯形,上底约2厘米,下底约2.5厘米,高约8厘米,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算出(2+2.5)×8÷2=18cm2。

(3)课件出示小华两岁时的脚印,学生估面积:
3、小结方法,实践新知:
(1)师:刚才大家对像脚印这样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进行了估算,想想刚才大家用什么方法进行估算的?
师板书:1、借助方格图数一数所占的格数。

2、把它看成一个近似的规则图形,测量后进行计算。

(2)请同学们算一算自己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
学生自己先独立取脚印,然后借助附页3的方格图估算脚印面积。

二、新知实践,解决问题:
1、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1)学生独立进行估计:
(2)交流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估计的。

2、估算手掌的面积:
(1)师:估一估自己手掌的面积:
(2)学生合作估算并在方格纸上验证:(学生在此环节开展好帮差活动)
三、课后实践,体会环保:
1、估算一片树叶的面积:
2、体会绿树对环保的重要性:
(1)如果一棵树有10000片树叶,估算这棵树所有树叶的总面积。

(2)在有阳光时,大约每25 m2的树叶能在一天里释放足够一个人呼吸所需的氧气。

这棵树在有阳光时,一天里释放的氧气能满足多少人呼吸的需要?
四、课堂回顾,总结提高:
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体会?说来听听。

板书设计:
成长的脚印
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算:
1、借助方格图数一数。

2、把它看成一个近似的规则图形,测量后进行计算。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重点是掌握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如何转化为近似的基本图形。

在讲这节课之前,我一直觉得这节课很难教,学生应该很难理解如何近似的看成基本图。

但是,结果出乎意料,学生理解掌握得不错,能够把不规则图形近似确定成基本图形,然后再计算。

首先,在课题引入时,先复习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可通过“分割”或“添补”的方法,转化为已学过图形的面积,再计算。

强化学生“分割”和“添补”图形的能力,为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做铺垫。

然后,通过课件展示几幅不规则的图形(如:树叶、鱼、布娃娃等等),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他们的发现,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与以前学过的图形相比较,让学生通过对比,引导学生说出,
这些图形都是不规则图形。

最后,谈话引入新课:其实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类似这样的不规则图形,如何估算这些图形的面积呢?这一节课,我们将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有目的的学习,并知道学习估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重要性,这样他们学得更投入、更有热情
在探索新知时,先出示“成长的脚印”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算出“脚印”的面积,再让他们小组交流讨论,最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估算过程和思路。

这时,很多学生还是用数方格的方法,但是学生在交流自己的估算过程时,就有疑问,不满一格而且又不规则的,如何更好的估算面积呢?先不直接告诉学生方法,让学生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估算,最后还是没得到满意的方法。

这时,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非常想要知道如何估算面积。

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分割”“添补”的方法,把不规则图形近似的看成已学过的基本图形的面积,再计算。

最后再通过课件演示这个过程,并在方格纸的“脚印”中画出近似基本图,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刺激,让学生很直观地观察估算的过程,学会把不规则图形近似的看成基本图再计算的方法。

再让学生用这种方法估算小华2岁时的脚印面积,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让学生说出他们是如何近似的看成基本图,最后也用课件演示整个估算过程,画出近似基本图。

巩固学生把不规则图形近似看成基本图再估算的能力。

通过练一练的两道习题,再加强巩固估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讨论,最后再全班交流。

展示学
生的作品,让学生说出他们自己的估算思路,全班学生一起观察判断是否估算正确,最后再用课件演示画出近似图。

这个过程,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估算思路,其他同学一起观察判断,既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能锻炼学生集中精神注意判断同学的估算是否正确,还能检查学生是否已掌握此种估算的方法,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之呢?【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