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合集下载

2024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2024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学习如何识别和分析人际冲突产生的原因, 以便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寻求第三方帮助
了解在必要时如何寻求专业人士或相关机构 的帮助,以妥善处理复杂的人际冲突。
05
压力应对与挫折承受能力 提升
压力来源及影响分析
学业压力
来自课程学习、考试、论文等方面的压力。
经济压力
由于经济困难或对未来就业的担忧而产生的 压力。
焦虑症
表现为过度担忧、紧 张、害怕,常常无法 控制自己的担忧情绪。
抑郁症
持续的情绪低落、失 去兴趣、疲劳、睡眠 障碍、食欲改变等。
强迫症
反复出现强迫性的思 维或行为,导致显著 的不适或困扰。
社交恐惧症
对社交场合感到强烈 的恐惧或焦虑,担心 被他人评价或嘲笑。
精神分裂症
出现幻觉、妄想等症 状,导致思维、情感、 行为等方面的障碍。
THANKS
感谢观看
有效沟通技巧
非语言沟通
了解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如面部表情、肢 体语言等,以增强沟通效果。
情绪管理
学会识别、理解和适当表达情绪,以促进更 有效的沟通。
尊重与包容
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容纳差异、求 同存异的态度。
处理人际冲突策略
协商与妥协
掌握协商技巧和妥协策略,寻求双方都能接 受的解决方案。
分析冲突来源
情绪识别
01
03 02
情绪识别与表达技巧
01
情绪表达技巧
02
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03
使用“我”语句,避免指责和攻击。
04
注意非言语表达,如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
情绪调节策略及方法
认知重构
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看法和评价。
注意力转移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

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的目标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

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

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等。

自我认知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课程内容:第一章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第二章了解自我,发展自我第三章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第一章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第一节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心理活动: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情感、意志个性—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世界观第二节心理健康的标准一、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观:“健康是一种完全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完善状态,而非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定义细则为:(一)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疲劳和紧张;(二)积极乐观,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三)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四)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五)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六)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七)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八)头发有光泽、无头屑;(九)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易发炎;(十)肌肉、皮肤有弹性,步伐轻松自如。

【2024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2011

【2024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2011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编号:学时数:理论20学时,实训20学时学分数:2学分适用专业:全校本科专业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讲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必修课程。

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程教学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以及异常心理的表现,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二是帮助学生增进自我认知,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三是增强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如学习发展技能、人际沟通技能、情绪管理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问题解决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

第一部分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2学时)教学目标和要求: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了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的表现,能够初步的识别和诊断;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和心理咨询观念,能够自主地调整心理状态以及拥有自主求助意识。

教学重点:1.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3.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及其应对4.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意义和特点教学难点:1.大学生异常心理的识别和诊断2.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和心理咨询观念第二部分了解自我,发展自我(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讲授2学时,实训2学时)教学目标和要求:使学生了解与掌握自我意识的内涵、结构和特征,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以及常见的困扰;掌握客观地认识自己的途径与方法,学会正确评价自我、积极接纳自我;能够有效调控、不断努力发展与完善自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大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大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大一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

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的文化素质课程。

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主要掌握现代社会人类健康新理念、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青年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以及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与防治等健康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

理解自我意识、情绪与情感状态、意志品质、人格特征、品德修养等个体心理素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掌握大学生时代学习心理的促进、人际关系调适、青春期性心理与恋爱心理的维护、求职与择业的心理准备以及挫折应对方式等大学生活适应方面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促进青年大学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和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努力推进大学生健康成才,将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青年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以及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与防治等健康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

2、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所涉及的基本内容,懂得自我意识、情绪与情感状态、意志品质、人格特征、品德修养和行为方式等个体心理素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3、掌握大学生时代学习心理的促进、人际关系调适、青春期性心理与恋爱心理的维护、求职与择业的心理准备以及挫折应对方式等大学生活适应方面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章走出心理健康的误区——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大学生心理与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重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难点:大学生培养健康心理的途径与方法。

第二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教学内容自我意识的涵义及结构;自我意识的作用;自我意识类型;自我意识发展中的问题;大学生健康自我意识的培养。

重点:自我意识的概念掌握,大学生健康自我意识培养;难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及其作用,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中的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二、教学对象适用于全院各专业大一高职学生三、课程性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院结合实施学生素质教育工程而开设的一门集理论知识教学、个体咨询、团体心理辅导以及宣传教育活动等为一体的必修和任选相结合的课程。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现实意义,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心理整体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基础。

四、教学目标通过主体体验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实训模块,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耐挫性,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品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养的目的,从而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五、能力要求:.自我认知能力要求:通过课堂学习、宣传活动和团体训练,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能够运用标准正确衡量自己,能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特征、行为能力等客观地评价;认识自己的兴趣特长,肯定自己的价值,学会悦纳自己,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潜能,提高学习与生活质量;同时,探索适合自己的生活型态,作为未来职业选择的参考。

.环境适应能力要求:了解自己进入新环境后的困惑,了解心里有困惑时可以寻求帮助的资源和途径;认识人际交往在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分享和了解别人的困惑,并学习使用倾听和共情两个最基本的技巧;要能够准确表述个人想法或意愿,并能以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沟通;增强同学间的团队合作意识,达到能够适应大学生活的目的。

. 心理调适能力要求:了解常见心理障碍及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学会觉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掌握简单的自我心理调适技巧,能够宣泄自己的困惑,及时调节情绪;能够辨证看待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学会写心理日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旨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课程。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增强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2. 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3.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学会有效沟通与合作。

4. 培养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保持积极心态和乐观态度。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介绍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和重要性。

2. 自我认知与自我管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和技巧。

3. 人际交往与合作:教授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帮助学生学会有效沟通与合作。

4. 情绪调节与压力应对:介绍情绪调节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学会应对压力和挫折。

5. 心理危机干预:介绍心理危机的基本概念和应对方法,提供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机会。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理论讲授:结合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心理健康知识。

2. 实践训练: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参与互动式学习,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3. 心理测评:利用心理测评工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调适。

4. 讲座与互动:邀请专家进行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学生互动交流,增强教学效果。

五、考核方式与标准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小组活动参与度等,占总成绩的30%。

2. 作业:完成心理健康相关作业,占总成绩的20%。

3.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考察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的50%。

六、课程资源1. 教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及相关参考书籍。

2. 网络资源:推荐相关网站、公众号等,供学生自主了解心理健康知识。

3. 实践教学:组织心理讲座、团体辅导等活动,提供实践机会。

七、课程设置原则1. 科学性原则:课程内容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规律,准确无误地传达心理健康知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多场景)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多场景)

教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到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密切关系。

2.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心理韧性。

3.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引导学生关注同伴心理健康,提高人际沟通能力,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二、教学内容1.心理健康概述:介绍心理健康的概念、标准,分析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的区别。

2.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人际关系困扰等。

3.心理调适方法:讲解心理调适的基本原理,介绍放松训练、自我暗示、积极思考等实用技巧。

4.自我认知与成长: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自信心,设定合理目标,规划人生道路。

5.人际沟通与交往:讲解人际沟通的重要性,教授有效沟通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6.心理健康维护:介绍心理保健知识,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提高心理韧性。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分析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心理健康问题,分享心理调适经验,增进同学间的交流。

3.情景模拟:设置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心理调适过程,提高应对能力。

4.互动游戏:设计有趣的心理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心理知识。

5.实践操作:布置心理调适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心理调适方法。

四、教学安排1.课时:共16课时,每周1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教学进度:每节课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教学,共计8个主题。

五、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小组讨论表现、实践操作成果等。

2.结果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心理测试、课程论文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心理素质的提升。

六、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心理健康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知识。

2.多媒体资源:利用网络、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

标题: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个人成长和学习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心理素质,提高情绪管理、压力应对、人际沟通等方面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心理素质,提高生活质量。

二、教学内容1. 心理健康概述:介绍心理健康的概念、标准及重要性。

2. 情绪管理:如何识别、理解和调节各种情绪,提高情商。

3. 压力应对:认识压力,学会缓解压力,提高抗压能力。

4. 人际沟通:提高沟通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增进人际和谐。

5. 自我认识:培养学生自我认知的能力,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树立自信。

6. 心理素质拓展: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活动体验:组织心理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心理素质。

5. 个人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深入思考和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心理健康概述2. 第3-4课时:情绪管理3. 第5-6课时:压力应对4. 第7-8课时:人际沟通5. 第9-10课时:自我认识6. 第11-12课时:心理素质拓展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思考深度。

3. 活动表现: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心理素质提升。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3. 案例:收集相关的实际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4. 活动材料:准备心理游戏和活动的材料。

5. 作业模板:提供作业模板,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挑战,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

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正文在当今社会,随着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群体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心理压力。

因此,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提供一个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案范本,旨在帮助高校教师更有效地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同时促进学生的心理素养提升。

一、课程目标本教案旨在通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够:1. 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识别常见的心理问题,并了解其产生的原因。

3. 掌握基本的应对策略,提高抗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优化人际关系,增强自我认知与自我调节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介绍心理健康的定义、影响因素及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常见心理问题与应对:分析抑郁、焦虑、压力过大等常见问题,并提供科学的应对方法。

3. 情绪管理技巧:教授如何有效管理和调节情绪,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4. 人际交往与沟通:指导学生建立和维护健康的人际关系,提高沟通能力。

5. 自我认识与发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明确个人优势与发展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个人发展计划。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通过专题讲座引入知识点,随后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2. 案例分析:使用真实或模拟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情境,提出解决方案。

3. 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活动体验不同的心理感受,增强同理心。

4. 心理测评:利用专业心理测试工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5. 自我反思报告:要求学生撰写自我反思报告,总结学习成果和个人成长经历。

四、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介绍第二周:常见心理问题分析与应对策略第三周:情绪管理技巧训练第四周:人际交往与沟通技能培养第五周:自我认识与发展指导第六周:综合应用与实践第七周:课程总结与反馈五、评估方式1. 平时参与度: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给予评分。

2. 作业与练习: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大学心理健康课教案

大学心理健康课教案

标题: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案一、教学背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如何在学业、人际关系、职业规划等方面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成为当前大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

为此,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成为更具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认识自身心理状况。

2. 掌握心理健康维护的基本方法,提高心理素质。

3. 学会心理调适技巧,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4. 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 培养职业规划能力,为未来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三、教学内容1. 心理健康概述: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及心理状况的认识。

2. 心理健康维护:心理素质的提高、心理调适技巧、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

3. 人际沟通与关系建立:人际沟通的基本原则、沟通技巧、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及维护。

4. 职业规划:职业规划的基本概念、步骤、方法及注意事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理论及方法。

2.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心理健康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心理健康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角色扮演:模拟实际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心理调适技巧和人际沟通方法。

5. 心理测试:进行心理测试,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心理状况,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心理健康概述,认识自身心理状况。

2. 第3-4课时:心理健康维护,提高心理素质。

3. 第5-6课时:人际沟通与关系建立,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4. 第7-8课时:职业规划,为未来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角色扮演等环节的积极性。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心理测试:分析学生的心理测试结果,了解其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改进。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正文:一、引言部分大学时期是个体从青少年过渡到成年的关键阶段,也是人格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

面对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等多重挑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关系到其个人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应对能力和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实施,旨在帮助学生:1. 增强自我认识,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2. 掌握基本的心理调适技巧,学会合理表达情感;3. 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4.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个人全面健康发展。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理论学习:介绍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以及心理卫生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心理问题的产生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 互动环节: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心理调适的方法。

4. 自我探索:鼓励学生通过日记、心理测试等方式,增进对自身心理状态的了解。

5. 专家讲座:邀请心理学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四、教学评估教案实施后,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反馈,评估教学效果。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估,以促进持续的自我成长。

五、结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本教案范本仅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起点,希望能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旨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了解自我,增强自我认知能力,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目标与内容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应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掌握自我认知、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压力应对等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应学会自我评估,制定心理健康计划,通过积极思考、行为调整来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增强自我保健意识,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基础知识、自我认知与自我探索、情绪管理、人际交往与沟通、压力应对、心理危机应对、心理疾病预防与康复等。

三、教学要求与方法1.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反思。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

2.教学方法:可以采用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心理测验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同时,应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课程、多媒体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

四、考核方式与评估1.考核方式:考核应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

平时成绩可以通过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来评定;期末考试可以采用笔试、口试或操作等形式进行。

2.评估标准:评估标准应包括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应用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参与度和积极性等方面。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否有改善,是否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五、师资要求与资源条件1.师资要求:教师需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背景,具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同时,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能力,能够为学生提供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纲精选全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纲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

本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认识健康心理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有效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创新精神;解析心理现象,帮助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珍爱生命,关爱集体,悦纳自己、善待他人。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理解心理健康的理论;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和自我调适的策略。

1.知识要求:能掌握普通心理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2.运用能力:能够运用所学习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方法和技能,深入分析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并提出有意义的解决思路;3.重塑自我能力:运用所掌握的心理健康教育原理,分析自己心理素质方法存在的优劣势,并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加大践行力度,不断提高自身的身心素质。

三、适用专业与学时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主要适用于各专业本科大一新生教育。

总学时是16学时。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基础必修课程,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联系紧密,是大学生心理通识知识课程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的课程,是学习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课程的基础。

五、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教材:《让心灵追上人生的脚步——大学生心理成长导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参考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心理健康教育》黄希庭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版《心理健康训练手册:成功心理素质》李媛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版《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教程》郑洪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版《社会心理学(第8版)中文版》(美)戴维·迈尔斯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版《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中文版》(美)格里格,津巴多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版《人格心理学(第七版)》(美)柏格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版六、主要教学方法:1、课堂教学本课程利用多媒体辅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

心理健康教学大纲

心理健康教学大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负责教师王丽萍编写时间2017,8,21第一部分课程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讲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必修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以及异常心理的表现,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二是帮助学生增进自我认知,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三是增强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如学习发展技能、人际沟通技能、情绪管理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问题解决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

第一部分: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教学目标和要求: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了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的表现,能够初步的识别和诊断;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和心理咨询观念,能够自主地调整心理状态以及拥有自主求助意识。

教学重点:1.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3,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及其应对,4,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意义和特点教学难点:1,. 大学生异常心理的识别与诊断2,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和心理咨询观念第二部分:了解自我,发展自我(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讲授2学时,实训2学时)教学目标和要求:使学生了解与掌握自我意识的内涵、结构和特征,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以及常见的困扰;掌握客观地认识自己的途径与方法,学会正确评价自我积极接纳自我;能够有效调控、不断努力发展与完善自我。

教学重点:1,自我意识的概念、结构与特征,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及常见问题3,认识自我的主要方法4,完善自我的主要途径教学难点: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方法实训内容:通过20个“我是谁”的课堂学习,使学生了解自我意识发展的状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教学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教学目标

一、教学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心理健康的维护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本课程旨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心理健康的维护方法。

(2)使学生掌握心理压力的来源、心理问题的表现和应对策略。

(3)使学生了解心理测评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4)使学生熟悉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心理危机应对能力。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调适、自我发展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

(4)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心理辅导能力,能够帮助同学解决心理问题。

3. 情感目标(1)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关注自身心理健康。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提高生活幸福感。

(3)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4)使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具备同理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4. 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他人的价值观。

(2)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4)使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

三、教学策略1.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结合心理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过程,加深对心理知识的理解。

3. 运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邀请心理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知识的前沿信息。

5. 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

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进展。

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的目标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差不多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时期人的心理进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差不多知识。

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究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进展技能。

如学习进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治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治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等。

自我认知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躯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关心,积极探究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课程内容:第一章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第二章了解自我,进展自我第三章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第一章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第一节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心理活动: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知觉、经历、注意、思维、想象)、情感、意志个性—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世界观第二节心理健康的标准一、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观:“健康是一种完全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完善状态,而非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定义细则为:(一)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疲劳和紧张;(二)积极乐观,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三)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四)自我操纵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五)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六)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七)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八)头发有光泽、无头屑;(九)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易发炎;(十)肌肉、皮肤有弹性,步伐轻松自如。

其中,前5条为心理健康的内容,后5条则为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1、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恰当评估;3、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4、与现实环境能保持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行为与这一时期的年龄特征相符合;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表达及操纵;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对个人需要做恰当的满足;10、在不违背团体的要求下,能做有限度的个性发挥。

1、充分的安全感对人、对世界的信任感。

心理健康的人对人怀有普遍的善意,待人真诚,因为他们相信人性中好的一面。

比例:信任感多于不信任感。

因此能够持续不断的尝试和冒险,生活比不人多了专门多机会和可能。

自信:相信自己能够处理任何情况儿童出生后得到成人们的关怀、爱抚,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就会感到安全,形成对人的信任感;假如这种关怀不一致,爱抚不够或没有,就会对人对世界产生疑惧,形成不信任感。

2、充分了解自己,接纳自己了解自己,对自我评价客观,不偏高也不偏低;(身高自评、长相、不妄自尊大,同时充分认识、挖掘自我的潜能。

不断整容的人)不管自己“美丑”,不怕照镜子,同时不为此过分忧虑;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目标既符合自己的实际,也符合周围世界的实际。

在充分了解自我、了解世界的基础上,心理健康的人都有特不明确的、符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4、与现实环境能保持接触对外界发生的一切保持适当兴趣和接触。

不单枪匹马地进行“风车大战”,也可不能与所有的时髦并肩前行。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在人生进展的每一时期,从童年开始,能专门好地度过各种危机,处理各种问题,自我调整和修复,“可持续地、健康地成长和进展”对自己和世界的看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既不退缩也不躲避,而是认真总结经验;不重复过去的失败经验,进行新的尝试;有弹性。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亲热的朋友,正常的同事及领导关系。

人健康成长所经历的人际环境:家庭(父母或抚养人)—学校(老师,同龄人)—同性友谊—异性爱恋—自己组建家庭。

对人性的不完善有深刻的认识并同意,清晰地明白如何与不完善的人打交道。

只与美好共舞。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操纵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喜怒哀乐,同时将它表达出来,而不是过分压抑。

即能做到荣辱不惊,也能同意自己不良的心情。

但对自己的情绪有敏锐的自省能力,对不良情绪及时调整,不让它接着下去。

9、在不违反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对个人需要做恰当的满足。

不是苦行僧,认识并满足个人的需要,善待自己。

10、在不违背团体的要求下,能做有限度的个性发挥。

能专门好地与团体相融,必要时能突出自己。

(不怕出头)三、国内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同意他人,善与人处,正视现实,同意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工作,能协调与操尽情绪,心境良好,人格完整和谐;智力正常,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能在日常生活中与同龄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包括同性朋友和异性朋友。

2.在行为上能够扮演适当的性不角色。

3 .接纳自己的躯体和容貌。

只是分炫耀自己的优点,也只是分掩饰自己的缺点,发挥最大潜能。

4.情绪表达渐趋成熟独立。

凡事不再依靠父母或其他成人的支持与爱护。

5.有经济独立的信心。

6.能够选择适合自己能力和兴趣的职业,而且肯努力奋发,为取得该种职业而预备。

7.认真考虑选择婚姻对象,并开始预备成家过独立的家庭生活。

8.在知识、观念等各方面,都能达到作为一个公民所需要的标准。

9.乐于参与社会活动,也能在社会活动中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10.在个人的行为导向上,能建立起自己的价值道德标准。

现代公民标准:1、理性思维2、独立推断力3、开放的视野4、平和的心态5、不卑不亢的人际交往6、一定的社会责任心心理健康的等级1、高度健康:符合马斯洛提出的十条标准。

(在人群中不到10%)2、一般健康:表现为心情经常愉快,适应能力强,善于与不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进展水平应完成的活动,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

(70%左右)3、轻度失调:表现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和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

若主动调节或通过专业人士的关心,可恢复常态。

(15%左右)4、严峻病态心理:表现为严峻的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工作。

如不及时治疗还会进一步恶化,成为精神病患者。

(不到5%)以辨证、进展的眼光看待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五、阻碍心理健康的因素(一)家庭(二)学校环境(三)社会环境(四)自我努力第二节心理咨询简介(心理咨询预约电话64287012)心理咨询是应用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采纳咨询者与被咨询者间的相互反应与关系,解决被咨询者所面对的心理困难,减少焦虑、忧郁、恐惧等精神症状,改善行为,包括对人对事的看法,并促进人格成熟,能以较有效的适应方式来处理心理问题。

第三节大学生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一、差不多误区:(一)分不清什么事能够操纵的,什么事不能够操纵。

对生理自我的操纵:拿面前的书-够月亮;让自己深呼吸-让心跳慢下来;读一小时书-15分钟应该看到里面去多少页;努力学习,争取第一-必须拿第一;生理自我无法操纵的事:疲乏时开小差,上台前会紧张,失恋后会痛苦,痛苦、焦虑、兴奋时工作效率、经历力、注意力会下降。

对不人的操纵:我对他(她)那么好,他(她)也应该对我好;争取得到他的爱,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达目的,同归于尽;想方设法改变不人。

误区:能够操纵的、自我该负责的常常不做,客观的不能操纵的却非要操纵(二)非得有成就。

出去一天,就要收回一天的收益,干事业,就要出人头地。

(三)追求完美。

要求自己:做就做最好,一定要赢。

要求不人:“让自己周围的人百分百对自己中意”幸免追求天天“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从小事着手1000件快乐小事:在有哈气的镜子上用手指画画;《天气预报》里报道某个地点的天气比你住的地点还要糟;突然发觉口袋里有钞票;发觉自己一直记着儿时好友的电话号码;随手打开的书页正好是你要看的那页;用新牙刷刷牙;听到肉放到油锅里的声音;你内心正想着某人时,那个人就给你打来了电话;追上差不多驶出站的公交车或火车;当你要走进电梯时,有人为你按着电梯门;商品上的标签被完完整整第撕掉;清空电脑回收箱;解开一个超难解的绳结;发觉你认为是周四的那天事实上是周五;你打算买的东西正好大减价;躺在新换的床单上睡觉;手指上扎的刺终于出来了;你老总有事今天早走了;发觉你下一年的生日正好是周日;在酷暑天喝一杯冰水;汽车行驶时把手伸出车窗;打嗝时突然停止;在无人踩过的雪地上留下第一个脚印;结账时发觉自己排在最快的队伍里;收到一封手写的信;当你觉得又累又困时,有人扔给你一条毯子;空气里的烤面包味;买东西有正合适的零钞票;把汤汁洒在衣服上洗后没留下痕迹;拼上拼图的最后一片;淋浴的水温刚刚好;打开手机时发觉一堆未看的短信。

幸福的三A法则:心态:生活永久可不能称心如意;天灾人祸不可幸免;视角:像小孩一样看到每一件小事惊喜的一面;做你自己:如何酷如何生活,去想去的地点,讲想讲的话,做想做的事。

(四)天天要欢乐。

喜怒哀乐,生则有之。

二、大学生的不合理观念艾利斯提出的11个不合理信念:(一)一个人绝对需要生活中每一位重要他人的喜爱与赞扬。

相信那个信念,就会花许多心思与时刻取悦他人,以求得对他的欣赏。

使人丧失自己,没有足够时刻去追求其它欢乐,也会使人丧失安全感(时时担心能否被不人接纳或接纳的程度如何等),结果只能令自己感到失望、受挫、沮丧。

(二)一个人是否有价值,决定于他在人生的每个环节都有能力和成就。

凡事尽力而为,只是分计较成败得失,因为重要的是参与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假如要求自己十全十美,或过分要求自己在某一方面有成就,为自己制定不能达到的目标,只能让自己永久当个失败者,在自己导演的悲剧中徒自悲伤。

(三)世界上有些人是卑劣的、邪恶的、是坏人,应该对他们进行严厉的责备与惩处。

(四)事不如意即可怕又悲惨。

一个有理性的人应该正视不如意的事,寻求改善之法;即使无力改变,也要善于从困境中学习。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五)人的不愉快是外界因素造成的,人不能操纵自己的痛苦与困惑。

外在事物并不能损害我们,倒是我们对这些事物的信念与态度让我们自己受了损害。

(六)关于危险和可怕的事物,人应该特不关怀,要不断做出关注,还要随时留意它可能会再发生。

(七)关于困难与责任,躲避比面对要容易得多。

躲避困难与责任,只能得到临时的解脱,有时因延误时机使问题变得越来越难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