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85式太极拳图解和技术要领

合集下载

杨氏85式太极拳(带方向)

杨氏85式太极拳(带方向)

杨氏85式太极拳一预备势(南)二起势(南)三揽雀尾(西)四单鞭(东)五提手上势(南)六白鹤亮翅(东)七左搂膝拗步(东)八手挥琵琶(东)九左右搂膝拗步 3个(东)十手挥琵琶(东)十一左搂膝拗步(东)十二进步搬拦捶(东)十三如封似闭(东)十四十字手(南)十五抱虎归山(西北)十六肘底看捶(东)十七左右倒撵猴5个(东)十八斜飞势(西南)十九提手上势(南)二十白鹤亮翅(东)二十一左搂膝拗步(东)二十二海底针(东)二十三扇通背(东)二十四撇身捶(西)二十五进步搬拦捶(西)二十六上步揽雀尾(西)二十七单鞭(东)二十八云手 5个(南)二十九单鞭(东)三十高探马(东)三十一右分脚(东南)左分脚(东北)三十二转身左蹬脚(西)三十三左右搂膝拗步(西)三十四进步栽捶(西)三十五翻身撇身捶(东)三十六进步搬拦捶(东)三十七右蹬脚(东)三十八左打虎势(西北)三十九右打虎势(东南)四十回身右蹬脚(东)四十一双峰贯耳(东南)四十二左蹬脚(东)四十三转身右蹬脚(东)四十四进步搬拦捶(东)四十五如封似闭(东)四十六十字手(南)四十七抱虎归山(西北)四十八斜单鞭(东南)四十九野马分鬃5个(西)五十揽雀尾(西)五十一单鞭(东)五十二玉女穿梭4个(西南、东南、东北、西北)五十三揽雀尾(西)五十四单鞭(东)五十五云手5个(南)五十六单鞭(东)五十七下势(东南)五十八金鸡独立(东)五十九左右倒撵猴5个(东)六十斜飞势(西南)六十一提手上势(南)六十二白鹤亮翅(东)六十三左搂膝拗步(东)六十四海底针(东)六十五扇通背(东)六十六转身白蛇吐信(西)六十七搬拦捶(西)六十八揽雀尾(西)六十九单鞭(东)七十云手5个(南)七十一单鞭(东)七十二高探马带穿掌(东)七十三十字腿(西)七十四进步指裆捶(西)七十五上步揽雀尾(西)七十六单鞭(东)七十七下势(东)七十八上步七星(东)七十九退步跨虎(东)八十转身摆莲(东南)八十一弯弓射虎(东北)八十二进步搬拦捶(东)八十三如封似闭(东)八十四十字手(南)八十五收势(南)。

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太极拳谱图文详解资料

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太极拳谱图文详解资料

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太极拳谱图文详解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简介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

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碌禅(1799-1872)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其孙杨澄甫(1 883-1936)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由于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它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学者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

因此,它既适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又适用于体弱者作为疗病和保健的手段。

关于图谱的几点说明1.杨式太极拳图解有动作分解图244幅和附图7幅.共计251幅,其中有76幅是按照杨澄甫生前拳照摹绘的.其余是根据需要而添绘成杨澄甫体型的。

今将按杨澄甫原照所描之图的图号列出.以便读者参考:3、6、9、1l、14、17、22; 24、28、33、35、37、41、43、49、 53、56、60、74、78、81、 82、85的侧面图,87、90、92、93、96、103、105、109、111、 112,115、118、121、124的侧面图,127、130、133、135、 139、142、143、146、153、156,160的侧面图,163的侧面图,169的正面图,172、175、 179、181、184、187、189、195、 199、202、206、207、20 9、212、214、217、218、220、223、 227、228、230、232、 238、241、244。

2.为了便利读者查对拳式的方向,把图照中姿势的方向约定为:面向读者等于向南,背向读者等于向北,面向读者右面等于向东,面向读者的左面等于向西。

当读者练习纯熟后,可以根据场地形状任选方向,不—定要把预备式从面南站立开始。

杨式太极拳图解(85式完整版)(32~61)

杨式太极拳图解(85式完整版)(32~61)

杨式太极拳图解(85式完整版)(32~61)第三十二式转身蹬脚动作一:左脚落下,左膝微提,以右脚跟为轴,身体迅速向左后转;同时两掌向胸前合拢交叉,左掌在外,两掌心皆朝里;眼随转体平视转移。

(图131-132)动作二:两掌向左右分开;同时左脚以脚跟慢慢向左蹬出,脚尖朝上,右腿随着左脚蹬出渐渐起立,右膝仍微屈;眼关左掌分出,并通过左掌向左平视。

(图133)要点1.同前右分脚要点3、4。

2.左腿须随转身收回,不可着地;要“含胸拔背”,不可后仰。

3.左脚蹬出时要以脚跟为着力点。

注:杨澄甫老师原来的分脚、蹬脚,都是提膝后迅速踢出,劲透脚尖或脚跟,踢出时都有风声,后来他改为缓缓踢出或蹬出。

第三十三式左右搂膝拗步(一)左搂膝拗步动作一:左脚收回,右腿渐渐下蹲。

同时,左掌向右经:左胸前向左下弧形下搂;右掌弧形移至右耳侧,随移随着臂外旋、沉肘使掌心斜朝面部。

眼神稍关左掌下搂,即转向左视。

(图134)动作二:左脚向前落下,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身体同时渐渐左转,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左掌随转体向下经左膝前搂至左胯旁,右掌也随重心前移和身体左转而向前(西)推出;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右掌前推。

(图135)(二)右搂膝拗步动作与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2)右搂膝拗步动作相同,惟方向相反,第九式是面朝东进行动作,此式是面朝西。

(图136—139,反面参看图38—41)要点与前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要点相同。

第三十四式进步栽捶动作一:右脚尖外撇踏实,身体渐渐右转,重心随着渐渐移于右腿,左脚(脚跟先离地)向前提起;同时,左掌随转体自前向右弧形下搂,右掌自右胯侧向右向后向前(变拳)划弧置于右.腰侧;眼神关顾左掌下搂。

(图140-141)动作二: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身体同时渐渐左转.沉腰落胯。

随转体,左掌继续弧形而下经左膝前搂至左膝旁;右拳向前面下方打出,低过于膝。

杨氏85式太极拳图解-第一式:预备势

杨氏85式太极拳图解-第一式:预备势

杨氏85式太极拳图解-第一式:预备势三:动作图解第一式:预备势谱诀:聚精会神守中气,平心和气意绵绵;阴阳合德任自然,动静未分混沌体。

动作过程面朝南,自然站立,两足平行,其距离以肩的宽度为准。

两臂自然分垂两腿外侧,头正项竖。

双目平视,精神内固,气沉丹田,澄心自滤,身心无为,气脉内和,松静自然(图1)。

技术要领1.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松腰落胯,尾闾中正o2.精神内敛,思想集中,气息平和,心中无杂念。

3.体松涵虚,身桩端正,立身中正安舒,全身重量平均垂落在两足上。

恭然而立,心静意定,身静无为。

注释说明预备势即预备姿势。

较早的太极拳老谱不立这一式名,后有立名为“无极势"或“太极势”的,其内容主要包括:1.调身松体。

身体各部位忘情放松,调身可摆正身体各部分的姿势,使各种机能得到平衡,强化各种腺体的分泌作用,从而达到对精神的有效控制。

2.调息自然。

呼吸吐纳自然匀畅,调息以驾驭呼吸,使植物神经系统的机能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增加肺活量,使血液中的含氧量增加,促进胃肠的蠕动,改善消化吸收的功能,同时提高全身各器官系统的机能。

3.调神人静。

思想宁静,摈除杂念,物我两忘。

调神是控制人的意识活动,使身体内部的器官臣服自己的意志和身体免出起因于机体紊乱的多种疾病。

调身、调息和调神三者相因互果,而人静为三者之关键。

太极修炼者,在“无极势”的静态下做好演拳前的准备,其目的在于使演练者避免突然进人太极的行功状态,而出现精神上一时难以集中、心神不宁和心猿意马等现象。

收势也以“无极势”结束,就不至于草草收功,影响锻炼的效果。

“无极势"的加盟克服了始乱终弃的弊病,从而使太极拳的锻炼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王宗岳《太极拳论》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概括地说明了太极拳的全部功夫不外乎“无极”和“太极”。

“无极”也者,天地未分,混沌一体,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无相对绝对之可言,无始终对待之可名。

85式杨氏太极拳图解及各动作详解

85式杨氏太极拳图解及各动作详解

八十五式杨氏太极拳一、简介: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

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碌禅(1799-1872)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由于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它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学者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

因此,它既适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又适用于体弱者作为疗病和保健的手段。

二、拳谱第一式预备式第二式起势第三式揽雀尾第四式单鞭第五式提手上势第六式白鹤亮翅第七式左搂膝拗步第八式手挥琵琶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第十式手挥琵琶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第十三式如封似闭第十四式十字手第十五式抱虎归山第十六式肘底看捶第十七式左右倒撵猴第十八式斜飞式第十九式提手上势第二十式白鹤亮翅第二十一式左搂膝拗步第二十二式海底针第二十三式扇通背第二十四式撇身捶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第二十七式单鞭第二十八式云手第二十九式单鞭第三十式高探马第三十一式左右分脚第三十二式转身蹬脚第三十三式左右搂膝拗步第三十四式进步栽捶第三十五式翻身撇身捶第三十六式进步搬拦捶第三十七式右蹬脚第三十八式左打虎式第三十九式右打虎式第四十式回身右蹬脚第四十一式双峰贯耳第四十二式左蹬脚第四十三式转身右蹬脚第四十四式进步搬拦捶第四十五式如封似闭第四十六式十字手第四十七式抱虎归山第四十八式斜单鞭第四十九式野马分鬃第五十式揽雀尾第五十—式单鞭第五十二式玉女穿梭第五十三式揽雀尾第五十四式单鞭第五十五式云手第五十六式单鞭第五十七式下势第五十八式金鸡独立第五十九式左右倒撵猴第六十式斜飞式第六十一式提手上势第六十二式白鹤亮翅第六十三式左搂膝拗步第六十四式海底针第六十五式扇通背第六十六式转身白蛇吐信第六十七式搬拦捶第六十八式揽雀尾第六十九式单鞭第七十式云手第七十一式单鞭第七十二式高探马带穿掌第七十三式十字腿第七十四式进步指裆捶第七十五式上步揽雀尾第七十六式单鞭第七十七式下势第七十八式上步七星第七十九式退步跨虎第八十式转身摆莲第八十一式弯弓射虎第八十二式进步搬拦捶第八十三式如封似闭第八十四式十字手第八十五式收势三、八十五式杨式太极拳图解与动作要领第一式预备式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杨氏太极拳85式

杨氏太极拳85式

杨氏太极拳85式第一段八式第一式预备势第二式起势【起势】①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并拢,头颈端正,下颌内收,胸腹舒松,肩臂松垂,两手轻贴大腿侧;精神集中,呼吸自然;目平视前方。

②左脚向左轻轻开步,相距与肩同宽,脚尖向前。

③两手慢慢向前举,与肩同高,手心向下,两臂相距同肩宽,肘微下垂。

④上体保持正直,两腿缓缓屈膝半蹲;两掌轻轻下按,落于腹前,掌与膝相对。

〖要点〗①左脚向左开步时,要先提起脚跟,再提起脚尖,先落前脚掌,后落脚跟,重心落于两腿之间,两手不可随开步而上下晃动。

②开步时要轻起轻落、点起点落,身体平衡中正,平心静气,默想太极拳的基本身型要求。

③举臂时以肩为轴,以臂带手,用意不用力,缓缓向前上平举,注意: 两臂前平举时,要松肩垂肘,手腕与掌背大体持平,五指要舒展平整微内含,不可僵臂、凸腕、耸肩抬肘、挺膝。

④两腿缓缓屈膝半蹲,同时两手轻轻下按,上体保持中正、松腰、坐胯、敛臀,注意屈膝下蹲与两掌下按同时到位,下蹲时不可前倾后仰,两掌下按时,两肘微内收,不可外张,要松肩垂肘。

⑤屈膝下蹲、按掌、落臂要协调一致。

〖教学口令〗第一动作并步直立第二动作左脚开立第三动作两臂前举第四动作屈膝按掌〖意气配合〗此势动作完成2吸2呼2次转换:第一动作自然呼吸;第二动作起步为吸气,落步为呼气;第三动作吸气,第四动作呼气。

『易犯错误、产生原因、纠正方法』①开立时外八字脚站。

产生原因:用平时放松的站立法。

纠正方法:两足平行,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②两臂上举时耸肩。

产生原因:肩部肌肉紧张。

纠正方法:肩臂松沉,要以肩领肘,以肘带手。

③下按时两肘尖外撑、上扬。

产生原因:屈肘向外。

纠正方法:两手拳心朝下,两肘尖直朝下方。

④下按时坐腕。

产生原因:劲在腕部不在手掌。

纠正方法:按掌时手心朝下,按到终点时须展掌、舒指。

⑤上体前俯、凸臀或上体后仰、挺腹。

产生原因:未能做到身法中正。

纠正方法:上体始终保持身法中正,松腰松胯,敛殿,尾闾中正。

第三式揽雀尾四.揽雀尾【内容组成】弓步、虚步、转身弓步、棚、捋、挤、按。

85式传统杨式太极拳动作要点歌诀

85式传统杨式太极拳动作要点歌诀

85式传统杨式太极拳动作要点歌诀杨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温柔缓慢、舒展柔韧的特点,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养生、健身的绝佳方式。

85式传统杨式太极拳是杨式太极拳的升级版本,动作更加精准、流畅。

本文将介绍85式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动作要点歌诀,以帮助太极拳爱好者更好地掌握这一拳法。

一、起式1. 起势:两腿分开与肩同宽,双脚并拢,两手下垂于身侧,心平气和。

2. 手抱球:将左臂向前抬起至胸前,手心向外,手指自然弯曲,右手放于左手上,形成圆形状。

二、左右分势1. 推掌:将身体略向右转,左手缓缓向右前方推出,右臂自然下垂。

2. 右拗步:右脚踏出一步,与肩同宽,双膝微屈,重心向右侧移动,右手随身体向右前方延伸。

3. 斜飞势:左手由胸前缓缓推出至左前方,手心向上,手指微微上翘。

三、左揽雀尾1. 左揽雀尾:左手由左前方向右上方揽拢至耳侧,掌心向下,手背贴近头部,右手自然下垂。

2. 右拗步:右脚以小步退后,身体略向右转,形成左右的身形。

3. 提掌:左手握拳至胸前,手背向上,手腕放松,右手自然下垂。

四、右揽雀尾1. 右揽雀尾:右手由右前方向左上方揽拢至耳侧,掌心向下,手背贴近头部,左手自然下垂。

2. 左拗步:左脚以小步退后,身体略向左转,形成左右的身形。

3. 提掌:右手握拳至胸前,手背向上,手腕放松,左手自然下垂。

五、左拦手势1. 左拦手:右手由右前方旋转向左上方伸出,手掌向外,左手自然下垂。

2. 右拗步:右脚向右前方踏出小步,身体略向右倾,形成左右的身形。

3. 托球势:左手以弧形挥起至胸前,掌心向外,手指微微上翘。

六、右拦手势1. 右拦手:左手由左前方旋转向右上方伸出,手掌向外,右手自然下垂。

2. 左拗步:左脚向左前方踏出小步,身体略向左倾,形成左右的身形。

3. 托球势:右手以弧形挥起至胸前,掌心向外,手指微微上翘。

七、左搂膝拗步1. 左搂膝:右手由上方向后方伸出,掌心向外,左手自然下垂。

2. 左拗步:左脚向左前方踏出小步,身体略向左倾,形成左右的身形。

杨式85式太极拳图解第三式揽雀尾

杨式85式太极拳图解第三式揽雀尾

杨式85式太极拳图解第三式揽雀尾第三式揽雀尾第三式揽雀尾谱诀:拥捋挤按揽雀尾,粘黏连随敌难近;引进落空合即出,牵动四两拨千斤.动作过程一掤1.左掤(1)右足尖外撇约45。

重心渐移至右足,右腿屈膝微蹲,身体右转约45 o,左腿屈膝提起。

同时,两手俯掌随体转右摆,右手经右腹前向上、向右、向外至右胸前,再由胸前向里磨转一小圈,肘沉垂略低于腕;左手随前臂外旋渐成仰掌,经腹前下抄至右掌下,两臂弧形环合。

眼随体转平移视左臂前方(图5)。

(2)右腿下蹲坐实,身体微左转,左胯根松沉,左脚向正前方(向南)迈出一步,足跟着地,随着右腿蹬、左腿弓,重心渐前移,左足尖里扣约450,身体渐右转成左弓步坐实。

同时,左前臂向左上弧形掤出,左掌略斜仰,高与肩平,腕略内屈;右掌向前、向右弧形下采至右胯前,略高于胯,坐腕俯掌、手指朝前。

眼向前(西方)平视而顾及两掌(图6)。

2.石掤(1)身体稍左转,左胯稍内收,重心渐移于左腿;右足随势弧形向前提起。

同时,左臂内旋,左肘向后微撤沉,带引左掌至左胸前,坐腕竖掌,掌心朝前;右臂外旋,向左弧形抄至腹前,掌心朝里斜上方,两臂弧环相合。

眼神先略顾及左臂后撤,后渐盼右臂,终转向前(西南)平视(图7)n(2)身体微右转至面向西,右足向前迈出,脚跟着地,随之重心右移,成右弓步。

同时,右臂向前上掤出,掌心朝里稍仰,肘沉垂,略低于腕;左掌掌心朝外,衬于右腕关节下,随右臂向前推出(左右手腕的距离是手臂腕肘间的距离,即相当于尺骨长度)。

眼向前平视,眼神顾及右前臂前掤(图8、9)。

技术要领1.此势之左掤为单手掤,劲点在左前臂桡骨近腕处,右手是开劲,劲点在右腕侧的腕根处,即左手以掤为主,暗含捌劲,右手采用“采”势;此势之右掤为双手掤,即右手掤向前,劲点在右臂桡骨侧的腕部,左手辅以衬劲,符合“一手莫单行”原则。

但无论左掤或右掤,都要求肩松沉,肩关节不可前探,手臂切莫过于前掤,手臂既极为轻灵圆活,又极为柔软沉重,两臂如松非松、刚柔内含和如棉裹铁,如坚韧的强弓或藤条那样富有弹性和韧性。

杨式85式太极拳图解和技术要领

杨式85式太极拳图解和技术要领

杨式85式太极拳动作名称第一式预备势第二式起势第三式揽雀尾第四式单鞭第五式提手上势第六式白鹤亮翅第七式左搂膝拗步第八式手挥琵琶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第十式手挥琵琶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第十三式如封似闭第十四式十字手第十五式抱虎归山第十六式肘底看捶第十七式左右倒撵猴第十八式斜飞势第十九式提手上势第二十式白鹤亮翅第二十一式左搂膝拗步第二十二式海底针第二十三式扇通背第二十四式转身撇身捶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第二十七式单鞭第二十八式云手第二十九式单鞭第三十式高探马第三十一式左右分脚第三十二式转身蹬脚第三十三式左右搂膝拗步第三十四式进步栽捶第三十五式翻身撇身捶第三十六式进步搬拦捶第三十七式右蹬脚第三十八式左打虎势第三十九式右打虎势第四十式回身右蹬脚第四十一式双峰贯耳第四十二式左蹬脚第四十三式转身右蹬脚第四十四式进步搬拦捶第四十五式如封似闭第四十六式十字手第四十七式抱虎归山第四十八式斜单鞭第四十九式左右野马分鬃第五十式揽雀尾第五十一式单鞭第五十二式玉女穿梭第五十三式揽雀尾第五十四式单鞭第五十五式云手第五十六式单鞭第五十七式下势第五十八式金鸡独立第五十九式左右倒撵猴第六十式斜飞势第六十一式提手上势第六十二式白鹤亮翅第六十三式左搂膝拗步第六十四式海底针第六十五式扇通背第六十六式转身白蛇吐芯第六十七式进步搬拦捶第六十八式上步揽雀尾第六十九式单鞭第七十式云手第七十一式单鞭第七十二式高探马带穿掌第七十三式十字腿第七十四式进步指裆捶第七十五式上步揽雀尾第七十六式单鞭第七十七式下势第七十八式上步七星第七十九式退步跨虎第八十式转身摆莲第八十一式弯弓射虎第八十二式进步搬拦捶第八十三式如封似闭第八十四式十字手第八十五式收势三:动作图解第一式:预备势谱诀:聚精会神守中气,平心和气意绵绵;阴阳合德任自然,动静未分混沌体。

动作过程面朝南,自然站立,两足平行,其距离以肩的宽度为准。

两臂自然分垂两腿外侧,头正项竖。

传统杨式85式太极拳傅钟文传系教学讲解

传统杨式85式太极拳傅钟文传系教学讲解

传统杨式85式太极拳傅钟文传系教学讲解传统杨式85式太极拳傅钟文系教学讲解1,预备式2,起势 23,扇通臂 44,进步搬拦捶3,揽雀尾 24, 翻身撇身捶 45,如封似闭4,单鞭 25,进步搬拦捶 46,十字手—二段完5,提手上势 26,上步揽雀尾 47,抱虎推山6,白鹤亮翅 27,单鞭 48,斜单鞭7,左搂膝拗步 28, 云手 49,左右野马分鬃8,手挥琵琶 29,单鞭 50,进步揽雀尾9,左右搂膝拗步 30,高探马 51,左单鞭10,手挥琵琶 31,左右分脚 52, 玉女穿梭11,左搂膝拗步 32,转身蹬脚 53,进步揽雀尾12,进步搬拦捶 33,左右搂膝拗步 54,单鞭13,如封似闭 34,进步栽捶 55,云手14,十字手一段完 35,翻身撇身捶 56,单鞭15,抱虎推山 36,进步搬拦捶 57,下势16,肘底捶 37,右蹬脚 58,金鸡独立17,左右倒辇猴 38,左打虎势 59,倒辇猴18,斜飞势 39,右打虎势 60, 斜飞势19,提手上势 40,回身右蹬脚 61, 提手上势20,白鹤亮翅 41, 双峰贯耳 62,白鹤亮翅21,搂膝拗步 42,左蹬脚 63,左搂膝拗步22,海底针 43,转身右蹬脚 64,海底针65,扇通臂 73,十字腿 81,弯弓射虎66,转身白蛇吐信 74,进步指裆捶 82, 上步搬拦捶67,进步搬拦捶 75, 上步揽雀尾 83,如封似闭68,上步揽雀尾 76,单鞭 84,十字手69,单鞭 77,下势 85,合太极70,云手 78,上步七星71,单鞭 79,退步跨虎72,高探马带穿掌 80,转脚摆莲 ---完---讲解:1,预备势;动作要求:两脚平行站立与肩同宽,脚尖为正方向,不可出现八字脚。

身体自然站直,含胸拔背虚领顶劲。

不可弓背,也不可挺胸。

要松肩站立,头要正,不仰不低,两臂放在身体的两侧。

2,起势;抬起双臂,以手腕领劲,与肩同高,然后沉肩坠肘,坐腕下按。

要注意松肩,以腕领劲,手臂微倾斜,以保证肘的下垂。

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图解(6)

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图解(6)

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图解(6)第十五式抱虎归山(一)右搂膝拗步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两腿渐渐屈膝下蹲,随着重心移于左腿,右脚渐渐提起(脚跟先离地);同时身体右转。

随转体,左掌自胸前下抽,向左弧形举至与左肩齐平,掌心朝上;右肘下沉自然带动右掌下移,随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下。

眼先关及左掌左举,即转向右平视。

(图57—58)动作二:右脚向右前(西北)斜方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于右腿而至全脚踏实,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身体继续右转;随转体,右掌继续向下经膝前搂至右胯旁,左掌自左而上经左耳旁随转体向前推出;眼稍关右掌搂膝即向前平视,眼神并要关及左掌前推。

(图59—60)要点同前搂膝拗步。

(二)捋式动作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身体渐渐左转。

同时,左肘下沉,左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上;右掌自右胯旁弧形向前经左臂里侧举于左掌前,掌心朝外下。

(图61)动作二:与前第三式“揽雀尾”(二)掘式动作二相同,惟方向不同,前揽雀尾的弓步、虚步是朝着正西方,此动作以及后面挤、按各动作是朝西北斜方进行的。

(图62)要点与第三式“揽雀尾”(二)捋式要点相同。

(三)挤式、按式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三式“揽雀尾”(三)挤式和(四)按式相同,惟方向不同。

(图63—67)第十六式肘底看捶动作一、二同第四式“单鞭”动作一、二(图18—20),惟方向正斜不同。

(图68—70)动作三:重心全部移于右腿,身体微左转,左脚提起向左后(正东)方摆出。

随转体,左掌向左弧形平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右掌也紧跟着向左弧形平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前;两肘稍沉、微屈,使两掌心遥对。

眼神关及左掌左移。

(图71)动作四:左脚向左(东)落下,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身体继续左转;右脚提起,向前微移落下,重心即渐渐移于右腿;随转体,两掌弧形向左平移,左掌移至左侧时即弧形向左下移,两臂随移随着内旋使两掌心翻朝下;眼神先关及左掌左移,当右掌将移至胸前时即顾右掌。

传统85式杨式太极拳套路分解动作详解

传统85式杨式太极拳套路分解动作详解

传统85式杨式太极拳套路分解动作详解,第一式预备式: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要点: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

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於整套动作之中。

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在後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反其中某一要求。

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身体容易前俯或後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

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

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势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

第二式起势要点: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後开始做起势动作。

这时,思想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後在身”。

例如在做骸式两臂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後随着徐徐举起;即使是重复的或已成熟练的动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

2、练习太极拳时,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

如该式两臂前举和两掌下按时,两肩不可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

两臂前举时两肘不可挺直,须有微屈下坠之意。

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坠肘”固然很明显,即使在两掌已下按到两胯前时,仍然要求“坠肘”。

在这点上,初学者往往较难理解,认为肘部既已垂在下面,终不能把肘“坠”於两掌的下面去。

其实,在这种姿势上(後面动作中也有类似情况,如搂膝拗步中搂膝之手等),对“坠肘”应该这样来理解:就是两肘须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弯,这样,肘尖露出,与地面成垂直线,仍然可达到“坠肘”的要求;而如果两小臂也垂直,就失掉“坠肘”之意了。

3、要做到坐腕。

所为坐腕,就是把掌根下沉,手指节微微上翘,但不可用力翘起,必须自然,这样才能把劲贯至掌根,手指也有所感觉。

杨式太极拳谱(杨澄浦85式老架完整版)

杨式太极拳谱(杨澄浦85式老架完整版)

杨式太极拳谱(杨澄浦85式老架完整版)第一式预备式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图1)要点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

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于整套动作之中。

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在后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违反其中某一要求。

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身体容易前俯或后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

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

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式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

第二式起势动作一:两臂徐徐向前平举至高与肩平,两掌相距同肩宽,掌心皆朝下。

(图2)动作二:两肘下沉,自然地带动两掌徐徐向下按至胯前,手指仍朝前,掌心仍朝下;眼向前平视。

(图3)要点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后开始做起势动作。

这时,思想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后在身”。

例如在做该式两臂前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后随着徐徐举起;即使是重复的或已很熟练的动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

2.练习太极拳时。

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

如该式两臂前举和两掌下按时,两肩不可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

两臂前举时两肘不可挺直,须有微屈下坠之意。

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坠肘”固然很明显,即使在两掌已下按到两胯前时,仍然要求“坠肘”。

在这点上,初学者往往较难理解:认为肘部既已垂在下面,终不能把肘“坠”于两掌的下面去。

其实,在这种姿势上(后面动作中也有类似情况,如搂膝拗步中搂膝之手等),对“坠肘”应该这样来理解:就是两肘须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弯.这样,肘尖露出,与地面成垂直线,仍然可达到“坠肘”的要求;而如果两小臂也垂直,就失掉“坠肘”之意了。

85式杨氏太极拳图解及各动作要领

85式杨氏太极拳图解及各动作要领

八十五式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

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碌禅(1799-1872)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由于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它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学者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

因此,它既适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又适用于体弱者作为疗病和保健的手段。

杨式太极拳的特点(1)虚灵顶劲(2)含胸拔背(3)松腰(4)分虚实(5)沉肩坠肘(6)用意不用力(7)上下相随(8)内外结合(9)相连不断(10)动中求静八十五式杨式太极拳拳谱第一式预备式第二式起势第三式揽雀尾第四式单鞭第五式提手上势第六式白鹤亮翅第七式左搂膝拗步第八式手挥琵琶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第十式手挥琵琶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第十三式如封似闭第十四式十字手第十五式抱虎归山第十六式肘底看捶第十七式左右倒撵猴第十八式斜飞式第十九式提手上势第二十式白鹤亮翅第二十一式左搂膝拗步第二十二式海底针第二十三式扇通背第二十四式撇身捶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第二十七式单鞭第二十八式云手第二十九式单鞭第三十式高探马第三十一式左右分脚第三十二式转身蹬脚第三十三式左右搂膝拗步第三十四式进步栽捶第三十五式翻身撇身捶第三十六式进步搬拦捶第三十七式右蹬脚第三十八式左打虎式第三十九式右打虎式第四十式回身右蹬脚第四十一式双峰贯耳第四十二式左蹬脚第四十三式转身右蹬脚第四十四式进步搬拦捶第四十五式如封似闭第四十六式十字手第四十七式抱虎归山第四十八式斜单鞭第四十九式野马分鬃第五十式揽雀尾第五十—式单鞭第五十二式玉女穿梭第五十三式揽雀尾第五十四式单鞭第五十五式云手第五十六式单鞭第五十七式下势第五十八式金鸡独立第五十九式左右倒撵猴第六十式斜飞式第六十一式提手上势第六十二式白鹤亮翅第六十三式左搂膝拗步第六十四式海底针第六十五式扇通背第六十六式转身白蛇吐信第六十七式搬拦捶第六十八式揽雀尾第六十九式单鞭第七十式云手第七十一式单鞭第七十二式高探马带穿掌第七十三式十字腿第七十四式进步指裆捶第七十五式上步揽雀尾第七十六式单鞭第七十七式下势第七十八式上步七星第七十九式退步跨虎第八十式转身摆莲第八十一式弯弓射虎第八十二式进步搬拦捶第八十三式如封似闭第八十四式十字手第八十五式收势八十五式杨式太极拳图解与动作要领第一式预备式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传统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动作详解

传统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动作详解

传统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动作详解第一式预备式两足左右开立,平行分开,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不可前俯后仰;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太极拳体用全书》要求:“立定时,头宜正直,意含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胯,尤要精神内固,气沉丹田。

”要点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

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于整套动作之中。

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在后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违反其中某一要求。

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身体容易前俯或后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

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

(放松:就是全身关节要松开和消除不必要的肌肉紧张,使四肢自然伸长。

感觉好象在举手投足之中,只用能使其运行开的力就行了,这点力一卸掉,手足就会自然落下来一样。

)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式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

第二式起势动作一:两臂徐徐向前平举至高与肩平,两掌相距同肩宽,掌心皆朝下。

动作二:两肘下沉,自然地带动两掌徐徐向下按至胯前,手指仍朝前,掌心仍朝下;眼向前平视。

要点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后开始做起势动作。

这时,思想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后在身”。

例如在做该式两臂前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后随着徐徐举起;即使是重复的或已很熟练的动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

亦即意念引导动作。

2.练习太极拳时。

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

如该式两臂前举和两掌下按时,两肩不可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

两臂前举时两肘不可挺直,须有微屈下坠之意。

杨式太极拳谱(杨澄浦85式老架完整版)

杨式太极拳谱(杨澄浦85式老架完整版)

杨式太极拳谱(杨澄浦85式老架完整版)第一式预备式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图1)要点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

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于整套动作之中。

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在后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违反其中某一要求。

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身体容易前俯或后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

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

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式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

第二式起势动作一:两臂徐徐向前平举至高与肩平,两掌相距同肩宽,掌心皆朝下。

(图2)动作二:两肘下沉,自然地带动两掌徐徐向下按至胯前,手指仍朝前,掌心仍朝下;眼向前平视。

(图3)要点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后开始做起势动作。

这时,思想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后在身”。

例如在做该式两臂前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后随着徐徐举起;即使是重复的或已很熟练的动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

2.练习太极拳时。

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

如该式两臂前举和两掌下按时,两肩不可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

两臂前举时两肘不可挺直,须有微屈下坠之意。

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坠肘”固然很明显,即使在两掌已下按到两胯前时,仍然要求“坠肘”。

在这点上,初学者往往较难理解:认为肘部既已垂在下面,终不能把肘“坠”于两掌的下面去。

其实,在这种姿势上(后面动作中也有类似情况,如搂膝拗步中搂膝之手等),对“坠肘”应该这样来理解:就是两肘须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弯.这样,肘尖露出,与地面成垂直线,仍然可达到“坠肘”的要求;而如果两小臂也垂直,就失掉“坠肘”之意了。

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拳谱之欧阳家百创编

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拳谱之欧阳家百创编
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
欧阳家百(2021.03.预备式
15.抱虎归山
30.高探马
2.起势
16.肘底看捶
31.左右分脚
3.揽雀尾
17.左右倒撵猴
32.转身蹬脚
4.单鞭
18.斜飞势
33.左右搂膝拗步
5.提手上势
19.提手上势
34.进步栽捶
6.白鹤亮翅
20.白鹤亮翅
35.翻身撇身捶
7.左搂膝拗步
21.左搂膝拗步
36.进步搬拦捶
8.手挥琵琶
22.海底针
37.右蹬脚
9.左右搂膝拗步
23.扇通背
38.左打虎势
10.手挥琵琶
24.撇身捶
39.右打虎势
11.左搂膝拗步
25.进步搬拦捶
40.回身右蹬脚
12.进步搬拦捶
26.上步揽雀尾
41.双峰贯耳
13.如封似闭
27.单鞭
42.左蹬脚
14.十字手
28.云手
43.转身右蹬脚
29.单鞭
44.进步搬拦捶
45.如封似闭
46.十字手
第四段
第五段
第六段
47.抱虎归山
57.下势
72.高探马带穿掌
48.斜单鞭
58.金鸡独立
73.十字腿
49.左右野马分鬃
59.左右倒撵猴
74.进步指裆捶
50.揽雀尾
60.斜飞势
75.上步揽雀尾
51.单鞭
61.提手上势
76.单鞭
52.玉女穿梭
62.白鹤亮势
77.下势
53.揽雀尾
63.左搂膝拗步
78.上步七星
54.单鞭
64.海底针
79.退步跨虎

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拳谱之欧阳歌谷创编

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拳谱之欧阳歌谷创编
28.云手
43.转身右蹬脚
29.单鞭
44.进步搬拦捶
45.如封似闭
46.十字手
第四段
第五段
第六段
47.抱虎归山
57.下势
72.高探马带穿掌
48.斜单鞭
58.金鸡独立
73.十字腿
49.左右野马分鬃
59.左右倒撵猴
74.进步指裆捶
50.揽雀尾
60.斜飞势
75.上步揽雀尾
51.单鞭
61.提手上势
76.单鞭
52.玉女穿梭
62.白鹤亮势
77.下势
53.揽雀尾
63.左搂膝拗步
78.上步七星
54.单鞭
64.海底针
79.退步跨虎
55.云手
65.扇通背
80.转身摆莲
56.单鞭
66.转身白蛇吐信
81.弯弓射虎
67.进步搬拦捶
82.进步搬拦捶
68.上步揽雀尾
83.如封似闭
69.单鞭
84.十字手
70.云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85.收势
71.单鞭
7.左搂膝拗步
21.左搂膝拗步
36.进步搬拦捶
8.手挥琵琶
22.海底针
37.右蹬脚
9.左右搂膝拗步
23.扇通背
38.左打虎势
10.手挥琵琶
24.撇身捶
39.右打虎势
11.左搂膝拗步
25.进步搬拦捶
40.回身右蹬脚
12.进步搬拦捶
26.上步揽雀尾
41.双峰贯耳
13.如封似闭
27.单鞭
42.左蹬脚
14.十字手
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
欧阳歌谷(2021.02.01)
第一段

传统杨氏85式太极拳普及

传统杨氏85式太极拳普及

传统杨氏85式太极拳普及春分时节,传统杨氏85式太极拳培训开课2022.03.14.顶头立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中正安舒传统杨氏85式太极拳第一动示范第一个十字手拳谱第一动动作分解1第一动动作分解2传统杨氏85式太极拳第二动示范第二个十字手拳谱第二动动作分解第一小节第二动动作分解第二小节第二动动作分解第三小节云手翻身撇身捶+搬拦捶+倒卷肱第二动动作详解第四小节,三次连续蹬(分)脚组合第二动动作分解第五小节伏虎十拳传统杨氏85式太极拳第三动示范第三个十字手斜单边第三个十字手第一小节演练玉女穿梭四角封蛇身下势最后一个动作解析单摆莲与双摆莲传统杨氏85式太极拳结业演练一群酷爱太极拳的人,在一个酷爱太极拳的人的感召下,一起这样度过我们生命的岁月。

20天,很短,对于学习一套85拳;20天,很长,它将让我们从今往后都这样迎着晨光开始的新的一天。

那将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一个阳光灿烂的晨起时光,从此相伴~不必谈专业,我们都是业余生活的消遣;不必谈行业,我们都是不同行业的从业者,因为太极走到了一起;生活需要仪式感,生活需要丰富多彩。

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快乐人生!滤掉了一切的“有形”,我们在和谐、松柔、张弛有度和平衡中,寻找着生活的平衡。

4月2日,是我们传统杨氏85拳的结业式,一大早迎着晨光,30多个人一起完整的打85拳很震撼。

这一刻会成为我们永远的回忆和新的晨练时间的开启!祝贺传统杨氏85式太极拳培训圆满结业!在太极拳这个哲学拳的习练中,我们去寻找生命的平衡,寻找人生不同时期的支点。

明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学员心声】张青:在这个美丽的春天,我们因太极而相识相交,我收获满满。

结业是这次培训的终点,也是起点,正象毕老师说的,学拳是一时的,练拳是永久的,我们的太极拳只有一个又一个新的起点,没有终点…感谢毕老师,感谢为这次活动付出的所有老师,您们辛苦了【学员心声】郑泽平:除了学习太极拳,还结识了拳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式85式太极拳动作名称
第一式预备势第二式起势
第三式揽雀尾第四式单鞭
第五式提手上势第六式白鹤亮翅
第七式左搂膝拗步第八式手挥琵琶
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第十式手挥琵琶
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
第十三式如封似闭第十四式十字手
第十五式抱虎归山第十六式肘底看捶
第十七式左右倒撵猴第十八式斜飞势
第十九式提手上势第二十式白鹤亮翅
第二十一式左搂膝拗步第二十二式海底针
第二十三式扇通背第二十四式转身撇身捶
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
第二十七式单鞭第二十八式云手
第二十九式单鞭第三十式高探马
第三十一式左右分脚第三十二式转身蹬脚
第三十三式左右搂膝拗步第三十四式进步栽捶第三十五式翻身撇身捶
第三十六式进步搬拦捶第三十七式右蹬脚第三十八式左打虎势
第三十九式右打虎势第四十式回身右蹬脚第四十一式双峰贯耳
第四十二式左蹬脚第四十三式转身右蹬脚第四十四式进步搬拦捶
第四十五式如封似闭第四十六式十字手第四十七式抱虎归山
第四十八式斜单鞭第四十九式左右野马分鬃第五十式揽雀尾
第五十一式单鞭第五十二式玉女穿梭第五十三式揽雀尾
第五十四式单鞭第五十五式云手第五十六式单鞭第五十七式下势
第五十八式金鸡独立第五十九式左右倒撵猴第六十式斜飞势
第六十一式提手上势第六十二式白鹤亮翅第六十三式左搂膝拗步
第六十四式海底针第六十五式扇通背第六十六式转身白蛇吐芯
第六十七式进步搬拦捶第六十八式上步揽雀尾第六十九式单鞭
第七十式云手第七十一式单鞭第七十二式高探马带穿掌
第七十三式十字腿第七十四式进步指裆捶第七十五式上步揽雀尾
第七十六式单鞭第七十七式下势第七十八式上步七星
第七十九式退步跨虎第八十式转身摆莲第八十一式弯弓射虎
第八十二式进步搬拦捶第八十三式如封似闭第八十四式十字手
第八十五式收势
三:动作图解
第一式:预备势谱诀:聚精会神守中气,平心和气意绵绵;阴阳合德任自然,动静未分混沌体。

动作过程
面朝南,自然站立,两足平行,其距离以肩的宽度为准。

两臂自然分垂两腿外侧,头正项竖。

双目平视,
精神内固,气沉丹田,澄心自滤,身心无为,气脉内和,松静自然(图1)。

技术要领
1.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松腰落胯,尾闾中正o
2.精神内敛,思想集中,气息平和,心中无杂念。

3.体松涵虚,身桩端正,立身中正安舒,全身重量平均垂落在两足上。

恭然而立,心静意定,身静无为。

注释说明
预备势即预备姿势。

较早的太极拳老谱不立这一式名,后有立名为“无极势"或“太极势”的,其内
容主要包括:
1.调身松体。

身体各部位忘情放松,调身可摆正身体各部分的姿势,使各种机能得到平衡,强化各种
腺体的分泌作用,从而达到对精神的有效控制。

2.调息自然。

呼吸吐纳自然匀畅,调息以驾驭呼吸,使植物神经系统的机能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
增加肺活量,使血液中的含氧量增加,促进胃肠的蠕动,改善消化吸收的功能,同时提高全身各器官系统
的机能。

3.调神人静。

思想宁静,摈除杂念,物我两忘。

调神是控制人的意识活动,使身体内部的器官臣服自
己的意志和身体免出起因于机体紊乱的多种疾病。

调身、调息和调神三者相因互果,而人静为三者
之关键。

太极修炼者,在“无极势”的静态下做好演拳前的准备,其目的在于使演练者避免突然进人太极
的行功状态,而出现精神上一时难以集中、心神不宁和心猿意马等现象。

收势也以“无极势”结束,就不
至于草草收功,影响锻炼的效果。

“无极势"的加盟克服了始乱终弃的弊病,从而使太极拳的锻炼收到事
半功倍的效果。

王宗岳《太极拳论》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概括地说明了太极拳的全
部功夫不外乎“无极”和“太极”。

“无极”也者,天地未分,混沌一体,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无相对绝
对之可言,无始终对待之可名。

就太极修炼者来说,从肉体到精神都处于“体无动静虚实阴阳之分、神无
物我方圆时空之感”的静止状态之中,而这种静止既非死定,亦非空定,而是运动处于平衡状态的一种表现形式,这就是拳谚所说的“抱元守一”。

抱者怀依也,元者根本也,自抱寓合,静为其本,动为其萌。

即是说,“无极”未分动静而孕育着动静,“无极"未分阴阳而孕育着阴阳。

说明了“无极”的静功孕育
了“太极”的行功。

而太极拳行拳走架必须从“百骸松弛、节节贯穿”和精神内敛的“无极”静功状态,
经过意识能动作用,澄心自滤,消除一切紧张状态并激励颓废情绪,才能进人“太极"的行功状态,最终
又回归抱元守一的“无极"状态。

“无极"的基本要求是:真气内收,神不外驰,精不妄伤,心无旁骛,气不轻浮,阴阳合德,真相
不露,百骸松弛,节节贯穿。

因此,必须用意识在体内进行检察,即通过所谓“内视" “内听"或“观自在”的方式使人体从头到脚都各安其位和节节松弛。

特别是脊柱,它作为人体的中轴支柱,上承颅骨,构成颅腔;前悬脏器,中附前后肋骨,构成胸腔;下连髋骨,构成腹腔和骨盆的后壁;又通过锁骨、肩胛骨与上肢相系,通过髋骨和下肢相连。

所以“无极”状态的预备势必须以脊柱为中轴支柱,将全身构架安排得当。

头顶裆落,直脊垂臀,沉肩
垂肘,松腰落胯,使身体端庄中正,体松含虚,意含空洞,外形静若处子,内气动如灵狮,外示安逸,
内固精神。

为进入“太极”的行功状态做好精神和肢体的充分准备,并贯穿整个行功过程。

正如陈鑫
所说,“无极者,一物未有也。

太初以上,浑噩穆穆,混混沌沌,所谓大混沌者,即此时也。

学者上
场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

心中一物无所着,一念无所思。


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故其形无可名,名之日‘无极,象形也”’。

所论甚是。

然浑噩非仅
限无极之预备势,太极拳功深日久,身法、神气无有不和。

静穆沉浑,松和圆融,刚柔互运,虚实渗
透,动静浑然,太极即周身,周身皆太极。

“无极”即预备势,多有主张舌尖轻抵上腭、舌尖轻轻上卷或舌舔上腭的,意念牛郎(舌头)织女(小
舌头)鹊桥(上腭骨)相会,以期沟通任督两脉,分泌大量唾液,吞咽人腹达到温养之效,这是一个不得
师承真传之误会。

其实太极之修为原以松静为体,柔圆为用,道法自然,何须先做舌尖微卷轻抵上腭之举。

如舌尖人为渲染上抵,勉强上卷,势必导致舌根因用力而不能松然,舌根一紧,咽喉便处于紧张状态,气
脉关窍自然因紧张而闭塞,从而引发整个身心的紧张。

则阳气何以下?血脉何以畅舒?阴阳何以互济?气机何以浩荡?何来涓涓玉泉水?育我度长年。

正确的方
法只须口齿轻合,舌身放松,自然平卧即可。

待太极修炼至心意和调、经络疏通、血脉畅舒、气血融通、
内气盈足、脏腑平衡吐纳有序和阴阳贯通和合互济时,由于阴气阳气相引相吸而触发“鹊桥飞架",即自发地
吸引舌头上抵甚至上贴腭骨。

待太极行功收势,其气自下,舌头回复原状,一切自然而然。

舌抵上腭不在太极行拳的初始,而在行功的过程,因人而宜、因人而易,要看各人的修为和造化。

神气合而津液滋生,修炼多年、功底深厚的太极拳家,预备势一开始阴阳两气即可贯融,而致舌抵上腭,通其
鹊桥,任督飞渡。

故其著作预备势亦有舌抵上腭之说,不足为怪。

太极修炼者不能不辨讹误,明其所以。

为了更好地练好无极势,录《无极歌》以供参考。

无极歌
无形无象无纷拿,一片神行至道夸。

参透虚实根蒂固,混混沌沌乐无涯。

该文章转自[中国太极拳网]
原文地址:/3536/3536.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