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现象及分析
中国城市发展中的社会分层现象分析
![中国城市发展中的社会分层现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54a5253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ca.png)
中国城市发展中的社会分层现象分析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人口数量猛增,一些大城市人口甚至已经超过了几个小国家的总人口数。
尽管城市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但是城市发展中的社会分层现象也越来越明显,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将分析中国城市发展中出现的社会分层现象,探讨其原因,并提出一些应对之策。
一. 城市中的社会分层现象分类1. 经济分层:城市中的人口分布不均,社会阶层的差异也随之加大。
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巨大差距导致了社会经济分层现象。
2. 居住分层:城市中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区域内,居住条件和房价差别很大。
3. 文化分层:文化也是城市中的重要分层现象。
低收入人群往往缺乏文化教育,而高收入人群则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文化。
二. 城市中社会分层现象的原因1. 收入不均:城市中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2. 教育不公:教育机会不均导致教育分层现象,低收入人群的教育资源很少,而高收入人群则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
3. 房价上涨:城市房价一直在不断上涨,低收入人群往往买不起房子,只能租房居住。
4.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不完善,很多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导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发展机会不一样。
三. 应对城市中的社会分层现象1. 提高教育公平:提高公民的教育水平,打破阶级壁垒。
2. 政府投入: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完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3. 改善收入分配: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加大劳动力市场和社保政策的保障力度,缩小收入差距。
4. 优化土地规划:优化城市规划,不断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为社区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平衡。
结语城市发展中的社会分层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解决。
城市中的所有人都应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机会,让城市变得更美好。
政府需要加大投入,提高贫困地区的生活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减少富人越富、穷人越穷的局面。
我看中国社会的围观现象[1]1
![我看中国社会的围观现象[1]1](https://img.taocdn.com/s3/m/0261645c804d2b160b4ec048.png)
我看中国社会的围观现象内容提要:当今中国社会存在许多陋习,如随地吐痰、闯红灯、跨越马路隔离栏等等。
围观原本也只是诸多陋习中的一种,但笔者认为,在提倡构建包含精神文明的和谐社会的今天,围观已经从一个单纯的陋习上升到了一个社会问题。
在此,笔者通过查找资料再结合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相关知识,对围观这一社会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社会问题围观围观者责任分散效应(一)相关事件回顾与分析事件一:2008年12月2日中午12时许,笔者经过成都理工大学后校门东风渠的水泥桥,看到整整一排人站在东风渠水泥桥上向东风渠中驻足观望。
笔者以为有人落水,遂上前一看究竟,却发现引起众人关注的原因只是有几只小乌龟不知何故爬上了河岸边的阶梯。
事实上,很多围观者甚至不知道这几只小乌龟的存在,还在左顾右盼、议论纷纷。
截止中午12时30分许,笔者再次经过东风渠水泥桥,围观者仍未散去。
事件二:《围观者起哄轻生男子跳楼殒命》:昨日上午11点19分,在海南省人民医院龙华门诊部9楼南侧窗口,一名30多岁戴眼镜的年轻男子轻生跳下,跌落在三楼平台上,引起现场围观人员一片惊叫。
后虽经院方积极救治,但仍于跳楼后1小时被宣告抢救无效死亡。
9日上午9时30分左右,医护人员发现,一名男子在9楼顶层砸破南侧一扇玻璃窗,欲跳楼轻生。
接到报警后,海口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和滨海派出所民警及消防官兵等救援人员,随后赶到事发现场维持秩序,采取营救措施。
但该男子拒绝让救援人员接近,幵不时站到窗台上将半个身子悬空,其异常举动引来众多围观群众。
期间,他还捡起一片锋利的玻璃碎片在左手腕处比划了一会儿。
据该院抽血室一名女护士介绍,她听说该男子要跳楼,便前去劝阻。
期间,她拿自己的手机让该男子和家人通话,但该男子先后与父亲和姐姐分别通话也就10多秒,她百般劝解依然无法打动跳楼者。
上午11时18分,该男子单腿抬起,接连做了几个试图跳下的动作,却引起部分围观群众大声的连续哄笑。
11时20分,该男子突然显得愤怒起来,单用右手扶着窗框,伸出左手用力地指点着楼下的围观人群,口中不知说了些什么,就突然纵身跳了下去。
社会现象分析范文
![社会现象分析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d0438e7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e1.png)
社会现象分析范文社会现象分析:独生子女的影响社会现象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关注的问题,它们往往对我们的生活和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
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是独生子女的增长率。
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了中国独生子女数量的迅速增加,这在许多方面都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重点分析独生子女现象对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独生子女政策推动了家庭关系的演变。
由于家庭仅有一个孩子,独生子女往往成为父母的中心关注对象。
他们获得了父母更多的关爱和资源,但同时也承受了更多的期望与压力。
与传统多子女家庭相比,独生子女更容易获得父母的关注和支持,但需要承担更多的单独责任和照顾父母的义务。
这也导致了一些父母对独生子女的过分期待,给孩子带来了不必要的负担和竞争压力。
其次,独生子女现象对社会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传统观念中,兄弟姐妹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和互相支持的关系。
然而,独生子女往往缺乏与同龄人分享生活和情感的机会,他们在社交层面上可能会有一些困难。
此外,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独特地位也可能导致他们在与他人相处时缺乏一定的社交技巧和沟通能力。
这对他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最后,独生子女现象也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加,他们在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消费群体。
因为他们通常是家庭的中心关注对象,他们在经济上拥有更高的消费能力,并且更可能接受高教育。
这对国家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因为他们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此外,独生子女更倾向于注重个人成就和发展,这可能会促进人才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总结来说,独生子女现象在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我们也必须关注其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要充分发挥独生子女的优势,我们需要提供更好的社会支持和教育资源,同时鼓励他们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
通过合理引导与平衡各方的利益,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独生子女现象并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特点、原因及对策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特点、原因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14dcf5c3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a0.png)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特点、原因及对策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我们将概述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包括老年人口的数量、比例、增长速度和地域分布等。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导致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的主要原因,包括生育政策的调整、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对策,包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和促进代际交流等,以期为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已经呈现出明显的趋势和特征。
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突破8亿,占总人口比例接近20%,这一比例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内还将持续上升。
与此老龄化还伴随着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如养老保障压力加大、医疗服务需求增加、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等。
在地域分布上,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城乡差异和地区不平衡的特点。
城市地区的老龄化程度相对较高,而农村地区由于劳动力外流、生育率较高等因素,老龄化速度相对较慢。
不同地区之间老龄化程度的差异也较大,一些经济发达、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养老问题。
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社会负担逐渐加重,养老保险、医疗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压力也在逐步增大。
老龄化也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深刻影响,老年人口的增加导致劳动力市场供给不足,企业用工成本上升,经济发展面临一定的压力。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已经十分明显,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出发,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具有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老龄化问题的理解和应对策略的选择。
茶馆社会现象分析
![茶馆社会现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ceadc69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cc.png)
茶馆社会现象分析茶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无数个社会现象和故事。
茶馆既是人们休闲、交流的场所,也是观察社会现象的窗口。
本文将针对茶馆社会现象展开分析,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一、社交交流现象茶馆作为一个开放的公共场所,自然成为人们社交交流的场所。
人们可以在茶馆认识新朋友,与老朋友聊天、喝茶,互相交换意见和经验。
茶馆内的社交交流现象丰富多样,既有普通闲聊,也有高深的学问和讨论。
这个现象反映了人们对交流和社交的需求,以及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二、民生热点话题讨论茶馆常常成为人们热议社会民生热点话题的场所。
人们聚在茶馆里,畅所欲言,纷纷表达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茶馆社会现象中,这种热点话题的讨论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关注,同时也引发了更多的思考和行动。
三、文化传承与社会教育茶馆在中国的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人们对话的场所,也是文化传承和社会教育的平台。
在茶馆里,老一辈人会讲述历史故事、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通过这种方式将价值观传递给年轻一代。
这种社会现象体现了茶馆对社会文化传承的作用和责任。
四、政治讨论与影响茶馆也是政治讨论和影响的重要场所。
在某些时期,茶馆成为政治活动的中心,人们在茶馆里谈论时事政治,表达对政府和社会的不满。
茶馆社会现象中的政治讨论和影响显示了人们对政府和社会变革的期望,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言论自由和公民权益的追求。
五、经济活动和交易茶馆除了作为一个社交场所,也承载着一定的经济活动和交易。
茶馆可以充当商人之间的交流和洽谈场所,也可以成为农民、手工艺人等从事买卖或推销自己产品的地方。
茶馆社会现象中的经济活动和交易体现了人们对商业合作和交流的需求,也有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六、社会阶层的体现茶馆社会现象中,常常可以看到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聚集在一起。
这种现象反映了社会阶层的存在和不同阶层之间的交流。
茶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在这里可以进行对话与交流,这有助于促进不同阶层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社会和谐。
关于目前若干社会现象分析
![关于目前若干社会现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c8b5f87e53a580216fcfe98.png)
关于目前若干社会现象分析中国社会矛盾之根源近年来,越来越多社会基层的案件在中国发生,例如贵州的习水案、浙江的丽水案、重庆买处案和最近湖北巴东案。
这清楚地呈现出中国社会令人忧虑的两大发展趋势。
首先是基层官员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准灰暗面令人吃惊,不得不让人感觉到四处蔓延着一种大面积的制度性的道德***。
笔者已经论述过,这些现象表明中国基层社会的无**状态,表明民与权之间、民与钱之间的对立。
**本来应该提供社会安全这种公***品的。
如果**官员的行为、权力的运行本身让人感到不安全,还有什么比这种由**本身导致的无**状态更可怕的呢?至少,这比丛林法则更无安全。
在丛林法则下,个体之间况且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互相竞争。
但在政治权力和资本的结合下,作为个体的社会成员的生存空间就荡然无存了。
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现象表明中国社会信任正处于一种解体状态。
在中国,社会不信任已经盛行多年,并且表现和深入到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包括人与人之间、家庭成员之间、民与官之间、官员之间、**上下级之间等等。
在传统的话语里,这是一种“礼崩乐坏”的状态。
失去对法律的信任最可怕在所有社会信任关系中,最恐惧的莫过于社会对法律失去了最起码的信任。
法律是任何一个社会运行的框架,但当法律不被社会信任的时候,各种各样的暴力就会泛滥起来。
就是说,法律起作用的前提是信任。
在民与官、民与钱之间没有一点社会信任的前提下,法律就起不上任何作用。
法律是任何社会必须具备的一个底线,并且往往是穷者和弱者需要法律的保护。
如果不相信法律,那么穷者、弱者怎么来保护自己呢?如果他们相信法律俨然成为了富者和强者的工具,那么他们要做些什么来保护自己呢?暴力就是这样产生的。
浙江杭州的富家子弟飚车撞死浙江大学的学生,肇事人激起了多么大的民愤!但假如是一个出租车超速行驶撞死了人,那么可能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中国的很多社会群体中,莫名其妙的一个“恨”字正在泛滥开来。
人们心中有“恨”,但往往不知道向谁去发泄。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及其影响机制分析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及其影响机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660d0da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67.png)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及其影响机制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社会分层现象在中国不断加剧。
社会分层是指一个社会中人们根据其社会地位、财富、教育、职业等因素被分成不同的层次。
本文将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现象及其影响机制进行分析。
一、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现象介绍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可以分为五级:富豪阶层、中高层阶层、中产阶层、下中层阶层、底层阶层。
根据有关调查数据分析,中国社会分层的现象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逐渐加剧:底层阶层和下中层阶层的人数不断增加,中高层和富豪阶层的人数也不断增加。
富豪阶层是社会分层的顶端,他们拥有庞大的财富,大多数人来自于国营企业的高管、民营企业主等。
在当前的基尼系数中,这一阶层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了百分之二。
中高层阶层侧重于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个阶层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中产阶层是社会分层的中间层,该层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左右。
下中层和底层阶层则包括蓝领、农民工等人群,他们的财富和社会地位都相对较低,占总人口的大部分。
二、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原因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形成与多重因素相关。
首先,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处于各个产业中的企业规模化,甚至全球化的发展模式是社会分层加剧的主要因素之一。
大进大出的市场淘汰很多小企业,这加速了社会分层的发生。
其次,教育和职业就是影响个人社会地位和收入的重要因素。
教育程度的不同会导致个人技能的不同,从而造成个人工资的不同,进而导致社会地位的不同。
再者,中国的户籍制度也是导致社会分层的原因之一。
户籍制度的不公平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很多农民工处于底层阶层,缺乏医疗、住房和社会保障。
最后,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背景也是一个影响社会分层的因素。
关于这点,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三、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影响机制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影响机制包括权力、财富和文化。
权力是指政治地位和权力资源的获取,财富是指在一定情况下获取的经济财富的大小,文化是指受到教育和动力影响的能力。
社会分析报告
![社会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4032de0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09.png)
社会分析报告一、引言社会分析报告是对特定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的一种方法。
通过对社会的各个层面进行观察和解读,社会分析报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本文将对当前中国社会的几个重要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而准确的社会现象解读。
二、经济层面分析当前中国的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态势,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刷新纪录。
但同时,经济结构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国正逐渐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
此外,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滞后于城市地区,存在一定的发展差距。
社会分析报告的经济层面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当前中国经济的现状和挑战,并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三、社会层面分析中国的社会层面发展也值得关注。
近年来,中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需求也日益增长。
然而,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
例如,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的城市人口增长,使得城市的住房、医疗、教育等问题日益突出。
此外,老龄化现象也逐渐显现,关于养老、医疗和社会保障的需求不断增加。
通过社会层面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民的需求和社会问题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四、政治层面分析政治稳定和良好的政府治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政治稳定,不断加强社会管理和治理能力。
当前,中国的政治体制依然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核心,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同时,反腐败斗争也在持续进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通过政治层面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政治的现状和发展方向,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五、文化层面分析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文化的多样性为社会发展带来了丰富的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当前文化层面的重要课题之一。
此外,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通过文化层面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动态,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指导。
六、结论社会分析报告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现象、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现象及分析
![中国社会现象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f46ba67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eb.png)
中国社会现象及分析中国社会现象是指中国社会中存在的一系列具体的、可观察到的现象。
这些现象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特点和焦点问题,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产物。
下面将从城市化、人口老龄化、教育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几个方面对中国社会现象进行分析。
首先,城市化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现象。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形成了庞大的城市劳动力,推动了城市经济发展。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高房价、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了困扰城市居民的焦点。
城市化问题需要政府加强规划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缓解城市发展带来的压力。
其次,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社会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下降,中国的人口结构呈现出老龄化的趋势。
老年人口增加对社会养老、医疗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此外,人口老龄化还导致劳动力供给短缺,影响经济发展。
因此,应加强养老制度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鼓励生育,稳定和调整人口结构。
再次,教育竞争激烈是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
由于中国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家长普遍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希望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因此,教育竞争激烈,升学压力大。
在中国,高考是决定学生升学命运的重要考试,每年都有大量学生参加高考竞争。
然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一些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大城市,而农村和一些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应提高教育公平,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支持。
最后,就业压力大是中国社会普遍面临的问题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就业形势对毕业生和农民工等特殊群体来说越来越严峻。
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但就业率并不乐观。
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但面临着低工资、劳动保障不完善等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应加强职业教育,提高技能水平;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加强就业保障。
总之,中国社会现象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和焦点问题。
城市化、人口老龄化、教育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等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解决,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稳定。
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现象解析
![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现象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d77352e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d0.png)
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现象解析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国家,但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文化也在不断变化着。
本文将就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现象进行分析与解析。
一、互联网文化的兴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互联网文化也在不断兴起。
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娱乐休闲、社交交流的主要渠道。
例如,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论坛、群组和博客等内容,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进行网络游戏和线上购物等活动。
互联网文化大大拓宽了人们的生活圈,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互联网文化的兴起也带动了短视频产业的迅速发展。
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大众追捧的娱乐形式,人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观看到各种有趣的内容。
许多年轻人也利用这一平台成为网红,并从中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经济收益。
短视频平台也成为了新兴的文化流行场所。
二、文化消费升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
人们的消费趋势不再是单纯的物质消费,而是对文化的追求。
文化消费越来越多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例如,大型文艺演出、图书展会、博物馆等文化活动的举办,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投入其中。
文化消费也成为人们展示自己身份和品味的重要途径。
在当代中国,文化消费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一种生活态度。
三、健康饮食、健身文化普及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健康饮食和健身文化也逐渐普及。
在大城市,运动健身的场所和设施越来越多,健身的人数也不断增加。
饮食方面,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天然的食物,各种健康餐厅和有机蔬菜市场也越来越普及,关注健康的消费观念也赢得了更多人的认同。
四、传统文化热潮的兴起在中国这样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底蕴的国家,传统文化在一段时间内曾经被忽视。
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也开始获得更多人的关注。
例如,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同时,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在得到大力推行。
许多书店开设了专门的传统文化阅读区,许多机构也开设了传统文化课程。
中国的社会结构与分层现象
![中国的社会结构与分层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49d30305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a6.png)
中国的社会结构与分层现象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生产力与经济实力不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结构与分层现象已经显而易见。
社会结构是指由人类相互关系所构成的整体,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人们的经济、文化、社会地位都有所不同,社会结构也因此变得更加复杂。
至于分层现象则是指社会中不同人群之间的地位、财富与权力差异,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财富分层、权力分层和地位分层。
财富分层财富分层是指社会中收入、富裕程度的差异。
在中国,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财富分层愈发明显。
富裕阶层的收入极高,而贫困阶层的生活水平却非常低下。
财富分层导致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这也是影响中国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国的财富分层现象主要分为两大类: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
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农村地区的收入几乎是城市的一半,而农村居民的保障制度、范围和质量都比城市居民差,造成“城市富裕、农村贫困”的局面。
另一方面,即使在城市中,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也非常大。
高薪阶层的人们拥有更多的资源,他们能够购买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医疗保健等,更加容易获取社会资源,而低薪阶层则很难改变社会地位,也影响他们接受更好教育的机会和获得更好职位的可能性。
权力分层权力分层指的是社会中由于某种特殊的地位、职务、身份而具有的优势地位。
中国的权力分层主要是由于官员、企业家和知识精英等不同群体的地位差异而产生,以及政治体制决定的不同群体对权力掌握的程度不同,都会造成权力分层。
在中国,政治对社会发展具有相当的干预和控制作用。
高层权力的掌握往往会影响下面的资源分配。
这表现在政治精英群体更容易获得聚集精力、金钱、知识、劳动力等社会资源的机会,这就形成了政治阶层。
如企业家的群体,他们往往可以通过利用自身的财富和社会资源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治决策,形成企业家阶层。
地位分层地位分层是指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地位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阶层的教育、人际关系、社会经验等方面。
中国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和对策研究
![中国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和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e217277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13.png)
中国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和对策研究近年来,中国在经济、科技、教育、环境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然而,中国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人口老龄化、环境问题以及社会不平等现象。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需要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以确保可持续发展并实现未来的目标。
在经济方面,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中国面临着经济增长放缓、产能过剩和消费不足等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和加强消费驱动型增长。
同时,中国还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为中国的发展创造新的机遇。
在科技方面,中国已成为全球创新的重要力量。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鼓励创新。
中国的互联网、人工智能和5G技术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为了推动创新,中国还建立了一批国家级创新中心和科技园区,并加强了与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
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并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以推动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
中国在教育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基础教育的普及化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然而,中国的教育体制仍面临一些问题,如教育质量不均衡、课业负担过重和创新教育不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推动教育改革、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支持和加强职业教育的发展。
未来,中国将进一步加强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环境问题是中国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快速城市化导致了严重的污染问题。
为了解决环境问题,中国政府已实施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如减少污染排放、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此外,中国还加大了对环境治理的投入,并加强了与国际社会的合作。
未来,中国将进一步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并推动绿色发展,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社会不平等问题是中国发展面临的另一个挑战。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政治现象解析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政治现象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c929345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ee.png)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政治现象解析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它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政治现象的演变和解析。
一、国家危机与民族觉醒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标志着中国的国家危机进一步加剧。
日本侵略者的入侵让中国陷入了深重的困境,国土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人民生活陷入困苦。
然而,正是在这个危机之中,中国民众逐渐觉醒,开始意识到保卫国家的重要性。
从抵制日货到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中国社会逐渐形成了抗日统一战线,民族觉醒的火种燃起。
二、政治动荡与社会变革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政治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动荡。
国民政府的无能和腐败暴露无遗,各种政治势力开始崛起。
共产党、国民党、军阀等各方势力在中国社会中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同时,社会变革也在这个时期加速进行。
农民起义、工人运动等社会运动层出不穷,中国社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三、文化复兴与思想解放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开始出现了一股强烈的文化复兴的潮流。
在这个时期,许多文化人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弊端,并寻求新的思想和艺术表达方式。
鲁迅、胡适等一批文化名人的作品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他们的思想解放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活力。
四、社会分化与阶级斗争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分化现象进一步加剧。
城乡差距、阶级差距的扩大,使得社会中的阶级斗争日益激烈。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与农民工人的矛盾不断加深,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也逐渐增多。
这种社会分化与阶级斗争的现象,为中国的革命运动提供了土壤。
五、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九一八事变不仅是中国社会政治现象的转折点,也是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变化。
日本侵略者的行动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成为了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同时,中国的抗日战争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援助。
国际关系的变化对中国的社会政治现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政治现象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
中国近代历史中的社会现象分析
![中国近代历史中的社会现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13f00ab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7d.png)
中国近代历史中的社会现象分析第一章中国近代历史的背景中国近代历史是指从19世纪末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许多重要事件和变革,如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国共内战等,这些事件的发生对中国的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问题是农民贫困、分裂和外国侵略。
同时,由于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国家财政建设失衡,加上内外交加大量的分割矛盾,加之国内严格的阶级体系,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和异化现象。
下面将逐一分析和探讨这些社会现象。
第二章洋务运动的兴起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要的科技运动。
它开始于1860年代末期,并持续到19世纪末期。
这场运动的目的是要推进科技进步,使中国能够在国际上取得更高的竞争力。
然而,这场运动最终没有能够达到其预期的效果。
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可能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体系还不够成熟和稳定,加上洋务运动受到了王云华、李鸿章等人的压制和反对,致使洋务运动的结果不如预期。
第三章戊戌变法的兴起戊戌变法,是中国晚清时期一场改革运动。
它始于1898年,持续不到一年,被光绪帝及其保皇派领导的保守派拒绝提案堵截。
这场变法旨在推进政治和社会改革,以解决中国面临的严重问题。
然而,由于政治上的反对和内部的争斗,这场变法并没有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功。
尽管戊戌变法遭到挫败,但是它对中国的近代史留下了很深的影响,为后来的变革运动提供了参考。
第四章北洋政府的成立北洋政府成立于1912年,是中华民国的临时政府。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同时也标志着各个省份和各个派系之间的合作。
然而,由于该政府缺乏决心和执政能力,以及其面对的外国干涉和国内官僚腐败,致使国家没有能够实现和谐稳定,无法消除各种社会矛盾。
第五章签订不平等条约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中国遭受了很多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这些条约的签订付出了非常高的代价,造成了中国对外政策的耻辱和无份。
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分析
![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9a4582caf45b307e87197dc.png)
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与提高,中国人民的建设事业取得空前的成就。
但是,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是不均衡的,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城市农村的经济、文化差异较大,在社会改革转型过程中,社会现象较复杂,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挑战与问题。
我们遇到哪些问题?我想围绕几个突出问题进行分析。
社会问题在各时代反映的内容各不相同,我个人觉得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是:人口问题、生态环境问题、腐败问题。
人口问题是全球性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是当代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
虽然它在不同国家的具体表现各异,但其实质主要表现为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失调,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增长而出现人口过剩。
以中国为例,当前社会生活和发展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无一不直接地或间接地与巨大的人口压力相联系。
首先,人口压力使社会在提供现有人口生活条件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
突出表现为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需品短缺。
其次,人口压力造成消费与积累比例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降低等。
强大的人口压力,城市工业的飞速发展,农村乡镇企业的迅猛崛起,引发了我国严重的生态平衡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
它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重大障碍。
预测未来社会问题的主要矛盾将集中到生态环境上。
如不及早解决,它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甚至是全球性的、毁灭性的破坏。
可持续增长受到资源、能耗和环境的严重制约。
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万元GDP的总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另外,污染物排放总量长期居高不下,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一些流域、城市的水和大气污染十分严重,部分地区的生态破坏程度还在加剧。
有关测算结果显示,这些年来我国因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每年都在2800亿元以上。
中国社会贫富分化的现象
![中国社会贫富分化的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d522d461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52.png)
中国社会贫富分化的现象一、贫富分化的现状1. 收入差距数据体现- 基尼系数是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
在中国,基尼系数在近年来虽然有所波动,但总体处于较高水平。
例如,部分年份基尼系数超过0.4这一国际警戒线。
这表明居民收入差距较大,贫富分化现象较为明显。
- 在城乡之间,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远高于农村居民。
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例,城市家庭的收入可能是农村家庭收入的数倍。
而且这种差距在不同地区之间也有体现,东部发达地区的居民收入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
2. 财富占有差距- 在财富方面,少数高收入群体占有大量的财富。
例如房地产市场中,富人群体可能拥有多套房产,而一些低收入群体可能面临住房困难。
从金融资产角度看,高收入群体在银行存款、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的拥有量上占据绝对优势,低收入群体的金融资产非常有限。
二、贫富分化的原因1. 区域发展不平衡- 从地理和历史因素看,东部沿海地区由于交通便利、对外交流早等因素,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
例如深圳,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而中西部地区受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限制,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不同地区居民收入和财富的差距。
- 政策倾斜也是区域不平衡的一个原因。
早期国家为了推动沿海地区快速发展,在税收、贸易等政策上给予了较多优惠,使得沿海地区的企业发展迅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而中西部地区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这样的政策优势。
2. 教育水平差异- 教育是影响个人收入的重要因素。
高学历人群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
在城市,教育资源丰富,人们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更多。
例如北京、上海等地有众多的重点高校和优质中小学,培养出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能够进入高薪行业。
而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学生接受教育的质量相对较低,在就业市场上往往只能从事一些低薪工作,从而加剧了贫富分化。
3. 产业结构因素- 不同产业的利润水平和工资待遇差异很大。
当代中国社会形势分析(悲观论纲)
![当代中国社会形势分析(悲观论纲)](https://img.taocdn.com/s3/m/ed7eb7264b35eefdc8d333b7.png)
四、阶层格局
同20年前比,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剖析这些变化,对探讨今后的发展有其极为重要的意义。
按照不同的价值取向,可以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作如下区分:权力阶层、业主阶层、雇工阶层、农民阶层和知识阶层。只有认清、适应并合理引导这些阶层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特征,才能提出切合国情的发展方略,才能求得中国的发展。对此,笔者已有另文专析(见“当代中国社会阶层格局及其价值取向),基本结论是:
6)尊卑意识、等级意识淡化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得到加强;
7)人治意识淡化了,法制意识得到加强;
8)求稳定、保安宁意识淡化了,对社会调整改革和社会环境变化的承受能力得到加强;
9)集体意识在某些方面淡化了,自我意识得到加强,并向二者结合的趋向发展;
10)官本位意识淡化了,金钱本位意识却有所加强;
5、监督机制脆弱
如果权力持有者没有足够高的精神素质(尤其是道德素质),那么,没有约束和监督的权力几乎必然地会走向邪恶;这一点在那些权力比较集中、公权发挥范围广阔的社会,更是如此。目前的中国政治中,由于官员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已经基本上荡然全无,过去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利益牵引和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也已苍白无力,然而,外在的监督机制并没有及时建立起来:一是人民代表大会和民主党派的作用依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二是舆论监督没有得到有效加强;三是司法司纪系统薄弱。所有这些因素的存在,使社会监督机制弱化,社会运行的秩序和社会行为无法得到有效地监督,那些不择手段、不靠正当劳动追逐个人最大利益的非常行为就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4、决策执行机制薄弱
价值认同机制失灵(使上下同心度下降)、中央权威跌落以及社会监督纠偏机制的弱化,使当代决策执行机制受到严重削弱。有此,我们便常在社会现实中看到这样的情况:有不少政策要求,尽管上级三令五申,可到了下面却总见不到足够的成效----“令箭”往往变成“鸡毛”,多少严格的规定和完善的制度,都被淹没在基层的汪洋大海之中。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现象及影响因素研究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现象及影响因素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3e21159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85.png)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现象及影响因素研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同时也带来了社会分层现象的加剧,这些现象具有复杂的原因与影响,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社会分层现象的基本特点社会分层现象是指一个社会中人们在经济、文化、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化现象。
在中国,社会分层主要表现为“三高一低”现象,即高收入、高学历、高职业地位和低社会地位。
第一种分层现象即“高收入”现象,主要表现为富人越来越富,而贫穷人越来越难以立足,这种现象体现在人们的工资、社会福利等方面。
例如,在许多大城市资本热白热化的情况下,高薪的白领随处可见,而劳动阶层的收入却相对偏低,差距日渐扩大。
第二种分层现象即“高学历”现象,主要表现为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之间的差距。
是教育资源的不平均分配导致了这种现象,城市的教育资本更加充裕,有更多的高水平学校、更好的教育设施,这意味着城市居民相对受到更好的教育,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
第三种分层现象即“高职业地位”现象,主要表现为个人职业在劳动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在社会分层中的职业地位也就不同。
在中国,执政党和政府的权力极大,拥有国家资源的企业家、高管以及背景好、能力强的人士可以获得更高的职业地位。
第四种分层现象即“低社会地位”现象,主要指与社会地位有关的诸多问题。
这种现象表现出在国际、国内、身份认证等多种领域,这些因素的互相影响导致不同人所占据的社会地位不同。
二、影响社会分层的因素1. 教育资源的分配差异在当今中国的社会分层中,受教育程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衡,如城市和农村、高校和普通学校之间的差异,将直接导致受教育程度不同的群体之间的分层现象。
2. 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政府制定和实施的政策,无论是分配新能源产业发展机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老年人福利的保障等,都会直接影响到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
政策缺乏公平性和社会正义感,就会加剧分层现象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现象及分析始终坚持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永远高举马列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社会现象及分析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剥削,被压迫人民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即灵魂。
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要求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不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死的教条;既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又不能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而盲目崇拜某些资产阶级哲学和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既然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干部分,所以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才能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
坚持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坚持的结果,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历史经验证明,真正坚强的马克思主义者,往往是在革命低潮和逆境中成长起来的。
革命低潮和逆境困扰人,也磨砺人。
历史向人们敞开大门,谁能在改造客观世界中,不断认识世界,揭示历史规律,谁就能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在革命高潮中,群众热情高涨,前进路上伴随着的是顺利和胜利。
此时,马克思主义常常成为一种时髦,各阶级,各阶层的人物或为革命胜利所激动,或想通过革命达到个人的什么目的,因而革命队伍中常常鱼目混珠,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假马克思主义者,甚至修正主义者。
当前,世界局势极其复杂,资本主义相对和平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消费水平还没有超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尚未出现无产阶级革命势头,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侵略日渐猖狂。
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土崩瓦解,特别像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正经历着坎坷之路,防西化,防资化,防修正主义,防和平演变,防腐朽变质,已到了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程度。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要记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正确分析形势,做既清醒又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为实现无产阶级伟大历史使命过程中,在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这一宏伟理想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中国社会的经济状况1,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贫富差距的大小,是衡量一个社会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准。
古今中外,任何一次朝代的更替,任何一次社会的变革,无不是由于贫富差距的加大而造成的。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既有社会生产力的客观因素,也有执政者的主观因素。
过大的贫富差距最终会激化阶级矛盾。
在现阶段的中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资本的积累日渐集中。
资本的持有者通过剩余价值的剥削积累,将资本不断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中,使资本更加的集中。
如此的循环,使资本持有者的人数日渐减少,但资本的持有总量却不断增多。
这样的结果,必将是贫富差距不断增大,最终将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和新的无产阶级,进而产生新的阶级矛盾。
这是马克思在光辉巨著《资本论》中早已阐明的真理!如果贫富差距不断增大,那么就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背离了邓小平理论中关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的初衷,背离的中共中央十六大中提出的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直以来,中央通过税收来控制分化的加大,但资本家们把账算的很清,没有利润的事,他们绝不会去做。
所以税收只能减缓分化的速度,而无法从根本上转变这一趋势。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这就引入到下一个问题。
2,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社会制度。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邓小平也讲:“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方式并存。
”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完全的公有制和完全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是无法促进劳动者的积极性,是无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的,所以这种极端的做法,不符合唯物主义辩证法中事物两面性的观点,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
那么为什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呢?这就是事物的另一面了,不以公有制为主体,就容易造成生产资料私有化的集中,进而产生新的阶级矛盾。
是不是以公有制为主体,这是一个原则问题,是关系到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
但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事物,也就是说暂时还不能完全实现公有制,所以要实事求是的分析问题,灵活解决问题,就要允许多种经济方式并存,这是策略问题。
总之,既要讲原则,也要讲策略。
在现阶段,一味的,盲目的追求总体经济的发展,使得私有制一步步吞食国有资产。
在农村,非法占有农民耕地,使农民流离失所,无处安身。
在国有企业中打着改革的旗号进行改组,工人大批下岗,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这其中,腐败分子和资本家大捞特捞,成为了新的官僚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特别是将国民的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这两件对中国未来具有深远影响的大事不顾。
实行了教育和医疗的产业化,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荡然无存。
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和医疗暴露在赤裸裸的资本主义金钱关系和剥削制度之下。
工薪阶层无力支付高额学费和医疗费,而私有学校和医院的资本家们又惟利是图。
贫困失学,无钱看病的现象比比皆是。
有人讲这是合法的。
对,是合法的。
但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家利用各种手段剥削工人也是合法的,难道我们也回认同吗?这从本质上讲,根本不是合法不合法的问题,而是阶级立场问题,是社会制度问题。
小结邓小平精辟的指出: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有两条: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地位;二是共同富裕,不能出现贫富两极分化。
而我们面临的问题,恰恰是这两个问题。
我们讲马克思列宁主义,讲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为了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啊!但对资产阶级剥削压迫,投机倒把的本性报有幻想,一味只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社会制度的根源,是极其危险的啊!减小贫富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达到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进而消灭资产阶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这个过程中,绝对不能放松对右倾思想的警惕,防止修正主义,防止资产阶级自由化,防止资本主义化,防止和平演变,是关系到亡党亡国的大问题。
二中国社会的文化状况中国社会的文化状况,已日渐倒退。
一切腐朽的,落后的,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色彩的文化大行其道。
封建主义的,资产阶级的文化日渐盛行。
这些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是潜移默化的,是十分危险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凶杀,色情,暴力的内容充斥于网络,图书,音像市场。
直接导致了人们思想的世俗化和低级趣味,进一步导致了杀人,抢劫,偷盗,娼妓,赌博,吸毒泛滥,犯罪率上升,给社会治安造成极大危害。
2,宣扬资产阶级文化信仰。
拜金主义,金钱至上,金钱万能,一味强调索取,不讲奉献,吹捧所谓资本家的成功学,讲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各种手段出版成书,冠之以企业管理之类的美名,引导人们争相成为以剥削他人为目的的资产阶级。
3,崇尚享乐,自私自利,极端个人主义。
以人权为幌子崇尚资产阶级自由化,强调个人,不注重集体。
追求安逸享乐的生活,只强调物质生活和男欢女爱,无使命感和责任感。
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党员干部中受这种思想影响极其严重。
我们党要永远保持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本色,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物质生活上和广大人民群众同甘共苦。
许多人民群众还不能实现温饱,广大党员干部有什么资格享乐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一个封建士大夫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共产党人呢?共产党万万不可沦落为官僚主义统治阶级。
4,对劳动人民感情冷漠,甚至鄙视。
“农民”已成了一句骂人的话,是土,落后,乡巴佬的代名词,农民已成了许多人鄙视的群体。
工人也成了“蓝领”,“工薪阶层”这样一些贬义词的名称。
无产阶级劳动人民地位空前底下。
5,爱国热情减退,民族凝聚力差,崇洋媚外,出国热,追逐“绿卡”。
6,道德品质低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沦丧。
7,老一辈的革命光荣传统的丢弃,认为是过时的。
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烈士,英雄模范人物的敬仰日渐冷淡。
8,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呆板,教条。
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爱国爱党爱人民的主旋律得不到弘扬。
对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了解不够,对中国现阶段的国情了解不足。
对当前我国面临的复杂国际形势认识不深,缺乏忧患意识。
9,教育普及程度低,贫困失学者较多。
国民总体文化素质较低。
小结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三点根本问题:1,广大的文艺工作者,究竟是以赚钱,出名为目的,还是以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为培养和教育好祖国的下一代——————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接班人为目的。
2,既然不是以赚钱,出名为目的,那么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要奏响时代的主旋律,弘扬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提倡科学的,理性的,振作的,高尚的先进文化,颂扬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的光辉成就,坚定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
3特别是要站在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英雄,是国家的主人,是最伟大,最光荣的劳动者。
文化这一块阵地,你不取占,敌人和反动派就会去占,其造成的严重危害和深远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是十分危险的。
帮助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关系到意识形态领域的大问题,是关系到亡党亡国的大问题。
总结综上,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永远高举马列主义伟大旗帜。
我们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一定要有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要有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决心。
如果没有这种意志和勇气,缺乏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美好的理想就会像五颜六色的肥皂泡一样迅速破灭。
我们经常看到,有不少人曾憧憬共产主义的美好理想,但由于缺乏长期的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有的在敌人面前屈服了,有的在困难面前退却了,有的在挫折面前动摇了,有的在失败面前灰心了;更有的在诱惑面前麻痹了,更有的在胜利面前昏头了。
而那些有伟大奋斗精神的同志,正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把奋斗看作最大的幸福,环境越艰险,任务越困难,为理想而奋斗的信念越坚定。
这种鲜明的对比告诉我们,奋斗精神对于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多么重要。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努力奋斗吧!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必然归宿,她一定要到来!她一定能胜利到来!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高校大学毕业生作为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毕业生难以找到好工作,已成为大学生、高校及家长共同的感受。
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就业难是不是国家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呢?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与分析(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2002年毕业生人数为145万人,2003年为212万人,2004年的毕业生达到了大学生就业的历史高峰,人数达到了280万人,比2003年净增了68万,增幅为32%,预计到2005年毕业生将达到340万人。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2002年7月份,全国待就业毕业生为50万人,2003年7月份达到7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