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今中国社会文化现象
浅谈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危机
浅谈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危机摘要: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处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双重背景下,正在经历着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向现代工业文明的伟大转型。
在这一转型期,社会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也带来了严重的文化危机,主要表现为意识形态危机、价值观危机、社会道德危机、生活方式危机和生态危机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不同程度地阻碍和延缓了我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因此,认真分析和有效化解这些危机,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顺利推进,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全球化;社会转型;文化危机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加速推进的时代,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积极参与全球化,实现现代化,是拥有13亿人口的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之路的理性选择。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当代中国社会也开始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全面转型。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不全是机遇,也有巨大的挑战。
正如吉登斯所描述的那样,“全球化并不以公平的方式发展,他所带来的结果也不全是良性的。
(1)P1-15全球化在为我国的发展创造着极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为我国的精神文化和生存条件带来了许多破坏性的后果,引起并加深了各种更为复杂的文化矛盾和危机,使我们的现代化进程总是在由意识形态、价值、社会道德、生活方式和生态危机等所引导的矛盾冲突中前行。
下面做个简要分析:一、社会转型期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危机伴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也成为必然,全球范围内超越国界、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文化冲突与整合随之而来,多元文化相互激荡,新思潮新观念不断涌现,使得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第一、消费主义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挑战。
英国学者汤林森指出:“资本主义文化的扩散,实质就是消费主义文化的张扬,而这样一种文化,会使所有文化体验都卷入到商品化的旋涡之中。
”(2)P6消费主义文化作为一种特定含义的生活方式就绝不仅仅是消费本身,而是一种价值观念,作为一种价值观念,以商品文化为核心的消费主义,已经构成了人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主宰着人们的生活,构成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实践领域和日常活动。
浅谈中国文化现状
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古老而又不断变化的文化历史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文化爱好者前来深入了解。
中国的文化传统一直在不断发展,充分发挥出文化本身的优势。
下面我将就中国文化的现状进行浅析。
首先,中国文化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
传统文化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里一直是中国的核心,在影响着社会生活,提供社会和政治的结构和基础。
不管是在文学、版画、音乐、绘画等艺术方面,还是宗教信仰、道德准则,传统文化都是中国的文化精髓。
在进行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里,中国的经济及文化发展迅速,许多新的文化元素应运而生,使中国文化有了全新的风貌,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其次,中国文化创新也受到外界文化影响越来越多。
随着中西方文化成功交融,不同的文化已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外来文化不仅教会了中国人如何与世界接轨,而且也激发了中国人的文化创新意识。
目前,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交融越来越多,中国人已经开始将西方文化元素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使中国文化更加富有表现力。
最后,中国文化也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当今的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融发展,思想意识的跨越和求同存异的文化融合,让更多的文化元素融入中国文化。
此外,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为中国文化做出更大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文化总体上是一种综合文化,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得到发展,保护和传播。
中国的文化传统受到世界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西方文化,引发出一系列新的文化发展趋势,形成了一种有趣、多样化的文化风貌。
中国文化一直是国际关系中一个重要因素,它深刻影响着不同国家之间的相处方式和国际间的文化理念,未来也将在影响着国内外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发挥新作用。
浅谈“传统文化热”现象
浅谈“传统文化热”现象文化,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
近年来,社会上掀起了“传统文化热”。
许多人穿汉服、祭祖先、讲国学、重视传统节日、历史剧热播……这一切现象,都在表明传统文化的热度大幅度上升。
当今社会,人们大都在学习欧美的先进知识与文化。
有意或是刻意的模仿,不知不觉间对中华传承五千年的文化有着一种鄙夷与抵触。
整个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个逐渐融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历史的过程,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又经历了文革等数次冲击,逐渐的走向了舞台的后面。
而如今“传统文化热”,是传统文化没有丧失生命力的证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养育的不仅仅人的肉体,更滋养人的精神和灵魂。
传播传统文化自然是好事。
这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根。
传播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这让我们时刻记得自己的故乡,也会为祖国的崛起而感到自豪。
传播传统文化,可以提升国家的实力。
古巴比伦原本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却因为国土的沦丧,这种文化也消失在了世界舞台上。
一种文化的存在,也是一个民族强大、国家强盛的强有力标志。
传播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的凝聚力……但这一切的传播都是有前提的。
一是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经过炎黄子孙五千余年的发展,一些观念已经不完全适用于当今社会。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论语》有言”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可悲的是,封建统治者最害怕这种人了,所以为了愚昧万民,封建统治者从来不说后半句,只是教导民众要有包容心,要以德报怨。
现在若还这样只说前半句,未免有些不妥。
但这并不是传统文化的缺陷。
回顾中国的历史,维持和平状态的时间绝对要比战乱长,所以,封建阶级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自然要去掉儒家学说中不利于自己和平统治的内容。
二是要尊重史实,不要过于商业化。
如今有的影视剧只为追求收视效果却不尊重历史,这很容易误导观众。
当然并不是反对娱乐大众的一面,但是这绝对不能叫做“传统文化”,绝对不能作为文化保留下来的。
这样,传统文化才能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真。
浅谈当下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论中国传统文化的
学术探讨
天 下
INSIGHT
浅谈当下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落与重建
文_康 婧
一、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古今中外,许 多专家和学者都曾致力于探究它的内涵。人类学之 父泰勒曾在他的著作《原始文化》中首次为文化下 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 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 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 他一切能力和习惯。”1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与特征 1、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在五千多年历史中发展和完善, 形成了儒释道三大文化系统。它既包括了广大劳动 人民的创造与历代圣哲学人的研究探索的成果,也 吸收了其它民族文化的精华。它源远流长,博大精 深,涵盖了自然、社会、人体自身、人类生活的方 方面面。 2、特征 1)延续性。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世界其他古老文明濒临消 亡,摇摇欲坠时,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 得以保存和延续。虽然在某些短暂的时期有过中断, 或在不同的时期有所改变,但大体上并未出现文化 断层。2)开放性与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 开放性和包容性是其能延续到现代社会的一个首要 前提。十六国时期五胡乱华,宋元时期契丹、女真 南下,乃至后来的蒙古、满清入关,历史上种种外 族的文化入侵都未造成传统文化的中断和消亡,反 而为中华文化所征服、吸收、和同化,为中华文化 增添了新的生命力。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与其包 容性是分不开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吸收并包外族 文化,更融合与发展了外域文化。从印度传入的佛 教文化成为了儒释道的三大系统之一,便是最好的 例证。3)双面性。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具有模糊 性与多义性。传统文化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不 能一概而论。在历史和社会的优胜劣汰中,中国传 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在社会 发展中不断创造、筛选、传播下来的符合人类精神 文明和时代发展特征的文化得以流传。相反,不符 合时代发展,浅陋庸俗的糟粕则被社会所淘汰。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失落 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但仅从其延续性 来看,它好的一部分是远远超过流毒的。然而,中 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已然式微,是一个不争的 事实。
浅谈社会不文明现象分析论文
浅谈社会不文明现象分析论文中国虽然是礼仪之邦,但社会的不文明的现象却时常出现,严重时还会引发冲突。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社会不文明现象论文,供大家参考。
社会不文明现象论文篇一:《浅谈当今社会的不文明行为》【摘要】当今社会不文明行为仍普遍存在且形式日趋多样,正视并正确处理这些纷繁复杂的不文明行为已迫在眉睫。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前进,我们的道德素养也本应与时俱进,然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却不得不面对道德滑坡的挑战。
为了能使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我们就应当努力共建文明之家与和谐社会。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不文明行为;措施一、当今社会不文明行为的表现(一)个人的不文明行为个人的不文明行为主要分两种情况:仪容、服饰的不得体和言谈、举止的不得当。
年轻人盲目追求个性、追求自我,几乎忽视了自己性别该有的特征;其次是衣着暴露、衣不得体,在公众场合男士光着膀子、穿着拖鞋,女士则性感十足,自己舒适的同时却忘了路人的感受。
言谈、举止的不得当在现实生活中更为多见,语言粗俗、随地吐痰、打电话大声影响他人、任意践踏草坪、随意涂写乱画等,这些行为也屡见不鲜。
站立时倚靠墙壁、抖动双腿甚至将脚踩在墙面上,留下足印;入座后跷二郎腿、抖腿抖脚、随意脱鞋,可谓站无站相、坐无坐相;当众搔头皮、掏耳朵、抠鼻孔、咬指甲、摆弄手指等行为虽不影响他人,但也使自己良好的个人形象大打折扣。
(二)邻里、家庭的不文明行为爱国爱家是中华民族基本价值观之一,父慈子孝、弟兄恭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庭既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社会文明的基本单元。
而在当今社会却存在儿女只顾工作,忽视父母,对父母只有经济赡养很少打电话嘘寒问暖,更少回家探望;夫妻之间不能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体谅,时有矛盾发生甚至恶语中伤对方;兄妹之间争功邀宠,一旦涉及财务问题更是互不相让,争得你死我活,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家庭内部安定团结。
邻里相处也存在诸多不文明行为,大声喧哗或发出其他噪音,尤其是在休息时间,严重影响左邻右舍的日常生活;当邻居遇到困难时,不仅不伸出援助之手,反而在一旁幸灾乐祸看笑话;借邻居的东西不能及时归还,占为己有;邻里之间发生矛盾纠纷时也不能主动承担,反之勃�相向、互不相让。
浅谈中国社会文化现象打印
浅谈中国社会文化现象在当今的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我们有目共睹的。
它使我国在世界的地位提高了,使我们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
但是,在经济如此高速的发展之下,社会文化的发展却得不到相应的重视。
每一个不同的时代都会孕育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在这些社会文化的环境下也必定会导致许多社会文化现象的产生。
在这些社会文化的环境下也必定会导致许多社会文化现象的产生。
在大力倡在大力倡导“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小插曲,导致了在某些情况下人性出现扭曲,这正在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向前发展。
况下人性出现扭曲,这正在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向前发展。
的确,现在的社会有很多很好的地方。
但是,人心却缺少了往日的安宁和淡定,社会缺少了往日的纯洁和圣明,社会缺少了往日的纯洁和圣明,人与人之间不再拥有亲切的感觉,人与人之间不再拥有亲切的感觉,人与人之间不再拥有亲切的感觉,更多的是更多的是以冷漠相待,再亲切的两人间也会存在一层“保护膜”的阻碍。
这就是当前的社会现实。
会现实。
时间回到时间回到6年前,南京一个叫彭宇的小伙子,南京一个叫彭宇的小伙子,好心扶起了一位摔倒在地好心扶起了一位摔倒在地的老太太,却被判处赔偿老太太4万多元。
法官“义正言辞”的反驳他的上诉:“既然她不是你撞倒的,你为什么要去扶她?你有病啊?”又如在2011年,2岁的小悦悦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和碾轧,之后将近7分钟内,还有一丝微弱呼吸的小悦悦孤零零的躺在路边,18个路人先后经过,但都没有施以援手,之后她又被一辆小型货车碾过。
可怜的小悦悦就这样无情的被抛弃了。
我们只能在那18个冷漠路人和2个无情司机的眼中看到“冷漠”二字。
一个人不扶,是道德败坏;一群人不扶,人不扶,是社会的悲哀。
是社会的悲哀。
是社会的悲哀。
我们必须问一下自己,我们必须问一下自己,我们必须问一下自己,你想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你想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是一个人人冷漠,是一个人人冷漠,见到老人摔倒不扶,见到老人摔倒不扶,见到老人摔倒不扶,见到孩子受伤不救的社会,见到孩子受伤不救的社会,见到孩子受伤不救的社会,还是一个人人还是一个人人负起责任,负起责任,热情施以援手的社会?要知道,热情施以援手的社会?要知道,热情施以援手的社会?要知道,每个人都曾经是孩子,每个人都曾经是孩子,每个人都曾经是孩子,也会拥有自己也会拥有自己的孩子,的孩子,而且每个人都会变老,而且每个人都会变老,而且每个人都会变老,你可以选择冷漠,你可以选择冷漠,你可以选择冷漠,拒绝用自己的举手之劳对处于拒绝用自己的举手之劳对处于困难中的人施以援手,但你无法保证自己不会成为困境中的主角。
浅谈文化与文化研究
浅谈文化与文化研究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和交流的基础,同时也是人们认知世界和塑造世界的重要手段。
文化是多维度的,包括语言、信仰、价值观、习俗、艺术等多个方面,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和交融。
文化研究是对文化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学科领域,它关注文化的多层次和多维度的特征。
文化研究主要包括文化理论、文化史、文化人类学、文化经济学等分支,它们以不同的视角和方法研究文化现象。
在文化研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文化的传承和变迁。
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和历史背景,它们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代代相传。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文化也不断在发展中改变和演变。
文化的变迁不仅是因为外部环境的改变,也与内部要素的互动有关。
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都会对文化产生影响。
只有深入研究文化的传承和变迁,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当今社会中的文化现象。
另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是文化的多样性和交融。
世界上存在着众多不同的文化,它们以其独特的方式诠释人类社会。
文化的多样性不仅是世界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之一。
文化的交融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和交流。
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
文化的交融既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有助于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
文化的多样性和交融是文化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
文化研究也关注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
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文化的传播和创新对社会发展和政治变革有深远影响。
政治、经济的变革也必然会对文化生态产生影响。
文化研究不仅要关注文化内部的变迁和演化,还要深入研究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等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文化及其研究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
通过深入研究文化的传承和变迁、多样性和交融以及与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今社会的文化现象。
文化研究有助于推动文化发展、保护文化多样性,也有助于促进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当代社会思潮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文化的角度浅谈
参考文献 [ 1 】龚 书铎 . 文化 “ 怪杰” 辜鸿铭——序 书评 ,近代
史研 究 , 1 9 9 4( 4 ) : 2 7 1 - 2 7 4 .
【 2 】辜 鸿铭 . 中国人 的精神 f M】 . 李晨 曦译 . 上 海 :三联
书店 , 2 0 1 0( 1 ).
化 的 认 识 与 了解 ,消 解 了对 中国 人 的 误会 和 偏 见 。
南 出版 社 , 1 9 9 6 .
[ 8 】辜鸿铭 . 中国人 的精 神 [ M] . 黄兴 涛译 . 桂林 : 广 西
师 范大学出版社 , 2 0 0 1 .
[ 9 ] 史敏 . 解析辜 鸿铭保 守主义思想的独特性 卟 北京 工
业大 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2 0 0 9( 1 O) ,4 5 — 4 9 . [ 1 O ] 黄兴 涛 . 文化怪 杰辜 鸿铭 [ M】 . 北京 : 中华 书局 , 1 9 9 5 . 【 1 1 】 吴景明 . 寻求文化融合的 “ 挞西扬 中”卟 中南民族 大学 学报 ( 人文社会科 学版 ) , 2 0 1 1( 1 ) ,1 7 0 — 1 7 4 . [ 1 2 ]史敏 . 辜鸿铭保 守主义思想的中西文化 构成解析 Ⅱ ] . 重庆社会 科学 , 2 0 0 8 ,8 4 — 8 6 . 【 1 3 ]武 筑 生 . 小议 辜 鸿铭 的辫 子 . 云 南教 育 学 院 学 报 , 1 9 9 5( 2 ), 2 5 - 2 7 . [ 1 4 ]萨摩 雄 次 . 辜 鸿铭论 集 [ M】 .日本 :英 国教 育 协
【 3 】辜 鸿铭 . 辜 鸿铭 文集上 卷 . 黄 兴 涛译 . 海口: 海
南 出版社 . 1 9 9 6 .
浅谈新时期中国文艺现状以及发展方向
浅谈新时期中国文艺现状以及发展方向内容摘要:中国文艺,指中国的文学艺术,涵盖了中国的各种文化和艺术,如文学、建筑、民间艺术、饮食、服饰、影视等等。
凝聚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传承。
是经过作家艺术家情象思维(用情感和形象进行思维)熔成观念形态的审美意象,再经过艺术载体的物质传达铸成审美艺象的艺术灵魂。
本文从我国新时期文艺现状、文艺的社会价值以及新时期中国需要新的一次文艺复新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中国文艺社会价值文艺复兴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艺现状近两年来, 文艺理论界就文艺学的现状、危机和出路等问题展开了严肃、有益的学科反思, 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 但有些看法也值得商榷。
这里仅就涉及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艺学现状基本估价的三种看法:一、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艺学走的是“全盘西化”之路吗?二、20世纪80年代我国文艺学的“主导范式”仅仅是“审美自律论”吗?三、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艺学在走下坡路吗?新世纪中国文艺理论走过的百年历程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汲取、融合中国古代文论理论资源并进行现代转换的历程, 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借鉴和吸收现代西方文艺理论并与中国文论传统相融合的历程, 也是伴随着民族命运的沉浮而艰难探索、曲折前进的历程。
经过百年的发展、革新、积累、创造, 中国文艺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逐渐形成了一个不同于20世纪末之前可概括为“古典文论”传统的一个现代新传统。
这个现代新传统, 尤其在20世纪最后20多年即新时期以来获得了多元的、全方位的大发展, 它的异于古典传统之“新”, 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尽管在这一过程中走过一些弯路, 尽管这一新传统本身也还需要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但不可否认的是,新时期以来文艺学所取得的诸多成果本。
第一, “文革”以后二十多年来, 我国的文艺理论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所达到的理论水平, 不仅远远超越了“文革”十年和新中国以来十七年, 而且也超越了20世纪前半期的几十年, 对此应当给予足够的估计和充分的肯定# 第二, 从80年代到90年代, 我国文艺学不存在所谓前高后低、在走下坡路的情况, 而是呈总体上升、稳步发展的态势。
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
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篇一: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当今社会,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利用”和平与发展”这一战略发展机遇期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世界竞争力。
软实力对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都是重要的参照。
一直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军事建设等各项国家“硬实力”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和发展。
而国家“软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相对缓慢。
受重视程度低,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
文化看做是“软实力”最重要的来源之一,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文化是一种可以和政治、军事相提并论的,可以对国家的政策和发展起巨大作用的因素. 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中国虽然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
但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还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
因此我国虽是文化大国,但却不是文化强国。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广大博深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然而,随着各国思想和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交流和竞争,我们看美国好莱坞的电影、韩国的电视剧,日本的动漫,吃肯德基、麦当劳,穿NIKE、adidas可是走出中国,世界上其他的国家是否也接受我们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又或者是所谓的”中国大片”呢?相比于国外文化的强大攻势,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却显得有些底气不足.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仍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我们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
但这也不是完全的否定了中国在提高软实力方面的一切努力.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21年的上海世博会都为我国在宣传本国文化上打开了新的窗口,这两次盛会都在世界上掀起了一阵”中国文化热”.为推动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而最近几年,我国也逐渐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传统文化热,表现为国学热、读经热等,孔子学院办到了国外。
浅谈中国社会现状对中国人的影响
由于打击犯罪的不力,在邪恶事件面前国人大多不敢站出来,振臂一呼,组织大家与坏人坏事做斗争,却往往选择了妥协和退缩。虽然我国的司法工作者在打击犯罪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我认为目前打击犯罪的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究其原因,一是与现在刑事、民事犯罪呈迅速上升的态势相比,司法力量的增长是呈相对慢势的。二是司法领域的腐败也是很严重的,这也造成了打击犯罪不力的局面。三是法律体系的建设尚在完善之中,现在的法律还存在一些空白点,亟需完善。对于一些特殊的案件,有些时候仍然是无法可依。现行法律对于某些犯罪的打击力度还是比较小的,一些人在看到犯罪代价相对较小后,几经权衡,还是选择了铤而走险。对犯罪打击不力的结果是,邪气抬头,正气低头。有些时候,人们也想伸出正义之手,与邪恶抗争,可是对恶势力的恐惧又使人们选择了放弃。一退一进,此消彼涨,好人的退缩进一步助长了坏人的猖狂。
浅谈中国社会现状对中国人的影响
江河
Hale Waihona Puke 作为社会的人,不同社会形态必然对人有不同的影响,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阶段也会对人有不同的影响,所以抛开社会谈人是孤立的、片面的、不可取的。我国的社会现状对国人的影响是多方位的、深远的、在变动的,本文拟对变化中的中国社会对国民的影响做个浅显的议论。
国人正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我觉得目前国民的生存压力是很大的,对农民而言,大部分人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面对不断上涨的物价,微薄的收入只能维持他们拮据的生活。俗话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他们连自己的肚子都填不饱,哪里还有服务社会的思想呢?对于城市里的人来说,虽然工资水平比农民要高些,但是他们却要承受难以承受的高房价和城市的高消费。另外,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都不得不去承担子女的读书、找工作和成家的巨额费用。看了以上所述几条,就可以知晓现在大部分国人的生存压力有多大了。所以,面对巨大的生存压力,国人只能是先顾自己了,对于社会和他人则实在是无暇顾及了。
浅谈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文化与亚文化
浅谈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作者:周春丽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20期摘要: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但相比主流文化,人们对亚文化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或存在一定的偏见。
本文通过对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特点、性质、表现形式进行比较,纠正人们的一些错误理解。
关键词:亚文化;主流文化;偏见;当代中国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163-02改革开放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方针指引下,我国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丰衣足食才能谈文化,跟随经济建设的步伐,人们对文化建设及对文化研究的热情也与日俱增。
党的十八大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并重,并明确提出文化建设的内容和目标,可见,“文化”这一概念已从抽象的词汇具体化,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但长久以来,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主流文化占社会文化的主导地位,处于边缘地位的非主流文化——亚文化或次文化(subculture)并非被大众所普遍接受,人们对亚文化存在误解甚至排斥的情绪。
其实,相比主流文化,亚文化有其独特的性质、特点及表现形式,而这些特征帮助人们更好地去了解社会亚文化这一现象。
一、主流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文化所谓主流文化(mainstream culture),一般是指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是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流文化具有不言自明的权威性和流行性,主要是依靠传播媒介的垄断、价值观念的主导和消费市场的控制等方式实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文化领域走向开放、包容和多样,逐渐形成自足的发展规律和内在机制(卢衍鹏2012)。
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该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哲学、道德伦理规范、政治规范、审美情趣等的总和。
它从整体上规定着社会的精神生活,体现着时代的主导思想,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庞德英2012)。
浅谈文化(文化是什么)
浅谈文化文化是一种把人类社会的价值观、思想观念、审美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准则等历史积累的结果被概括为一种人类社会学习取得的结果。
文化是一种文明的产品,是人类思想可以改变和调节现存社会和自然现象的社会性载体,它涵盖了人类社会中各种现象,包括多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文化是一种智慧,具有包容性。
它可以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思想,通过对对方文化的了解和尊重,彼此之间可以建立良好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文化是一种行为,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它渗透到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意识形态上的变化。
文化是一种多元性,它可以使人们蜕变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从而使社会保持多样性,从而形成多元文化的多种文化,增强文化的多样性,从而形成多元文化的多维度版本,使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在学习中相互碰撞,彼此上受益。
文化是一种融合,它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融合各种文化元素,使不同的文化有机的巧妙的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环境,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主动选择和更多的探索。
文化也可以让人们在思想上得到拓展,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还可以拓展人们的想象范围,从而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
文化是一种发展,它不仅可以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世界,更好地掌握当代的技术和科学,也可以推动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军事、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发展。
总之,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社会力量,它可以提高和拓宽人们的思想视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和情趣,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念,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只要我们能够珍惜文化,尊重文化,认识文化,发掘文化,学习文化,并正确理解文化,就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播,使优秀文化延续和弘扬,使每一个文化产业发展得更加健康、充满活力。
浅谈两种文化——群众文化与大众文化
浅谈两种文化——群众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由特定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所形成的一切精神文明的生产成果。
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文化也表现出了多样性,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本文将重点讨论群众文化与大众文化这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对它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比较。
群众文化是指在特定社会群体中形成和传播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现象。
它源自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是广大群众在生产、生活、娱乐等方面自发形成的一种文化表现。
群众文化不受特定的阶层、地域或文化水平的限制,它是真实、朴实、生动的,能够反映普通人的精神需求和审美情趣。
群众文化具有一种浓厚的本土气息,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和文化底蕴,因而在不同的地区和群体之间表现出了极大的差异性。
它的传播方式多样,可以通过口头传承、民歌、民间传统、民间舞蹈等形式传扬国家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传统的延续与表现。
群众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不仅丰富了国家的文化底蕴,也加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精神凝聚力。
而大众文化则是指以商品形式生产和传播的文化产品,它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兴起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
大众文化主要受商业和市场的影响,其目的在于获取利润和赢得受众。
大众文化具有规模大、普及面广、标准化和市场化的特点,它可以迅速传播到全球范围内,形成跨文化的流行现象。
大众文化中所包含的内容通常是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剧、明星、时尚、消费品等,这些产品经常被商业化加工,以快餐式的方式供给受众。
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大众媒体,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其宣传方式大多是单向的,也就是说,受众在接受大众文化产品时,很少有机会对其进行选择和反馈。
由于大众文化的商业属性,它往往是走向流行、迅速扩散的,但也面临着过度商业化、同质化的问题。
在比较群众文化与大众文化时,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
首先是在文化产品的生产环节上,群众文化往往是由人民群众参与生产的,它是源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创造力,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本土气息。
浅谈大众文化
浅谈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根植于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广泛的传播范围和深刻的影响力,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共同的文化形态,被视为现代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大众文化中,人们不再是局限在传统的文化中,而是正在逐渐融入到全球化的多元文化中。
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简要探讨大众文化的特点及其意义。
一、大众文化的多元特性在大众文化中,涉及到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多样化的,体现了现代社会面临多元化的文化发展趋势。
比如,在大众文化中,电影、音乐、体育、电视、网络、游戏、动漫等文化形式正在逐渐崛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变迁而不断深化、扩展。
二、大众文化的普及意义大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是推动文化进步和推进民主化、平等化的重要力量。
通过大众文化的传播,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借鉴各个地域不同的文化,从而推动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与此同时,大众文化的传播也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让更多的人们感受到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气息,丰富个人和社会的文化生活。
三、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倾向大众文化中的商业化是其发展的双刃剑,一方面使得大众文化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扩大了文化的受众和影响面;另一方面,却导致文化逐渐走向以商业化盈利为主的歧途,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文化的本质和社会责任,甚至存在一些低俗、媚俗、萎靡不振的文化形态。
随着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趋势,大众文化也正逐步朝着多元主义方向发展。
在大众文化中,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发掘价值,将其融入到新型文化中,从而打破单一文化的桎梏,促进文化多元发展。
总之,大众文化是一个充满变化和活力的文化现象,它从传统文化发展而来,也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成为文化多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我们需要在推动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同时,注重文化保护和传承,防止大众文化走向单一、低俗、泛滥的歧途,保障并促进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泛娱乐化对社会焦虑感的影响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泛娱乐化对社会焦虑感的影响新媒体环境下的泛娱乐化是当今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可以轻松获取海量的娱乐信息,如视频、音乐、游戏等。
这种泛娱乐化现象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对社会焦虑感的影响。
本文将从新媒体环境下泛娱乐化的定义、社会焦虑感的概念以及泛娱乐化对社会焦虑感的影响三个方面来展开讨论。
我们来了解一下泛娱乐化的定义。
泛娱乐化指的是娱乐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再是一种特殊的娱乐行为,而是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
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获取各种娱乐内容,这种泛娱乐化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种主流文化现象。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社会焦虑感的概念。
社会焦虑感指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各种问题和压力时所产生的一种不安和恐惧情绪。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压力,比如工作竞争、生活压力、社会关系等,这些都会导致人们产生焦虑感。
在新媒体环境下,泛娱乐化对社会焦虑感有着明显的影响。
泛娱乐化加剧了人们的消费焦虑。
在新媒体时代,各种各样的娱乐产品不断涌现,人们容易产生一种对娱乐产品的过度追求和消费。
他们为了获取更多的娱乐内容,常常会不断花费金钱和时间,这种过度的消费行为会导致人们产生消费焦虑,担心自己无法跟上娱乐产品的更新速度,从而加重了社会的整体焦虑感。
泛娱乐化也加剧了人们的自我焦虑感。
新媒体环境下,人们往往会把自己的生活与他人在社交媒体上所展示的生活进行比较,容易产生自我否定和焦虑情绪。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常常会看到别人展示的阳光明媚的生活,这会导致一些人产生对自己生活的不满和焦虑感,觉得自己的生活并不如他人那样美好,从而带来自我焦虑感。
泛娱乐化也加剧了人们的社交焦虑感。
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常常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来进行社交交流,但是这种虚拟的社交并不能满足人们内心的真正需求。
相反,过度依赖虚拟社交反而会削弱人们的真实社交能力,导致人们在现实社交中感到焦虑和不适。
浅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浅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容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根源与灵魂。
中国在发展先进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道路上艰难探索前行,现已取得辉煌的成绩。
但为提高综合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仍需更长远的规划和努力,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远大目标。
关键词:先进文化综合国力战略机遇科学发展观中华民族创造了五千年的灿烂中国文化,历史悠久而源远流长。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渐渐衰弱,几代中国人为振兴中国文化上下求索,然而尽数照搬西方文化和复兴古代文化主义都不适合发展中的新中国。
经过艰难的探索阶段,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发展先进文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程。
在中国共产党的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对文化认识的规律不断深化。
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主席反对单纯的军事路线,强调政治、军事与文化的统一。
在民主革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许多著作中,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观点,强调建设无产阶级文化思想。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在领导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创造性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党对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
这些重要思想指明了文化建设的方向。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建设和谐社会。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所拥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宝库,巨大的潜在文化优势,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难以匹敌的。
然而,传统文化资源的优势并不能自然地转化为现实的文化优势。
由于经济实力和科技发展水平和文化传播手段的落后,由于文化传播思想理念的陈旧和经营管理经验的缺乏,也由于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和文化管理体制尚未完善等问题的制约,更由于我们文化经营和文化创新力度的不足,我国如此丰厚而独特的文化资源远远没有得到有效开发,我们巨大的文化优势至今未能由潜在变成现实。
浅谈新时期群众文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视觉 、 感官享受到快乐 、 富、 丰 刺激 、 消遣 的感 受 ; 电视机 的普 的包容上 。几乎所有在西方 出现过的群众 文化形式都在中国 及 、网络信息的发展 ,使人的感性经验受到 了强烈 的图像 冲 出现过 。 把国外 的群众文化作 为 自己的重要文化资源 , 是中国 群众文化发展上的一个重要特征。 击: 流行歌 曲把个别化 、 个体化 的情感体验变成 了光盘 、 磁带 后。 带动起广泛 的意义上 的社会心理的互 动。在 城市 , 人们工 第 二. 中国传统 民间文化在新时期 的转型 、 重建 、 发展 , 是
一 、
改 革开放后 。中国群众文化取得 了较快的发展 ,面貌焕然一 大众生 活的内容 。使之成 为新时期中国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 新。各种文化形态竞相进发 , 文化消费水平 日益提 高 , 文化需 部分 。 中国人非 常喜欢 的小品 、 如 相声等。 求 日趋多元等。 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呈 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 主 4 群 众 文化 具 有 兼 容 性 .
百 家论 坛
对州
浅谈新 时期群 众文化 的特 点和发展趋势
张黎 明
山东省邹平县文化体育和旅 游事业发展局 2 6 0 5 20 摘要 :群 众文化这一古老的社会历 史文化现象几乎贯 穿 基 点 。 掘和利用 民族文化资源 , 用民族语言和风格 , 发 采 反映 了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 史。 渗透于各个时代 、 各个民族的生活 现代 中华 民族的生存生 活实践 。随着中国大众 对文化意义追 西方群众文化队中国人 的诱惑力逐步衰退 , 中国人 生产活动之 中。 不同时期群众文化具有 不同的特征和作 用, 本 求 的升华 。 文分析 了新时期我 国群众文化的新特点和发展 趋势。 所 渴望 的是反映 自身生 活实践的文化。 一方面 , 中国群众文化 作 品重视在 民族文化中挖掘大量的优秀内容加以改造 ,使之 关 键 词 : 时期 , 众 文化 , 新 群 特征 , 展 发
以国乐复兴浅谈当今社会国朝热现象
文/吴媛媛以国乐复兴浅谈当今社会国朝热现象内容摘要 国潮热不仅是经济领域的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如果说在消费者的需求下出现了国潮热,而国潮热的出现则进一步塑造了消费者的文化追求,提高了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在国潮热的背景下,国乐复兴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越来越多的国乐大师在国际舞台上进行表演,呈现出我国国乐的壮观与优美,更好的发扬我国国乐。
不管是主流媒体、线下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在国乐复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研究主要通过国乐复兴的探讨来反应国潮热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 国乐复兴;国潮热;文化自信近年来国潮热现象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呈现,不仅出现在经济消费领域,同时也出现在文化消费领域。
如果说在消费者的需求下出现了国潮热,而国潮热的出现则进一步塑造了消费者的文化追求,提高了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在国潮热的背景下,国乐复兴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越来越多的国乐大师在国际舞台上进行表演,呈现出我国国乐的壮观与优美,更好地发扬我国国乐。
不管是主流媒体、线下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在国乐复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研究通过国乐复兴来更好地分析国潮热现象背后的文化自信。
1 国乐复兴的现状分析现如今,各大媒体在国乐复兴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下文将主要从主流媒体、线下媒体以及新媒体的角度进行具体分析:1.1 主流媒体主流媒体关于国乐复兴的传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国乐大典》,这是2018年广东卫视播出的一档节目,这一节目的出现弥补了以往国乐电视节目的空白。
这一节目的主题就是宣扬国乐,节目的主要形式为竞技演出,节目的主要特点是通过民族乐团来进行国乐的演奏,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广国乐。
自从节目播出后,不管是收视率还是口碑都很好。
在新一季节目中更加明显地突出了国乐的主题,同时也从乐团、乐器和乐曲三个方面更加地凸显国家和民族地特点。
首先,乐团民族化。
在国乐传播过程中,民族乐团是主要代言人。
民族乐团不仅要完成国乐的创作、演绎,同时也需要进行国乐的传承和推广,通过乐团的演奏国乐才能够产生活力,才能够成为有生命的乐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者是思想道德的滑坡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里不讲诚信、不顾责任、不凭良心的人和事屡见不鲜整个社会充斥着物欲横流、见利忘义等思想人们更是缺乏荣辱感、笃信潜规则道德底线一再失守。如近期社会上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从苏丹红到三氯氰胺从瘦肉精到染色馒头等关系到人民最基本吃饭的问题再到老人倒地无人敢扶冷漠人心的小悦悦事件等关系生命道德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赤裸裸的道德上的缺失一向崇向“礼义仁智信”的东方文明古国道德滑坡已经到了无以复加、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地步。
不仅是大人思想的物欲化小孩子和青少年也是深受当今社会畸形文化腐蚀。由于网络的普及缺乏辨别能力的小孩和青少年们被一股脑地灌输了不论好的还是坏的思想以被动的姿态过早地接受了他们不该接受的事情青少年原本该积极向上的信念不断被荼毒腐蚀。“非主流”“空虚”“颓废”“寂寞”等一系列的名词不断的出现成为火爆名词。近几年来超级女生、梦想中国等大型选秀活动造出了众多的星级人物。这在中学、大学里掀起了滔天的巨浪冲击着校园引得不少学生试图放弃学业去参加选秀活动。“吃苦耐劳”的时代精神已经渐渐被遗忘了人们越来越渴望一夜暴富。当今的青少年亦是如此怕吃苦怕努力宁愿麻木也不选奋斗让自己沉迷于网游网络小说、玄幻小说韩剧中逃避生活。
首先是人们思想的物欲化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时万万不能的。为了追求物质上的满足人们秉着金钱至上的原则不断地打破着自己的原则违背自己的信念甚至出卖自己的灵魂。这年头教授摇唇鼓为了赚钱明星卖弄风骚一系列的“门”事件发生为了钱新闻捕风捉影随意夸大引人们关注为了赚钱。这已经成了一个张口闭口就是钱的社会。“财产纠葛”“拜金女”“分手费”等专有名词不断地出现感情成为了利用的工具。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免不了与钱扯上关系。
Hale Waihona Puke 反思我们学生自己我们学习的真正目的又是什么呢局限在大学四年里我们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是为了不挂科就这么简单。毕业之后我们学习的目的就变成了找到一份工资高、待遇好的工作也是那么的现实。总之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那可怜的学分和找到一个我们以后生活的工具——工作。从文学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关系看我们学习是为了以后生活的更好这并没有错文学都有功利性何况是充满七情六欲的人呢错的是“人心”人心缺少了往日的安宁和淡定错的是“社会”社会缺少了往日的纯洁和圣明。社会变得越来越物质和污浊人心变得越来越浮躁和利益这就是当前的社会现实。
当前中国的文化已经是不是一种现象是一种乱象了。救赎文化道德势在必行时不待我只愿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浅谈当今中国社会文化现象
、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文化也不断地得到了丰富和升华。在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的当代文化中我们能看到时代进步的脚步也能感受到社会现实的残酷和悲凉。平心而论我认为中国的发展速度在当代社会的确无人能及就连超级强国也只能望而却步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由于我们过分追求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也使得我们的文化发展有些许的畸形。
我们不要只把“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挂在嘴上而要把中国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和道德内化为我们的气质和灵魂这样才不枉为一个中国人。当代社会的文化现象纷繁复杂再加上媒体的炒作和利益的推动文化的功利性、利益性和工具性越来越突出。毋庸置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流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的腐朽和低俗的文化只是这大潮流的一个或几个插曲但这一个或几个插曲并不能忽视相反我们要100%的重视否则会因小失大颠覆整个社会主义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