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对《人生》中高加林形象塑造的影响
论《人生》中的高加林形象
论《人生》中的高加林形象作者:姬仙姑来源:《新一代》2014年第02期摘要:《人生》中的高加林,一个有热情和远大理想追求的青年,在苦苦挣扎努力地走出一条迥异于父辈的人生道路,为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潜意识的传统乡村文化和现代文化教育,使他在人生的道路上饱受摧折和痛苦。
虽竭力拼搏,却因社会环境的制约和自己对人生定位的失误及对纯真爱情的背叛,使他最终以悲剧告终。
他的经历代表了当代许多农村青年,由于社会环境的制约,现实的无情以及青年人贫寒的出身等使他们走向城市的道路非常艰难。
关键词:人生;农村青年;奋斗之路;艰难一、高加林的形象分析《人生》中男主人公高加林是路遥在错综复杂的城乡交叉地带中塑造的典型人物,他有着农民朴素传统的品格和美德,在城市、非城市、农村、非农村所构成的庞大的“城乡立交桥”中演绎着他的悲喜人生并因其在城市诱惑和乡村固守之间的矛盾徘徊而颇具典型性,也有不甘于现状而渴望得到社会更广阔的大舞台施展自己人生抱负的野心。
1.事业上的奋斗者他在当学生时的刻苦以及他在卖馍时因为嫌丢人而躲在图书馆看书足以看出他是个爱学习爱思考的人,但最能表现他的事业心的还是在他当了记者之后的那次洪灾报道,是最让读者感动的。
2.爱情上的背叛者他和刘巧珍的爱情,是在他理想破灭,心灰意冷的时候开始的,是他一时冲动的结果。
爱使他对土地也重新唤起了一种深厚的感情,爱是治疗苦闷、孤独的良方。
他从巧珍那里享受到了温柔和体贴,百依百顺和无私奉献,高加林眷恋上了她,而他却没有付出多少。
他们的爱情不是真正意义上由双方感情在某一时刻的神奇遇合而达到的心与心的交流,而是在他落难时需要的一种安慰、一种依靠的情感。
他对巧珍的爱又不是非常纯洁的,他们为了让村子里的水井干净些,决定两人骑车去城里买漂白粉的时候,他骄傲的想:“让一村满川的庄稼人看看吧!马和川里最俊的姑娘,著名的‘财神爷’刘立本的女儿,正像一只可爱的小羔羊一般,温顺的跟在他的身边。
《人生》主人公高加林的形象分析
《人生》主人公高加林的形象分析路遥在长篇小说《人生》中,成功塑造了一个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的形象。
高加林作为一个有知识的乡村青年,在改革开放初期所经历的沉浮起落,集中体现在了事业和爱情两个方面。
他的形象普遍存在,内涵却十分丰富,性格的矛盾和统一使人物更加鲜活、立体。
笔者试对高加林进行人物形象分析,并谈谈笔者对高加林的看法。
一、高加林的生活背景《人生》的故事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
由于农村政策的变化,个体经济有了大发展,赶集上会,买卖生意,已经重新成了庄稼人生活的重要内容。
小说中巧珍的父亲刘立本就是在这几年做生意,进而成为高家村首富的。
高加林生长在高家村,学习在省城,是农村户口。
和城市户口的同学不一样,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的他是不能留在城市的。
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给高加林所带来的影响,不仅是距离上的,还有心理上的。
“生活的变化使他们很快就隔开很远了,尽管他们相距只有十来里路,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已经是在两个世界了。
”(第三章)原本同窗多年的同学,城里的找到了工作,而他却被同村大队书记高民楼的儿子挤掉了民办教师工作。
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那样:“如果社会各方面的肌体是健康的,无疑会正确地引导这样的青年认识整个国家利益和个人前途的关系。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我国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期对于类似社会问题的解决。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当今的现实生活中有马占胜和高明楼这样的人。
他们为了个人的利益,有时毫不顾忌地给这些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人当头一棒,使他们对生活更加悲观;有时,还是出于个人目的,他们又一下子把这些人推到生活的顺风船上。
转眼时来运转,使得这些人在高兴的同时,也感到自己顺利得有点茫然。
”二、高加林的心理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中,高加林的心理难免产生变化。
去省城卖蒸馍却被同学看到时,由于内心的虚荣,他撒谎自己是去城南走亲戚。
高加林是好胜的。
面对走后门的高明楼一家时,他不甘于被“潜规则”压倒,他想要比高明楼他们活的更好:“一种强烈的心理上的报复情绪使他忍不住咬牙切齿。
路遥《人生》中的地域文化书写研究
路遥《人生》中的地域文化书写研究路遥的《人生》是一部充满了地域文化的小说,展现了中国乡村社会中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本文将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在小说中的书写手法和意义。
一、小说中地域文化的表现1.景物描写小说中充满了关于陕北乡村的描述,比如农村的山水风光,庄稼、草地、林间小道等等。
这些景物描写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形象地刻画出乡村生态,在地域文化的角度下,还相当程度地表现出陕北的山水画风格和自然风貌。
因此,景物描写在《人生》中不仅仅是表现出农民日常生活的一种手法,同样也是小说传达和表达陕北文化和历史的方式之一。
2.口语表达《人生》中武大和他的亲朋利用方言进行交流,方言是陕北地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纯正的陕北方言使小说具有了强烈的地方特色,同时,它也传递了陕北人民的情感和态度,将小说从一般意义上的书写提升到了对当地文化的展示。
3.文化节庆在小说的结尾部分,作者以中秋节的习俗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情感。
在陕北,中秋节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马大帅将其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他用中国古代传统的思想和价值观来解释那个辉煌的时代和追求和平和谐的民间大众的崇高理想。
这种文化节庆的叙述只能从身临其境的人那里得到特别深的感受,这里表现出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的内在优势。
二、地域文化表现的意义1. 小说的文化意义小说的文化意义体现在它所呈现出的地域文化。
小说中几乎所有的情节都与陕北文化有关,这种文化渗透到小说中的人物、历史、礼仪、道德与信仰中。
这种文化包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而在小说中得到了完整的呈现,它不仅是对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对全中国乡村文化的反思和塑造。
2. 强化地域认同小说中的陕北细节和情节,为读者呈现出了一个具体而又真实的陕北乡村,进而,传递出强烈的地域认同感。
读者在认识到这种情况的同时,也能重新审视自己。
3. 推广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推广在如今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
《人生》作为一部陕北题材的小说,深入而且广泛地表达了陕北文化的内涵和基本精神,同时也为陕北文化的推广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城乡交叉地带的“双面人”——对小说《人生》主人公高加林的重新审视
城乡交叉地带的“双面人”——对小说《人生》主人公高加林的重新审视摘要:路遥的小说《人生》问世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时至今日,这个形象以其独特而鲜明的个性成为社会转型时期徘徊在人生岔道口、具有二重矛盾性格的“双面人”艺术典型。
高加林的二重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城乡文化相互渗透的‘‘中间色”、传统现代相互融合的“混血儿”这两个方面。
他的这一“双面人”形象正是作者路遥这个“交叉地带*农村青年本色亲历性的反映,同时也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各种复杂关系和社会矛盾的投影- 关键词:路遥《人生》高加林交叉地带二重性格“双面人”中国新时期文学作品中,只有为数不多的人物形象为我们所熟知,其中又只有为数更少的人物形象引起评论界众说纷纭。
在“为数不多”的为评论界“众说纷纭”的人物中,就有路遥的小说《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
路遥将写作视角定位于“城乡交叉地带”这个当时不为人关注、被文学遗忘的角落,以与小说主人公几乎完全相同的本色“亲历性”,塑造了一个徘徊在人生岔路口,具有复杂性格内涵的农村知识青年形象。
《人生》的读者之所以记住了这个人物,评论界之所以很关注这个人物,是由于“这个人物形象是相当复杂的,在过去的文学作品中,我们还很少见到这样复杂的农村青年形象”。
时至今日,这个形象以其独特而鲜明的个性成为社会转型时期徘徊在人生岔道口,具有二重矛盾性格的“双面人”典型。
一、城市乡村相互渗透的“中间色”一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任何人都因受一定环境的制约而形成各自独特的性格。
“城乡交叉地带”是路遥于1981年在西安召开的“关于农村题材小说创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的核心概念,事实上也是路遥小说一个独特的核心意识。
他独创的“城乡交叉地带”,不单是地域空间上的交叉地带,更是社会经济文化的交叉地带,在这里集结着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冲突,也最终促成《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二重矛盾性格的形成。
作者在写作时,将高加林置身于“城市”与“农村”这两条人生道路之间,展现了一个土地背叛者失落的人生和苦痛的灵魂。
路遥《人生》中高加林的人物形象分析
路遥《人生》中高加林的人物形象分析一、本文概述《人生》是著名作家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首次发表于1982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
高加林这一角色,既是路遥笔下对于时代变革下个体命运的深刻反思,也是对于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冲突下人性的探索与描绘。
本文通过对高加林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旨在探讨他在社会转型期的挣扎与选择,以及这一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复杂人性与道德困境。
二、高加林的基本背景与性格特点高加林,路遥的《人生》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挣扎的复杂人物。
他出生于陕北高原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庭背景简单而朴素,这塑造了他性格中坚韧、务实的一面。
他深知土地对于农民的意义,也亲身体验过农活的艰辛,因此,他对农村生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然而,高加林并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农民。
他内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渴望能够摆脱土地的束缚,追求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这种渴望在他心中不断地激荡,形成了他性格中最为突出的特点:矛盾与挣扎。
一方面,他深知自己的根在农村,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另一方面,他又渴望能够逃离农村,追求更为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高加林的性格中还透露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他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和挫折,从未选择放弃,而是勇敢地面对,不断地尝试和探索。
这种精神使他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即使遭遇再大的困难,也能够坚持到底。
高加林还具备一种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
他善于观察社会现象,对人生有着独到的见解。
这种思考力和洞察力使他在面对人生的选择时,能够更为理性地分析利弊,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
高加林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挣扎的人物,他的性格中既有坚韧和务实的一面,又有渴望和追求的一面。
这种复杂的性格使他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探索,成为了一个充满魅力的角色。
三、高加林的人生选择与冲突在路遥的《人生》中,高加林的形象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人物。
浅析人生中高加林的人物形象
学士学位论文浅析《人生》中高加林的人物形象论文作者:指导教师:系别:中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提交论文日期:论文答辩日期:学位授予单位:目录摘要(宋体小四) (1)Abstract (1)一、引言 (2)二、高加林的形象特征 (2)(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2)(二)乡土的依恋及城市情结 (3)(三)悲剧的爱情 (4)三、产生高加林典型性的原因 (4)(一)作者亲身经历的影响 (4)(二)社会时代的影响 (5)(三)外国文学的影响 (6)(四)儒家文化的影响 (7)四、结语 (7)参考文献 (7)致谢 (9)浅析《人生》中高加林的人物形象摘要:在路遥的作品中有许多带有浓重乡土气息的人物形象,《人生》中的高加林就是其中一个,他既有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化心理和观念,高加林的人物特点影响着了千千万万的青年读者,高加林形象主要体现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乡土依恋和城市情结以及悲剧爱情等,其典型形象的产生主要受到了作者经历、时代环境、外国文学以及儒家文化的影响。
(楷体五号)关键词:高加林;人物形象;人生;爱情观An Analysis of Gao Jialin in LifeAbstact:Luyao created many characters with a strong local flavor ,Gao in the Life is one of them.Gao Jialin,the hero image,is meaningful and valuable.Which expresses the writer's cultural mind and viewpoint.This character has an great effect on myriads of young readers.This paper discussed Gao Jialin image features from his unremitting self-improvement spirit of struggling and local attachment and city plot two angle firstly.Then analysed the reason of Gao Jialin s tragic love from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 of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and two angle .(Times New Roman 12)Key words:Gao Jialin; characters; life; love view一、引言(宋体五号)路遥是广受人们喜爱的作家,他对社会有深刻的洞察和理解,对艺术方向有准确地把握,他的小说丰富了当代文坛,他所塑造的以高加林为代表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丰富了我国当代文学的人物,对我国小说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论《人生》中的选择和思考——以主人公高加林为例
论《人生》中的选择和思考
——以主人公高加林为例
写作思路:
《人生》这部小说,是作者路遥以窘境中的农村青年看人生的角度,主要通过刻画主人公高加林在人生路、情感路上的艰难抉择,以及作品中以日常生活的描绘与时代风云的相互交错、场景的鲜明勾勒同心理的细腻剖析相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展示了八十年代以高加林为代表的农村青年的跌宕一生以及其在人生境遇中的选择和思考。
因此小说以生活化的艺术画面,哲理化的人生内蕴,令人共鸣,启人思考,从而告诫我们要谨慎对待人生中的每一个选择,走好人生路。
提纲:
一、《人生》中高加林面对城市与乡村的两难选择
(一)生存的两难抉择
1、三起三落的城乡挣扎
2、青年奋斗者的形象(或不屈不挠的抗争)
3、欲望中漂泊,疏离后的回归
(二)情感的两难抉择
1、情感的依赖和寄托着——刘巧珍
2、心灵的契合者——黄亚萍
3、情感纠结后的得与失
二、《人生》中的思考
(一)对高加林城乡选择背后的思考
(二)对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三)对自我的反思
三、《人生》及高加林形象的时代意义
(一)“城乡交叉地带式”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对文学界的影响
(二)直面苦难的人生态度
(三)彰显的人文关怀。
《人生》中高加林悲剧命运浅析
。小说的
,高
加 林 失 去 了 一 切 ,孑然一
,
在 的黄土地上, 了 、
恨的泪水。 有事业上的
,又
10
有
的。
在 事 业 上 ,高 加 林 高 中 毕 业 后 在 县
城当了一名民办 ,虽然这份工作没
有 多 么 显 贵 ,但 却 十 分
这份工
作 , 不 要 参 加 繁 重 的 体 力 劳 动 ,又
有 时 间 继 续 学 习 ,对
的叔父严词拒
。
自作聪明,
明
的心思,
分 ,主 把高
加 排在县城当了一名通讯干事。
高加
起了希望, 分 力,
将的
入 到 工 作 中 。加 本
就具有文字方面的 ,很 便 在
这个领域
彩 ,成 了 县
的
明星。可命 运 似 乎 总 不 会 的 i
,在他自 梦 想 就 要 实 现 的 时 候 ,
“ 门”的事件被举报了,
的
所有 和 希 望 又 成 了 一 场 空 梦 。希 望 ,失望 就 。 又一
了黄土地,这一 真 的 一 无 所 有 了 。
在 命 运 的 捉 弄 下 ,高 加 林 所 抱 有 的 幻 想
和希望 破灭了。
高加 有过两
,先
生 意, 又 黄
入
。在 办
、一 个 人 失 意
的
高
时 , 不 一切
对 ,和 同 过 了 人 生 的 不
城 乡 交 叉 地 带 的 冲 突 、个 人 发 展 与 国 家
制度之间的 、爱情与远大前程之间
的冲突等客观原因。
关 键 词 :人 生 高 加 林 悲 剧 命 运
原
的 中 篇 小 说 《人 生 》 于
路遥小 说《人生》中高加林形象分析
人生奋斗路上的悲剧故事——路遥小说《人生》中高加林形象分析【摘要】路遥以其澎湃的激情专注于表现城乡交叉地带的人情事物,他的作品《人生》中的高加林,就生活在这样一个能呼吸到城市文明的空气,保留着古老、落户习俗的城镇郊区。
本文在了解《人生》一书创作的背景与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在简要掌握了对路遥小说《人生》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的情况下,通过对《人生》中高加林——一个祖祖辈辈都生活在黄土地,奋斗在黄土地,但却才华横溢,眼界开阔,向往农村以外的世界,一心想摆脱土地束缚的农村知识青年形象的分析,着重从主人公崎岖坎坷命运中体现的人生性格与悲剧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展现路遥作品特有的苍凉、悲壮的悲剧情结。
【关键词】路遥高加林悲剧社会人生性格悲剧性带着特有的黄土气息,从陕北高原向我们走来,这就是路遥。
路遥在其一生中给我们留下了为数不多却足以震撼人心的作品,他时刻关注着黄土地,关注着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淳朴善良的人们,路遥以其澎湃的激情与他们一起悲欢,一起思考,一起前进。
他所写的人多是像黄土地一样质朴善良而又多情自尊的人,他所讲的事多是像黄土地一样平凡而又普通的事,他所抒发的情也多是像黄土地一样炽热奔放而又辽远的情。
路遥正是以像信天游一样缠绵悠长而质朴的感情,在《平凡的世界》里,写出了《人生》,创造出了《惊心动魄的一幕》。
正如作者在他的自传里所说的“我的作品的题材范围,大都是我称之为‘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五光十色的世界。
”而他在这“交叉地带”中开掘积淀下来的文化记忆,让不同的人在这块相同的土地上演绎着不同的人生故事。
一、背景与主要内容:中华民族是一个苦难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管是朝代的更迭,还是天灾人祸,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农民都处在灾难旋涡的中心,最容易受到伤害。
路遥与共和国同龄,经历了新中国农村生活的风风雨雨,他在新、旧力量对比差异最大、矛盾最集中的“城乡交叉地带”把握中国农民面对社会转型时精神的痛苦与心理的挣扎。
路遥《人生》中高加林的悲剧色彩及其影响因素解析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路遥《人生》中高加林的悲剧色彩及其影响因素解析董晓莹 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摘 要:《人生》的悲剧命运都是以高加林为人物中心来描述的,在城乡差异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以一个向往城市生活追求理想的年轻人为代表并且种种失败的命运时,反之,高加林处于那样的社会环境下,造成失败是必然的结果。
本文将从高加林的事业、爱情方面来阐述路遥在《人生》中主人公的悲剧色彩,以及在很多社会环境中造成的因素分析。
关键词:人生;结果;悲剧色彩[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50-01引言:《人生》这部文学作品被发表于1982年,在改革开放时期,作者路遥带给我们很多有力量的作品。
这部文学作品是作者的成名作,在城乡差异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讲述了主人公高加林的事业以及爱情最终以失败告终的结局,他的结局令人反思,让我们开始去了解人生并对社会产生新的认知。
一、高加林的事业悲剧《人生》中的高加林是一个很复杂的角色,文中的他既表现出吃苦耐劳的品质,又带有年轻人身上所具有的自信与从容。
在大胆追求自己理想的同时,又表现出自卑、虚伪和软弱的一面,给人一种既可怜又可恨的感觉。
高加林本身是一个知识分子,有追求有理想的年轻人,有着强烈的上进心。
在他心中,他内心是渴望城市的生活;但是,由于自身的矛盾与农民之间的悲剧性矛盾,再加上社会历史制度的不完善,这些因素都让他彻底感受到现实的差距,这些在现实中存在的矛盾直接影响着主人公的悲惨结局[1]。
高加林的特殊遭遇表现出一种社会现状造成的悲剧,这一现状的范围虽然比较扩大化,但是在高加林的工作方向却实实在在地存在悲剧。
工作方面种种的失败并不是他不适合做这些工作,而是这中间参杂这许多的社会因素。
因此,他的人生在事业方面注定都是以悲剧收尾。
二、高加林的爱情悲剧1.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高加林在人生最落魄失意的时候遇到了刘巧珍的爱情,然而刘巧珍甘愿为了他不顾父母的打骂;为了他奋不顾身;为了他向传统的乡风挑战,这一切的一切让高加林为之感动,跟刘巧珍在一起是快乐的。
《人生》中高加林人物形象分析
《人生》中高加林人物的形象分析中文系09级汉语言文学师范2班学号:200914020224 姓名:陈美利高加林是路遥的改革小说《人生》中的主人公,是城乡交叉地带上努力奋斗的农村知识青年代表。
他既有作为农民的朴实,又有作为知识分子的上进。
在人生的道路上几经波折,真可谓是充满了戏剧化。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看一下。
一、新生的农民他是出生于农村,那里仍然处在刀耕火种的偏远地区。
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不懂知识。
作为农民的儿子,他继承了父辈吃苦耐劳的优良品德。
在需要他在土地上劳动的时候,他毫不吝啬自己的汗水,虽然开始的时候有点负气,但后来却是真心的投入了。
如《人生》中写到:“经过一段时间,他的手变得坚硬多了。
他并且学会了犁地和难度较大的锄地分苗……。
他锻炼着把当老师时养成的斟词酌句的说话习惯,变成地道的农民语言,……。
”但是,这些并不表明我们的主人公就心甘情愿做一个与老一辈农民一样的庄稼人。
他既厌倦农村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不甘做一个农民,又不满足于仅仅靠双手做土地的主人。
他盼望汽车,火车,飞机来到家乡,盼望现代物质文明所能提供的一切。
同时,他也不满足于乡村文化生活的贫乏,向往着五彩缤纷的现代文明。
高加林从闭塞落后的高加村考入县城中学,在那里,他展开了“对自己和社会的深入认识,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梦想。
”音乐、美术、小说乃至国际问题,都在他的探索范围之内。
在他的生活观念中,可以看出新时期文化教育的发展,新生活丰富多彩的画面在青年一代农民中掀起的波澜,他们已经有了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新需求,这正是推动他们去改造农村落后面貌必不可少的动力。
令人激动的是,高加林不仅对于新生活有美好的愿望,更透发出为实现新生活而奋斗的进取精神。
当他重新成为一个农民时,面对千年的生活陋习,他毅然在村里污秽的吃水井里撒下了漂白粉,搞了一场充满喜剧性的“卫生革命”。
即使在进入县城,人生如意的时候,他也不是安于享乐的庸人,而是以英雄般的献身精神,投入暴风雨中的抗灾第一线,这种进取精神与他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交汇在一起,无疑是当代农村社会中的一股宝贵的革命力量。
地域文化对《人生》中高加林形象塑造的影响
的梦想 考大学 落榜 了;当民办教 师又被 大队书记 高明楼 的儿子庸 才 三 星 给 替 换 了 ;在 马 战 胜 的 帮 助 下 成 为 县 通 讯 社 的 记 者 ,而 在 他 事 业 和 爱 情 春 风 得 意 ,准 备 离 开 这 里 和 黄 亚 萍 到 南 京 去 的 时候 却 又 被 打 回 了 农 村 的 时 候 ,高 加 林没有 退缩 、 屈服 , 反 而 表 现 出 了
一
从 高 加 林 身 上 , 我 们 不 难 感 受 到 这 种 生 命 抗 争 冲 动 所 展 现 的 悲 壮 美 ,这 是 黄 土 高 原 赋 予 他 的 种 生 命 力 。 他 在 生 活 的 困 境 中 追 求 着 自己 的理 想 ,但 生 活 的 道
一
感, 使他能超越平 时的 自已。” 口 J 1 这 就 是 陕 北 的 自然 环 境 给 予 高 加
一
一
的传 统文化精 神 ,即在 苦难 的磨 砺 中 坚 强 的追 求 理 想 的 人 生 。 正 如 英 国美 学 家 司 马 特 ( N . S m a n t ) 指 出: “ 如 果 苦 难 落 在 一 个 生 性 懦 弱 的人 头 上 , 他逆来顺 受 了苦难 , 那 就 是 真 正 的 悲 剧 ,哪 怕 表 现 出 来
作所为 , 冲击 着农村 的传统平 静 、 古 朴 的 生 活 方 式 ,表 现 了 对 现 实 生活欢 乐 的追 求和肯 定。憧憬 着
种 现 代 化 的 更 文 明 的 生 活 。 他 性 格 中 不 断进 取 的 因 素 ,使 他 有 种 冒险 精 神 ,但 是 他 又 保 持 着
一
个 人 的 思 想 意识 , 价值 观念 、 行 为 心 理 都 包 含 着 复 杂 的 历 史 文 化 的 积 淀 ,个 体 的行 为 或 多 或 少 或
浅析《人生》的现实意义——以高加林为代表的城市边缘人的现状
浅析 《人生 》的现实意义
以高加林 为代 表 的城市边缘人 的现状
解 红 霞
(山西林业职业技术 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0)
[摘 要 ] 《人 生 》以改革 时期 的 陕北 高原 为背景 ,着 重描 绘 了生在农村 的知识 青年 高加 林 对城 市的向往 ,并
因其 同时受 乡村 文化 与城 市文化 影响 ,导致其 性格 具有 冲 突性 。来到城 市的高加林 也 因为这种性 格冲 突难 以融入 城 市
背 景 ,但 反 观 当下 中国 ,与小 说 中所描 绘 的故 事 仍 有许 的钱 ,让 高 加林 用 。所 以这 时候 ,鼻 子 发 酸 的不是 巧珍
多异 曲同工之 处 。正 如作 品结尾作 者意 味深长 的一句 “并 而 是高 加林 。而 当黄 亚萍 指责 高 加林 与 巧 珍相 恋 是 自我
文化 冲突 。
无 形 的墙 。虽 然 有 张克 楠母 亲这 样 的市 井 小 民 ,但 无 论
高 加林 徘 徊 于 黄亚 萍 与刘 巧 珍 之 间 ,正 是 他性 格 上 是 亚 萍还 是 最后 向他 道歉 的张克 楠 ,都 无 法挽 留他 ,促
冲 突性 的最好 体 现 。在 高 加林 身 上 ,两 种不 同的 文化 激 使他 离开 的是 内心 的孤独 感与失 落感 。
自己不 同于农 民的身 份 ,他 向往 城 市 ,向往外 面 的世界 , 中 的 自卑 感 。
认 为那里 才有施 展 自己才华 的天地 。
烈 地碰 撞 着 ,这 也 加剧 了他 内心 的 矛 盾 冲突 。他 生长 在
农 村 ,这 是他 无 论 如何 无 法 抹去 的事 实 ,他 的根 还是 在
在 当今 社会 ,“凤 凰男 ”成 为许 多人茶 余饭 后 闲谈 的
游走在城乡之间的流浪汉——对《人生》中高加林的认识
记者 , 这不仅是一种 职业 , 更 重要的是一种有别 于农 民的身份 , 这种身份使他从外 在形式和 内在心理上都刻意地保 持与农 民的
距离 。从他上学离开土地开始 , 他就从精神上离开了土地 , 无论
没有认 真地在 土地上劳动过 , 但他是农 民的儿子 , 知道在这贫瘠 的山区当个农 民意味着什 么, 农民啊 ! 他们那全部伟大 的艰辛他 都 一清二楚 ! 他 虽然从来也没鄙视过任何一个农 民, 但他 自己从 来 都没有当农 民的精神准备 !不必 隐瞒 , 他 十几年拼命读 书 , 就
书, 想要改变 自己被人歧视的身份 。 无论是 民办教师还是县上 的
名民办教 师 , 可 以使他继续做着 三年前 的梦 , 本来他计划通过
考试 , 努力成为正式 的国家教师 , 可是 因为村支书高明楼让他 的
儿 子三星顶替 高加林 的教师 岗位 ,他所抱有的幻想和希望彻底
破 灭 了 。“ 他 将 不 得 不 像 父 亲 一 样 开 始 自己 的农 民生 涯 。 他 虽 然
会 的产物 , 是完全没有人生 自由, 是奴隶主 的私有财产。2 0世纪
8 0年代 的农 民怎么会是奴隶呢?妈妈几次对高加林 的态度可 以
看 出, 歧视农 民的思维定势 已经在城市蔓延 。“ 这种限制歧视 的 思维定势具有深刻的意识形 态背景 ,根本点在于对农 民权利 的
村姑娘发生这样的事 , 简 直 是 一 种 堕落 和消 沉 的表 现 ; 等 于 承 认
种说法 是奴隶 ) 。 ” 这是高加林在希望破灭后对 自身身份的追溯 ,
一
个农 民 的 儿子 不想 成 为 农 民 , 这 几乎 是所 有 农 民 的心 声 。 他 为
什么拒绝农 民身份呢?艰辛 、 贫穷 、 愚昧 、 落后 、 肮脏 ……这些都
陕北地域对路遥《人生》的影响
陕北地域对路遥《人生》的影响作者:冯娣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7期摘要:路遥作为一位陕北作家,他的长篇小说《人生》,是路遥对陕北文化的阐释。
陕北地域空间的封闭,是其地理位置所决定的,它几乎处于“隔绝”的状态。
这种“隔绝”使得黄土上的人们给予土地更多的情感,产生了根深蒂固的黄土情结。
在二者基础上与自然相呼应的色彩,以及天籁般的歌声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审美观。
通过三方面的分析,《人生》的内涵便展现出来。
关键词:陕北地域;《人生》作者简介:冯娣:女,土家族,贵州遵义人,现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7-0018-02路遥的作品几乎都写黄土高原养育下的人民,特别是那些平凡真实的平民。
路遥笔下的故事是生长在这片土地的人们熟悉地,更是身边发生的。
作品中显现出来的人性的光辉,超越了空间,超越了时间,散发着永恒的美。
1982年路遥发《人生》,小说围绕着两组“三角恋爱”而展开。
《人生》是陕北风土的注脚,从地域空间的封闭、深厚的土地情感、“美”的理解这三个方面,它用生活中的人、事向世人解释了熔铸到路遥生命里的“黄土文化”。
一、地域空间的封闭在地域范畴上,陕北显现出被“隔绝”的状态。
“它,不属于西北,不属于华北,但也并非就是塞外草原瀚海型和关中中原文化型的地理地貌。
它与光中虽然同属一个省,但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却迥然相异,它与塞外草原沙漠虽然毗连为邻,但在历史上却一直存在着经济和文化的鸿沟,它与晋西,宁东和甘东北虽然同属黄土高原,但却被东边的黄河,西边的泾河及其上游支流切割开来,经济和文化几乎处于绝缘的离异状态。
”[1]《人生》里的高家村也不例外。
路遥虽然没有直接用“隔绝”这样的词汇,但从他的描述中我们感受到一层“保护膜”始终笼罩在高家村的上空。
路遥想对读者展示的也是青年人内心形成的“墙壁”,它一方面和地域有关,一方面国家的制度也同样“横挡”在了城乡之间。
浅议《人生》高加林人物形象
路遥《人生》中地域文化特色
路遥《人生》中地域文化特色作者:常毓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4期摘; 要:路遥作为地地道道的陕北汉子,在他笔下始终以其所熟识的陕北黄土高坡为创作背景,作品中描绘了陕北农民的日常生活、地域民俗、特色方言等,笔下创作的作品所表现出陕北人民的内心真情实感,呈现给我们一副陕北黄土地文化风貌。
关键词:《人生》;陕北地域文化;精神风貌作者简介:常毓峰(1994-),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文学硕士,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4-0-01路遥出生在贫苦的陕北农民家庭,一生他都与黄土地有着深深地羁绊,自儿时读书起他就期望用文字将自己心中所想所感与他人分享。
《人生》中的高加林与路遥本人有着许多不谋而合的相似之处。
本文主要通过对《人生》文本细读,展现出陕北地区的地域文化和陕北人民的精神世界。
一、陕北地区地域文化路遥身为陕北黄土地之子,他深受乡土文化的影响,作品中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黄土地殷切的目光,时刻关注着陕北文化,作品中充满者浓重的陕北地域文化色彩。
路遥通过对陕北地区民俗风貌的描写,反映出陕北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使作品在审美内涵上更进一层。
(一)地域特色路遥在《人生》中呈现给我们一幅乡土画卷,一望无尽的黄土高坡,一孔孔排列整齐的窑洞,夕阳下袅袅云烟,周而复始的春种秋收,辛勤劳作的庄稼汉子,在其中表现出的更是他对陕北黄土地深沉的热爱之情。
路遥笔下的作品中的语言运用了许多陕北方言,这些独特的方言传达出特定的情感状态,独具陕北地域特色。
黄土地是路遥生于斯长于斯的精神家园,黄土地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路遥的笔下,他对于黄土地的强烈而真诚的爱随处可见。
窑洞是陕北地区人民特有的房屋形式,是地位象征的一张独特的名片。
窑洞作为陕北人民的精神洞穴,是陕北人民的精神港湾。
(二)风俗特色在作品中,路遥细致描写了巧珍和马拴举行婚礼的过程:娶亲仪式的开头首先在男方马店进行。
浅析《人生》高加林形象
1102026075 邱立雯从高加林的矛盾人格分析其命运的悲剧性摘要:《人生》是路遥上世纪80年代轰动文坛的一部著作,作品主要塑造了处于“城乡交叉地带”的农村青年高加林这一典型形象,展现了他个人奋斗的人生历程。
高加林的人生经历铸就了他矛盾的双重人格。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高加林的矛盾性分析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关键词:高加林双重人格悲剧命运路遥的《人生》这部小说成功塑造了高加林这一农村知识青年形象,展现了他的悲剧命运。
作品的男主人公高加林出身于农村,是一个地道的农民的儿子,高中毕业后,未能考上大学,回到乡里成为一名民办教师,但不久就被大队支书的儿子挤走回到家中当起农民。
在他心灰意冷之时,农村姑娘巧珍炽烈的爱情使他振作起来。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回到县城广播站工作,由于抵挡不住中学同学城市姑娘黄亚萍的追求,毅然断绝了与巧珍的爱情。
可不久组织上查明他是用不正当途径进城,于是被取消了他的工作,重又打发他回到农村。
而这时即将迁居南京的黄亚萍与之分手,之前抛弃的巧珍也早已嫁人。
失去一切重回黄土地的高加林最终流下了痛苦、悔恨的泪水。
作家路遥借黄亚萍之口道出了高加林的性格:“这个年轻人既像保尔.柯察金,又像于连.索黑尔,是具有自觉和盲动、英雄和懦夫、强者和弱者的两重性格的人物。
”高加林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高玉德是一个纯朴善良。
委曲求全的老农民。
高加林从来没有鄙视过任何农民,但他却也从来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
他不满农村落后的现实,不愿意沿袭父辈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辈子从黄土地刨食的古老的生活方式。
他渴望离开贫瘠落后的土地,到更为广阔的天地生活、发展。
他要从土地走出去,走进城市,从简单的劳作走向层次更高的精神价值的创造。
在他身上有一种强烈的力量,那就是富于理想,勇于进取,向往现代文明的城市生活。
当高加林从黄土高原那闭塞的小村子里考进县城高中后,新的现实、新的知识、新的生活都使他变得充实、愉快。
在学校里,他是学习干事,学习成绩总是班级最好的。
论电影《人生》的地域特色
论电影《人生》的地域特色摘要《人生》是当代著名作家路遥于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这部反映我国北方黄土高原农村和城市“交叉地带”青年人的生活、理想和追求的小说改拍成电影后,充分展示了大西北风土、人情、民俗等地域特色。
它的地域特色集中表现在:将黄土高原的自然之美和西部人们的善良质朴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人物感情的刻画上,符合黄土文化中传情达意的特点,粗犷而细腻;运用陕北民歌,使黄土气息扑面而来,突出时代及地域特征。
关键词电影《人生》地域特色《人生》是当代著名作家路遥于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它通过对我国北方黄土高原农村和城市“交叉地带”的青年人的生活、理想和追求的描写,深刻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特点和存在的矛盾。
小说塑造了高加林这样一个处于人生岔道口的农村知识青年的典型形象。
通过高加林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追求及失败的描写,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电影《人生》是根据路遥的同名小说改篇而成的,它拍出了大西北的风土、人性、民俗。
1984年3月,钟惦先生倡导“立足大西北。
开拓新型的‘西部片’”,他主张“在开发大西北的战斗生活中,开发大西北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堆积,传达大西北的雄风壮美,为大西北人造型立传”。
《人生》使“西部片”这一名称得以确立。
《人生》遵循现实主义的理论原则。
也为“西部片”带来了我国电影艺术现实主义的好传统。
它成功塑造了高加林这个农村知识青年的形象,也成功塑造了反映西部农村妇女命运的女性形象一刘巧珍。
《人生》给人一种真实而又自然流动的美。
对于“西部片”来说追求艺术的真实性和典型性,就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西部人民的理想、追求和生活境遇。
一电影《人生》中浓郁的地方色彩、民族风格、风土人情,将黄土高原的自然之美和西部人民的善良质朴表现得酣畅淋漓。
譬如,影片开始,运用大量的镜头表现漫无边际的黄土高原,表现在那干裂土地上劳作的庄稼汉的身影和夕阳西下牧羊老人赶着羊群的影象,再加上一首古老深沉的信天游声音:“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一下子将观众带到了历史悠远而又贫穷落后的黄土地上。
游走在城乡之间的流浪汉--对《人生》中高加林的认识
游走在城乡之间的流浪汉--对《人生》中高加林的认识
张蕊
【期刊名称】《陕西教育(高教)》
【年(卷),期】2015(000)010
【摘要】路遥《人生》主要讲述了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的人生变迁和爱情生活,作者通过描写高加林游走在农村和城市、现代和古朴的丰富复杂的心理活动,从精神流浪的角度探究城乡两极格局对农村知识青年的影响,表现农村知识青年积极融入城市时现实和理想之间的距离,并进而引发我们思考农村和城市、传统和现代、落后和文明、利他和利己等相互冲突却又并行发展的人生课题,这部作品折射出新一代农民在城市化过程中内心的苦楚,至今都是一个并不过时的时代命题。
【总页数】2页(P4-5)
【作者】张蕊
【作者单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走在人生路上——解读《人生》中高加林的人生悲剧 [J], 李丽锋
2.走在人生路上——解读《人生》中高加林的人生悲剧 [J], 李丽锋
3.论20世纪80年代青年农民的奋斗形象——以《人生》中的高加林、《浮躁》中的金狗为例 [J], 昌平
4.苦难生存中的悲剧人生——解读《人生》中高加林的悲剧人生 [J], 代柯洋
5.充满欲望与重归自我的人生——评《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 [J], 杨海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域文化对《人生》中高加林形象塑造的影响作者:雷欣来源:《文学教育》 2015年第9期雷欣内容摘要:路遥的创作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陕北特有的黄土地文化既影响了路遥的文化性格也影响了他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在他的成名作《人生》中,我们可以看出,陕北特有的地域文化深深影响了高加林形象的塑造。
陕北特有的文化环境,使高加林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黄土”情结。
关键词:地域文化路遥高加林陕北文化地域文化是悠久的民族文化在特定地域积淀下来的独特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的总和,这代表着一个地区民族的性格特质与心理遗传,有着鲜明的超阶级性和超时代性。
按照文化发生学理论:一个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心理都包含着复杂的历史文化的积淀,个体的行为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地体现着对其地域生活习俗包括远古文化的回应、再现。
[1]152因此,地域文化对于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加林是路遥倾心塑造的青年人形象,他风度潇洒,满身才能,性格倔强,勇于进取。
他苦于农村的落后,渴望“现代文明的风吹到这落后闭塞的地方”。
高加林用他的所作所为,冲击着农村的传统平静、古朴的生活方式,表现了对现实生活欢乐的追求和肯定。
憧憬着一种现代化的更文明的生活。
他性格中不断进取的因素,使他有一种冒险精神,但是他又保持着质朴和勤劳的传统美德,坚守着对平凡生活的信念,一直努力,从未想放弃。
本文主要来探讨陕北的地域文化对高加林形象塑造的影响。
一.自然环境——高加林活跃的生命力陕北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西部是陇东,宁夏东部为黄河,晋西大峡谷,北接毛乌素大沙漠和蒙古高原,处于黄土高原向蒙古草原过渡的地带。
再加上年降水量极少,居于中湿带半干旱气候类型。
因此,人们选择了适宜生存的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
长期的大规模的砍伐森林使这里日益荒漠化,形成了山荒岭秃,沟壑纵横的地表特征。
[2]25这种鲜明的陕北文化特征决定了路遥及其创作无法超越对现实生存苦难的关注。
生活的困顿使他形成了“内向忧郁的性格、倔强刚毅的气质,形成了吃苦耐劳的、自强不息的品格。
”[3]55小说《人生》中的高加林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陕北人。
他在面对人生中三个大曲折:怀着极大的梦想考大学落榜了;当民办教师又被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庸才三星给替换了;在马战胜的帮助下成为县通讯社的记者,而在他事业和爱情春风得意,准备离开这里和黄亚萍到南京去的时候却又被打回了农村的时候,高加林没有退缩、屈服,反而表现出了更加顽强的生命意志和生存毅力。
从高加林身上,我们不难感受到这种生命抗争冲动所展现的悲壮美,这是黄土高原赋予他的一种生命力。
他在生活的困境中追求着自己的理想,但生活的道路并没有因为他个人的努力而改变方向,他是人生旅程中自以为是的强者,但一连串的打击使原本对未来抱有美好幻想的他一度陷入低谷。
“身体沉重得像受了伤一般,眼睛茫然地望着窗外”痛苦,颓废,自暴自弃,这是每个人遇到困难时都可能有的一种状态。
他是一个青年,一个有知识、有理想的青年,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久久在他脑海中徘徊。
他没有听天由命,主动给叔父写信,看能不能在新疆帮他找工作。
[4]139同时我们看到了高加林身上呈现出来失败的颓唐与懦弱,这种情绪是弹簧,在情绪最低落以后,那种执着的进取的品性,不安于现状的力量在高加林的潜意识里不断壮大。
他在逆境中努力寻找一条能让自已获得新生的绳索。
这份坚韧与执着,勇敢与上进难能可贵。
他又保持着质朴和勤劳的美德,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在与黄土地抗争的一种外延的表现同时又保持着质朴和勤劳的美德。
高加林的意识中有着黄土地的传统文化精神,即在苦难的磨砺中坚强的追求理想的人生。
正如英国美学家司马特(N.Smant)指出:“如果苦难落在一个生性懦弱的人头上,他逆来顺受了苦难,那就是真正的悲剧,哪怕表现出来的仅仅是片刻的活力,激情和灵感,使他能超越平时的自已。
”[5]106这就是陕北的自然环境给予高加林与黄土地抗争,在困境中不断的追求理想和为理想而奋斗。
二.人文环境——高加林敢于向传统挑战陕北人很早就有一种属于自已的文化。
在陕北历史上,几乎每一次社会动荡、变迁,都为民族的交往、杂居提供了条件,也使不同的文化取长补短、重新组合。
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就是在陕北开始而向全国壮大的。
高加林就是一个典型的陕北青年,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这块地域文化熏陶下的缩影,敢于向传统挑战和大胆的追求爱情。
他没有向高家村的权威人物挑战,而是带着身上的鲜活与朝气扎根农村,着手对农村落后现状进行改革,向农村的传统挑战。
起初的烦躁和压抑似乎被这一“创举”的喜悦冲淡,然而随之而来的不解和埋怨,又使他陷入“沉重和痛苦”的沼泽。
面对无知的村民,他在心中苦苦呐喊:“现代文明的风啊,你什么时候才能吹到这落后闭塞的地方?”同时,他在鼓励巧珍刷牙,希望自已心爱的人能同自已一样,尽量缩短在他与巧珍身上所体现的城乡差异。
刘巧珍刷牙了。
这件事本来很平常,可一旦在她身上出现立刻在村子里传得风一股雨一股。
他就是这样狂热地搅动着古老而又平静的农村,应该说他身上的闪光点凝聚着时代色彩的因素,这样一种饱含着青春气息的活力,这样一种力求改变守旧状况的渴望,是闪烁着光彩和富于魅力的。
高加林是一个普通的却是才华横溢的乡村知识青年,在黄亚萍这个城市姑娘的眼里,这个英俊潇洒,才华横溢的青年有点像保尔·柯察金,又有点像《红与黑》中于连·索黑尔,姑娘是把高加林当英雄来崇拜的。
[6]126高加林的热情、浪漫,彰显了胡汉文化影响之下陕北文化的剽悍、勇敢、顽强。
他们的爱情就以挑战的姿态向古老的农村陈旧的传统习俗和传统道德进行了坚决的反击。
两个青年没有禁锢于传统的道德礼教中,而是互相敞开了纯洁的心扉,渴望一份真挚的爱情。
对高加林来说,他做出这个决定是对他所憎恨的农村道德观念和庸俗舆论的挑战;也是对傲气十足的“二能人”的打击和抱负!原本风平浪静,墨守陈规的村庄也被高加林的“无礼”和“放肆”扰乱了。
他和黄亚萍的恋爱生活完全是“现代”的。
他们穿着泳衣去城外的水潭里去游泳,游泳后带着墨镜在河边沙滩上晒太阳。
他们张扬的在小县城进行着完全西方式的恋爱,如果在高家村高加林是敢于挑战的,在这个小县城他也敢于向传统挑起了更大胆的挑战。
高加林是一股对落后、愚昧的冲击力量,那他的勇敢,坚定与不为人所理解的“放肆”一定是股力量的核心。
那种不畏舆论压力的信念也是陕北文化的粗犷豪放、剽悍勇敢的一种特定表现。
力求改变守旧状况的渴望,是闪烁着光彩和富于魅力的。
突出的个性气质和才华使高加林超越了传统,冲破落后的环境的束缚,这可能是胡汉文化影响陕北人所具有的一种深入骨髓的浪漫、叛逆、开放的精神气质。
三.文化环境——高加林挥之不去的“黄土”情结陕北大地是一个深伏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乡土情结和生命的沉重去感受生活。
路遥充分地表现出他对黄土地以及农民的深厚而复杂的思想感情,正如有论者指出:“在作品中,对黄土、对农民,他灌注的浓烈的情感和深沉的同情,构成了他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
这种浓烈的情感色调贯穿在他的几乎全部创作活动之中,是沸腾在他作品中的血液。
”[7]215路遥曾说:“《人生》以来,某些评论对我主要的责难是所谓‘回归土地’的问题。
说我有‘恋土情结’说我没有割断旧观念的脐带等等……首先应该弄清楚,是谁让高加林经历那么多折磨或自我折磨走了一个圆圈后不得不又回到起点?”[8]136高加林本来就是土地的儿子,他不情愿像父辈那样生于黄土,刨根于黄土,终老于黄土。
作品清楚地告诉我们:高加林不满足于农业生产状况的落后,不满足农村生活方式的平静闭塞,有追求新生活的进取心;他一方面痛苦于农村的落后,另一方面又缺乏改变它的信心。
他追求自我价值的倾向,他总想展翅高飞,到大城市去寻找自已理想的乐园。
他企图依靠个人奋斗去争取自已的前途,殊不知生他养他的大地母亲才是他力量最深厚的源泉。
高加林搅乱了许多人的生活,由于社会和个人复杂的原因,他又回到了偏僻的山村。
他想摆脱土地的束缚,改变个人的处境,寻求发展自已才智的生活条件。
在他短暂而又曲折的人生旅程中,时而梦幻变成现实,时而现实又化为幻想。
最后,终于认识到追求理想永远离不开生他养他支撑他的黄土地和它所滋养的家乡人民。
综上所述,陕北人的黄土情结可以追溯到中国遥远的过去,这种长期的对于土地无法动摇的情感依赖和把黄土地诗化、神化的宗教般虔诚的心理是陕北特有的。
他生长于这个有浓郁特色的文化氛围,那么他笔下塑造的人物也是这块土地的产物,离不开文化的熏陶,他的根扎在那厚重而又贫瘠的土地上,他的创作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是在陕北这个特定的自然和人文风貌。
陕北一方的水土对陕北儿女的哺育与栽培,不仅是对高加林的影响,他影响一代又一代在这块神奇的沃土之上生活的儿女们,陕北的地域文化也激励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热情。
参考文献[1]张瑞英.四川现代乡土小说的巴蜀文化渊源.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J]2007(10)152[2]郭蒙;赵学勇.试论陕西当代小说创作的地域文化特色[D][3]陈思广.理解路遥重读路遥文集[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9(5):55.[4]斯马特.悲剧(M)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06.[5]赵俊贤.中国当代小说史稿—人物形象系列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126.[6]李勇.路遥论(J).小说评论.1986(5):74[7]赵学勇.路遥的乡土情结.李建军;邢小利.路遥评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15.[8]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文集[M]第2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136(作者介绍:雷欣,陕西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