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_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强中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加强中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需要,中等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中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本文将对如何加强中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思考。
我们要注重调整优化中职教育的专业设置。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转型,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
我们应当加强对新兴产业和新兴职业的培养,培养适应现代技术和管理要求的中职学生。
还应注重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和技能,为企业提供有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劳动力。
我们应当加大对中职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
师资队伍的水平与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职教育的发展水平。
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提高中职教师的岗位吸引力,提高教师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增加中职教师的培养和引进的机会。
注重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我们需要加强中职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增强中职教育的实践性和职业适应性。
中职教育要紧密结合产业需求,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企业实践基地,提供学生实践机会。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了解企业的需求和要求,并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调整,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第四,我们要加强对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中职教育不仅仅是传授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还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实践教学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熟悉各类工具和设备的操作技能,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要加强中职教育的质量监测和评估体系建设。
中职教育的质量监测和评估是提高中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我们需要建立科学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对中职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并公开评估结果。
还要加强对学生就业质量和薪酬待遇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加强中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加强中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加强中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当今社会已经被广泛重视。
目前我国中职教育存在供给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为了加强中职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要优化中职教育的供给结构。
当前,中职教育普遍存在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单一化的问题,不同地区的中职学校往往开设相同甚至相似的专业,导致就业竞争激烈,就业率不高。
应该加强中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差异化,根据不同地区和行业需求,开设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增加学生就业的机会。
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实训的机会,使中职教育更加贴近实际需求。
要加强中职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中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教师队伍。
目前中职教育的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结构老化、师资不足等问题,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应该加大对中职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加大对中职教师的待遇和激励力度,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学生的发展。
要加强中职教育与产业的对接。
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应该加强中职教育与产业的紧密合作。
一方面,中职学校应该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推动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实践课程的开展,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实习岗位。
还应该加强中职教师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行业洞察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要加强中职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
中职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机制需要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需求。
一方面,要加强对中职教育的督导和评估,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机制,促进中职学校的内外部监督。
还应该加大中职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提高中职教育的地位和声誉,为中职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加强中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这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教师、企业等各方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优化供给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中职教育与产业的对接、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等多种措施的综合推进,才能够实现中职教育的全面发展和优质服务。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转型升级。
这种转型升级意味着新的产业需求和职业发展机会的出现,也对教育供给侧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成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之一。
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往往滞后于产业需求的变化。
传统的职业教育往往将学生培养成为特定岗位的“工人”,而现代产业则更加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工程师”。
因此,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其次,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需要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传统的教育供给侧往往是按照一定的课程和教材体系进行教学,很少与产业进行深入的对接和合作。
然而,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职业教育需要更加了解行业的实际需求,与企业合作开展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使学生能够真正了解产业的最新动态,并具备与之匹配的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还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传统的单一技能培养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因此,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需要将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作为重要的目标,引导学生掌握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适应多样化的就业需求,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同时,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资源,他们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能力,还需要了解产业的最新动态和需求,能够将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因此,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支持,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质量。
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还需要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和职业需求都在发生变化,因此,通过国际合作和交流,可以更好地了解全球产业的最新动态和趋势。
与此同时,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还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和理念,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职业教育供给侧
职业教育供给侧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就是指从职业教育供给侧入手,针对职业教育结构性问题推进的改革。
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可以加快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促进职业教育价值理性地回归,优化职业教育人才供给结构。
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路,以机制创新线为导向,激发职业教育的效率与活力;以理念变革为基础,实现职业教育价值理性地回归;以息化为抓手,实现职业教育精准供给。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日益重视。
职业教育的潜力正在被触发,职业教育的黄金机遇期已经来到,“职业人”大有可为。
首先,从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上来说,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已经真正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不可小觑。
其次,从国家的支持力度来说,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日益明显,自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来,职业教育经费逐年增长,职业教育在国家日益重视的情况下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此外,较之前而言,职业教育的地大大提高了。
“读职校没前途”刻板观念已经被打破,以前的学生要是给别人表明自己在职校读书,别人的语气和眼神里透出都是蔑视。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并扶持职业教育的改革。
尤其是如今在就业压力如此大的环境下,职校逐渐成为香饽饽,因为没有一技之长的人是很难立足于社会并且扎根的,上职校起码能学一门技术,增长自身的本领,但是,要想让职业教育“香起来”,解决家长们的担心,要做的就是提升专业含金量和师资实力。
要将要传授给学生的课程技术拿出来,花时间和精力与用人企业及行业协会开展研讨,看教的内容及毕业学生技能水平与企业需求的匹配程度,而不是闭门造车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培养不合格的学员,造成就业难。
对于教师,要以“双师型”为标准,教师不能只会教理论,还需储备丰富的实战经验,要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环节,言传身教,让学生将技术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更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拥有自我提升的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知识经济兴起将更加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国际知名职业培训中心展开合作都将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技术交融与相互进步将为我们成为人才资源强国提供支撑。
关于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思考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是指对职业教育供给端的,即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治理机制、提升办学水平等手段,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以下是我对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的几点思考。
首先,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需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规范。
政府应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推动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健全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加强职业教育管理和监督。
同时,政府还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职业教育供给主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推动多元化办学主体的竞争和合作,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
其次,在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成为重点。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素质要求高、技能操作性强、终身学习能力强等特点,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现代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中应该加大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有机融合,构建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第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需要注重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因此,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应该成为的重点。
一方面,学校应该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办学等活动,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企业需求和企业环境,提高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能力。
另一方面,企业也应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参与职业教育的规划、教材编写和人才培养等环节,与学校共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第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的教师是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队伍建设应该成为的重点。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和选拔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
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支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此外,还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引进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教师,并建立国际化的师资交流机制,促进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
加快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浅析
加快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浅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逐渐受到重视。
在当前的形势下,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待加快推进。
本文将从职业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快改革的着手点和路径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职业教育的现状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
首先是学校规模和数量的不足,尤其是高水平的职业院校相对缺乏。
其次是教学资源配置不均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专业设置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也较为突出。
学生就业难、就业岗位不适应、薪酬待遇低等问题也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在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首先是政策不配套、体制不够灵活,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其次是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脱节,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就业。
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匹配度也不高,导致岗位空缺和用工矛盾。
职业教育质量水平不高,学生对就业市场的适应能力也不足。
这些问题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也急需通过结构性改革来解决。
三、加快改革的着手点和路径为了加快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完善政策法规,提高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
建立健全的政策体系,强化职业教育的地方管理和服务功能,推动职业教育区域化发展。
适时修订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调整教育体制,提高职业教育的资源整合和配置效率。
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引导学校开展合作办学,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加大对职业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其岗位职业素养和实际操作技能。
要建立职业教师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
4.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提高学校的教学设施和教学器材水平。
推动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加快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浅析
加快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浅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当前的形势下,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浅析,探讨加快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和关键路径。
一、问题分析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资源在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
一线发达城市和沿海地区的职业教育资源相对较为丰富,而内陆和欠发达地区的资源相对匮乏。
这种不均衡的分配导致了地区之间人才的失衡,一方面造成了一线城市的用工需求难以满足,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内陆地区的人才外流。
2. 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在办学理念、教学模式、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些学校重视理论教育,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些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陈旧,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这些问题造成了职业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的就业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3. 学校与企业脱节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至关重要。
然而在现实中,学校和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学校无法及时了解市场需求,企业也无法有效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
这种脱节导致了学生毕业后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就业困难的问题日益突出。
面对上述问题,加快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如果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及时,将会导致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脱节,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成功改革将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减少地区之间的人才失衡,为人才流动提供更多的机会。
而且,加快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教育强国的重要途径。
1. 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均衡发展要加快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需要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配性的供给侧分析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配性的供给侧分析摘要:文章从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出发,结合当前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发展之间的关系,为提升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性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供给侧改革一、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内在关系1.区域产业结构决定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无论是院校数量,还是在校生规模都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随着院校数量增加,势必会造成职业院校在生源上存在激烈的竞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源的优劣直接影响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而毕业生的质量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所院校的生存与发展。
可见,职业院校只有培养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的教育格局竞争中占得先机,而使毕业生实现“毕业即就业”的关键要素则是院校的专业设置。
2.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发展。
为了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区域产业要进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最核心要素就是人才。
如果缺少数量充足、能力全面、创新意识和进取意识较强的高素质人才,那么产业结构升级不仅难以为继,而且连维持现状也会成为一种奢望。
简言之,人才兴,产业兴。
二、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矛盾1.专业设置相对集中,定位重复,缺乏特色。
据教育部2017年7月的一份数据显示,全国1100余所职业院校中,设置数量较多的专业是土木建设大类、交通运输大类、电子信息大类、制造大类以及财经大类等。
很多院校不考虑自身的办学定位、专业特色和师资力量,对上述热门专业“照单全收”,致使热门专业毕业生远远供大于求,在个别地区,某些专业的供需比甚至达到了惊人的7∶1,导致了严峻的就业压力和社会压力。
2.专业设置调整不灵活,不能适应区域产业发展要求。
专业院校的合理定位能为区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当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时,势必会产生新行业、新部门、新产业,而这些领域所需要的人才就需要职业院校来提供。
供给侧改革的五个措施
供给侧改革的五个措施引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旨在从根本上调整经济结构,改善供给体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为了实施供给侧改革,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五个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措施,分别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减税降费、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劳动力素质。
1.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科技创新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驱动力。
为了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
政府可以增加科研经费,建立科技创新基金,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参与科技研发。
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 减税降费减税降费是改善供给结构的重要手段。
通过减轻企业税负和社会保险费率,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促进企业增加投资和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
政府可以通过减税政策,激发企业的发展活力,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3. 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要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链的整体水平。
政府可以制定产业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升级改造,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
同时,要加强对产业发展的引导和规划,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 推动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领域之一。
要加强农业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推广高效农业种植技术和农机装备,提高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同时,要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5. 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力素质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保障。
要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
政府可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提供多样化的职业培训服务。
同时,要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教育供给侧改革要做什么
教育供给侧改革要做什么教育供给侧改革是指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为目标,优化教育供给结构,提高教育供给质量和效益的一系列改革举措。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教育供给侧改革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那么,教育供给侧改革究竟需要做些什么呢?首先,教育供给侧改革需要注重调整教育结构,提高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比重。
过去,普通教育在我国教育系统中占据主体地位,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职业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因此,应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使其与普通教育相互补充,形成合理的教育体系,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其次,教育供给侧改革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的教师是教育的关键因素,他们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经验。
因此,要加强教师的培训与提升,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要优化教师的工作待遇和职业发展环境,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从事教育工作。
第三,教育供给侧改革需要推行全员素质教育。
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学生智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
因此,应该将全员素质教育纳入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这包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以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另外,教育供给侧改革需要加强与产业结合的教育模式。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职业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教育与产业之间的联系显得尤为重要。
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职业体验和技能培训。
同时,还要加强校企合作项目的研发与推广,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最后,教育供给侧改革还需要注重公平与包容。
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是一个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而且影响深远。
因此,在改革过程中,要加强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够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
此外,还要注重对残疾人群体、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关注与帮助,使他们也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
关于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思考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中,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首先,要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对接。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一方面是由于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滞后于产业发展的变化,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对职业教育质量认可度不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建立产教融合的新型机制,建立产学研用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提升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其次,要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形象。
当前,虽然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在国内的社会认可度和学生报考意愿上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职业教育普及率不高,很多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不强,办学条件相对较差,这些都对职业教育的形象和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
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形象,可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提高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和待遇,改善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
第三,要加大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力度。
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职业教育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影响力相对较小,对外开放程度有限,这使得我国职业教育对于国际化人才的输送能力不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合作与交流,引进和吸纳国际化的教育资源,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第四,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和推广力度。
当前,职业教育在我国社会上的地位和认可程度相对较低,许多人仍然认为职业教育是“输不起的选择”。
然而,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在促进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可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改变人们的教育观念和就业观念,让更多人了解并选择职业教育。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但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就业难”和“用工荒”的
Business and Trade Talent 商贸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①—以“就业难”和“用工荒”的矛盾为出发点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图文资源中心潘海红摘要:供给侧改革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也同样适用于高等职业教育,针对我国存在着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的结构性矛盾,本文通过分析供给侧改革的内涵,提出在顶层设计上加强统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改革现有人才评价机制 等四方面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等职业教育就业难用工荒培养质量中图分类号:F 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3(a )-182-04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 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髙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 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适用于我国的经济 改革,也同样适用于我国的髙等教育改革。
1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现状分析1.1就业难与用工荒的总量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髙等教育呈现“井喷式”的增长,髙等 教育在学总规模从新中国成立1949年的11.7万到改革开放1978年 的86.7万,截至2015年我国在学总规模3647万火其中普通髙校本 专科2625万人),位居世界第一;毛人学率达到了40%,预计到2019 年,我国的髙等教育毛人学率将达到50%,髙等教育已经进人普及 化阶段。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井喷式”的扩招,也给髙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巨大压力,①基金项目本文为安徽省教育厅“高职高专专业带头人培养资助项目” 2016年“潘海红名师工作室”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 (2016msgzs 015)。
作者简介:潘海红(1967-),女,安徽蚌埠人,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图文资源中心主任,教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 国际金融方面的研究。
2013年髙校毕业生达到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 毕业生人数727万,2015年毕业生人数749万,被称为“史上更难就 业季”,到了2016年毕业生人数765万,被称为了“史上最最难就业 季”。
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探
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探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韦胜东【摘 要】在经济新常态下,国家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增加与之相匹配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有效供给成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深化供给侧改革的迫切任务。
而深化高职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有效供给的根本路径就是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落下帷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当下中国政经语境中的热词。
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看”“怎么干”,成为举国上下都在思考、探索的重点。
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任务是从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需求出发,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推进职业教育结构调整,实现要素配置的合理化,扩大职业教育的有效供给,满足经济转型发展在规模、结构和质量等方面提出的需求,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伴随我国有关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相关政策及发展规划的出台,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针对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什么?就是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体现在六个方面:第一,它是一个教育类型,而不是教育层次;第二,它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不是简单以升学为目的;第三,它肩负着构建科学合理教育结构的功能,这种教育直接有利于提升人力资本的业务素质;第四,它是不断契合产业发展和产业升值的教育;第五,它也是因材施教的教育,这种教育让每个人都能够通过教育来改变自身的命运;第六,它体现了终身教育理念,搭建了职业可持续发展的“立交桥”。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结构,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和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和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作者:陈怀杰郑志玲蔡幸怡黄铭菲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13期摘; ; 要:供給侧结构性改革既是中国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又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起点。
大学生职业规划必须依据教育政策和教育的内在规律,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需求,以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和教育规划发展蓝图,为大学生职业规划提供帮助与改善。
同时,及时更新对当地当前职业发展谋求共赢与合作的目标,达成职业规划指导、职业规划、教育及需求的高度统一,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与思考能力。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 职业生涯规划; ; 职业规划教育在职业生涯中,如果每个人都为未来制订明确的计划,那么我们的工作水平将大于反映一个人的工作活动及态度、行为和价值观的相对动态过程。
大多数大学生的计划工作意味着他们有自己的职业理想,但是他们的职业规划没有涉及外部环境因素,对社会职业内部要素的分析,以及对未来职业规划感兴趣的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向往。
大学领导或管理者需要对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对大学生进行合理且适当的职业规划教育,促进大学生成功地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
一、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高校管理指导力度有待加大。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大学生社会进步的“培养基”。
目前,高校求职工作受到社会招聘的影响,使毕业生们只注重工作的实践层面,忽视对理论的深入研究,因此缺少工作热情,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
第二,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制度和制度还不完善,不能很好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教育理论和相关政策水平较低,教育重点一直放在学生专业技能教育上。
另外,部分大学生在职业规划方面虽然提供了课程、咨询服务和职业生涯指导系统输入,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在教育规划事业上要达到大学生的期望值是远远不够的。
目前,许多大学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以强化理论课的形式开展以低年级为主的教育活动。
实践证明,单靠理论课程的教育不能满足大学生职业规划需要。
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论文
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论文职业教育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基础部分,承担着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提供合格劳动者的重任,因而,它又是高层次的供给侧改革。
如果职业院校为社会提供的劳动力素质不高,将严重制约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局。
因此,当前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笔者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上述供给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等问题,必须把提高教育供给质量作为根本任务,切实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这一目标,用改革的办法推进教育结构调整,提高教育质量,改变劳动力配置扭曲状况,扩大有效供给,增强劳动力结构对产业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满足广大毕业生就业创业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必须着力培养大国工匠和培育工匠精神。
作为职业教育院校,要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要求,重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突出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强调工匠精神的培养。
各地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在校园环境中打造工匠文化,宣传工匠精神,营造爱岗敬业的文化氛围;在专业教学上,结合传授知识和技能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专注坚持、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
第二,必须继续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管办评分离原则,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
政府部门管理学校的基本职责在于制定发展规划、保障生均拨款或购买服务、保障基础建设投入、组织教学评估、促进教育公平等。
政府对学校的.行政管理要多做“减法”,凡是不属于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一律要放手或下放给学校,减少对职业院校的直接管理和行政干预,取消学校行政级别、编制管理和下达招生计划等做法,打破政府部门对学校招生的干预和封锁,改变普通教育院校先招生、职业院校后招生的做法,积极引导初、高中毕业生根据个人爱好和特长申报志愿,允许普通院校与职业院校同时面向社会,根据学生报读志愿,自主招生,提高职业院校生源质量。
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2023)
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202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续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以提升职业学校关键能力为基础,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有序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2.改革方向。
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人为本、能力为重、质量为要、守正创新,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动职普协调发展、相互融通,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
构建央地互动、区域联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的发展机制,鼓励支持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重点行业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上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示范引领,形成制度供给充分、条件保障有力、产教深度融合的良好生态。
二、战略任务3.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
围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等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国家主导推动、地方创新实施,选择有迫切需要、条件基础和改革探索意愿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部省协同推进机制,在职业学校关键能力建设、产教融合、职普融通、投入机制、制度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改革突破,制定支持职业教育的金融、财政、土地、信用、就业和收入分配等激励政策的具体举措,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生态,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新范式。
加强中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加强中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作者:高学金来源:《黑河教育》2020年第01期[摘要]中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从自身的问题与需求出发,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提升,推进中职教育,强化内涵发展。
教师应从中职教育现阶段发展的问题分析入手,从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专业设置布局与调整、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双师队伍培养培训、信息化应用与规划等方面,探讨中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素、供给方法与对策,促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中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与思考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最相关的教育类型之一,做为职业教育系列的一个层次,中职教育是实施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部分,也是最基础的部分。
通过结构性调整与改革,实现要素配置的合理化,扩大中职教育的有效供给,满足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实现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强化体系内外的密切联系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密切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效沟通,满足全民终身教育需求,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实现教育公平、人人出彩、全体发展的目标而努力。
现阶段中职学校的发展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办学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完全相符,缺乏必要的调研,盲目跟风办专业。
主要原因是缺乏调研,调研能力与水平不高;决策随机性强,没有从长远角度考虑。
要强化培训,提升办学理念,提高调研决策水平与能力。
二是产教融合深度不足。
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制定政策为深度开展校企融合保驾护航。
要从基础做起做好宣传,通过建立校企合作联盟联系众多企业和中高职学校参与,职业教育行政部门通过组织引导开展校企深度融合,做实合作、提升合作水平。
三是中高贯通线条单一。
多是中职与高职贯通,缺少中本贯通,职业教育硕士专业开设与晋升通道狭窄。
中高层次的贯通多停留在招生角度,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实训基地建设、引导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改革、内涵管理、信息化应用与提升等方面贯通不足或缺失,职业教育发展链条单一,发展要素弱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教育_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职业教育在促进就业、提高人才供给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
为此,我国开始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加强职业教育的能力和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问题分析
1. 教育结构不合理
在以高等教育为主导的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的地位相对较低。
学生和家长普遍追求高等学历,而忽视了职业教育的价值。
这导致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导致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不匹配。
2. 课程设置不合理
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脱节,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市场需求不相符。
职业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实践和技能培养,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
3. 师资力量不足
现有的职业教育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一些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行业知识,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二、改革措施
1. 加强职业教育宣传和引导
要改变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加强对职业教育价值的宣传,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
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引导他们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的职业
教育路径,提高就业质量。
2. 优化课程设置
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应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进行调整,注重实践和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与行业密切合作,将实际工作经验和行业知识融入教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提高师资水平
加大对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力度,提高其实践经验和行业知识。
建立师资培训机制,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实践平台,帮助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4. 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结合
建立和完善产教融合机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开展校企联合培养。
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提供学生更多接触实际工作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5. 加强评价体系建设
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实际技能和能力的评价,培养实用型人才。
同时,加强对职业教育学校和教师的监督和评估,提高教学质量。
三、成效与展望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选择了职业教育,就业率逐渐提高。
与此同时,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更加匹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明显提高。
师资的培养和提升也为职业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未来,我国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需要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同时,要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课程,提高师
资水平,加强与产业的合作,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只有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职业人才
综上所述,我国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通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师资队伍的提升以及课程设置的改进,职业教育逐渐成为更多学生选择的优质教育路径。
同时,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和评价体系的建设也进一步提高了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竞争力。
然而,仍然存在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师资水平等。
只有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职业人才,促进国家的长期可持续发展。